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动态

  • 染色体 9q22.3 区域候选基因 PHF2、FANCC、PTCH1 和 XPA 的改变在早晚期乳腺癌中的病理意义:探寻癌症诊疗新方向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攀升,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目前,在乳腺癌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于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仍存在诸多空白,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基因改变与乳腺癌早晚期发病的关联方面,还缺乏深入且确凿的研究。这使得在乳腺癌的早期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缺,来自印度加尔各答 Chittaranjan 国家癌症研究所(Department of Oncogene Regulation, Chittaranjan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Kolkata, Indi

    来源:Molecular Cancer 27.7

    时间:2025-04-06

  • 综述:癌症免疫中的 cGAS-STING 通路:机制、挑战与治疗意义

    癌症免疫中的 cGAS-STING 通路:机制、挑战与治疗意义癌症作为全球主要致死病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免疫系统在对抗肿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先天免疫更是机体抵御肿瘤的第一道防线。cGAS-STING 通路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癌症免疫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GAS-STING 通路的激活机制cGAS 是一种双链 DNA(dsDNA)敏感的免疫加速蛋白,拥有高度保守的催化结构域以及位于 N、C 末端的两个独特 DNA 结合位点。正常情况下,DNA 被限制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与细胞质有效隔离。然而,多种应激因素,如内源性逆转录病毒、DNA 病毒、基因组不稳定、线粒体损伤、坏

    来源: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29.9

    时间:2025-04-06

  • 靶向 LILRB1 的 CAR-T 细胞:攻克血液恶性肿瘤的新希望

    在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CAR-T 细胞疗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 CD19 CAR-T 细胞,为复发 / 难治性 B 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这一疗法并非完美无缺。在众多接受 CD19 CAR-T 细胞治疗的患者中,30 - 70% 的 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和 20 - 30% 的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会出现 CD19 抗原丢失的情况,这直接导致疾病复发和治疗失败。此外,当肿瘤细胞发生谱系转换,从淋巴样表型转变为髓样表型时,针对 B 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治疗策略便难以发挥作用。而且,现有的针对髓系细胞的 CAR-T 疗法,虽然在体

    来源:Leukemia 12.8

    时间:2025-04-06

  • 抗体偶联药物靶向肿瘤放射增敏:开启精准化放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新时代

    在癌症治疗领域,局部晚期癌症的治疗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早期癌症通过手术和放疗往往能有效治愈,但局部晚期癌症因其具有侵袭性,会浸润到邻近正常组织和 / 或淋巴结,使得完全手术切除或消融性放疗难以实现。尽管这类癌症有可能治愈,但却仍是癌症死亡和治疗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癌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它通过联合局部电离辐射(IR)和全身给药,利用化疗药物的放射增敏作用、二者独立的肿瘤杀伤机制、空间协同作用以及剂量密集治疗,优化了治疗指数。然而,放疗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大多仍是非靶向细胞毒素,这些药物虽能改善肿瘤控制,但会增加正常组织损伤和全身毒性,导致治疗延迟、剂量降低,影响肿瘤控制效果

    来源:npj Precision Oncology 6.8

    时间:2025-04-06

  • 综述:解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 IGH 重排复杂性及检测策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概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AL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内未成熟淋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ALL 具有高度异质性,根据已知的驱动癌基因和分子病变可分为多种亚型。ALL 的发病机制涉及一系列基因组改变,包括整个染色体的缺失或重复、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SNVs)、基因融合以及插入和缺失(Insertions and Deletions,INDELs)等。这些基因改变与淋巴细胞分化、细胞存活和

    来源:npj Precision Oncology 6.8

    时间:2025-04-06

  • 综述:非侵入性脑刺激调节帕金森病神经活动

    帕金森病治疗现状与非侵入性脑刺激的应用前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目前,药物治疗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主要治疗手段,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药物治疗虽能缓解部分症状,却会引发运动并发症;DBS 对一些症状效果不佳,且手术存在风险。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技术为 PD 治疗带来新希望。它基于增强适应性或逆转病理活动可缓解症状的原理,通过调节大脑网络活动发挥作用。NIBS 技术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tran

    来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6.7

    时间:2025-04-06

  • 《警惕!H9N2 禽流感病毒在疫苗接种鸡群中的传播与演变:灭活疫苗的局限与新策略探索》

    在全球家禽养殖领域,H9N2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可谓是 “臭名昭著”。它广泛流行于至少 60 个国家的家禽群体中,在亚洲、中东以及北非地区持续传播,时不时还在美洲和欧洲 “刷存在感”。自 2016 年起,H9N2 更是成为我国家禽中占主导地位的禽流感病毒亚型,在活禽市场的分离率高达 9.4 - 23.3%。别看 H9N2 对鸡的致病性不算强,可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会导致家禽生产性能下降,还常常与其他病原体 “狼狈为奸”,引发混合感染。更令人担忧的是,它还有 “跨界” 的本事,能感染猪、狗、猫等多种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近年来,H9N2 感染人类

    来源:npj Vaccines 7

    时间:2025-04-06

  • 利用视网膜血管特征无创早期预测妊娠期子痫前期:一项创新突破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一种严重的高血压疾病,如同隐藏在孕期中的 “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健康。全球约 4.6% 的孕妇会受到它的影响,在中国,它更是位列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还会大幅增加早产(Preterm Birth,PTB)、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甚至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目前,基于孕妇特征和产科病史的风险因素评估对 PE 的预测效果并不理想,无法精准量化患者的具体风险。而像胎儿医学基金会三联检测等新方法,虽然在不同人群中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需要专业超声技师测量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A - PI)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12.4

    时间:2025-04-06

  • 探寻自闭症社交定向缺陷根源:上丘 - 腹侧被盖区通路的关键作用

    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社交互动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症状。其中,社交兴趣的减退严重影响了患者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尽管社交动机缺陷被认为在自闭症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却一直是个谜团。比如,为什么自闭症患者对社交信息的关注度较低?这种缺陷是由哪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导致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为它们对于理解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以 Shank3 基因敲除小鼠(Shank3-/-)和年龄在 1.6 - 4.4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6

  • 蓝斑小胶质细胞在女性应激反应中的功能作用:为压力相关疾病治疗带来新曙光

    在生活中,压力如影随形,它不仅影响情绪,还可能引发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就是一种典型的由压力暴露引发的疾病。令人惊讶的是,女性患 PTSD 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女性在 PTSD 症状中的过度警觉和过度唤醒表现更为突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大脑中的蓝斑(locus coeruleus,LC)在压力反应和过度警觉中起着关键作用。LC 区域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对刺激做出反应,释放 NE 到下游区域。当人暴露在压力下,LC 活动会增加,这在 PTSD 患者中尤为明显。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6

  • 揭示情感障碍患者决策 “奥秘”:状态焦虑对探索行为的差异化影响

    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焦虑与决策行为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想象一下,在生活中面临各种选择时,焦虑的情绪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动?对于患有情感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的人群来说,这种影响是否更为特殊?过去的研究虽然在理解焦虑相关的神经和认知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焦虑影响决策的潜在计算过程却知之甚少。而且,以往研究大多是相关性的,主要聚焦于特质焦虑,在社区样本中研究亚临床症状,对于状态焦虑在临床样本中的作用缺乏深入探究。同时,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回避行为背后存在多种计算机制,这些机制尚未被充分评估。为了解开这些谜团,美国劳雷尔脑研究所(Laureate Institute for Bra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6

  • 母亲孕期压力对新生儿的影响:tRNA 片段家族及胆碱能通路的性别差异

    在生命的最初旅程中,胎儿的发育受到子宫环境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母亲的心理压力对胎儿的未来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或亚临床的产前抑郁、焦虑等心理社会压力,在所有孕期中占比达 20%。而孕期感知压力(PPS)与后代的神经发育障碍密切相关,如神经行为问题、日后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等,还会对胎儿的海马体体积、婴儿认知表现以及新生儿端粒长度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这些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新生儿似乎更为脆弱。尽管已有研究提出表观遗传编程和母体免疫激活等中介机制,但短非编码 RNA 在其中的作用仍不明确。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6

  • 可卡因与吗啡对伏隔核 D1 和 D2 中等多棘神经元转录调控的异同及其在药物成瘾治疗中的意义

    物质使用障碍(SUDs)会在伏隔核(NAc)中引发广泛的分子调节异常,伏隔核是协调动机和奖励的关键脑区,与促进成瘾的神经和行为障碍有关。尽管 SUDs 存在重叠症状,但不同药物类别对神经回路、细胞类型、生理机能和基因表达有部分独特影响。为更好理解 SUDs 病理的共同和不同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对精神兴奋剂或阿片类药物暴露后 NAc 转录景观进行细胞类型特异性重构分析。研究人员结合荧光激活细胞核分选技术和深度 RNA 测序,分析了可卡因和吗啡暴露模式下 NAc 的 D1 和 D2 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包括初次暴露、重复暴露后长期戒断以及戒断后再暴露。分析显示,D1 MSNs 对两种药物有许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6

  • 一种小分子直接靶向 NLRP3 促进炎症小体激活及抗肿瘤免疫: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新曙光

    在癌症治疗的领域中,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曾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它通过解除免疫系统的抑制信号,让免疫细胞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那些被称为 “冷肿瘤” 的癌症,由于肿瘤微环境中 T 细胞浸润较少,对 ICB 疗法并不敏感,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这一困境使得科研人员迫切地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聚焦于一种名为 2 - 胍基苯并咪唑(2GBI)的小分子化合物,探索其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最终发现,2GBI 能够直接靶向 NLRP3,诱导炎症小体激活,促进抗肿瘤免疫,还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6

  • 生长因子受体可塑性驱动转移性乳腺癌治疗后持续存在的机制及靶向干预新策略

    在乳腺癌的 “战场” 上,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犹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它是美国女性中确诊最多且癌症相关死亡率位居第二的癌症类型。早期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近乎 100%,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仅 31%。这巨大的差距凸显出针对转移性肿瘤生物学研发更有效治疗策略的迫切性。当前,转移性乳腺癌治疗面临着重重挑战。部分癌症依赖单一通路,而转移性乳腺癌却不同,获得性和内在性耐药使其靶向治疗困难重重。细胞状态改变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上皮 - 间质转化(Epithelial -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6

  • 线粒体、代谢和生物能量适应性驱动结直肠癌细胞可塑性并影响其化疗敏感性:从机制到临床意义的深度探究

    在癌症研究的领域中,线粒体一直是备受关注却又充满谜团的存在。线粒体作为细胞的 “能量工厂”,在癌细胞的代谢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然而,目前仍不清楚线粒体在癌症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原型,其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在不同癌细胞中的具体情况也尚不明确。同时,由于线粒体功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且许多变化无法通过转录组学检测,这使得评估线粒体功能面临挑战。此外,以往对缺氧条件下癌细胞线粒体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低估了其在癌症中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线粒体在癌症中的奥秘,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线粒体的研究。该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6

  • 三氟尿苷 /tipiracil 通过 p53-SLC7A11 轴诱导结直肠癌铁死亡:联合疗法的新突破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如同笼罩在人类健康上空的阴霾,其中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已然成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因。对于那些初诊时就发生转移的患者,以及多线化疗失败后面对预后极差局面的患者而言,治疗手段极为有限。传统一线药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在晚期难治性 CRC 患者中,由于缺乏可用靶点,无法精准治疗。同时,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反复使用还会引发内在和获得性耐药,多种化疗药物与靶向疗法的盲目联合,又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广西结直肠癌临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 Death an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6

  • 抑制线粒体复合物 I 通过调节 CoQH2水平诱导癌细胞线粒体铁死亡的机制及潜在治疗意义

    铁死亡,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细胞死亡方式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正逐渐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以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产物过度积累为特征,与众多生理病理过程紧密相连,尤其是在肿瘤抑制方面,铁死亡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就像神秘的冰山,铁死亡的完整机制仍有许多未知深藏在水面之下等待探索。细胞内对抗铁死亡的防御系统虽已发现部分,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PX4)和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所在的系统,但线粒体在铁死亡中的精确角色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补充防御机制,依旧是未解之谜。这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细胞命运调控的深入理解,也阻碍了基于铁死亡机制的新型癌症治疗策略的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6

  • 氧化应激调控的 GCLC 琥珀酰化修饰:癌细胞抵御铁死亡的关键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在肿瘤的世界里,癌细胞如同狡黠的 “生存大师”。肿瘤微环境中,活性氧(ROS)大量堆积,就像布满危险的 “雷区”。不过,癌细胞进化出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来应对这一危机。谷胱甘肽(GSH)作为细胞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其合成的关键酶谷氨酸 - 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GCLC 的活性是否受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s),比如琥珀酰化修饰的调控,却如同迷雾一般,亟待科学家们去揭开。为了驱散这片迷雾,中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Death & Different

    来源: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13.7

    时间:2025-04-06

  • [99mTc] NM-01 SPECT/CT 助力非小细胞肺癌 PD-L1 成像:代谢响应预测新突破

    在肺癌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其中,针对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PD-L1 是肿瘤细胞表达的一种蛋白,它能与效应 T 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 1(PD-1)相互作用,抑制 T 细胞功能,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PD-L1 免疫组化虽被用于预测抗 PD-(L) 1 疗法的疗效,但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PD-L1 表达存在时空异质性,单部位活检难以反映肿瘤整体情况;另一方面,部分 PD-L1 低表达患者也能从治疗中获益,这使得免疫组化难以精准预测疗效 。因此,寻找一种更可靠的预测方法迫在眉睫。在此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6.4

    时间:2025-04-06

  • 抗炎饮食指数与肾细胞癌风险:解锁饮食与癌症的神秘关联

    在全球范围内,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肾癌的 90%,在男性和女性的癌症发病中分别位居第 6 位和第 10 位。近年来,肾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全球每年有超过 40 万新发病例和 18 万例死亡 。目前已知吸烟、肥胖、慢性肾病和高血压等是 RCC 的明确风险因素,但饮食与 RCC 风险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明确。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富含水果、蔬菜、咖啡和茶的饮食,以及适度饮酒可能降低 RCC 风险;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在设计和重点上存在差异,有的基于动物模型,有的缺乏前瞻性研究的稳健设计,且研究往往聚焦于特定食物或营养素,而非整体饮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6.4

    时间:2025-04-06

  • 肾移植后新发结直肠癌:深度剖析其临床特征与预后意义

    背景:与普通人群相比,肾移植(KT)患者发生新发结直肠癌(CRC)的风险更高。然而,其临床特征仍存在知识空白,因为大多数单中心或多中心研究样本量不足且缺乏普遍性。方法: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和 Scopus 数据库中截至 2024 年 7 月 22 日发表的研究,纳入报道了肾移植受者新发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结局的研究。结果:共纳入 49 篇文章,涉及 1855 名发生 CRC 的 KT 患者。从移植到 CRC 诊断的平均时间为 8.7 年(95% 置信区间 7.2,10.3 年;I2 = 98.3%)。新发 CRC 最常见于升结肠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6.4

    时间:2025-04-06

  • 脊髓损伤后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脱髓鞘与髓鞘再生的组织病理学新探:开启神经修复治疗新视野

    脱髓鞘和髓鞘再生在脊髓损伤(SCI)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对啮齿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广泛,但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对这些过程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因此,研究人员旨在深入研究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颈脊髓挫伤后脱髓鞘和髓鞘再生的组织学特征。此前,研究人员通过控制挫伤位移建立了食蟹猴脊髓损伤模型。研究中运用了铬天青染色、免疫组化分析和甲苯胺蓝染色来评估脱髓鞘和髓鞘再生情况。结果发现,损伤中心同侧的头端和尾端均出现脱髓鞘现象,头端主要影响感觉通路,尾端则主要影响运动通路。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损伤部位存在髓鞘丢失和轴突扩张。施万细胞来源的髓鞘仅在损伤中心被发现,而少突胶

    来源:Neuroscience Bulletin 5.9

    时间:2025-04-06

  • 全转录组 RNA 测序揭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模型病理功能障碍的驱动因素:开启多因素治疗新征程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有超过 5500 万人受其困扰。它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和记忆能力,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目前,虽然在理解 AD 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有理论仍无法完全解释散发性 AD 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编码 RNA(non-coding RNA,ncRNA)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ncRNA 数量远超蛋白质编码基因,许多微小 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等已被发现与 AD 的疾病进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4.6

    时间:2025-04-06

  • 免疫抑制在视网膜移植及干细胞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视网膜变性患者带来新希望

    视网膜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相机的感光底片,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让我们得以看清周围的世界。然而,视网膜变性(Retinal Degeneration,RD)类疾病却如同一场可怕的 “视力杀手”,无情地剥夺着患者的光明。像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全球每 4000 - 5000 人中就有 1 人患病,它发病早、进展快,目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前,研究发现将 hESC 来源的富含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PR)的视网膜类器官(Retinal Organoid,RO)移植到免疫缺陷的 RD 动物模型中,可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7.1

    时间:2025-04-06

  • 嗅裂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患者嗅神经球对嗅上皮再生的差异疗效及意义探究

    嗅觉,这一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 “窗口”,却常常遭受各种疾病的 “侵袭”,导致嗅觉功能障碍。头部创伤、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症等多种因素都可能 “攻击” 嗅觉系统,让人们失去对气味的敏锐感知。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嗅觉训练疗法、鼻内维生素 A 和皮质类固醇等,疗效存在争议,难以有效解决患者的痛苦。在此背景下,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迫在眉睫。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台湾多家研究机构(包括台中市荣民总医院、长庚科技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聚焦于嗅上皮干细胞,希望通过研究不同来源的嗅神经球(olfactory neurospheres,ONS)对嗅上皮再生的影响,找到治疗嗅觉功能障碍的新途径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7.1

    时间:2025-04-06

  • 优化与预测 Cre 重组酶:开启小鼠精准基因组编辑新篇章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广袤领域中,小鼠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编辑技术对于揭示基因功能、模拟人类疾病等方面至关重要。其中,Cre-Lox 系统堪称基因编辑的 “魔法剪刀”,自 20 世纪 80 年代问世以来,广泛应用于小鼠基因编辑,可实现基因的靶向删除、易位、倒位等操作,还能用于构建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神经科学、癌症研究等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然而,这把 “魔法剪刀” 并不完美。使用该系统成本高昂,构建条件性等位基因约需 16000 - 18000 美元,耗时长达 7 - 9 个月;重组效率也不尽人意,存在不可预测性,比如在目标组织中会出现重组嵌合现象,导致实验结果出现

    来源:Genome Biology 10.1

    时间:2025-04-06

  • HOXC6 与 M2 巨噬细胞 “狼狈为奸”:MSI-H 结直肠癌转移及免疫逃逸的新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

    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虽有一定成效,但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结直肠癌(CRC)而言,其全球部分缓解(PR)和完全缓解(CR)率却不到 50% 。这是因为 MSI-H 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差异很大。此前研究发现 HOXC6 在右侧结肠癌中显著上调,且与 MLH1 存在负相关,但 HOXC6 与 MSI-H CRC 进展的潜在关联及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上,为 MSI-H CRC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人员采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8.2

    时间:2025-04-06

  • 机器学习助力解析赖氨酰氧化酶家族:癌症预后与治疗反应预测的新方向

    在癌症研究领域,赖氨酰氧化酶(LOX/LOXL1 - 4)宛如一颗神秘的 “暗物质”,虽在癌症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存在诸多未知。此前研究虽揭示其与部分癌症患者生存率相关,也有针对其开发的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但对其转录调控、治疗靶点、预后价值及免疫调节作用的了解仍十分有限。为了揭开这层神秘面纱,深入探索 LOX/LOXL 在癌症中的奥秘,来自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全面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上,为癌症治疗和预后评估开辟了新的方向。研究人员为了开展此项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通过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8.2

    时间:2025-04-06

  • GEM-CRAP:一种精准检测局灶性癫痫发作的融合架构,为癫痫诊疗带来新突破

    癫痫,这一古老又神秘的慢性神经疾病,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幽灵,悄然影响着全球约 7000 万人的生活。它以自发癫痫发作作为显著特征,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目前有 20 多种抗癫痫药物可供使用,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无法仅通过药物控制病情,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然而,对于那些癫痫病灶广泛分散、定位困难或者与大脑功能区重叠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不仅难以实现,还可能带来记忆、语言障碍等潜在的神经风险。在这样的困境下,神经影像技术为癫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脑电图(EEG)凭借其记录大脑电活动的独特优势,成为了提升癫痫诊断和优化治疗策略的关键。其中,颅内脑电图(iEEG),像立体脑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6

  • 基于细胞外囊泡来源转座子构建胰腺癌无创检测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

    在癌症的世界里,胰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PAAD)是一个极为棘手的存在。它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全球范围内,PAAD 约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 5% ,而且大约 90% 的 PAAD 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5 年生存率低于 13%。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糖类抗原 19 - 9(Carbohydrate antigen 19 - 9,CA19 - 9)作为辅助诊断生物标志物,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需求。因此,寻找新的、更有效的 PAAD 诊断生物标志物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

    来源:Biomarker Research 9.5

    时间:2025-04-06

  • 血浆代谢组学剖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新突破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其特征为心肌肥厚。在人群中,非 HCM 引起的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更为常见,尤其在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中。目前,HCM 的筛查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但这些方法存在医疗成本高、耗时久且依赖专家监督等问题,严重限制了 HCM 的广泛筛查。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区分 HCM 和 LVH 患者的筛查技术迫在眉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他们对 720 名个体(包括 441 名 HCM 患者、160

    来源:Biomarker Research 9.5

    时间:2025-04-06

  • 失眠、作息时间与大脑结构的关联研究:为痴呆防治提供新线索

    睡眠,这个看似平常的生理过程,却与我们的大脑健康息息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被睡眠问题困扰,同时,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不少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下降、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相关痴呆(ADRD)的风险增加存在联系。然而,背后的机制却像一团迷雾,虽有研究推测神经退行性和血管性通路可能参与其中,但仍缺乏确凿证据。而且,以往大多数睡眠和神经影像学研究存在样本小、依赖自我报告睡眠数据、未充分调整混杂因素、聚焦临床人群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究睡眠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

    来源: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8

    时间:2025-04-06

  • 探秘阿尔茨海默病:昼夜节律紊乱在疾病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新解

    在神秘的大脑健康领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如同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持续威胁着人们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A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不仅会出现渐进性的认知和记忆衰退,还常常伴随着昼夜节律紊乱的症状,比如睡眠碎片化、白天过度清醒、夜间活动减少等。更令人担忧的是,昼夜节律紊乱往往在认知功能下降之前就已出现,然而其与 AD 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机制,却一直像迷雾般困扰着科研人员。为了揭开这层迷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省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lzheimer's Rese

    来源: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8

    时间:2025-04-06

  • TRPA1 在急性眼高压下选择性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机制及潜在治疗意义

    在眼科疾病领域,急性眼高压(AOH)是导致进行性不可逆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当眼内压突然升高时,就像给眼睛内部带来一场 “风暴”,会对眼内结构尤其是视网膜造成严重损害。在众多因 AOH 引发的问题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变性格外突出,而且不同 RGC 对损伤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也就是选择性脆弱性,但目前其背后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临床上,虽然已经知晓一些与 RGC 变性相关的机制,如轴突缺血、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也有一些针对特定通路的药物在尝试保护 RGC,但效果有限,仍有大量患者面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风险。所以,迫切需要深入探究 AOH 下 RGC 损伤和选择性脆弱性的机制,

    来源: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 6.2

    时间:2025-04-06

  • 综述:人多能干细胞(PSCs)在神经科学研究及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当前应用

    引言许多涉及组织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难以通过药物治疗,并且获取人类大脑样本困难重重,这极大地阻碍了对这些疾病的研究。人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涵盖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为研究神经发育和功能提供了绝佳模型。PSCs 能够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类型,是功能性人类脑细胞的可再生来源。PSCs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神经发育研究:PSCs 可模拟神经发育过程,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神经干细胞如何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

