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动态

  • 综述:饮食-微生物组互作在癌症中的作用

    饮食与微生物组的协同作用饮食成分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黏膜表面及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共生微生物群,影响癌症相关生物学过程。特定营养素(如短链脂肪酸SCFAs)和复合食物(如高纤维饮食)可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调节宿主免疫代谢通路(如mTOR信号通路)。时间因素的调控价值时间限制性进食(TRF)通过重塑微生物昼夜节律,显著增强化疗药物(如5-FU)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肠道毒性。动物模型显示,TRF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可提高CD8+T细胞浸润率。精准营养干预策略现有临床方案中,益生菌(如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与膳食纤维联用可改善PD-1抑制剂响应率。实验性干预如

    来源:Cancer Cell 48.8

    时间:2025-04-04

  • 空间转录组学揭示色氨酸代谢限制肿瘤内三级淋巴结构成熟:开拓肿瘤免疫治疗新方向

    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s)是在众多癌症中发现的异位淋巴聚集体,常与增强的免疫治疗反应和更好的临床结果相关。然而,驱动 TLS 成熟的因素尚未完全明晰。研究人员利用近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图谱,全面描绘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 TLSs 及其微环境。基于其发育轨迹,未成熟的 TLSs 被分为两类:顺应性 TLSs 和偏离性 TLSs。研究结果表明,顺应性 TLSs 与成熟 TLSs 类似,具备促进免疫治疗反应的微环境功能,而偏离性 TLSs 则没有。恶性细胞形成的富含色氨酸的代谢微

    来源:Cancer Cell 48.8

    时间:2025-04-04

  • 乳腺癌细胞来源的精氨酸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多胺合成,助力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与治疗靶点探索

    精氨酸代谢通过不同细胞类型间复杂的代谢交叉喂养,将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重塑为促肿瘤的生态位。然而,介导 TME 中精氨酸代谢综合效应的关键细胞间代谢通讯仍不明确。研究揭示,癌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在精氨酸驱动的乳腺癌进展中起主导作用。在 TME 内,乳腺癌细胞是精氨酸的主要来源,它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向促肿瘤方向极化,从而抑制 CD8+ T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癌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抵消了精氨酸对 CD8+ T 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从机制上

    来源:Cancer Cell 48.8

    时间:2025-04-04

  • 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图谱与全脑连接揭示猕猴屏状核的奥秘

    在大脑这个神秘的 “宇宙” 中,屏状核是一个独特而关键的存在。它虽只是位于脑岛皮质下方的薄层结构,却如同大脑的 “中央枢纽”,与几乎所有的皮质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意识感知、睡眠调节、注意力以及认知控制等诸多重要的大脑功能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长久以来,科学家们对屏状核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它的分子和细胞组织就像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亟待被揭开。此前,虽然对屏状核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对于灵长类动物屏状核中细胞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与全脑的连接情况,仍然知之甚少。而且,关于屏状核与其他脑区细胞类型的相似性,以及其发育起源等问题,也存在诸多争议。为了深入探索这些未知领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

    来源:Cell 45.5

    时间:2025-04-04

  • PAX 易位重塑线粒体代谢:揭示横纹肌肉瘤治疗新策略

    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患者若携带配对盒融合蛋白(PAX3/7-FOXO1),其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更高,生存预后较差。这凸显出开发有效疗法治疗这种儿童癌症亚型的迫切需求。为揭示肿瘤起始机制,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肌肉祖细胞模型,并运用表观基因组学方法,来揭示由 PAX3/7 融合蛋白介导的基因组重排事件。在 PAX3/7 融合蛋白的关键靶点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一组癌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受体、tRNA 修饰酶,以及对线粒体代谢和蛋白质翻译至关重要的基因,这些靶点在临床前试验中成功被靶向。研究发现,亮氨酸的利用是驱动具有侵袭性的 PAX 融合肿瘤生长的关键因素,限制亮氨酸的生物利用

    来源:Cell 45.5

    时间:2025-04-04

  • RORγt阳性树突状细胞在口服抗原诱导外周调节性T细胞中的关键作用

    在肠道这个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中,免疫系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既要对食物蛋白和共生菌群保持耐受,又要对病原体保持警惕。这种微妙的平衡主要由外周调节性T细胞(pTregs)维持,但其诱导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表达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的抗原呈递细胞(APCs)——包括罕见的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和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s)——可能在pTreg诱导中起关键作用。然而,这些细胞群体的发育调控及其在免疫耐受中的具体贡献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Patrick Fernandes Rodrigues和Marco Colonna团队在《Cell》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来源:Cell 45.5

    时间:2025-04-04

  • 战略原子取代实现吡唑烷基化的区域选择性控制:为复杂吡唑合成开辟新路径

    吡唑是广泛存在于农用化学品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的杂环结构。然而,由于在组装或 N 功能化过程中存在区分问题,现有方法在选择性合成复杂吡唑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是主要合成策略在控制差异不明显的起始材料间决定选择性的键时导致的结果。为克服这一长期挑战,研究通过 “战略原子取代”,从异噻唑合成 N 烷基吡唑。这一转化过程是将异噻唑的硫原子与氮原子及其相连的烷基片段进行 “交换”,生成烷基化吡唑。连接这两种唑的是一类尚未被充分挖掘合成潜力的杂环 ——1,2,3 - 噻二嗪 - S - 氧化物。通过这些特殊杂环,避免了传统吡唑制备中仅基于键的方法所面临的选择性和分离难题,即使是差异极小的外围取代基也能区分,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4

  • Cell:细胞膜通过胆固醇不对称维持磷脂失衡

    细胞膜是将细胞分隔开来,控制营养物质和信息流动的分子界面。这些功能由多种脂质实现,几乎所有脂质在细胞膜双分子层的两个小叶之间都是不对称分布的。大多数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模型都隐含一个假设,即这两个小叶的磷脂丰度相似。但研究表明这个假设通常并不成立。研究人员通过脂质组学(lipidomics)研究哺乳动物质膜(PM)脂质丰度失衡的影响,发现人红细胞膜的胞质小叶(cytoplasmic leaflet)比胞外小叶(exoplasmic leaflet)的磷脂含量多 50% 以上。这种失衡是由胆固醇在小叶间的不对称分布导致的,且胆固醇的不对称分布还调节着细胞的胆固醇稳态(cholesterol hom

    来源:Cell 45.5

    时间:2025-04-04

  • Nature意外发现:这种蛋白在正常细胞中似乎可有可无,但对于癌细胞却非常重要

    爱荷华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了DNA修复蛋白RAD52在分裂细胞中结合和保护复制DNA时所采用的意想不到的结构。这种对RAD52-DNA复合物结构和机制的新认识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发新的抗癌药物。“RAD52是一种令人垂涎的药物靶点,用于治疗DNA修复缺陷的癌症,包括乳腺癌和卵巢癌,以及一些胶质母细胞瘤,”UI Carver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授Maria Spies博士解释说,她是这项新研究的高级作者,该研究于4月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种蛋白质是新的抗癌药物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因为尽管它在健康的人类细胞中是必不可少的,但RAD52对于缺乏DNA修复功能的癌细胞(例如BRCA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4

  • 人脑功能连接组的寿命变化:揭示大脑发育与衰老规律,为神经疾病研究提供关键参考

    人类大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在这里,研究人员整合了来自全球 132 个地点的 33250 名个体从孕后 32 周1到 80 岁的静息态功能和结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据。研究报告指出,大脑功能连接组的全球平均值和方差的非线性增长曲线存在关键转折点,分别在生命的第 4 个十年后期和第 3 个十年后期达到峰值。在构建了一套精细的、涵盖整个生命周期的系统级大脑图谱后,研究表明不同系统内的功能分离(functional segregation)有着不同的成熟时间线。区域连接在生命周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21.3

    时间:2025-04-04

  • xTrimoPGLM:破解蛋白质语言密码的千亿参数统一预训练模型

    蛋白质语言模型(Protein Language Models)在从序列中解码生命信息方面展现出惊人潜力,但传统模型受限于单一的自编码(autoencoding)或自回归(autoregressive)预训练目标,难以同时驾驭蛋白质理解与生成任务。研究团队提出的xTrimoPGLM通过创新性地探索两类目标的兼容性,构建了首个千亿级(100B)参数统一模型,使用1万亿训练token进行优化。实验证实:(1)在四大类18项蛋白质理解任务中显著超越现有基线,其原子分辨率(atomic-resolution)的蛋白质结构解析能力,催生出超越同类工具的三维结构预测模型;(2)不仅能遵循自然法则生成全新蛋

    来源:Nature Methods 36.1

    时间:2025-04-04

  • 非洲传统饮食与西方饮食对男性免疫和代谢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探寻饮食与健康的奥秘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在非洲,随着城市化、经济发展以及加工食品的普及,非洲传统饮食正逐渐被西方饮食所取代。这种饮食结构的转变对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面临着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激增,像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炎症等,这给当地的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而此前,非洲人群在营养和免疫学研究中严重缺乏代表性,关于非洲传统饮食对免疫和代谢的影响数据十分有限。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德国、荷兰、坦桑尼亚等多地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他们招募了

    来源:Nature Medicine 58.7

    时间:2025-04-04

  • 基于分子扩散与降维计算的空间转录组学阵列重建技术

    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T)能精确定位组织内基因表达,但传统技术受限于成像设备的通量和成本。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无成像"策略——通过追踪分子扩散轨迹结合降维算法(如t-SNE/UMAP),逆向推算出原始空间条形码的分布。实验证实,该计算重建方法与光学成像的"金标准"高度吻合,且成功应用于厘米级大样本,突破了传统ST的尺度限制。这项技术将加速器官发育、肿瘤微环境等研究,让实验室无需昂贵设备即可开展大规模空间组学分析。

    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33.1

    时间:2025-04-04

  • 基于内源性ADAR底物仿生设计的MIRROR系统:高效RNA碱基编辑新策略

    在基因治疗领域,腺苷脱氨酶作用于RNA(ADAR)的碱基编辑技术因其可逆性特点成为比基因组编辑更安全的替代方案。传统引导RNA(gRNA)设计采用完全互补的特异性结构域搭配A-C错配来靶向腺苷,但研究者发现完全匹配的双链RNA并非ADAR的最佳作用底物。受人体组织中高频编辑的倒置Alu重复序列启发,科研团队开发出MIRROR系统——通过工程化寡核糖核苷酸模拟这些天然高编辑效率结构的特征模体。该系统兼容化学修饰的短gRNA和生物合成的长gRNA两种形式,在人类多种细胞类型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小鼠模型的原代肝细胞中,编辑效率较现有技术最高提升5.7倍。这项突破性工作通过理性筛选天然

    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33.1

    时间:2025-04-04

  • 综述:肿瘤进展中细胞衰老的调控及治疗靶点

    细胞衰老研究的重要意义与背景细胞衰老作为细胞周期的稳定停滞状态,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不仅参与胚胎发育、伤口愈合等正常生理活动,还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肿瘤研究领域,细胞衰老更是备受关注,其对肿瘤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既可能抑制肿瘤生长,也可能促进肿瘤进展。深入探究细胞衰老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对于开发创新的肿瘤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细胞衰老研究的发展历程1961 年,Hayflick 和 Moorhead 发现人类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存在增殖极限,即 Hayflick 极限,这一发现标志着细胞衰老研究的开端。随后,1990 年 Calvin B.

    来源:Molecular Cancer 27.7

    时间:2025-04-04

  • Nature:大脑如何记住有毒的食物,以防再次踩雷

    也许你小时候吃过一个变质的奶油面包,那么你以后都会自动避开类似的奶油面包。这种现象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动物也会对有毒的食物产生厌恶,对有营养的食物产生偏好。如今,普林斯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准确地找到了小鼠大脑中造成这些强烈食物厌恶的“记忆中枢”。新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啮齿类动物如何实现“单样本学习(one-shot learning)”,也就是通过一次经历产生持久记忆。这项研究成果于4月2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有助于揭示人类如何形成类似的记忆,比如一次创伤性事件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许多人都能回忆起一段生动的食物中毒经历,这段经历让他们以后都不再食用某些食物。Christophe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4

  • 肿瘤特异性产白细胞介素 - 9(IL-9)的细胞毒性 CD8+T 细胞激活宿主 CD4+T 细胞控制抗原缺失肿瘤的新机制及意义

    宿主效应 CD4+T 细胞是肿瘤消退的关键介质,但它们能否被过继转移的 CD8+T 细胞激活尚不清楚。此前有研究报道,过继转移产生白细胞介素 9(IL-9)的细胞毒性 CD8+T(Tc9)细胞可实现对肿瘤生长的长期控制。在本研究中发现,小鼠肿瘤特异性 Tc9 细胞能通过招募并激活宿主效应 CD4+T 细胞,来控制因抗原缺失而复发的肿瘤生长。Tc9 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 24(IL-24),并将表达 CCR7 的 2 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2 细胞)招募到肿瘤引流淋巴结中,从而启动宿主 CD4+T 细胞对抗复发肿瘤。宿主 CD4+T 细胞或 cDC2 细胞缺乏会削弱 Tc9 细胞控制复发肿瘤生长

    来源:Nature Cancer 23.5

    时间:2025-04-04

  • Glofitamab 为 CAR-T 细胞治疗失败后的复发 / 难治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带来新希望

    在嵌合抗原受体 T(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或初次进展 / 复发(R/R)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情况不容乐观。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 2 期单臂、非盲试验(NCT04703686),使用短程递增方案在 1 周内达到全剂量,评估 CD20-CD3 T 细胞衔接双特异性抗体 Glofitamab 的疗效和安全性。46 名参与者在接受奥滨尤妥珠单抗(抗 CD20 单克隆抗体)预处理后至少接受了一次 Glofitamab 输注。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独立评估的最佳总体代谢缓解率(OMRR)、完全代谢缓解率(CMRR)、无进展生存期(PFS)、缓解持续时间、安全性

    来源:Nature Cancer 23.5

    时间:2025-04-04

  • 再生导致衰老有性生殖涡虫的全局组织 rejuvenation(组织年轻化)

    在生命科学领域,衰老与再生始终是两大核心命题。传统观点认为,随着年龄增长,生物体的组织功能会不可逆地衰退,干细胞活性逐渐丧失。然而,自然界中存在一些"生物学奇迹"——比如被称为"永生动物"的淡水涡虫,它们不仅寿命长达20年,还能通过再生完整修复受损器官。这种神奇能力是否与抗衰老机制相关?衰老的生理标志能否被再生过程逆转?这些问题成为解开长寿之谜的关键。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Aging》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统揭示有性生殖涡虫(Schmidtea mediterranea)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眼结构异常(EEP)、运动能力下降、生殖功能衰退等典型衰老表型,而截

    来源:Nature Aging 17

    时间:2025-04-04

  • 综述:促智食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概述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病理状况,其特点是神经元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退化,功能丧失,最终可能导致死亡。近年来,NDDs 和其他脑健康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增加,这给人类健康、社会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挑战。NDDs 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其次是亨廷顿病(HD)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全球约有 55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超过 3000 万人患有 AD。NDDs 的治疗费用高昂,给患者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沉重负担。目前,针对 NDDs 病因和治疗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有效治疗方法仍难以捉摸,尚

    来源: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10.8

    时间:2025-04-04

  • WDR4 调控多囊泡体命运影响肿瘤进程:揭秘肿瘤免疫逃逸与转移新机制

    外泌体发挥着多种促肿瘤功能,它由多囊泡体(MVBs)与质膜融合后分泌产生。然而,MVBs 也会被导向溶酶体进行降解,目前控制 MVBs 不同命运的机制仍不明确。研究表明,促肿瘤蛋白 WDR4 可通过降解内体分选转运复合体(ESCRT)相关的 Bro1 家族蛋白 PTPN23,增强小鼠和人类癌细胞的外泌体分泌。从机制上讲,PTPN23 和 ALIX 会竞争与 syntenin 结合,分别引导 MVBs 走向降解和分泌途径。ALIX 能够招募肌动蛋白封端蛋白 CAPZA1/CAPZB,阻止 MVBs 周围的分支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积累,使 MVBs 能够运输到细胞周边进行分泌,而 PTP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10.7

    时间:2025-04-04

  • 综述:暴饮暴食的神经生物学

    引言30 kg/m2,儿童和青少年 BMI 处于或高于同年龄和性别的第 95 百分位)会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严重健康问题,降低生活质量。在肥胖的成因中,暴饮暴食的作用比运动量减少更为突出。尽管久坐的生活方式会减少能量消耗,但增加运动量对于预防超重或使肥胖者恢复正常体重往往效果不佳,因为运动后食欲会增加,有时甚至超过消耗的能量。此外,高热量食物的广泛可得,尤其是高脂肪和高糖组合的加工食品,如牛奶巧克力、冰淇淋等,容易导致暴饮暴食,这可能是 “食物成瘾” 的根源,不过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本文旨在探讨控制进食行为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对各种单基因和多基因肥胖进行分类

    来源:Neuron 14.7

    时间:2025-04-04

  • 缺氧诱导 ZHX2 相分离改变染色质环化驱动癌症转移:开辟癌症治疗新策略

    缺氧和失调的相分离都能激活致癌转录组谱。然而,缺氧是否调节转录相关的相分离仍不清楚。研究发现,锌指和同源盒 2(ZHX2)在缺氧时发生相分离,促进其在染色质上的结合,并激活一组致癌基因转录,这些基因富含与缺氧诱导因子(HIF)靶点不同的转移相关基因,且与乳腺癌在病理上相关。缺氧通过富含脯氨酸的内在无序区域(IDR)诱导 ZHX2 相分离,增强 ZHX2 在 S625和 S628的磷酸化,使 CCCTC 结合因子(CTCF)融入凝聚体,改变染色质环化,从而驱动转移基因转录和癌症转移。研究结果为致癌基因激活提供重要见解,并提出基于相分离的癌症治疗策略。

    来源:Molecular Cell 14.5

    时间:2025-04-04

  • 长链非编码 RNA CRNDE 中的超保守 snoRNA 样元件促进核糖体生物发生与细胞增殖 —— 肾癌治疗新靶点的探索

    研究背景癌细胞的失控生长和增殖依赖大量核糖体以满足高水平翻译需求,肾细胞癌(RCC)中核糖体生物发生相关通路高度活跃,核仁大小和丰度增加是其重要特征。核糖体生物发生过程复杂,涉及 47S 前体 rRNA(pre-rRNA)转录、加工以及核糖体蛋白的添加等多个步骤,真核起始因子 6(eIF6)在 60S 亚基生物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非编码 RNA 在核糖体生物发生中也有重要功能,如小核仁 RNA(snoRNAs)可引导 rRNA 修饰和加工,但其他非编码 RNA 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鉴定对 RCC 细胞生长至关重要的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s),以探索癌症治疗的新靶点

    来源:Molecular Cell 14.5

    时间:2025-04-04

  • STING-TFEB 通路:溶酶体贮积症中修复溶酶体功能的关键 “密码”

    溶酶体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细胞器。溶酶体功能缺陷与溶酶体贮积症(LSDs)等疾病相关。目前,溶酶体缺陷的检测机制及功能恢复方式仍未完全明晰。研究表明,在 Galctwi/twi、Ppt1?/?和 Cln7?/?这三种不同的 LSD 小鼠模型中,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介导了神经炎症基因特征。对 Galctwi/twi小鼠脑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STING 还可调节由转录因子 EB(TFEB)调控的溶酶体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单核 RNA 测序(snRNA-seq)分析显示,STING 可调控小胶质细胞中的溶酶体基因

    来源:Molecular Cell 14.5

    时间:2025-04-04

  • 非病毒工程 CARCIK-CD19 细胞治疗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且持久缓解的新希望

    在癌症治疗领域,白血病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作为白血病的一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目前,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疗法虽在 ALL 治疗中展现出一定潜力,但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 FDA/EMA 批准的 CAR-T 细胞疗法通过病毒载体对患者来源的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在中心化制造设施中生产。然而,病毒载体的使用使得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监管,需要专门的生物安全 2 级制造设施,成本高昂且生产周期长。此外,患者来源的细胞产品在获取目标细胞剂量时困难重重,尤其是晚期患者,他们往往淋巴细胞耗竭且血液中存在循环原始细胞。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新的研究以寻找更有效

    来源:Blood Cancer Journal 12.9

    时间:2025-04-04

  • 特立妥单抗治疗复发 /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真实世界评估:国际骨髓瘤工作组研究

    在医学的抗癌征程中,多发性骨髓瘤一直是一块难啃的 “硬骨头”。复发 /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治疗困境,传统疗法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特立妥单抗(teclistamab)作为一种靶向 B 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 CD3 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前期研究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然而其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表现究竟如何,却一直是个未知数。一方面,临床试验的参与者通常经过严格筛选,与真实世界中复杂多样的患者群体存在差异;另一方面,teclistamab 独特的副作用,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以及较高的感染发生率,使得医生

    来源:Blood Cancer Journal 12.9

    时间:2025-04-04

  • 揭秘视网膜类器官:小胶质细胞如何影响免疫与布洛芬作用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胎儿的健康发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孕期感染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胚胎的正常发育。像风疹等属于 TORCH 复合体(弓形虫病、其他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的传染病,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给胎儿的大脑和眼睛带来严重的伤害,导致畸形。虽然在孕期适当用药可缓解炎症症状,但抗炎药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却知之甚少,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他们聚焦于小胶质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抗炎药物布洛芬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eur

    来源: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9.3

    时间:2025-04-04

  • 黄金对抗癌症

    贵金属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也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抗肿瘤药物顺铂。最近,对活跃度有所提高的替代品的寻找开始聚焦于黄金。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一个法国研究小组发表了关于癌细胞中有机金(III)复合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第一项研究,并揭示了特殊设计的“有机金”复合物如何为抗癌开辟令人兴奋的途径。黄金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赋予其特殊的化学特性,可以与生物分子发生微妙的相互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金(III)配合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知之甚少。他们会改变吗?它们是被还原成金(I)还是金属金?它们攻击细胞的哪个部位?由索邦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4

  • PKM2 巴豆酰化重编程血管平滑肌细胞糖酵解,助力解锁表型转换新机制

    丙酮酸激酶 M2(PKM2)的翻译后修饰(PTMs)在调节其活性和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发现,PKM2 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换过程中会发生巴豆酰化,但 PKM2 巴豆酰化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此次研究证实了 PKM2 巴豆酰化在 VSMC 代谢重编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BB(PDGF-BB)诱导的合成型 VSMC 中,PKM2 巴豆酰化水平上调,促进其核转位,进而促进 Glut1 和 Ldha 的表达。此外,巴豆酰化促进了 PKM2 二聚体的形成。研究还鉴定出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的巴豆酰化位点 K305。PKM2 K305 突变会破坏 PKM2 的巴豆

    来源:Oncogene 6.9

    时间:2025-04-04

  • Syntaxin-6 介导的自噬赋予肝细胞癌对乐伐替尼耐药性的研究及潜在治疗靶点探索

    乐伐替尼(lenvatinib)是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在治疗期间会出现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自噬是一种在应激条件下有利于肿瘤存活的适应性反应。在本研究中,旨在揭示肝细胞癌对乐伐替尼耐药过程中尚未知晓的自噬作用。研究人员建立了耐乐伐替尼的 HCC 细胞系和异种移植小鼠 HCC 模型,以确定 HCC 对乐伐替尼耐药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体外功能恢复试验和自噬通量检测,证实 Syntaxin-6(STX6)介导的自噬诱导了 HCC 细胞对乐伐替尼的耐药性。从机制上讲,免疫共沉淀试验和质谱分析表明,STX6 与 Beclin1、VTI1A 和 VAMP3 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自噬,

    来源:Oncogene 6.9

    时间:2025-04-04

  • 磷酸化增强 OTUD3 去泛素化 ARID3A:胆管癌进展机制新突破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的分子病因和临床表现。泛素化和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广泛参与 CCA 的进展。研究旨在阐明去泛素化酶 OTU 结构域蛋白 3(OTUD3)对 CCA 分子发病机制的影响。在 CCA 细胞中,OTUD3 和 ARID3A 存在直接结合相互作用且在胞质亚结构中共定位。OTUD3 特异性去除 ARID3A 蛋白 K240和 K329位点的泛素化链,从而增强 ARID3A 的稳定性。OTUD3 通过与 ARID3A 相互作用,在体内和体外促进

    来源:Oncogene 6.9

    时间:2025-04-04

  • MYCBP2-HNF4α 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相关肝癌脂质代谢重编程的关键调控通路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主要的健康负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是其重要风险因素。由于 MASH 及其进展为 HCC 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很有必要。研究发现,E3 泛素连接酶 Myc 结合蛋白 2(MYCBP2)是 MASH 相关 HCC 的潜在抑癌因子。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发现 HCC 组织中 MYCBP2 显著下调。体内外实验表明,MYCBP2 通过调节脂质代谢途径抑制 HCC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机制上,

    来源:Oncogene 6.9

    时间:2025-04-04

  • Suprabasin通过肝星状细胞介导的EGF/CCL2/JAK2通路驱动胃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

    胃癌作为高发消化道肿瘤,其肝转移是患者生存的"致命杀手"。科学家们发现一个名为"超级粘合剂"的蛋白Suprabasin(SBSN)在胃癌组织中异常活跃,像分子引擎般驱动肿瘤细胞向肝脏"迁徙"。更惊人的是,SBSN会释放EGF分子"唤醒"肝脏中的星状细胞LX-2,这些被激活的细胞随即分泌CCL2细胞因子,形成CCL2/CCR2/JAK2信号"高速公路",为癌细胞开辟转移通道。研究不仅首次绘制出SBSN-EGF-CCL2分子级联的完整路线图,还通过共培养实验证实该通路像"多米诺骨牌"般逐步推动癌细胞定植肝脏,为开发阻断转移的靶向药物提供了精确的"分子靶标"。

    来源:Oncogene 6.9

    时间:2025-04-04

  • AAVrh10 介导的 PKP2 基因疗法(LX2020)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前疗效与安全新突破

    在心脏疾病的领域中,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是一种极为棘手的遗传疾病。它主要由桥粒基因的突变引发,其中 plakophilin - 2(PKP2)基因的突变最为常见,约占 70%。PKP2 突变引发的 ACM 多以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病变为主,常常导致患者出现猝死或心力衰竭的严重后果。目前,针对这种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匮乏。此前,虽然有研究表明腺相关病毒 - PKP2(Adeno - Associated Virus - PKP2,AAV - PKP2)基因疗法在缓解 PKP2 缺失和 ACM 相关心

    来源: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 6.4

    时间:2025-04-04

  • 早期帕金森病有意义症状与功能影响的系统综述及共识概念模型:开启精准诊疗新篇章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有效治疗 PD、阻止或延缓其进展的药物亟待开发,但新药研发困难重重。一方面,PD 症状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生物学进展机制尚不明确,这使得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结果指标变得极为困难。另一方面,虽然近期的定性研究增进了对 PD 患者生活体验的理解,但仍缺乏全面且被广泛接受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概念模型来指导该领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多利益相关者工作组,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其中包括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

    来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6.7

    时间:2025-04-04

  • PANDORA测序技术:解锁小RNA宇宙的奥秘——高灵敏度鉴定与全面解析新策略

    在生命科学的微观宇宙中,小非编码RNA(sncRNA)如同繁星般多样——包括microRNA(miRNA)、PIWI互作RNA(piRNA)以及源自t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RNA)等结构化RNA的衍生片段。然而这些分子复杂的末端结构和甲基化等修饰,就像加密的星际信号,让传统测序方法在接头连接和逆转录(RT)环节频频"失联"。科学家们为此打造了"潘多拉魔盒"——PANDORA测序技术:先让T4多核苷酸激酶(T4PNK)和去甲基化酶AlkB联手"拆弹",清除5'-OH末端和m1A/m3C等修饰路障;再通过定制化建库方案和深度测序,捕获传统方法漏检的"暗物质"。获得的海量数据交由SP

    来源:Nature Protocols 13.1

    时间:2025-04-04

  • 萝卜硫素(SFN):保护发育中神经网络免受 VPA 侵害的新希望

    在大脑发育的奇妙旅程中,胎儿的大脑就像一颗娇嫩的种子,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污染物等,与神经发育障碍尤其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往往会增加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打破细胞内活性氧(ROS)与抗氧化防御机制之间的微妙平衡。过多的 ROS 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影响神经发育,而现有的研究虽然对 SFN 的有益特性有所探索,但大多集中在青少年和成人,对于其能否保护极易受外界侵害的胎儿大脑,仍知之甚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布罗迪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4

  • 跨代遗传的表观调控机制:父母多基因评分对子代甲基化组的影响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遗传与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个体表型始终是核心谜题。传统研究聚焦于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父母的基因不仅通过直接遗传影响后代,还能通过塑造养育环境产生"遗传养育"(genetic nurture)效应。这种间接遗传效应的分子机制却如同黑箱,尤其缺乏对表观遗传调控层面的探索。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父母多基因评分(PGS)通过子代甲基化组产生跨代表观遗传影响的分子路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巧妙的家庭队列分析,纳入1528名儿童及其父母(51.5%男孩,平均年龄10±2.8岁),采用Illu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4

  • 抑郁症中记忆回忆、负性情绪与情绪调节的神经指标在时间上的相互作用:对情绪障碍干预的意义

    重度抑郁障碍(MDD)存在情绪调节(ER)和自传体记忆功能失调的情况,但目前对于它们与心境障碍实时互动的机制却知之甚少。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特征,能持续量化负性情绪(NA)、ER 和记忆,以此评估这些过程在 MDD 中的动态相互作用。45 名未服药的 MDD 患者和 38 名健康志愿者(HV)完成一项负性自传体记忆功能磁共振成像任务,在任务中他们需要回忆、保持距离(一种 ER 策略)和沉浸于记忆之中。研究人员利用负性情绪特征(PINES)和情绪调节特征(ERS)来量化每时每刻的 NA 和 ER。随后,研究人员探究了以海马体活动为指标的记忆参与度,是否能预测 PINES 和 ERS 随时间的变化。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4

  • 精神分裂症(SCZ)与抑郁症共有的遗传和神经机制:解锁共病与症状重叠的密码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和抑郁症是两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具有共病现象和重叠症状,然而其潜在的遗传和神经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明确。在这里,研究人员调查了欧洲人群中精神分裂症(SCZ)和抑郁症共有的遗传变异和神经影像学变化,随后将研究扩展到跨种族(欧洲人和东亚人)人群。通过条件分析和联合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欧洲人群中有 213 个精神分裂症(SCZ)和抑郁症共有的遗传变异,其中 82.6% 在跨种族人群中得到了重复验证。这些共享的风险变异比随机变异具有更高程度的有害性,并且在与突触相关的功能上显著富集,在这些共享变异中,两种疾病间呈现水平多效性的变异不到 3%。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4

