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河时代对野牛的恶行
生物通报道:一直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谴责人类让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但是一项新的DNA研究表明至少在事件最初应该谴责的是气候而不是猎人。在十九世纪,曾经有上千万头之多的野牛骤降到不到1000头,它们被用于运动比赛、皮革和肉食。但事实上,野牛的数量在更早的时候也发生的大幅降低。为了检验“人类是造成早期野牛数量下降的唯一原因”的假说,牛津大学的Alan Cooper和Beth Shapiro等人从442个野牛化石得到了古老的DNA。他们接着对这些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的685对碱基进行测序并且评估了古老牛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人员还对220个样品的放射性碳年代进行调查,以帮助拼凑出野牛的历史。
-
2万株古树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
北京最大的古树群落卫星定位工程日前在香山公园鬼见愁启动。通过GPS定位测绘,香山的每棵古树都将建立自己的经纬度坐标。一旦发生损毁、擅自移植古树的现象,园林管理人员将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发现问题。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香山目前拥有约6000棵古树,是北京城区最大的古树群落。工作人员称,对香山的古树进行定位普查并把数据输入由24颗卫星组成的GPS定位系统,总共需要半年时间。 2001年起,北京市园林局启动了通过GPS系统重新定位和普查古树的工程。首先对城区内的道路和建筑附近的古树进行拉网普查。结果,工作人员又发现和新登记了800多株古树,其中既有以前登记中“漏网”的,也有经过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刚刚迈
-
日本研制出玉米制成的新型25G光盘
据俄罗斯新闻网11月7日报道,日本先锋公司日前宣布,他们已成功开发出了新一代的DVD光盘,而制造这种光盘的原料却是极其廉价的玉米。今后,消费者们可能只需将这种光盘“埋入”土壤中便可达到销毁数据的目的了。 日本科学家介绍称,这种新型光盘上87%的材料都由纯天然的玉米和生物添加剂制成,而且其存储容量也可以达到25G之多。 此外,先锋公司还肯定地表示:“即使燃烧这种光盘,它也不会释放出任何有害的化学物质。” 尽管光盘上的大部分材料都来自玉米,但它的强度却足以保证所存数据的安全--研究人员在其表面镀了一层0.1毫米厚的硬橡胶涂层。 不过目前先锋公司
-
德国大力推进生物燃料开发战略
近年来,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国汽车行业在改进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料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新的可再生燃料。近日在德国召开的首届生物质液化燃料(BTL)国际会议上,德国政府和汽车工业明确表示BTL燃料将成为未来中短期内传统燃料的理想替代选择,各方纷纷确立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期在未来新燃料市场赢得主动。 德国农业部长屈纳斯特在会上表示,要摆脱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必须着手发展新战略,开发BTL燃料是德国政府新燃料战略的一部分。在《2004年国家可持续战略进展报告》中,德国政府着眼于2010年和2020年制定了“替代燃料和创新推动方式”发展战略,旨在减少传统燃料消耗并
-
中国鱼化石为四足动物起源提供新线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在中国云南发现的鱼化石,发现了鱼类的鼻孔如何从头的外侧逐渐深入到口腔内,从而形成了今天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内鼻孔的过程。 从鱼类进化到四足动物,已是进化论中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鱼类是如何登上陆地、获得适应陆地生活的身体构造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问题,内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英国《自然》杂志4日刊载的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阿尔伯格博士的论文称,肯氏鱼化石展示了从鱼类四个外鼻孔到四足动物的两个外鼻孔、两个内鼻孔的过程,即在肉鳍鱼类进化中,存在上颌骨和前上颌骨裂开然后又重新组合的阶段,
-
印尼矮人化石确定为人类新物种
据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们在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发现,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弗洛里斯岛发掘出的外形独特的骨骼化石,属于一种新的人类物种,这种人身高只有1米左右,外形酷似《指环王》三步曲中的“霍比特矮人”。据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近年来人类进化历史研究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发现。 据路透社10月29日报道,这些矮小人类的化石于2003年在弗洛里斯岛的一个石灰石岩洞中被发现的,因此人类学家们称这个新的人种为“弗洛里斯人”。他们是人类族谱中的一个分支,大约13000年以前生活在弗洛里斯岛上。“弗洛里斯人”的身高救像黑猩猩,约有1米左右,头部像小柚子那么大,只
-
新说法 猛烈的潮汐可能引发地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21日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指出:地球上的潮汐可能会引发地震。该文章将刊登在11月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在月亮以及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海水不断地潮起潮落,地球断面层上受到的压力也因此每天有大约两次的起伏。该文章的作者伊丽莎白?哥奇兰说:“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震发生的时间会因潮汐造成的压力波动而提前或推迟。” 科学家已经就潮汐对地震的影响猜测了很长的