    来源: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 4.5

    时间:2025-04-06

  • 孕期糖尿病大鼠模型:揭示与心脏重塑、认知障碍及加速衰老的关联

    研究旨在探讨孕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关系及潜在机制。研究人员以表达人胰淀素(一种胰腺激素)的 β 细胞特异性大鼠为 GDM 模型,将 5 个月大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未怀孕、怀孕一次和怀孕两次的实验组。在基线和产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s,GTTs)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8 个月大时进行新物体识别测试,之后安乐死并收集器官。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所有雌性大鼠都出现葡萄糖不耐受、心脏重塑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 GDM 怀孕史的大鼠葡萄糖不耐受情况比未怀孕大鼠更严重,9 个月大时差异

    来源:Diabetologia 8.4

    时间:2025-04-06

  • 综述:2 型糖尿病多基因评分的临床应用:挑战与可能性

    2 型糖尿病与多基因评分概述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是全球常见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慢性高血糖并排除其他特定病因。T2D 表现多样,受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虽已发现超 1200 个相关遗传变异,但单个变异临床预测价值低。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PGS)通过整合多个变异效应评估个体遗传疾病风险,在 T2D 研究中备受关注。PGS 在 2 型糖尿病预测和筛查中的应用为早期发现 T2D,已开发多种风险计算器,常用指标包括年龄、性别、BMI 等传统风险因素。PGS 在 T2D 预测中的表现不一。与传统风险预测模型相比,基于 44 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来源:Diabetologia 8.4

    时间:2025-04-06

  • 每周一次胰岛素 icodec 与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对 2 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相关低血糖影响的研究 —— 为临床治疗提供新依据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岛素的使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本是有益健康的行为,但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却可能带来血糖波动的风险,尤其是低血糖问题。想象一下,患者在进行日常运动时,身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也随之增强,此时若胰岛素剂量不合适,就容易引发低血糖,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运动体验,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而每周一次的基础胰岛素,由于其给药频率低,在面对患者运动增加的情况时,无法像每日一次的基础胰岛素那样灵活调整剂量,这使得人们担心它可能会增加运动相关低血糖的风险。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Diabet

    来源:Diabetologia 8.4

    时间:2025-04-06

  • 电荷在无序蛋白与折叠结构域动态复合物中的关键作用:从分子机制到生理意义

    在蛋白质的微观世界里,存在着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 无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IDP),它们没有固定的三维结构,却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IDP 参与的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多样,从 IDP 结合后完全折叠,到在复合物中仍保持完全无序状态。然而,目前对于多聚电解质样 IDP 与带电荷折叠蛋白结构域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电荷的数量和分布在其中的作用,还缺乏系统的实验研究。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突破!新型黄色荧光蛋白 mGold2s和 mGold2t助力生物成像大升级

    在生物研究的微观世界里,荧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s,FPs)就像是神奇的 “照明工具”,帮助科学家们看清细胞和亚细胞结构、追踪蛋白定位、监测细胞内的各种动态变化。然而,这些 “照明工具” 却存在一个棘手的问题,许多荧光蛋白在反复或长时间光照下会迅速发生光漂白现象,就像灯光逐渐黯淡,这大大降低了信号与噪音的比例,限制了实验的时长,尤其是在超分辨率显微镜、单分子成像和电压成像等先进技术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而黄色荧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s,YFPs)虽然应用广泛,但光漂白速度比其他光谱类的荧光蛋白更快,严重制约了其在长时间成像和先进显微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植物免疫反应实时监测的 “电子纹身”:开启农业健康管理新征程

    在广袤的农业世界里,植物病害如同潜伏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全球农业的安全。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算,每年因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约 2200 亿美元。植物为了抵御这些病害,进化出了复杂的免疫系统。了解植物的免疫反应,就如同掌握了植物健康的 “密码”,不仅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植物,还能深入探究植物免疫的内在机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目前的研究方法却存在诸多困境。传统的分子水平检测手段,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虽然能深入探索植物免疫的机制和信号通路,但它们往往需要对植物进行破坏性采样,操作过程繁琐且耗时,就像要拆开一座精密的仪器去检查它的内部构造,这不仅会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丙酮酸脱氢酶(PDH)在水蚤寿命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代谢与衰老的新洞察

    在生命科学领域,寿命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长期以来,虽然人们知晓长寿与能量代谢存在关联,但具体是哪些代谢过程在调控寿命,却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秘密,尚未被完全揭开。水蚤作为生态和毒理学研究常用的模式生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逐渐成为寿命研究的理想对象。其中,中华哲水蚤(Daphnia sinensis)活跃善游,而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却习性 sedentary,代谢率较低,但寿命却比中华哲水蚤长。这种差异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好奇,促使他们深入探索背后的奥秘。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关于水蚤寿命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能量代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综述:爱沙尼亚生物样本库从生物样本储存到个性化医疗的历程

    爱沙尼亚生物样本库概述爱沙尼亚生物样本库(EstBB)成立 25 周年,已发展成为世界大型生物样本库之一,拥有 212,000 名参与者,涵盖丰富健康及人口学信息与生物样本。其发展历经多阶段,初期聚焦参与者招募与数据收集,由全科医生(GPs)等参与,采集血液样本并问卷访谈,后可通过国家健康数据库更新记录。随后进行基因分型等研究,参与国际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成果用于推动样本库扩张。爱沙尼亚生物样本库的数据资源基因数据衍生数据结构变异:利用 PennCNV 软件检测拷贝数变异(CNV),经质量控制保留大量高可信度的缺失和重复数据,可用于研究罕见和常见 CNV 与疾病关联。HLA 等位基因推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基于智能手机 GPS 数据预测癌症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和负担变化的探索性研究

    在癌症治疗的漫漫长路上,癌症患者及其家庭护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统计,美国 330 万家庭护理人员中,高达 50% 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而患者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高困扰率。传统依靠问卷收集自我报告数据的方式,不仅获取困难,还会给参与者带来负担,难以准确、及时地评估他们的心理状况。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探索性纵向队列研究。他们聚焦于智能手机 GPS 数据,尝试通过数字表型技术,探索其与癌症患者及家庭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和负担变化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Cancer》杂志上,为癌症护理和心理健康监测领域带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6

  • 双参数 MRI 影像组学预测 PI-RADS 3 类前列腺病变中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

    前列腺癌作为全球男性中第二常见的癌症,是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约有 120 万新发病例,35 万人因此丧生。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多参数 MRI(mpMRI)的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虽有较高诊断性能,但 PI-RADS 3 类病变却让医生陷入两难境地。因为这类病变中仅约 36% 是前列腺癌,18.5% 是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 ,这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活检,还可能引发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为了提高对这些模棱两可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江南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双参数 MRI(bpMRI)影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6

  • 扩散加权成像 ADC 值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减瘤手术预后评估的关键价值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它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中,腹膜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约 20-30% 新诊断的患者会出现腹膜转移。尽管针对局部晚期或寡转移胃癌的化疗后扩大(D2plus)淋巴结清扫术已被应用,且有较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大多数晚期胃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两年内仍会发生腹膜转移。目前,针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标准的全身化疗方案虽已存在,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仅 8-13 个月,预后极差。在这样的困境下,完全减瘤手术(CRS)联合或不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成为改善多数胃癌腹膜转移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6

  • USP35:肾癌治疗新希望 —— 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关键作用与潜在价值

    肾透明细胞癌(Kidney Clear Cell Carcinoma,KIRC)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尽管目前有手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但 KIRC 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尤其是晚期或转移性患者,五年生存率常低于 10%。传统的临床和病理参数难以准确预测患者的生存和治疗反应,因此,寻找新的分子标志物对推进个性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同济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泛癌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35(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35,USP35)的致癌和免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6

  • 上海浦东地区胃癌过早死亡模式与趋势: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 探寻胃癌疾病负担变化,助力防治策略优化

    在全球范围内,胃癌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在中国,胃癌同样是第二大常见癌症以及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且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两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从 1973 年的 74.1 岁增长到 2015 年的 83.2 岁。然而,这些变化对胃癌疾病负担的影响却并不明确。以往研究虽关注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来展现其流行病学特征,但未能量化风险因素对死亡原因、转移部位及主要合并症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研究以深入了解胃癌疾病负担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复旦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6

  • 探秘硫胺素代谢功能障碍综合征 5:揭开临床表型多样性及治疗策略的神秘面纱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维生素就像一群默默守护健康的 “小精灵”,其中硫胺素(维生素 B1)尤为重要。它参与身体的能量代谢等关键过程,就像给细胞的 “能量工厂” 提供燃料。然而,当硫胺素代谢出现问题时,一系列麻烦就会找上门。硫胺素代谢功能障碍综合征 5(TMDS5)便是这样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疾病,由 TPK1 基因突变导致 TPK 水平降低,影响硫胺素焦磷酸(TPP)的生成。TPP 是硫胺素的活性形式,在众多代谢途径中作为辅酶发挥作用,它的减少会使身体的 “能量生产线” 陷入混乱。目前,对于 TMDS5 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其临床表型极为多样,从相对温和的复发性共济失调到严重的 Lei

    来源: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6

  • 解析中国人群 GNE 肌病新型突变致病性及临床遗传病理特征,拓展罕见病认知边界

    在医学的神秘领域中,罕见病一直是亟待探索的未知地带。GNE 肌病(GNE myopathy)作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远端肌病,长期以来困扰着医学界。它由 UDP-N - 乙酰葡糖胺 2 - 差向异构酶 / N - 乙酰甘露糖胺激酶(GNE)基因突变引起,该酶对唾液酸生物合成至关重要。以往研究虽对 GNE 肌病有所了解,但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比如,基因启动子区域突变的致病性鲜有报道,不同突变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清晰 ,这使得深入认识该疾病、开发有效治疗方法困难重重。为了揭开这些谜团,山西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旨在描述中国家庭中新型常染色体隐性 GNE

    来源: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6

  • 类固醇反应性亚急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免疫介导性共济失调的一种未被识别亚型 —— 一项揭示诊断与治疗关键的研究

    背景:亚急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Subacute progressive cerebellar ataxia)因其广泛的病因以及与急性和慢性小脑疾病的症状重叠,给诊断带来了挑战。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病例展示:一名 62 岁女性在 5 个月内出现眩晕加重、步态不稳和逐渐发展的神经系统体征,符合亚急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尽管系列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结果正常,血清学和基因检测也为阴性,但她近期的流感疫苗接种史和临床进展提示为免疫介导性小脑炎(immune-mediated cerebellitis)。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她的症状显著

    来源:The Cerebellum 2.7

    时间:2025-04-06

  • 探秘垂体后叶肿瘤:临床特征、手术疗效与长期预后的深度剖析

    垂体,这个小小的内分泌 “司令部”,掌控着人体诸多重要生理功能。然而,垂体后叶肿瘤(Posterior Pituitary Tumors,PPTs)的出现,却如同司令部里的 “捣乱分子”,打破了身体的平衡。由于 PPTs 极为罕见,以往研究样本量小且存在各种偏倚,导致其流行病学、自然病史以及最佳治疗策略都如同迷雾一般。这不仅让医生在诊断时常常陷入困惑,也给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驱散这片迷雾,来自德国埃尔朗根 - 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t Erlangen-Nuremberg)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来源:Pituitary 3.3

    时间:2025-04-06

  • 肢端肥大症患者硫醇 - 二硫键稳态与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评估:揭示氧化应激新关联

    在人体的内分泌世界里,有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 —— 肢端肥大症,它就像一个 “隐藏的破坏者”。肢端肥大症通常是由垂体腺瘤引起,患者体内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1)水平会升高。这一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会带来诸如内皮功能障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目前,关于肢端肥大症与氧化应激(OS)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体内自由基和活性氧(ROS)增多,进而对生物结构造成损害的一种状态。在人体的抗氧化系统中,硫醇(thiol)作为关键组成部分,起着自由基清

    来源:Pituitary 3.3

    时间:2025-04-06

  • 综述: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的遗传模型

    ### 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概述库欣病(CD)是一种因垂体肿瘤过度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而导致的疾病。当前,针对 CD 的有效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预后也极为不利。尽管科研人员已经对其展开了广泛的分子分析,但 CD 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模型存在的问题以往的分子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啮齿动物来源的细胞以及啮齿动物转基因模型。然而,人类与啮齿动物在 CD 肿瘤发生方面存在显著的物种差异。目前,缺乏成熟的人类 CD 细胞模型,这是因为人类 CD 细胞不仅获取困难,而且难以长时间维持其活性。此外,转基因模型中的基因修

    来源:Pituitary 3.3

    时间:2025-04-06

  • 定制靶向杂交捕获 RNA 测序在青少年和成人 B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规分子分型中的高效应用: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的意义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共识分类在 B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引入了众多分子实体,这就需要通过检测基因融合、表达、突变和外显子缺失来进行全面的基因组特征分析。虽然全基因组加转录组测序是理想策略,但因其成本高昂,无法用于常规检测。本研究报告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替代方法,即将定制的靶向杂交捕获 RNA 测序(RNAseq)整合到常规检测流程中。研究共分析了 95 例常见嵌合基因融合(CGF,如 BCR::ABL1、KMT2A::AFF1、TCF3::PBX1和 ETV6::RUNX1 )阴性的青少年 / 成人 B-ALL 病例,使用定制的 69 基因靶向 RNAseq 检测板进

    来源:Molecular Diagnosis & Therapy 4.1

    时间:2025-04-06

  • 烟腈衍生物作为 PIM-1 激酶抑制剂通过诱导凋亡抗癌的潜力:体内外研究 —— 开辟乳腺癌治疗新路径

    研究描述了一系列以烟腈为基础的衍生物针对 PC-3 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分子靶点和诱导凋亡的活性。化合物 7b 对 MCF-7 和 PC-3 细胞展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 3.58 μM 和 3.60 μM。有趣的是,化合物 4k 和 7b 对 PIM-1 激酶有强效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 21.2 nM 和 18.9 nM,相较于星形孢菌素(IC50=16.7 nM,抑制率 95.6% ),抑制率分别为 92.7% 和 96.4%。此外,化合物 7b 在 PC-3 细胞中显著激活凋亡,增加凋亡细胞死亡,使总凋亡率相比对照组的 0.9% 提升了 34.21%,

    来源: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 2.6

    时间:2025-04-06

  • 姜黄素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抑制卵巢癌恶性行为:开拓卵巢癌治疗新视野

    卵巢癌,这一女性生殖系统中极为凶险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尽管手术和铂类、紫杉烷类辅助化疗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晚期患者的复发率极高,5 年生存率仅约 30.6%。以往针对卵巢癌的治疗多聚焦于癌细胞本身,然而癌细胞的突变却使得这些治疗手段屡屡受挫。近年来,肿瘤微环境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揭示,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成为研究热点。TAMs 可极化为促炎的 M1 亚型和抗炎的 M2 亚型,对肿瘤的发展有着复杂的影响。姜黄素,作为一种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脂溶性多酚,已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癌症治疗方面展现出潜力,但其在卵巢癌中通过调节 TAMs 发挥作用的机

    来源:Medical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通过菌群调控打破肝脏与肠道短链脂肪酸和氨基酸平衡的探秘之旅

    在医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难题。HBV 诱导的肝脏免疫耐受和免疫激活,是慢性感染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肠道 - 肝脏轴对肝脏免疫微环境和区域免疫反应有着显著调节作用,肠道内大量的共生菌群,在人体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稳态维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包括病毒性肝炎在内的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HBV 及其病毒成分在感染过程中如何动态影响靶器官肝脏的菌群,这一问题却如同迷雾,限制了人们对微生物与 HBV 相关肝脏疾病关系的深入理解。此前虽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 HBV 清除有关,且 HBV 感染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

    来源:Gut Pathogens 4.4

    时间:2025-04-06

  • 糖尿病和蛋白尿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中的时间变化、预后影响及研究意义

    在心血管疾病的大舞台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正逐渐成为主角。全球约有 3000 万人受其困扰,且患者大多具有代谢表型,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合并症常见。糖尿病与 HFpEF 关系密切,会增加不良结局风险,然而关于糖代谢受损连续体与 HFpEF 不良结局的关联数据却十分匮乏。同时,肾脏疾病作为糖代谢受损的常见后果,其影响不容小觑,白蛋白尿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标志物,或许对监测 HFpEF 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将糖代谢状态和白蛋白尿结合起来在 HFpEF 患者中的研究极为稀缺。为了

    来源: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8.5

    时间:2025-04-06

  • 探秘小鼠卵母细胞:表观遗传修饰协同调控,解锁生殖发育密码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生殖细胞的发育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新生命的诞生和健康成长。其中,卵母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表观遗传修饰(如 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就像是细胞的 “指挥家”,调控着基因的表达,决定细胞的命运,维持细胞的身份和功能。在生殖过程里,卵母细胞将这些表观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对后代的正常发育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科学家们对卵母细胞中不同表观遗传修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卵母细胞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知之甚少。比如,这些修饰是如何在卵母细胞内协同工作,建立起独特的表观基因组的?它们的异常又会对后代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就像一团

    来源:Epigenetics & Chromatin 4.2

    时间:2025-04-06

  • 大规模测序与机器学习携手:揭示胶质母细胞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奥秘,打造精准预后模型

    在人体这个复杂的 “小宇宙” 里,肿瘤的存在就像一颗不安分的 “小行星”,不断打破身体的平衡。胶质母细胞瘤(GBM)作为一种极具侵袭性的脑部肿瘤,其肿瘤微环境(TME)更是如同一个神秘且危险的 “星际空间”,各种细胞和分子在这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 “先锋部队”,在 GBM 的 TME 中却一直被忽视,其功能和特性犹如隐藏在迷雾之中。尽管它们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数量众多,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 “第一道防线”,但在 GBM 研究领域,相较于巨噬细胞等 “明星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主要是因为中性粒细胞 “寿命短暂”,且缺乏增殖能力,研究起来困难重重,导致其在

    来源:Biology Direct 5.7

    时间:2025-04-06

  • Uncovering Leading Compound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d Virtual Screening Insights into Plasma Protein Modulation—— 揭开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关键化合物:孟德尔随机化和虚拟筛选对血浆蛋白调节的新认知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这一令人谈之色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无情地吞噬着无数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行为能力。它就像大脑中的 “隐形杀手”,以 β - 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和过度磷酸化 tau 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为典型特征,成为了全球半数以上痴呆病例的 “罪魁祸首”。据估算,2015 年全球约有 5000 万 AD 患者,新增病例达 1000 万,而到 2050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飙升至 1.52 亿,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态势尤为严峻。遗传因素在 AD 发病风险中占比 60 - 80% ,PSEN1、PSEN2 等基因与 AD 的发生紧密相关,但 AD 的发病机

    来源:Biological Research 4.3

    时间:2025-04-06

  • 靶向氧化应激诱导的二硫死亡:帕金森病治疗的新途径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超过 600 万人的生活。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晰,这如同迷雾一般,阻碍着有效治疗手段的开发。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在 PD 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像是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导致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大量积累,这就像细胞内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神经元损伤。而二硫死亡(disulfidptosis)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与 OS 密切相关,却尚未在 PD 发病机制中被深入研

    来源:Molecular Brain 3.3

    时间:2025-04-06

  • 靶向敲低回忆激活神经元群中的 NMDA 受体损害远期恐惧消退 —— 解锁恐惧记忆消退的分子密码

    在动物的生存与适应过程中,恐惧记忆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当危险过去,及时消除不必要的恐惧记忆同样关键,否则可能引发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过往研究虽发现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在恐惧记忆消退训练中作用关键,且回忆激活神经元群的重新激活与远期恐惧记忆消退有关,可具体的分子机制却迷雾重重。为了揭开这层神秘面纱,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展开了一项深入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受体(NMDARs),试图探究其在远期恐惧记忆消退中的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Brain》杂志上,为该领域的发展添

    来源:Molecular Brain 3.3

    时间:2025-04-06

  • 老造血干细胞可重塑年轻且高响应的 B 细胞系统:对蛋白疫苗接种的意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逐渐衰老,这一现象在老年人的 B 细胞和 T 细胞反应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对新接触的抗原,他们的反应普遍比年轻人弱。在免疫衰老的过程中,B 细胞功能出现缺陷,影响了对外来抗原的呈递,进而降低了 T 细胞依赖的抗体反应。从 SARS-CoV-2 大流行以及季节性流感感染的数据来看,老年人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滴度较低,且下降速度更快。目前,提高老年人疫苗效力的策略有限,因此,深入研究衰老相关的免疫系统变化对疫苗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衰老相关的 B 细胞系统重塑对疫苗反应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免

    来源:Immunity & Ageing 5.2

    时间:2025-04-06

  • 综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s):生物标志物、预后指标及治疗潜力

    急性髓系白血病与长链非编码 RNA 概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侵袭性血液癌症,具有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异质性。其死亡率超 80%,60 岁以上患者受影响更显著。遗传突变、表观遗传异常和分子异质性是 AML 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关键因素。尽管白血病治疗手段多样,但 AML 的分子异质性和药物疗效、耐药性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疾病预后仍不理想。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s)是长度超 200 个核苷酸且不编码蛋白质的 RNA 分子。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维持体内平衡和多种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多种癌症中可作为标志物和肿瘤生长抑制剂。在造血过程中,lncRNAs 参与调节造血基因表达,其失调可能导

    来源: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5.3

    时间:2025-04-06

  • 基于蜕皮壳光谱分析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在节肢动物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在奇妙的生物世界里,节肢动物可是个大家族,它们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约占动物物种总数的 79%。其中一些节肢动物可不得了,像蚊子、蜱虫等,它们不仅会吸食血液,还担当着传播病原体的 “坏角色”,引发各种人类和动物疾病,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所以,准确识别这些节肢动物,把传播疾病的 “坏家伙” 和其他区分开来,就成了防控疾病的关键第一步。一直以来,人们常用形态学方法来鉴别节肢动物,就是通过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来判断种类。但这方法问题不少,不仅花费时间长,还特别依赖那些经验丰富的昆虫学家,而且一旦节肢动物的身体有损伤,鉴别起来就更困难了。后来,分子鉴定方法出现了,它虽然精准可靠,不受发育阶段的影响,可也有

    来源: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 3.7

    时间:2025-04-06

  •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病理反应的预测:多中心临床与影像因素解析

    肺癌,这个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 “健康杀手”,每年都无情地夺走无数生命。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免疫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目前,如何精准预测 NSCLC 患者对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病理反应,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多中心评估研究。他们致力于找出临床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以预测 NSCLC 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 ICIs 治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指组织或淋巴结中不存在残留癌细胞)和主要病理缓解

    来源: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4.6

    时间:2025-04-06

  • HR+/HER2–晚期乳腺癌新突破:帕博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在日本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疗效与生存获益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帕博西尼(palbociclib)作为一种选择性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 和 6(CDK4/6)的口服抑制剂,能够阻断细胞从 G1 期到 S 期的周期进程,进而防止细胞的异常增殖,在 HR+/HER2–晚期乳腺癌(ABC)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随机对照试验(RCTs)里,虽然帕博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展现出优势,但在总生存期(OS)这一关键指标上,却未能呈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而且,RCTs 严格的入组标准使得参与患者的范围受限,难以全面反映真实世界中患者的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临床实践、医疗资源以及患者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的情况与西方国家不尽

    来源:Breast Cancer 4.0

    时间:2025-04-06

  • 综述: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阳性乳腺癌腋窝手术降阶梯治疗的不同策略:长期结局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背景在过去几十年里,新辅助全身治疗(NST)逐渐成为早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它能够在手术前缩小原发性乳腺肿瘤,并清除区域淋巴结中的病灶。病理完全缓解(pCR)被视为改善肿瘤学结局的替代指标,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亚型中更为常见。随着 NST 的广泛应用,对于 NST 后淋巴结转为阴性的患者,是否省略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腋窝手术降阶梯治疗策略被提出,如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MARI 手术和靶向腋窝淋巴结清扫(TAD)。然而,此前研究多关注各手术的假阴性率(FNR),对于其长期肿瘤学结局的评估较少。研究方法文献检索:

    来源:Breast Cancer 4.0

    时间:2025-04-06

  • Bufalin 调控 M2 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逃逸: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新方向

    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主要是由于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导致的免疫逃逸。M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维持 TME 的免疫抑制特性中起着关键作用。之前的研究发现,高转移性的 mCRC 细胞可促进 M2 TAMs 极化,导致 T 细胞抗肿瘤免疫耗竭。有研究报道,蟾毒灵(Bufalin,BU)可通过调节 TAMs 极化来逆转免疫抑制性 TME,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高转移性 mCRC 细胞分泌的 KLF4 不仅促进了 M2 TAMs 极化,还上调了 TAMs 中 PD-L1 的表达,抑制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功能,从而促进肿瘤免疫逃逸。从机制

    来源:Apoptosis 6.1

    时间:2025-04-06

  • SARS-CoV2 变异株对血浆代谢组的差异影响:揭示新冠疾病的代谢奥秘

    新冠疫情自 2019 年爆发以来,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不断变异,出现了如 Alpha、Delta、Omicron 等多种变异株。这些变异株在传播能力、免疫逃逸以及致病严重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给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此前的研究虽然关注到了 SARS-CoV2感染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但针对不同变异株对血浆代谢组的差异影响却研究甚少。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和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

    来源:Metabolomics 3.5

    时间:2025-04-06

  • CFD 与有限体积模拟揭示实验室半固体制剂混合技术的高效奥秘

    本研究评估了实验室规模半固体制剂的各种混合、均质和定量技术,重点关注体积、转速(rpm)、容器形态和桨叶设计等参数,以确定其效率和效能。研究分析了三种三维容器:研钵和杵、搅拌器以及定制设计的锥形反应器。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有限体积法进行模拟,研究混合、搅拌和排空阶段的颗粒轨迹和均质化过程。同时,在相似操作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CFD 模拟表明,锥形反应器在所有条件(高、低体积和转速)下效率最高。进一步评估发现,反应器内的螺旋桨在混合方面效率极高,且显著加快了反应器的完全排空。实验验证证实了模拟结果,两种方法高度吻合,证明了 CFD 模拟在实际操作条件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锥形反应器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2.7

    时间:2025-04-06

  • 综述:认知障碍老年人干预性微生物群试验参与者的选择

    ### 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在人体的营养提取、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就像一个隐藏在人体肠道内的 “小宇宙”,众多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在这里 “安营扎寨”。这些微生物可不是 “吃干饭” 的,它们积极参与到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中。例如,在营养提取方面,它们能够帮助人体分解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成分,让营养物质更好地被吸收;在代谢过程里,它们可以影响人体对能量的利用和储存;在免疫功能上,它们如同肠道的 “卫士”,协助免疫系统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组(Microbiome)研究致力于

    来源:GeroScience 5.3

    时间:2025-04-06

  • 综述:原子力显微镜前沿应用:利用生物物理工具揭示食源性病毒

    食源性病毒: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食源性病毒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2010 年食源性危害在全球导致 6 亿人患病、42 万人死亡 ,食源性病毒在众多感染病例中占据显著比例。常见的食源性病毒包括诺如病毒(NoV)、甲肝病毒(HAV)、人类轮状病毒(HRV)等,它们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能在环境中稳定存活,且感染剂量低,极易引发疾病传播。诺如病毒是全球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在食源性病毒感染中占比极高 。由于缺乏便捷、广泛可用的诊断工具,其实际流行率可能被低估。甲肝病毒虽相对诺如病毒感染率较低,但作为肝炎的病原体,同样不可小觑。尽管已有

    来源:npj Viruses

    时间:2025-04-06

  • 综述:神秘的近亲:谜一般的虫媒荆门病毒(arbo-JMV)和正黄病毒(Orthoflavivirus)

    ### 虫媒荆门病毒概述虫媒荆门病毒(arbo-JMV)是一类迅速出现的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正黄病毒属(Orthoflavivirus)的临时成员。它的基因组由单链正链 RNA(ss (+) RNA)构成,且呈分段状,一般包含 4 或 5 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有编码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功能,两侧还带有 5’和 3’非翻译区(UTRs)。arbo-JMV 最早于 2010 年在中国荆门地区的微小牛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中被发现,随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有报道,其分布范围之广,暗示了它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可能有着多样的生存和传播方式。虫媒荆门病毒与正

    来源:npj Viruses

    时间:2025-04-06

  • 综述:解读甲状腺癌复杂性:细胞外囊泡(EV)来源的非编码 RNA(ncRNA)的新兴作用

    甲状腺癌现状与研究意义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是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是增长最快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TC 主要包括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滤泡状甲状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髓样甲状腺癌和未分化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等多种亚型 ,其中 PTC 的发病率增长最为明显,而 ATC 虽占比仅 1 - 2%,却是内分泌系统中致死率最高且对治疗耐药的恶性肿瘤。尽管 TC 总体发病率高但生存率相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6

  • 综述:探寻胃癌治疗的未来:抗体偶联药物(ADCs)的影响综述

    引言胃癌(GC)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给全球健康带来沉重负担。超过 95% 的 GC 病例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腺癌,根据解剖位置和组织学亚型可分为不同类型,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手术是早期 GC 的有效治疗手段,而晚期 GC 则需要综合治疗,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选择受限。因此,深入了解 GC 发病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近年来,基于分子靶点的靶向治疗成为 GC 精准治疗的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问题。抗体偶联药物(ADCs)作为一类新型治疗药物,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成为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6

  • 睡眠与肌萎缩侧索硬化 - 额颞叶谱系障碍(ALS-FTSD)的关联:一项基于 396,918 名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领域,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和额颞叶痴呆(FTD)一直备受关注。这两种疾病虽然表现不同,ALS 主要影响运动功能,FTD 则对认知、行为和语言产生影响,但它们逐渐被认为是同一种连续体疾病,即肌萎缩侧索硬化 - 额颞叶谱系障碍(ALS-FTSD)。生活方式相关的风险因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睡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它们相互影响,睡眠障碍可能既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发现睡眠障碍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关联,比如失眠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的易感性,但对于睡眠因素与 ALS-FT

    来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5.8

    时间:2025-04-06

  • 空间和功能特征区分帕金森病及抗精神病药物靶点集:解析不同临床效应的生物学机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就像两座神秘的医学迷宫,各自有着独特的病理机制,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治疗过程中,用于治疗 PD 的药物可能会让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而治疗 SZ 的药物又可能诱发帕金森综合征等运动症状。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也让医生在治疗时陷入两难的困境。目前,虽然有一些关于 PD - SZ 共病管理的案例研究,但对于这两种疾病临床关系背后更广泛的生物学主题,我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来自英国雷丁大学药学院以及印度国家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

    来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5.8

    时间:2025-04-06

  • Pitolisant: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希望 —— 重塑脑网络,改善认知障碍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AD 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尽管针对脑内 β- 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Aβ)的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如 donanemab 和 lecanemab,它们在清除 Aβ 斑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患者认知能力的提升却十分有限。这表明,仅聚焦于 Aβ 清除的治疗策略并不能完全解决 AD 患者的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广西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难题,开展

    来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5.8

    时间:2025-04-06

  • ADHD 儿童延迟厌恶的行为与神经功能特征研究:解锁动机异质性密码

    在神经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就像一座神秘而复杂的迷宫,一直让科研人员为之着迷又倍感挑战。ADHD 是一种神经心理异质性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以往研究虽在努力解开其认知异质性的谜团,但对其中动机风格,尤其是延迟厌恶现象的探索却相对不足。传统观念认为,ADHD 患者常表现出延迟厌恶行为,比如在面对延迟奖励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即时但价值较低的奖励。不过,这种现象在 ADHD 患者群体中并不统一,其差异就像隐藏在迷雾中的宝藏,等待被挖掘。同时,现有的研究方法,如使用延迟

    来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5.8

    时间:2025-04-06

  • 丹麦野生和商业水禽中 I 类和 II 类低致病性禽副黏病毒 1 的流行情况及研究意义

    在鸟类的世界里,有一种病毒时刻威胁着它们的健康,那就是禽副黏病毒 1(APMV-1),它所引发的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让众多家禽和野生鸟类深受其害。新城疫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全球家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APMV-1 属于单股负链 RNA 病毒,其基因组包含 6 个基因,根据基因组长度和 F 基因序列可分为 I 类和 II 类,依据 F 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又能划分不同的致病型。野生鸟类,尤其是水禽,在 APMV-1 的传播和维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在迁徙过程中,将病毒带到不同地区,使得病毒在鸟类群体间广泛传播。然而,目前对于丹麦地区 APMV-1 的

    来源:npj Viruses

    时间:2025-04-06

  • 凝胶分层动力学普适定律:从局部物理动态键融合中揭示 “智能” 凝胶奥秘

    在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智能” 凝胶正逐渐崭露头角。这类凝胶具有时间可编程、自修复、可回收和粘附等特性,能够模仿人体器官、组织甚至大脑的功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比如电子皮肤、软机器人等。然而,目前对于复杂凝胶材料的研究仍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复杂凝胶通常由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共同构成,难以判断究竟是物理动态交联还是化学共价交联在凝胶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物理动态键种类繁多,其结合能相对较低,如何精确量化这些物理动态交联的结合能,成为了该领域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结肠上皮来源的 FGF1:调控肠道干细胞分化为杯状细胞,为炎症性肠病治疗带来新曙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如同胃肠道里的 “捣蛋鬼”,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的治疗方法,如 5 - 氨基水杨酸(5-ASA)、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靶向生物疗法等,只能缓解症状,大约 30% 的患者对现有疗法无响应,且这一比例还在随着治疗的推进而增加。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肠道上皮屏障是人体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重要防线,它由分泌谱系(杯状细胞、肠内分泌细胞和簇绒细胞)和吸收性肠上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大数据揭示地貌河流活动性的独特模式与速率:开启河流研究新视野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河流就像大地上的灵动血脉,不断地演变着。长久以来,河流地貌调整的模式和速率一直是科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过去,河流地貌学家虽已开发出多种预测工具,但大多局限于对不同河道模式类型的调整形式和速率的评估,对于河流系统整个活动宽度内的地貌活动性,在系统和局部尺度上都缺乏严谨的记录。尽管从全球尺度利用卫星分析能发现河流范围变化(侵蚀和沉积)的热点区域,但想要深入了解河流在动态景观中的行为,仅关注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伦敦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探秘生物组织力学奥秘:屈服应力起源与塑性变形机制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生物组织就像一座精密的 “机械城堡”,时刻面临着各种机械应力的挑战。在发育和正常生理状态下,生物组织持续承受着显著的机械应力,为了应对这些应力,细胞需要进行多细胞重排,以维持组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然而,长期以来,这些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一直是科学界未解的谜团。以往的研究虽然在理解上皮组织的变形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大多集中在剪切启动阶段,对于组织在稳态剪切下的行为以及屈服应力行为的机制,我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而且,关于单个细胞与邻居重排的研究较多,但这些局部事件如何在时空上连接,以及它们如何导致组织层面的机械响应,仍然存在大量空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正念特质与自杀倾向的关联: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及对自杀预防的意义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情绪问题,而情绪调节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自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忽视,找到预防自杀的有效方法成为了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已有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策略(ERS)中功能失调的部分,如表达抑制、思维抑制等,与自杀倾向存在关联 ,而正念被认为对自杀倾向和 ERS 有积极影响。但目前对于正念、ERS 和自杀倾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缺乏全面的研究,尤其是特质正念对 ERS 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德国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和夏洛特?弗雷森纽斯应用科学大学(Charlotte Fresenius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6

  • 网络受害对天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与社会支持的保护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生活。然而,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问题,网络欺凌就是其中之一。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指个体或群体通过电子通信工具,故意、重复地对无法充分自卫的受害者实施伤害行为 ,形式多样,如在网上发布敌意、攻击性信息进行挑衅(flaming),未经同意分享他人隐私信息(outing)等。据调查,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网络欺凌受害率差异较大,从 5.5% - 72% 不等 。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会出现多种负面后果,如抑郁、头痛、自杀倾向等,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但目前针对网络受害对天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较少,且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尚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6

  • 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助力儿童青少年生育力保护:二十年单中心经验揭示关键要点

    在癌症治疗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儿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然而,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往往会对生殖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患者面临生育困难的风险。对于青春期前的女孩来说,卵巢组织冷冻保存(OTC)成为了唯一可行的生育力保护方法。但目前关于儿童和青少年 OTC 的研究较少,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不同年龄组的储存行为差异、最佳组织采集量等问题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波恩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Bonn)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分析了 2000 - 2021 年在波恩大学医院冷冻库进行 OTC 的儿童(

    来源: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4.2

    时间:2025-04-06

  • 淫羊藿苷 II 通过下调 SLC7A11 诱导卵巢癌铁死亡:开拓卵巢癌治疗新方向

    卵巢癌,这个隐匿在女性健康背后的 “杀手”,一直是妇科恶性肿瘤中的难题。据 2022 年数据显示,全球新发病例达 324,398 例,死亡病例 206,839 例 。由于其发病原因不明,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目前的免疫治疗、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患者易出现复发和化疗耐药,5 年生存率较低。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迫在眉睫。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与细胞内的铁离子(Fe2+)密切相关。当细胞内铁水平异常升高,会引发细胞膜氧化还原失衡和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近年来,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的关系逐渐被揭示,但在卵巢癌中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淫

    来源: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3.8

    时间:2025-04-06

  • 综述:卵巢癌与心脏:病理生理学、化疗诱导的心脏毒性及新治疗策略

    卵巢癌现状卵巢癌(OC)是全球女性中第七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第八大主要原因,五年生存率低于 45%。在美国,每年有超过 2.2 万新病例被诊断出来,约 1.4 万人死亡。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其患病率较高,而在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发病率则趋于稳定或下降。OC 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虽然吸烟、肥胖、不健康饮食以及接触滑石粉、除草剂和杀虫剂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家族史、p53 肿瘤抑制基因缺失和 BRCA 基因突变是更主要的致病因素,约 55% 的 OC 女性患者缺乏 p53 基因。卵巢癌的发病机制OC 的发展涉及复杂的遗传、表观遗传和细胞改变机制。它的特征是卵巢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但

    来源: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3.8

    时间:2025-04-06

  • 脑脊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进程中的关键关联及意义探究

    近期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是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风险的潜在候选基因。探究 ACE 对 AD 病理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至关重要。研究纳入了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倡议(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的 450 名非痴呆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有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ACE、AD 核心生物标志物和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数据。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评估脑脊液 ACE、AD 核心生物标志物和炎症

    来源:Neurotoxicity Research 2.9

    时间:2025-04-06

  •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真能保护肛门括约肌吗?文献回顾揭示真相

    在肛肠外科领域,肛瘘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复杂肛瘘,传统的瘘管切开术虽常用于低位简单肛瘘,但对于复杂肛瘘,因其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导致患者失禁,所以不能轻易采用。在过去十年间,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逐渐兴起,它被认为不仅成功率较高,能达到 68 - 94%,还声称可以保留括约肌和控便功能 。然而,随着 LIFT 手术的广泛应用,相关文献中对术后括约肌完整性和肛门控便功能的客观评估却十分匮乏,已发表的文献在对 LIFT 术后肛门控便的实证理解上也缺乏一致性,且缺少针对这一知识空白的综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健康系统大学外科集群结直肠外科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6

  • 基于 WGCNA 和机器学习技术鉴定甲状腺癌生物标志物的重要研究

    甲状腺癌,这个隐匿在人体颈部的 “健康杀手”,近年来在全球的发病率如同坐上了 “火箭”,一路飙升。在中国,它更是跻身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三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甲状腺癌早期症状极为隐匿,如同潜伏的 “特务”,难以被察觉。尽管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检查手段不断发展,但现有的诊断方法,如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FNAB),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其诊断结果高度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就像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 “冒险”。现有的分子标志物,如 BRAF 突变、RAS 突变等,也并非 “万能钥匙”,它们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通用性上都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临床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困境下,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6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非 PCOS 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代谢特征剖析及早期精准预测模型构建

    在女性的孕育旅程中,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像是一个隐藏的 “敌人”,悄然威胁着母婴健康。它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在 5.8% - 14.0% 之间。患有 GDM 的孕妇,不仅自身面临子痫前期、感染等风险,日后发展为 2 型糖尿病的几率也大幅增加,她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而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会显著提升孕妇患 GDM 的风险。目前,GDM 的诊断主要依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6

  • 人工智能助力男性不育症体外受精(IVF)诊疗:现状、突破与展望

    在生育问题中,男性不育是个不容忽视的难题,它在不孕不育案例里占比达 20 - 30%。可导致男性不育的因素众多,像生物、生理、生活方式、环境以及社会人口因素等,然而约 70% 的病例病因不明,其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最为严重。当下的治疗手段,比如激素疗法,效果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受限;手术取精不仅有风险,而且难以预测精子的可用性,成功率不稳定。传统的精液分析作为诊断的主要方法,却过度依赖人工评估,存在观察者之间的差异、主观性强以及可重复性差等问题,这使得精子的形态、活力和浓度等关键参数难以准确评估,影响了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同时,常规诊断工具也难以精准检测出不孕的细微或多因素病因,预测模型的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6

  • 双氢青蒿素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肺癌骨转移的研究及意义

    肺癌,这个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 “头号杀手”,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 NSCLC 占据了约 80 - 85% 的病例。尽管目前针对 NSCLC 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但肺癌的 5 年生存率依旧不容乐观,远处转移成为了影响患者生存的关键因素。肿瘤微环境、上皮 - 间质转化、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肺癌的侵袭和转移。在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源于骨髓单核细胞,根据功能可分为 M1 和 M2 两种类型。M1 巨噬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分泌关键细胞因子,激发抗肿瘤反应;而 M2 巨噬细胞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6

  • Normolipidemic 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 with IgA nephropathy - ApoE Kyoto mutation:罕见病例揭示肾脏疾病新奥秘

    在医学的神秘领域中,肾脏疾病犹如隐藏在黑暗中的谜题,时刻挑战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脂蛋白肾小球病(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LPG)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一直备受关注。它由载脂蛋白 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突变引发,通常伴随着高血脂症,预后较差。而且,LPG 还可能与其他肾小球疾病并存,这使得其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已经对 LPG 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对于那些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血脂正常的患者,如何准确诊断成为了一大难题。此外,LPG 与其他肾小球疾病的关联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索。为了

    来源:Diagnostic Pathology 2.4

    时间:2025-04-06

  • 多模式疗法成功治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中毒所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病例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作为常见的农药成分,它们联合中毒引发的症状较为复杂,不仅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混乱、肢体抽搐等,还可能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MetHb),使患者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 。目前,针对此类中毒的临床治疗方案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明确的指导,如何有效治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中毒的有效治疗方法,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此类中毒病例的研究。他们对一名 63 岁因摄入约 100ml 9%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农药的男性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治

    来源:Diagnostic Pathology 2.4

    时间:2025-04-06

  • 外阴区域肌上皮瘤样肿瘤的病理与基因组特征研究:为罕见肿瘤诊疗带来新契机

    ### 外阴区域肌上皮瘤样肿瘤研究背景外阴区域肌上皮瘤样肿瘤(MELTVR)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间叶肿瘤,起源于女性外阴区域的间充质细胞。2015 年 Yoshida 等人首次报道并命名了该肿瘤,截至目前,英文文献中大约报道了 20 例。患者诊断年龄范围在 24 - 70 岁,平均年龄 44 岁。MELTVR 在组织学上与软组织肌上皮瘤相似,都有黏液样和非黏液样区域,但 MELTVR 在免疫组化和基因特征上有显著差异。MELTVR 通常 SMA、MUC1 和 ER 呈阳性,而 Keratin、Calponin、Desmin、Myogenin、S - 100、GFAP 和 CD34 呈阴性,最显著

    来源:Diagnostic Pathology 2.4

    时间:2025-04-06

  • PEG 化纳米囊泡载奥沙利铂:乳腺癌治疗的新希望

    在癌症的世界里,乳腺癌宛如一颗 “毒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众多治疗手段中,化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却 “自带” 诸多问题。化疗药物不仅会引发毒性反应、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还容易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而且,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抗肿瘤药物,存在水溶性差、在体内维持时间短、血清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伊朗伊斯兰阿扎德大学德黑兰中央分校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ancer Nanotechnology》杂志上。研究聚焦

    来源:Cancer Nanotechnology 4.5

    时间:2025-04-06

  • 神奇组合!腐胺与褪黑素助力桑葚保鲜,延长 “甜蜜时光”

    ### 桑葚保鲜的研究背景桑葚在土耳其等地广泛种植,其果实用途多样,可用于制作多种食品,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但桑葚采后寿命短,仅 8 - 10 天,这给其储存和销售带来了挑战。为延长桑葚的储存期,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有效的保鲜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果保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腐胺和褪黑素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腐胺参与植物细胞生长、分裂等过程,能减少果实采后脂质过氧化,保存酚类化合物,降低失重率,延缓果实软化;褪黑素则参与植物的多种生理活动,如发芽、光合作用、果实成熟等,可延缓果实衰老,减少腐烂,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然而,目前关于腐胺和褪黑素联合使用对桑葚保鲜效果的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谷子(Setaria Italica L.)DREB 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解锁植物抗逆奥秘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植物们就像勇敢的战士,时刻面临着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干旱、高低温、盐碱和洪涝等非生物胁迫,如同一场场残酷的 “战役”,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的防御机制,其中转录因子(TFs)与顺式作用元件(CREs)的相互作用,就像是植物体内的 “信号指挥官”,调控着与胁迫相关的下游基因表达。在众多转录因子家族中,AP2/ERF 家族是植物特有的 “精英部队”,而 DREB 转录因子(脱水响应元件结合因子)更是其中的关键成员。它含有保守的 AP2/ERF 结构域,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水稻、小麦、玉米等植物中,DREB 基因都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植物 caleosins 的起源、进化与多样化:基因组层面的深度解析

    在植物油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日益紧迫的当下,植物油不仅在食品加工、生物燃料及工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还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必要的能量与营养。油体(Oil Bodies,OB)作为植物油的重要储存场所,其表面的 caleosins 蛋白至关重要。caleosins 不仅维持油体结构,还参与信号转导,对植物油的积累和运输意义重大。然而,尽管 caleosins 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交互中有着多样的生理功能,此前却缺乏对其进化历史和模式的全面探究。为填补这一空白,湖州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上,为深入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解析黄瓜花叶病毒感染甜瓜的蛋白质组密码:探寻抗性与感病的关键奥秘

    在植物的世界里,甜瓜作为葫芦科的重要作物,却时常遭受病毒的侵袭,其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尤为棘手。CMV 宿主范围极广,能感染超 1000 种植物,严重威胁甜瓜的产量。甜瓜对 CMV 的抗性多由少数基因控制,如 Songwhan Charmi(SC)品种中的 cmv1 基因,编码液泡蛋白分选 41(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41,CmVPS41),参与囊泡运输,但对于 CMV 感染甜瓜后引发的更广泛细胞变化,以及在感病和抗病品种中病毒进入韧皮部的具体生物学反应,人们知之甚少。为了揭开这些谜团,Centre for Resea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中国特有金花茶线粒体基因组组装:揭示重复序列介导的重组、密码子偏好及 MTPTs

    金花茶,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在经济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其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加上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金花茶的生存面临着严峻挑战,已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在科学研究方面,尽管对金花茶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其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其系统发育分类和种群鉴定的深入了解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贵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他们通过采集来自贵州赤水金沙沟的金花茶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成功完成了金花茶线粒体基因组的首次完整组装,并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重新注释。随后,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通过改变乙烯受体 ETR1 的乙烯结合亲和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机制与应用