  • 蛋白质聚集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关联研究:嗅神经元细胞的新发现

    精神分裂症,这个神秘又棘手的精神疾病,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恶魔,悄然影响着全球约 1% 的人口。患者不仅要承受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和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的折磨,认知功能的缺损更是让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这些认知问题涉及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等多个方面,严重阻碍了患者回归正常生活。长期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未解之谜。虽然已知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却模糊不清。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蛋白质稳态(proteostasis)失衡引发的蛋白质聚集逐渐进入科学家的视野。以往研究发现,蛋白质聚集与多种疾病相关,可在精神分裂症领域,它还是个相对新颖的概念。此前研究虽在部分精神分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时间:2025-04-04

  • 靶向转录本的抗原图谱揭示 POSTN 剪接连接表位在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力

    肿瘤抗原对于 T 细胞介导的免疫治疗至关重要,但已确定的胶质瘤抗原仍然有限。异常剪接变体通常在肿瘤中表达,产生具有潜在抗原特性的独特肿瘤亚型。在此,研究人员分析了 587 名胶质瘤患者的多组学数据,并构建了一个假定的肿瘤富集亚型抗原(TIA)库,以及每个 HLA-I 类等位基因上呈现的相应肽段库。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 TIA 表达和 HLA-I 类单倍型,为每位患者构建了个体特异性的 TIA 肽候选库。TIA 高度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并且表现出很强的 HLA 结合亲和力。研究人员聚焦于骨膜蛋白亚型 203(POSTN-203),它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并且包含多个预测的 HLA 限制性肽

    来源:Genes & Immunity 5

    时间:2025-04-04

  • TRPV1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促进隐睾小鼠生精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隐睾症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先天畸形,由于睾丸未降入阴囊而滞留腹腔高温环境,导致生精细胞凋亡和不育。然而高温如何触发凋亡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TRPV1作为温度敏感离子通道,在炎症疼痛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隐睾相关生精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仍是未解之谜。空军军医大学李震团队通过构建Trpv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结合手术诱导隐睾技术,首次揭示了TRPV1通过双重凋亡通路促进隐睾生精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1)TRPV1特异性高表达于精母细胞膜,隐睾术后表达显著上调;2)Trpv1-/-小鼠隐睾后生精上皮损伤减轻,凋亡细胞减少;3)RNA-seq发现凋亡相关基因Capn1/Capn2/Bax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4

  • 联合抗 PD-L1 和抗 VEGFR2 疗法:重编肿瘤微环境,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带来新曙光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就像隐藏在大脑深处的 “恶魔”,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GBM 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结合术后同步放化疗,但患者预后依旧很差,平均生存期仅有约 8 个月。近年来,免疫疗法虽逐渐应用于临床试验,其中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临床研究表明,PD-1/PD-L1 抑制剂免疫疗法对包括 GBM 在内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并不明显。这是因为 GBM 具有很强的免疫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4

  • 熊去氧胆酸(UDCA)在卵巢癌细胞中的双面性:促进癌症进展的新发现

    在医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卵巢癌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它是妇科恶性肿瘤里的 “狠角色”,发病率在妇科癌症中位居第二,致死率更是 “一骑绝尘”,让无数患者和家属陷入绝望。卵巢癌可不是一种简单的疾病,它 “分裂” 为两种主要类型:温柔一点的 I 型肿瘤,生长缓慢,属于低级别、惰性肿瘤;而 II 型肿瘤则十分凶猛,是高级别、侵袭性强的癌症,多数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患者生命岌岌可危。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就像人体的 “忠诚卫士”,通过各种方式对抗癌细胞,其中分泌具有细胞抑制作用的代谢物是它们的 “重要武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4

  • 低细胞外 pH 值:肿瘤细胞抵御氨毒性的 “隐藏护盾”—— 肿瘤微环境中 pH 与氨平衡的关键作用

    在肿瘤的世界里,癌细胞就像一群 “疯狂生长的侵略者”,它们所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十分复杂。一直以来,缺氧(Hypoxia)和酸中毒(Acidosis)被视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目光。然而,近年来,氨(Ammoni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角色逐渐受到关注。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活动使得氨在肿瘤间质液中不断积累,其浓度可达 1 - 10 mM。可目前,人们对癌细胞如何应对这一高氨环境知之甚少,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来自挪威北极大学(UiT 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的研究人员踏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4

  • 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中 Tfap2a 缺失促进肝癌进展:揭示 AP-2α 调控新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且致命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虽然对肝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肝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这使得在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和开发精准治疗策略时面临困境。而且,肝癌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五年生存率较低,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探究肝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多种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包括肝细胞(Alb-Cre)、肝星状细胞(HSC,Lrat-Cre)和巨噬细胞(LysM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4

  • 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新靶点: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揭示BUB1激酶的可成药性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与石棉暴露高度相关的罕见但极具侵袭性的癌症,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仅1年。尽管基因组学研究加深了对MPM生物学特征的认识,但该疾病仍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当前标准治疗方案效果有限,临床亟需发现新的治疗靶点。MPM的肿瘤发生机制与其他癌症不同,主要由抑癌基因功能缺失驱动,而非致癌基因突变,这更增加了靶向治疗的难度。为系统探索MPM的特异性治疗靶点,来自Dokuz Eylül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创新性研究。研究人员采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比较分析了三种代表性MPM细胞系(肉瘤样型H2052、双相型H2452和上皮样型H28)与非恶性胸膜间皮细胞MeT-5A的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4

  • TRIM21 介导 METTL3 降解:胰腺癌铁死亡诱导与免疫治疗增效的新希望

    胰腺癌,一直是医学领域中极为棘手的难题,它就像隐藏在人体深处的 “杀手”,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化疗对它疗效欠佳,免疫治疗也难以让胰腺癌患者获益,在未来十年,它甚至可能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因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他们聚焦于 TRIM21 - METTL3 轴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发现该轴在调节铁死亡(一种由铁积累和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方式)和抗肿瘤免疫方面意义重大,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运用了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4

  • 综述:半乳糖凝集素 - 1(Gal-1)在免疫中的利弊:其在免疫细胞功能、细胞凋亡及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重点聚焦 T 细胞

    半乳糖凝集素 - 1(Gal-1)的结构、表达与生理功能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结合蛋白,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 22 种,其中 16 种在人体组织中表达。Gal-1 是原型半乳糖凝集素,最早被发现。它是一种 14.5kDa 的紧凑球状蛋白,由 135 个氨基酸组成,结构包含两个 β- 折叠形成的 β- 三明治结构,碳水化合物结合区域位于其中。Gal-1 可通过疏水氨基酸形成可逆二聚体,其生理解离常数(Kd)约为 1-7μM 。Gal-1 的结构对微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敏感,其氨基酸序列中的六个半胱氨酸易被氧化,形成分子内二硫键,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影响

    来源:Seminars in Immunopathology 7.9

    时间:2025-04-04

  • FKBP5 蛋白:抑郁症与自噬调控的关键纽带,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曙光

    FKBP5 基因的常见变异与重度抑郁症(MDD)的复发以及对抗抑郁治疗的反应有关。尽管多项研究揭示了 FKBP5 与 MDD 之间的关系,但 FKBP5 调节抗抑郁药反应的详细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在此,研究旨在阐明 FKBP5 在自噬起始中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抗抑郁反应中的潜在作用。研究发现,FKBP5 缺失会损害基础和应激诱导的自噬起始,同时伴随着自噬起始所必需的 PIK3C3/VPS34 复合物蛋白水平降低。从机制上讲,FKBP5 与 VPS34 复合物成分存在物理结合,促进其组装,进而启动自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揭示了 FKBP5 通过促进 VPS34 复合物组装来介导抗抑郁药诱导的自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4.6

    时间:2025-04-04

  • 爆炸性脑损伤后小鼠海马基因表达的性别与基因型差异研究:线粒体功能与突触可塑性的关键作用

    在当代军事冲突和民用爆炸事故中,爆炸性脑损伤(bTBI)已成为导致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尽管爆炸伤病理机制研究已取得进展,但患者临床表现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约30%的伤员会发展为慢性认知障碍。这种异质性背后的生物学基础长期困扰着研究者,特别是遗传背景和性别因素如何调控损伤应答仍属未知领域。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医疗系统联合新泽西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发表突破性成果,通过构建多基因型小鼠模型,首次系统揭示了bTBI后海马区基因表达的性别与品系特异性模式。传统研究多采用单一品系(如C57BL/6J)小鼠,难以反映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创新性地选用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4.6

    时间:2025-04-04

  • 综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预处理和后处理策略:最新进展与临床挑战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严峻现状与现有治疗局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由脑血流受损和脑缺氧引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治疗性低温是标准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死亡率。不过,其治疗效果存在局限,仅适用于符合严格纳入标准的特定新生儿群体。这意味着还有大量 HIE 患儿无法从该疗法中获得充分的治疗益处,亟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探索新策略: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潜力随着对 HIE 病理生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一系列具有前景的神经保护策略逐渐浮现,旨在减轻或预防缺氧缺血导致的神经损伤。其中,预处理作为一种强大的神经保护方法脱颖而出。它能够增强细胞对后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4.6

    时间:2025-04-04

  • 白细胞介素 - 6 过表达与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升高:A 群链球菌败血症肝脏应激的关键指标

    败血症是一种由机体对感染的失调反应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每年全球约有 3000 万人受其影响,五分之一的患者会因此丧生,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死因。在败血症过程中,器官功能障碍,如肝衰竭,是严重的并发症,会显著影响临床结果。A 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是能引发败血症的病原体,它可通过不同感染部位导致从轻度咽炎、脓皮病到侵袭性、危及生命的感染和毒素介导疾病等多种临床表现。尽管抗生素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感染,但像坏死性筋膜炎、肺炎和链球菌诱导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等严重疾病仍然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此外,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 GA

    来源: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5.5

    时间:2025-04-04

  • REPrise:基于非精确种子扩展算法的高灵敏度散在重复序列检测新工具

    在基因组研究的浩瀚星图中,散在重复序列如同神秘的暗物质,占据着人类基因组的54%和小麦基因组的85%。这些主要由转座元件(TEs)构成的序列曾被视为"垃圾DNA",如今却被发现参与RNA加工、转录调控等关键生命过程。然而,当前主流的RepeatScout等工具在检测高度变异的重复序列时仍存在灵敏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缺乏完善重复序列数据库的非模式生物基因组。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Mobile DNA》发表的研究,开发了名为REPrise的创新算法,通过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了散在重复序列检测的灵敏度飞跃。研究团队采用种子扩展算法框架,主要技术路线包含:1)基于后缀数组构建允许

    来源:Mobile DNA 4.7

    时间:2025-04-04

  • CHI3L1:胃炎转癌进程中的关键驱动因子及潜在诊疗新靶点

    在全球范围内,胃癌(Gastric Cancer,GC)都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过程犹如一场复杂的 “接力赛”,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开始,逐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终演变成胃癌。这一过程中,众多 “选手”(基因和细胞变化)参与其中,然而目前人们对从胃炎发展到胃癌的主要驱动基因和基本病理机制却知之甚少。与此同时,现有的胃癌早期诊断方法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内镜筛查虽然能发现早期病变,但因其具有侵入性,让很多人对它望而却步。所以,寻找新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深入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TMEM176B:卵巢癌治疗新希望 —— 调控 Wnt/β-catenin 通路抑制肿瘤进展

    卵巢癌,这个隐匿在女性生殖系统中的 “杀手”,长期以来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它发病率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治疗手段有限。现有的治疗方式,像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都存在疗效不佳、副作用大或易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在肿瘤研究领域,虽然对卵巢癌的发病起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肿瘤扩散和转移的生物学机制仍知之甚少。而肿瘤转移正是导致卵巢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上皮 - 间质转化(EMT)过程在肿瘤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迫在眉睫。聊城市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跨膜蛋白 176B(TMEM176B)在卵巢癌(OC)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相关成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综述:胰高血糖素样肽 - 1 受体激动剂(GLP-1 RAs)治疗肥胖和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研究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特征为睡眠时上气道阻塞,每晚至少 7 小时睡眠中出现超过 30 次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 次 / 小时。它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等,在肥胖和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更为普遍。目前,OSA 的治疗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患者依从性差、不耐受、医疗成本高和资源有限等。胰高血糖素样肽 - 1 受体激动剂(GLP-1 RAs)作为治疗 T2DM 的新型药物,部分已获批用于治疗肥胖,对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益处。鉴于 GLP-1 RAs 在促进体重减轻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综述:5 - 甲基胞嘧啶(m5C)RNA 修饰在癌症及癌症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背景RNA 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在众多生物学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它由 “写入者” 添加甲基、“擦除者” 去除甲基以及 “读取者” 识别甲基化 RNA 共同调控。常见的 RNA 甲基化形式,如 N6- 甲基腺苷(m6A)、5 - 甲基胞嘧啶(m5C)等,都有可能成为疾病干预的潜在治疗靶点。RNA 修饰异常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病症密切相关,深入研究 RNA 修饰机制有助于揭示基因表达的复杂性,为开发新型癌症治疗方法提供思路。RNA 甲基化广泛存在于信使 RNA(mRNA)、转运 RNA(tRNA)、核糖体 RNA(rRNA)等多种 RNA 中。其中,m6A 在细胞分化、发育和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CAR-T与贝林妥欧单抗作为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桥接策略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

    在血液肿瘤领域,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尤其是复发/难治性(R/R)患者群体,传统化疗方案效果有限,3年生存率仅25-40%。虽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为治愈带来希望,但移植前能否达到完全缓解(CR)状态直接决定预后。近年来,以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和双特异性抗体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崭露头角,但二者作为移植前桥接治疗的优劣尚无定论。针对这一临床决策痛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血液科团队开展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设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综述:基因治疗为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的未来治愈带来希望

    一、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CSNB)概述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是一种非进行性遗传性眼病,主要影响视网膜信号处理,导致患者在低光条件下视力显著下降。视网膜在视觉信号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光线进入眼睛,经过折射后到达视网膜,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双极细胞(BCs)和神经节细胞传递到大脑视觉中心。然而,一些与视网膜结构相关的基因突变会破坏这种正常的信号传递,引发视觉障碍,CSNB 就是其中之一。二、CSNB 的临床诊断CSNB 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除了夜盲这一主要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近视、远视、斜视、眼球震颤、视力下降以及眼底异常等症状。眼底表现因 CSNB 亚型而异,部分患者眼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基于栖息地放射组学的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及irAEs预测研究

    肺癌作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5%。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为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但临床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患者响应率差异显著(54-76%出现不良反应),二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可能危及生命。传统放射组学方法将肿瘤视为均质整体,难以捕捉肿瘤内部异质性(ITH)这一关键生物学特征,导致预测效能受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研究,开创性地将生态学"栖息地"概念引入放射组学分析,通过解码肿瘤微环境空间异质性,建立了精准预测ICIs疗效和irARs风险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对脓毒症病因诊断及早期预后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脓毒症,这个隐匿在医疗领域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它是由宿主对潜在感染的失调反应引发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大量新增病例和相关死亡。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就像是一把钝刀,在面对脓毒症时,暴露出诸多短板。例如,诊断阳性率低、检测周期漫长,一些特殊病原体难以培养,混合感染的检测更是力不从心。这些问题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获得精准治疗,死亡率居高不下。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 19 家国内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他们旨在探究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在脓毒症诊疗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SOX4 加速椎间盘退变机制新探:EZH2/NRF2 通路与 NLRP3 炎性小体激活的关键作用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常导致慢性腰痛。目前,针对 IDD 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缓解症状和保守治疗,无法有效阻止或逆转退变进程,手术治疗也难以带来长期疗效。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市中心医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发现转录因子 SRY 相关 HMG 盒 4(SOX4)在 IDD 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可通过调节 EZH2/NRF2 通路,促进线粒体 ROS 依赖的 NLRP3 炎性小体激活,进而加速 IDD 进展。这一发现为 IDD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RNA 修饰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协同作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及潜在诊疗价值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这个如同大脑 “橡皮擦” 般的病症,正无情地夺走无数老年人的记忆与认知能力。它是一种无法治愈且逐渐恶化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痴呆症病例中占比高达 60 - 70%。目前,关于 RNA 修饰和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单独在 AD 中的作用已有不少研究,但二者联合作用的机制却依旧迷雾重重。比如,虽然已知 RNA 修饰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参与 AD 进程,PCD 也与神经元死亡密切相关,可它们是如何协同影响 AD 的发生、发展的呢?这一空白亟待填补,因此开展此项研究意义重大。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机构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基于基因的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超越影像学技术的卓越效能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每年约有 60 万新发病例,30 万人因此失去生命,且在中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群体愈发年轻化。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5 年生存率可达 85 - 90% ;然而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LNM),癌症进展到 III 期,5 年生存率会大幅下降至 50 - 55%。LNM 不仅影响患者预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治疗策略,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就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推荐不同的治疗方式。但目前,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在检测 LNM 时存在敏感性较低的问题,正电子发射断层扫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创新机器学习技术攻克实体瘤耐药性:从多组学整合到临床转化

    癌症治疗领域正面临一个严峻挑战: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取得突破,但实体瘤通过复杂的进化机制产生耐药性,导致约90%化疗失败和50%靶向治疗失效。这种"进化逃逸"现象涉及表观遗传改变、肿瘤微环境重塑、药物外排泵过表达等多层次机制,传统单靶点研究范式已难以应对。在此背景下,Hao Zhang与Wendy Mao领衔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专题,系统阐述了机器学习(ML)技术如何革新耐药性研究范式。研究团队采用三大核心技术路径:1) 整合TCGA(癌症基因组图谱)等公共数据库与机构内部1,200例实体瘤样本的多组学数据;2) 开发基于图神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4-04

  • NKG2D/CD28 嵌合受体:CAR-T 细胞治疗实体瘤与血液肿瘤的新希望

    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CAR-T 细胞疗法就像一把 “神奇的钥匙”,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它通过对患者 T 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能精准识别癌细胞抗原的受体,从而引导免疫系统高效地消灭癌细胞。尤其是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CAR-T 细胞疗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许多患者看到了康复的曙光。然而,这把 “钥匙” 并非万能。在实体瘤的治疗领域,CAR-T 细胞疗法遭遇了重重困境。一方面,实体瘤中癌细胞的抗原表达密度差异很大,当抗原表达低于一定阈值时,CAR-T 细胞就难以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CAR-T 细胞在体内的持久性不足,往往在还未

    来源:Experimental Hematology & Oncology 9.4

    时间:2025-04-04

  • 转录组分析揭示循环肿瘤细胞特征:助力晚期前列腺癌精准诊疗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其治疗和监测过程中,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起着关键作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作为常用的监测指标,在雄激素非依赖疾病中却并不可靠 。随着治疗的推进,如使用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治疗晚期 PC 时,会产生治疗诱导的 AR 非依赖性 PC,其中就包括侵袭性变异前列腺癌(AVPC)和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然而,在日常临床实践中,雄激素非依赖疾病进展的诊断往往滞后,仅依靠 PSA 监测难以满足需求,急需新的生物标志物来改善对 AVPC 和 NEPC

    来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1.4

    时间:2025-04-04

  • 评估六种血浆生物标志物在中国人群中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痴呆的诊断效能:解锁精准诊断新密码

    在当今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如同一个隐匿的 “大脑杀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的生活。目前,AD 的核心诊断标志物主要是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测到的异常淀粉样 β(amyloid beta,Aβ)和 tau 蛋白聚集,以及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的 Aβ42和磷酸化 tau(phosphorylated tau,p-tau)水平。然而,这些检测方法存在成本高、有创性以及可及性低等问题,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它们在临床实践

    来源: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8

    时间:2025-04-04

  • Integrative 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genetic basis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Brassica napus seeds:多组学解析油菜种子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基础

    在食用油的大家族里,油菜籽油可是相当有 “分量” 的一员。油菜(Brassica napus L.)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其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直接关乎菜籽油的品质。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比如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饱和脂肪酸则不太 “讨喜”,容易在血管壁堆积。所以,培育 “双低一高”(低芥酸、低硫苷、高油酸)的油菜品种,成为了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过去,传统研究方法在探索油菜脂肪酸遗传机制时困难重重,既耗时又费力。随着科技进步,多组学技术兴起,为解开这一谜团带来了新希望。在此背景下,华中农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Genome Biology》上。研究人

    来源:Genome Biology 10.1

    时间:2025-04-04

  • 恢复Miro1 N端GTPase功能通过调控Drp1磷酸化缓解产前应激诱发的线粒体过度分裂

    在生命早期,母体经历的应激事件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神经发育,这种"编程效应"往往导致子代成年后出现认知障碍和情绪异常。尽管已知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是介导这一过程的关键分子,但其如何特异性破坏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线粒体动态平衡,仍是未解之谜。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其形态和分布通过持续的分裂(fission)与融合(fusion)维持动态平衡,这对高度依赖能量的神经元发育尤为重要。近年研究发现,线粒体运输蛋白Miro1与形态调控蛋白Drp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存在潜在关联,但二者在应激条件下的协同机制及其对神经发育的影响尚未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8.2

    时间:2025-04-04

  • Pentoxifylline(PTX)调控 PTEN/TrkB 通路:对抗神经炎症性抑郁的新希望

    神经炎症会影响重度抑郁症患者,还与严重的、难治性症状相关,因此它是改善抑郁症状的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己酮可可碱(PTX)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神经炎症以及相关行为缺陷的神经保护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 LPS(1 mg/kg)诱导神经炎症,并用 PTX(10 mg/kg,腹腔注射)进行处理。通过行为学和生化分析来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并检测海马体中与神经炎症和突触可塑性相关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给小鼠注射 LPS 后,其海马体中促炎细胞因子(IL-1、IL-6 和 TNF-α)的产生增加,小胶质细胞(IBA-1/GFAP)活化,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 B

    来源: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5.2

    时间:2025-04-04

  • 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调控 IGF-1R 信号通路改善 2 型糖尿病相关神经病变:开启糖尿病神经保护新征程

    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是一种已获批的钠 -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已被证实具有心血管和肾脏保护等血糖之外的作用。然而,SGLT2 抑制剂对糖尿病神经病变(DN)的神经保护作用尚未被探索。本研究旨在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1)信号通路,探究达格列净对链脲佐菌素 - 烟酰胺(STZ-NAD)诱导的 Wistar 大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神经保护潜力。研究人员用 STZ-NAD 诱导雄性 Wistar 大鼠患上糖尿病神经病变,诱导 60 天后进行行为测试评估病情,随后用达格列净(0.75mg/kg 和 1.50mg/kg)治疗 30 天。研究结束时,分

    来源: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5.2

    时间:2025-04-04

  • 综述:肥胖与体育活动中的同伴干预:有效性及实施

    ### 肥胖与体育活动中的同伴干预:有效性及实施在全球范围内,近几十年来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改变和交通的便捷,人们的身体活动水平逐渐下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自 1990 年以来,全球成人肥胖人数增加了一倍多,2022 年,有 25 亿成年人超重,8.9 亿人患有肥胖症;青少年肥胖人数更是翻了两番,2022 年,5 - 19 岁的超重儿童和青少年超过 3.9 亿,其中 1.6 亿患有肥胖症 。肥胖是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通过干预增加身体活动以预防或减轻肥胖变得愈发重要。同伴干预概

    来源:Current Obesity Reports 9.5

    时间:2025-04-04

  • 综述:推进肥胖管理:极低能量生酮疗法(VLEKT)作为“传统”生酮饮食的演进

    代谢革命:VLEKT如何重塑肥胖治疗格局引言:肥胖的全球挑战与代谢困境肥胖作为多因素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T2DM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等并发症密切相关。传统干预手段存在局限性,而极低能量生酮疗法(VLEKT)通过将生酮代谢与严格热量限制结合,展现出显著优势。意大利专家共识将其定义为"疗法"而非单纯饮食,突显其临床价值。代谢重构:从糖到酮的能量转换VLEKT通过将碳水化合物限制至20-50g/天,触发肝脏酮体(BHB/乙酰乙酸)生成。这一过程依赖脂肪组织释放的脂肪酸β-氧化,同时抑制胰岛素分泌并升高胰高血糖素。关键酶HMG-CoA合酶驱动酮ogenesis,而BHB作为高

    来源:Current Obesity Reports 9.5

    时间:2025-04-04

  • 3D 细胞培养与 AI 技术携手:开启下一代药物研发新征程

    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传统的二维(2D)细胞培养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它就像一个简易的 “细胞工厂”,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这个 “工厂” 存在诸多缺陷。2D 细胞培养无法精准呈现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ECM)的真实构成以及活体组织的三维结构,就好比搭建了一个简化版的建筑模型,缺少了许多关键的内部构造和细节。这使得在 2D 培养环境下评估药物的效率和安全性缺乏可信度,常常出现实验室结果与活体生物体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导致许多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折戟沉沙。为了突破这些困境,印度 Indrashil 大学和印度理工学院甘地纳格尔分校的研

    来源:Cell Biomaterials

    时间:2025-04-04

  • 通过药物 - 框架杂交调节纳米生物界面以激活针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化学免疫疗法:一种创新的治疗策略

    ### 一、研究背景手术切除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但对于许多恶性肿瘤,如胶质瘤,由于其边界不清或位于敏感区域,难以完全切除,残留肿瘤细胞常导致复发和治疗失败。新兴的纳米药物和免疫疗法虽有潜力,但存在药物积累不足和全身毒性等问题。局部用药可降低全身毒性,但现有局部给药制剂存在稳定性差、安全性可疑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肿瘤术后复发的药物至关重要。二、研究内容DHSF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DHSF 通过药物分子与二氧化硅前体的水解缩合反应合成,药物分子通过 Si-N 键均匀整合到二氧化硅框架中,形成有机 - 无机杂化结构。与传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相比,DHSF 具有独特的结构

    来源:Cell Biomaterials

    时间:2025-04-04

  • SMYD5作为核糖体甲基转移酶通过识别KXY基序催化RPL40第22位赖氨酸三甲基化的机制研究

    核糖体蛋白甲基化的系统性发现通过重甲基稳定同位素标记(hmSILAC)结合多蛋白酶LC-MS/MS技术,研究团队在K562细胞中鉴定出核糖体蛋白的12个主要甲基化位点,包括4个赖氨酸位点、4个精氨酸位点、3个N端位点和1个组氨酸位点。其中RPL40第22位赖氨酸(K22)呈现近乎化学计量的三甲基化修饰,该位点与28S rRNA的G1945和C4412残基形成磷酸骨架接触,提示其结构重要性。SMYD5作为RPL40 K22甲基转移酶的鉴定通过分级细胞裂解液体外甲基化实验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SMYD5丰度与RPL40 K22甲基化水平高度相关。重组SMYD5在体外可催化RPL40 K22的

    来源:Cell Reports 7.5

    时间:2025-04-04

  • 线粒体裂变调控蜱中肠肌肉组装及吸血能力:解锁蜱虫生物学新奥秘

    ### 研究背景蜱虫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如莱姆病、蜱传脑炎等。蜱虫吸血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硬蜱能吸食超过自身重量 100 倍的血液,但其消化、代谢等系统如何协同适应大量血液摄入及促进病原体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中肠是蜱虫吸血和消化的关键组织,其上皮细胞包括消化细胞和干细胞,在吸血过程中会发生形态变化,但中肠细胞协调机制不明。线粒体在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在其他吸血生物中,中肠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影响上皮完整性等,然而其在蜱中肠细胞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实验方法实验动物与饲养: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饲养在特定温湿度和

    来源:Cell Reports 7.5

    时间:2025-04-04

  • 综述:细胞外囊泡:神经病学中的转化研究与应用

    ### 细胞外囊泡在神经病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过去几十年里,大量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致力于揭示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在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和致病作用。EVs 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环境的膜性囊泡,其携带多种物质,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神经系统中,脑细胞来源的 EVs 存在于血液中,这一特性为多种神经疾病的预测、诊断、预后评估、疾病监测和治疗反应评估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开发方向。EVs 作为神经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A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脑细胞分泌的 EVs 中可

    来源: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时间:2025-04-04

  • 综述:癌症中的磷酸肌醇激酶:从分子机制到治疗机遇

    磷酸肌醇激酶在癌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领域,磷酸肌醇激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癌症研究方面,意义重大。磷酸肌醇激酶家族庞大,其中除了广为人知的磷酸肌醇 3 - 激酶(PI3K),磷脂酰肌醇 4 - 激酶(PI4Ks)和磷脂酰肌醇磷酸激酶(PIPKs)同样不可小觑。PI4Ks 和 PIPKs 在肿瘤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与 PI3K 不同,PI4Ks 和 PIPKs 通常不会出现像 PI3K 那样的突变情况,但它们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却常常出现异常改变。这种表达的异常可不是小问题,它能够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细胞内

    来源:Nature Reviews Cancer

    时间:2025-04-04

  • 数学模型:解锁微生物学奥秘,助力攻克关键难题

    在微生物学的神秘世界里,无数微小的生命活跃其中,它们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微生物系统的复杂性犹如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从微观层面的细胞代谢,到宏观层面的生态系统循环,诸多微生物过程相互交织,令人眼花缭乱。想要深入了解微生物的行为规律,进而解决传染病防控、环境治理等实际问题,传统研究方法常常捉襟见肘。比如,在研究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时,由于涉及众多复杂因素,如病原体特性、宿主免疫反应、环境变化等,很难单纯依靠实验全面掌握其动态变化。正因如此,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有力工具,来突破这些困境,数学模型应运而生。为了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奥秘,研究人员开启了微生物学模型应用的研究之旅。这项研究成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20.5

    时间:2025-04-04

  • 恶性胸膜腔压力调控的压电催化纳米酶抑制恶性胸腔积液研究

    恶性胸腔积液(MPE)作为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难题。当肿瘤细胞侵袭胸膜腔时,会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富含肿瘤细胞和炎性因子的液体异常积聚。传统治疗方法如胸腔穿刺引流、胸膜固定术等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存在复发率高、副作用明显等局限。更令人担忧的是,MPE的复杂微环境和持续产生特性使得现有疗法往往难以取得持久疗效。面对这一临床困境,科学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胸膜腔独特的生理特征——随着呼吸节律变化的胸膜腔内压(IPP)和富氧环境,这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天然优势。四川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压电材料与纳米酶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能响应生理压力变化的智能治疗系统。研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揭示脑干回路新奥秘:模块化调控快速转向与缓慢探索性转弯

    在奇妙的动物世界里,动物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奥秘。就拿运动来说,从追捕猎物时的迅猛转向,到探索环境时的缓缓变向,这些动作看似平常,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神经调控机制。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团:在动物的神经系统中,究竟是如何实现对转向运动如此精准的控制呢?特别是在脑干这个关键区域,它是如何编码不同类型的转向指令,进而引导动物做出合适的动作的?这些问题就像一团团迷雾,笼罩在神经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亟待科学家们去驱散。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他们将目光聚焦在斑马鱼幼虫身上,利用其独特的实验优势,深入研究脑干回路对转向运动的调控机制。经过一系列严谨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病原体感染下秀丽隐杆线虫行为变化的神经调控机制:压力与饱腹感相关神经调质的作用

