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将首度在长江中下游开展鸟类资源普查
[AD340X300] 新华网南昌11月11日电(记者吴华国 郭远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项目负责人梁海棠10日在南昌召开的“流域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宣布,2004年2月前后,中国将首次在长江中下游和南黄海沿岸的五省一市开展鸟类普查,为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鸟类保护、实施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作准备。 据悉,这次跨区域的鸟类资源调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共同参与,调查范围涉及长江中下游沿江湿地及南黄海沿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长江口(崇明岛东滩)、苏北沿海等区域。长江中下游生态类型多样
-
菌类与气候变暖有关
[AD340X300]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寒冷的冬季,当大多数动植物都处于“休眠”状态的时候,一些高海拔地区皑皑白雪下的真菌世界却异常活跃。这种过分的活跃导致其向空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某种“推动”作用。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史蒂夫·施密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冬季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被厚厚白雪覆盖的高海拔草场中发现了多种菌类,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首次发现的菌种。与大多数“冬眠”的动植物不同的是,这些真菌在雪层下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氮和二氧化碳。 施密特说:“这一研究成果很重要,因为这些微生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改变人们原先对地球大气中这种温
-
澳科学家:气温上升1℃一个物种灭绝
[AD340X300]随着全球变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动物和植物的灭绝将越来越快。这个结论是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研究得出的,这个计算机模型可以预测动物数量变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结果。 斯蒂芬·威廉姆斯来自澳大利亚汤斯维尔的詹姆斯·库克大学。他和同事们研究了昆士兰山区200个气象站附近的65种不同物种行踪的信息。这些资料帮助他们辨别出每个物种所适宜的气候,而且可以预测上升的气温将怎样迫使它们从原栖息地迁走。 斯蒂芬·威廉姆斯和同事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刊》上发表了最后的研究结果。该计算机模型预测,气温上升1℃将导致一个物种灭绝;而当气温上升3.5℃时,30个物种将从此不复存在。
-
英国科学家:全球变暖是现实无需争论研究 对策迎接挑战是重点
[AD340X300]英国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不是继续争论全球变暖是否会发生,而是探讨如何应付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一观点标志着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已发生了明显转变。 科学家称,当人们考虑如何应付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实际上更关心的是当地的气候变化,而在这方面,科学家还没有充分的准备。英国雷丁大学全球大气模拟中心的萨顿说,下个世纪,人类活动将导致地球温度上升1.4到5.8摄氏度,这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他说,今年夏天,英国气温高达到38摄氏度,铁路公司为了防止铁轨变形不得不减少车次。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今后铁路公司是否会因受天气过热的影
-
研究表明两栖类减少导致蚊子激增
[AD340X300][生物通讯]根据一项新研究,两栖动物数量在世界范围内莫名其妙的减少可能刺激了蚊子数量的激增。科学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蝌蚪与水中的蚊子幼虫竞争食物。他们认为蝌蚪数量的减少可能导致蚊子数量的增加,这会刺激疟疾会登革热等蚊子传播疾病的蔓延。据估计,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两栖动物数量正平均以每年4.5%的速率下降。虽然疾病、栖息地退化、气候变化和紫外线等都是导致两栖动物数量下降的原因,但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并非罪魁祸首。同时,蚊子的数量却不断上升。为检查蚊子的成功繁衍与两栖动物数量下降是否有联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本科生Allie Mokany和进化生物学家Richard Shi
-
圈养繁殖事与愿违?