    在植物的生长历程中,乙烯这位 “神秘使者” 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不仅能调控种子的萌发,决定幼苗是破土而出还是继续沉睡,还在植物的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甚至衰老凋零等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科学家们对于植物感知乙烯的具体机制,尤其是乙烯受体的特性和功能,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虽然已经知道乙烯受体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对于其如何精确地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仍知之甚少。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在拟南芥的乙烯受体 ETR1 上,致力于探究其乙烯结合亲和力的变化对植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转录组分析揭示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花到果转变过程中的分子物候变化:为兰花增产带来新契机

    在植物的生长历程中,花到果的转变(Flower-to-Fruit Transition,FFT)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连接着植物的繁殖与繁衍。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等模式植物中,FFT 的过程已被较为深入地研究,人们对其相关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兰科植物却有着独特的现象。以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为例,它存在授粉后综合征(Post-pollination Syndrome,PPS)。在 PPS 中,授粉虽能启动胚珠发育,却常常导致子房过早脱落,这严重影响了香荚兰的产量和种植稳定性。并且,目前对于兰科植物花到果转变过程中的分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南地区报春花属雪山报春组的影响:预测与保护意义

    在神秘的中国西南高山地区,生长着一群独特的植物 —— 报春花属雪山报春组(Primula Sect. Crystallophlomis)。它们不仅拥有迷人的外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在传统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用途。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温度、降水等环境因素不断改变,这对植物的生长、繁殖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也随之改变。中国西南地区作为报春花属雪山报春组的主要栖息地,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些植物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报春花属雪山报春组的影响,来自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B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6

  • CGLoop:开启染色质环预测新征程,解锁 3D 基因组奥秘

    在微观的细胞世界里,染色体就像一团精心编织的 “分子麻花”,以复杂的三维(3D)结构存在于细胞核中。其中,染色质环作为 3D 基因组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基因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象一下,基因是细胞活动的 “指令”,而染色质环就像是调节指令传递的 “开关”,它的结构变化能直接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而调控细胞的各种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Hi-C)技术让科学家们能够深入研究染色质环的奥秘。然而,现有的基于 Hi-C 技术的染色质环预测方法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一些方法在特征提取方面不够充分,就像用一把钝刀去切割精细的分子拼图,无法准确地获取关键信息;还有些方法的假阳性率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6

  • 首次解析莪术(Curcuma amarissima)线粒体基因组:多分支结构、密码子使用及系统发育进化新洞察

    在植物的微观世界里,线粒体就像一个个神秘的 “能量工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线粒体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其线粒体基因组(mitogenome)结构却十分复杂,存在众多重复序列、会整合叶绿体遗传物质,还频繁发生重排,这使得解析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困难重重。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莪术(Curcuma amarissima)在植物分类学、植物化学以及药用植物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其根茎和块茎富含姜黄素类物质和挥发油,在医药、香料、化妆品等行业应用广泛。然而,尽管已有超 20 种姜科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被组装并发表,但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却极为有限,严重限制了人们对该科植物线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6

  • 中国农业土壤中携带 mcr-1 基因的阿尔伯特埃希菌的基因组解析与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公共健康潜在威胁

    在医疗领域,多粘菌素曾是对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 “最后一道防线”,可随着它在兽医和临床的过度使用,多粘菌素耐药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其中,移动性粘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出现和传播,给动物健康、生态环境以及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阿尔伯特埃希菌作为一种新兴的人畜共患病原体,自 2003 年被发现以来,感染案例在全球呈上升趋势。然而,人们对它的流行病学、抗菌耐药性以及致病潜力了解十分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携带 mcr-1 基因的阿尔伯特埃希菌,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上。研究人员为了深入了解携带 mcr-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6

  • RNA-Seq 解析长链非编码 RNA:解锁蝙蝠独特免疫之谜

    在神秘的大自然中,蝙蝠宛如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唯一能真正自主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拥有诸多神奇的本领,如独特的喉回声定位能力、超长的寿命,以及令人惊叹的抗病能力。它们能携带大量多样的病毒,却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出现明显的病症或死亡,这暗示着蝙蝠进化出了一套极为特殊的免疫系统。然而,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知晓蝙蝠在免疫方面存在独特的策略,比如病毒耐受和增强的抗病毒防御,但这些免疫机制背后的调控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与此同时,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作为一类新兴的分子,在众多生物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在免疫领域。在小鼠和人类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一些 lncRNA 能够调节炎症、病原体识别和干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6

  • GoiStrat:基于感兴趣基因的样本分层新策略,解锁复杂疾病基因功能密码

    在生命科学的神秘领域,癌症研究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癌症,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 “恶魔”,其异质性给诊断、预后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治疗方法常将癌症视为单一疾病,却忽略了患者间复杂多样的差异。而患者分层,作为改善癌症诊疗的重要手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探索基因表达与癌症关系的道路上,以往通过特定感兴趣基因(GOI)表达水平对患者或组织样本进行分层的方法,往往过于简单粗暴。比如,直接依据 GOI 的 RNA 表达值对样本排序,划分高低表达组,这种方式忽略了 RNA 表达值在整个样本集中的分布,导致分组随意,无法深入挖掘基因功能。而且,现有方法都未充分考虑基于生物过程活性和

    来源:BMC Bioinformatics 2.9

    时间:2025-04-06

  • 基于微生物组数据的疾病预测:贝叶斯成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创新突破

    在生命科学和健康医学领域,微生物组数据对于理解和预测疾病易感性至关重要。微生物组数据通常以成分数据的形式呈现,即各微生物物种的相对丰度。然而,传统的预测建模方法在处理这类数据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成分数据的固定和约束特性,使得其在广义线性模型中无法直接应用,因为它不满足满秩条件,方差矩阵总是奇异的 。另一方面,现有方法大多基于高维稀疏假设,认为只有少数微生物组特征与疾病结局相关,而在实际情况中,大效应和小效应常常同时存在,忽视小效应会显著降低模型的预测性能。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来自美国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Fox Chase Cancer Center)、肯尼索州立大学(Kennesaw Sta

    来源:BMC Bioinformatics 2.9

    时间:2025-04-06

  • 冷适应木聚糖酶 Xyl-L 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制备低聚木糖的潜力研究

    在植物生物质的世界里,木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丰富多糖,它就像植物细胞壁的坚固 “骨架”。木聚糖酶作为能将木聚糖水解成低聚木糖(XOS)的 “神奇剪刀”,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动物饲料中,它能帮助动物更好地消化,减少排泄物中的矿物质残留;在烘焙行业,能改善面团的特性;在果汁生产和造纸工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 XOS 因其对人类和动物的益生元效应,如降低胆固醇、促进钙吸收、抗氧化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木聚糖酶的生产和应用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在活性和稳定性上存在差异,如何选择合适的酶源是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木聚糖酶的宿主生物也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来源: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4.3

    时间:2025-04-06

  • 基于工程化内质网靶向纳米药物抑制 Piezo1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炎症的创新策略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常伴随着颅内高压引发的剧烈头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脑疝,让患者的生命健康面临巨大危机。在 SAH 的发病过程中,早期脑损伤(EBI)起着关键作用,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 Piezo1 作为一种机械敏感离子通道蛋白,其机械特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紧密相连,研究发现抑制 Piezo1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目前针对 SAH 的治疗手段存在诸多不足,传统药物治疗由于其非特异性,容易产生脱靶效应,难以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攻克这些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创新性的研究。他们致力于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4-06

  • Lacc1 工程化细胞外囊泡:重塑线粒体代谢,缓解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新希望

    在人体复杂的颞下颌关节(TMJ)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是一种令人困扰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关节深处的 “破坏者”,不仅会让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引发慢性疼痛,还严重限制了患者的张嘴、咀嚼等正常功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有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方法,都难以有效阻止或逆转 TMJOA 的发展,就像面对一个顽强的敌人,常规武器难以对其造成致命一击。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他们聚焦于 TMJOA 软骨细胞的代谢失衡问题,试图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治疗路径。研究的主角是 Laccase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4-06

  • 谷氨酸棒杆菌代谢工程合成酪醇的两条途径:开启低成本生物制造新征程

    在当今生物制造领域,氧化损伤与多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紧密相关。酪醇(2-[4 - 羟基苯基]- 乙醇)作为一种酚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它不仅能保护组织和细胞免受氧化应激,还可作为关键药物前体,在制药行业用途广泛,比如用于合成治疗心血管疾病的 β1- 受体阻滞剂和红景天苷 。目前,酪醇的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化学合成法虽能制备酪醇,但存在前体昂贵、工艺条件苛刻等问题。从天然来源如橄榄油中提取酪醇,又因植物源中酪醇浓度低,提取成本高、效率低。微生物发酵生产酪醇成为备受关注的替代方法,然而常用的大肠杆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脂多糖(又称内毒素),这种物质会引发人体发热甚

    来源: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 6.1

    时间:2025-04-06

  • 突破酶促制乙醇瓶颈:改造 β- 葡萄糖苷酶提升纤维素乙醇生产效能

    在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始终是全球发展的关键议题。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如潮水般不断攀升,一场能源危机正席卷而来。传统的化石燃料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大量二氧化碳(CO2)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寻找清洁、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在众多替代能源中,生物能源逐渐崭露头角,而纤维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燃料,备受关注。它主要通过发酵富含纤维素的植物残渣(如甘蔗渣、玉米秸秆等)获得,有望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纤维素乙醇的生产过程中,β- 葡萄糖苷酶(β-gluc

    来源: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 6.1

    时间:2025-04-06

  • 罕见 15q21.3与 16p11.2微重复家系的产前诊断与分子细胞遗传学解析:开启罕见病研究新征程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基因就像一本神秘的指南,指引着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当基因出现异常,就如同指南中的页码错乱,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作为基因组变异的重要来源,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其中,15q21.3微重复极为罕见,它与发育迟缓、胼胝体发育不全、小头畸形、心肌病、视神经发育不全等多种问题相关;16p11.2微重复则与 16p11.2微重复综合征(OMIM:614671)有关,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出生体重、小头畸形、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行为异常、注意力缺陷、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孤独谱系障碍等。但携带这两种微重复的个体更是少之

    来源:Molecular Cytogenetics 1.3

    时间:2025-04-06

  • 香港基因组计划初始阶段参与者体验研究:为基因组医学发展 “把脉”

    在当今医学领域,基因组医学宛如一颗璀璨新星,正逐步改变着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式。它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深入研究,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开辟了新的道路,让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然而,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基因组研究发展不均衡,亚洲地区在全球基因组研究中占比相对较低,仅有 5% 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针对东亚人群开展。另一方面,公众对基因组学的熟悉程度有限,参与基因组项目的相关研究也较少,这使得基因组医学在大规模推广时面临着适用性和可接受性的难题。为了深入了解基因组项目参与者的体验和需求,推动基因组医学更好地融入当地医

    来源:Human Genomics 3.8

    时间:2025-04-06

  • 孕期超声异常胎儿的三联全外显子测序:解锁产前诊断新密码

    在神秘的生命孕育旅程中,胎儿的健康状况始终牵动着准父母的心弦。孕期超声检查是监测胎儿发育的重要手段,然而,一旦发现胎儿超声异常,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这些异常情况,有的是器官或肢体发育的结构性改变,有的是羊水、胎儿生长等动态变化,还有一些看似微小却不容忽视的 “软标记”。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如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虽能检测出部分染色体异常,但对于基因层面的变异却难以全面捕捉。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外显子测序(WES)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三联全外显子测序(trio-WES)更是为产前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胎儿超声异常背后的遗传机制,重庆医科

    来源:Human Genomics 3.8

    时间:2025-04-06

  • 双稳态运动揭示 V1 区介观尺度反馈调制:大脑感知的神经奥秘探索

    在神奇的大脑世界里,我们每天都会接收无数的视觉信息,而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并构建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核心谜题。视觉错觉,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大脑感知奥秘的大门。它能在恒定的视觉输入下,引发人们主观的视觉体验差异,这背后的神经机制究竟是什么呢?在众多视觉感知研究中,运动信息的处理至关重要,它关乎人类的生存、社交、空间导航以及认知发展。以往研究发现,高级视觉区在运动感知任务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猴子的 MT 区和人类的 hMT + 区,它们参与解决双目竞争任务,其神经元活动能反映有意识感知的刺激。而且,从高级区域到低级区域的反馈机制,尤其是 h

    来源: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2.7

    时间:2025-04-06

  • 核酸药物的发展征程:福米韦生、帕替西瑞和吉沃西瑞的成功如何为未来临床转化指引方向

    在过去 25 年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几种基于核酸的药物,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确立了核酸药物作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这些开创性的发现是核酸药物发展历程中一些关键节点的成果。福米韦生(Vitravene;Isis 制药公司)研发过程中的发明为结构主链修饰以及核苷酸碱基和糖的修饰铺平了道路。帕替西瑞(Onpattro;Alnylam 公司)的获批展示了一种针对小干扰 RNA(siRNA)的有效且安全的递送系统,将潜在应用扩展到其他核酸,如信使 RNA(mRNA)。吉沃西瑞(Givlaari;Alnylam 公司)凭借无载体靶向平台进一步革新了该领域,利用 N - 乙酰半乳糖胺

    来源:BioDrugs 5.4

    时间:2025-04-06

  • 综述:巨噬细胞胞外陷阱(METs)在免疫调节中的动态作用

    巨噬细胞胞外陷阱(METs)的发现与结构组成巨噬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占据重要地位,能通过吞噬作用清除病原体和受损组织,还可调节免疫反应。近年来,巨噬细胞胞外陷阱(METs)被发现,它是一种基于染色质的结构,主要由 DNA 和多种免疫相关蛋白构成。这些蛋白中,既有组蛋白等与染色质紧密结合的成分,也有髓过氧化物酶(MPO)、弹性蛋白酶等具有特殊免疫功能的酶类 。它们共同构成了 METs 独特的网络状结构,这种结构为其发挥功能奠定了基础。METs 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METs 在免疫防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捕获和中和病原体。当病原体入侵机体时,巨噬细胞会被激活,进而释放出 METs。METs 就像一张

    来源: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 6.9

    时间:2025-04-06

  • 探秘新热带电鱼基因组:重复 DNA 如何书写进化传奇

    新热带电鱼(Gymnotiformes)以其独特的发电和电感应系统闻名,是研究生态和进化问题的绝佳模型。尽管它们的系统发育和细胞遗传学多样性已有详细记录,但关于其基因组中重复 DNA 的多样性和进化的信息却很有限。为探究重复 DNA 如何塑造该类群的基因组进化,研究人员对代表三个主要科的多个物种的原始测序数据和基因组组装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表明,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具有相似的重复 DNA 组成模式,裸背电鳗科(Gymnotidae)和线鳍电鳗科(Apteronotidae)的重复 DNA 比例分别最高(16.5%)和最低(9.4%)。研究人员识别出 40 个卫星 DNA 家族,其中 5 个

    来源: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3

    时间:2025-04-06

  • 无烟烟草(Shammah)提取物的综合评估:揭示其对大鼠血液学参数、抗氧化防御机制及器官健康的影响及意义

    无烟烟草(Shammah),又称无烟烟草制品,在中东和非洲部分地区的多种文化中被广泛使用,人们无需燃烧即可食用。研究人员将大鼠分为四组,即雄性和雌性对照组、雄性和雌性处理组。给大鼠施用 Shammah 提取物后,雌性和雄性大鼠在血液学、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方面均出现显著变化。处理后的雌性大鼠总白细胞计数(TLC)降至 9900,而雄性大鼠则升至 14525。雌性大鼠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 9.5%,雄性大鼠下降 6.02%,同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上升 24.6% 和 20.5%。雌性大鼠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飙升 240%,雄性大鼠上升 50.3%。雌性大鼠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12.4 - 13.1%,而雄性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2.9

    时间:2025-04-06

  •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联合草药:对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损伤的新希望

    脂肪性肝病是指脂肪在肝脏中堆积,这可能会损害肝脏并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究运动训练和补充剂(水飞蓟、菊苣和孜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代谢物(与肝脏功能和健康相关)的影响。40 只平均体重 215±10g 的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被分为对照组(喂食基础饮食)和 4 个实验组(喂食高脂肪饮食(HFD)6 周以诱导 NAFLD)。这 4 个 NAFLD 组又被细分并分别接受(a)普通 HFD、(b)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c)补充剂(水飞蓟、菊苣和孜然),以及(d)HIIT 与补充剂联合处理,持续 4 周。通过 HFD 诱导 NAFLD 会导致血脂异常、肝组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2.9

    时间:2025-04-06

  • 从药食同源植物细叶刺芹中制备的红色发光碳量子点用于死细胞鉴别研究

    在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里,细胞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宇宙,它们的活力状态关乎着无数的生命进程。在体外细胞研究中,精准测定细胞的活力就如同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钥匙,对深入了解细胞的奥秘、攻克疾病难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传统的细胞活力检测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常用的基于昂贵的细胞计量术特异性标记物的方法成本高昂,而像碘化丙啶(PI)这类传统活力染料,又受限于较差的光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关卡,阻碍着细胞研究的前行脚步。于是,寻找一种高效、稳定且低成本的细胞活力检测方法迫在眉睫,这也成为众多科研人员竞相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塞尔丘克大学(Sel?uk Unive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4-06

  • 腹型肥胖:社区老年人群肌少症的关键风险因素 —— 来自比尔詹德纵向衰老研究基线阶段的数据洞察

    摘要:肌少症(Sarcopenia )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与腹型肥胖相关联。本研究旨在评估社区老年人群中肌少症与腹型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 2019 年参与比尔詹德纵向衰老研究(BLAS )基线阶段的 1356 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60 岁)的数据。测量体重指数(BMI )、腰围(WC )、臀围(HC )、腰高比(WHtR )、腰臀比(WHR )、身体形状指数(ABSI )、身体圆度指数(BRI )和身体脂肪指数(BAI )。基于手握力、四肢骨骼肌质量(ASMM )和步态速度评估肌少症。结果:在研究人群中,834 人患有肌少症。BAI 和 WHtR 是肌少症和低步态速度的最佳预测指标(AUC

    来源:Journal of Diabetes & Metabolic Disorders 1.8

    时间:2025-04-06

  • 高强度与亚高强度训练对超重和肥胖女性血清阿普洛辛水平、代谢指标及身体成分的影响:探索运动干预新策略

    本研究评估了最大和亚最大运动训练对超重和肥胖女性血清阿普洛辛(Asprosin)水平、胰岛素抵抗以及身体成分的影响。30 名超重 / 肥胖女性自愿参与研究并随机分为对照组(CG)、亚最大运动组(SMG)和最大运动组(MG)。MG 组每周非连续 3 天进行 8 周的跑步机高强度运动方案,每次运动分为 4 个 4 分钟间隔,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HRmax)的 70% - 95%,间隔 3 分钟积极恢复。SMG 组每周非连续 3 天在跑步机上进行约 25 - 35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强度为 HRmax的 50% - 70%,同样持续 8 周。CG 组则继续日常活动。在 8 周训练前后,分别对参

    来源:Journal of Diabetes & Metabolic Disorders 1.8

    时间:2025-04-06

  • 柠檬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微小 RNA(miRNA):神经退行性疾病潜在的跨王国调控 “密码”

    微小 RNA(miRNA)是内源性分子,在植物和动物的众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miRNA 的关键作用是通过与成熟转录本的 3′非翻译区(3′ UTR)结合来沉默基因,这使其有望成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柠檬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具有重要的民族药用价值。大量研究充分证明了植物来源的小非编码 miRNA 具有跨王国转录后调控潜力。在植物基因组学方法的支持下,首次对柠檬香蜂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miRNA 分析并取得重大进展。本研究旨在识别并揭示柠檬香蜂草植物 miRNA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当前研究分别利用序列相似性搜索和 mfold 网络服务器,在转录组范围

    来源:Genome Instability & Disease

    时间:2025-04-06

  • 揭秘胃癌细胞 “抗药盾牌”:烷基甘油磷酸合酶(AGPS)与阿帕替尼耐药及铁死亡抵抗的关联

    背景:阿帕替尼(Apatinib)是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疗法。然而,许多胃癌患者会对阿帕替尼产生耐药性,其耐药机制尚不清楚。先前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可诱导胃癌细胞发生铁死亡(ferroptosis)。近期研究显示,多不饱和醚磷脂与肿瘤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可能是肿瘤细胞对铁死亡产生耐药的关键分子。方法:研究人员建立了阿帕替尼耐药的胃癌细胞系,并评估其对铁死亡的耐受性。利用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确定耐药细胞对铁死亡耐受性的关键酶。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阐明胃癌细胞中由铁死亡耐受性介导的阿帕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阿帕替尼耐药与铁死亡抵抗密切相关,这是由多不饱和醚磷脂水平降低所驱动的,多不饱和

    来源:Gastric Cancer 6

    时间:2025-04-06

  • 基于主观垂直冲突理论构建晕动病症状个体进展计算模型:开启个性化预测新征程

    晕动病,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现象,总是在人们乘车、乘船、乘飞机时 “不请自来”,给出行带来诸多不适。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车内从事其他活动的频率增加,晕动病的发作几率也随之上升,这使得晕动病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晕动病的相关模型,比如国际标准 ISO 2631 - 1 中引入的晕动病剂量值(MSDV),它通过整合垂直方向的频率加权加速度来量化晕动病发生的可能性,但该指标存在诸多局限性。它主要针对垂直平移运动,无法涵盖旋转运动,也没有考虑视觉刺激的影响。而且,MSDV 与晕动病发生率(MSI,即出现呕吐个体的百分比)相关,对于描述晕动病的轻微或特定症状的效果并不

    来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7

    时间:2025-04-06

  • 黄酮类化合物 GL-V9:抑制肝癌细胞发展的新希望 —— 靶向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探索

    肝癌,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在我国,肝癌的死亡率高居第二,仅次于肺癌,其 5 年生存率仅为 14% 。手术切除虽为重要治疗手段,但癌细胞的高转移和复发特性却让患者的预后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药物,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第一人民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一种名为 GL-V9(5 - 羟基 - 8 - 甲氧基 - 2 - 苯基 - 7 (4-(吡咯烷 - 1 - 基) 丁氧基) 4H - 色原酮 - 4 - 酮)的新型合成黄酮类化合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孟德尔随机化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揭示研究新方向

    癌症,这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 “头号大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每 5 个人中就约有 1 人会在一生中患上癌症,每年新确诊的癌症病例数量持续攀升,预计到 2050 年将达到 3500 万例。在探索癌症的发病机制和因果关系的道路上,传统研究方法困难重重。随机对照试验(RCTs)虽被视为评估因果效应的 “黄金标准”,但由于伦理、资源以及参与者依从性等问题,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而且还容易受到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的干扰。为了突破这些困境,孟德尔随机化(MR)技术应运而生。MR 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IV),就像是大自然赋予的 “随机分组器”,可以更有效地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结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揭秘芦荟大黄素治疗肝癌潜在靶点及机制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 90 万新确诊病例,80 多万患者死亡,在中国,肝癌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五年生存率仅 14.1%,远低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美国 。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介入治疗、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存在诸多局限。许多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确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而化疗药物疗效不足、耐药性严重且对全身损害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芜湖市中医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治疗肝癌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线粒体相关基因分析揭示低级别胶质瘤预后分型及耐药机制,为精准治疗开辟新径

    在神经外科领域,脑胶质瘤一直是个 “硬骨头”。它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在成人原发性脑肿瘤中占比约 30% - 40%,像个隐藏在大脑中的 “定时炸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45 岁以上人群更为明显,男性患病几率比女性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尽管目前已知遗传易感性、辐射暴露和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等是可能的风险因素,但胶质瘤的确切病因仍不明确。对于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患者而言,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中位生存期为五到十年,相比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一到两年已经有所延长,但预后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现有的胶质瘤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REV7:宫颈癌调强放疗预后新指标与潜在治疗靶点

