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动态

  • Cell发现塑造我们DNA的蛋白质机器可以改变方向

    来自代尔夫特、维也纳和洛桑的科学家发现,塑造我们DNA的蛋白质机器可以改变方向。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所谓的SMC马达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这一发现发表在《细胞》杂志上,是理解这些马达如何塑造我们的基因组和调节我们的基因的关键。连接DNA“有时,细胞需要快速改变哪些基因应该表达,哪些应该关闭,例如对食物、酒精或热量的反应。为了关闭和打开基因,细胞使用染色体结构维护(SMC)马达,就像开关一样连接DNA的不同部分,”第一作者Roman Barth解释道。然而,SMC机器并不知道该连接哪些部件。它们只是在DNA上的某个地方装载,并开始将其塑造成一个环,直到它们到达一个被迫停止的点。这就是为什么

    来源:AAAS

    时间:2025-01-25

  • Science子刊:20种不同的颜色,同时检测多个细胞

    用荧光蛋白对活细胞成像一直是理解细胞行为的关键技术。虽然生物发光蛋白比荧光蛋白有几个优点,但有限的颜色变体使得同时观察多个目标变得困难。现在,大阪大学科学与工业研究所(SANKEN)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突破性的方法,将生物发光蛋白的调色板扩展到20种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先进的同时多色成像。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它们的功能对生物科学、医学和药物发现的进步至关重要。光学标记技术使科学家能够观察细胞行为,跟踪细胞命运,并识别具有特定特征的细胞。虽然荧光蛋白被广泛用于这些目的,但生物发光蛋白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而越来越受欢迎。生物发光是生物体自然发出的光,它是由一种酶(通常是荧光素酶)催化的化

    来源:AAAS

    时间:2025-01-25

  • 新的双干细胞疗法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脑转移

    一项新的研究强调了一种新的干细胞治疗脑轻脑膜转移(LBM)的前景,LBM是一种严重的转移性脑癌,它会扩散到大脑和脊髓周围的膜上,在高达20%的癌症患者中发生。研究人员说,他们在新开发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前模型中的发现支持对这种治疗策略进行临床试验。LBM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发生在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患者身上,并且与生存率低有关,存活率从8到10周不等。虽然化疗等一线癌症治疗已被证明对LBM无效,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方面往往更成功。然而,IC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LBM的疗效一直不太成功。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点,麻省总医院布

    来源:AAAS

    时间:2025-01-25

  • 人工智能被认为比危机应对专家更有同情心

    根据定义,机器人不能有同理心——它需要能够与另一个人的人类经历相关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但根据多伦多大学斯卡伯勒分校的一项新研究,人工智能(AI)比人类更可靠、更一致地产生移情反应,即使与那些工作依赖于同情需要帮助的人的专业人士相比也是如此。Dariya Ovsyannikova (HBSc 2023 UTSC)是多伦多大学斯卡伯勒分校Michael Inzlicht教授实验室的实验室经理,也是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说:“人工智能不会累。”“它可以提供一致的、高质量的移情反应,而不会像人类那样情绪紧张。”这项研究发表在《交流心理学》杂志上,研究了人们如何评估ChatGPT产生的移情反应,并将

    来源:AAAS

    时间:2025-01-25

  • Molecular Devices重磅推出最新一代lmageXpress HCS.ai智能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非常激动地宣布:Molecular Devices 高内涵成像系统迎来了一位重量级新成员——ImageXpress HCS.ai 智能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此次新品的发布,标志着我们迈向更高技术台阶、拓展更广阔市场的关键一步。一睹为快ImageXpress HCS.ai系统融合了先进的光学技术、直观的操作软件和强大的人工智能数据分析能力,旨在为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带来新的突破与体验。主要特点高质量成像和优秀的数据分析能力- 2.6倍信噪比提升,从各种检测类型中,获取高质量图像;- 专为3D厚样本高通量成像进行优化;- DL/ML IN Carta 人工智能图像分析软件,

    来源:Molecular Devices

    时间:2025-01-25

  • 水生所研究揭示长江干流豚类保护区对江豚及栖息地保护效果欠佳

    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其物种灭绝速率远高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尽管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大量淡水保护区,但生物多样性仍在持续下降。许多保护区的成效并不明显,更有甚者沦为“纸上保护区”或被开发侵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采用遥感监测和目视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长达1500公里的长江干流河段开展为期20年的系统分析,重点针对长江干流的6个淡水保护区(图1)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估了其对极度濒危的长江江豚的保护成效。图1 研究区域覆盖长江宜昌至江阴段,红色部分标示6个淡水保护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5-01-25

  • 昆明植物所在兰花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花色不仅是植物吸引传粉者的重要特征,在繁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花卉的主要观赏性状。因此,解析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是开展花色定向育种的基础。兰科(俗称兰花)以花色、花形、花香丰富多样而著称,是世界主要的商品花卉,尤其大花蕙兰(杂交品种系列)、蝴蝶兰是我国主要的“年宵花”,但目前关于兰花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还鲜有报道。碧玉兰(Cymbidium lowianum)是大花惠兰的重要育种亲本,其萼片、花瓣和唇瓣具有独特的着色模式,唇瓣近轴端为浅黄色,远轴端具有一个明显V型斑块。正常碧玉兰个体唇瓣远轴端的V型斑块为红色,素花突变个体唇瓣远轴端的V型斑块为黄色(图1),为探究兰花花色变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5-01-2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南方典型中低产田绿色增产提质技术集成与示范”交流会在桃源站召开