[AD340X300][生物通讯]鲑鱼孵化场是最古老的圈养繁殖(captive breeding)的范例之一,这一策略一般用于濒危或繁殖力低的物种。但发表在3月14日《科学》上的一篇新研究表明,这个策略可能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它导致卵子变小以及其它一些实际上不利于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化。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孵化场中,从大海中返回的鲑鱼被捕获,然后进行圈养繁殖。这种做法最初是为了人们在晚餐中可以享用更多的鲑鱼,但逐渐又增加了另一个目的:就是保护物种免遭水库以及其它河流改造带来的威胁。科学家早就怀疑,孵化场中的鱼释放到海洋中,会引入有利于圈养但不利于野生繁殖的性状,从而对野生种群造成威胁。类似的担忧也笼
-
研究发现近亲繁殖后代更易被病菌感染
[生物通讯]根据对加州海狮的一项新研究,近亲繁殖的海狮后代,父母亲缘关系越近,后代健康状况越差,越倾向于被病菌感染。这一发现表明野生动物保护学家们保护亲缘关系较近的小种群时还要面临一个额外的障碍。 已有研究表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一组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的多样性越丰富,生物落入病原体圈套的可能性越小。从实验室实验中,生物学家已获得一些证据证明近亲繁殖的动物体质更弱,患病风险增加。但近亲繁殖对天然中群的疾病风险影响的证据一直有许多疑点,令人难以信服。 [AD340X300]加州
-
中国公布热河生物群研究重大成果
[AD340X300]据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2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与英国学者Paul Barrett和Jason Hilton合写的一篇长篇综述,首次系统评述中国热河生物群研究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果。 消息说,《自然》杂志发表的综述性论文通常是编辑指定撰稿人,一般不超过6页,反映某个专门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而在这篇长达8页的论文中,周忠和等人重点讨论了热河生物群研究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例如鸟类的起源、羽毛和鸟类飞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热河生物群的演化规
-
科考报道:白头叶猴喜添丁 保护植被不容缓
CCTV.com消息(新闻30分):正在广西崇左县境内考察白头叶猴的科考队员们,在野外第一次看到今年新降生的数只小白头叶猴。另外,科考队的专家也注意到,严冬到来使白头叶猴到了最艰难的取食时节。专家呼吁,只有进一步保护好白头叶猴栖息地的植被,才能有利于这一濒危物种延续下来。 白头叶猴喜添猴宝宝 [AD340X300] 研究动物的哺育后代的行为,是本次科考的一个重点,在几次观察未果的情况下,科考队来到当地叫弃弄的山下,继续寻找白头叶猴的幼体。 在190多米高的石山的一处岩石缝隙处,科考队员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母猴怀抱着一个金黄色的毛发的小家伙在寻找食物。这只小猴看来
-
环保官员:外来物种入侵是中国生物安全大敌
[AD340X300]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办公室副主任柏成寿指出,外来物种入侵是中国生物安全的大敌。专家更担心,已经频繁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又将再一次在中国上演。 柏成寿解释说,外来物种入侵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为了解
-
吸取美国生物圈2号教训 日本筹建"迷你地球"
[AD340X300] 筱原正典原本是一位海豚行为研究学者,当他听妻子说有一则报纸广告正在为“迷你地球”征求居民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其实筱原起初并不了解什么是“迷你地球”,只是听起来觉得有趣,便报了名。之后,他幸运地被选中,将在2005年和另外一位科学家正式入住“迷你地球”——一个全封闭的人工生态环境。 “迷你地球”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大力宣传的“生物圈2号”计划性质相同。“生物圈2号”是美国空间生物风险公司投资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兴建的巨大温室。占地面积1.3公顷,大小相当于三个足球场。8位男女科学家在其内部自给自足地生活了两年,进行有关
-
建立“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刻不容缓
[AD340X300]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而森林的过度采伐,以及毁林开垦、乱捕滥猎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无序的资源利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其直接与间接的后果,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使人类社会面临资源匮乏和可持续发展受阻的艰难境地。 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达尔文与第一次生态学实验
[生物通讯]检查对查理斯·达尔文有影响的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生态学实验的详细资料。 达尔文在他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到一次调查草原植物生物学特性的实验,实验显示了实验区内草原植物的多样性越丰富,植物产出物质越多。这个主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执行机能之间的关系,正是当前生态学最热点之一。 但达尔文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这项实验进行的时间和地点的线索,而其信息的来源也被人们遗忘了。 现在,在2002年1月24日期的《科
-
森林氮循环新说
[生物通讯]氮是植物主要的营养来源,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它对于森林的生长是至为重要的。现在,一项新研究指出,现今有关氮如何循环进出森林的理论有一个重大缺陷:由于研究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科学家错误地认为无机氮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尤为重要,而事实却是无机氮只是工业污染的一个副产品。 科学家研究全北美的森林时,他们在流过森林的河流中有规律地测得高氮含量,这意味着森林只吸收它们所需的无机氮,而让多余的无机氮随河流被冲走。但奇怪的是,这些地区温带林的生长却似乎受到限制。而科学家饶有兴致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施以氮肥的树木吸收养分和从中受益
-
蝙蝠回声定位能力进化两次?