    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健康的一大威胁,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中位列第四,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当前,放疗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抵抗却成为了治疗成功的绊脚石。即便采用相同的放疗方案,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巨大,这背后的关键因素便是肿瘤细胞内在放射敏感性的不同。如何找到能够精准预测放疗效果、提高放疗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为了解开这一难题,常州市肿瘤医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 REV7 蛋白,旨在探究 REV7 表达与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寻找研究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新标志物。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多组学分析揭示 DLX4:从泛癌到肾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及免疫浸润生物标志物

    癌症,这个全球健康的 “头号公敌”,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据美国癌症协会报告,2022 年预计有 2000 万新癌症病例和 970 万癌症相关死亡病例,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还让家庭和社会背负沉重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许多癌症,尤其是晚期和转移性癌症,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不佳。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聚焦于 DLX4 基因展开研究。DLX4 作为发育 DLX 转录因子家族的关键成员,在胚胎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在癌症中的具体机制和潜在应用价值一直未被完全阐明。此次研究成果发表在《Discover Oncology》杂志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综述:大黄素在预防胃肠道癌症中的作用:最新趋势与未来展望

    1. 胃肠道癌症现状与大黄素的潜力胃肠道癌症(GI)是全球范围内常见且致死率高的癌症类型,在所有癌症死亡率中位居第二 。国际疾病分类(ICD 10th revision)确定了六种主要的胃肠道癌症,包括食管癌(EC)、胃癌(GC)、肝癌(LC)、胰腺癌(PC)、结肠癌和直肠癌,每年全球有超 300 万人因这些肿瘤死亡,新发病例达 410 万 。当前的治疗手段如细胞毒性化疗、放疗、免疫疗法和 / 或手术,虽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存在脱靶效应和获得性耐药等问题。自然物质在抑制肿瘤生长和减轻传统化疗副作用方面展现出潜力。大黄素是一种源自中药的蒽醌类化合物,在临床前试验中对多种癌症,如肝、胰腺、胆囊、胃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异鼠李素(Iso)经 PI3K/AKT 通路抑制胆管癌进展:开启胆管癌治疗新希望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术后复发难以避免,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化疗和靶向治疗等辅助手段也只能有限地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对 CCA 的治疗至关重要。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异鼠李素(Isorhamnetin,Iso)可能是治疗 CCA 的有效药物。该研究成果发表在《Discover Oncology》上,为 CCA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研究人员运用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线粒体基因组学 MLRScore 模型:胃癌预后新视角与精准治疗新希望

    在癌症的 “战场” 上,胃癌一直是个 “强劲对手”。它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东亚、东欧和南美等地,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尽管医学在进步,可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依旧很差。这是因为胃癌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线粒体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线粒体作为细胞的 “能量工厂”,参与能量生产、代谢调节和细胞死亡等重要过程。在胃癌中,线粒体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对肿瘤的发展影响很大,但线粒体相关基因(MRGs)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意义却未被充分研究。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全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Disco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多组学解析 CCNB1、PLK1 和 HPSE 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对预后和免疫治疗的意义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2020 年,全球有 230 万新诊断病例,其死亡率在女性癌症相关死亡中占比达 15.5%。目前的治疗策略虽多样,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较差,III 期患者 5 年生存率为 75%,IV 期仅为 29%。因此,探索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找到靶向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连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Discover Oncology》上。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数据方面,从 TCGA、GEO 等数据库获取乳腺癌转录组数据、基因表达阵列数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ASUC)激素治疗耐药性预测因素评估:关乎早期治疗决策的关键研究

    背景:三分之一的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ASUC)患者对类固醇治疗耐药,需要进行结肠切除术或挽救治疗。及时识别能预测 ASUC 患者类固醇无反应的风险因素,对早期启动挽救治疗至关重要。目的:确定预测 ASUC 患者类固醇治疗失败或结肠切除术的因素。方法:纳入某三级炎症性肠病中心 6 年内 ASUC 患者的入院记录,获取入院时的临床变量、实验室指标和内镜评分。主要结局指标是对静脉(IV)类固醇治疗无反应。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确定与类固醇无反应相关的因素,并计算第 1 天和第 3 天的综合指数,评估其对类固醇治疗失败和结肠切除术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 103 例 ASUC 患者,其中

    来源: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5

    时间:2025-04-06

  • 上消化道癌早检新突破:内镜下电阻抗光谱技术的单中心探索

    目的:由于标准内镜评估存在误诊风险,上消化道(GI)癌肿块的早期检测至关重要。方法:在本研究中,引入了一种实时内镜内电诊断探头,以改良的内镜活检钳为无创手段,鉴别需要切除的高危病变。结果:对 52 例接受内镜活检且共存在 18 处高危病变的患者进行测试,名为电气内镜肿物特征仪(EEMC)的发明设备,以切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评估为金标准,显示出 94.7% 的灵敏度、93.9% 的特异性和 94.2% 的准确率(p < 0.01)。结论:EEMC 可作为内镜评估过程中的精确辅助设备,在不干扰常规操作的情况下,提高早期上消化道癌检测的准确性。

    来源: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5

    时间:2025-04-06

  • 综述: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评估与治疗

    ### 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概述在癌症患者中,转移性骨疾病(MBD)是导致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群体中表现突出。肿瘤细胞一旦浸润到骨微环境中,便会打破骨稳态平衡,引发成骨细胞性、溶骨性或混合性骨病变。超过三分之二的 MBD 患者会遭受癌症诱导的骨痛(CIBP),还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患者会出现骨相关事件(SRE)。这些骨转移相关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骨转移的发病机制骨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骨细胞、骨髓细胞、细胞外基质等组成。当妇科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组织后,它们会与骨微环境中的各种细胞和因子相互作用。肿瘤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甲

    来源: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Oncology 3.8

    时间:2025-04-06

  • 大麻二酚(CBC)对 TrkB/BDNF 介导的神经信号通路调节潜力的深度探究 —— 关乎认知与神经健康的关键研究

    大麻二酚(CBC)是在大麻(Cannabis sativa)中发现的第三大含量丰富的非精神活性大麻素。据报道,它会给使用者带来多种影响,涵盖心理、神经发育、致畸到生殖毒性等方面。因此,对其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进行实验评估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借助计算分析和多种生化研究方法,确定了大麻二酚调节神经信号传导的机制。研究调查了给年轻雄性和雌性 Wistar 大鼠口服 10mg/kg 体重剂量的 CBC,持续 3 周后,对海马体和纹状体中一些神经发育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诱导契合对接分数显示,与其他大麻素相比,大麻二酚与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 B(TrkB)的结合分数最高(-797.23kJ/mol)。它还与蛋白

    来源:Comparative Clinical Pathology 3.1

    时间:2025-04-06

  • 综述:炎症性肠病中生物类似药与生物疗法的比较:基于药物递送系统的挑战与靶向策略

    炎症性肠病(IBD)概述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 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CD 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常表现为透壁性炎症和斑片状分布。IBD 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和饮食因素等多方面。遗传研究发现,IBD 是一种多基因疾病,与多种基因多态性相关;环境因素如工业化进程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进而促进疾病发生;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在肠道屏障完整性受损时会引发肠道炎症;免疫系统激活则依赖于肠道黏膜中效应 T 细胞(Th)和调节性 T 细胞(Treg)的平衡,而 IBD 患者中这种平衡失调。IBD 的

    来源: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3.2

    时间:2025-04-06

  • 探秘新热带鱼 Apareiodon sp. 基因组中转座子的分布景观:解锁基因组进化的关键密码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s)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它们对基因组大小和功能修饰有贡献。随着新基因组的测序和注释,关于 TE 含量、分布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得以开展。TE 在鱼类基因组中高度多样化,在基因组和染色体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非模式生物中经过整理的 TE 文库仍然稀缺,这使得全面评估 TE 对基因组修饰的影响变得困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从新热带鱼 Apareiodon sp. 的基因组中获取一个经过整理的 TE 文库。对 TE 文库的勘探和整理产生了来自 18 个 DNA 转座子和逆转录转座子超家族的 244 个家族,这些家族约占基因组的

    来源:Chromosome Research 2.4

    时间:2025-04-06

  • Lamin A/C 调控小脑颗粒细胞成熟:解锁神经发育与疾病机制的新钥匙

    在神经科学的神秘领域中,细胞核内的 Lamin A/C 蛋白一直是众多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自 1983 年以来,虽然许多研究聚焦于 Lamin A/C 的突变和异常变体,但对于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尤其是发育过程中表达变化的影响,却知之甚少。神经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神经祖细胞的分化到神经元的成熟,每一步都受到精细的调控。在这个过程中,Lamin A/C 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的变化又会对神经元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如同层层迷雾,笼罩着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同时,谷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在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过量的谷氨酸会引发兴奋性毒性,这与多种急性和慢性神经疾病密

    来源: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5.3

    时间:2025-04-06

  • 靶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外囊泡中的 B4GALT3:抑制 NF-κB 通路治疗肝癌的新策略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大多数 HCC 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传统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对晚期患者疗效有限,且 HCC 复发率高、易产生化疗耐药性,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提高 HCC 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在肿瘤生长和治疗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TME 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肿瘤细胞、相邻的非肿瘤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和血管细胞)以及细胞外基

    来源: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5.3

    时间:2025-04-06

  • 探索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之路:一项自适应生物行为干预的先导研究

    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 “杀手”。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肥胖治疗的道路上,虽然行为减肥干预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它却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方面,大多数人在减肥初期取得成功后,往往会在 3 年内重新长胖,减肥效果难以持久。另一方面,现有的干预方案通常包含多种成分,像改善饮食质量、减少能量摄入、增加体育活动以及使用药物等,然而这些行为和药物成分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们却知之甚少。例如,二甲双胍作为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它与运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就存在争议,有的研究表明它可能会削弱运动带来的血糖改善效果,而有

    来源: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1.5

    时间:2025-04-06

  • 为居家送餐受助者定制营养与康复服务: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研究

    在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中,美国的老年群体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健康挑战。超过 200 万老年人行动不便,被困在家中,另外还有 500 万老年人由于健康和身体功能的限制,出门困难重重。这些限制不仅让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健康状况恶化,还增加了他们进入养老机构的风险,使他们难以继续在熟悉的家中和社区生活。居家送餐项目本是为老年人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服务,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90% 的受助者至少患有一种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80% 存在跌倒风险因素;50% 感觉自己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显然,仅靠标准的送餐服务,难以满足他们复杂的营养和健康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

    来源: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1.5

    时间:2025-04-06

  • 宫颈癌幸存者体力活动干预(ACCEPTANCE)的可行性与意义:为改善生活质量探寻新路径

    宫颈癌,这个在许多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的疾病,却依然给确诊患者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甚至可能伴随一生。宫颈癌治疗后的一系列并发症,如疲劳、膀胱 / 肠道功能障碍、神经病变、性功能障碍、淋巴水肿、骨盆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还会面临心理和认知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晚期患者中,早期确诊的患者也难以幸免。而且,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通常比卵巢、子宫或外阴恶性肿瘤患者更年轻,在英国,发病高峰年龄为 30 - 34 岁。由于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病因关联,患者还容易产生自责、内疚和耻辱感,这些负面情绪进一步阻碍了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此外,宫颈癌幸存者在改善治疗后生

    来源: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1.5

    时间:2025-04-06

  • 警惕!活动性肺结核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在全球健康版图中,结核病(TB)犹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大山,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2023 年全球有 1080 万新发病例,125 万人因结核病离世,它再次成为单一传染病致死的首要原因 。结核病不仅传染性强,还会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导致静脉血栓栓塞(VTE),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TE)是 VTE 的严重类型。然而,目前针对活动性肺结核(ATB)合并 PTE 的研究少之又少,许多患者因此加速死亡 。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天津大学海河医院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收集了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 月 1 日期间海河医院收治的 103 例 ATB 患者病

    来源:BMC Pulmonary Medicine 2.6

    时间:2025-04-06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气管直径与呼吸功能及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关联: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探索

    在呼吸健康领域,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令人棘手的慢性疾病。它就像肺部的 “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让肺部组织逐渐纤维化,严重破坏肺功能,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目前,虽然肺功能测试(Pulmonary Function Tests,PFTs)中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DLCO)等参数在评估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复杂性和进展情况。而且,IPF 疾病进展机

    来源:BMC Pulmonary Medicine 2.6

    时间:2025-04-06

  • 揭秘 m6A 修饰 circRNAs 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心肌损伤中的关键作用

    在睡眠的世界里,有一种 “捣乱分子” 正悄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它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OSA 就像一个隐藏在夜晚的 “小怪兽”,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上气道会出现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睡眠支离破碎、自主神经不稳定,还会时不时地出现低氧血症。别小瞧它,OSA 可是个 “危险分子”,它与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紧密相连,影响着大约 10% 的成年人,然而大多数人却对它不够重视。在探索疾病奥秘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类神秘的 “小角色”—— 环状 RNA(circRNAs),它们是一类非编码 RNA,在许多细胞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RNA 甲基化,特别是 N6- 甲基腺苷(

    来源:BMC Pulmonary Medicine 2.6

    时间:2025-04-06

  • 膳食矿物质模式与糖尿病前期转归的关联研究:为糖尿病防控带来新曙光

    在当今社会,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而糖尿病前期(Pre-DM)作为糖尿病的重要 “预警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Pre-DM 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中间高血糖状态,可通过空腹血糖受损(isolate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IFG)、糖耐量受损(isolat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IGT)或两者兼具(IFG-IGT)来诊断。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 年报告,全球 iIGT 的患病率为 9.1%,预计到 2045 年将升至 10.0%。处于 Pre-DM 阶段的人群,在 3 - 5

    来源:BMC Nutrition 1.9

    时间:2025-04-06

  • 维生素 C 与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果蔬摄入的关键作用

    在健康饮食与疾病预防的研究领域中,饮食对疾病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众多研究表明,饮食及其成分对缺血性心脏病风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长期遵循地中海饮食与较低的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相关。同时,饮食习惯在美国约 45% 的成人心脏代谢死因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众多营养成分里,维生素 C 作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关键的抗氧化剂,还参与许多重要代谢过程,可作为非酶性自由基清除剂,保护细胞大分子免受自由基损伤。然而,对于 2 型糖尿病(T2D)患者而言,情况较为复杂。他们由于体内活性氧(ROS)生成增加和脂质过氧化,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这使得心血管疾病成为 T2D 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维生素 C

    来源:BMC Nutrition 1.9

    时间:2025-04-06

  • 孕期营养知识、食物摄入频率与食物不安全状况的关联研究:为孕期健康饮食提供关键指引

    在孕期,营养对于准妈妈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孕妇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营养教育,对孕期营养建议的了解有限。比如,有的孕妇不知道哪些食物该多吃,哪些该避免,这就可能影响到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另一方面,食物安全状况也会对孕妇的饮食产生影响,食物不安全可能导致孕妇无法获取足够的健康食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布法罗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孕期营养知识、食物摄入频率与食物不安全状况之间关联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Nutrition》上。研究人员采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通过 Cloud Research 调查平台招

    来源:BMC Nutrition 1.9

    时间:2025-04-06

  • 巨大脑实质型大脑外侧裂脑膜瘤:病例报告与文献回顾 —— 深入解析罕见脑膜瘤的起源、诊断及治疗

    在人体复杂的神经系统中,脑膜瘤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肿瘤。通常情况下,它起源于非神经上皮祖细胞、脑膜内皮细胞和蛛网膜帽细胞,多数会附着在硬脑膜上,硬脑膜尾征在脑膜瘤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敏感性为 58%,特异性达 94%。然而,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膜瘤,即大脑外侧裂脑膜瘤,它不附着于硬脑膜,十分罕见。而且大脑外侧裂脑膜瘤中的透明细胞型更是少之又少,仅占所有脑膜瘤的不到 1% 。目前,术前诊断这类脑膜瘤面临着巨大挑战,容易造成手术方案制定和术后治疗的不合理,这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深入了解这类罕见脑膜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一位 34 岁男性患者的病例进行

    来源:BMC Neurology 2.2

    时间:2025-04-06

  • 经右远端桡动脉入路使用 6F 导引导管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研究:为脑血管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 CAS 常经股动脉,使用 6 - 8F 导引导管。近年来,经桡动脉入路(TRA)在介入手术中崭露头角,在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相关指南和共识也推荐 TRA 用于 CAS。然而,传统 TRA 存在桡动脉闭塞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于是,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应运而生,但国内外对其研究有限。为进一步探究 dTRA 在 CAS 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该医院脑血管病科经 rdTR

    来源:BMC Neurology 2.2

    时间:2025-04-06

  • 探秘儿童神经白塞病:早期不典型 MRI 表现背后的诊断密码

    在医学的神秘领域中,贝赫切特病(Beh?et’s disease,BD)犹如一团迷雾,它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捣蛋鬼”,会悄无声息地侵袭人体多个部位。而神经白塞病(Neuro-Beh?et’s disease,NBD)作为 BD 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在儿科群体中更是罕见。由于缺乏早期检测的明确生化标志物,其早期诊断就像大海捞针一般困难,常常容易被误诊。对于医生们来说,及时准确地识别 NBD,成为了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这不仅关系到患儿的健康,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为了揭开儿童 NBD 早期诊断的神秘面纱,来自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研究人员 Siha

    来源:BMC Neurology 2.2

    时间:2025-04-06

  • 沙特阿拉伯耐药性癫痫:患病率、预测因素及治疗结局 —— 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

    癫痫,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同隐藏在人体中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抽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球范围内,超过 5000 万人受其困扰 ,即便有多种抗癫痫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为耐药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在沙特阿拉伯,癫痫的研究数据却较为匮乏,现有研究存在时间短、样本局限等问题,无法全面了解 DRE 的真实状况,这使得临床医生在面对 DRE 患者时缺乏足够的参考依据,难以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填补这一空白,来自沙特阿拉伯

    来源:BMC Neurology 2.2

    时间:2025-04-06

  • 综述:老年人饮食多样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一项系统综述

    ### 研究背景与目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给全球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认知能力下降,这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大脑缺血、创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对维持大脑健康至关重要。饮食多样性(Dietary Diversity,DD)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摄入不同食物种类的数量,它是衡量饮食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定义,家庭 DD 评分范围是 0 - 12 分,女性 DD 评分范围是 0 - 9 分,分数越高代表饮食越多样。已有研究表明,高 DD 与多种健康益处相关,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症的风险,还

    来源:BMC Neurology 2.2

    时间:2025-04-06

  • 辣椒素诱导的三叉神经痛模型中自主神经激活的研究:探寻疼痛与自主神经反应的奥秘

    在头痛的世界里,有一种神秘的现象常常让人困惑不已。当人们遭受剧烈头痛时,除了头痛本身带来的痛苦,还会出现一系列奇怪的症状,比如眼睛流泪、鼻子堵塞等。这些症状与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有关,而在一类被称为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TAC)的原发性头痛疾病中,这些自主神经症状更是典型特征。按照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ICHD - 3)的标准,TAC 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结膜充血和 / 或流泪、鼻塞和 / 或流涕、眼睑水肿、额头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和 / 或上睑下垂、烦躁不安等症状,这些症状意味着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些自主神经症状并非 TAC 所特有。在其他原发性头痛和面部疼痛疾病,甚至在偏头

    来源:BMC Neurology 2.2

    时间:2025-04-06

  • 叙利亚慢性下腰痛患者的危险因素探究:横断面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慢性下腰痛(CLBP)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它如同一个 “隐形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成年人一旦患上 CLBP,不仅行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还可能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困扰。而且,CLBP 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小觑,无论是频繁的门诊就医、各类检查,还是长期的治疗费用,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低中收入国家,情况更为严峻。叙利亚作为一个低中收入国家,常年面临着经济不稳定和医疗资源有限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下,CLBP 的危害被进一步放大。然而,此前针对叙利亚人群 CLBP 的研究却非常匮乏,这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制定出有效的预防和管理策略。为了填补这一空

    来源:BMC Neurology 2.2

    时间:2025-04-06

  • 2D 经胸超声心动图新视角评估法洛四联症患者肺动脉瓣:精准术前评估的新突破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许多 TOF 患者在婴幼儿时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未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生存率较低。而手术修复是治疗 TOF 的重要手段,其中,保留肺动脉瓣功能对于减轻患者术后的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然而,在术前准确评估肺动脉瓣的形态却并非易事。传统的手术肉眼评估虽然被视为 “金标准”,但它是侵入性的,且只能在手术中进行;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3D TTE)虽能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却存在依赖操作人员、耗时久、成本高的问题,在临床广泛应用上受到限制;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 TTE)以往被认为在评估肺

    来源: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2

    时间:2025-04-06

  • HFA-PEFF 评分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的预后价值:一项队列研究的新发现

    在医学领域,结缔组织病(CTD)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捣乱分子”,它引发的肺动脉高压(PAH)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PAH 是 CTD 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会导致右心室衰竭甚至死亡,是 CTD 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而且,大约 7.9% - 33.0% 的 PAH 患者还伴有左心疾病(LHD)风险因素,这让病情更加复杂,可 LHD 风险因素对 PAH 预后的影响却一直不明确。与此同时,心力衰竭(HFpEF)在整个心力衰竭患者中占比超过一半,CTD 和 PAH 都是引发 HFpEF 的重要原因。然而,CTD-PAH 在指南中被归类为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这与 HFpEF 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相互

    来源: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2

    时间:2025-04-06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潜在类别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主动脉瓣狭窄这一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正不断攀升。对于那些无法耐受传统外科瓣膜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而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无疑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微创治疗选择。它就像一场 “温柔的手术革命”,通过介入导管将人工主动脉瓣精准放置到位,恢复病变瓣膜的功能,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让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仅仅关注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已经远远不够。在 “以人为本” 的医疗理念下,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了新的关注点。尽管 TAVR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不同患者术后的

    来源: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2

    时间:2025-04-06

  • 综述:意大利全生命周期呼吸道合胞病毒疾病的预防

    RSV 概述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属于肺病毒科,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包膜 RNA 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被污染表面的分泌物传播。人体对自然 RSV 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仅能提供短暂保护,儿童和成人都很容易再次感染。RSV 不仅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因,还可能累及下呼吸道。在婴儿早期,严重的 RSV 感染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需要住院治疗,还可能增加儿童后期患喘息或哮喘的风险。对于成年人,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的长期后果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来源:Pneumonia 8.5

    时间:2025-04-06

  • 竞技短距离铁人三项比赛中,骑行环节对后续跑步表现的影响:基于赛道类型的分析

    铁人三项运动作为奥运会项目,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短距离铁人三项(SDT)比赛在国际赛事中占比近 70%。SDT 比赛由游泳、骑行和跑步三个项目组成,而骑行环节在比赛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表现不仅影响整体成绩,还对后续跑步阶段有着关键影响。然而,目前关于精英铁人三项运动员在比赛骑行阶段的功率输出研究较少,且缺乏在真实比赛场景下,骑行环节对最终跑步阶段表现影响的相关数据。这使得运动员和教练在训练和比赛策略制定上缺乏有力依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德里理工大学(Departamento de Deportes, Universidad Politécnica de Madrid)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来源:Sports Medicine - Open 4.1

    时间:2025-04-06

  • 综述:休闲和竞技运动员的赛前评估 —— 指南和共识声明的系统评价

    引言规律的体育活动和运动对健康益处多多,能降低过早死亡风险。可现实却不尽人意,德国相关研究显示,仅 23.3% 的女性和 29.4% 的男性达到推荐的体育活动水平,欧洲也仅有 15.0% 的成年人满足有氧运动和肌肉强化锻炼的建议。新冠疫情更是让人们参与中等到剧烈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幅减少。运动虽好,但也存在健康风险。“运动悖论” 指出,运动可能引发心脏骤停或心律失常等问题,不同地区和人群的运动相关心脏骤停发生率差异明显,比如荷兰北荷兰地区,年龄大于 35 岁的人群发生率为每百万人每年 3.0 例,而 35 岁及以下人群仅为每百万人每年 0.3 例;法国大巴黎地区 18 - 75 岁成年人的发生率则