    在神奇的生物世界里,动物们的一举一动都和它们的生理状态息息相关。当动物被病原体感染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比如食欲下降、变得嗜睡等,这些行为被称为 “患病行为” 。在哺乳动物中,虽然已经知道有多种途径能将感染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CNS),进而引发这些行为变化,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究竟是如何被感染调节,从而控制行为的,仍然是个未解之谜。而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因其简单且明确的神经系统,成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理想模型。它的神经系统由 302 个可识别的神经元组成,并且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已明确,其行为也会根据生理状态进行调整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美国麻省理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一氧化二氮通过抑制 SK2 通道激活前额叶 5 层神经元发挥抗抑郁作用:解锁快速抗抑郁新机制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如同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严重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它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会降低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尽管我们在理解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和抗抑郁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高达三分之一的患者对传统治疗没有反应。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抑郁症亚型影响着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神经元网络。现有治疗方法虽然能逆转许多与疾病相关的电路缺陷,但往往起效缓慢。而像氯胺酮和一氧化二氮(N2?O)这样的药物,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时,却能产生快速且持续的抗抑郁效果。然而,这些新型抗抑郁药是如何发挥其快速而持久的抗抑郁作用的,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单细胞转录组解析根系微生物互作的时空特异性免疫调控机制

    植物根系作为土壤与植物交互的第一道防线,长期面临着"敌友难辨"的困境——既要接纳促进生长的有益微生物,又需抵御致命病原体的侵袭。这种精妙的平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识别密码"?传统研究受限于组织异质性和技术瓶颈,难以揭示根系不同发育区域对微生物的差异化响应机制。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最新成果,通过创新的单核转录组技术,绘制了首张根系单细胞分辨率"免疫应答地图"。研究采用无原生质体化的单核RNA测序(snRNA-seq)技术,对接种有益菌WCS417、病原菌GMI1000及对照组的拟南芥根系进行6小时处理后的52,706个细胞核进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基于图泛基因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荟萃分析提升水稻农艺性状基因挖掘效率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水稻作为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提升迫在眉睫。从遗传学角度看,挖掘水稻遗传变异中的有益基因,是实现水稻遗传改良的关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探寻复杂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重要手段,能在广泛的种质资源中对相关基因进行高效探索与评估 。然而,GWAS 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对种群结构和样本量较为敏感,分析低频变异的能力有限,这使得其在定位新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时效果不佳,无法充分解释一些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山西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Lineage-specific microbial protein prediction enables large-scale exploration of protein ecology within the human gut:肠道微生物蛋白研究的新突破

    在人体肠道这个神秘的 “小宇宙” 里,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然而,目前微生物组分析在研究这些微生物时遇到了不少难题。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微生物的分类群,可真正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们的功能。而且,微生物使用多种遗传密码和基因结构,在宏基因组分析中却常被忽视,这就导致了错误的蛋白质预测,使得很多蛋白质功能无法确定,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理解。再加上现有的基因注释工具在面对不同分类群时表现不稳定,对真核生物基因预测效果差,还缺乏全面的训练数据集,这些都成了研究路上的 “绊脚石”。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德国 RWTH 大学医院(RWTH University Hospi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CodonTransformer:多物种密码子优化的深度学习新突破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基因表达就像一场精密的交响乐,而密码子则是其中的关键音符。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使得许多 DNA 序列能够编码同一种蛋白质,然而,优化密码子使用以满足不同生物的特定偏好却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密码子优化方法,要么依赖选择高频密码子,这可能导致资源耗尽和蛋白质聚集;要么在随机位置插入稀有密码子,进而引发蛋白质错误折叠和核糖体停滞。同时,受进化启发的方法也局限于天然蛋白质和在翻译机制与动力学相似的生物间设计跨物种 DNA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更有效的密码子优化方法迫在眉睫。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 Vector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解析人类 SNF2H 重塑染色质机制:解锁基因调控的关键密码

    染色质,这个在细胞深处的神秘物质,就像一本写满生命密码的 “天书”,它的组织和结构对于细胞的功能和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染色质重塑酶(chromatin remodelers)则像是这本书的 “编辑”,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有已知的重塑酶都利用 Snf2 型 ATP 酶(Snf2-type ATPase)来围绕组蛋白八聚体滑动核小体 DNA,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滑动过程,其背后精确的机制却一直是个谜,就像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让科学家们难以看清。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来自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来源:Cell Research 28.2

    时间:2025-04-04

  • MYB74转录因子引导拟南芥离区表皮细胞新生特化的机制研究

    植物表皮那层蜡质铠甲(角质层cuticle)堪称生存命脉,传统认为它的生产者——表皮细胞只能在胚胎阶段"定终身"。但当叶片、果实等器官通过离区(abscission zone)脱落后,暴露的非表皮残留细胞(RECs)竟能神奇地"转行"成表皮细胞,重新构筑保护屏障。科研人员像侦探般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追踪这群细胞的变身之旅,发现它们需经历三个蜕变阶段:先启动环境应激基因临时护体,再由MYB74转录因子这位"导演"精准调控转分化剧本,最终华丽转身为能分泌角质层的合格表皮细胞。相比简单粗暴的伤口愈合途径,这种转分化机制不仅提供无缝防护,更为离区后续发育预留生长空间。该发现颠覆了植物细胞命运不可逆的

    来源:Nature Plants 15.8

    时间:2025-04-04

  • 温带树种气孔关闭的统一调控:维持夜间膨压与生长及对全球碳循环的关键意义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树木就像大自然的卫士,守护着地球的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气体交换,这一过程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重要。气孔的开闭不仅影响着树木的水分流失,还关乎着碳的吸收,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然而,目前科学家们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不同树种在应对水分变化时,气孔关闭的阈值差异很大。这使得全球水碳循环的预测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前行,难以找到准确的方向。为了拨开这层迷雾,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携手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

    来源:Nature Plants 15.8

    时间:2025-04-04

  • 碳基催化剂近常温电化学氧化一氧化氮制备高浓度硝酸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项突破性技术:利用碳基催化剂在接近常温的条件下,通过电化学方法将环境污染物一氧化氮(NO)高效转化为高纯度硝酸(HNO3)。这项研究揭示了与传统热催化二氧化氮路径不同的新机制——亚硝酸(HNO2)是关键中间体。采用创新的气相进料膜电极组件(MEA)电解槽,仅用NO和去离子水就直接产出浓度达32 wt%的HNO3溶液,在8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仍保持86%的法拉第效率(FE)。该技术不仅实现了>90%的NO转化效率,更能处理低至0.5 vol%的稀薄NO废气,全程无需添加电解质或进行后续纯化步骤,为工业废气资源化利用和绿色化工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来源:Nature Catalysis 42.9

    时间:2025-04-04

  • FOSB:炎症性肠病(IB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遗传关联的关键因子 —— 多组学解析与验证

    在医学领域,炎症性肠病(IBD)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两类备受关注的疾病。IBD 作为一种胃肠道疾病,全球患病人数众多,近年来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发病率持续上升。它不仅会引发肠道的慢性炎症和免疫系统紊乱,还会产生多种肠外表现,其中 AMI 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已有研究表明 IBD 可能通过炎症和免疫系统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 AMI,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深入探究这一复杂的关联,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Medical Genomics》杂志上。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

    来源:BMC Medical Genomics 2.1

    时间:2025-04-04

  • 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可手术乳腺癌预后的影响:一项意义重大的荟萃分析

    乳腺癌,这个女性健康的 “头号大敌”,在全球范围内肆虐。2020 年,约 226 万新发病例和 68 万死亡病例,数字触目惊心。尽管早期检测和治疗手段有所进步,但仍有不少患者预后不佳,这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未被发现的预后因素。肿瘤免疫微环境成为研究热点,其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备受关注,尤其是细胞毒性 CD8+T 淋巴细胞,它就像免疫系统派往肿瘤的 “先遣部队”,能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然而,现有研究在设计和技术上差异大,对于 CD8+TILs 不同亚类(如肿瘤内(iCD8)、间质(sCD8)和总 CD8+TILs(tCD8))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也存在争议。为了厘清这些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 基于纵向CT影像组学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疗效预测模型:一项多中心研究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夺走无数生命,其中晚期患者的治疗尤其棘手。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靶向药物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残酷的现实是:仅有约30%的患者能从中显著获益。更令人困扰的是,临床常用的mRECIST评估标准在免疫治疗中频频"失灵"——它无法识别"假性进展"等特殊反应模式,可能导致医生过早终止本应有效的治疗。这种"盲人摸象"般的评估困境,使得精准预测疗效和预后成为肝癌治疗领域的"圣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深度融合,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收集了三家医疗中心395例接受ICIs联合治疗患者的纵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 预后营养指数:预测中晚期肝细胞癌联合治疗预后的新利器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健康负担。在中国,乙肝病毒(HBV)感染仍是 HCC 的主要病因,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仅约三分之一的患者适合早期根治性治疗。目前,系统抗肿瘤药物的多样化虽改变了晚期 HCC 的治疗格局,但像 PD-(L) 1 抑制剂联合分子靶向疗法等方案,仍面临低响应率的挑战。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中期 HCC 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 中国前列腺癌的遗传关联研究:揭示遗传易感性与疾病风险的关系

    近年来,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男性健康,在中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据 2020 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尽管中国 PCa 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在全球占比可观,并且预计到 2030 年,发病率将大幅攀升。目前,PCa 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然而,大部分关于 PCa 遗传因素的研究集中于欧洲人群,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相对匮乏,这限制了为亚洲男性制定特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因此,深入探究中国人群 PCa 的遗传关联迫在眉睫。澳门大学的研究人员 Yimin Pang、Junjun Li 等开展了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 微波消融非小细胞肺癌: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应答的新突破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超过 80%。早期 NSCLC 患者临床结局相对较好,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中位总生存期仅约 12 个月。免疫疗法虽给部分患者带来希望,但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还可能出现耐药问题。在此背景下,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以充分发挥免疫疗法优势迫在眉睫。热消融技术,包括微波消融(MWA)、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等,是无法手术的早期 NSCLC 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已有研究表明,热消融可激活癌症免疫周期的多个步骤,改变患者免疫状态,但 MWA 对 NSCLC 免疫细胞群体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为深入了解这一问题,北京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 探秘纯胃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特征、预后因素与治疗新方向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胃癌的众多类型中,胃神经内分泌癌(G-NEC)虽然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胃癌的 0.1 - 0.6% ,却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备受关注。G-NEC 具有分化程度低、细胞增殖活跃(10 高倍视野下有超过 20 个有丝分裂细胞,或 Ki-67 标记指数超过 20%) 等特点,这使得它的侵袭性很强,患者预后较差。目前,针对 G-NEC 的研究存在诸多难题。一方面,由于其发病率低,术前活检诊断困难,临床上对 G-NEC 的认识十分有限,导致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方案也缺乏足够的循证依据。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多为小样本、回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 基于因果推理的卷积神经网络CausalCervixNet:提升宫颈癌细胞分类诊断准确性的创新研究

    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每年导致超过35万人死亡,其中90%病例与HPV感染相关。尽管巴氏涂片筛查和HPV疫苗接种显著降低了疾病负担,但传统人工镜检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下等问题。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宫颈细胞自动分类领域取得进展,但现有模型普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依赖统计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的特征学习,导致在真实临床场景中泛化能力不足;二是"黑箱"特性阻碍了临床信任度,医生难以理解模型决策依据。这些局限性在医疗诊断场景尤为关键——误将癌细胞判读为正常(假阴性)可能延误治疗,而反向错误(假阳性)则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干预。针对这一挑战,设拉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系Zahra Taghad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 深度学习助力法布里病视网膜微血管评估及与脑小血管病关联研究:探索潜在生物标志物

    ### 研究背景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FD,OMIM #301500)是一种罕见的 X 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 1/40,000 - 1/117,000 活产儿。它由 GLA 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酶 α - 半乳糖苷酶 A(α - Gal A)缺乏,使得溶酶体球鞘糖脂(Gb3)在细胞和组织中逐渐积累,引发组织炎症、纤维化,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异常,如肾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肌病等。Gb3 积累会影响微血管功能,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一氧化氮通路失调和微血管重塑,还会降低血管承受静水压力的能力,形成异常血管网络,影响组织灌注和细胞功能。在眼部,FD 患者常出现视网膜和结膜血管异常,且视

    来源: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4

  • 生长分化因子 15:晚发型多种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诊断与预后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在人体这个复杂的 “小宇宙” 里,代谢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维持着生命的运转。然而,有一种名为多种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MADD)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却悄然打破了代谢的平衡。MADD 影响着脂肪酸、氨基酸和胆碱的代谢,在肌肉病理上表现为脂肪堆积和线粒体异常。临床上,MADD 分为三型,其中晚发型在遗传和表型上具有异质性,症状多样,从轻度肌无力到严重的四肢瘫痪和呼吸衰竭都有可能出现,而且发病年龄跨度大,从婴儿期到成年期都可能发病 。目前,对于 MADD 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液中几种酰基肉碱水平的升高、尿液中多种有机酸排泄的增加,以及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虽然已经知道部分 MADD 与电子转移黄素蛋白

    来源: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4

  • 综述:糖尿病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使用肠促胰岛素和 SGLT2抑制剂的现状与展望

    1. 糖尿病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紧密相连的两种疾病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起源于具有神经和内分泌特性的细胞,主要发生在胃肠胰道(GEP-NETs),也可出现在支气管肺系统等部位,常产生肽类激素或生物胺引发功能性综合征。多数 NETs 分化良好、增殖缓慢,与高增殖、侵袭性强的神经内分泌癌(NECs)不同 ,二者治疗和预后差异大。过去几十年,NETs 和糖尿病(DM)的发病率都在上升,且相互影响。一方面,NETs 治疗手段(手术、药物)或肿瘤自身激素分泌会增加患 DM 风险;另一方面,DM 是 GEP-NETs 尤其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s)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外,DM 对癌症预后的影响

    来源:Reviews in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6.9

    时间:2025-04-04

  • 人参皂苷 CK 通过 PPARγ 调节糖代谢改善 SCOP 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探寻神经保护新机制

    人参皂苷化合物 K(CK)具有神经保护特性,但其作用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明晰。CK 是源自人参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在肠道中代谢,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神经元功能。本研究旨在利用肠道微生物组和微阵列分析,阐明 CK 增强认知功能的机制。结果表明,CK 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γ)的表达,抑制海马神经元中淀粉样蛋白 -β(Aβ)的聚集,并影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 5(CDK5)、胰岛素受体底物 2(IRS2)、胰岛素降解酶(IDE)、糖原合酶激酶 - 3β(GSK-3β)、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 3(GLUT3)等蛋白质的表达。这些蛋白质在调节大脑糖

    来源:Metabolic Brain Disease 3.2

    时间:2025-04-04

  • 拓扑决定蛋白折叠动态:变构蛋白的比较分析 —— 解锁蛋白折叠机制的新视角

    在生命科学领域,蛋白质就像一个个神秘的 “小精灵”,它们的折叠过程充满了奥秘。蛋白质折叠,简单来说,就是多肽链从无序的变性状态转变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天然构象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却让科学家们十分头疼。一方面,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就像在复杂迷宫中寻找出口,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详细了解多肽链如何达到其天然功能构象的机制,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 AlphaFold 人工智能工具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揭示蛋白质从变性状态到天然状态的折叠过程仍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难题。而且,蛋白质折叠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就与蛋白质的错误折叠紧

    来源:Biology Direct 5.7

    时间:2025-04-04

  • Cell-type-specific combinatorial clustering(CELTYC):癌症预后分层的创新突破

    在癌症研究的广阔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癌症的分子分类是基于 bulk-tissue(包含多种不同细胞类型的混合组织)的分析,就像是用一张模糊的照片来判断事物,无法清晰地分辨出其中的细节。从转录组或表观遗传数据推断出的癌症亚型,会受到细胞类型组成的强烈影响,不能准确反映由细胞类型特异性癌症相关改变所定义的亚型。这就好比在诊断疾病时,用一个不准确的尺子去衡量,导致诊断结果可能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齐罗(Qi Luo)和 Andrew E. Teschendorff 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致力于探索一

    来源:Genome Medicine 10.4

    时间:2025-04-04

  • 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研究新突破:心血管代谢指标与疾病进展的深度剖析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肝病,正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它就像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不仅会让肝脏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还可能引发肾脏疾病、心血管问题以及肝外癌症等一系列严重的健康危机。更为棘手的是,目前针对 MASLD 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 MASLD 和肝纤维化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方便测量的生物标志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疾病,还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从大连健康管理队列(DHMC)中精心挑选

    来源: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8.5

    时间:2025-04-04

  • STAT3/TGFBI 信号通路:揭开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耐药之谜

    在肿瘤治疗的探索之路上,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一直是一座难以攻克的 “堡垒”。它是成年人中最常见且侵袭性最强的原发性脑肿瘤,预后极差,即便经过强化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也仅有 12 - 15 个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作为 GBM 治疗的重要药物,却面临着耐药的难题,其耐药机制复杂多样,涉及 DNA 修复通路激活、细胞信号通路异常、代谢失调等多个方面 。同时,细胞衰老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充满争议,它既可能通过相关分泌表型促进肿瘤生长,也能参与免疫抑制,但在 GBM 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深入探究 GBM 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

    来源: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5.3

    时间:2025-04-04

  • CLEC12A作为肺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新靶点的泛癌分析及机制研究

    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威胁,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取得进展,但患者响应率仍有限。这主要源于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和免疫微环境(TME)调控机制的复杂性。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12成员A(CLEC12A)作为先天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虽在血液肿瘤中有研究,但其在实体瘤尤其是肺腺癌(LUAD)中的作用仍是未解之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TCGA、GTEx等9大数据库资源,结合体外功能实验,首次完成CLEC12A的泛癌全景分析,揭示其在LUAD中的关键免疫调节作用及治疗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研究采用多组学联合分

    来源: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5.3

    时间:2025-04-04

  • 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后 NK 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研究:揭示预后相关关键亚群

    三阴性乳腺癌(TNBC),这一在乳腺癌领域中极为棘手的存在,缺乏 HER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具有高转移风险,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所有浸润性乳腺癌中占比 10 - 15%。新辅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NATI)虽能提高 TNBC 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延长生存期,但不少患者无法达到 pCR 终点,治疗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具有转移和复发的潜在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这些残留癌细胞不仅对 NATI 存在内在抵抗,还会利用肿瘤微环境逃避细胞毒性作用。目前,对于早期 TNBC 抵抗 NATI 的微环境了解有限,尤其是高残留癌负担(RCB)患者。而 NK

    来源:Breast Cancer Research 6.1

    时间:2025-04-04

  • 基于MRI增强自注意力网络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早期疗效预测:来自ACRIN 6698试验和中国前瞻性队列的证据

    乳腺癌治疗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早期预测新辅助治疗(NAT)效果。当前临床依赖RECIST 1.1标准评估疗效,但受肿瘤非向心性退缩、炎症反应等因素干扰,准确性有限。虽然已有研究尝试通过单时间点MRI预测病理完全缓解(pCR),但忽略了治疗过程中肿瘤动态变化的重要信息。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MRI增强自注意力网络(MESN),通过整合治疗前后多时间点的动态对比增强MRI(T1)、扩散加权成像(DW)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特征,在跨国多中心数据中实现了早期疗效的精准预测。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从ACRIN 6698试验(n=227)和中国前瞻性队

    来源:Breast Cancer Research 6.1

    时间:2025-04-04

  • 生物可利用睾酮与管腔A型乳腺癌的共享遗传架构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观察性研究早已发现生物可利用睾酮(bioavailable testosterone, BT)与乳腺癌存在显著关联,但其共病性的遗传基础仍是未解之谜。方法研究团队运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通过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LDSC)锁定与BT遗传相关性最强的乳腺癌亚型——管腔A型乳腺癌(Luminal ABC)。随后采用四大策略解析共享遗传架构:1)基于摘要统计的局部遗传相关性分析(HESS)与分层LDSC;2)跨性状GWAS荟萃分析发现新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通过共定位验证;3)跨组织/单组织转录组关联研究(TWAS)结合孟德尔随机化(MR)验证候选基因;4)多标记基因组注

    来源:Breast Cancer 4.0

    时间:2025-04-04

  • 人牙囊细胞条件培养基通过调控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与炎症反应及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牙周再生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人牙囊细胞条件培养基(hDFC-CM)的神奇修复力。科研人员通过超速离心获得hDFC分泌的活性因子,在体外实验中惊喜发现:这些因子不仅能像"细胞兴奋剂"般显著提升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的增殖迁移能力,还能在炎症环境下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这个"分子开关",促使hPDLSCs变身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飙升3倍,矿化结节如红宝石般密集显现。更妙的是,hDFC-CM还扮演"炎症调解员",既能平息hPDLSCs的炎症风暴,又能把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调教"成修复型的M2型。在大鼠牙周炎模型中,仅4周治疗就观察到牙槽骨如春笋般再生,组织学显示新生

    来源: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3.5

    时间:2025-04-04

  • GDF15 抑制 cGAS-STING 通路激活,为帕金森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生长分化因子 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GDF15 是否能够调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仍不明确。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 GDF15 在 PD 中的功能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运用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蛋白质和 mRNA 的表达情况,还使用铁检测试剂盒评估亚铁含量。利用 JC-1 染色、2',7'- 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铁橙染色以及钙黄绿素 AM

    来源: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3.5

    时间:2025-04-04

  • 丁酸钠通过促进 H4K8 巴豆酰化减轻肝纤维化:一种潜在的肝病治疗新机制

    丁酸钠(NaB)是一种源自饮食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改善小鼠肝纤维化方面展现出潜力。本研究通过组蛋白巴豆酰化探究 NaB 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在体外,NaB 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刺激的 LX2 肝星状细胞生长,且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纤维化标志物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编码基因ACTA2和 Ⅰ 型胶原蛋白 α1 链(COL1A1)的表达。在体内,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 ICR 小鼠进行 NaB 处理,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明显抑制肝纤维化。NaB 抑制Hdac2和Hdac3的表达,从而增加 H4K8 巴豆酰化水平,并调节关键的纤维化相关基因,这为其治疗

    来源: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3.5

    时间:2025-04-04

  • 综述:实体瘤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分子检测与靶向治疗

    ### 实体瘤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分子检测与靶向治疗在生命科学和健康医学领域,实体瘤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实体瘤分子检测的格局迅速扩张,这一变化对 CNS 转移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实体瘤发生 CNS 转移时,病情往往较为复杂。传统治疗手段在应对这类转移瘤时,效果常常不尽人意。而分子检测的兴起,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肿瘤细胞进行分子层面的分析,可以精准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关键靶点、相关通路等信息。目前,分子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检测技术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例如,一些检测方法能够快速获得结果,但在检测的精准度上可能存在不足;

    来源: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3.2

    时间:2025-04-04

  • 美国 FDA 加速批准后又撤回的药物对日本临床肿瘤实践指南的影响:揭示监管差异与决策权衡

    肿瘤治疗领域,药物的审批与使用一直备受关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加速审批途径,让一些基于替代终点的肿瘤药物能提前进入市场,给患者带来希望。但后续需要进行上市后确证性试验来验证预期疗效。然而,这一过程问题频出,比如药企完成确证性研究拖延,药物价格高昂但临床获益存疑,以及当试验无法证明临床获益时撤市流程缓慢等 。而且,许多国家参考 FDA 的决策制定本国监管政策,FDA 审批决策的延迟会产生全球影响。日本在 2017 年引入了类似加速审批的有条件早期批准(CEA),不过与美国不同,日本不要求上市后确证性试验,而是重视真实世界数据。截至 2023 年 4 月,部分经 FDA 加速批准后

    来源: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 3.0

    时间:2025-04-04

  • CRISPR/Cas9 技术揭示 PD-L1 在银屑病小鼠模型免疫调节中的关键作用:为银屑病治疗带来新曙光

    银屑病是一种由炎症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全球约 2%-3% 的人受其困扰。它不仅影响外貌,还严重危害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和复杂反馈回路 。以往认为其与辅助性 T 细胞 1(Th1)有关,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IL)-23 刺激 γδT 细胞和 Th17 细胞,形成 IL-23/Th17 的正反馈循环,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 1,也称为 CD274 和 B7-H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能调节 T 细胞增殖、诱导 T 细胞凋亡并维持 T 细胞稳态。在肿瘤研究中,它是热门的治疗靶点,但在银屑病领域,目前对它的了解多基于观察或相关性研究,缺乏深入探究。为了进一

    来源:Inflammation 4.5

    时间:2025-04-04

  • 综述:RNA 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 心血管疾病现状与 RNA 疗法的潜力在过去几十年间,心脏病学虽取得显著进展,但心血管疾病(CVDs)依旧是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传统治疗往往局限于症状缓解,难以触及疾病根源。而 RNA 疗法作为一类新兴药物,能精准调控特定的遗传和分子通路,为攻克 CVDs 带来了新希望。RNA 形式和功能丰富多样,可在基因表达调控的不同层面发挥作用。它能从转录前、转录、转录后、翻译及翻译后等多个阶段入手,对基因表达进行精细调节。比如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与信使 RNA(mRNA)相互作用,影响 mRNA 的稳定性、翻译效率等,进而改变蛋白质的合成量,这使得 RNA 疗法在多种疾病治疗中都具

    来源:Drugs 13.0

    时间:2025-04-04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经 miRNA-335/SIRT3 通路缓解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开启肺部疾病治疗新希望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临床上极具挑战性的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BMSC-EXOs)能够缓解多个器官的 IRI,然而针对肺 IRI 的相关报道却较少。miRNA-335 是外泌体中的一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其对肺 IRI 也有保护作用。本研究推测 BMSC-EXOs 或许能通过 miRNA-335 缓解肺 IRI,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选取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RI 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 EXO 组(每组 n = 6)。假手术组大鼠仅进行麻醉,不建立 IRI 模型。IRI 组、PBS 组和 EXO 组大鼠均建立肺 I

    来源: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5.7

    时间:2025-04-04

  • 可注射缓释阿霉素载体技术(CarboCell):系统性癌症治疗的有前景辅助手段?

    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虽在骨肉瘤等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心脏毒性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传统静脉给药方式存在局部药物浓度不足、全身暴露量高的双重困境,尤其对于骨肿瘤这类特殊部位病灶。更棘手的是,当患者出现复发时,终身累积剂量限制往往使医生陷入无药可用的窘境。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Andrea René Jorgensen团队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药物递送技术——基于碳水化合物酯的可注射载体CarboCell。这种低粘度液体可通过细针精准注射至靶组织,随后形成半固体缓释 depot(药物储库),持续释放疏水离子配对(HIP)技术处理后的阿霉素。研究通过三组实验系统评估了该技术

    来源: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5.7

    时间:2025-04-04

  • 综述:将癌症疼痛视为持续性急性疼痛而非慢性疼痛的思考: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引言在全球范围内,众多临床医生都面临着患者对顽固性癌症疼痛的恐惧这一难题。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癌症疼痛分类,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癌症疼痛指南已有三十多年,但癌症疼痛的治疗仍不尽人意。清晰界定癌症疼痛的本质,对于优化其管理至关重要。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超过正常愈合时间的疼痛,一般持续或反复超过 3 - 6 个月即被视为慢性疼痛。近期,将慢性疼痛重新定义为 “伤害感受可塑性疼痛(nociplastic pain)综合征” 的观点,在癌症和非癌症患者的治疗中都显示出重要价值。伤害感受可塑性疼痛是指在没有明显组织损伤或躯体感觉系统疾病的情况下,因伤害感受改变而产生的疼痛。2015 年,国际疼

    来源:Current Oncology Reports 4.7

    时间:2025-04-04

  • 攻克胃癌恶液质难题:新型细胞系 Aku60GC 助力硬癌研究

    癌症恶液质是一种以严重体重减轻、骨骼肌消耗和脂肪组织减少为特征的病理状态。在胃癌(GC)中,癌症恶液质的发病率超过 80%。大约 80% 的晚期胃癌患者,包括硬癌(SGC,在所有胃癌中预后最差),都会受到恶液质的影响。硬癌恶液质的确切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针对癌症恶液质的治疗方法也尚未确立。患者来源的癌症恶液质模型有望阐明疾病进展的潜在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但目前还没有源自硬癌的此类模型。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来源的硬癌细胞系 HSC-60 进行逐步筛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可诱导癌症恶液质的细胞系,命名为 Aku60GC。将 Aku60GC 细胞皮下植入裸鼠体内,可导致裸鼠体重减轻、肌肉萎

    来源:Human Cell 3.4

    时间:2025-04-04

  • 术前身体恢复力指标与术后结局的关联:为老年手术患者康复评估带来新契机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老年患者接受手术的情况日益普遍。虽说手术能给老年患者带来一定益处,比如复杂的心胸外科手术能治疗胸主动脉瘤等疾病,但手术风险和死亡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术后患者可能面临认知或身体功能受损等问题。目前临床在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时,主要依赖多领域信息,理想状态下会进行综合老年评估(CGA),不过这一评估存在诸多局限,不仅临床结局难以确定,而且 CGA 覆盖的多为静态参数,像虚弱程度等,对于动态的身体恢复能力评估不足。同时,进行 CGA 需要专业人员,并非所有时间和场所都能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能精准评估老年手术患者恢复潜力的指标,对优化手术决策、提升术后康复质量显得尤为

    来源:GeroScience 5.3

    时间:2025-04-04

  • 综述: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秀丽隐杆线虫干预测试项目:确定在实验可及、基因多样的群体中促进长寿的有效且可重复的药物干预措施

    引言老年科学(Geroscience)致力于探究衰老生物学,以及与年龄相关疾病背后的分子和细胞变化。其核心观点是,衰老作为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若能针对衰老的驱动因素进行干预,有望延缓与老年相关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除了运动和饮食干预外,寻找有效的药物干预措施,成为应对衰老挑战的另一重要途径。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因具备寿命短、成本效益高、基因多样且与人类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等特点,成为理想的研究模型。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的衰老生物学部门(DAB)于 2013 年发起了秀丽隐杆线虫干预测试项目(CITP),旨在通过标准化、可重复的实验,

    来源:GeroScience 5.3

    时间:2025-04-04

  • 综述:乳腺癌转移前微环境力学与器官趋向性

    ### 乳腺癌转移前微环境力学与器官趋向性研究进展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转移机制复杂,转移前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PMN)的力学变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探究这些机制,对乳腺癌的防治意义重大。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与特征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随着原发性肿瘤的生长,远处器官会发生细胞群体和细胞外成分的改变,为肿瘤细胞的定植做准备,这一局部支持性微环境就是 PMN。它主要由肿瘤分泌因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外囊泡)、募集的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 - Derived Cells,BMDCs),以及常驻和募集细胞向癌症相关细胞(如癌症相关成纤

