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中国最大的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在海口建成

    经国家林业局、国家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批准,全国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繁殖科研基地日前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建成。这个基地已从广西引进200只恒河猴、300只食蟹猴进行饲养繁殖。本月底,还将从柬埔寨引进500只恒河猴。据了解,这个灵长类动物繁殖科研基地占地面积360多亩,该项目填补了海南实验动物发展的空白

    来源:CCTV

    时间:2004-09-22

  • 我国将投资700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

    新华社  为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2001年-2005年,我国将投资700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在16日于青岛举行的“中韩环保投资与技术论坛”上透露的消息。   王玉庆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些企业能耗物耗水平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为此,我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循环经济,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体系,降低单位工业产值污染物排放量。   据介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20

  • 俄科学家发现欧洲低空臭氧浓度超标规律

    新华网  电当位于南极洲的专家密切关注该地区上空臭氧空洞时,俄罗斯研究人员正分析近年来数次出现的欧洲低空大气臭氧浓度超标现象,并发现该现象存在规律性。   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合成的气体。高空臭氧能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但低空臭氧却是一种污染气体,主要由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产生。如果老人、儿童及一些易过敏人群长时间暴露在臭氧浓度超过每立方米180微克的环境里,就容易出现皮肤刺痒、眼睛痛、呼吸不畅和咳嗽等症状。   据俄罗斯媒体13日报道,俄中央高空气象观测台记录和分析了近年来欧洲地区数次出现的低空臭氧浓度超标现象,发现这一异常现象大致出现在盛夏距地表约2.5公里的大气层中,而在距地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7

  • 美科学家证明地幔中可产生甲烷

    新华社  美国科学家近日的实验表明,地幔中可产生甲烷,由此证明非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所谓的矿物燃料,这为人类寻找能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均为含碳化合物。长期以来,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些燃料均是由生物过程形成的,就连最近在火星大气中发现甲烷也被认为是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但另有一些科学家指出,早在地球生命出现之前,地幔的极端环境中就可以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燃料。地幔是地球内部的构造层之一,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达2800多千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3%,基本呈固态。不过,这种说法一直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支持。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日前报道,为了证明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7

  • 专家查清敦煌月牙泉水环境退化原因

    新华社  莫高窟、月牙泉是敦煌举世闻名的两大景观。然而近年来,月牙泉水位不断下降,1999年甚至出现了湖底露出水面的情况,这使得月牙泉面临着干涸的危险。最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等专家通过实地调查,查清了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   专家分析,月牙泉形成于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距今约12000年,一直是水波荡漾。然而,近40年来,月牙泉水位却在不断下降,40年累计下降了9-11米,水面面积也由原来的14480平方米萎缩到了现在的5260平方米。   张明泉告诉记者,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6

  • 近4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明显干旱化

    新华社 记者从青海省气象局了解到,近40年来,青藏高原在年平均气温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年降水量却出现下降,高原整体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气候上的一个独特区域。它的存在对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副主任李林说,他们对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36摄氏度,增幅高于全国的5-10倍。   40多年来,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上有所减少。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虽停止了减少的趋势,出现短暂增加,但在随后的90年代又大幅下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6

  • 气候和天气是控制沙尘暴发生的主导因素

    新华社  有关专家日前指出,控制亚洲沙尘暴发生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天气,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沙漠化。   正在此间召开的“国际沙尘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大风、不稳定气流和丰富的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气象科学院副院长张小曳等研究员通过研究发现,随着中国沙化土地的增加,亚洲粉尘释放总量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走势。近3年在沙化土地可视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该地区沙尘暴却大幅度、大面积增加。“这表明气候因素而非沙漠化因素是控制亚洲和我国沙尘暴发生的主导因素,其中地表风速可能是关键的因子。”张小曳说。   基于这一结论,张小曳在对人力彻底治理沙尘暴方面不抱乐观的态度。他认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6

  •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今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   臭氧层被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到1998年底,这一空洞的面积已达2720万平方公里。专家认为,这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化学制品引起的恶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工业上广泛使用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作为制冷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6