    来源:Sports Medicine - Open 4.1

    时间:2025-04-06

  • 晚期癌症患者 “美好一天” 的构成要素探究:一项定性访谈研究及其意义

    随着癌症治疗技术的进步,更多 IV 期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长。但他们日常面临独特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未被医疗团队完全理解。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晚期癌症患者 “美好一天” 和 “糟糕一天” 所涉及的活动、决策及经历。研究人员对 20 名 IV 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让患者评价当天质量、描述经历和活动,同时描述理论上的 “非常美好一天” 和 “非常糟糕一天”,并为其他晚期癌症患者提供让日子更好过的建议。随后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记录,找出共同主题。结果显示,“美好一天” 与感觉像患癌前的自己、参与带来健康快乐的活动、与他人有联系、有成就感、保持积极思维模式有关;而 “糟糕一天” 常见的是失去控制、不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6

  • 限时进食(TRE)缓解癌症幸存者持续性疲劳的随机对照研究:开启抗癌新希望

    目的:限时进食(TRE)有助于调节休息 - 活动节律、血糖以及其他受昼夜调节的能量代谢过程,这可能对持续性疲劳有影响。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 TRE 与对照组相比,对癌症幸存者疲劳的影响。方法:招募治疗后 2 个月至 2 年、报告有中到重度疲劳的成年癌症幸存者。参与者按 1:1 随机分为 TRE 组和对照组,且均接受个性化营养咨询。TRE 组自行选择 10 小时的进食窗口,持续 12 周。在基线、第 6 周和第 12 周,参与者需记录进食情况,完成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估 - 疲劳问卷(FACIT-F,分数越高表示疲劳程度越低),并佩戴活动记录仪和连续血糖监测仪。结果:30 名参与者完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6

  • 光生物调节对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症状、平衡和步态速度的影响:一项有前景的研究

    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是一种非侵入性疗法,它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中的低水平光来刺激细胞过程,促进组织修复并减轻炎症,且不会造成热损伤。PBM 通过增强线粒体活性、减少氧化应激和调节炎症通路,在缓解神经性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展现出潜力。新出现的证据表明,PBM 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辅助治疗方法,用于管理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评估光生物调节(PBM)对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患者感觉症状、平衡和步态速度的影响。研究采用前瞻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6

  • 综述:非洲癌症患者非手术治疗相关副作用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 背景在癌症治疗领域,化疗(chemotherapy)、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和放疗(radiotherapy)等手段虽能对抗癌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些副作用不仅会干扰患者的生理机能,改变患者的外貌,还会带来经济负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提高治疗中断的风险。对于非洲癌症患者而言,了解非手术癌症治疗相关的副作用以及影响副作用严重程度的临床因素,对提升他们的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系统评价旨在全面梳理这些信息,为非洲癌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方法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全面而系统的文献搜索工作。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四个权威数据库,分别是 Medline(Pu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6

  • 癌症康复导航(CRNav)项目:助力实现癌症护理四重目标的关键探索

    在癌症治疗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癌症治疗后存活下来。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癌症及其治疗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各种不良副作用,导致功能发病率上升,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比如,许多患者会出现身体疼痛、活动受限、淋巴水肿等症状,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增加了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而且,目前仅有少数癌症幸存者能获得康复治疗的机会,这与早期康复对改善患者状况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样的困境下,开展癌症康复相关研究变得尤为迫切。美国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现状,在社区癌症中心开展了关于癌症康复导航(Cancer Rehabilitation Navigation,CRNav)项目利用情况的研究。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6

  •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新解法:无呕吐病房助力妇科肿瘤患者康复

    背景: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会显著降低处于癌症早期和晚期治疗阶段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尽管采取了预防性止吐措施,但 CINV 仍然是个难题,缓解率有限。CINV 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交活动以及治疗依从性。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无呕吐病房举措对控制 CINV 的作用,以及对接受化疗的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23 年 1 月至 12 月在四川省一家一流妇产科医院接受住院化疗的 960 名妇科肿瘤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将他们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标准治疗,干预组遵循无呕吐病房方案。使用多国癌症支持治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6

  • 综述: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软组织手术治疗对血压的长期影响: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 一、研究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在成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OSA 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上气道反复塌陷、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中,血压异常是 OSA 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的血压波动会对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 OSA 的治疗手段中,软组织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关于软组织手术对成人 OSA 患者血压的长期影响,一直存在诸多争议。部分研究认为手术可能改善血压,而另一些研究则得出不同结论。因此,开展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全面评估软

    来源:Sleep and Breathing 2.1

    时间:2025-04-06

  • 综述:狼疮性肾炎的改善病情疗法:评估当前使用的药物的叙述性综述

    狼疮性肾炎治疗现状与研究目的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严重表现,约 50% 的 SLE 患者会受到影响,且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KD)。在标准诱导治疗后,LN 患者的缓解率并不理想,部分缓解患者还会复发,增加了进展为晚期慢性肾病(CKD)的风险。随着 LN 治疗药物和方案的增多,明确哪些治疗具有改善病情的作用,对于医生和患者做出更明智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此前提出的 LN 肾脏疾病改善病情的工作定义为 “以最少的治疗相关毒性最小化疾病活动,并减缓或预防进展为 ESKD”。本综述旨在依据这一定义,对当前 LN 治疗药物进行分类评估,重点关注肾脏疾病活动和器官损伤标准,

    来源:Rheumatology and Therapy 2.9

    时间:2025-04-06

  • 综述:癌症患者左心耳封堵术

    ### 房颤与癌症的复杂关联房颤(AF)和癌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复杂关系给患者的临床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在癌症患者群体中,尤其是患有肺癌、胃肠道癌、泌尿生殖系统癌以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他们患上房颤的风险显著增加。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癌症本身会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肿瘤细胞能够释放一些物质,影响凝血系统,使得血液更容易凝固。其次,癌症患者体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者,癌症的治疗手段,像化疗、靶向治疗等,也可能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增加房颤的发病几率。癌症患者的血栓与出血风险困境癌症患者面临着独特的血栓和出血风险

    来源: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3

    时间:2025-04-06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中凝血酶生成与血块溶解时间对预后的预测意义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是针对高手术风险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成熟治疗方法。TAVI 可能会降低凝血酶生成以及纤维蛋白凝块对溶解的抵抗性。研究人员筛选了 135 名拟接受 TAVI 的患者,在 TAVI 术前和出院时评估凝血酶生成(滞后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峰值凝血酶浓度和内源性凝血酶潜力)和血块溶解时间。在 1 年的随访期间,评估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力衰竭失代偿和临床瓣膜血栓形成。在 70 名接受 TAVI 的患者中,14 名(20%)在中位随访 361 天期间发生了 MACCE。术前,发生和未发生

    来源: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3

    时间:2025-04-06

  • 房颤患者不同口服抗凝治疗下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及全因死亡风险研究: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的优势探索

    在心血管疾病的大舞台上,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就像一个 “麻烦制造者”,它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 2% - 4%。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筛查手段的进步,预计其发病率将大幅上升。AF 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最为严重,约 20 - 30% 的 IS 由 AF 引起,而且 AF 相关的 IS 往往更具致残性,患者死亡率也更高。目前,预防 AF 患者发生 IS 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维生素 K 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s,VKA)或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

    来源: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3

    时间:2025-04-06

  • 新冠急性期口服抗凝药使用与长新冠风险关联研究:探寻潜在治疗新方向

    在新冠疫情的浪潮中,长新冠(Long COVID,LC)或者新冠急性后遗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PASC)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长新冠被定义为在急性新冠感染后,持续存在、反复出现或新产生的症状和健康状况。想象一下,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们,在感染新冠后,却长期被各种不适困扰,认知功能下降、肌肉酸痛、头痛、焦虑抑郁等症状不断折磨着他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目前,针对长新冠,科学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不过,已有研究发现,持续的血栓异常和微血管病变与急性新冠的不良预后以及长

    来源: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3

    时间:2025-04-06

  • 基于抗 Xa 因子方案的普通肝素(UFH)在肥胖与非肥胖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给药评估及意义

    肝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表明,在肥胖患者使用基于总体重的方案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时,可能会使抗 Xa 因子水平超出治疗范围。以往的研究受监测方法选择和给药策略不一致的限制。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抗 Xa 因子的普通肝素(UFH)治疗 VTE 方案在肥胖和非肥胖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使用本机构特定 UFH 治疗 VTE 方案的成年急性 VTE 患者。研究人员筛选了过去 3 年的患者,将其分为肥胖组(BMI≥30kg/m2)和非肥胖组(BMI<30kg/m2)。主要研究指标是达到治疗性抗 Xa 水平所需的 UFH 体重给药速率(单位 / 千克 / 小时)

    来源: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3

    时间:2025-04-06

  • 无偏锚定:可靠全基因组共线性检测的新曙光

    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物种的基因组不断演变,犹如一幅幅动态的画卷。比较基因组学旨在解读这些画卷,探寻物种间的遗传奥秘,其中正交同源推断(Orthology inference)是这一领域的基石。然而,传统依赖序列相似性的方法困难重重。一方面,基因组的快速进化,像基因重复、重排等现象频繁发生,使得即使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基因组也并非完全由一对一的正交同源基因构成,人类和黑猩猩特有的 KRAB - ZNF 基因就是例证。另一方面,在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中,部分基因组序列差异巨大,超出了序列相似性搜索的检测范围,这对于研究快速进化的特征,如一些非编码 RNA,极为不利,还会导致基因年龄低估、分类群特异性

    来源:Algorith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1.5

    时间:2025-04-06

  • Diffusion-CSPAM U-Net:为脑转移 CT 图像分割带来新突破的创新模型

    在癌症的众多并发症里,脑转移是较为常见且棘手的一种。它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转移至脑部形成的继发性肿瘤,在 10% - 40% 的实体瘤患者中都有出现。这一并发症会让患者出现头疼、神经功能缺损、癫痫以及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在临床治疗中,精准确定脑转移瘤的大体肿瘤体积(GTV)对于放疗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常用的 MRI 模拟定位在一些资源受限的地区并不可行,而 CT 虽然应用广泛,但手动从 CT 图像中分割 GTV 难度极大,不仅耗费人力和时间,而且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治疗结果不一致。因此,开发一种可靠的 CT 图像脑转移分割模型迫在眉睫。西南医科大学等

    来源:Radiation Oncology 3.3

    时间:2025-04-06

  • 探秘柬埔寨疟疾消除难题:无症状疟疾 “隐藏宝库” 的深度解析与应对策略

    疟疾,这个由蚊子传播的 “小恶魔”,长期以来一直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它更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柬埔寨,这个处于热带地区的国家,蚊虫肆虐,疟疾传播一直较为严重。尽管近年来在疟疾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 2010 年到 2020 年,疟疾病例大幅减少了 90.8% ,但要在 2025 年实现消除所有人类疟原虫物种的目标,却困难重重。其中,无症状疟疾传染源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敌人”,持续存在于高风险人群中,成为疟疾消除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难关。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疟疾消除倡议(Malaria Elimination Initiative, Ins

    来源:Malaria Journal 2.4

    时间:2025-04-06

  • 尼日利亚拉各斯地区阴道毛滴虫感染与自发性早产关联研究:为早产防治提供新视角

    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早产(PTL)如同隐藏在孕期的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母婴健康。据统计,早产导致的新生儿死亡和长期神经发育障碍问题严峻,全球每年有大量早产儿因并发症离世,尼日利亚的早产率也不容小觑。而阴道毛滴虫(T. vaginalis)感染作为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疾病,其与早产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扑朔迷离。以往研究虽提示二者可能存在联系,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相关数据极为匮乏,这就如同拼图中缺失的关键部分,让人们难以全面了解早产的发病机制。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教学医院妇产科以及拉各斯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阴道毛滴虫感染与自发性早产关联的研究。该研

    来源:BMC Research Notes 2.8

    时间:2025-04-06

  • 全球 PPS 网络中低收入国家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实施:多专业视角下的关键洞察与策略

    在全球范围内,抗菌药物耐药性(AMR)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在这场 “战争” 中首当其冲,由于其医疗资源有限、传染病负担沉重等因素,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是应对 AMR 的关键一环,而抗菌药物管理(AMS)计划在医疗机构中的实施至关重要。然而,LMIC 医院在实施 AMS 计划时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高质量抗生素获取困难、感染预防和控制基础设施不足、诊断能力有限等,这些问题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

    来源: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Infection Control 4.8

    时间:2025-04-06

  • 0.03% 他克莫司(Tacrolimus)软膏与微针联合疗法对比 2% 苯妥英(Phenytoin)乳膏与微针联合疗法治疗非节段性面部白癜风的疗效探究:解锁新型治疗策略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盲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 40 例非节段性面部白癜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 20 例。I 组采用微针联合 0.03% 他克莫司(Tacrolimus)软膏治疗,II 组采用微针联合 2% 苯妥英(Phenytoin)乳膏治疗。每 14 天进行一次治疗,持续 6 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 3 个月。结果显示,两组在人口统计学数据和疾病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临床改善方面,微针联合 0.03% 他克莫司软膏比微针联合 2% 苯妥英乳膏效果更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微针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的患者满意度更高,不过这一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为苯妥英作为非节段性白癜风

    来源: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1.8

    时间:2025-04-06

  • 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与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联合使用:大型学术中心的安全性与疗效数据 —— 为多免疫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生物疗法彻底改变了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方式。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是一种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的生物制剂,而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用于治疗由 Th2通路介导的疾病,如特应性皮炎(AD)。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免疫介导的疾病,需要使用双生物疗法;然而,目前尚无有力数据支持这一做法。研究人员对 2018 年 1 月至 2024 年 7 月某大型学术中心的门诊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寻找同时使用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和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的患者。记录患者的诊断、治疗适应症、先前疗法、治疗方案、治疗时长、不良事件和新用药情况。共有 23 名患者接

    来源: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1.8

    时间:2025-04-06

  • 非编码 RNA(miRNA、circRNA、lncRNA)与基因互作调控白癜风机制的探索及潜在诊疗靶点挖掘

    白癜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其特征是黑素细胞缺失,导致皮肤出现色素脱失斑。目前,白癜风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期研究强调了非编码 RNA 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了识别和分析微小 RNA(miRNA)、环状 RNA(circRNA)和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重点研究它们与关键编码基因和通路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 GSE65127 和 GSE75819 数据集的微阵列数据,来识别与白癜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通过 GEO2R 进行分析,以确定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利用 STRING 构建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

    来源: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1.8

    时间:2025-04-06

  • CXCL9 和 IL-18:难治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r-HLH)疗效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RED 方案(芦可替尼、依帕利单抗和地塞米松)的研究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这是一种罕见却可能致命的综合征,就像身体里的一场失控 “风暴”。患者体内的细胞毒性 T 细胞和巨噬细胞过度激活,大量炎性因子疯狂分泌,使得多个器官迅速陷入功能障碍的危机。临床上,HLH 分为原发性(家族性)和继发性(获得性)两种类型。原发性 HLH 常见于儿童,多由基因突变引起;继发性 HLH 则在成人中更为常见,常由感染、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疾病诱发。目前,HLH - 1994 和 HLH - 2004 方案是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治疗方案,但令人遗憾的是,超过 30% 的成年 HLH 患者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6

  • 基于乳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及风险预后模型构建:开启精准诊疗新征程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作为成人淋巴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目前,约 60% 的患者通过利妥昔单抗联合传统疗法得以挽救,但仍有 30 - 40% 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和难治性疾病。现有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等分层系统,由于疾病本身的异质性,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旨在探索乳酸代谢相关基因(Lactate Metabolism - Related Genes,LMRGs)与 DLBCL 预后及免疫微环境关系的研究,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6

  • 量化设计特征对青少年自行车头盔在斜向撞击中性能的影响:守护青春骑行的关键探索

    在青春洋溢的骑行时光里,自行车本应是青少年探索世界的快乐伙伴,然而现实却暗藏危机。在美国,自行车事故是导致 14 岁及以下儿童脑震荡的第五大原因。2020 年,14 岁以下儿童因自行车事故急诊超 109,000 次,50 人死亡,其中 26 人因创伤性脑损伤(TBI)离世 。尽管头盔能显著降低头部受伤风险,但现有青少年自行车头盔的研究却存在诸多空白。目前,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制定的头盔安全标准,主要通过限制头部峰值线性加速度(PLA)来降低严重伤害风险,要求头盔在撞击测试中使 PLA 低于 300g 。但这一标准并未考虑到脑震荡发生时涉及的线性和旋转加速度,而且青少年与成人头部

    来源: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3

    时间:2025-04-06

  • 俄罗斯圣彼得堡两类注射吸毒人群的毒品流行现状及健康风险研究:探寻新老毒品问题的应对策略

    俄罗斯估计有 130 - 180 万注射吸毒人群(PWID)。近年来,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下降,新型精神活性物质(NPS)使用量上升。研究人员对 2019 - 2021 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减少伤害组织收集的调查数据(n = 978)进行二次分析。30 岁及以上的年长 PWID 群体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比例(87.5%)显著高于年轻 PWID(32.4%);年轻 PWID 使用 NPS 的频率是年长群体的四倍(79.9% vs. 21.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年轻群体中仅使用兴奋剂而非阿片类药物的优势比是年长群体的 45 倍多(AOR = 47.38;95% CI 21.90 - 102.53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华盛顿特区 HIV 移动健康应用的优化之路:基于出声思考可用性测试与 β 测试的关键意义

    本研究评估了华盛顿特区(DC)地区适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PWH)的一款移动健康应用(PositiveLinks,PL)的可用性,旨在为后续开展该应用的实用集群随机有效性试验做准备。14 名来自 DC 队列(一个多中心纵向前瞻性 HIV 队列研究)的参与者进行了出声思考可用性测试,他们观看 PL 应用的演示版本,并在体验应用功能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想法、感受、操作和评价。另外 14 名 DC 队列的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 β 测试,以找出应用存在的漏洞或故障,之后完成了深度访谈和系统可用性调查(SUS)。大多数参与者为男性和非西班牙裔黑人。出声思考测试和 β 测试的定性数据通过录音、转录,在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综述:美国 HIV 风险评分和预测模型:一项范围综述

    ### 一、研究背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美国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约有 120 万人感染,其中 14% 的人未意识到自己的感染状况。限制 HIV 传播至关重要,暴露前预防(PrEP)是降低新感染的关键策略,而通过预测模型识别高风险个体对优化 PrEP 和常规 HIV 检测意义重大。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可估计特定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概率,生成的风险评分能定量衡量个体患病可能性。模型性能通过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估,但二者存在权衡,影响临床应用。自 2012 年丹佛 HIV 风险评分(DHRS)开发以来,众多研究对 HIV 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更新和开发,但这些研究存在异质性。因此,进行全面的范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HIV 阳性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性化吸毒中的药物成瘾:最新吸毒情况、多药使用和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

    在现代社会,性与毒品的交织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性化吸毒(Sexualized Drug Use,SDU)更是成为一个特殊且复杂的问题。SDU 指个体在性行为前或过程中使用毒品,以此增强快感、延长时间和提升体验 。这一现象在男同性恋、双性恋及其他男男性行为者(GBMSM)群体中尤为突出。目前,虽然已知 SDU 与性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关联,但与之相关的药物问题的流行率究竟如何,却并不清楚。而且,SDU 与 HIV 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HIV 阳性的 GBMSM(HIV + GBMSM)不仅更容易参与高风险的性行为和吸毒,还可能面临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下降等问题。为了深入了解这些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HIV 焦虑量表(HAS)的开发与验证:助力 HIV 防控的关键举措

    在全球抗击 HIV 的征程中,HIV 感染如同阴霾,笼罩着无数人的生活。尽管医学在 HIV 治疗、检测和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 “U=U(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ssible,即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就不具有传染性)” 这一突破性理念的提出,以及 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暴露前预防)等预防工具的出现,但 HIV 焦虑仍是阻碍 HIV 防控工作的一大难题。HIV 焦虑指人们对感染或被诊断出 HIV 的担忧、恐惧,它常受污名化、错误信息和感染风险认知的影响。这种焦虑不仅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增加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还会使一些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综述:发达国家成年艾滋病(HIV)患者护理留存的障碍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在抗击艾滋病(HIV)的漫长征程中,聚焦阻碍病毒抑制的因素,对于改善 HIV 感染者的健康状况、推动终结艾滋病疫情至关重要。本项综合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发达国家成年 HIV 感染者在护理留存方面面临的障碍。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障碍,为后续制定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有力依据。二、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广泛检索了 EMBASE、PubMed、Scopus、CINAHL 和 PsycInfo 等多个权威数据库,初步筛选出多达 4089 项不同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随后,依据严格设定的纳入标准,仔细甄别后确定其中 52 项研究符合要求。为确保研究质量,运用混合方法评估工具(Mixed Me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提高 HIV 感染青年持续病毒抑制率:一项分级护理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意义与成果

    本研究旨在降低 12 至 24 岁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青年(YLH)的病毒载量(VL),以提高病毒抑制(VS)率。这是一项分级护理随机对照试验。68 名已确诊感染、未实现病毒抑制且至少有两次随访的 YLH(N = 68)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分级护理干预组(n = 43),并在长达 24 个月的时间内反复评估。两组均接受健康服务转诊以及每日自动短信发送和监测干预(AMMI)。分级护理组中在 4 个月评估时未实现病毒抑制的 YLH,会进一步接受同伴支持,之后还可能接受辅导。随机效应回归分析了 VL 随时间的变化轨迹以及次要结局的轨迹。有显著证据表明,两组的 VL 纵向变化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综述:HIV 相关污名减少随机对照试验的快速回顾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HIV 自发现以来,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除了病毒本身对健康的损害,HIV 相关污名(HIV-related stigma)也严重影响着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为了探寻有效的减少 HIV 相关污名的方法,研究人员开展了众多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为评估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快速回顾(rapid review)的方式,系统梳理相关 RCTs,总结干预策略,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二、研究方法研究遵循 PRISMA(Preferred Repor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波兰 2015 - 2023 年 VCT 点匿名 HIV 检测:性别、年龄、性取向及 PrEP 对 HIV 感染影响的评估与研究意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仍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负担,也是常见的性传播感染(STI)。波兰的自愿咨询检测点(VCTs)为成年人群提供免费匿名的 HIV 检测。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 2015 年至 2023 年波兰 29 个 VCTs的数据,计算 HIV 感染率并构建感染风险模型。295556 份患者报告显示,25 - 34 岁异性恋男性检测最为频繁,占 13.43%。HIV 阳性患者平均患病率为 1.36%,25 - 34 岁同性恋男性中 HIV 感染最为普遍,占 0.34%。此外,同性恋和双性恋患者 HIV 检测呈阳性的风险几乎是异性恋者的五倍。这一研究结果凸显了针对性开展 HIV 预防工作的迫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南非农村男性饮酒与 HIV 暴露前预防(PrEP)连续护理的关系:纵向研究成果

    尽管口服 HIV 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免费可得,但南非年轻男性的 HIV 发病率仍然很高。本研究探索饮酒对南非男性 PrEP 启动和持续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夸祖鲁 - 纳塔尔省随机选取的 16 - 29 岁男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参与者被转介至性健康服务机构,HIV 阴性且性活跃者可获得口服 PrEP。饮酒情况依据 AUDIT - C 标准分为无 / 低风险(0 - 3 分)和危险饮酒(4 - 12 分)。主要结局为 PrEP 启动和持续,持续定义为处方续药≥4 个月。通过调整临床和人口统计学混杂因素的逻辑回归模型评估 PrEP 启动 / 持续与饮酒之间的关系。在 325 名被分析男性中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HIV 聚集检测与应对(CDR)实现成本节约所需的最低 HIV 传播减少量研究