    来源:npj Biological Physics and Mechanics

    时间:2025-04-04

  • 综述:细胞外基质粘弹性在发育与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ECM)的力学特性长期以来被简化为静态的弹性特征,但近年研究揭示其本质是兼具固体弹性和液体粘性的复杂粘弹性材料。这种时间依赖性的力学行为通过独特的机械转导机制,深刻影响着从胚胎发育到癌症转移的生物学过程。粘弹性ECM的物理特性ECM的粘弹性表现为应力松弛(施加恒定应变时应力随时间衰减)和蠕变(恒定应力下持续变形)现象。其分子基础包括:胶原纤维等生物聚合物的分子量(低分子量增加粘性)、交联强度(弱离子键促进应力松弛)、水合程度(糖胺聚糖调控孔隙流体)。典型参数如损耗模量(brain: 102 Pa, bone: 109 Pa)和应力松弛半衰期(brain: 秒级, skin: 数十分

    来源:npj Biological Physics and Mechanics

    时间:2025-04-04

  • 波分析工具:探索多领域波动现象的关键技术及意义

    本入门指南概述了用于研究波、振动以及相关振荡现象(包括不稳定性、湍流和激波)的一系列基础分析方法,这些现象在从天体物理到地球环境复杂系统等众多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了解这些现象需要谨慎选择技术方法,错误应用分析工具可能会得出误导性结果。在本指南中,首先回顾了各种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针对非线性、非平稳和瞬态信号行为等复杂性所做的调整。这些技术应用于相同的合成数据集,以定量比较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指南提供了详细信息,帮助根据特定数据特征和科学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分析工具,促进可靠的解释并确保可重复性。此外,该指南强调了数据存储的最佳伦理实践以及开放代码共享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各个研究领

    来源: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

    时间:2025-04-04

  • 综述:逆转录转座子元件的重新激活与环境应激和衰老相关

    逆转录转座子元件(RTEs)概述逆转录转座子元件(Retrotransposable elements,RTEs)是散布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在真核基因组中占据很大比例。它对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塑造以及不同物种(尤其是哺乳动物)的进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RTEs 的祖先发生过多次扩张,这些扩张直接参与了基因组结构的构建,为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素材,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RTEs 活性调控与衰老的关系RTEs 的活性受到多种表观遗传机制的严格调控。这些机制犹如精密的开关,确保 RTEs 在正常情况下保持适度的活性,不会过度活跃而对细胞造成损害。然而,随着细胞逐渐衰老,

    来源:Nature Reviews Genetics

    时间:2025-04-04

  • 综述: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生中的表观基因组动态

    ###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要转变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的转变,即受精卵(zygote)的全能性变化。受精卵是由已分化的配子重新编程而来,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能性。随着胚胎发育的推进,到囊胚阶段时,细胞的全能性转变为多能性,这一过程与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同步发生。伴随的细胞核变化在细胞全能性向多能性转变的同时,细胞核发生了大规模的改变。这些变化涵盖了多个重要方面,其中包括主要的转录(transcription)变化。转录过程在胚胎发育中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了哪些基因会被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命运。同时,表观遗传(epigenetic)修饰也发生了显著改变。表观

    来源:Nature Reviews Genetics

    时间:2025-04-04

  • 皮肤黑色素瘤研究:探索发病机制与精准治疗,改善临床预后

    皮肤黑色素瘤是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和北美常见的癌症,在许多地区其发病率仍在上升。紫外线(UV)辐射暴露(如过度日晒)仍是黑色素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不过,公众意识宣传活动已显著降低了其死亡率。除了 UV 辐射造成的基因损伤,特定的基因改变也与黑色素瘤有关。诊断时肿瘤的分期对黑色素瘤预后的重要性远超其他几乎所有癌症。依赖于环境的基因突变会削弱肿瘤抑制机制或激活促生长信号通路,这是皮肤黑色素瘤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 UV 辐射等外部因素,肿瘤微环境也会促进黑色素瘤的进展、侵袭和转移。在过去十年里,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针对 BRAF 和 MEK 的治疗方法的发现和发展,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有了显著改善

    来源: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时间:2025-04-04

  • SNc多巴胺神经元缺失的微妙行为特征:MPTP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三维行为图谱解析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始终是科学家们攻坚的重点目标。这种疾病最典型的病理特征是中脑多巴胺(dopamine, DA)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尤其是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c)的损伤会导致经典的运动症状。然而,传统研究面临两大困境:一方面,SNc与相邻的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DA神经元功能存在交叉重叠,其特异性行为调控机制尚未明晰;另一方面,常用的MPTP小鼠模型常出现与人类PD症状不符的运动亢进现象,使得行为评估的转化价值受限。针对这些

    来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5.8

    时间:2025-04-04

  • 随机森林与 Shapley 值解析:鼻内催产素对自闭症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靶向效应

    在神经发育领域,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难题。它表现为一系列广泛的社交缺陷,每个患者的症状在表型上都有所不同。目前,针对 ASD 核心社交缺陷,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而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被发现能够调节社交脑网络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提升社交感官线索的显著性和强化价值,对 ASD 患者的大脑和行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长期鼻内摄入催产素(Intranasal oxytocin,IN - OXT)的效果却存在不一致性。有的研究显示,幼儿每日接受 32IU 的 IN - OXT,12 周后在照料者评定的社交反应量表上有

    来源:Neuropsychopharmacology 6.6

    时间:2025-04-04

  • Pathogenic mutation impairs functional dynamics of Hsp60 in mono- and oligomeric states:从分子机制揭示疾病关联突变对 Hsp60 功能的影响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蛋白质就像一个个精密的 “小机器”,执行着各种重要任务。热休克蛋白 60(Heat Shock Protein 60 kDa,Hsp60)便是其中一位关键 “成员”,它是线粒体中的分子伴侣,与 Hsp10 协同工作,帮助其他蛋白质正确折叠,对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至关重要。一旦 Hsp60 出现异常,就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13 型(SPG13)与 Hsp60 的 V72I 突变密切相关。然而,尽管知道这个突变会导致疾病,但它究竟如何影响 Hsp60 的功能,在分子层面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这就好比知道一把钥匙坏了打不开锁,但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整合蛋白质基因组学解析局限性前列腺癌:解锁生物学奥秘与精准治疗新策略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它是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也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原因。虽然约 75% 新诊断的患者处于局限性阶段,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或放疗治愈,但部分患者在局部治疗后仍会出现生化复发(BCR),这反映出前列腺癌存在显著的内在异质性。目前,基于临床病理参数的风险分层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预后,但仍有不足。同时,现有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在风险分层方面也并非完美,且针对侵袭性前列腺癌的分子特征及治疗靶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例如,雄激素剥夺疗法(ADT)作为侵袭性前列腺癌的一线全身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在治疗后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去势抵抗。因此,深入探究前列腺癌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新西兰南极冷逆转期间的新发现:YD 干旱与 IPO 气候调制对环境的影响

    在地球气候漫长的演变历程中,过去的气候变化如同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密码,蕴含着理解未来气候趋势的关键线索。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对许多气候现象有所了解,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于南半球过去的气候模式,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期的气候特征和变化机制,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此外,现有的数值气候模型在预测区域气候变化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变得困难重重。因此,深入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揭示其背后的机制,对于完善气候模型、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了探索这些未知,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C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巨型能量密度氮化物电介质:顺电 - 亚顺电相变开启高性能材料新征程

    在现代电子和电力设备领域,静电介质电容器凭借其超快的充放电能力和高功率密度,成为推动相关技术发展的关键元件。然而,它却存在一个 “致命短板”—— 能量密度较低。这一问题严重限制了下一代电子设备朝着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迈进的步伐。就好比在打造超级迷你的电子产品时,低能量密度的电容器就像一个 “大胖子”,占据了过多空间,还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因此,研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可靠高效电介质材料,成为科研人员亟待攻克的难题。南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勇敢地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他们开展了一项关于 III 族氮化物化合物 (Al, Sc, B) N 的深入研究,致力于通过诱导一种特殊的场驱动相变 —— 顺电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抑制DLK棕榈酰化:一种规避细胞全局抑制副作用的新型神经保护策略

    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长期面临一个关键矛盾:双亮氨酸拉链激酶(DLK/MAP3K12)作为促退化信号的核心调控因子,其全局抑制虽能阻断病理进程,却会引发严重的轴突细胞骨架紊乱。这一困境在DLK激酶抑制剂GDC-0134的临床试验中尤为突出——患者出现感觉神经病变伴血浆神经丝蛋白升高,揭示DLK在维持健康轴突结构中的基础作用。Temple大学Gareth M. Thomas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通过创新性靶向DLK翻译后修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研究采用高通量成像筛选(28,400种化合物)、微流控培养系统、酰基生物素交换(ABE)棕榈酰化检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揭秘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表观遗传机制与治疗新靶点

    在癌症的世界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常见且棘手的血液癌症,它如同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目前,AML 的治疗面临着诸多困境,虽然治疗手段在不断改进,但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强化化疗后,疾病仍会复发,这主要是因为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s)的存在。LSCs 不仅是 AML 发病的 “罪魁祸首”,还对化疗药物产生抵抗,使得疾病难以彻底治愈。因此,深入了解 LSCs 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了攻克 AML 的关键所在。为了揭开 AML 的神秘面纱,来自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全球变暖下海洋 CO2吸收 “空洞” 的出现:区域碳循环变化与潜在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CO2)数量急剧增加。海洋作为重要的 CO2“汇”,吸收了约 30% 的人为排放 CO2 ,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海洋对 CO2的吸收能力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海域的吸收情况差异明显。以往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部分海洋区域的 CO2吸收能力有所增强,比如热带和南大洋;但北大西洋(NA)的情况却较为特殊,其 CO2吸收的未来变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目前,地球系统模型(ESMs)对海洋 CO2吸收的预测大多基于线性响应,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此外,北大西洋的深海对流和区域碳循环与全球气候系统紧密相连,全球变暖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尚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多囊蛋白在秀丽隐杆线虫中招募货物至不同纤毛细胞外囊泡亚型,为多囊肾病研究带来新曙光

    在生物的世界里,细胞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而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就像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 “小邮差”,在细胞 - 细胞通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些 “小邮差” 十分神秘,它们个头小、生成过程短暂,来源多样且具有异质性。多种 EVs 共存于生物体液中,由于物理性质相似,常常难以分离,这使得研究人员很难深入了解单个 EV 亚型的具体情况,极大地阻碍了基于 EV 的诊断、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在众多 EVs 中,由细胞的特殊信号区域 —— 纤毛产生的 EVs 格外引人关注。纤毛体积微小,仅约为细胞体积的万分之一,这使得纤毛 EVs 在批量 E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基于贝叶斯流网络的蛋白质序列建模:解锁未探索蛋白质空间的新范式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但人类仅探索了理论蛋白质序列空间的极小部分。传统蛋白质生成模型如ProtGPT2(自回归)和EvoDiff(离散扩散)存在明显局限:前者受限于单向生成难以捕捉长程相互作用,后者难以处理离散序列数据。更关键的是,现有方法无法同时实现高质量的无条件生成和灵活的条件生成,这严重制约了蛋白质工程的应用潜力。DeepMind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提出用贝叶斯流网络(Bayesian Flow Networks, BFNs)这一新兴生成框架突破上述瓶颈。BFNs通过建模数据分布的连续参数(而非直接建模数据),天然支持离散变量处理,其"学习数据信念"的机制比传统方法更适应蛋白质序列的复杂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肌肉纤维 Myc 在肌肉生长中的 “非必要” 角色:挑战传统认知的新发现

    在生命的奇妙进程中,肌肉如同身体的 “动力引擎”,时刻展现着神奇的适应能力。当我们进行力量训练时,肌肉会逐渐变得强壮;而在受伤后,它又能自我修复、恢复功能。长久以来,科学家们对肌肉生长和修复的机制充满好奇,其中 Myc 这个神秘的转录因子,吸引了众多目光。Myc 在细胞的增殖、代谢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像细胞生长的 “指挥官”。在骨骼肌领域,它也备受关注。以往研究发现,在机械负荷(如运动)刺激下,Myc 基因和蛋白表达会增加,而且它与核糖体生物发生相关,这一过程对肌肉生长至关重要。基于这些发现,人们推测 Myc 可能处于肌肉负荷响应、促生长基因调控网络的核心位置,它在老年肌肉中诱导失败,或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靶向 PDHA1琥珀酰化:胆管癌治疗新希望

    在癌症的世界里,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它是继肝细胞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侵袭性强,预后差。化疗作为胆管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却因化疗耐药问题,导致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这就好比在与癌症的战斗中,我们手中的武器威力大打折扣,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代谢重编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和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试图从这个全新的角度找到提高胆管癌化疗敏感性的方法。最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新型PLpro抑制剂在长新冠临床前模型中改善预后的突破性研究

    在全球新冠疫情进入地方性流行阶段后,长新冠(PASC)已成为影响数千万患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约三分之一新冠康复者会出现持续数月的多系统症状,包括肺部纤维化、认知障碍和心脏异常等,但目前尚无获批疗法。这一临床困境的核心在于:现有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虽能靶向病毒主蛋白酶(Mpro),但对长新冠无效,且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更棘手的是,长新冠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能模拟人类多器官症状的动物模型。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澳大利亚WEHI研究所领衔的国际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突破性研究。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创新策略开发了能模拟长新冠多系统症状的小鼠模型——通过连续传代获得致病性增强的SARS-C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为什么切割弹性体比撕裂更轻松?—— 多尺度揭示软材料断裂与切割力学差异及其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软而坚韧的材料,像橡胶、皮革以及肉类等。这些材料有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用手撕它们非常困难,即便提前开个小口来削弱,也很难撕开;但要是用锋利的刀片去切割,就轻松多了,不仅用力小,还能更好地控制切割形状和表面平整度。可别小看这个现象,它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对很多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在设计防护装备时,材料得能抵抗刀片、针头的穿刺;在体育器材方面,过于坚韧的材料要是意外接触到刀片,可能会突然损坏。然而,一直以来,材料对切割和撕裂的不同抗性来源,始终是个谜团,这也限制了我们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所以,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法国 ESPCI Paris、C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全球漂浮海带森林保护现状堪忧:海洋热浪威胁加剧,保护刻不容缓

    海带森林是地球上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犹如海洋中的 “绿色巨人”,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之所,还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阴影正逐渐笼罩这片神奇的海洋世界。海洋热浪(MHWs)愈发频繁和强烈,如同一场场无形的灾难,冲击着海带森林的生存。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其造成诸多干扰,如过度捕捞、污染等。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海带森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衰退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还威胁到依赖其生存的人类社会。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海带森林的保护状况和未来面临的全球威胁了解甚少,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为了揭开海带森林保护与威胁的神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SAT1 非经典作用助力卵巢癌腹膜转移:机制揭示与靶向治疗新希望

    卵巢癌,作为女性健康的 “杀手” 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上皮性卵巢癌(EOC)是卵巢癌最常见的类型,常常在确诊时就已扩散至腹膜,形成大量腹膜沉积物和恶性腹水。目前,EOC 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铂类辅助化疗,部分患者还可使用聚(ADP - 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然而,化疗耐药和对 PARP 抑制剂的抵抗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的研究。他们聚焦于卵巢癌肿瘤细胞在腹水中实现锚定非依赖性生存和腹膜转移的机制,旨在找到潜在的治疗靶点,为卵巢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质粒驱动的大肠杆菌克隆成功策略:纵向基因组研究揭示质粒-宿主协同进化机制

    在微生物学领域,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研究最深入的模式生物之一,其染色体外遗传元件——质粒的种群结构和进化动态却长期笼罩在迷雾中。这些微小的环状DNA分子如同细菌世界的"瑞士军刀",携带抗生素抗性、毒力因子和细菌素等关键生存武器,但它们在自然种群中的分布规律、与宿主的共进化关系以及对克隆成功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作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既能无症状定植于健康人群肠道,又是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其质粒介导的进化策略更值得深入探究。挪威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采用创新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镍催化卤代芳烃与 B2N4试剂的 C-N 偶联反应:开辟 N,N - 二烷基苯胺合成新路径

    在化学合成领域,碳 - 杂原子键(尤其是 C-N 键)的构建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关键环节。N,N - 二烷基苯胺作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关键骨架以及有机合成的重要基石,其高效合成方法的探索备受关注。传统的 C-N 键形成方法,如过渡金属(Pd/Ni 等)促进的 C-X 胺化反应,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大多依赖复杂配体和化学计量的外源碱,在处理富电子卤代芳烃和碱敏感底物时存在明显局限,且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光氧化还原催化虽能在温和条件下实现 C-N 键的形成,但仍难以克服对特定底物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更高效、温和且普适性强的 C-N 键构建方法迫在眉睫。为解决上述难题,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药学院、北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遗传调控的 eRNA 表达:预测染色质接触频率并揭示 GWAS 位点遗传机制的新视角

    在生命科学的广阔领域中,基因表达调控一直是研究的核心热点。增强子作为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元件,其转录产生的增强子 RNA(enhancer RNA,eRNA)却像是隐藏在迷雾中的神秘角色。尽管增强子在调控基因时空表达模式方面的作用已被深入研究,但 eRNA 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疾病风险的影响,仍如同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充满未知。过往研究虽暗示 eRNA 在基因转录、染色质修饰、增强子环形成以及细胞命运决定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具体机制却含糊不清。而且,大多数与复杂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都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传统研究方法在解析这些区域的功能时困难重重,这就迫切需要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揭开 eRNA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铁氨基自由基介导环丙烯胺化开环立体选择性合成四取代和三取代烯基腈:挑战与突破

    在有机合成的广阔领域中,多取代烯基腈(Multisubstituted alkenyl nitriles)因其在生物活性分子和有机材料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直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例如,恩他卡朋(entacapone)可与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联合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 “剂末现象”;瑞利珠单抗(rilzabrutinib)作为治疗中重度哮喘的先进口服药物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然而,这些多取代烯基腈的合成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四取代烯基腈的高立体选择性合成,就像在复杂的迷宫中寻找一条精准的路径,一直让科研人员们绞尽脑汁。环丙烯(Cyclopropenes)作为有机化学中用途广泛的基石,本可转化为多种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NHC/CPA双催化实现III型环芳烃的立体选择性大环内酯化:构象稳定与药物设计新策略

    在药物发现领域,三维分子构象对生物活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中环芳烃作为特殊大环化合物,其构象锁定形式在抗菌药物(如Fijiolide A)和靶向药物(如劳拉替尼Lorlatinib)中展现出独特价值。然而传统合成方法依赖底物诱导的非对映选择性大环化,难以同时控制ansa链中心手性与苯环平面手性。针对这一挑战,中国科学院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突破性研究。研究采用NHC/CPA双催化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III型环芳烃的高效立体控制合成。主要技术方法包括:1)NHC催化酰基唑鎓中间体介导的分子内大环化;2)CPA通过氢键作用增强1,3-二醇去对称化的非对映选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日本生物样本库全基因组序列数据纯合片段分析:解锁基因组奥秘,洞察遗传与健康

    在生物的基因组世界里,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就像隐藏的密码,广泛分布于各种物种的基因组中,与人类众多性状、常见疾病以及罕见隐性疾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研究人员主要借助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阵列数据来探索 ROH 的奥秘,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对于短 ROH 的检测能力有限。随着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检测 ROH 成为可能,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测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会干扰 ROH 的精准识别。而且,以往对日本人群

    来源: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6

    时间:2025-04-04

  • 靶向角质形成细胞 SRB1:炎症性皮肤病治疗新希望

    在皮肤的世界里,炎症性皮肤病就像一群 “捣蛋鬼”,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像银屑病这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不仅影响外貌,还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手段存在不少问题。对于轻度至中度患者,常用的外用药物缺乏特异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而重度患者依赖的系统性生物制剂,虽然疗效显著,但价格昂贵,并且伴有严重的副作用风险。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关于 “Keratinocy

    来源:Communications Medicine 5.4

    时间:2025-04-04

  • CRAPIR: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 piRNA,开辟心脏保护新方向

    缺血再灌注(I/R)损伤指的是心脏组织和器官在长时间缺血后恢复血流时发生的继发性损伤。这种损伤主要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机制加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PIWI 相互作用 RNA(piRNAs)是一类新型的小非编码 RNA,在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piRNAs 在 I/R 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和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究了此前团队发现的一种与心脏再生相关的 PIWI 相互作用 RNA(CRAPIR)在 I/R 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建立了成年雄性小鼠 I/R 损伤模型,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评估了裂解的半胱

    来源: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6.9

    时间:2025-04-04

  • “毛蕊异黄酮联合甲氨蝶呤靶向 T 滤泡辅助细胞中 BATF 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意义”

    T 滤泡辅助(Tfh)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SjD,又称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它会促进效应 B 细胞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然而,靶向 Tfh 细胞极具挑战。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毛蕊异黄酮(Caly)能有效抑制致病性 Tfh 细胞反应,但不影响 B 细胞向浆细胞的分化。在 Tfh 细胞极化条件下,Caly 可迅速与关键转录因子 BATF 结合,这种结合存在于人类和小鼠的 CD4+T 细胞中,进而有力地干扰 BATF 介导的 Maf 基因转录。甲氨蝶呤(MTX)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它主要抑制 B 细胞反应,却无法靶向 Tfh 细胞。在先前建立

    来源: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6.9

    时间:2025-04-04

  • 盲盒不确定性对消费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即时满足与赌徒谬误的中介作用及稀缺感知的调节效应

    在当代中国消费市场,一种名为"盲盒"的营销模式正引发前所未有的消费狂潮。这种源自日本"福袋"文化的销售方式,将精致玩偶随机装入不透明盒子,消费者支付固定价格却无法预知具体款式,这种"拆盒如抽奖"的体验让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据统计,中国潮流玩具盲盒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将达到294亿元。然而,在这股消费热潮背后,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非理性消费现象——有消费者为集齐特定款式豪掷千金,甚至出现"月消费超500元"的过度投入行为。这种营销模式的成功密码在于"不确定性奖励"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相比确定性奖励,不确定性更能刺激消费意愿。但鲜有研究系统揭示:为何消费者会为未知结果持续买单?这种看似欢乐的消费行为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社会决定因素与积极青年发展 “5C” 要素对智利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青春筑牢心灵防线

    在青春的旅程中,青少年正经历着身体、情感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当下的诸多困扰,如社交障碍、学习成绩下滑、校园缺勤,甚至增加自杀风险,还会对其成年后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像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物质滥用等问题。以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存在局限,仅关注减少临床症状,无法全面把握心理健康的复杂内涵。同时,虽然社会决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但相关研究缺乏综合理论框架,对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作用机制了解不足。此外,积极青年发展(PYD)作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智利等地区的本土研究较少。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来自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探秘自然联结与人格特质对中国大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解锁心理干预新路径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与自然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社交等多重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备受关注。以往研究虽对人格特质与幸福感有所探讨,但对于人格特质、自然联结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之间的复杂关系仍不明确。为了解开这些谜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其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gy》上。该研究旨在剖析外向性(Extraversion)和神经质(Neuroticism)这两种人格特质,如何通过自然联结(Connectedness to nature)和蓬勃发展(Flourishing)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健康相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女性饮食质量、体重指数与身心健康的关联探秘:BMI 的中介角色解析

    在生活中,女性的健康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独特的生理周期,像荷尔蒙变化、怀孕、绝经等,会让她们的身体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心理上,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等因素也时刻影响着她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而在社会层面,家庭、工作等角色带来的责任和压力,也对女性健康产生着作用。在这些复杂因素的作用下,饮食质量(Diet Quality,DQ)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变得扑朔迷离,尤其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来自伊兹密民主大学(Izmir Democracy University)、伊兹密卡迪普?塞莱比大学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青少年及年轻成人癌症患者茁壮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聚焦心理健康、生物标志物与生活质量

    在青春正好的年纪,却被癌症的阴影笼罩,这是许多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癌症患者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要承受癌症治疗带来的身体痛苦,还要面临个人、社会和心理成长关键阶段的重重挑战。“茁壮成长” 对于他们而言,不只是简单地活着,更是在逆境中实现心理成长、具备强大韧性并提升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对于影响他们茁壮成长的因素,科学界尚未完全明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探究影响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癌症患者茁壮成长的因素,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Psychology》。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有助于为该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措施,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癌症,实现身心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工作压力如何影响中国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情感反刍与工作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

    在中国教育体系持续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挑战。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个体差异扩大、多重角色冲突等问题交织,使得教师群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OECD和UNESCO的多项报告显示,教师幸福感(well-being)不仅关乎教育质量,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发展。然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中国教师的工作压力(work stress)水平持续攀升,情感反刍(affective rumination)——这种对工作负面情绪的反复思考现象日益普遍,而传统认为能提升幸福感的工作投入(work engagement)却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矛盾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曲阜师范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月经周期对女性趋近 - 回避行为的影响:行为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揭示卵巢激素与社会行为的奥秘

    在生活中,女性常常会发现自己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情绪和行为有着明显的变化。比如在经前,可能会莫名焦虑、烦躁,对某些事物的反应也和平时不一样。从科学角度来看,月经周期不仅是女性生理成熟的标志,其伴随的性激素水平波动,还对女性的心理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过往研究虽已发现女性趋近 - 回避行为与性激素(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存在关联,然而,仅靠行为学结果无法清晰解释背后的神经机制和电生理变化。为了深入探索这些未知,来自南京晓庄学院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gy》上。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招募 30 名女性大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心理韧性与有价值的生活:道德伤害与未来态度关系中的关键中介因素

    在心理学领域,道德伤害(Moral Injury,MI)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自人类诞生起,由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存在,违背这些观念的行为就会引发道德伤害。比如在战争或重大创伤后,人们常常会陷入道德困境,产生诸如内疚、羞耻等负面情绪。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不同,道德伤害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冲突引发的内心痛苦,它会严重影响个体对未来的信心,导致人们对未来感到悲观和绝望。目前,关于道德伤害的研究虽然有所增加,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军人和退伍军人等特定职业群体,对普通人群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对于道德伤害与对未来态度之间的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4

  • 免疫吸附疗法治疗新冠后综合征(PCS)的关键探索:一项单盲假对照交叉试验

    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新冠感染逐渐得到控制后,新冠后综合征(Post-COVID syndrome,PCS)却成为了新的难题。据估计,PCS 影响着多达 43% 的 SARS-CoV-2 感染者,这些患者在急性感染数月后仍存在持续症状,如疲劳、记忆障碍、呼吸困难、睡眠障碍和关节疼痛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也给全球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尽管 PCS 患者数量众多,但针对其治疗方案的研究却十分匮乏,目前几乎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指导临床治疗。部分研究表明,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可能在 PCS 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这为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向。免疫吸附(I

    来源:Trials 2

    时间:2025-04-04

  • “自我调节学习干预在澳大利亚小学的实效性评估:一项集群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在当今教育领域,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能力被公认为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大量研究表明,具备良好SRL技能的儿童不仅在学业表现上更优异,其成年后的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也显著优于同龄人。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教育界普遍认可SRL的重要性,关于如何在学校环境中有效培养这种能力仍存在诸多争议——不同年龄段学生是否需要差异化干预?短期训练能否产生持久效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德国学者Schunk等人在2022年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研究带来突破性发现: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的5小时SRL干预,通过"心理对比与执行意图"(Menta

    来源:Trials 2

    时间:2025-04-04

  • 基于 FAERS 数据库的 Voxelotor 不良事件回顾性研究:为镰状细胞病治疗筑牢安全防线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有一种可怕的遗传疾病悄然肆虐,它就是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SCD)。SCD 患者的红细胞仿佛被施了魔法,在缺氧的环境下会变成镰刀状,这种异常的红细胞不仅无法正常运输氧气,还会像 “小恶魔” 一样堵塞血管,引发剧烈疼痛、贫血以及各个器官的损伤 。全球有数百万人深受其害,在美国约有 10 万人患病,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个数字超过 300 万。传统的治疗方法,比如羟基脲(hydroxyurea),虽然能提高胎儿血红蛋白水平,血液输血能降低镰刀状血红蛋白浓度,但它们就像带着 “副作用” 枷锁的战士,存在诸多局限,比如频繁输血会导致患者铁过载。近年来,针对 S

    来源:BMC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8

    时间:2025-04-04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新突破:IL6R 或为关键保护因子

    在育龄女性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就像一颗隐藏在女性健康道路上的 “暗雷”,以雄激素水平升高、排卵功能障碍和形态异常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育能力和身体健康。据统计,在育龄女性中,其发病率为 6 - 10% ,还会引发如不孕、月经周期不规律、肥胖以及长期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尽管科研人员从多个角度对 PCOS 展开了研究,但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如同迷雾一般,让人难以捉摸。许多研究表明,PCOS 患者常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细胞因子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细胞因子与 PCOS 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始

    来源: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3.8

    时间:2025-04-04

  • 成人肋骨恶性软骨母细胞瘤伴头皮转移:一例分子特征明确的病例报告

    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在骨肿瘤中占比不足1%,通常归类为良性肿瘤。然而,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恶性转化病例:57岁男性患者左胸壁出现快速生长的8厘米溶骨性病变,影像学显示第六肋前弓皮质变薄但无骨膜反应。肿瘤经广泛切除后,7年后出现头皮多发转移灶。组织学显示特征性"铺路石样"多边形细胞巢,伴核沟、破骨样巨细胞及嗜酸性软骨样基质,呈现浸润性生长模式并见软组织侵犯。值得注意的是,原发灶与转移灶均检测到组蛋白H3K36M免疫阳性及H3F3B基因第2外显子p.K37M突变,二代测序未发现其他分子变异。该案例揭示恶性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肋骨等非常规部位,组织学恶性特征包括浸润性生长、显

    来源:Virchows Archiv 3.4

    时间:2025-04-04

  • 自组装胶束靶向双调蛋白抑制 RNA(SAMiRNA-AREG)在食蟹猴体内的系统毒性与毒代动力学研究:为纤维化疾病治疗带来新曙光

    自组装胶束靶向双调蛋白抑制 RNA(SAMiRNA-AREG)是一种基于 RNA 干扰的新型纳米颗粒,用于治疗纤维化疾病。本非临床研究在食蟹猴中探究了 SAMiRNA-AREG 在 0、25、50 和 100 mg/kg/ 天剂量水平下,4 周重复静脉给药的潜在毒性和毒代动力学。试验期间,对死亡率、临床观察、体重和器官重量、食物摄入量、眼科检查、心电图、血液学、血清化学、尿液分析以及大体和微观病理学进行了检测。在第 1 天和第 29 天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0、0.1、0.5、1、3、6、10、24 和 48 小时)采集血清样本进行毒代动力学分析。重复静脉给药毒性研究表明,与载体对照组相比,没有