    1月21日至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南方典型中低产田绿色增产提质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交流会在桃源站召开。项目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张水清研究员、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柳燕兰副研究员等参加交流会。子课题负责人桃源站秦红灵副研究员组织专家组参观了桃源站宝洞峪试验场以及木塘垸和枫树两个示范基地,并在交流会上详细地介绍了子课题开展情况、主要研究进展及2025年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进展及成果,并对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与建议,为后续课题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打好了基础。同时,专家们也对桃源站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5-01-25

  • 李小英及其合作团队在2型糖尿病缓解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缓解坚持运动饮食后可停药逆转。2025年1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李小英及其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达格列净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达到糖尿病缓解: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揭示了上述研究结论。这一成果为我国广大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逆转开辟了新道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复旦大学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时间:2025-01-25

  • 环境学院刘文团队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讯》发文报道用于水中抗生素耐药菌高效杀灭的新型功能材料

    耐药菌因抗生素滥用而产生,因其体内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致使耐药性传播和蔓延,给疾病治愈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抗生素耐药菌的高效杀灭是现今科技和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先前研究表明,天然水体(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是全球耐药菌的典型储存库。传统水消毒净化技术——含氯消毒剂为主的化学制剂法易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消毒副产物,臭氧消毒存在氧化能力弱、需要大规模发生器的劣势,而紫外消毒又面临着能耗高、消毒不彻底的缺点。近些年来发展起的光催化消毒技术,其可通过光诱导生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活性氧物种(ROS),具有节能环保、效率高且无副产物生成的优势,是杀灭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5-01-25

  • 【Molecular Plant】姜道宏教授团队揭示“增强子-启动子-转录因子”模块调控植物免疫稳态的新机制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章颖)近日,我校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姜道宏教授领衔的作物病害生物防控理论与应用基础团队在《Molecular Plant》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An enhancer-promoter-transcription factor module orchestrates plant immune homeostasis by constraining camalexin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增强子-启动子-转录因子”模块通过限制植物植保素亚麻荠素Camalexin的积累来协调植物免疫稳态的机制,突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1-25

  • 我国学者在社交决策的神经编码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图 社交性别偏好的多巴胺性二态性环路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71233、31670843)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王昌河教授、徐华栋副教授、西南医科大学康新江教授和张春祥教授团队在社交决策的神经编码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多巴胺环路性别二态性决定性偏好(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为题,于2025年1月10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5-01-25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人工肌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MXene复合纤维人工肌肉。(A)结构模型;(B)电热响应收缩驱动;(C)智能抓手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25302、52350012、22075009)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教授团队在人工肌肉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大行程径向取向MXene复合纤维人工肌肉(Large stroke radially oriented MXene composite fiber tensile artificial muscles)”为题,于2025年1月9日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5-01-25

  • 我国学者在基于人造荧光蛋白的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人造荧光蛋白与生物传感器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90050,2232570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刘涛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娄筱叮教授合作,在基于人造荧光蛋白的生物传感器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利用遗传编码的分子转子型氨基酸构建人造荧光蛋白与生物传感器(Designing artificial 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biosensors by genetically encoding molecular rotor-based amino acids)”为题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5-01-25

  • 我国学者在活体成像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 有机余辉纳米粒子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34003,U21A20287)资助下,湖南大学张晓兵教授和宋国胜教授等在光学活体成像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基于三蒽衍生物纳米探针的超亮超快长余辉活体成像(Ultrabright and ultrafast afterglow imaging in vivo via nanoparticles made of trianthracene derivatives)”为题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5-01-25

  • Angew | 上海药物所合作实现醛缩酶选择性调控合成环状亚胺酸

    小分子的三维结构决定了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选择性,因此复杂手性分子的立体异构体通常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有时甚至表现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对称催化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可高选择性地合成手性纯的对映异构体。相比而言,高选择性合成目标产物的非对映异构体更具挑战。醛缩酶是一种催化C-C键形成的功能强大的酶,由于其催化的反应通常具有极高的选择性,且不同类型的醛缩酶能与各种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兼容,因此醛缩酶在手性药物和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应用广泛。尽管如此,目前利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5-01-25

  • 范克龙/阎锡蕴团队与合作者共同开发纳米酶靶向乏氧病灶增强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策略

      鼻咽癌是一种源于鼻咽黏膜的恶性肿瘤,在中国两广地区尤为高发。由于鼻咽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放疗一直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尽管放疗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早期患者的生存率,但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仍然受限,常因局部复发和远程转移导致治疗失败。其中,肿瘤微环境的高度乏氧,是放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特征不仅增强了放疗的耐受性,还促进了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为了改善肿瘤乏氧状况并提升放疗效果,传统方法如高压氧疗法和携氧剂被广泛应用,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它们试图将外源性氧气直接输入患者体内,短期内虽能改善氧气供应,却由于缺乏肿瘤特异性,导致氧气难以有效分布到乏氧区域。此外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5-01-25

  • 营养与健康所王光中研究组揭示单细胞水平上灵长类大脑皮层的微观组织原理

    1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光中研究组的研究论文"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primate cerebral cortex at the single-cell level"。该研究通过对猕猴大脑皮层的空间转录组进行系统分析,揭示灵长类大脑皮层内神经元组织分布的高度非随机性和相关规律,为深入理解灵长类大脑皮层的组织原则提供崭新的科学视角。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为探索大脑中单个细胞的状态和基因表达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助力科学家深入解析细胞分类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5-01-25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