    HIV 聚集检测与应对(CDR)为识别快速 HIV 传播、指导已证实的 HIV 预防和护理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框架。明确 CDR 的相对益处对于指导政策制定者进行 HIV 预防的资源分配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试图了解 CDR 活动需要避免多少 HIV 感染才能达到各种投资回报率(ROI)阈值。2022 年,研究人员对 CDR 进行了投资回报率分析,纳入了美国各辖区用于 HIV 监测和预防的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设定 ROI 阈值在 1 到 5 之间,研究人员估算了 CDR 活动每年需要避免的 HIV 感染数量以达到这些阈值。如果 ROI>1,则认为该情况具有成本效益。基于国家优先分子聚集群中的人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安哥拉国家输血服务中心献血不合格者性传播感染血清流行率及危险因素研究:为保障血液安全与公共卫生提供关键依据

    在全球范围内,血液输血是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输血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输血传播感染(TTIs)的高流行使得确保输血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像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等病原体,不仅能通过性传播,还会经输血传播,严重威胁受血者的健康。安哥拉作为非洲国家,在应对性传播感染方面困难重重,有限的医疗服务、不足的性教育以及社会对性传播感染的偏见,都加剧了这些感染的传播。而国家输血服务中心在保障安全充足的血液供应上至关重要,对潜在献血者进行性传播感染筛查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为了深入了解安哥拉性传播感染的情况,来自安哥拉健康研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肯尼亚内罗毕女性性工作者(FSW)与男男性行为者(MSM)2009 - 2021 年 HIV 感染趋势研究:探寻防控新方向

    在肯尼亚,女性性工作者(FSW)和男男性行为者(MSM)受 HIV 的影响不成比例。本研究旨在估算过去十年这些人群中 HIV 的发病率趋势,并确定与感染率相关的特征。2009 年至 2021 年,研究人员在内罗毕县的性工作者外展项目(SWOP)收集数据,涉及 3595 名 FSW 和 581 名 MSM,这些人在入组时 HIV 检测呈阴性且至少进行过一次随访检测。研究运用 Kaplan - Meier 对数秩检验比较 MSM 和 FSW 的生存时间,通过多元 Poisson 回归估算发病率比。研究发现,2009 年至 2019 年 HIV 感染率稳步下降,但在 2020 年和 2021 年有所

    来源:AIDS and Behavior 2.7

    时间:2025-04-06

  • 通过编辑抽穗期基因 Ghd7 和 PRR37 启动子及远端调控区提升水稻产量相关性状:为育种开辟新路径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它决定着水稻对不同纬度的适应性以及不同品种的产量。在育种实践中优化优良品种的抽穗期,能显著扩大其潜在种植区域。Ghd7 和 PRR37 是控制抽穗期并提升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研究人员在优良籼稻品种美香占 2 号(MXZ2)中,运用 CRISPR/Cas9 技术,对 Ghd7 和 PRR37 基因的启动子和远端调控区域进行多靶点编辑,成功获得了抽穗期呈梯度变化的纯合突变株系。在这些突变株系中,观察到 Ghd7 或 PRR37 表达不同程度下调、基因功能受损以及抽穗期提前的现象。部分突变株系在保持 MXZ2 优良品质的同时,还表现出抽穗期提前和产量增加的特性。该研究揭示

    来源: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4.4

    时间:2025-04-06

  • 重复接种疫苗可增强接受奥瑞珠单抗治疗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意义重大的研究新发现

    背景:接受奥瑞珠单抗(ocrelizumab)治疗的多发性硬化(MS)患者重复接种抗 SARS-CoV-2 疫苗的效用存在争议。目的:研究接受奥瑞珠单抗治疗的 MS 患者接种 SARS-CoV-2 的 mRNA 疫苗后,其抗病毒抗体和 T 细胞的反应情况。方法:用 SARS-CoV-2 肽库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干扰素 -γ(IFN-γ)来评估 T 细胞反应性,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评估和表征 T 细胞活化。使用两个商业平台分析 MS 患者血浆中的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和核衣壳抗体。结果:针对 SARS-CoV-2 刺突蛋白的 ELISP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4.8

    时间:2025-04-06

  • 上下运动神经元负担变化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存的关联:预测生存的新指标

    背景:研究假设从症状出现到首次临床评估时,上运动神经元(UMN)和下运动神经元(LMN)体征的变化率(分别为 ΔUMN 和 ΔLMN),相较于单一量化 UMN 和 LMN 的受累情况,能更好地预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生存和疾病进展。方法:对 1000 例 ALS 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别使用宾夕法尼亚上运动神经元评分(Penn Upper Motor Neuron Score)和下运动神经元评分(Lower Motor Neuron Score)评估 UMN 和 LMN 体征负担,对 421 例患者计算欧洲神经肌肉中心(ENCALS)生存模型。进行单变量和正则化 Cox 回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4.8

    时间:2025-04-06

  • 脊髓 MRI 在多发性硬化(MS)疾病监测中的价值再探:是否真有必要?

    在医学领域,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疾病。它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对于 MS 患者疾病活动的监测手段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脊髓(Spinal Cord,SC)MRI 在其中的作用。以往的研究结果参差不齐,有的认为 SC MRI 能发现更多疾病活动迹象,有的则持相反观点。而且,现有研究存在各种局限性,比如大多是回顾性研究,SC MRI 检查不规范,成像协议差异大等,导致难以准确判断其在疾病监测中的真正价值。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情况,来自法国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eu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4.8

    时间:2025-04-06

  • 韩国成年癌症幸存者未满足支持性护理需求的相关因素研究:意义重大的探索

    本项横断面研究评估了韩国成年癌症幸存者未满足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和经济负担的流行情况。研究人员从 2022 年韩国人口普查中通过便利抽样招募了 1038 名成年癌症幸存者,于 2022 年 11 月 17 日至 12 月 15 日在线收集数据。从护理的可及性与连续性、应对和情感需求、信息需求这三个领域评估未满足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并进行有序逻辑回归分析,同时对相关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进行调整。研究发现,在参与者中,65.7% 有严重经济毒性(financial toxicity)的人报告了较高的未满足支持性护理需求。最常报告的未满足需求与应对和情感支持有关(44.7%)。与过去三年内确诊的癌症幸存者

    来源:Journal of Cancer Survivorship 3.1

    时间:2025-04-06

  • 冥想辅助癌症治疗的全球研究态势剖析与热点探寻:计量学视角下的深度洞察

    冥想对癌症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作为辅助疗法,在缓解疼痛、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备受国际学者关注。研究人员收集 1976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7 月 1 日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涵盖 11 种癌症类型的 825 篇文章,运用 VOSviewer、Citespace 和 Biblioshiny 等文献计量工具,分析发表趋势、国际合作、作者贡献、关键词、共引和期刊影响力。结果表明,相关出版物数量稳步上升;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在三个集群中发文量最高;Carlson Linda E 等 9 位学者在该领域颇具影响力;“乳腺癌(Breast cancer)”“

    来源:Journal of Cancer Survivorship 3.1

    时间:2025-04-06

  • Parametric-MAA:术中锥形束 CT(CBCT)中快速、以目标为中心避免金属伪影的新方法

    在骨科和创伤手术中,术中锥形束 CT(CBCT)是验证植入物放置情况的重要工具。就拿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来说,精确的螺钉定位对脊柱稳定性至关重要,CBCT 能在术中对植入物的对齐情况进行关键的验证。然而,金属植入物的存在却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它会产生金属伪影,极大地降低图像质量,让重要的解剖结构变得模糊不清,严重限制了 CBCT 在准确评估方面的临床效用。为了解决 CBCT 中金属伪影的难题,此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探索了各种方法。比如后处理方法中的金属伪影减少(MAR)技术,像 FS-MAR 这类技术,在减轻轻度到中度伪影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面对较强的伪影时就力不从心了。除了后处理,轨迹优化也被当作一种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 2.3

    时间:2025-04-06

  • 基于简化标签的语义分割数据集创作:突破医学标注困境,推动手术影像分析发展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腹腔镜手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腹部和盆腔手术领域广泛应用。借助机器人辅助和人工智能技术,腹腔镜手术正朝着更精准、智能的方向发展。然而,语义分割作为手术辅助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却面临着重重挑战。语义分割旨在对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分类,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和操作区域信息,对手术导航、风险评估等至关重要。但创建用于语义分割的标注数据集极为耗时,且需要标注人员具备专业医学知识,这使得数据集规模受限,影响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名古屋大学(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cs, Nagoya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 2.3

    时间:2025-04-06

  • 基于超声的虚拟夹具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精准触达肿瘤边界的探索性研究

    在保乳手术中,界定肿瘤边界颇具挑战,因为肿瘤往往移动性强、无法触摸且边界形状不规则。为应对这些挑战,引入了一种协作机器人引导系统,该系统利用触觉反馈(haptic feedback)进行肿瘤定位。在这项初步研究中,旨在评估该系统能否以及如何成功融入乳腺癌治疗。方法是将一个小型触觉机器人改装上电灼刀,作为协同控制的手术工具。利用超声(ultrasound)和电磁导航(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来识别肿瘤边界和位置。当手术工具触碰肿瘤边界时,会设置一个禁止区域虚拟夹具(Virtual fixture)。开展了一项研究,要求参与者在有和没有触觉引导的情况下,从模拟乳房中切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 2.3

    时间:2025-04-06

  • 68Ga-PSMA PET/CT 引导下放疗为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患者带来新希望 ——5 年随访研究成果揭示

    前列腺癌在全球男性中是第二常见的癌症,2020 年约有 140 万新发病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术后约 20 - 40% 的患者会出现生化复发(BCR),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升高 。BCR 的治疗策略多样,包括主动监测、挽救性放疗(sRT)、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等,但最佳治疗时机和靶区体积仍存在争议。传统成像方式如 CT 和 MRI 在检测复发性前列腺癌时敏感性有限,尤其是在低 PSA 水平时。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 的出现改变了前列腺癌的治疗管理,其在检测复发性疾病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评估 PSMA P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8.6

    时间:2025-04-06

  • 探究药代动力学相关基因多态性对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多柔比星及多柔比星醇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的影响及意义

    多柔比星(DOX)及其代谢产物多柔比星醇(DOXol)在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K)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药代动力学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对 DOX 和 DOXol 血浆浓度 -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的影响。研究纳入了 43 例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正在接受首轮 CHOP 疗法的患者。基于给药开始后 1.5 至 25.5 小时采集血液的血浆浓度,运用线性梯形法计算 DOX 和 DOXol 的 AUCs。同时对编码羰基还原酶(CBR1、CBR3)、醛酮还原酶(AKR1C3)以及转运体(ABCB1、ABCG2)的基因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尽管每位患者的 DOX 剂量都根据体表面积进行了调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1.9

    时间:2025-04-06

  • 综述: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诱导肥胖的微小 RNA 组学

    HIV:潜伏在身体里的 “小恶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会偷偷潜入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小恶魔” 。它有两种类型,即 HIV - 1 和 HIV - 2,属于慢病毒属,这个家族的病毒都有个 “坏毛病”,那就是能快速变异,还会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里,这样一来,宿主的免疫系统就很难发现并消灭它。如果不对 HIV 进行治疗,它就会不断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尤其是 CD4+ T 细胞(也叫 T4 细胞)。当 CD4+ T 细胞的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人体就会进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各种机会性感染

    来源:Functional & Integrative Genomics 3.9

    时间:2025-04-06

  • 姜内生细菌抗氧化产物的分离筛选与优化:挖掘天然抗氧化宝藏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在传统烹饪和医药中被广泛用作草药。本研究旨在鉴定生姜植株中具有高抗氧化潜力的内生细菌,并确定该菌株进行抗氧化发酵的最佳条件。研究人员分离了生姜中的细菌并调查其生长条件,用乙酸乙酯提取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测定总酚含量(TPC)、总黄酮含量(TFC)和抗氧化活性。选取 6 株细菌菌株通过 16S rRNA 基因测序进行鉴定,Kosakonia sp. ZO-Rh4 表现出最高活性,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从生姜组织中分离出的 32 株内生菌株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中,ZO-Rh4、ZO-L2、ZO-S7、ZO-S8、ZO-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6

  • CircARID1B 通过调控 miR-143-3p/MAVS 轴影响帕金森病进程:开启帕金森病治疗新希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异常的环状 RNA(circRNA)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其中包括帕金森病(PD)。因此,这项研究聚焦于探究 CircARID1B 在帕金森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人员使用 1 - 甲基 - 4 - 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人多巴胺能 SK-N-AS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模型,在体外模拟帕金森病损伤。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因和蛋白质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 - 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流式细胞术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评估细胞死亡情况。通过测量活性氧(

    来源: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8

    时间:2025-04-06

  • 优化嗜白蚁阿太菌三萜类生物合成:挖掘天然产物的新路径

    在微生物的奇妙世界里,有一种与白蚁紧密相连的真菌 —— 嗜白蚁阿太菌(Athelia termitophila,简称 TMB)。它虽然个头不大,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 30 个碳原子的生物活性成分,在药用和食用真菌中广泛存在,具有抗炎、抗癌、护肝等多种功效,在制药和功能性食品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TMB 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天然产量却少得可怜,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就像一座隐藏着宝藏的矿山,却难以开采。为了挖掘这座 “矿山” 的价值,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致力于优化 TMB 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参数,期望能提高三萜类化合物的产量和 TMB 的生物量。最终,

    来源:AMB Express 3.5

    时间:2025-04-06

  •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BB-12 对急性胰腺炎小鼠的作用:肠道菌群与代谢通路的调节新发现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领域中,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它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正以每年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每 10 万人中就有 34 人发病。尽管现代医学在不断进步,但 AP 的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这是因为 AP 发病时,胰腺如同战场,腺泡细胞大量坏死,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剧烈,淀粉酶水平飙升,反映出炎症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器官的受损状况。目前,AP 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 AP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患者肠道内有益菌

    来源:AMB Express 3.5

    时间:2025-04-06

  • 气候如何影响欧洲栓皮栎(Quercus robur)的叶酚类物质、昆虫取食及其关系:解开生态谜团

    在生态的大舞台上,生物之间的互动就像一场神秘的舞蹈,充满了未知与惊喜。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好奇,随着纬度的降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如何变化?按照理论推测,低纬度地区较高的温度和更稳定的气候条件,应该会加强生物之间的互动,加速生物进化的步伐。就植物而言,在食草动物压力更大的低纬度地区,它们理应进化出更强的抗食草动物防御机制。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过去的研究结果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支持这一理论,有的却与之相悖,这让整个研究领域陷入了困惑。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其中,牵头的是来自西班牙 Estación Biológica de Do?ana 的 I

    来源:Oecologia 2.4

    时间:2025-04-06

  • 人类活动影响下黄矮稻鼠(Oligoryzomys flavescens)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及其对汉坦病毒防控的意义

    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造成了重大改变。因此,众多动物物种被迫在改变后的自然栖息地残余中适应并生存,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遗传漂变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利用全基因组标记评估黄矮稻鼠(Oligoryzomys flavescens,一种汉坦病毒储存宿主物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改变环境中的连通程度。研究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及其周边大都市区的 16 个不同城市化程度的地点,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乡村地区展开。从 2017 年至 2019 年收集的 93 个样本中提取基因组 DNA,并分析了通过 ddRADseq 获得的 2456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城市地点比乡村地点表现出更多的遗传分化、

    来源:Oecologia 2.4

    时间:2025-04-06

  • “硬币的两面”:反馈驱动的地貌形成对沙丘草定植与恢复力的权衡影响

    在广袤的海岸线上,海岸生态系统宛如一座奇妙的自然工厂,其中栖息地改造植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工程师” 角色。它们通过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塑造出如沿海沙丘这般独特的地貌景观。欧洲沙丘草(Calamagrostis arenaria)便是海岸沙丘形成过程中的关键 “成员” ,它能通过捕获沉积物促进沙丘生长,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然而,随着沙丘逐渐增高、植被覆盖度增加,沉积物的动态变化受到抑制,沙丘草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但一直以来,沙丘形成对沙丘草不同生命阶段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并不明晰。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相关成果发

    来源:Oecologia 2.4

    时间:2025-04-06

  • 12 年追踪:德国卓越中心揭示唑类耐药烟曲霉药敏趋势及突变特征

    在医学领域,真菌感染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引发的感染。烟曲霉是导致曲霉病的主要病原体,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其感染率不断攀升,而唑类耐药烟曲霉(ARAf)的出现更是让治疗雪上加霜。自上世纪 90 年代发现唑类耐药现象以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部分医疗中心的耐药率甚至超过 10%。这使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变得极为困难,患者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德国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学医院医学真菌卓越中心(ECMM)的研究人员 Hedda Luise Verhasselt、Lara Thissen 等开展了一项长期研究。他们对

    来源:Mycopathologia 3.6

    时间:2025-04-06

  • EasyDIVER+:助力核酸与氨基酸体外进化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前沿利器

    在生命科学的探索旅程中,体外进化技术如同神奇的魔法棒,能帮助科学家们发现具有特定功能的核酸和肽序列。然而,随着高通量测序(HTS)技术的广泛应用,海量的数据如潮水般涌来,让研究人员陷入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困境。在肽选择的研究场景里,现有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显得捉襟见肘,它们缺乏针对此类数据的特异性,使得研究人员在面对复杂数据集时,犹如在迷宫中徘徊,找不到有效的分析路径。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携手开展了深入研究。其中,Blue Marble Space Institute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2

    时间:2025-04-06

  • 向日葵不同授粉处理下脂肪酸组成、出油率及含油量研究:探寻高价值油脂生产的关键

    向日葵油在人类日常营养和多种工业应用中广泛使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向日葵种子是健康不饱和脂肪的丰富来源。脂肪酸组成,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决定油脂营养价值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饱和脂肪酸包括硬脂酸和棕榈酸,而油酸和亚油酸是向日葵种子中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向日葵油的品质与油酸和亚油酸的浓度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品种‘Adadi - 1’在不同授粉处理下的脂肪酸组成、油含量和油产量。研究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利用气相色谱 - 质谱法(GC - MS)在提取油后分析向日葵种子中的脂肪酸。研究结果表明,向日

    来源:Journal of Biosciences 2.1

    时间:2025-04-06

  • 综述:细胞应激下线粒体动力学与定位的探索:全面解析

    线粒体功能概述线粒体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在细胞的正常运转中发挥着诸多不可或缺的功能。它能够进行 ATP 合成,ATP 作为细胞的 “能量货币”,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像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生物合成等过程提供能量。线粒体还参与活性氧物种(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ROS 在细胞的信号转导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过量的 ROS 会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此外,线粒体对铁离子(Fe2+/Fe3+)和钙离子(Ca2+)稳态的维持也至关重要,合适的离子浓度是细胞内众多酶发挥正常功能的保障,也是细胞信号通路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线粒体在细胞凋亡(apoptosis)过程中扮

    来源:Journal of Biosciences 2.1

    时间:2025-04-06

  • 突破神经再生难题:let-7 miRNA 与胰岛素通路独立调控机制及潜在治疗新方向

    成年后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能力会变差。先前研究表明,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中,let-7 miRNA 或胰岛素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IIS)成分的缺失,能够克服轴突再生的年龄相关衰退。在本研究中,旨在了解这两条通路在轴突再生中的关系。研究发现,成年期后侧微管(PLM)神经元轴突切断后,同时去除 let-7 和胰岛素受体基因 daf-2,可并行增加涉及后侧触觉的功能恢复。相反,let-7 的缺失能绕过因 DAF-2 的转录调节因子 DAF-16 缺失导致的再生障碍。同样,daf-2 的缺失能绕过 let-7 通路转录辅因子 LIN-41 的需求。分

    来源:Journal of Biosciences 2.1

    时间:2025-04-06

  • 综述:印度 - 马来亚地区无刺蜂植物源综述

    ### 一、引言无刺蜂在作物和野生植物授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产品也是人类重要的补充营养来源。在印度 - 马来亚地区,随着无刺蜂养殖(meliponiculture)的兴起,人们对无刺蜂的觅食适宜性和偏好愈发关注。了解这些信息,对于优化无刺蜂养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旨在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明确常见的研究无刺蜂种类、不同栖息地无刺蜂觅食的优势植物类群,以及研究无刺蜂觅食植物偏好所采用的方法。二、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对来自印度 - 马来亚国家的 26 项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涵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从观察无刺蜂的觅食行为到分析其携带的花粉等,为全面了解无

    来源:Insectes Sociaux 1.4

    时间:2025-04-06

  • 大型新热带流域溪流鱼类栖息模式的驱动因素:关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探索

    研究旨在确定影响上巴拉那河流域溪流鱼类栖息的生态驱动因素。研究人员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以子流域为随机效应)计算了多个生态驱动因素(丰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位置、分布范围大小、分布范围位置、距最近河流的距离、体型、物种起源(本地种与外来种)和商业重要性)对鱼类栖息的影响。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内鱼类的平均局部丰度和体型对其栖息有正向影响。物种起源也影响栖息,外来物种的栖息情况比本地物种差。体型所体现的扩散重要性以及物种起源对鱼类栖息的影响,给研究的溪流敲响了警钟,这意味着排水网络的变化(如碎片化和水流改变)以及像孔雀花鳉(Poecilia reticulata)这样的特定外来物种的存在可能造成

    来源:Hydrobiologia 2.2

    时间:2025-04-06

  • 全球三大洲七种湖泊大型植物群落中生物相互作用的特征差异研究

    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中,生物相互作用(BI)在淡水集合群落生态学里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以往科学家在解释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时,更多关注的是扩散和环境过滤,却忽视了 BI 的作用。而且,传统基于非生物环境和扩散代理的模型,对总变异的解释率通常不到 50% 。对于淡水大型植物来说,其预测模型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物相互作用对湖泊大型植物分布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来自芬兰奥卢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Hydrobiologia》上。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运用了多种关键技

    来源:Hydrobiologia 2.2

    时间:2025-04-06

  • 一种定量 PCR 检测方法助力黑斑壳病病原菌(Tenacibaculum sp. Pbs?1)感染分析

    2018 年,黑斑壳病广泛传播,致使贝壳和珍珠均出现黑斑,给珍珠养殖产业带来重大冲击。据此前研究,黑斑壳病由 Tenacibaculum sp. Pbs-1 感染引起。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针对 Tenacibaculum sp. Pbs-1 的特异性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方法。研究人员设计了针对内部间隔区(ISR)的特异性引物对,并对 Tenacibaculum 属菌株进行了引物特异性检测。优化 qPCR 反应条件后,发现该检测方法对标准质粒 DNA 具有高线性度和定量相关性(系数为 0.998),能检测到仅含 10 个目标 ISR 拷贝的 Pbs-1 菌株。此外,在感染的珍珠牡蛎贝壳

    来源:Fisheries Science 1.4

    时间:2025-04-06

  • 心力衰竭门诊患者血浆硒水平的预测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联:36 个月前瞻性队列研究 —— 探寻硒与心衰预后的奥秘

    硒在心力衰竭(HF)中发挥着作用,但与硒状态相关的因素,以及其与 HF 预后的关联仍存在空白。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硒的预测因素及其与住院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 80 名心力衰竭门诊患者。在 36 个月的随访期间评估非选择性住院和全因死亡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血浆硒、膳食硒摄入量与社会人口学、临床和生化参数之间的关联。利用多变量 Cox 回归和三次样条分析评估这些临床结局的风险。白蛋白(β = 0.113,p < 0.001;R2 = 0.291)和三酰甘油水平(β = 0.0002,p < 0.021,R2 0.05)。三次样条分析显示,低硒和高硒浓度均会影响这些结局

    来源: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3.4

    时间:2025-04-06

  • 锌通过 P38 MAPK/Nrf2/HO-1 通路缓解砷对鲤鱼脾脏毒性的机制探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意义