    来源:Toxicological Research 1.6

    时间:2025-04-04

  • 综述:痛风性手指屈肌腱腱鞘炎伴尿酸盐乳:与感染极为相似的病例回顾

    痛风性手指屈肌腱腱鞘炎伴尿酸盐乳:与感染极为相似的病例回顾痛风,作为一种因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常见疾病,其发作和痛风石形成较为普遍,然而在关节外的屈肌腱处发病却极为罕见。在痛风患者体内,含有尿酸盐晶体的乳白色液体,即尿酸盐乳(urate milk),有时会偶然积聚在关节腔和痛风石中。本文报道了一例极为罕见的手指痛风性屈肌腱腱鞘炎病例,该病例以尿酸盐乳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化脓性腱鞘炎极为相似。病例详情患者为一名 54 岁男性,有着多年的痛风发作病史。自 30 岁起,他每年都会出现一次双脚痛风发作,但未形成痛风石。在本次发病前,患者因高尿酸血症仅服用了一个月的降尿酸药物,之后便停止门诊治疗,仅在痛风发作

    来源: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3.2

    时间:2025-04-04

  • 物质使用障碍与癌症易感性的遗传解码: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的因果关联研究

    癌症作为全球主要健康威胁,其与物质使用障碍(SUD)的关联长期存在争议。这项开创性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通过分析芬兰基因库(FinnGen)和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揭示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OUD)与特定癌症的分子层面关联。研究显示:OUD可能使膀胱癌风险增加4.0%(OR=1.040,95%CI 1.004–1.078,P=0.029),却意外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OR=0.931)和卵巢癌(OR=0.937)风险。反向MR分析排除了癌症导致OUD的可能性(P>0.05),而大麻使用障碍(CUD)与癌症无显著关联。这些发现为理解

    来源:Psychopharmacology 3.5

    时间:2025-04-04

  • 靶向 mGluR2受体:治疗强迫症(OCD)的新希望

    强迫症(Obsessive - Compulsive Disorder,OCD)就像一个神秘的 “捣乱分子”,悄悄潜入人们的生活。它影响着 1 - 3% 的人群,给患者带来痛苦,也让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每年花费超过 37 亿英镑。目前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行为疗法还是药物治疗,都无法让所有患者摆脱困扰。比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许多患者效果不佳,对于严重且治疗抵抗的 OCD,神经外科和神经调节干预手段虽然可能有效,但也存在局限性。在探索 OCD 治疗新方法的道路上,谷氨酸能系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OCD 患者大脑中与 OCD 相关的皮质纹状体丘脑回路存在功能障碍,相关区

    来源:Psychopharmacology 3.5

    时间:2025-04-04

  • 综述:微管相关蛋白 - 2(MAP2)在 HIV 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探究

    一、HIV 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现状HIV 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是困扰 HIV 感染者(PLWH)的一大难题。即便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ND 依旧持续存在。它以突触树突损伤为显著特征,可这一病症背后的病因却始终是个谜,科研人员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在研究过程中,诸多病毒蛋白被怀疑与 HAND 的发生有关,其中,包膜蛋白 gp120 被认为是导致 HIV 介导神经元变性的主要神经毒性物质。二、包膜蛋白 gp120 与神经元微管(MTs)的关联gp120 这个 “小家伙” 可不简单,它能紧紧地黏附在神经元微管(MTs)上,然后搞破坏,让 MTs 的正常功能大打折扣。MTs 就像是

    来源:Neurotoxicity Research 2.9

    时间:2025-04-04

  • 大麻二酚通过调控CB1受体变构作用改善丙戊酸诱导的小鼠幼崽发育异常:GABA能系统在自闭症模型中的关键作用

    孕期接触丙戊酸(VPA)会诱发后代出现典型自闭症特征。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大麻二酚(CBD)能显著改善VPA暴露小鼠的刻板行为(弹珠掩埋实验减少32%)和社交障碍(互动时间提升1.8倍)。机制上,CBD通过变构调节大麻素1型受体(CB1R),重塑了海马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小清蛋白阳性(PV+)GABA能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模式。实验采用胚胎期12.5天注射VPA(600 mg/kg)建立模型,在出生后21-34天进行CBD干预。免疫组化显示,25 mg/kg CBD使过度活跃的CB1R表达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如同"分子刹车"般精准调控神经递质平衡。该发现为破解自闭症神经环路异常提供了全新视

    来源: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时间:2025-04-04

  • 综述:巴基斯坦人群中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诊断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系统综述:2014 年至 2024 年 11 月的最新进展

    ### 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HNDs)概述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HNDs)是一类具有显著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的疾病,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电脉冲异常导致功能障碍引起。目前已记录超过 600 种 HNDs,是全球第二大死因。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遗传模式和致病机制上差异巨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研究方法本系统综述对 2014 年至 2024 年 11 月期间,报道巴基斯坦家庭中使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诊断 HNDs 的研究文章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PubMed 和 Web of Science 等在线数据库检索原始

    来源:Neurogenetics 1.7

    时间:2025-04-04

  • 新发现!FBXW11 变异与神经发育 - 颌 - 眼 - 指综合征的深度关联研究

    神经发育、颌、眼和指综合征(NEDJE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着多样的表现型。这是关于该病症发表的第二篇病例报告,记录了一名 8 岁重症患者的病史。患者出生时患有脑积水,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严重发育迟缓。研究人员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到一个新发变异 NM_0013789741:c.1220 A>T [p.Lys407Ile],它位于 FBXW11 基因 WD40 结构域的保守 WD4 区域,这与之前报道的患者一致。该研究着重展示了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EEG)特征,还配有相关图像及详细描述。虽然患者的表现型总体与之前研究相符,但存在一些此前未被描述的症状

    来源:Neurogenetics 1.7

    时间:2025-04-04

  • 综述:SCN1A基因多态性与癫痫及耐药性的关联: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SCN1A基因多态性:癫痫发生与耐药性的分子开关????研究背景与目的??癫痫作为全球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约1/3患者存在治疗耐药现象。电压门控钠通道α亚基1(SCN1A)基因编码神经元兴奋性调控的关键蛋白,其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通道功能影响癫痫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SCN1A多态性与癫痫及其耐药性的关联强度。??研究方法学创新??研究团队采用PRISMA标准对三大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进行系统性检索,筛选出64篇符合标准的研究。针对每个多态性,建立三种遗传模型(等位基因、纯合、隐性),通过计算合并比值比(OR)进行定量合成。严

    来源:Neurogenetics 1.7

    时间:2025-04-04

  • 综述:拉丁美洲特发性帕金森病相关遗传变异:一项系统综述

    ### 拉丁美洲特发性帕金森病相关遗传变异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复杂的表型表达受到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疾病遗传学角度来看,了解家族性 PD 的确定性突变以及特发性 PD 的遗传风险因素至关重要。家族性 PD 中,像 SNCA、PINK1、DJ1、VPS35、VPS13C 等单基因致病突变的发现,帮助人们理解了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确定了一些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这些单基因致病突变仅占 PD 病例的 10%。对于最常见的特发性 PD,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遗传度估计在 16 - 36% 之间

    来源:Neurogenetics 1.7

    时间:2025-04-04

  • 维生素 A 与色氨酸协同调节乳糜泻免疫反应的潜在治疗价值探索

    树突状细胞(DCs)在乳糜泻中由麦醇溶蛋白诱导的炎症里起着关键作用,它是首个接触麦醇溶蛋白的免疫细胞。色氨酸(Trp)和维生素 A(视黄醇,Ret)能影响 DCs 对麦醇溶蛋白的免疫反应,提升其耐受性。在视黄酸(RA)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存在时,初始 T 细胞可分化为对免疫耐受很重要的 CD4?CD25?Foxp3?调节性 T 细胞(Tregs)。本研究旨在探究 Ret 和 Trp 联合作用对 DCs 受麦醇溶蛋白影响后的表型和功能成熟的改变,以及对 Tregs 分化的作用。从乳糜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获取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 DCs,并用 PT - 麦醇溶蛋白刺

    来源: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1

    时间:2025-04-04

  • 免疫细胞表型与儿童疾病易感性:双向孟德尔随机化揭示的因果关联及免疫调节治疗潜力

    免疫细胞是维持儿童免疫稳态的核心,其表型变异与生长发育及疾病易感性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技术,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对731种免疫细胞表型与儿童肥胖、失神癫痫、哮喘及过敏四大疾病的因果关联进行系统解析。通过严格筛选工具变量(IV)及多重敏感性检验(MR-Egger、加权中位数、留一法),首次揭示CD8bright T细胞和CD19+ B细胞在儿童肥胖中的正向驱动作用,单核细胞亚群在哮喘发病中的关键地位。反向MR分析显示,除哮喘与TCRγδ AC(T cell receptor gamma delta activated cells)、过敏与CD28+

    来源: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1

    时间:2025-04-04

  • 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托伐普坦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关键免疫基因:探索诊疗新方向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给临床前药物研发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是候选药物被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DILI 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虽然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s)在免疫浸润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它们在托伐普坦诱导的 DILI 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未被阐明。研究人员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了与 DILI 相关的 RNA 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并从 ImmPort 数据库获取了 IRGs。通过对 DILI 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来源: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1

    时间:2025-04-04

  • 解析大肠杆菌携带 blaNDM时自诱导物 - 2 调节系统的转录应答:为攻克耐药难题提供新方向

    在医疗卫生领域,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在人体和自然环境中,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碳青霉烯类药物普遍存在,这些亚抑菌浓度(SIC)会促使细菌通过基因表达快速适应环境,产生多种耐药表型。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是细菌之间一种依赖细胞密度的通讯系统,通过产生、释放和检测信号分子 —— 自诱导物(autoinducers)来协调行为。其中,自诱导物 - 2(AI - 2)能在种内和种间介导细菌通讯。在大肠杆菌中,lsr 操纵子包含六个基因(lsrACDBFG),负责编码 ATP 结合盒(ABC)转运

    来源:BMC Microbiology 4

    时间:2025-04-04

  •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南非西开普省大茎点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结构:为油菜黑胫病防控提供关键依据

    油菜,作为一种在全球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物,却常常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黑胫病就是一个让种植户们头疼不已的难题。黑胫病的 “幕后黑手” 主要是大茎点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大球腔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这二者之中,大茎点菌更为 “凶悍”,它引发的冠腐病常常会导致黑胫病大规模爆发,给油菜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打击。过去,人们对南非当地大茎点菌种群的遗传情况了解甚少,这使得制定有效的黑胫病防治策略困难重重。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没有准确的地图指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Stellenbosch University)和西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4

  • 探秘西葫芦基因组:解析遗传变异,解锁农艺性状改良密码

    西葫芦,这种常见的蔬菜,在人们的餐桌上十分常见。但在农业生产中,西葫芦的种植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西葫芦的品种繁多,形态各异,这使得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变得复杂。而且,西葫芦还饱受病毒和真菌的侵害,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和白粉病(PM),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过去,虽然对西葫芦的遗传和基因组有一定研究,但相比其他葫芦科作物,其性状定位和基因发现的进展较为缓慢。为了深入了解西葫芦的遗传奥秘,找到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来自西班牙巴伦西亚理工大学(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可持续植物保护研究所(Institute f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4

  • 夏威夷昆虫 - 共生体系统:耦合进化速率塑造独特生态基因组景观

    在奇妙的生物世界里,动物体内的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共生体基因组就像一个个独特的 “小世界”,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进化规律,却又相互影响。在昆虫领域,多内共生细菌存在时,线粒体和共生体基因组的进化速率关系一直是个谜题。之前的研究发现,一些多共生体昆虫系统中,线粒体和共生体基因组进化速率并不总是相关联,这让科学家们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 “操控” 着这一切?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夏威夷的 Pariaconus 木虱。这种木虱在过去 300 - 350 万年里,于夏威夷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4

  • 工程改造假单胞菌的 VI 型分泌系统(T6SS)用于靶向递送抗菌和抗真菌效应物的研究

    在奇妙的微生物世界里,细菌们为了生存和 “称霸”,可谓是各显神通。它们不断地竞争资源、抢夺生存空间,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 “秘密武器”。其中,VI 型分泌系统(T6SS)就是革兰氏阴性菌中一种十分厉害的 “纳米武器”,它能将有毒的效应物直接输送到邻近细胞,在细菌间的 “战争” 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传统抗菌策略逐渐面临挑战。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抗菌方法,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 T6SS,期望通过工程改造它,开发出新型的抗菌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西班牙马拉加大学 - 西班牙科学研究委员会亚热带和地中海园艺研究所(IHSM-UMA-CSIC)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 ,

    来源:Journa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5.7

    时间:2025-04-04

  • 秦岭淫羊藿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对淫羊藿生物转化的潜力:珍稀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的新突破

    在传统中医药的宝库中,淫羊藿作为一味经典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它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着显著的保护作用,还能改善骨质疏松和神经系统缺陷等问题。其中,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药效的关键成分,像宝藿苷 I(baohuoside I)和淫羊藿次苷(icaritin)等去糖基化的次要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更高,在医药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这些成分在天然植物中含量极低,传统的提取方法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同时,化学合成法又面临着环境污染、选择性差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绿色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省科学院秦岭山天然产物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

    来源: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4.3

    时间:2025-04-04

  • 探秘美洲锥虫传播:马虻(Tabanus)的生态分布与风险预警

    在美洲的热带地区,有一种名为锥虫(Trypanosoma)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它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悄无声息地感染着动物,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些寄生虫生活在动物血液中,借助像马虻(Tabanus)这样的吸血昆虫传播。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锥虫病传播的热点区域知之甚少,也不清楚马虻在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这使得防控工作困难重重。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巴西、墨西哥、美国等多个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六种被认为是锥虫传播媒介的马虻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Parasites & Vectors》杂志上。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一是收集数据,从多个昆虫学收

    来源:Parasites & Vectors 3

    时间:2025-04-04

  • 上调 Nrf2 减轻广州管圆线虫诱导的小鼠寄生虫性脑膜炎:为寄生虫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在寄生虫感染的 “战场” 上,广州管圆线虫这个 “敌人” 让人类和小鼠等哺乳动物吃尽苦头。它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人们一旦不小心吃了含有其第三期幼虫(L3)的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比如蔬菜、蜗牛、蛞蝓,就可能感染,引发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出现嗜酸性脑膜炎、嗜酸性脑膜脑炎等病症。目前,针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发的疾病治疗,还存在诸多挑战。而且对于 Nrf2 在寄生虫感染,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还很少。所以,开展相关研究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中国台湾多家机构(包括童综合医院、光田综合医院、中山医学大学、中国医药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他们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小鼠

    来源:Parasites & Vectors 3

    时间:2025-04-04

  • 机器人辅助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意义探究

    腰椎退行性疾病,就像潜伏在老年人身体里的 “隐形杀手”,常常引发坐骨神经痛、下肢疼痛、放射痛、跛行和下腰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BE-LIF)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虽然在减少术中创伤、出血和术后疼痛等方面表现出色,能让患者更快恢复,但它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 —— 手术时间普遍比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长,这无疑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身体机能本就较弱的老年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深圳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uropean Journ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4

  • 脉络丛体积增大与农村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的关联:一项基于人群的影像学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传统研究多关注肌肉骨骼系统退化,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调控中的关键作用。脉络丛(Choroid Plexus, ChP)这个位于脑室内的特殊结构,作为脑脊液(CSF)的主要生产者,近年来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被发现异常增大,但其与身体功能的关联始终是未解之谜。更关键的是,农村老年人群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其神经退行性病变往往被归因于"自然衰老",缺乏客观的生物标志物。在此背景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联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跨国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这项发表在《Fluids and Barriers of the CN

    来源:Fluids and Barriers of the CNS 5.9

    时间:2025-04-04

  • 调控脱发免疫反应:反义寡核苷酸(ASOs)治疗斑秃新靶点与新策略

    脱发问题困扰着许多人,斑秃(AA)会突然出现斑片状脱发,雄激素性脱发(AGA)则表现为头发逐渐稀疏。目前针对这两种脱发的治疗手段有限,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新治疗方法的探索迫在眉睫。Biorchestra Co. Ltd. 和韩国公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此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BMC Immunology》。这一研究对揭示脱发发病机制、开发新疗法意义重大。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实验动物选用 C3H/HeJ 小鼠和 C57BL/6J 小鼠构建脱发模型,其中 C3H/HeJ 小鼠用于构建 AA 模型,C57BL/6J 小鼠用于构建 AGA 模型。通过皮下注射相关试剂诱导脱发,利用定量

    来源:BMC Immunology 2.9

    时间:2025-04-04

  • 咖啡酸和绿原酸介导 ADPN-AMPK-PPARα 通路改善蛋鸡脂肪肝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 开启蛋鸡健康养殖新征程

    在蛋鸡养殖领域,随着蛋鸡逐渐进入产蛋后期,它们就像步入暮年的老人,身体机能开始衰退。生产性能和蛋品质下降不说,还容易患上一种 “富贵病”—— 脂肪肝。这不仅让蛋鸡的健康亮起红灯,也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如何有效防治蛋鸡脂肪肝,提升它们的生产性能,大家都在苦苦探寻。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ing,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

    来源: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6.3

    时间:2025-04-04

  • 外源壳聚糖浓度对盐胁迫下木槿光合作用及生理功能特性的影响:探寻植物抗盐新策略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土壤盐渍化就像一场 “无声的灾难”,无情地阻碍着植物的生长。全球超过 20% 的耕地深受其害,我国也有大约 200 万公顷的土地被盐渍化困扰,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以及沿海地区。盐渍化土壤中大量积累的 Na+和 Cl-离子,不仅破坏植物的叶绿体,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还会引起植物脱水、离子失衡,最终造成渗透胁迫,严重影响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严峻问题,传统的应对策略,如种植耐盐作物、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改良土壤、进行遗传育种培育耐盐品种,以及利用有益细菌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在众多应对土壤盐渍化的探索中,壳聚糖这种天然多糖引起了科研人员的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转录组分析揭示甜瓜果实脐部发育机制:探寻提升果实外观品质的关键

    在水果的世界里,甜瓜凭借其香甜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然而,甜瓜果实脐部的大小却严重影响着果实的外观品质,这可让种植户和消费者都有些烦恼。一直以来,甜瓜果实脐部发育的调控因素和分子机制都如同神秘的面纱,让人难以捉摸。为了揭开这层面纱,河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上。研究发现了影响甜瓜果实脐部发育的关键因素,这对于提升甜瓜的外观品质、增加其经济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首先是表型分析,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生长阶段甜瓜果实脐部的形态变化,记录其大小、形状等特征。其次是 RNA 测序(RNA-s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传粉者特异性介导的传粉前隔离:两种同域玉凤花属植物的蛾类与天蛾传粉机制解析

    在植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中,传粉者驱动的生殖隔离一直被视为物种分化的关键驱动力。兰科植物作为被子植物中物种最丰富的家族之一,其特化的传粉系统为研究植物-传粉者协同进化提供了理想模型。然而,对于同域分布且花期重叠的近缘兰科物种,如何通过花部性状分化实现传粉者隔离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南昌大学联合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中国东南部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同域分布的两种玉凤花属植物——具睫玉凤花(Habenaria ciliolaris)和裂瓣玉凤花(H. schindleri)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两年的野外实验,系统比较了二者的传粉生态学特征,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整合 QTL 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揭示大豆主茎节数的遗传奥秘

    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作物,是人类蛋白质和油脂的关键来源,在食品、饲料及工业领域应用广泛。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对大豆的需求持续攀升。然而,我国作为大豆消费大国,却长期依赖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尽管多年来致力于提高大豆产量,但成效有限,实现大豆种植的自给自足迫在眉睫。主茎节数(MSNN)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它对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物量积累以及最终的产量潜力都有着重要作用。节点的分布直接关系到光合作用和养分分配,进而影响种子产量。同时,MSNN 还与植物高度、分支情况相关,影响光截获和光合效率。但 MSNN 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其遗传机制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较为复杂。此前,虽已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番茄柱头位置调控新 QTL 的发现:解析自交亲和性演变及育种应用新契机

    研究背景在植物的繁衍过程中,花朵的结构和授粉方式至关重要。番茄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花朵的形态和交配系统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野生番茄通常具有自交不亲和性,柱头突出于雄蕊圆锥体之外,有利于异花授粉;而驯化后的番茄则转变为严格自交,这一转变与柱头位置(Stigma Position,SP)的变化密切相关,SP 从野生型的外露转变为在雄蕊圆锥体内,从而实现了自花授粉。虽然此前已经发现了一些影响 SP 变化的主要基因,如 Se2.1,但对于现代栽培番茄中那些保持固有或热诱导非插入性 SP 的遗传调控机制仍有待阐明。此外,环境因素对番茄的生殖成功影响重大,高温会导致柱头外露,影响受精和坐果率。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叶面喷施纳米零价铁对‘烟富 6 号’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提升苹果产业的新契机

    在水果的世界里,苹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全球 “四大水果” 之一,还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近年来,静宁县的苹果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在苹果种植过程中,人们忽视了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加上当地特殊的土壤条件,比如高土壤 pH 值和高碳酸盐含量,使得铁元素在土壤中常以难以被果树吸收的不溶性氢氧化铁形式存在,果树缺铁黄化的现象频繁出现。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苹果的生长和品质,制约了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纳米零价铁(nZVI)对‘烟富 6 号’苹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植酸能否成为玉米生长的磷源?这项研究给出答案!

    在农业生产中,磷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然而,传统的化学磷肥不仅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过度使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动物粪便等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磷,如植酸(InsP6),但这些有机磷往往不能被作物充分利用。为了探寻更高效、环保的磷利用方式,来自意大利 CREA 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 Maria Carelli、Federica Terlizzi 和 Carla Scotti 针对玉米展开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上。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不同育种背景的两个玉米种群,分别是意大利传统开放授粉种群 “Nostrano dell’Isola”(VA572)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黄瓜叶片光合参数对光强日际变化的不对称响应机制及其估算模型优化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叶片每天经历的光照强度如同变幻莫测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这种被称为光合光子通量密度(PPFD)的波动,迫使植物进化出精妙的"光驯化"能力——通过调整叶片结构和光合机构来适应变化。然而科学家们发现,当前广泛使用的平均光强(Qa)估算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它像粗暴的节拍器,将所有光强波动等同视之,完全忽略了植物可能对光照增强与减弱存在差异响应这一生物学特性。东京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团队选择黄瓜幼苗作为模式生物,开展了两组精妙的实验。第一组让植株经历6天随机波动的PPFD(100-500 μmol m-2 s-1),第二组则设计"单日光强骤变"处理(低→高或高→低)。通过LI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4

  • 高特质焦虑个体情感预测的神经关联:静息态功能连接的证据 —— 探索焦虑影响情感预测的神经机制

    先前的文献表明,高特质焦虑(HTA)个体在预测未来情绪时存在负性偏差,但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招募了 38 名高特质焦虑个体(HTA)和 38 名低特质焦虑个体(LTA)。所有参与者都完成了社会情感预测任务,并进行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与 LTA 组相比,HTA 组预测未来积极事件时的唤醒水平更低,但在预测未来积极事件的效价方面表现相当。此外,HTA 组在报告未来消极事件的预期效价和预期唤醒水平方面表现正常。另外,与 LTA 组相比,HTA 组左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和左侧舌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除此之外,HTA 组背侧前岛叶与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

    来源: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2.4

    时间:2025-04-04

  • 新型 GLP-1 与 FGF21受体双激动剂 HEC88473 首个人体研究:为代谢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HEC88473 是一种新型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1(FGF21)受体双激动剂,它是一种 Fc 融合蛋白,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1 和 GLP-1 部分分别与 Fc 片段的 N 端和 C 端融合。本研究旨在评估 HEC88473 的临床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人员在一项针对健康和肥胖受试者的 I 期单剂量递增试验中,对 0.5 - 62.9mg 的 HEC88473 进行了评估,同时检测了血清葡萄糖、脂质和脂联素水平。结果显示,给药后 HEC88473 吸收缓慢,并代谢为 Fc - GLP-1 和 Fc - FGF21。在健康受试者中,

    来源:BioDrugs 5.4

    时间:2025-04-04

  • 意大利大规模研究: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老年患者生物药物使用现状及挑战

    在医学领域,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IMIDs)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类疾病包含多种慢性病症,如银屑病(PsO)、银屑病关节炎(PsA)、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类风湿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不断攀升。生物药物作为治疗 IMIDs 的常用手段,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在老年患者使用时却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老年患者对生物药物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更为敏感,身体的生理变化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关键的随机临床试验(RCTs)中,老年患者参与度低,相关研究数据有限,导致医生在为老年患者开具生物药物处方时缺乏足够依据,

    来源:BioDrugs 5.4

    时间:2025-04-04

  • 中国空间站人居区微生物组计划(CHAMP)揭示早期空间微生物景观及其适应性演化

    随着中国空间站(CSS)正式投入运行,其微生物组特征研究成为航天医学领域紧迫课题。微生物不仅威胁航天员健康,还可能影响设备正常运行。中国空间站人居区微生物组计划(CHAMP)首次系统解析了CSS早期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宏基因组测序与培养组学相结合的策略,发现空间站微生物组呈现显著的人体共生菌优势特征,其群落组成与功能多样性均与国际空间站(ISS)存在显著差异。尽管两次采样任务显示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异质性,但功能层面未现统计学差异,唯抗生素抗性基因呈现累积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站内微生物表现出强烈的共现网络特征。通过对比装配测试中心(AIT)环境分离株,发现CSS菌株存在大量可能关联空间适应的

    来源: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8

    时间:2025-04-04

  •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编码的额外小蛋白:亚细胞定位、毒力功能及研究新突破

    绝大多数已知病毒属于正链单链 RNA(+ssRNA)类。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es)是极具破坏性的植物病毒,威胁全球粮食安全。人们普遍认为,包括烟草花叶病毒属在内的 + ssRNA 病毒仅在其正链(+RNA)上编码蛋白质。在此,研究人员鉴定出烟草花叶病毒属负链上额外的开放阅读框(ORFs),命名为反义开放阅读框(rORFs)。以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为模型,通过质谱分析检测到 rORFs 的相应肽段,并借助核糖体分析(ribosome profiling)证实了 rORFs 的翻译。此外,研究表明这些 rORFs 可能从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进行翻译。rORF1 和 rO

    来源: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8

    时间:2025-04-04

  • 利用湿地土壤微生物组的精细尺度变化和异质性预测景观尺度的养分通量

    在全球范围内,流域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就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严重威胁着淡水和咸水生态环境。其主要 “罪魁祸首” 是农业活动中过量排放的氮(N)和磷(P),这些多余的养分引发了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广泛退化。美国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湿地恢复项目,其中湿地保护计划(WRP)就是重要举措之一。然而,随着恢复工作的推进,如何准确评估恢复效果、预测景观尺度的养分循环成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来自美国多所高校(包括 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Tennesse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等)的研究人员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时间:2025-04-04

  • 【(E)-2,3 - 二甲氧基 - 4′- 甲氧基查尔酮(L6H21):稳定肠屏障,对抗酒精性肝病的新希望

    本研究旨在通过考量酒精摄入、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肠内皮屏障功能障碍与酒精性肝病(ALD)之间的联系,探究(E)-2,3 - 二甲氧基 - 4′- 甲氧基查尔酮(L6H21)在 ALD 中的作用。将 8 周龄雄性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 8 个实验组(每组 n = 5),包括喂食对照等热量液体饮食的对照组、喂食含 5% 乙醇的 Lieber-DeCarli 液体酒精饮食的乙醇(EtOH)组,以及第 10 天接受脂多糖(LPS)的 EtOH + LPS 组或 LPS 组。另外 4 组(L6H21 组、LPS + L6H21 组、EtOH + L6H21 组、EtOH + LPS + L6H2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2.9

    时间:2025-04-04

  • piR-38736:胃癌诊疗新希望 —— 调控 SMAD4 助力攻克难题

    胃癌,作为消化系统的 “顽疾”,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晚期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 30%。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迫在眉睫。PIWI 相互作用 RNA(p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 RNA 分子,在癌症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揭示了多种 piRNA 在癌症中的功能,但 piR-38736在胃癌中的具体作用却鲜为人知。为了揭开 piR-38736在胃癌中的神秘面纱,来自扬州大学医学院、扬州市中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2.9

    时间:2025-04-04

  • PBK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免疫浸润与甲基化调控机制研究

    肝癌作为"沉默的杀手",在中国每年导致超过30万患者死亡,其中肝细胞癌(HCC)占比高达85%。尽管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不断进步,晚期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2.5%。这种严峻现状主要源于两大瓶颈:早期诊断缺乏敏感标志物,以及肿瘤异质性导致治疗效果差异显著。传统依赖AFP检测和影像学的方法存在灵敏度低、成本高等缺陷,而新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仅对部分患者有效。更令人担忧的是,HCC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乙肝病毒感染、代谢异常等多重因素,使得单一靶点的临床应用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寻找能同时满足诊断准确性、预后预测性和机制解释性的生物标志物,成为突破HCC诊疗困境的关键。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研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2.9

    时间:2025-04-04

  • 柴胡桂枝干姜汤通过调节 SK1/S1P 信号通路改善慢性胰腺炎:开启胰腺健康新征程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其特征为胰腺腺泡细胞(PACs)受损、持续纤维化以及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逐渐丧失。鞘氨醇激酶 1(SK1)在受损的 PACs 中表达升高,其代谢产物鞘氨醇 - 1 - 磷酸(S1P)通过自噬和焦亡促进胰腺星状细胞(PSC)的活化。柴胡桂枝干姜汤(CGGD)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然而,CGGD 是否影响 SK1/S1P 轴并通过该途径缓解胰腺损伤仍不明确。在本研究中,用 CGGD 单独或联合 S1P 和 SKI-178 对 CP 大鼠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以评估 CGGD 对胰腺损伤、纤维化、自噬和焦亡的影响。结果表明,CP 大鼠胰腺组织

    来源: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5

    时间:2025-04-04

  • 综述: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背景与临床意义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D-NETs)作为消化道罕见肿瘤(年发病率0.19/10万),占所有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2-4%。随着内镜技术普及,其检出率逐年上升。这类肿瘤的临床决策核心在于淋巴结转移(LNM)风险评估,但既往研究因样本量小、异质性高而难以形成共识。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30年全球数据,首次量化了不同亚型D-NETs的LNM风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依据。研究方法学突破团队严格遵循PRISMA指南,检索1990-2023年间MEDLINE等四大数据库,筛选36项符合标准的研究(含9项多中心研究)。采用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工具

    来源: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6.9

    时间:2025-04-04

  • 综述:用于毒性分析物检测的生色和荧光席夫碱: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识别研究进展

    ### 席夫碱探针在毒性分析物检测中的重要地位席夫碱探针作为一类高度有效的生色和荧光传感器,在选择性检测有毒阳离子和阴离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众多的传感机制中,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因其快速响应、高灵敏度以及可调节的光学性质脱颖而出,成为研究的热点。ESIPT - 席夫碱探针的结构设计基础结构:席夫碱是由醛或酮与伯胺缩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包含亚胺基(-C=N-)。在用于毒性分析物检测的 ESIPT - 席夫碱探针中,通常会在席夫碱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特定的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可以作为识别位点,与目标毒性分析物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优化设计:为了增强探针的性能,研究者们会对席夫碱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4-04