-
澳洲袋鼠岛的考拉大搬家
考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珍稀动物,17世纪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后,这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曾经遭遇了灭顶之灾。上个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人开始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设法恢复考拉种群。如今80多年过去了,考拉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袋鼠岛”上繁衍生息;不过这座岛上的许多珍稀植物却因此而遭了殃,这也使得那里考拉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袋鼠岛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岛,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世外桃源。不过,考拉并不是这座岛屿的原著民,而是由人类送到这里“安居乐业”的。 虽然考拉的繁殖能力不高,但由于岛上气候适宜,植被茂盛,而且没有食肉动物
-
蚂蚁搭卫星首次遨游太空
新华社 一批来自四川的食用药用蚂蚁搭乘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遨游太空18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目前科技人员正在着手对这批蚂蚁进行研究。 据介绍,此次进入太空的蚂蚁是一种名叫“拟黑多刺”的食用药用蚂蚁。这种蚂蚁原产地不在中国,但已经引入中国多年。 为保障实验成功,四川金蚂蚁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养殖基地精心挑选了4只活体蚁,包括1只蚁后,1只蚁王,1只工蚁和1只兵蚁,另外还选择了30颗不同龄期的蚂蚁卵,代表典型的蚂蚁家族。它们太空旅行的“太空仓”是一个有若干分区间隔的试验盒,专家们在试验盒中专门添加了适量的特制饵料,做蚂蚁们的“太空食品
-
我国将首次对圈养大熊猫进行个体大规模交换
新华社 10月20日,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与北京动物园进行大熊猫大规模个体交换。当天,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迎迎”“园园”将在10时50分离开北京首都机场前往卧龙;10月23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基地的大熊猫“大地”、雅安基地的大熊猫“古古”将在13时20分离开成都机场,前往北京动物园。 我国政府自1993年启动“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工程”以来,经过近12年的努力,野外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大熊猫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同时异地大熊猫的饲养、繁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目前已经达到167只,为历史最
-
老鼠正在惊人地进化
照老鼠这样的进化速度、进化方向和繁殖速度推断,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人类就该“退居二线”了,未来统治世界的霸主将非这些小精灵们莫属! 能听得懂人的语言 这是发生在某市一个住宅小区的真实故事。由于鼠患严重,搅得居民不得安宁,小区居民不得不集资请来了民间一位有名的灭鼠行家。这位行家经过勘察,发现围墙边的草地上有许多老鼠洞,于是请大家离开,他要开始放药了。但有几个人不愿离开,在那里好奇地看着,而且还不停地叽叽喳喳议论着。药放下之后,几个钟头过去了,一只死老鼠也不见。大家开始
-
新发现 远古蛤蜊长寿探秘
新华社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4500万年前生活在南极洲的蛤蜊,寿命可长达120年,并在研究其长寿成因后发现,节制饮食可能是长寿主因。 有科学家此前已经发现,生活在高原地区寒冷水域中的蛤蜊,寿命可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长10倍。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冷水环境里的蛤蜊新陈代谢较慢,因此寿命更长。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存在别的原因。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究的长寿蛤蜊化石,是在南极洲一个岛屿的沉积物里发现的。这些沉积物形成于几千万年前的始新世,当时南极洲海域水温比现在高10度左右,较为温暖。 科学家切开
-
中美科学家发现新的恐龙物种化石
新华社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中国境内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化石,而这具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雷尔在报告中说,他们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了这具保存完好的化石,它属于生活在距今大约1.4亿年前的一种恐龙。 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这具化石的形态——后肢蜷缩在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看上去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极为相似。科学家指出,这是他们首次发现死前处于睡眠状态的恐龙化石,并为这种恐龙取名为“寐龙”。 另外,这具恐龙化石只有53厘
-
鹦鹉螺化石证明地球曾经历过大规模物种灭绝