[生物通讯]研究人员就如何划分世界上的蝙蝠的争论已持续多年。虽然大多数利用其回声定位能力(发出高音频的声音并能根据回声来判断物体的方位及距离)猎取食物的蝙蝠都被划分为同一类,但一项新研究显示其中一些蝙蝠实际应该属于另一类。进化生物学家很快意识到这项研究很可能使蝙蝠分类的争论更加白热化。 最初,蝙蝠是根据其外表和行为的相似程度来分类的。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几位进化生物学家开始通过分析蝙蝠种类间的遗传差异程度来评定种间亲缘关系。靠喉部发射回声定位信号的小蝙蝠(Microbat)类群受到仔细检查,因为一些分子研究实验将它
-
蝴蝶斑纹进化揭密
[生物通讯]进化的步伐极为细碎,但随时间的推移,这些细碎步伐的累积就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虽然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要跟踪这些点滴积累十分困难,但有一组研究人员已成功揭示了其中一种累积过程--蝴蝶翅膀上的一个斑点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其中的奥秘只不过是基因序列上的几个变异帮助指导蝴蝶翅膀上眼状斑点的发育。 荷兰莱顿大学的发育进化生物学家Patricia Beldade和她的同事选择热带蝴蝶Bicyclus anynana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它种类的蝴蝶形成眼状斑纹的遗传通路都已被识别。但翅膀上这些微小变异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还没
-
快速适应新领地,朱顶雀30年内发生分化
[生物通讯]一项对于朱顶雀的研究显示,只不过30年的时间里,新定居在美国蒙大纳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朱顶雀行为就已经产生分化--尽管它们亲缘关系很近。一个地区的雌朱顶雀先孵雄小雀,然后才孵雌小雀;而另一地区情况则恰好相反。孵蛋时控制后代的性别使得朱顶雀母亲可以影响其后代数量,这是这些鸟类先驱“移民”们提高在新环境中成功立足几率的一个重要生存特征。 1939年,纽约州释放了许多朱顶雀。从那儿,朱顶雀开始向南方迁移,大约25年前到达阿拉巴马。大约同一时间内,一些加州土生朱顶雀也迁移至蒙大纳州。为检查这些新栖息地对朱顶雀种群有何影响
-
二十年我国河狸减少九成
新华网乌鲁木齐1月11日电(卢友东 高峰)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布尔根河、青格里河及乌伦古河流域的河狸数目,由二十年前的1000多只,减少到了目前的100多只,濒临灭绝。 河狸是一种生活在河谷次生林中的啮齿目中型哺乳动物,喜欢在水流平缓而岸壁陡峭的河岸上掘洞穴居,以树叶、嫩枝、树皮为食。由于河狸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一直享有“活化石”的美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河狸仅分布在阿勒泰地区。 虽然早在1980年就已经在三河流域设立河狸保护区,保护这里生活的河狸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但是,保护区内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相邻的国家二类口岸——塔克
-
北美野生生物面临“危机”
多伦多1月10日电(记者王心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组织( N AFTA)属下的一个委员会日前发表了一篇关于北美地区环境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说,多种野生动植物正逐渐从北美大陆消失,虽然北美地区的自然保护面积在不断扩大,但它们却不是野生动植物真正的“乐园”。 这份名为“北美马塞克”的报告是由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北美环境合作委员会发表的。该委员会专门负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组织的三个成员国———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的环境合作问题。根据这份报告,北美地区半数以上最具多样性的生态区正在严重退化
-
挑食的捕虫草
[生物通讯]尽管有又黏又滑的陷阱作为武装,但根却深扎在土壤里,无法移动,因而,大多数食肉类植物都只能毫无选择地享用那些不幸自投罗网的生灵。但在文莱的热带雨林中,却有一种捕虫草有着优雅的挑食习惯--它们只引诱白蚁。 挑剔的捕虫草Nepenthes albomarginata,其表皮湿滑、形似茶壶、装满消化液的叶子可以捕获成千上万只白蚁。 据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发现该现象的Marlis Merbach和他的同事所言,N. albomarginata偏好一种食物的特点在食肉植物中还是首次发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