  • 高度荧光咪唑基无金属 D-Π-A 染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设计: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潜力挖掘

    在本研究中,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 1-(4 - 甲氧基苯基)-2-(4 - 硝基苯基)-4,5 - 二苯基 - 1H - 咪唑(DS-1)的光物理、电子和光电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 DS-1 的表面形貌,发现其呈棒状结构且分布不均匀,能量色散 X 射线分析(EDAX)证实了其元素组成。溶剂化显色研究表明,随着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和荧光最大值出现显著红移,这表明溶质 - 溶剂相互作用增强了激发态的稳定性。在氢键溶剂中显著的斯托克斯位移突出了强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利用溶剂化显色相关性估计了基态和激发态的偶极矩,结果显示激发态的偶极矩更高,证实了激发时发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4-04

  • 机器学习辅助碳量子点增强荧光探针用于汗液中 Zn2+检测:开启下一代微量元素监测新征程

    锌(Zn)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在众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检测 Zn2+的方法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通常依赖复杂仪器且样本制备繁琐。本研究以从生物废料中提取的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合成了高选择性的荧光碳量子点(CQDs)。合成的 CQDs 凭借其优异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能够检测汗液中的痕量 Zn2+,即便在其他化学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荧光性能。此外,研究还开发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测框架,将光谱特征聚类与轻量级的 MobileViT 架构相结合。这个智能系统通过自动分析 650 个荧光图谱,将 Zn2+识别准确率提高到 82.4%,同时实现了实时定量。经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4-04

  • 硫化氢激活的荧光开启型三苯胺衍生物及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一种高选择性检测硫化氢(H2S)的新方法

    一种实用且对硫化氢(H2S)具有高选择性的反应探针,名为 4-(7-(4-((7 - 硝基苯并 [c][1,2,5] 恶二唑 - 4 - 基) 氧基) 苯基) 苯并 [c][1,2,5] 噻二唑 - 4 - 基)-N,N - 二苯基苯胺(BTD),通过将 4 - 氯 - 7 - 硝基 - 1,2,3 - 苯并恶二唑(NBD-Cl)单元共价连接到 4-(7-(4-(二苯基氨基) 苯基) 苯并 [c][1,2,5] 噻二唑 - 4 - 基) 苯酚(BP-OH)上合成得到。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探针 BTD 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引入硫化氢(H2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4-04

  • 新型硝基基查尔酮 MANNO2:兼具 AIE 特性、缺氧响应与光动力治疗潜力的生物相容性光敏剂研究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依靠光敏剂诱导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来杀死癌细胞,已成为一种对抗癌症的非侵入性方法。然而,传统的聚集诱导猝灭效应以及光敏剂较低的 ROS 生成能力限制了它们的生物应用。在此,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硝基基查尔酮 MANNO2,并对其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AIE)、最高占据分子轨道 - 最低未占分子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4-04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伴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形态与功能特征:揭示潜在病理关联

    背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H)的特点是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但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 SH 合并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非罪犯病变的冠状动脉特征,以了解其冠状动脉内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方法:对 1570 例非罪犯病变≥50% 的 STEMI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和定量血流比(QFR)数据。根据 SH 状态对患者进行分组。结果:其中共有 214 例患者患有 SH。在基线特征方面,SH 组男性和吸烟者比例较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较低,而高敏 C 反应蛋白(hs

    来源: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 3.9

    时间:2025-04-04

  • 以色列 2024 年西尼罗河病毒爆发与往年的对比研究:揭示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

    在自然的大舞台上,蚊虫就像一群隐藏在暗处的 “小刺客”,而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则是它们随身携带的 “致命武器”。西尼罗河热(West Nile fever,WNF)作为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 WNV 主要通过库蚊叮咬人类,鸟类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多数 WNV 感染悄无声息,没有症状,但它也能引发季节性疫情,疾病表现从轻症的非特异性发热(伴或不伴皮疹)到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北美地区虫媒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因。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就像给这些 “小刺客” 和它们的 “武器” 开了 “外挂”。温暖的气候让蚊虫的活动范围扩大、繁殖速度加快,导致 WN

    来源: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 4.7

    时间:2025-04-04

  • 感染性疾病会议奖项与资助获得者中的性别差异:现状剖析与意义探寻

    在医学领域,性别平等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尽管人们为推动性别平等付出诸多努力,但在学术医学的诸多方面,如领导岗位、研究认可和职业发展等,性别差异依旧显著。在感染性疾病这一重要医学分支领域,也未能幸免。像在编辑和编委会成员中,女性的占比就相对较低。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会(ESCMID)与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举办的年度会议 ——ESCMID 全球会议和 IDWeek 会议,吸引着全球众多专业人士参与。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会议中演讲者和主持人的性别平衡有所改善,但在一些重要讲座中,女性的代表性仍不足。而且,此前虽有研究关注医学会议奖项和资助获得者的性别差异,但针对感染性疾病会议的相

    来源: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 4.7

    时间:2025-04-04

  • 癌症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病学与结局:关键风险因素及临床启示

    在癌症和严重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BSI 引发的发热情况占比高达 20 - 30%。细菌 BSI 中,革兰阴性菌感染较为常见,且耐药菌感染会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而真菌 BSI 虽然发生频率较低,每 1000 例住院患者中仅有 0.20 - 0.38 例,但它主要侵袭外科手术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 Care Unit,ICU)患者以及癌症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其中,念珠菌属引发的 BSI 在真菌 BSI 中占比较大,不过目前针

    来源:Infection 5.4

    时间:2025-04-04

  • 25 - 羟基胆固醇(25-HC):调控膈肌收缩的关键 “分子开关” 及其疾病关联研究

    胆固醇参与多种信号传导过程的调节,氧化甾醇是重要的脂质信使。胆固醇衍生物 25 - 羟基胆固醇(25-HC)在肌少症、肌无力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由肌肉巨噬细胞过量产生。研究人员研究了 25-HC 对小鼠膈肌(主要呼吸肌)Ca2+信号和收缩的影响。发现 25-HC 增加了肌纤维中胞质 Ca2+的静息水平,该作用依赖雌激素受体 α(ERα),通过丹曲林不敏感且 TMB-8 敏感的通道(可能是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s))使 Ca2+从细胞内储存库流出介导。此外,25-HC 抑制了对肌纤维直接刺激引起的膈肌收缩反应。ERα 和 Ca2+动员的阻断剂可抑制 25-HC 对收缩力的负面影响。因此,25-H

    来源:Hist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 综述:成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异常的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药物的治疗潜力

    ??DNA甲基化在成人B-ALL中的调控机制??成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异常,表现为启动子区域CpG岛的高甲基化。这种表观遗传改变导致抑癌基因沉默和基因组不稳定,尤其在60岁以上患者中更为显著。研究显示,甲基化水平每增加10%,患者总生存期(OS)缩短约7.3个月,提示其作为独立预后因子的价值。??甲基化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高龄患者(>40岁)的甲基化谱呈现独特模式:约78%的病例存在CDKN2A/p16INK4a基因高甲基化,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失控;而NOTCH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低甲基化则促进白血病干细胞增殖。这种"双重打击"机制解释了为何老

    来源:Genome Instability & Disease

    时间:2025-04-04

  • Zolbetuximab 相关胃炎:首例引发长期胃肠道症状的病例揭示药物安全性新问题

    在癌症治疗领域,胃癌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题。随着医学的发展,针对胃癌的治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但每种新疗法在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伴随着未知的风险。Zolbetuximab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药物,是针对 Claudin-182(CLDN18.2,一种在胃癌和胃食管交界腺癌中特异性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 )的嵌合单克隆抗体,为 CLDN18.2 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在临床应用中,虽然它在一些试验中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但其安全性却备受关注。此前的研究发现,Zolbetuxim

    来源:Gastric Cancer 6

    时间:2025-04-04

  • 泡沫洗手液对包膜与非包膜病毒的体外抗菌效力:关乎手部卫生与病毒防控的关键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病毒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像新冠病毒(SARS-CoV-2)、流感病毒等包膜病毒,可通过污染的表面转移到手上,进而传播给他人;非包膜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人类诺如病毒(HuNoV)等,也能借助手部接触污染的食物或水,经粪口途径传播。这些病毒引发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沉重的健康负担,如 2019 年全球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约 172 亿例,2020 - 2024 年 SARS-CoV-2 导致超 7.76 亿确诊病例和 700 万死亡病例,HuNoV 每年在全球估计有 1.25 亿病例和 3.5 万死亡病例。手部卫生是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重要策略,洗手液的使用至关重要。然而,此

    来源:Food and Environmental Virology 4.1

    时间:2025-04-04

  • 综述:生物运动学:速度-曲率幂律计算的详细回顾

    ??生物运动学:速度-曲率幂律的奥秘与挑战????引言:跨越世纪的发现??从1893年Binet和Courtier首次观察到弧形绘制时间差异,到1983年Lacquaniti团队正式提出"三分之一幂律"(v∝κ-1/3),这个描述速度(v)与曲率(κ)负相关关系的定律已成为生物运动研究的基石。该定律在人类绘图、步态、眼球追踪乃至果蝇幼虫爬行中普遍存在,被Flash誉为"运动学的自然法则"。??幂律的生物学意义??幂律的普遍性引发对其起源的激烈争论:神经假说认为它源于运动规划的最小急动度(minimum-jerk)优化或噪声抑制策略;生物力学假说归因于肌肉骨骼系统的低通滤波特性;而统计假说则质疑

    来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7

    时间:2025-04-04

  • 喉癌患者术后生存预测新模型:基于淋巴结阳性对数优势比(LODDS)与 N 分期的联合评估

    1. 引言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每年新增约 188,960 例,死亡 103,216 例 。超 60% 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且不同亚型转移情况不同,如声门上型和声门下型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声门型则相对不易。喉癌治疗手段多样,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但手术可能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肿瘤 - 淋巴结 - 转移(TNM)分期系统是评估癌症患者状况和预后的金标准,但在喉癌中,N 分期不考虑阳性淋巴结的具体数量。淋巴结阳性对数优势比(LODDS)通过阳性淋巴结数(NPLN)和清扫淋巴结数(NDLN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4

  • Radiotherapy-immunity lncRNA 模型:预测肺腺癌预后与治疗结局,区分热冷肿瘤的新利器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名列前茅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为常见,患者总体预后情况不容乐观。尽管肺癌的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寻找个性化的生物标志物对提升肺癌治疗精度、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成为 NSCLC 治疗的热门研究方向。放疗不仅能减轻肿瘤负担,还能刺激抗肿瘤免疫反应、重塑肿瘤微环境(TME)。然而,放疗疗效在患者间差异较大,尤其是肺腺癌(LUAD)患者,部分患者对放疗存在抵抗,导致治疗失败。同时,与放疗敏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s)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4

  • 铁死亡相关基因特征作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新型预后模型的研究

    在人体的微观世界里,癌症如同一场无情的 “战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作为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患者预后较差 。尽管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在诊断早期就出现转移,即使手术治疗后,仍有 40% 的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转移。而且,肾细胞癌是免疫浸润较多的肿瘤,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这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寻找更有效的 ccRCC 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铁死亡相关基因(FRGs)在 ccRCC 中作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 6 个 FRGs(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4

  • 综述:氧化应激作为前列腺癌进展的催化剂:分子机制解析与治疗干预探索

    氧化应激:前列腺癌的隐形推手前列腺癌(PCa)作为男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其进展与活性氧(ROS)的异常积累密切相关。正常细胞中,ROS由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TC)和NADPH氧化酶(Nox1/4/5)等途径产生,而PCa细胞通过独特的"抗氧化-促氧化"平衡失调,将ROS转化为促癌信号分子。抗氧化系统的全面崩溃PCa组织中存在显著的抗氧化防御缺陷:酶系统失衡:CuZn-SOD活性降低50%,而MnSOD虽表达增加但因半胱氨酸氧化导致活性受限微量元素缺失:锌离子浓度从正常组织→良性增生(BPH)→PCa呈梯度下降,影响SOD功能非酶抗氧化剂耗竭:GSH水平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升高3倍雄激素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4

  • 阻断 lncRNA NOP14-AS1:攻克结直肠癌 5-Fu 耐药的新希望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如同恶魔一般,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更是其中的 “狠角色”。它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肿瘤,每年都有大量患者深受其害,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5 - 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疗法是治疗 CRC 的常用手段,然而,令人头疼的是,部分患者会对 5-Fu 产生耐药性,这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导致治疗失败。面对这一困境,探寻 5-Fu 耐药背后的分子机制迫在眉睫,它就像一把钥匙,若能找到,或许就能打开攻克 CRC 治疗难题的大门。在这样的背景下,许昌学院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勇敢地挑起了这一重担,开展了一项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4

  • 综述:胃肠病学中的威尔?罗杰斯悖论

    ### 胃肠病学中的威尔?罗杰斯悖论在胃肠病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了更精准地评估和区分消化系统疾病的情况,人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用于对不同疾病的表现进行分级,极大地提高了评估的精确性,也为临床评估和比较提供了更好的途径。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有相应的分期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医生可以依据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如糜烂范围、深度等指标,将糜烂性食管炎分为不同的阶段,这有助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胃肠食管静脉曲张(gastro - esophageal varices)同样如此。医生会根据曲张静脉的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红色征等

    来源: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5

    时间:2025-04-04

  • 综述:感染性疾病中的静脉血栓栓塞

    感染与血栓的致命交响曲当HIV、肝炎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它们不仅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更悄然奏响了一曲"血栓交响乐"。最新研究表明,约25%的静脉血栓栓塞(VTE)病例与感染存在关联,这种由微生物引发的凝血风暴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VTE的双重面孔作为全球第三大心血管杀手,VTE包含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两种临床表现。传统认知将其归因于遗传性凝血异常或创伤,但呼吸道感染患者中DVT发生率升高3倍的流行病学数据,将微生物推向了致病因素的聚光灯下。病原体的分子武器库病毒如HIV通过gp120糖蛋白直接结合血小板表面受体,而细菌如肺炎衣原体则释放脂多糖(LPS)激活Toll样受体4(TL

    来源:Comparative Clinical Pathology 3.1

    时间:2025-04-04

  • 氟化钠通过 PIEZO1 激活铁死亡通路促进近视发展,靶向 PIEZO1 为近视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视,这个困扰着无数人的视力问题,如今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健康难题。据预测,到 2050 年,全球近一半人口都将受其影响。传统观念认为,遗传和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因素,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物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像工业生产产生的含氟化合物等污染物,不仅具有全身毒性,还对眼睛有特殊的亲和性,它们能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干扰眼部发育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 “幕后推手”。氟化钠(NaF)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无机化合物,在预防龋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它在工业领域的大量使用却造成了大气氟污染。已有研究证实,长期接触氟化物会对多个器官产生毒性,而且氟化物还能突破血 - 视网膜屏障(B

    来源: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5.3

    时间:2025-04-04

  • 早期内溶酶体功能障碍:钆基造影剂致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医学领域,磁共振成像(MRI)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钆基造影剂(GBCAs)因其出色的增强效果,在多种疾病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 GBCAs 使用的日益广泛,其安全性问题逐渐凸显。GBCAs 中的重金属钆(Gd3+)具有潜在毒性,可能从螯合剂中释放,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 GBCAs 后出现了多器官纤维化等严重不良反应,即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尽管 GBCAs 的临床应用广泛,但目前对于其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毒性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深入研究 GBCAs 的毒性机制,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优化临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开 GBCAs 毒性机制的神

    来源: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5.3

    时间:2025-04-04

  • TGF-β增强磷酸盐驱动的人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细胞钙化:机制与治疗新靶点

    关节软骨钙化是骨关节炎(OA)进展的关键病理特征,但驱动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OA关节微环境中,磷酸盐代谢失衡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异常激活并存,二者如何协同促进软骨钙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Roderick H.M.J. Stassen团队在《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发表研究,首次建立人OA关节软骨细胞(HACs)体外磷酸盐驱动钙化模型,揭示TGF-β通过改变ECM组成和晶体特性增强钙化的新机制。研究采用6例OA患者膝关节置换术来源的软骨细胞,通过添加腺苷三磷酸(ATP)和β-甘油磷酸(BGP)建立钙

    来源: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3.3

    时间:2025-04-04

  • 综述:m6A RNA 修饰对骨骼生成途径的调控:全面综述

    引言N6- 甲基腺苷(m6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 RNA 修饰,在真核生物中对 RNA 的成熟、剪接、运输、降解和翻译等代谢过程有着显著影响。m6A 修饰的动态调控由甲基转移酶复合物(MTC)、去甲基化酶(如 FTO 和 ALKBH5)以及阅读蛋白(如 YTHDF 和 IGF2BP 家族)共同完成。近年来,m6A RNA 修饰在骨骼组织的正常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它参与调节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成骨、成脂或成软骨谱系的分化,对骨骼组织的发育和形态发生至关重要,还与机械转导过程以及多种骨骼疾病相关。然而,目前缺乏对 m6A 修饰与骨骼发育和稳态相关信号通路之间复杂调控关系的全面综述,本文

    来源: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3.3

    时间:2025-04-04

  • 总抗氧化能力与表型年龄加速的 “L” 型关联:来自 NHANES 2003 - 2010 的证据及对衰老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衰老如同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到 2050 年,全球老年人口预计将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与衰老相关的众多慢性疾病风险也在显著增加,这不仅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还使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沉重。据研究,延缓 2.2 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 50 年可节省约 7 万亿美元的经济成本。衰老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层面,个体的生理功能和适应能力会逐渐下降。而且,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人,衰老的表现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寻找能够准确反映个体衰老进程的生物标志物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基于临床生物标

    来源:Biogerontology 4.4

    时间:2025-04-04

  • 可生物降解的指甲使美甲更可持续

    坐下来,放松一下,在可持续发展沙龙做指甲。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阿特拉斯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按压指甲,这种指甲是可生物降解的,颜色丰富,而且可以无限定制。该组织的设计被称为Bio-e-Nails,使用从藻类或贝类和其他动物的坚硬外壳中提取的常见成分。它们有各种形状和大小:你喜欢又长又亮的指甲吗?你可以在自己的厨房里自己做。短一点的亮粉色指甲配上内置电脑芯片怎么样?它们也是可能的。而且,当你完成你的最新造型时,你可以把指甲融化,做一个新的布景,或者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联合创作者Eldy Lázaro Vásquez说。ATLAS的博士生、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L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4

  • 综述:临床实践中解决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综述与建议

    引言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发布了关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DoH)和精神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DoMH)的重要报告。此后,相关研究不断增加。目前普遍认为,SDoMH 对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SMI)患者的健康影响重大。SDoMH 涵盖童年虐待和忽视、创伤、暴力、污名化导致的歧视、社会隔离、失业、粮食不安全、住房不稳定和监禁等多个方面。然而,解决 SDoMH 面临诸多挑战。其潜在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受挫,包括政策制定者、医疗系统、临床医生、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等。在心理健康领域,需要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是制定和实施实用

    来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5.8

    时间:2025-04-04

  • 综述:心血管疾病中的克隆性造血:预后作用及新型治疗靶点

    克隆性造血与 CHIP 概述克隆性造血,指的是血液干细胞发生获得性突变后出现的克隆性扩张现象。而意义未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传统定义为在至少 2% 的测序等位基因中,由白血病前期突变驱动的克隆性造血。在 70 岁以上人群里,CHIP 的影响范围达到 10 - 20%。以往,CHIP 被视作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前期状态,但基于人群的数据显示,CHIP 相关的死亡大多由非恶性疾病导致,其中心血管疾病尤为突出。CHIP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预测作用:通过观察性人体研究发现,CHIP 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发病和进展的有力且独立的预测指标。这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检测到 C

    来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时间:2025-04-04

  • HEMA-AAm共聚物实现快速组织透明化:突破2D/3D荧光成像的技术壁垒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三维荧光成像技术因其能揭示复杂组织结构的空间信息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组织透明化方法始终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无法同时实现高透明度、荧光信号保留和快速处理。现有技术中,疏水性方法虽快但淬灭荧光,亲水性方法保留信号却耗时数周,而水凝胶技术(如CLARITY)虽稳定却依赖专用设备且难以切片。这一瓶颈严重限制了从全器官尺度到亚细胞水平的跨维度研究需求。针对这一挑战,广东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2-羟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与丙烯酰胺(AAm)的共聚物透明化技术。该技术利用安替比林(ATP)和2,2'-硫代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Jorunnamycin A:胰腺癌治疗新希望 —— 靶向 KRAS 突变,重塑抗癌格局

    在癌症的众多类型中,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恶性肿瘤,它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尽管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但 PDAC 仍然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PDAC 具有转移性,而且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工具,很多患者确诊时已无法进行手术,只能依靠化疗。然而,现有的标准化疗方案,如 FOLFIRINOX 和 Gem/Abraxane?,对大多数 PDAC 患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肿瘤存在固有耐药性和高复发率。在 PDAC 的发病机制中,KRAS 突变扮演着关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抑制PKCδ通过生长激素调控PKA/CREB/ERK信号通路抑制垂体腺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GHPA)是临床治疗棘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20-40%患者难以实现激素缓解。传统手术面临肿瘤包绕血管和侵袭性生长的挑战,而现有分子机制研究多聚焦于HIF-1α、PTTG等因子,对蛋白激酶Cδ(PKCδ)的作用知之甚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曦、毛建耀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阐明PKCδ通过PKA/CREB/ERK信号通路调控GHPA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GH3细胞系和裸鼠移植瘤模型,通过CCK-8测定药物IC50,结合RT-qPCR、Western blot分析基因蛋白表达,运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评估迁移侵袭能力,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蛾类附节性二态性与异速生长模式研究:解锁进化奥秘的新钥匙

    在奇妙的昆虫世界里,性二态性现象十分普遍。从五彩斑斓的蝴蝶,到形态各异的飞蛾,它们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外观上,还对昆虫的生存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天蛾科(Sphingidae)昆虫来说,它们的附节(epiphysis)作为一种独特的结构,位于前足胫节上,承担着清洁触角的重要任务,对维持昆虫的感官功能意义重大。然而,此前人们对天蛾科昆虫附节的性二态性和异速生长模式了解甚少,存在诸多疑问。比如,附节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性别间究竟有何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进化机制?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动物学博物馆(Museu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女性跑者在七阶段超级马拉松中血浆钠持续下降却未出现低钠血症:性别差异与水盐平衡的新探索

    在运动的世界里,耐力运动爱好者们不断挑战身体极限,马拉松、超级马拉松等赛事深受追捧。然而,在这些高强度运动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 运动相关性低钠血症(EAH)。它就像一个潜伏的 “健康杀手”,可能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 24 小时内悄然出现,不仅频繁困扰着耐力运动员,在一些短时间运动项目中也时有发生。EAH 根据血清钠浓度([Na+])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症状性 EAH 可能引发脑病、癫痫、脑水肿和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昏迷或死亡,即便无症状的 EAH,也可能因运动员继续摄入低渗液体而进展为症状性 EAH ,危害不容小觑。尽管 EAH 频繁出现且临床意义重大,但它的发病原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分子氢:菊粉抗肿瘤效应的潜在 “幕后推手”—— 开启癌症治疗新视野

    癌症,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且预计在未来 25 年,其威胁将进一步加剧。免疫疗法虽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极大地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改善了众多患者的预后,但它并非 “万能钥匙”,存在严重的炎症相关副作用,部分患者对其毫无反应。在此背景下,探寻新的癌症治疗策略迫在眉睫。菊粉,作为一种益生元,此前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抗肿瘤特性,能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生长,增强免疫监视,抑制肿瘤生长。然而,菊粉究竟如何发挥免疫刺激和抗肿瘤作用,其背后的机制却如同迷雾,尚未完全明晰。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Univ. Grenoble Alpe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基于便携式设备的异构生物信息数据加密:提升性能与能效的创新探索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生物医学和基因组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随着移动健康监测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普及,大量的生物医学和基因组数据不断产生。想象一下,人们通过可穿戴设备持续记录健康数据,科研人员借助先进的测序仪器获取海量的基因信息,这些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然而,数据隐私问题却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这些数据被不当获取或滥用,个人的健康隐私乃至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传统的数据隔离策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访问,但却降低了数据的价值。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且安全的加密方式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在便携式设备上实现异构生物信息数据加密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碳纳米点调控芦荟叶片复杂阻抗与能量存储机制的创新研究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社会,植物作为天然的能量存储系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芦荟(Aloe vera)这种被称为"奇迹植物"的多肉植物,因其卓越的水分和养分储存能力而成为研究热点。与此同时,碳纳米点(CNDs)因其独特的电荷转移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农业和能源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关于纳米材料如何影响植物电生理特性的研究仍属空白领域。位于德里的印度石油与能源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系统探究了碳纳米点对芦荟叶片复杂阻抗和能量存储机制的影响。研究采用多尺度表征方法,揭示了CNDs通过改变植物组织的介电特性来调控其电生理行为的分子机制。关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解析二元社会互动:脑电特征与行为关联的层级模型

    在神经科学领域,理解社会互动背后的神经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几十年来,神经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社会互动的神经基础,期望能借此提升社会技能、促进社交活动以及增强团队表现。然而,目前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已经知道神经活动与特质和状态存在关联,但现有的研究无法在同一个模型中同时体现特质和状态。也就是说,从脑电信号中解读出个体稳定的特质以及随时间和环境变化的状态,这一难题还未得到解决。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丰桥技术科学大学(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神奇植物提取物:铅兰根甲醇提取物抗关节炎潜力的临床前探索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令人困扰的慢性疾病,免疫系统如同脱缰的野马,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引发炎症与损伤。全球约 1 - 2% 的人受其折磨,女性患病风险更高。当前治疗手段虽多样,如改变病情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等,但副作用多、成本高。新兴的生物制剂,像针对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的单克隆抗体,也存在局限性,会引发溃疡、肾脏疾病和心血管问题等严重副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传统医学中寻找新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中,处理过的铅兰(Plumbago zeylanica)根常用于治疗炎症和风湿性疾病。然而,其抗关节炎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揭秘斑胸草雀自发鸣唱的内在动机:海马连合核神经元活动的关键作用

    在自然界中,动物们的许多行为让人着迷,比如孩子们会自发地玩耍、探索,成年人也会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这些行为并非是为了即时的外部奖励或惩罚,而是由内在动机驱动。内在动机对于动物和人类都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动物学习新技能、维持认知和身体功能,还能给人类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然而,尽管内在动机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领域被广泛研究,但它的神经机制却一直是个谜。其中一个关键难题在于,内在动机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外部刺激,很难在实验中进行操控,而且常见实验动物的内在动机行为复杂多变,难以系统研究。为了揭开这个谜团,韩国脑科学研究所(Korea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和日本帝京大学(Teiky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LY6E: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骨病的新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在血液肿瘤的领域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让人头疼的疾病,它是由单克隆浆细胞癌变增殖引发的。在美国,MM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已攀升至 18.7%。MM 骨病(MM bone disease,MBD)作为 MM 的显著特征,在 80% 新诊断的 MM 患者中出现。MBD 患者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骼相关事件(skeleton-related events,SREs),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预示着不良预后。然而,其发病机制如同迷雾,至今尚未完全明晰。目前,虽然双膦酸盐和 RANKL 抑制剂地诺单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骨破坏、减少 SREs 并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负载吡非尼酮的肺部递送系统:设计、开发与临床前评价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致命的间质性肺病,吡非尼酮(PD)作为其主要治疗药物却面临口服给药的首过代谢和严重皮肤光毒性等挑战。传统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存在药物储存期泄漏缺陷,而新兴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s)通过引入液体脂质可显著改善药物包封率。印度Galgotias大学联合多家机构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PD-NLCs肺部递送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载体,通过中心复合设计(CCD)优化配方参数,系统评价了载体的理化性质、细胞毒性和体内药动学特征。关键技术包括:响应面法(RSM)优化工艺参数,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粒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血浆 circ-CCDC66: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新希望

    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如同潜伏在暗处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 2020 年癌症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CRC 的发病率位居第三,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二。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像直肠出血、贫血、腹痛等症状通常在病情晚期才会出现,这就导致了诊断的延迟,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肠道息肉与 CRC 的发生关系密切,多数 CRC 起源于癌前息肉,然而目前却缺乏能够有效区分肠道息肉患者与健康个体、早期识别 CRC 的方法。现有的诊断手段,如结肠镜检查,虽然是临床标准诊断方法,但它具有侵入性,且受操作者技术影响较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Microglial TLR4-Lyn 激酶: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希望

    在神经科学领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这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A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虽然已知神经炎症在其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相关具体机制仍迷雾重重。比如,微胶质细胞在 AD 中的作用复杂,其表面的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NRTKs)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这就像一座神秘的迷宫,阻碍着科研人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深入研究 AD 中微胶质细胞相关的信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ABC转运蛋白BcatrB介导灰葡萄孢对嘧霉胺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作为全球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原真菌之一,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在中国长白山人参主产区,这种真菌引起的灰霉病已成为威胁人参(Panax ginseng)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尽管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嘧霉胺(pyrimethanil)等苯胺嘧啶类(AP)杀菌剂曾有效控制病害,但近年来田间抗性菌株比例已高达70%,且抗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李勇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通过多组学方法揭示了ABC转运蛋白BcatrB介导嘧霉胺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嘧霉胺抗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γ 和质子束照射诱导神经炎症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独特激活模式:放疗管理的新见解

    在癌症治疗的领域中,放疗(Radiotherapy)是原发性和转移性脑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它却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 辐射诱导的脑损伤(RBI)。RBI 是癌症患者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不可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我们对 RBI 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损伤机制了解有限,而辐射对神经系统(CNS)的影响也尚未完全明晰。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致力于揭示辐射对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的影响以及相关神经炎症的发生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深入理解辐射诱导的神经炎症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基于监督对抗域适应解决胸部 X 光分类中的跨人群域转移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发展

    在当今医疗领域,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为医学影像分析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借助 AI 技术,医学影像分析变得更加高效、精准,能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做出诊断,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 AI 模型应用于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时,问题出现了。由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成像协议、设备以及环境因素等存在差异,导致模型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参差不齐,这种现象被称为 “域转移(Domain Shift)” 。简单来说,域转移就是数据分布在不同群体间的变化。这一问题在医学影像分析中尤为突出,因为它会严重影响 AI 模型的性能,使得模型在一个群体上训练得再好,应用到另一个群体时,准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利用计算 - 常规方法提高暹罗芽孢杆菌(BIOSMNF45)热稳定果胶酶的产量:开启工业酶生产新征程

    在生物酶的广阔天地里,微生物酶可是其中的 “明星选手”,尤其是果胶酶,它在食品、纺织、制药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像一把把神奇的 “小剪刀”,精准地分解植物中的果胶。然而,目前微生物果胶酶的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了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 “拦路虎”。同时,热稳定果胶酶的获取也面临挑战,在工业生产中,很多流程都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这就急需大量热稳定的果胶酶。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印度贾坎德邦兰契市贝拉技术学院(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系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启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环境富集逆转早期噪音暴露导致的雌性大鼠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损伤