  • 我国动物学家在青海湖畔首次拍摄到普氏原羚

    CCTV.com消息 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平时难得一见,近日在青海湖畔,由中科院动物学家和当地林业工作人员组成的科考队发现并拍摄到了这一世界濒危物种。   尽管已摸清普氏原羚会选择怎样的栖息地,可要在茫茫的青海湖畔的沙丘和草地中找到这种数量稀少、听觉发达、对外界极为敏感的草原精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科考队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经过几天艰苦寻找,辗转百余公里,才在沙丘上发现普氏原羚的踪迹。   【现场同期】   “这个是吗?”   “是这个,一直往里面走了。”   “看看那个是大羊(普氏原羚)小羊。”   “这是小羊(普氏原羚)脚印。”   “往那边走了?”   “往这边走了。”   “跟着往

    来源:CCTV

    时间:2004-09-16

  • 天然林保护工程各阶段性任务完成

    CCTV.com消息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各项阶段性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木材产量按计划全部调减到位。   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及全国17个省、自治区,启动5年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已经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每年的木材产量由1853万立方米调减到1102万立方米,下调了40%。同时,生态公益林完成建设任务近1.5亿亩。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仅东北和内蒙古国有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就提高5.58个百分点,达到77.61%,森林蓄积量增加了400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同步增长。此外,监测显示,工程区内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长

    来源:CCTV

    时间:2004-09-15

  • 中国大熊猫病理学研究走出国际合作新路子

    CCTV.com消息 一项抢救大熊猫基因资源的重大工程——大熊猫细胞库日前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建成。   细胞库目前已提取建立了21只活体大熊猫和5只已死亡大熊猫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专家介绍说,细胞库的第一步工作是要扩大样本数量,争取纳入国家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在条件成熟后,细胞库还将对全国160多只圈养大熊猫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逐一采样、备份。尽管我国大熊猫人工繁育率目前已经达到90%以上,但实际上,大熊猫的生殖障碍、发育障碍以及死胎等情况,依然是是国内外大熊猫专家面临的难题。大熊猫细胞库建成后,优秀的大熊猫个体资源可以通过这个载体永久遗传下去。同时为了减少疾病对大熊猫种群的侵扰,成都基地目前已

    来源:CCTV

    时间:2004-09-15

  • 德国开发出新型环境监测传感器

    新华社 德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型玻璃传感器,它可以监测周围环境,对空气湿度、温度异常和存在气态有害物质等发出预警提示。据认为,这种传感器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文物古迹和艺术品免受周围环境侵蚀。   据弗劳恩霍夫学会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介绍,这种新型传感器是个只有几厘米大小的薄片,由特殊玻璃制成。以往,空气湿度、温度和气态有害物含量等参数需要分别进行测量,因此很难对环境的侵蚀作用得出综合评价,而新型传感器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汉内洛蕾·罗米奇介绍说,新型玻璃传感器表面进行了特殊的抛光处理,其钾和钙的含量很高,对侵蚀特别敏感。在要保护的材料遭到侵蚀前很久,就可以从传感器上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4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濒临灭绝

    新华网 记者日前从青海省环保局了解到,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肆意捕杀,川陕哲罗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现仅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玛柯河有少量分布。     据青海省农牧厅水产处负责人赵伊民介绍,我国的鲑科鱼类有8属17种和亚种,主要分布在北方,长江上游仅1属1种,即川陕哲罗鲑,属冷水性鱼类。川陕哲罗鲑目前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在研究动物地理学、鱼类系统发育与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川陕哲罗鲑是哲罗鲑属4种鱼类中我国独有的一种。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北方扩散而来,冰期结束后停留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4-09-13

  • 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十大濒危物种 两物种新上榜

    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了10种濒临灭绝的生物名单,除了老虎、亚洲象等人们熟知的濒危物种之外,波纹唇鱼和猪鼻龟今年也登上了这个“黑名单”。     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环保机构,每隔两年,基金会都会公布排在前10位的濒危生物的名单,而今年这个名单上又出现了不少“新面孔”。     由于人类的过量捕杀,这次,以前从未上榜的波纹唇鱼一下子排到了濒危物种的第二位。波纹唇鱼俗称苏眉,多年以来,它的鱼唇就一直是不少亚洲人盘中的美味。由于需求剧增,目前这种鱼的价格已经涨到每公斤100美元。巨额的利润吸引人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4-09-13