    砷(As)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会对生物体的免疫系统造成重大威胁。脾脏被视为受砷毒害的水生生物的主要免疫器官之一。锌(Zn)因其抗氧化和解毒特性,可能减轻砷诱导的免疫器官损伤,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 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rf2)/ 血红素加氧酶 1(HO-1)信号通路是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通路,可保护器官免受细胞氧化损伤。本实验旨在研究砷对鲤鱼脾脏的毒性,并验证锌通过 P38 MAPK/Nrf2/HO-1 信号通路缓解砷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这一假设。实验中,砷暴露组的鲤鱼脾脏出现显著的内质网扩张、凋亡小体形成和核周隙,初步证实砷会对鲤鱼

    来源: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3.4

    时间:2025-04-06

  • 睡莲(Nymphaea odorata)对淡水湖溶解有机物的贡献:探索湖泊碳库的关键来源

    大型水生植物可能是湖泊中重要的溶解有机物(DOM)来源。为评估睡莲(Nymphaea odorata)对 DOM 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路易斯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量,监测光学特性和溶解有机碳浓度(DOC)。夏季睡莲在湖岸广泛分布,秋季枯萎。部分光学指标(斜率比、近期自源贡献指数、荧光指数)显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泊中的 DOM 主要来自陆地。少数冬季样本中的自源生产指标归因于浮游植物。DOC 浓度与降水量无关,但与 350nm 处的吸收系数(α350)呈正相关。DOC 和 α350在夏季最高,冬季雨季降低,可能是因为原位湖泊来源被降雨稀释。湖水和睡莲浸出液的激发 - 发射矩阵荧

    来源:Aquatic Sciences 2.0

    时间:2025-04-06

  • 长期光周期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生长、性腺产量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海胆养殖提供新策略

    增强养殖海胆的生长、性腺产量和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本研究考察了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在 5 种不同光周期(光照 - 黑暗比为 0L:24D、8L:16D、12L:12D、16L:8D 和 24L:0D)下持续 13 个月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免疫反应。研究结果显示,0L 处理组的海胆总体体重最大,但仅在最初 0 - 3 个月达到最大特定生长率(SGR)。在后期,12L 或 16L 处理组的海胆 SGR 最高,这表明随着体型增大,海胆对光的需求增加。光周期显著影响实验海胆的性腺产量(P?< 0.05),实验结束时,16L 处理组的海胆性腺重量最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2

    时间:2025-04-06

  • 蓝藻肽 Portoamides A 和 B 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体内外初步评估:开启水产抗病毒新征程

    在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病毒感染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严重阻碍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堪称罪魁祸首,它所引发的白斑病让全球对虾养殖业苦不堪言。一旦感染,短短 2 - 10 天内,虾群死亡率可能飙升至 100%,养殖户们损失惨重。目前,针对 WSSV 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对化疗药物的正确剂量应用缺乏足够了解,且气候变化也对治疗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寻找天然的抗病毒替代品迫在眉睫。来自印度韦洛尔理工学院(Vell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2

    时间:2025-04-06

  • 日本入侵阿根廷蚁(Linepithema humile)携带蜜蜂致病病毒的发现及其对养蜂业的潜在威胁

    病原体因外来入侵物种导致的溢出和回流是一种隐蔽且重大的风险。蜜蜂作为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传粉者,面临众多病原体的威胁。最近,在包括蚂蚁在内的各种节肢动物中发现了蜜蜂致病病毒,蚂蚁在系统发育上与蜜蜂相近,这引发了对非蜜蜂昆虫传播这些病毒的担忧。阿根廷蚁(Linepithema humile Mayr,膜翅目:蚁科)是一种全球入侵物种,自 1993 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以来,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本研究试图从入侵蜜蜂养殖蜂巢的阿根廷蚁中检测四种在日本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膜翅目:蜜蜂科)中频繁检测到且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病毒。针对四种蜜蜂致病 DNA 和 RNA 病毒

    来源: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3

    时间:2025-04-06

  • 优化农林复合系统碳储量量化与报告:提升研究质量,助力气候变化应对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增加碳移除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碳固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减少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还能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来增加碳储存。然而,目前有关农林复合系统碳固存的研究却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尽管相关科学出版物数量大幅增加,但论文质量良莠不齐。许多研究在方法上存在明显缺陷,导致在同行评审前后被大量拒稿。例如,在估算碳储量时,部分研究采用的方法不科学,使得估算值存在较大误差;还有些研究对研究地点的描述不精确,无法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这些问题严

    来源:Agroforestry Systems 2.0

    时间:2025-04-06

  • 潜在多面性的农林复合经营对越南农户生计的影响:精准评估需考量农林复合经营类型、规模及成熟度

    在东南亚的山区,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像玉米、木薯等一年生作物在坡地上的种植,使得土壤大量流失,肥力也不断下降。这不仅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收入降低,还让他们陷入贫困的困境。尽管农民们深知这些问题,却依旧选择继续种植这些作物,因为他们熟悉种植方法,且市场销售渠道相对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这种新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应运而生。它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非木本作物以及家畜结合在同一土地单元上,有望解决传统农业带来的诸多问题。在越南西北部的偏远山区,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少数民族就开始自发地实践农林复合经营。近年来,政府也大力推广以果树为基础的农

    来源:Agroforestry Systems 2.0

    时间:2025-04-06

  • 沙漠内生菌 Priestua endophytica 菌株 RAE-11 生物引发对干旱胁迫下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在可持续农业中的意义

    农业生产力正面临着干旱胁迫日益增长的威胁,这对全球农作物产量和可持续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探索从沙漠植物中提取的内生细菌的潜力,已成为提高农作物耐旱性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本研究探索了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 Fagonia sp. 分离出的细菌内生菌 RAE-11(Priestua endophytica)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RAE-11 具有在干旱条件下产生吲哚 - 3 - 乙酸(51.82 mg/mL)、铁载体、氨、溶解磷酸盐和固氮等特性。与未接种的大豆植株相比,接种 RAE-11 的大豆植株地上部分长度(对照 12.9 cm,干旱 10.4 cm)、根长(对照 19.9 cm,干旱 13.5 c

    来源:Symbiosis 2.1

    时间:2025-04-06

  • 探寻信号化合物对马铃薯同化产物再分配及叶片衰老诱导的影响:提升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密码

    了解信号化合物在调控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叶片衰老和同化产物再分配中的作用,对于优化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 2021 年和 2022 年进行的两项田间试验,探究不同信号化合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研究目的是确定这些化合物叶面喷施在不同种植日期和喷施频率下,如何影响马铃薯的生理特性和产量。2021 年的处理中,主区为叶面喷施频率(块茎膨大期喷施 1 次、2 次或 3 次),副区为信号化合物(对照、硅酸钾(PSi)、磷酸二氢钾(MPPh)、一氧化氮、过氧化氢、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乙烯利)。2022 年,主区是种植日期(早:4 月 27 日;适宜:5 月

    来源:Potato Research 2.3

    时间:2025-04-06

  • 解析葡萄萌芽早熟性:单节插条基因表达分析揭示关键调控机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葡萄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温度升高不仅加速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得休眠芽过早地丧失抗寒能力,还增加了春季晚霜对葡萄芽造成损害的风险。然而,目前对于葡萄芽休眠调控的分子机制了解甚少,而且在田间监测葡萄芽的萌发过程十分困难,这是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极大,不同季节的条件差异很大,且需要持续观察数月才能获取有效的数据。为了深入探究葡萄芽休眠的调控机制,来自意大利乌迪内大学(University of Udine)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a》杂志上,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视觉观察和

    来源:Planta 3.6

    时间:2025-04-06

  • 长期蔬菜连作下还原土壤消毒对土壤硝态氮去向的调控机制研究

    还原土壤消毒(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凭借其饱和水、强还原和富碳的特性,能增强硝态氮(NO3?-N)消耗过程,是去除集约蔬菜田表层土壤中累积硝态氮的有效策略。集约蔬菜种植年限可能通过改变表层土壤性质,影响 RSD 处理过程中硝态氮消耗过程的相对重要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集约蔬菜种植年限如何影响 RSD 处理下表层土壤硝态氮的去向。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用 K15NO3标记的土壤柱实验,探究集约管理蔬菜田不同种植年限(5 年、10 年、20 年和 30 年)对 RSD 处理下表层土壤硝态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种植年限如何,RSD 处理能去除表层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6

  • 铁改性生物炭:盐碱地改良与棉花生长促进的新希望

    背景和目的:生物炭改性是增强其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创新方法,但不同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比较研究较少。方法:进行盆栽试验,评估原始生物炭(PBC)、酸改性生物炭(HBC)、铁改性生物炭(FBC)和酸铁改性生物炭(HFBC)对植物生长、盐碱地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细菌和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在四种生物炭材料中,FBC 促进棉花生长、降低土壤盐碱度的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CK,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施用 FBC 使棉花幼苗生物量增加 2.9 倍。此外,FBC 处理的 0 - 15cm 土壤深度中 Na+含量最低,比 CK 降低 36.5%。重要的是,FBC 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铁含量以及棉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6

  • 探秘Rosularia pallida雌配子体形成中吸器进程:营养供给与发育调控的关键机制

    在Rosularia pallida(景天科)中,大孢子、胚囊和助细胞吸器的细胞化学和超微结构分析首次展开。R. pallida胚珠中的吸器主要在大孢子发生(megasporogenesis)和雌配子体发生(megagametogenesis)过程中发挥营养供应作用。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大孢子和胚囊内不溶性多糖、脂质和蛋白质的积累显著增加,这一过程伴随着珠心细胞的逐渐降解以及吸器向珠被的生长。孢子体组织中吸器的生长方向与胚珠内营养物质的分布相互配合,共同为发育中的雌配子体提供高效的营养支持。大孢子及其吸器的细胞壁中存在胼胝质(Callose)。在大孢子发生过程中,功能性大孢子(FM)吸器是唯一延

    来源:Plant Reproduction 2.9

    时间:2025-04-06

  • 洋葱中新型育性恢复位点 Ms2候选基因的鉴定:探寻控制雄性育性的关键密码

    Ms 和 Ms2是洋葱(Allium cepa L.)的育性恢复位点,此外,Ms2在某些品种中导致雄性育性不稳定。虽然之前已报道了 Ms 位点的候选基因,但 Ms2位点的相关基因仍未确定。研究人员最初利用两个侧翼标记从洋葱全基因组序列中获得了包含 Ms2位点的 12.5 Mb 基因组区域以鉴定候选基因。随后,通过 12 个重组体和 11 个额外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将该区域缩小至 3.19 Mb。在这 3.19 Mb 区域内鉴定出一个编码五肽重复(PPR)蛋白的基因,命名为 AcPPR87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cPPR876 和四个同源基因属于 Rf 样 PPR 基因家族。雄性可育(MF)和雄性

    来源:Molecular Breeding 2.6

    时间:2025-04-06

  • 喀麦隆新发现濒危低地常绿树:普拉科迪斯科斯双叶种,珍稀植物研究新突破

    在广袤神秘的非洲大陆,喀麦隆的森林犹如一座巨大的植物宝库,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奥秘。长久以来,这片土地上的植物研究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植物物种未被准确识别和分类,大量标本处于未鉴定状态;另一方面,新物种的发现因未正式描述,无法进行科学评估,严重影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例如,喀麦隆已成为热带非洲植物灭绝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众多低地森林植物因工业种植园的扩张而消失,这一现状令人痛心。为了揭开喀麦隆植物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其植物多样性,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喀麦隆西部山麓和科鲁普国家公园的植物进

    来源:Kew Bulletin 0.9

    时间:2025-04-06

  • 塞尔维亚核桃枝枯病病原 Diaporthe eres 的研究:解锁病害防控新视角

    核桃(Juglans regia L.)是全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果作物。在塞尔维亚,以往对核桃病害关注较少,但近年来核桃枝枯病已成为该国具有重要经济影响的病害。为明确防控该病的最佳方法,检测和鉴定病原菌很有必要。2021 年至 2023 年,研究人员从塞尔维亚各地的核桃园采集了 37 个表现出枝枯症状的真菌分离物。通过对 5 个基因位点(ITS、tub、his、tef1-α、cal)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埃里斯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本研究结合分子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塞尔维亚与核桃相关的埃里斯间座壳菌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为核桃枝枯病相关的埃里斯间座壳菌复合体的

    来源: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2.1

    时间:2025-04-06

  • 营养模式转变诱导紫球藻(Chromochloris zofingiensis)合成虾青素:开启高效虾青素生产新路径

    紫球藻(Chromochloris zofingiensis)是一种能天然合成虾青素的产油绿色微藻,也是研究类胡萝卜素生成的新兴模式生物。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探究了自养和异养营养模式(预培养)转变到两种不同虾青素诱导阶段(自养:光照强度 300 μmol 光子 m?2 s?1且缺氮;异养:黑暗环境并添加 10 g/L 葡萄糖)的影响。在缺氮的自养虾青素诱导阶段,自养和异养预培养的细胞在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生成方面存在差异。异养预培养的细胞转变到缺氮自养虾青素诱导阶段后,虾青素含量最高(1.50 mg/g);而自养预培养的细胞由于持续光照培养(连续两次预培养后进入虾青素诱导阶段),虾青素含量低于

    来源: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8

    时间:2025-04-06

  • 拉达克喜马拉雅高地外来植物的 “生态警示”:首次全面评估与入侵管理指引

    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和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其发生频率预计会增加。区域外来物种清查对于监测和管理这些入侵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世界山区,这些地区曾被认为对植物入侵有抵抗力,但如今越来越容易受到入侵物种的影响。本研究首次对拉达克(Ladakh)—— 印度跨喜马拉雅地区一个偏远且独特的生物地理区域的外来植物区系进行了全面清查和现状评估。基于 2019 年至 2023 年收集的实地数据,并结合以往的植物区系研究和标本馆收藏,我们在此呈现拉达克外来植物区系的清查结果。我们的研究涵盖了入侵状态(栽培、归化、入侵)、

    来源:Biological Invasions 2.8

    时间:2025-04-06

  • 合作行为与蚂蚁入侵性相关吗?—— 来自合作运输食物行为的洞察及其研究意义

    合作行为能够提升生物的适应性和在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然而,其在促进生物入侵方面的作用却鲜少被深入探究。为了评估种内合作在入侵物种中的发生情况和重要性,研究人员对蚂蚁物种间的合作运输行为 —— 共同协作搬运大型物体的行为展开研究。具体而言,研究人员评估了这种行为在世界顶级入侵蚂蚁中的普遍程度,并利用一份此前发表的东亚蚂蚁数据集,对入侵物种和非入侵物种中合作运输行为的出现情况进行了对比。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展了一项野外实验,对比入侵物种阿根廷蚁(Linepithema humile)和生态习性相似的非入侵物种柔弱多刺蚁(Dorymyrmex tener)的合作运输行为。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对入侵物种

    来源:Biological Invasions 2.8

    时间:2025-04-06

  • 首次发现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引发乌兹别克斯坦杏仁树腐朽,揭示综合防治新需求

    本研究报告了在乌兹别克斯坦首次出现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导致杏仁树发生木腐和枯萎的情况。在塔什干的奥尔塔奇尔奇克一个商业果园中,观察到严重症状,包括溃疡、嫩枝枯萎和大面积木材腐朽,约 35% 的树木受到影响。通过针对核糖体 RNA 的 ITS 和 LSU 区域的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分离并鉴定了病原体,利用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证实了其致病性。本研究强调了制定包括早期检测和缓解措施在内的综合管理策略的必要性,以应对木腐病原体带来的挑战,并突出了进一步研究裂褶菌(S. commune)流行病学和抗性机制的重要性。

    来源: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 0.9

    时间:2025-04-06

  • 水杨酸(SA)和抗坏血酸(AsA)对体外碱性胁迫下黑果腺肋花楸‘Nero’的影响:探寻植物抗逆新策略

    碱性胁迫是一种非生物胁迫类型,由于高 pH 值和过量的碳酸氢根离子,会对植物养分吸收、生长和生理平衡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在体外条件下施加水杨酸(SA)和抗坏血酸(AsA),减轻碳酸氢钠(NaHCO3)诱导的碱性胁迫的不利影响。研究设置了 6 种处理:A(对照)、B(400 mg L-1 NaHCO3)、C(400 mg L-1 NaHCO3 + 85 mg L-1 AsA)、D(400 mg L-1 NaHCO3 + 65 mg L-1 SA)、E(85 mg L-1 AsA)和 F(65 mg L-1 SA)。研究评估的参数包括存活率(P1)、苗长(P2)、叶片数(P3)、生根率(P

    来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1.3

    时间:2025-04-06

  • 基于最优改进熵权法(OIEW)与模糊综合评价(FCE)的复杂环境系统评估:精准洞察土壤质量,助力可持续发展

    分析实际环境多指标系统的有效评估方法是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环境因素固有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给这项任务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方法已被提出并验证用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权重确定不合理和单一指标评估限制了这些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最优改进熵权计算方法(OIEW),它将数学规划与熵权变化的一致性原则相结合,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增强了对极端数据的鲁棒性,同时有效减轻了权重确定过程中对正常数据的过度校正。此外,通过将 OIEW 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FCE)方法相结合,OIEW-FCE 方法可用于评估土壤质量等级。本文选取中国十个省份的土壤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开发了包含两个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 3

    时间:2025-04-06

  • 西南印度洋留尼汪岛中光层珊瑚生态系统珊瑚补充特征研究:深度差异与生态意义

    珊瑚补充是支撑珊瑚礁群落结构和动态的重要种群机制,有助于珊瑚在受到干扰后恢复。然而,全球关于中光层珊瑚生态系统(MCEs)中珊瑚补充模式的信息十分匮乏,且尚无研究描述深度大于 60 米的下中光层区域的相关模式。研究人员在西南印度洋留尼汪岛周围的三个不同地点(九个站点),对浅海(15 米)、上中光层(45 米)和下中光层(75 米)的珊瑚补充空间变异性进行了量化。这项首次评估下中光层栖息地珊瑚补充模式的研究表明,不同地点的 MCEs 珊瑚补充率均显著下降。补充群体的组成随深度变化显著,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idae)在浅海栖息地占主导,而下中光层仅存在 “其他” 珊瑚科(即除了轴孔珊瑚

    来源:Coral Reefs 2.7

    时间:2025-04-06

  • 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团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

    4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历时五年研究,成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这种“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国际肿瘤学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同日发表该项重要研究成果。“沉默”的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缺乏精准治疗依据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种细胞遍布人体各处,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最常见,在我国患者中发生在胰腺部位的最多。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是发生在胰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5-04-06

  • Plant Physiolog | 基因组所周绍群课题组解析晚疫病致病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 周绍群课题组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Time-course dual RNA-seq analyses and gene identification during early stages of plant-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teractions”的学术论文,通过分析致病疫霉在本氏烟草、番茄与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上早期侵染阶段的互作转录组数据,挖掘非寄主抗性相关功能基因。 晚疫病是由病原卵菌致病疫霉(Phyto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5-04-06

  • Plant Physiology | 基因组所张春芝课题组解析马铃薯长日...

      近日,《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张春芝课题组题为“Potato tuberization under long-day conditions: Genetic effects of six CYCLING DOF FACTOR1 alleles”的文章。该研究解析了马铃薯长日照适应性基因StCDF1的6个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及分布规律,筛选出了最优的等位基因应用于二倍体马铃薯长日照适应性改良。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主粮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5-04-06

  • 化学学院朱戎课题组报道类累三烯催化可控聚合新进展

    发展活性/可控聚合方法以实现对分子量和序列的精准控制是高分子合成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炔烃主链高分子的精准合成尤为困难。现有方法主要局限于张力环炔的开环聚合,单体合成复杂,聚合催化剂极为敏感,应用非常受限。亚乙烯基环丙烷二羧酸酯(VDCP)来源于大宗化学品丁炔二醇和丙二酸酯,其在有机化学中的丰富应用已有系统研究(施敏研究员等,Acc. Chem. Res. 2018, 51, 1667)。受此启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戎副教授课题组围绕累积烯烃相关高分子合成化学,揭示了VDCP的累三烯特征(图1):环丙烷的基团轨道与C=C相近,前线轨道分布相似;相较于普通累三烯,VDC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5-04-06

  • 孟加拉湾区域古植被和古季风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罗传秀研究团队在孟加拉湾区域古植被与古季风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孟加拉扇区获取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物年代测试、孢粉分析等方法,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孟加拉湾地区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和古植被演化,揭示了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印度季风的变化和响应机制,为科学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印度季风未来变化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印度夏季风(ISM)是全球主要的天气和气候系统之一,可影响世界超四分之一人口的社会经济,认识印度夏季风在自然条件下的演化规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孟加拉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底扇区之一,其巨量的沉积物为研究印度季风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5-04-06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团队开发通用病理图像癌症诊断...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俞章盛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A foundation model for generalizable cancer diagnosis and survival prediction from histopathological images”论文。该研究开发一种通用的病理学基础模型—BEPH (BEiT-based model Pre-training on Histopathological image),用于癌症诊断和生存预测,以克服现有计算病理学方法的局限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5-04-06

  • 生命学院孙前文实验室揭示一类独立于转录激活与转录沉默的全新染色质状态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转录状态主要包括转录激活和沉默。转录沉默通常与基因组中的异染色质结构域相关,该区域往往富集了高水平的DNA甲基化和抑制性组蛋白修饰,并显示出高度紧凑的染色质状态,最终导致RNA聚合酶无法进入,实现转录抑制。相反,转录激活主要发生在更开放、松散的常染色质区域,这种染色质环境便于结合RNA聚合酶II,并与转录活跃型组蛋白修饰(诸如常被研究的H3K36甲基化修饰等)高度关联。 2025年3月3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实验室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发表了题为“H3K36甲基化标记的转录阻抗状态参与维持植物发育(H3K36 methylation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5-04-06

  • 生命学院陈柱成团队捕捉ISWI滑移核小体过程的动态构象,揭示染色质重塑机理

    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的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元。染色质重塑蛋白(chromatin remodeler)利用ATP水解的能量移动核小体,从而调节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染色质重塑蛋白包含4个主要家族:SWI/SNF,ISWI,CHD和INO80,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中,SWI/SNF帮助形成开放的染色质,促进基因表达;而ISWI则感知接头DNA的长度,促进等间距核小体阵列排布,推动紧密染色质结构形成。不同的染色质重塑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马达结构域(motor domain),是染色质重塑反应的核心。而过度的染色质重塑反应需被抑制,从而避免破坏染色质结构。染色质重塑马达如何克服核小体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5-04-06

  • 生命学院陈春来课题组发展基于荧光寿命的凝聚体内部流动性的实时表征技术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科学家发现多种致病蛋白能够通过液液相分离机制形成动态的液态凝聚体。这些生物分子凝聚体会随时间推移经历液-固相变过程,最终转化为病理性的固态聚集体。当前研究中广泛采用的FRAP(荧光漂白恢复)技术虽然能够有效评估液态凝聚体的流动性特征,但无法对流动性进行非破坏性的实时动态表征和可视化追踪,这一技术瓶颈在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亟待新型检测方法的突破。 2025年3月3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春来课题组在《物理化学快报》(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发表题为“利用荧光蛋白的荧光寿命探究FUS凝聚体的形成及液-固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5-04-06

  • 生命学院陈春来课题组发展化学和光诱导方法实现cGAS的可控相分离和激活

    环状GMP-AMP合成酶(cGAS)在cGAS-STING 通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一种DNA传感器,可与dsDNA结合,随后诱导I型干扰素的表达,因而在先天性免疫反应扮演着重要角色。细胞内cGAS的失调与一系列疾病密切相关,针对cGAS活性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开发新的cGAS相分离和活性调控策略。目前已发现几种人类和病毒蛋白可增强或抑制cGAS的活性。然而,由于缺乏对辅助蛋白与cGAS、dsDNA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这些蛋白发挥调控时的分子相互作用逻辑仍不明确。 2025年4月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陈春来课题组在《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5-04-06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