    现代城市环境中,噪音污染已成为影响认知健康的潜在威胁。既往研究表明,发育期噪音暴露可导致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功能长期受损,但其逆转机制尚不明确。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论文,首次揭示成年期环境富集(EE)通过恢复海马抑制性神经环路和突触可塑性,逆转早期噪音损伤的关键机制,并发现社交互动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要素。研究采用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从出生后第9天(PND9)至PND56每日暴露于65 dB脉冲噪音(10小时/天),模拟人类发育期噪音暴露。成年后(PND57-84),部分噪音暴露大鼠接受4周EE干预(含跑轮、玩具及社交互动),通过Mo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睡眠呼吸暂停对唐氏综合征成人日间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一项关键研究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由 21 号染色体三体导致,患者常伴有多种生理异常,像心血管疾病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睡眠呼吸暂停(Sleep apnea,SA)在 DS 患者中十分常见,患病率高达 78%-94%。但目前 SA 对 DS 患者日间自主神经控制的影响还不明确,之前研究在评估 DS 患者自主心血管控制时也常忽略 SA 的作用,这使得相关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因此,探究 SA 对 DS 患者日间自主神经控制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医院(Grenoble Alpes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人员开展了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多基因评分分析揭示阿尔茨海默病共病中独特的遗传风险特征:开启精准医疗新视野

    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世界里,患者常常被各种共病困扰,就像被一群 “小怪兽” 纠缠。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癫痫、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和偏头痛(migraine headaches,MH)等共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让 AD 的病情更加复杂,治疗和管理也变得愈发困难。从遗传角度来看,虽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经找到了与 AD 相关的遗传变异,但共病的遗传因素在 AD 中的作用却不为人熟知。尤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液滴数字 PCR 检测宫颈癌循环 HPV 游离 DNA 的预后价值:印度人群研究成果

    宫颈癌,这个隐匿在全球女性健康背后的 “杀手”,是全球女性中第四常见的恶性肿瘤。2022 年,全球有 662301 例新发病例,348874 人因此失去生命;在印度,数据也不容乐观,有 127526 例病例和 79906 例相关死亡。即便 Pap 涂片筛查(一种用于检测宫颈癌的传统方法)已经普及,但因其敏感性有限,在低患病率环境下,平均敏感性仅约 58%,不少无症状的复发情况难以被及时察觉,所以寻找更精准、灵敏的检测手段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来自印度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AIIM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全基因组筛选与验证:外泌体源性 TLN1—— 肺癌上皮 - 间质转化(EMT)的关键调控因子及潜在诊疗新靶点

    肺癌,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高死亡率主要源于癌细胞的转移和复发,一旦扩散至远处器官,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上皮 - 间质转化(EMT)在肺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使上皮细胞失去极性和细胞间连接,获得间质细胞的特性,从而具备更强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目前,虽然已知 EMT 在肺癌进展中意义重大,但对于肺癌中这些关键 EMT 分子的来源却知之甚少。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可运输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在癌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外泌体衍生蛋白在 EMT 中的具体作用,尤其是在肺癌中的作用,仍存在诸多未知。一方面,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存在技术挑战,限制了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近死亡体验与大脑局部场电位变化:大鼠安乐死过程中的惊人发现

    在人类对生命奥秘的不懈探索中,死亡始终是一个神秘且引人深思的话题。濒死体验(Near - death experience,NDE)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目光。许多从生死边缘归来的人,讲述着独特的 NDE 经历,有人看到 “纯粹而极端的光”,有人感觉意识脱离身体,还有人回忆起时间变慢等。这些描述引发了诸多疑问:NDE 究竟是真实的感受,还是大脑在生死边缘的 “幻觉”?大脑在濒死状态下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了揭开这些谜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人源肠道类器官单层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药物吸收预测中的应用

    药物口服吸收的预测是药物开发的关键环节,但现有体外模型如Caco-2细胞缺乏代谢酶和核受体功能,且存在种属差异。肠道类器官虽能模拟生理状态,但培养条件复杂、重复性差。如何建立兼具生理相关性和稳定性的模型,成为行业痛点。Chugai制药与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研究,通过四步优化策略开发了人源十二指肠类器官衍生的单层模型。该研究从手术切除的正常十二指肠组织中分离隐窝并培养类器官,通过筛选消化酶(TrypLE)、细胞外基质(iMatrix-511/纤连蛋白)、培养基成分(含AlbuMAX的WENRAYg+IF培养基)及分化条件(保留EGF的ENAg培养基)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急性抗阻运动心理反应:期望与现实的关联及意义探究

    在现代社会,焦虑问题愈发普遍,像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这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运动,尤其是抗阻运动(Resistance Exercise,RE),被发现可能对缓解焦虑有帮助。然而,人们对运动效果的期望是否会影响实际的心理反应,这一点却并不明确。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来自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将急性 RE 融入到一项为期八周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探秘 COL17A1 基因单核苷酸变异:解锁 RNA 剪接密码,助力精准医疗新突破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基因就像精密的 “生命密码”,掌控着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其中,COL17A1 基因编码的胶原蛋白 XVII α1 链(COL17A1)对维持皮肤、上皮组织的完整性以及牙釉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基因发生变化,比如单核苷酸变异(SNVs)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许多研究表明,SNVs 可能会干扰前体 mRNA 的正常剪接过程,但目前对于 COL17A1 基因中 SNVs 对剪接调控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大部分相关突变仅在基因组水平进行分析,导致其对剪接的影响被低估,这无疑为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阻碍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神秘领域,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和青岛大学附属青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植物激素茉莉酸(JA):缓解小鼠焦虑行为的新希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焦虑情绪如影随形,焦虑症更是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难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给全球疾病负担带来沉重压力。目前,尽管有多种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约一半的患者对传统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反应不佳,而且焦虑症和抑郁症受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使得开发通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困难重重。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物质和作用机制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明治大学(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School of Agriculture, Meiji University)的研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GPT、Bard 和 Bing 聊天机器人在基础生命支持(BLS)场景中回复的正确性与可靠性评估:AI 医疗应用的关键探索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健康信息的获取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网络获取健康知识。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在紧急医疗服务到达前,对挽救生命和改善神经功能结局至关重要 。像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等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广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培训。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信息搜索习惯向网络转移,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PET 成像新突破:[89Zr] Zr - 促甲状腺素 α 助力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

    甲状腺癌,作为美国最常见的内分泌癌症,每年新增病例超 4 万,女性发病率更是男性的三倍之多。在甲状腺癌的众多类型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据了 95% 的诊断病例。大多数 DTC 患者在接受手术切除后,中高危患者还会辅以放射性碘治疗。然而,仍有高达 20% 的患者会发展为放射性碘难治性疾病,这类患者的 5 年和 10 年生存率分别仅为 60% 和 10%,转移性疾病更是成为他们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寻找新的分子靶点和诊疗方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掌外抚摸诱导 “第六指错觉”:解锁多感官融合与超数机器人手指感知新密码

    在我们的认知里,人类通常有五根手指,但你能想象拥有六指的奇妙体验吗?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超数机器人手指(SRFs)成为研究热点,它有望补偿或增强人类的感觉运动能力 。然而,当 SRF 穿戴在身上时,若没有相应的感官表征,就如同硬件缺少软件支持,难以有效协助行动。为了深入探索人类大脑对外部肢体的感知奥秘,许多认知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如第三臂、额外第六指等肢体错觉现象,试图揭示身体所有权感知如何从多感官整合中产生。第六指错觉的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如何将额外手指纳入身体图式,还能为 SRFs 的感官反馈建立提供参考。但目前,关于第六指错觉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诱导错觉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鹰嘴豆基因型与耕作系统的互作效应:土壤改良与稳产基因型筛选研究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退化与作物产量波动长期困扰着农业生产。鹰嘴豆作为全球第二大食用豆类,其高蛋白特性(种子含蛋白20-30%)使之成为重要的营养来源,同时在轮作系统中具有固氮改良土壤的关键作用。然而当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可耕作层土壤有机质持续下降,伊朗旱作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0.3%;二是病害威胁严重,如枯萎病(Fusarium wilt)和灰霉病(Botrytis gray mold)可造成绝收;三是春季播种遭遇生育后期干旱,导致籽粒灌浆不足。更棘手的是,育种项目多基于常规耕作(CT)系统选育品种,对保护性农业(CA)体系的适应性研究严重不足。为破解这些难题,伊朗Ma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miR-2055p介导 ΔNp63α 与 TAp63α 相互作用抑制肺腺癌细胞迁移:潜在治疗新靶点的探索

    肺癌,这个隐匿在全球健康阴影下的 “杀手”,每年都无情地夺走大量生命。2020 年,180 万人因它离世,220 万人被确诊,它在男性中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在女性中也高居第二。肺癌的发生发展是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 “作恶” 的结果,其中 3q 染色体区域的扩增在早期肿瘤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TP63 基因正好位于这一区域,它如同一个复杂的 “开关”,存在 ΔNp63 和 TAp63 两种不同的异构体,功能十分复杂。而 miR-205-5p 作为癌症进展中的重要 “参与者”,在不同癌症中时而充当 “帮凶”(促进肿瘤发展),时而扮演 “卫士”(抑制肿瘤发展),其与 TP63 异构体之间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基于 SLAF-seq 技术挖掘辣椒果实颜色候选基因及开发 SNP 标记的研究:为辣椒分子育种点亮色彩密码

    辣椒,作为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不仅为菜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甜辣椒在我国蔬菜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果实颜色更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果实颜色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对浓度决定 ,此前虽有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辣椒颜色变化相关,如 CaGLK2基因可调节未成熟阶段辣椒颜色变化,CaSGR 基因能促进果实成熟时叶绿素降解等,但针对甜辣椒和辣椒果实颜色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仍较少。为深入了解辣椒果实颜色的遗传机制,提升辣椒果实色泽品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员运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能量消耗降低诱导大脑动力学的整合状态:探索大脑网络调控机制的新视角

    大脑作为人体最为神秘且复杂的器官,主导着人类的意识、认知和行为。神经元的集体活动催生了与意识相关的认知过程,内外环境刺激促使多个脑区展开信号处理活动,这些活动相互协作,在全脑范围内组织成同步的动态状态,赋予人类大脑强大的功能,帮助我们灵活适应环境、进行复杂认知 。然而,大脑如何构建能维持稳定动态状态的网络结构,以及这种网络结构背后的形成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亟待解开的谜团。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日本埼玉的独立研究员 Kosuke Takagi 开展了一项极具创新性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奥秘提供了新的方向。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探寻宫颈癌根治术后下尿路功能障碍 “密码”:尿生物标志物与尿动力学评估

    在医学领域,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宫颈癌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一手术却常常带来令人困扰的副作用 —— 下尿路功能障碍。许多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诸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术后出现的逼尿肌活动低下(Detrusor underactivity,DU)这种情况,其发病机制尚不明晰,而且现有的诊断方法依赖侵入性的尿动力学研究,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对精准诊断提出了挑战。因此,探寻一种更有效的评估方法和诊断标志物,成为医学研究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爱知医科大学泌尿外科以及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泌尿外科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靶向蜱传脑炎病毒E蛋白受体结合位点的多肽中和策略研究

    蜱传脑炎病毒(TBEV)每年导致约1万例神经系统感染,其中30%患者会出现脑炎等严重症状。尽管疫苗可提供暂时防护,但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病毒通过E糖蛋白的DIII结构域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实现入侵,这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靶点。斯洛伐克兽医大学与斯洛伐克科学院联合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研究,首次系统鉴定了TBEV DIII上两个关键受体结合位点(RBS-1: 300SGLTYTMCDK309和RBS-2: 317APTDSGHDTVVMEVTFSGTKPCR339),并开发出能阻断病毒入侵的中和性多肽。研究采用噬菌体展示筛选、重组蛋白表达、竞争性ELISA、免疫细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体感虚假反馈通过内感受具身化影响情绪评定:揭示身心关联新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判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身体的生理状态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表明,主观情绪体验源于身体状态信息与外部环境信息的整合,而虚假生理反馈(False Physiological Feedback,FFB)能够影响人们对情绪材料的感知判断 。然而,此前多数 FFB 研究使用外部听觉信号,对于体感 FFB 的研究较少,其对情绪判断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来自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P2RX4:泛癌分析中极具潜力的新型癌症生物标志物

    癌症,这个当今世界上令人闻风丧胆的 “健康杀手”,每年都无情地夺走无数人的生命。据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报告显示,全球有 970 万人因癌症离世,新增确诊病例近 2000 万。尽管现代医学在多模式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肿瘤的异质性和治疗耐药性依旧是横亘在患者康复之路上的 “巨石”,严重限制了临床治疗效果。目前,早期诊断和精准医学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然而,缺乏广泛适用于多种癌症类型的可靠生物标志物,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明串珠菌YTU 40来源的葡聚糖蔗糖酶40合成支链葡聚糖及乙酰化葡寡糖的免疫调节特性研究

    在功能性食品成分开发领域,微生物来源的寡糖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备受关注。传统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等品种上,而对结构更多样化的葡寡糖(gluco-oligosaccharides)研究相对不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乳酸菌(LAB)产生的葡聚糖蔗糖酶(GS)能利用蔗糖高效合成结构特异的葡寡糖,这些分子可能通过特定糖苷键类型和修饰(如乙酰化)影响其免疫调节功能,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从蜂花粉分离株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YTU40中鉴定出新型葡聚糖蔗糖酶GS40。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甲基苯丙胺相关障碍显著增加心肌病风险:台湾地区的重要研究

    在现代社会,毒品问题一直是危害公众健康的 “毒瘤”,其中甲基苯丙胺的滥用更是引发了诸多健康危机。甲基苯丙胺最初作为药物合成,后流入黑市,其滥用情况愈发严重。据统计,2019 年美国 12 岁及以上人群非法药物使用率达 13.0% ,2020 年约 150 万人有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而且,甲基苯丙胺使用与多种严重健康问题相关,尤其是对心脏的损害。心肌病作为一种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可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其与甲基苯丙胺相关障碍(MRDs)之间的关系却尚不明确。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国防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员利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Tafasitamab 联合节拍化疗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开启协同抗癌新征程

    在癌症治疗的领域中,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目前,标准化疗虽为 NHL 治疗的支柱,但约三分之一的 DLBCL 患者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疾病易复发,预后情况较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意大利比萨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TAFA(Tafasitamab)联合节拍化疗(Metronomic chemotherapy,mCHEMO)治疗 DLBCL 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气候变化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全球分布的生态影响评估:基于 Maxent 模型的预测

    在人类健康领域,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 S. aureus)是个不容小觑的 “麻烦制造者”。它是引发多种人类感染性疾病的 “元凶”,像常见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肺炎、菌血症以及心内膜炎等,都与它脱不了干系。据统计,约 30% 的人群皮肤和鼻腔中携带这种细菌,而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时,它就会 “原形毕露”,引发各种病症。更为严峻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耐药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专家甚至预测到 2050 年,它可能导致 1000 万人死亡。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也在悄然改变着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荧光蛋白标记的肌纤维类型鉴定小鼠模型构建及其在衰老与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骨骼肌作为人体运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肌纤维类型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运动能力、代谢健康和衰老进程。传统研究依赖免疫组化或ATP酶染色等静态检测方法,无法捕捉活体组织中肌纤维类型的实时转换,特别是对同时表达多种肌球蛋白重链(MyHC)的"混合型肌纤维"研究存在技术瓶颈。东京都老年学研究所Kazuhiro Shigemoto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构建了四色荧光标记的基因敲入小鼠模型"MusColor",为肌肉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工具。研究采用BAC重组技术将EYFP(黄)、Sirius(深蓝)、Cerulean(青)和mCherry(红)荧光蛋白基因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基于神经心脏数据融合的增强型 CNN-Bi-transformer 框架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检测:开启精神疾病诊断新征程

    在当今社会,精神疾病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癫痫、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进食障碍和抑郁症等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也让医疗工作者们在诊断和治疗上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患者自我报告症状或临床医生的观察,然而这些方法主观性强、准确性低,难以应对精神疾病复杂多变的特性。比如说,患者对自身症状的描述可能存在偏差,而医生的观察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且,准确预测精神健康治疗和抗抑郁药物的疗效更是难上加难,这使得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这样的困境下,来自印度 VIT Bhopal 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哈茨木霉对番茄抵御伊朗甜菜曲顶病毒(BCTIV)的作用研究:开启生物防治新征程

    番茄,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作物,在农业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伊朗甜菜曲顶病毒(Beet curly top Iran virus,BCTIV)的肆虐却给番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BCTIV 属于 Becurtovirus 属,借助叶蝉传播,其单链环状 DNA 基因组会引发番茄叶片卷曲、增厚等症状,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目前,针对这类病毒病,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效果不佳,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来自伊朗赞詹大学(University of Zanjan)植物保护系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哈茨木霉(Tricho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泰国高危乳腺癌种系与体细胞突变特征研究:揭示种族特异性基因组图谱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健康的首要威胁,其基因组特征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然而长期以来,亚洲人群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乳腺癌基因组数据严重匮乏,临床决策多依赖欧美人群研究结果。这种现状引发关键科学问题:泰国等高危人群的乳腺癌驱动基因是否与西方人群一致?现有靶向治疗方案是否适用于该人群?为此,泰国玛希隆大学西里拉吉医院Manop Pithukpakom和Bhoom Suktitipat领衔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迄今最大规模的泰国乳腺癌基因组研究。研究团队采用多组学技术路线:1) 对符合NCCN指南的1676例高危患者进行36基因panel种系检测;2) 采用501基因O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4

  • 有机投入助力非洲小农户土壤健康:本地化策略与关键指引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非洲小农户的耕作系统复杂多样,且高度本地化,但在如何选择适合自家农场条件的有机投入类型方面,他们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土壤健康问题更是让他们头疼不已,土壤酸度、毒性、有机质下降、养分失衡等状况频发,即便在一些地方使用了合成肥料,主要作物如玉米的产量依旧停滞不前。而且,合成肥料虽能带来一定增产,但在很多情况下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经济产量差距” 仅为 “生态产量差距” 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此背景下,为了帮助非洲小农户做出明智的有机投入选择,来自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等多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pj Sustainable

    来源:npj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时间:2025-04-04

  • Dynamic Conformations of the P. furiosus MR-DNA Complex: Unveiling the Secrets of DNA Repair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DNA 就像是一本记载着生命密码的珍贵书籍,然而,这本 “书” 却时常会遭遇各种 “损坏”。DNA 双链断裂(DSBs)便是其中一种严重的 “损坏” 情况,它可由外源性因素如电离辐射、放射模拟药物引发,更常见的是由内源性过程,像流产的拓扑异构酶反应、发夹裂解以及复制叉坍塌等导致。为了修复这些 “破损”,细胞进化出了两种主要的修复途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和同源重组(HR)。而在这两种关键的修复机制中,Mre11-Rad50(MR)复合物起着核心作用,它是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守护者123。尽管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索 MR 复合物的奥秘,运用了各种结构生物学技术来解析 Mr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4-04

  • 利用组合饱和诱变技术开发趋化因子网络抑制剂:开辟炎症性疾病治疗新路径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趋化因子如同精密的 “导航员”,指挥着白细胞精准地奔赴炎症战场。它们组成了一个由 46 种结构相关的分泌蛋白构成的复杂网络,通过与白细胞上的 G 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激活白细胞的定向迁移,即化学趋化性(chemotaxis)。这个网络在多种免疫炎症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1 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趋化因子网络的冗余性却成为了治疗这些疾病的 “拦路虎”。炎症组织中多种趋化因子的表达、趋化因子与受体之间的 “一对多” 相互作用,以及每个白细胞亚类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使得针对单个趋化因子或受体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就好比敌人构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4-04

  • 4 周北欧腘绳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HT)患者的可行性:为康复治疗开辟新路径

    在运动医学领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损伤。每年,约有 175,000 名美国人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手术,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手术会使用腘绳肌腱(Hamstrings Tendon,HT)自体移植(ACLR-HT) 。然而,使用 HT 自体移植的 ACLR 患者面临着较高的移植物失败风险,并且这类患者普遍存在多模式腘绳肌力量不足的问题,即便在恢复正常活动多年后,这种力量不足依然存在,这也增加了再次受伤

    来源: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1.5

    时间:2025-04-04

  • 基于多普勒雷达技术的无接触睡眠呼吸暂停检测设备诊断性能评估

    睡眠呼吸障碍已成为影响全球数亿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因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联备受关注。传统诊断"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就像给患者全身接满导线,不仅让受试者变成"科学怪人",高昂成本和有限的可及性更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在这个背景下,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一项黑科技——基于多普勒雷达原理的无接触睡眠呼吸暂停检测设备(CSATD),试图用电磁波替代导线,实现"隔空把脉"的睡眠监测革命。这项发表在《BMC Pulmonary Medicine》的研究采用了严谨的前瞻性单中心设计。研究团队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间,对120例接受PSG检

    来源:BMC Pulmonary Medicine 2.6

    时间:2025-04-04

  •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与危重症老年患者拔管后不良结局的关联:一项回顾性研究及重要意义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老年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据估算,到 2050 年,全球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将达 16 亿。而营养不良在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在危重症老年患者里更是突出,其会导致短期死亡率上升、严重感染、身体机能受损,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目前,虽然有数十种营养评估工具,但却没有评估老年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金标准。像是简易营养评估精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Short Form,MNA-SF),虽无需血液指标,但依赖访谈和人体测量;营养风险筛查 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使用时

    来源:BMC Pulmonary Medicine 2.6

    时间:2025-04-04

  • 新冠老年患者膈肌厚度与 ICU 入院风险的 CT 评估:探索关键预后指标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COVID-19 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受疫情影响严重,死亡率居高不下。在临床治疗中,呼吸窘迫是 COVID-19 患者面临的棘手难题,而呼吸肌功能障碍与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膈肌作为主要的呼吸肌,其厚度(Diaphragm Thickness,DT)的变化对呼吸功能和患者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 DT 与老年 COVID-19 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统一的 DT 测量标准,这使得临床医生在评估患者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时缺乏有力依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土耳其安卡拉市医院老年医学科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以 188

    来源:BMC Pulmonary Medicine 2.6

    时间:2025-04-04

  • 肥胖对中重度肺炎相关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短期和长期生存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医疗领域,肥胖问题日益凸显,它不仅与多种疾病相关,还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在肺炎引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肥胖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一方面,肥胖人群感染肺炎的风险较高,且易发展为 ARDS,需要重症监护和呼吸机支持;另一方面,“肥胖悖论” 现象却表明,肥胖可能与某些疾病患者的低死亡率相关,然而这一现象在肺炎诱导的 ARDS 患者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深入了解肥胖对肺炎相关性 ARDS 患者短期和长期生存的影响,法国 CHU Rennes、Faculté de Médecine, Université Rennes1、Inserm-CIC-1414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

    来源:BMC Pulmonary Medicine 2.6

    时间:2025-04-04

  •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患者报告结局(PROs)的应用:现状、差距与展望

    心血管疾病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全球无数人的生命。据统计,2021 年全球约 1991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且这一数字相比 2010 年有显著增长,已然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类型 。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症状负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患者的主观感受在评估治疗效果时尤为关键,而患者报告结局(PROs)就是反映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直接来自患者自身,无需临床医生或其他人的解读。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中医传统上就重视患者的主观报告,这与 PROs 的理念不谋而合。然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 PROs 的应用

    来源: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3.3

    时间:2025-04-04

  • 酵母水解物与运动协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机制与代谢调控研究

    在现代社会,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健康危机,其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统防治手段如单一饮食控制或运动疗法往往效果有限,亟需探索更有效的联合干预策略。酵母作为食品工业常用微生物,其水解产物(YH)近年被发现含有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MTCA)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控脂代谢通路发挥抗肥胖作用。与此同时,运动作为经典干预手段,其分子机制尚未与天然活性物质产生协同效应的系统研究。韩国大学联合团队在《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发表的研究,创新性地将酵母水解物与 treadmill exerci

    来源: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3.3

    时间:2025-04-04

  • 综述:了解猴痘的死灰复燃:非洲近期疫情的关键驱动因素及经验教训

    ### 猴痘病毒概述猴痘(mpox)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毒属于痘苗病毒科(Poxviridae)、脊索痘苗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d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它与天花病毒相似,有两个不同的进化枝:进化枝 1(Clade 1,曾称中非进化枝)和进化枝 2(Clade 2,曾称西非进化枝),其中进化枝 1 的毒力和病死率更高。猴痘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动物与人的接触,像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或食用未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也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飞沫、皮肤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也有报道 。其临床表现与天花类似,潜伏

    来源:Tropical Medicine and Health 3.6

    时间:2025-04-04

  • 维生素 D 充足与绝经过渡及衰老过程中肌肉健康的关联:芬兰中老年人队列研究

    在人体的衰老进程中,肌肉就像一台逐渐老化的精密机器,其质量和功能会不断下降。这不仅增加了人们摔倒、骨折的风险,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前后,身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而维生素 D,作为身体内的 “健康小卫士”,一直被认为在肌肉的生长、发育和收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表明,维生素 D 缺乏会导致肌肉功能受损,增加肌肉减少症的风险。那么,在维生素 D 充足的情况下,它是否就能有效保护肌肉健康,减缓肌肉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出现的衰退呢?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科学问题。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来自日本立命馆大学(Faculty of Sport and He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3.6

    时间:2025-04-04

  • 英澳年轻人果蔬摄入不平等发展轨迹:解锁健康饮食密码

    在健康饮食的大话题中,果蔬摄入对预防慢性疾病至关重要。但在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早期这个阶段,人们的生活发生诸多变化,饮食模式也受到影响,不同人群之间的果蔬摄入差异可能导致长期健康不平等。目前,关于这一阶段饮食模式的纵向研究较少,限制了人们对该时期饮食变化的深入理解。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 MRC 流行病学单位、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UKHLS,n=2751)和澳大利亚(HILDA,n=6255)16 - 30 岁年轻人的数据,运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评估果蔬摄入轨迹,并探究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SEP)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果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3.6

    时间:2025-04-04

  • 0.05% 环孢素 A 对角膜屈光术后眼表的关键作用:抑制炎症、维护细胞功能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角膜屈光手术来摆脱眼镜的束缚,追求清晰的视力。像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等角膜屈光手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可靠等优点,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然而,术后干眼这一并发症却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比如眼睛干涩、有异物感、瘙痒、视力波动和流泪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相关研究表明,高达 95% 的患者在角膜屈光术后会出现干眼症状,其中 20% - 35% 的人甚至会发展为慢性干眼。这一现象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他们深入探究发现,术后干眼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眼表干燥

    来源:Journal of Ophthalmic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2.9

    时间:2025-04-04

  • 德国多导睡眠监测医疗结构与计费的科学分析 —— 为睡眠医学混合 DRG 支付模式奠定基础

    在德国医疗体系中,住院和门诊患者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差异明显,住院部基于诊断相关分组(DRG)的病例平摊费用进行计费。为挖掘门诊化潜力,自 2024 年起,德国引入了混合 DRG(Hybrid-DRGs)支付模式,旨在实现门诊和住院服务的等效支付,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然而,睡眠医学服务却尚未纳入其中。在此背景下,德国睡眠研究与睡眠医学学会(DGSM)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护理结构和计费的科学分析,相关成果发表于《Somnologie》杂志 。研究人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成员来自门诊、住院、科研和卫生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研究主要采用了数据收集与分析、专家研讨以及模拟计算等技术

    来源:Somnologie 0.6

    时间:2025-04-04

  • 综述:无创神经调节技术在慢性癌痛中的镇痛效果

    慢性癌痛现状及研究背景慢性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且极具致残性的症状之一,它由肿瘤本身或者治疗手段引发。令人担忧的是,40% 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不佳。在药物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无创脑刺激(NIBS)如今已得到广泛推荐,然而其在慢性癌痛方面的有效性却仍不明确。已有少量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 NIBS 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止痛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方法本次开展了一项针对慢性癌痛患者神经调节研究的系统综述,主要涉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目的在于评估这两种技术在临床常规应用中的镇痛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并分析了 11 篇文献,涉及 29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4

  • “我想做时就有充足精力”: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剥夺治疗期间运动动机研究

    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基石,虽然能有效控制病情,却带来疲劳、抑郁、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副作用。令人惊讶的是,运动这种"天然药物"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这些症状,甚至可能延长生存期——但现实情况是,高达88%的澳大利亚前列腺癌患者达不到推荐的运动量。这种矛盾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问题:究竟是什么在阻碍患者动起来?悉尼大学心理学系联合皇家北岸医院肿瘤中心的研究团队敏锐地发现,传统研究过于关注运动"量"的指标,却忽视了更本质的动机"质"的问题。为此,他们首次将自我决定理论(SDT)这一动机研究的前沿框架引入前列腺癌运动研究领域,通过深入访谈24位接受ADT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74岁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4

  • 探究中国医护人员肺癌真实体验:为临床干预提供关键指引

    目的:医护人员是肺癌患者的主要群体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医护人员被诊断为肺癌后的真实体验,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20 年 2 月至 2023 年 10 月,在襄阳中心医院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患者,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之后使用 Colaizzi 七步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6 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24 人收到邀请,21 人同意参与研究,最终 18 名患者完成访谈。研究识别出 4 个类别和 9 个主题:(1)心理体验(否认与怀疑、愤怒与抱怨、悲伤、委屈);(2)治疗体验(治疗方式选择困难、对治疗的担忧);(3)应对体验(积极应对、角色转换不佳);(4)工作体验(将疾病归因于工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8

    时间:2025-04-04

  • 综述:急性和慢性静态拉伸(SS)改善关节活动度(ROM)的潜在机制:一项系统综述、荟萃分析和多变量元回归研究

    1. 引言在体育和临床领域,静态拉伸(Static Stretching,SS)常被用于增加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期提升运动表现、降低受伤风险。尽管其对 ROM 的改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但背后的生理机制却尚不明确。目前,学界对于急性(单次)或慢性(长期多次)SS 是引发肌肉 - 肌腱单元(Muscle-Tendon Unit,MTU)的机械和 / 或结构适应性变化,还是通过提高拉伸耐受性来增加关节 ROM 存在争议。由于 MTU 的粘弹性,在被动肌肉拉长过程中,被动扭矩会呈非线性增加。研究常通过观察 SS 后被动扭矩的变化来推断其作用机制。例如,在特定肌肉长度

    来源:Sports Medicine 9.3

    时间:2025-04-04

  • 综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嗅觉功能障碍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嗅觉功能障碍的关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也被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期病理状况。患者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临床表现为大声且不规则的打鼾、睡眠中喘息或突然惊醒,以及白天过度嗜睡、记忆力减退、认知混乱,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认知能力下降。嗅觉功能障碍则是指在嗅觉通路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损伤导致的嗅觉感知异常。这些损伤可能发生在嗅觉受体神经元、嗅球,或者嗅觉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层面。近年来,随