新华社 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说,他们研究了远古时代的鹦鹉螺化石(又称菊石),发现鹦鹉螺种类在二叠纪末期突然大规模减少,这再次表明二叠纪末期地球生物发生过大规模灭绝。 人们已经通过化石发现,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期发生的大灭绝是最严重的一次,使超过90%的物种消失。有关鹦鹉螺化石的新研究,为这次大灭绝的存在提供了新证据。 据新一期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鹦鹉螺是一种带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其贝壳花纹呈螺旋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维利埃以及德国洪堡大学科学家迪特尔·昆研究了大约2000种鹦
-
长江污染面临六大危机 十年内可能变成“黄河”
新华社 数亿吨沿岸泥沙被水冲走,古森林急剧减少;长江里的白鳍豚、中华鲟、刀鱼等可能灭绝;长江生命力在消失……专家们呐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举行的“保护长江万里行”启动仪式上分析说,长江中上游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江河被泥沙淤积,造成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长江中下游由于粗放式的快速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个别企业把长江当成天然排污口,严重污染了长江水。他指出,长江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政府
-
我科学家发现霸王龙祖先长有羽毛的证据
中国科学家在将于7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近日在辽宁境内发现的化石证明,这种古老动物的祖先长有羽毛。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博士等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掘到一些恐龙碎片,从其形态上判断,这些化石属于一种身长约1.5米、体重较轻的恐龙,大约生活在1.28亿年至1.39亿年前。 从其较为完整的头骨化石判断,这种恐龙和大约6000万年后出现的霸王龙相似,而其身体特征则与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相似。科学家认为,这种恐龙是
-
中科院专家提出:青藏高原正在垮塌
新华社 几十年来,科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还在继续缓慢隆升。然而,中科院专家最近提出,由于巨大的重力作用,目前青藏高原整体正处于伸展垮塌阶段。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林日前对记者说:“青藏高原不可能无限地向上抬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于巨大重力的作用,即使印度板块再挤压,高原也只会向外扩展、面积增大,但高度不会增加。现在的青藏高原是在已经达到最大高度之后的垮塌时期。” 据丁林研究员研究,6500-5000万年前,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青藏高原经历了强烈压缩变形、崛起,及广泛的伸展过程。高原上的许多南北走向的裂谷证明,中新世以来高原在不断向
-
云南澄江发现148种新动物化石
新华社昆明9月24日专电(夏德喜)记者从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博物馆了解到,目前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中已发现了180种动物化石,其中148种为新发现,而这148种动物的化石标本已被指定为全球公认的模式标本,帽天山也因此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化石模式标本产地。 所谓模式标本,就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某个新物种时制成的标本。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只有一具模式标本,其它动物是不是这个物种,只能和这个模式标本比对,因而模式标本是极其珍贵的。 帽天山被称为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圣地,自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于1984年发现第一块化石以来,隐藏在这里的秘密被科学家们层层剥开。目前,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已发现了动物化石180种,其
-
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我国启动
CCTV.com消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我国成为首个试点国家。项目启动后,我国将制定全面的自然遗产管理建设计划,同时将此纳入世界遗产全球战略框架体系中。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我们身边所有动植物以及他们生存的生态系统,目前地球上有大约3000多万个物种。
-
中国将与日韩两国联手保护世界珍禽黑嘴鸥
CCTV.com消息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日前透露,从明年起,中日韩等国专家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联手实施“黑嘴鸥繁殖地保育工程”。 据介绍,黑嘴鸥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是世界濒危物种,全球数量仅有7000只左右,分布区限于东亚地区,以湿地为主要栖息地。每年3月下旬,黑嘴鸥开始迁徙至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从1992年起发现有黑嘴鸥栖息,近年来,由于降水、气候变化及部分人为的原因,黑嘴鸥的繁殖地正日渐萎缩,黑嘴鸥的数量明显减少。 据了解,这次中日韩三国联手保护行动将于2005年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