  • 恐龙也会照顾恐龙baby

    生物通报道:到目前为止,恐龙的灭绝仍然是个谜。但是无论是因为毒气或是藏身之处被水淹没导致恐龙的死亡,一组新化石显示出一个成年恐龙与34只新生的小恐龙死在了一起。这个发现提供了新证据证明恐龙可能会看护它们的幼子。相关文章发表在本周的Nature上。 古生物学家先前已经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说明恐龙会保护它们的巢穴。他们还发现幼龙可能还会与成年恐龙在一起消磨时光。但,尽管在巢穴中发现过未成年的duck-billed恐龙,但是之前从未发现过新生婴儿恐龙有成年恐龙陪伴。 这个新样本包括一只成年鹦鹉嘴龙(具有像鹦鹉喙的食草龙)的骨骼。在它的周围有34只新生幼龙,每个幼龙的长度在3到3.4

    来源:

    时间:2004-09-10

  • 入侵蜥蜴的繁荣

    生物通报道:当入侵物种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必须面对一个陌生的、具有有限基因库的环境,这在理论上使得它们很难生存下去。然而许多侵入者却逐渐繁荣起来。一项对一种热带蜥蜴的研究将有助于解释这个矛盾,并且研究表明多次登陆(同类物种多次入侵同一地点)能帮助入侵者保持遗传上的多样性和适应能力。相关文章发表在9月9日的Nature上。从加勒比海最初活动区域开始,棕色变色龙(Anolis sagrei)从古巴迁移到了佛罗里达,然后再到夏威夷和台湾。华盛顿大学的Jason Kolbe和同事检测了世界范围内的变色龙的线粒体DNA以研究它们的多样性。古巴的每种本地蜥蜴种群在遗传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迁出的动物的

    来源:

    时间:2004-09-10

  • 哺乳动物与昆虫的免疫系统源于同宗

    新华社 法国专家最近发现,昆虫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关键物质在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同样存在,这说明两种生物的免疫系统是同宗的,很可能来自于5亿多年前的共同祖先。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阿兰·樊尚等人在新一期《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指出,果蝇幼虫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抵御胡蜂(一种昆虫)的寄生型卵。当胡蜂的卵刚刚出现在果蝇幼虫身上后,果蝇幼虫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调动淋巴腺中的一种淋巴细胞,迅速识别和摧毁“来犯者”。进一步观察后专家发现,一种名为环蛋白(COL)的物质控制着这种特殊淋巴细胞的生成。如果抑制这种蛋白,果蝇幼虫肌体便无法抵御“来犯之敌”。   专家指出,这种环蛋白与哺乳动物体内的EBF蛋白近乎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0

  • 退耕还林工程:5年造林2.88亿亩

    新华社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年来,国家已投入751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任务2.88亿亩,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日前在此间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各地区要调整退耕还林工作思路,将重点转移到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上来。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荒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7%。退耕还林已经使先期开展的地区林草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减轻,但是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志宝介绍,退耕还林速度放缓,主要是巩固成果的任务非常艰巨,而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0

  • 我国最大森林动物园10日试开园

    新华社 我国最大的森林动物园--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将于9月10日试开园,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将在这里与游客见面。   据了解,位于阿城鸽子洞的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占地面积848公顷、总投资2.32亿元,是目前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森林动物园。园内有白虎、猎豹、非洲象、北极熊、企鹅、大熊猫、犀牛、河马、驼羊等各类动物240种5800只(头),设置了动物表演、猛兽散放、水禽、科研繁育等12个功能区,共39个景点,此外还修建了3条登山石阶和多处观光平台,供游客享受"森林浴"。为方便游人观赏,动物园所有的动物馆舍都设有参观廊道,使游客在寒冬中也能欣赏到热带动物表演。此外,在草食动物散放区,设计了国内独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0

  • 广西来宾发现大面积野生稻

    新华社 广西来宾市石牙乡朝南村近日发现大面积野生稻,据初步估算,野生稻群总面积约300亩。   中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杨庆文博士等一行4人考察后认为,在朝南村发现这样大面积、比较连片、遭受人类活动影响小,长势良好的野生稻种群,实属难得。   野生稻是现代栽培稻的始祖,蕴含着栽培稻没有的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优良基因,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   近十几年来,我国水稻专家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数十个杂交水稻品种,其中有10多个品种被全国大面积推广。   从全国野生稻普查至今的22年,野生稻的天然居群已大量消失,残存的居群也处于不断萎缩中。现存仅为上世纪80年代初普查时的60%普通野生稻已被确定为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07


页次:76/87  共1728篇文章  
分页:[<<][71][72][73][74][75][76][77][78][79][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