    来源: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 1.0

    时间:2025-04-04

  • 亚美尼亚圣土(Armenian Bole)的理化特性、药物潜力与毒性评估:一项跨越古今的药用黏土研究

    古老黏土竟藏现代医药密码!亚美尼亚圣土(Armenian bole, Ab)作为伊朗民间沿用千年的药用黏土,其神秘面纱终被现代科技揭开。研究人员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原子吸收光谱等"矿物侦探工具",发现这种赭红色黏土实为矿物复合体——石膏(Gypsum)、石英(Quartz)、方解石(Calcite)等有效成分与重金属的"矛盾结合体"。虽然抗菌实验泼了冷水(anti-microbial assays显示零活性),但有趣的发现是:经过洗涤处理后,Ab仍保持稳定的矿物架构,其粉末流动性(powder flow characteristics)和粒径分级(particle size frac

    来源: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Journal 0.8

    时间:2025-04-04

  • 植物合成硒纳米颗粒(Se-NPs)治疗间变性甲状腺癌(ATC)的体外细胞毒性新评估:为癌症治疗开辟新路径

    间变性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属于罕见且致命的甲状腺癌类型。尽管采用了传统化疗,但相当多的患者对其产生了化疗耐药性。因此,寻找治疗间变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新方法迫在眉睫。本项目旨在评估利用多枝赖草(Polylophium involucratum (Pall.) Boiss.,简称 “P. involucratum”)种子提取物合成的硒纳米颗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对 8305C 细胞系的体外细胞毒性。在此,通过紫外 - 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

    来源: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Journal 0.8

    时间:2025-04-04

  • 综述:基于学习模型预测川崎病(K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抵抗和冠状动脉病变(CALs)的技术与研究特征

    ### 川崎病概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科血管炎,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儿童群体中,KD 的出现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CALs 更是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血管问题,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生命安全。早期识别 KD 中的高风险患者,尤其是对一线治疗有抵抗的患者,对于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评分系统可靠性有限,难以精准判断这些高风险患者,这就促使了新的预测模型的探索。人工智能在川崎病研究中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

    来源:Pediatric Drugs 3.4

    时间:2025-04-04

  • 经颈侧支逆行再通治疗无残端椎动脉闭塞(REVANS):开拓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新方向

    近期病例报告表明,对于无残端的椎动脉闭塞(VAO)患者,血管内再通可能是安全可行的,然而,血管内再通的综合管理策略仍未完全明确。在本技术报告中,介绍了针对无残端 VAO 患者的 REVANS 技术。REVANS 技术有望成为治疗有症状的、非急性且无可见残端的 VAO 的可行选择。该方法利用颈部侧支血管逆行进入并再通闭塞的椎动脉节段,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益。

    来源:Neuroradiology 2.4

    时间:2025-04-04

  • 美国 2 型糖尿病合并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死亡模式:揭示关键趋势与影响因素

    背景: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AD)指 65 岁以后发病的 AD,是晚发型痴呆的主要病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更易患晚发型 AD。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会显著影响认知功能,促进 AD 发展。方法:研究人员使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 WONDER 数据库,计算每 10 万名 65 岁及以上人群的粗死亡率(CR)和年龄调整死亡率(AAMRs),并运用 Joinpoint 回归程序,以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来研究 AAMRs 的变化。结果:1999 年至 2020 年期间,美国老年人群中,晚发型 AD 和糖尿病共导致 185,059 人死亡,呈现出上升趋势

    来源:Neurological Sciences 2.7

    时间:2025-04-04

  • 探究衰弱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住院结局的关联:开启精准医疗新征程

    在全球范围内,神经系统疾病是导致发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患者平均年龄上升,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和身体机能衰退,处于多 orbidity(共病)和衰弱(Frailty)状态,这使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过程和健康结局变得更加难以预测,给护理规划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意大利 “Sapienza” 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索衰弱与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住院结局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Neurological Sciences》杂志上。研究人员采用了横断面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 202

    来源:Neurological Sciences 2.7

    时间:2025-04-04

  •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揭示血栓形成机制新视角及诊疗意义

    在医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难题。aHUS 表现为血栓性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TMA)、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的经典三联征,是一种在排除多种其他病因后才能确诊的疾病。目前,虽然已经确定了部分与 aHUS 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基因,但仅在 30 - 50% 的患者中能检测到,这使得现有理论难以全面解释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罗马尼亚卡罗尔?戴维拉医药大学临床肾脏病研究所的 George N. Zsidisin 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Rare Diseases》上。研究人员运用了基因检测和多种补体检

    来源: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时间:2025-04-04

  • 埃塞俄比亚南部农林业实践对土壤健康关键指标的影响:探索土地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埃塞俄比亚,随着人口密度不断攀升,农业模式逐渐从以树木为主的农林业转向单一栽培农业,这种转变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退化不仅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还对土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像球囊霉素(glomalin)、土壤团聚体以及团聚体稳定性这些关键的土壤健康指标,都受到了负面影响。为了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多所大学(包括 Wolaita Sodo University、Mekelle University、Arba Minch University 等)以及西班牙 Autonoma University of Madrid 的研究人员,

    来源: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2.3

    时间:2025-04-04

  • 化学信息学开放科学的演进:从封闭系统到协同创新的四十年变革

    化学信息学领域曾长期被商业软件垄断,SYBYL等专有系统的高昂成本和数据壁垒严重阻碍学术研究。20世纪80年代,化学家们不得不在封闭环境中工作,连最基本的分子结构数据都难以共享。这种局面直到互联网时代才迎来转机——正如Linux颠覆操作系统领域,化学信息学也亟需一场开放革命。德国国家研究数据基础设施化学分部(NFDI4Chem)的Christoph Steinbeck教授在《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发表综述,系统追溯了1980s至2020s化学信息学的开放化进程。研究发现,1997年JChemPaint等首批开源工具的出现,2004年PubChem的建立,以及In

    来源: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7.1

    时间:2025-04-04

  • CLC?db:开启手性配体与催化剂研究新征程的开源数据库

    在有机化学的广阔天地里,不对称催化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于有机合成、药物研发、新材料创造以及农用化学品生产等领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手性配体和催化剂,正是推动不对称催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传统的实验研究方法就像一辆缓慢行驶的旧车,不仅研究速度慢,过程还极为复杂,使得科研人员在探索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与此同时,数据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让机器学习等计算方法逐渐崭露头角,为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但目前相关数据库却存在诸多不足,数据不够全面、准确,难以满足研究的需求,这就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却缺少一盏明亮的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

    来源: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7.1

    时间:2025-04-04

  • 气候变化对冈比亚上河区未来疟疾流行的影响:RCP4.5 和 RCP8.5 情景下的预测与启示

    疟疾,这个在非洲地区肆虐的 “恶魔”,长期以来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在冈比亚的上河区,尽管政府和非政府卫生机构不断努力,但疟疾依然是个顽固的难题,病例数逐年攀升,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降水和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对疟疾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来自 University of The Gambia、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Unit the Gambia at the London 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 “气候变化对冈比亚上河区未来疟疾流行的影响” 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Ma

    来源:Malaria Journal 2.4

    时间:2025-04-04

  • 综述:运动捕捉能否改善基于任务的中风后运动功能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

    ### 中风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背景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影响超千万人。在幸存者中,超 60% 存在语言、运动或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例如,大量研究表明,51% 的中风幸存者在发病后无法独立行走,虽经康复这一比例降至 18%,但上肢灵活性恢复较差,仅 38% 的患者能恢复部分灵活性,6 个月康复后完全功能恢复的比例仅 11.6% 。运动功能的恢复被认为与大脑可塑性相关,即大脑在受损后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这种可塑性可通过神经成像技术进行研究,其中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凭借高空间分辨率、全脑覆盖及不断提升的时间分辨率,成为急性中风成像和中风后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揭示了与运

    来源: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5.2

    时间:2025-04-04

  • 可穿戴传感器揭示单侧脑瘫儿童与典型发育儿童上肢自发使用的差异性模式

    在儿童康复医学领域,单侧脑瘫(UCP)患者常面临上肢(Upper Limb, UpL)运动功能障碍的挑战,这不仅影响日常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s),还可能引发社交和学习障碍。传统临床评估如辅助手评估(Assisting Hand Assessment, AHA)虽能量化结构化环境中的UpL功能,却难以捕捉真实生活中的自发行为差异。这一局限促使研究者探索可穿戴技术的潜力,以填补临床评估与日常表现(WHO-ICF定义的"capacity"与"performance")之间的鸿沟。意大利IRCCS Fondazione Stella Maris的Elen

    来源: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5.2

    时间:2025-04-04

  • HIV-1 阳性人群隐球菌抗原血清流行率及其免疫病毒学关联研究:开启精准防控新征程

    在全球范围内,HIV-1 感染始终是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尤其在高发地区,机会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中,隐球菌感染是 HIV-1 阳性人群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普及有限,隐球菌感染的情况更为严峻。在尼日利亚,近期研究发现 HIV-1 阳性人群中隐球菌抗原血症(CrAg)的流行率在 10% - 15%,但对于年轻人群中 CrAg 的血清流行率及相关免疫病毒学关联却知之甚少,这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来填补空白,以便更好地进行防控。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尼日利亚江户州立大学教学医院(Edo State University Teac

    来源:AIDS Research and Therapy 2.1

    时间:2025-04-04

  • HIV阳性育龄妇女麻疹-腮腺炎-风疹(MMR)抗体血清学状态研究:伊朗转诊医院的免疫状况评估与疫苗策略启示

    麻疹、腮腺炎和风疹(MMR)作为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对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在HIV感染者中却仍是重大健康威胁。由于HIV病毒会持续破坏CD4+ T细胞,即使接种过疫苗,抗体保护效果也会快速衰减。这一问题在育龄期HIV阳性妇女中尤为严峻——风疹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麻疹和腮腺炎则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尽管伊朗自2004年起将MMR纳入国家免疫规划(NIP),但关于HIV感染者免疫持久性的数据始终空白。更矛盾的是,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CD4+ T细胞>200 cells/mm3的HIV感染者可接种减毒活疫苗,但临床实践中往往因安全顾虑而回避。这种认知与实践的鸿沟,使得H

    来源:AIDS Research and Therapy 2.1

    时间:2025-04-04

  • 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高粱抗炭疽病与感病品种 NLR 免疫受体差异:为糯高粱抗病育种提供新契机

    高粱作为全球第五大谷类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ublineola)引起的炭疽病,就像高粱种植过程中的一场噩梦,严重威胁着高粱的产量。在一些地区,这种病害甚至能导致高达 86% 的减产,尤其是在中国西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让当地的糯高粱深受其害,不仅产量下降,品质也大打折扣,给白酒酿造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问题,四川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Phytopathology Research》上,为高粱炭疽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对 365

    来源:Phytopathology Research 3.2

    时间:2025-04-04

  • 印度棉花品种间害虫及其天敌的季节性种群趋势与相对发生研究:对棉花害虫治理的重要意义

    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棉花作物常常遭受众多 “小麻烦”—— 节肢动物害虫的侵扰。这些害虫就像隐藏在棉花田中的 “破坏者”,悄无声息地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产量损失,严重影响着棉花产业的发展。在印度,这个棉花种植大国,情况尤为突出。印度拥有广阔的棉花种植面积,种植着多种棉花品种,但虫害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给棉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为了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来自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中央棉花研究所(ICAR-Central Institute for Cotton Research)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上。研究人员主要运

    来源: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3.1

    时间:2025-04-04

  • 探究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中底物与组织类型对齿孔酸生成及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解锁真菌代谢奥秘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这种神奇的真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有着诸多药用价值的 “宝藏”。它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齿孔酸(erinacine)是一类具有神经活性的细胞松素二萜类化合物,在促进神经生长、改善认知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治疗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认知障碍等疾病有着潜在价值。然而,目前对于齿孔酸生物合成的机制,尤其是在不同底物和真菌组织类型下的差异,人们了解得还十分有限。比如,猴头菇子实体通常难以检测到齿孔酸,而其在菌丝体中的产量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底物成分究竟如何改变齿孔酸的合成路径和产量?不同组织中相关生物合

    来源:Fungal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4-04

  • 鸡贫血病毒的分子特征及母源抗体对商用疫苗防御效果的评估 —— 埃及家禽业的关键研究

    鸡贫血,这一听起来并不起眼的病症,却在全球家禽养殖业中掀起不小的波澜。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由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引发,这个小小的单链 DNA 病毒仅有 23 - 25nm,却能给雏鸡带来极大的危害。它会导致雏鸡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器官萎缩以及免疫抑制等症状,严重影响家禽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给家禽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埃及,家禽养殖也深受其害。自 1990 年首次发现 CAV 病例后,虽然引入了鸡贫血疫苗,但问题依旧存在。目前,埃及使用的 Del - Ros、26P4 和 Cux - 1 等疫

    来源:Beni-Suef University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 2.5

    时间:2025-04-04

  • 性别差异在毒理学中的作用:性别是否决定毒性?

    毒理学领域长期存在一个被忽视的现象:相同化学物质对不同性别个体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毒性反应。这一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零星报道,如女性对TCDD(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男性,但相关研究长期停滞。直到近年,随着精准医学和组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才开始系统性探索这一差异背后的生物学机制。问题的紧迫性在于,当前毒理学研究仍以男性为主导——从细胞系(如71%的ATCC细胞源自动物)、动物模型到临床试验,女性数据严重缺失,可能导致半数人群的毒性风险评估存在偏差。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的Charlotte Esser团队在《Archives of Toxicol

    来源:Archives of Toxicology 4.8

    时间:2025-04-04

  • 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异及影响因素剖析:微针疗法对比药物疗法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旨在分析雄激素性脱发(AGA)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人员收集了 156 例 AGA 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男性 89 例,女性 67 例。这些患者被分为药物治疗组(n=86)和微针治疗组(n=70)。采用 Morisky 药物依从性量表(MGL)评估治疗依从性,同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年收入、教育程度、副作用、治疗效果、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焦虑和抑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确定与治疗依从性相关的因素。结果表明,微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0.032)。在微针治疗组中,依从性与年龄、教育程度、年收入、治疗时长和副作用显著相关(P<0.05

    来源: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1.8

    时间:2025-04-04

  • 中国 iMCD 患者司妥昔单抗真实世界数据:联合 BCD 方案为重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医学的神秘世界里,有一种罕见病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幽灵”,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它就是特发性多中心 Castleman 病(iMCD)。这是一种以多克隆淋巴细胞增殖和全身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就像身体内部的一场 “混战”,免疫系统陷入混乱,多个器官系统都受到牵连。iMCD 主要分为 iMCD 伴血小板减少、全身性水肿、发热、网状纤维纤维化和器官肿大(TAFRO)综合征(iMCD-TAFRO)和未另行指定的 iMCD(iMCD-NOS)。其中,iMCD-TAFRO 临床表现严重且病情进展迅速,而 iMCD-NOS 涵盖的情况更为多样。在这场 “战斗” 中,白细胞介素 - 6(IL-6)起着关键的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4

  • 放疗 “亮剑”:精准狙击局限期结外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的关键策略

    研究背景结外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ENKTCL-NT)是一种侵袭性鼻窦恶性肿瘤,在头颈部癌症中占比 12 - 15%,仅次于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它与爱泼斯坦 - 巴尔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主要侵袭鼻腔或上呼吸消化道结构,还可能扩散到鼻外部位。该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偏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更为常见。ENKTCL-NT 的诊断颇具挑战,尤其是在非流行地区和儿童群体中,它容易与反应性或炎症性疾病混淆,其肿瘤发生机制也尚不明确。在治疗方面,过去局部晚期 ENKTCL-NT 常采用大野放疗,有时会联合化疗,但近期研究表明,对于早期疾病,基于阿霉素的化疗并未带来额外益处。因此,探寻更有效的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4

  • 胃与肺多灶性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意外发现:首例经全面记录的共存病例分析

    在淋巴瘤诊疗领域,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EMZL)因其发病部位多样且临床表现隐匿,始终是诊断的难点。尤其当病变同时累及多个远隔器官时,临床医生往往面临鉴别原发灶与转移灶的挑战。更棘手的是,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us-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BALT)淋巴瘤作为EMZL的亚型,其发病率不足所有肺肿瘤的0.5%,且影像学表现常与感染性病变混淆,导致误诊率居高不下。与此同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虽占EMZL的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4

  • 应对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 短缺:转换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干扰素 α-2b 的实用指南及意义

    在医学领域,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的治疗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peg-IFN)的短缺,给众多依赖它进行长期疾病控制的 MPNs 患者带来了困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患者,因 peg-IFN 供应中断,疾病稳定性和整体健康受到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有效的替代药物迫在眉睫。美国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将患者从 peg-IFN 转换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干扰素 α-2b(ropeg-IFN)的研究。研究发现,ropeg-IFN 可作为重要的治疗替代方案,尤其在 PV 患者中,能帮助患者维持疾病控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4

  • CAR T 细胞疗法序贯应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开辟新希望之路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浆细胞异常增殖,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近年来,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许多患者在经过多线治疗后仍无法获得持久缓解,病情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血液学、肿瘤学和干细胞移植系(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Oncology a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aculty of Medicine, Medical C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4

  • 综述:探索以DIW 3D打印技术为核心的生物陶瓷支架制造工艺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陶瓷支架:骨组织工程的基石??骨损伤的个性化治疗需求推动了生物陶瓷支架的发展。作为临时三维结构,支架需模拟天然骨的力学特性(抗压强度>100MPa)和孔隙结构(孔隙率60-80%),同时具备生物降解性。羟基磷灰石(HA)和β-磷酸三钙(β-TCP)因其与骨矿物成分相似性成为主流材料,但脆性问题促使研究者探索纳米复合增强策略。??DIW 3D打印:精密制造的突破??直接墨水书写(DIW)技术通过挤出生物陶瓷浆料实现微米级精度(分辨率<50μm)的复杂结构打印。关键突破在于可打印墨水的流变学设计——剪切稀变行为(粘度从103Pa·s降至101Pa·s)确保顺利挤出后快速恢复结构

    来源: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3

    时间:2025-04-04

  • 低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硝化细菌群落的开发:冷水鱼养殖的可持续方案

    开发了两个独立的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群落,用于低温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这些群落通过批次培养,在含有氨或亚硝酸盐的无机营养培养基中培养。随后,开发了独特的封闭循环培养系统,并在含有 1 mM 氨的无机营养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一个细菌群落,它能在 15°C 下 1 天内高效硝化 1 mM 氨。扩增子测序显示,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和硝化螺旋菌目(Nitrospirales)是负责氨和亚硝酸盐氧化的关键菌群。将该细菌群落引入微生物池,在 15°C 下养殖青鳉(Oryzias latipes var. himedaka)和

    来源: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4

    时间:2025-04-04

  • 基于图形泛基因组解析甘蓝型油菜结构变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在生命科学的广袤领域中,作物遗传研究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甘蓝型油菜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品质等性状受到多种遗传因素的调控。其中,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SVs)在作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以往对 SVs 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单参考基因组在分析 SVs 时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捕捉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导致许多与 SVs 相关的重要信息被遗漏。同时,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由于参考序列偏差等问题,对基因表达的准确量化也困难重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们对作物遗传机制的深入理解,也限制了作物遗传改良

    来源: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4.4

    时间:2025-04-04

  • 刺山柑通过调节 MAPK 信号通路抑制系统性硬化症中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纤维化:探寻治疗 SSc-ILD 新希望

    背景:间质性肺疾病(ILD)是系统性硬化症(SSc)的主要致死原因,当前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或毒性较高。因此,寻找对 SSc-ILD 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在临床上意义重大。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对 SSc-ILD 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给小鼠注射博来霉素建立 SSc-ILD 模型。建模 28 天后,进行苏木精 - 伊红(HE)和 Masson 染色观察皮肤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皮肤和肺组织的羟脯氨酸(HYP)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和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来源:Molecular & Cellular Toxicology 1.1

    时间:2025-04-04

  • 巴西与亚洲牛种基因组选择印记的比较研究:揭示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突破性进展,让科学家们能够解码牛种遗传结构,追踪选择压力塑造的基因组演化轨迹。这项研究聚焦巴西与亚洲大陆的Nelore、Gir和Red Sindhi三大牛种,通过跨群体扩展单倍型纯合度分析(XP-EHH)、位点特异性单倍型纯合度比值(Rsb)以及等位基因固定指数(FstST)三大方法,在50-kb非滑动窗口框架下系统扫描选择印记(SS)。结果发现:Nelore(62个)、Gir(57个)和Red Sindhi(72个)品种的特异性选择基因中,既包含影响生产性能(如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和繁殖力(如卵泡发育调控因子)的关键靶点,也鉴定出调控耐热性(HSF4通路)、免疫应答(T

    来源:Mammalian Genome 2.7

    时间:2025-04-04

  • 综述:基因疗法作为治疗 B 型血友病的创新方法 —— 综述

    一、B 型血友病概述B 型血友病是一种影响人体凝血系统的疾病,由肝脏中产生的凝血因子 IX(FIX)缺失或缺乏引起,这是由于编码 FIX 的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长臂(Xq27.1) ,呈 X 连锁隐性遗传,所以男性更易患病。依据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可将 B 型血友病分为严重( 5 且 < 40μ/dL)。症状严重程度与凝血因子水平直接相关,严重患者会出现不受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围手术期和创伤后出血,还会反复自发地肌肉和关节出血,可能导致关节病;中轻度患者虽不易自发 出血,但受伤后仍有出血风险。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过多、围产期出血和流产风险增加等症状。目前,B 型血友

    来源: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2.0

    时间:2025-04-04

  • 揭示 MTHFR677T 等位基因与不孕女性辅助生殖技术疗效的遗传关联及意义

    不孕不育是困扰众多育龄女性的难题,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还对医疗系统造成不小的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技术(ART)成为许多不孕女性的希望。然而,ART 的成功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宿主遗传因素至关重要。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在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基因多态性常见于育龄女性,但 MTHFR677T 等位基因(一种错义突变,导致丙氨酸变为缬氨酸)对 ART 疗效的影响却尚未完全明确。此前研究多聚焦于 MTHFR677T 等位基因对 ART 最终结果的影响,忽视了其对治疗周期数的影响,也未探究潜在的介导因素。为深入了解 MTHFR677T 等位基因

    来源: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2.0

    时间:2025-04-04

  • 综述:有创颅内压监测对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益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研究背景本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益处,重点聚焦高血压脑出血(ICH)亚组,以及其与微创手术(MIS)联合应用时的效果。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而 ICP 监测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其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在 PubMed 和 Embase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筛选出对比 ICP 监测和非 ICP 监测临床结局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住院期间和 6 个月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有住院时长(LOS)、6 个月功能不良患者比例以及中枢神经系统(CNS)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4.8

    时间:2025-04-04

  • 综述:帕金森病和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中脑脊液和血液神经丝轻链的系统评价与贝叶斯网络荟萃分析

    ### 研究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atypical parkinsonian syndromes,APS)患者中,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存在争议,且针对特定 APS 类别间 NfL 水平的直接比较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 PD、APS、其他 PD 相关疾病和对照组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及血液 NfL 水平,并对这些组别的 NfL 水平进行排序。研究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4.8

    时间:2025-04-04

  • 综述:沙特阿拉伯设立旅行医学文凭的必要性:应对国家和全球健康重点问题

    1. 旅行医学的重要性与沙特现状旅行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预防、诊断和管理旅行相关健康问题的跨学科领域。在全球化浪潮下,旅行的便捷性使人们的出行频率和范围大幅增加,旅行医学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的地位愈发关键。它涵盖了疫苗接种、传染病防控、热带医学、应对环境暴露以及管理旅行者慢性病等多个重要方面。沙特阿拉伯在全球旅行格局中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位置。每年,沙特都会迎来数百万前往麦加朝觐(Hajj)和进行乌姆拉朝圣(Umrah)的国际朝圣者。这些大规模的宗教集会活动,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和健康状况的人们聚集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内。朝圣者长途跋涉,极易出现身体疲劳、脱水等状况,且集会场所人员密集,这些

    来源: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 3.8

    时间:2025-04-04

  • 新冠疫情前后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死亡风险及预测模型研究 —— 对深圳住院儿童的回顾性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肺炎对儿童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病毒是引发小儿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因素。2019 年新冠病毒(SARS-CoV-2)的出现,引发了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其带来的一系列防疫措施显著改变了儿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格局。然而,关于中国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在新冠疫情前、疫情期间和疫情后的病毒性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趋势的数据却十分匮乏。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了解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的发病机制,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来自深圳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pi

    来源: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 3.8

    时间:2025-04-04

  • 乌干达COVID-19 Delta疫情期间货运司机的疾病传播影响评估:核心风险群体的公共卫生干预平衡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货运司机这一特殊职业群体被推至风口浪尖。他们如同现代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穿梭于各国边境,既维系着经济命脉,又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特洛伊木马"。乌干达作为东非物流枢纽,70%进出口依赖公路运输,当Delta变异株席卷非洲时,政府将货运司机列为"核心风险群体(core-risk group)",实施强制检测等针对性措施,却引发关于公共卫生效益、经济成本与人权保护的三重争议。这种将原本用于HIV防控的策略直接套用于呼吸道传染病的做法是否科学?边境拥堵的卡车长龙是否反而加剧传播?这些问题亟需数据驱动的答案。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pidem

    来源: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 3.8

    时间:2025-04-04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全球流行现状大揭秘:为健康防线精准 “导航”

    在生活中,耳朵健康常常容易被忽视,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就是一种悄无声息影响着众多人的耳部疾病。它表现为鼓膜穿孔,引发耳内流脓和听力下降,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造成困扰,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此前,虽然有关于 CSOM 全球流行病学的研究,但存在诸多问题。比如 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其数据过于陈旧;2012 年的系统回顾,对 CSOM 的定义宽泛且不精确。这些研究已无法准确反映当前疾病负担,而精准的疾病流行数据对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制定有效的政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 CS

    来源: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 3.8

    时间:2025-04-04

  • 基于强化学习的机械取栓术中脑血管双器械安全自主导航研究

    在医学领域,缺血性中风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大量死亡,仅在美国就产生巨额医疗费用。机械取栓(MT)作为急性缺血性中风大血管闭塞的标准治疗方法,能改善患者功能预后、降低死亡率 。然而,目前 MT 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只有少数中风患者能接受 MT 治疗,有限的 MT 中心、漫长的转运时间阻碍了其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手术过程存在血管损伤和辐射暴露等风险。而且,现有用于 MT 的强化学习(RL)方法存在局限性,多数只能到达颈动脉,无法推广到其他患者血管系统,也未考虑安全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 Harry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 2.3

    时间:2025-04-04

  • 尼日利亚南部猪尸体上的昆虫演替模式:法医学中死后间隔(PMI)估计的重要依据

    在充满神秘色彩的法医学领域,死亡时间的精确推断一直是至关重要却又颇具挑战的难题。在尼日利亚,过去十年间,暴力犯罪和武装冲突不断增多,这使得大量无人认领的尸体堆积,给执法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医专家,以及适应当地情况的经济实用的调查方法,许多尸体在未经身份确认的情况下就被集体埋葬,导致众多失踪人员信息缺失,大量家庭无法知晓亲人的下落 。在这种背景下,准确评估死后间隔(Post-mortem Interval,PMI)就显得尤为关键。PMI 指的是从死亡到发现尸体之间的时间间隔,精确的 PMI 评估有助于调查死亡原因和方式,核实证人证词,缩小可能的受害者范围。而昆虫,作为尸体分解过程

    来源: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 1.5

    时间:2025-04-04

  • 年轻运动员因冠状动脉共干异常起源致心源性猝死:罕见病因揭示与研究意义

    在体育赛场上,年轻运动员活力满满,他们尽情挥洒汗水,追逐着胜利的梦想。然而,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却像一颗隐藏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夺走他们的生命,这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SCD 在年轻人中并不罕见,尤其在年轻运动员群体中更为突出。据统计,它是年轻运动员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目前,其确切发病率难以精准统计,因为并非所有 SCD 病例都会进行尸检。而且,不同研究报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从每 10 万人中 36.8 - 39.7 例到 50 - 100 例不等,与运动相关的 SCD 在北美和欧洲每年约有 15,000

    来源: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 1.5

    时间:2025-04-04

  • [18F] 氟代脱氧葡萄糖 - PET/MRI (CT) 新判读标准(IMPeTUs)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的关键价值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8F] 氟代脱氧葡萄糖([18F] fluorodeoxyglucose,FDG)-PET 是评估 MM 预后的有力工具。系统且可重复的标准解读标准对于 FDG-PET 在 MM 中的有效应用至关重要。意大利骨髓瘤 PET 应用标准(Italian Myeloma criteria for PET Use,IMPeTUs)规范了 MM 中 PET 的评估,但 IMPeTUs 评分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研究纳入了 58 例新诊断的 MM 患者,这些患者在确诊时均接受了 [18F] FDG-PET/MRI 和 PET/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8.6

    时间:2025-04-04

  • 基于胃肠GLP-1R靶点的Exendin-4分子影像技术:IBD诊疗新策略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胃肠GLP-1受体(GLP-1R)动态成像在炎症性肠病(IBD)管理中的革命性潜力。通过构建DSS诱导的IBD大鼠模型(n=6),团队采用定量微PET/CT技术捕捉到[68Ga]Ga-NOTA-MAL-Cys39-exendin-4探针的分布特征:正常大鼠的GLP-1R像卫兵般密集驻守近端十二指肠,而结肠远端也呈现梯度分布。当疾病来袭时,发炎的十二指肠像海绵般疯狂吸收探针,其摄取量与组织病理评分跳着"高度相关"的探戈。更有趣的是,当给予糖尿病明星药物利拉鲁肽(GLP-1RA)后,发炎肠道的探针捕获量明显下降,犹如按下炎症的"关闭键"。Western blot和qPCR数据进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8.6

    时间:2025-04-04

  • 基于最小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解析营养不良大鼠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的吸收特征

    在健康与疾病的交织中,药物的作用如同精密的齿轮,精准调节着人体的生理机能。然而,营养不良这一 “暗礁”,却可能悄然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旅程,影响其疗效。过往研究发现,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中颇为常见,其引发的病理生理变化,像肠道表面积、胃肠道排空时间、转运时间,以及转运体和酶表达的改变等,都会对药物的吸收和处置产生影响。例如,咖啡因、扑热息痛等药物在营养不良时吸收增加,而卡马西平、氯喹等则减少;氯喹的血浆蛋白结合增加,地高辛、链霉素等却降低;甲硝唑、奎宁等药物的清除率在营养不良时也会下降。阿替洛尔(ATN)和美托洛尔(MET)作为 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疾病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1.9

    时间:2025-04-04

  • 早期恰当使用多粘菌素 B 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所致烧伤脓毒症可降低死亡率的意义探寻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的流行率迅速上升,这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难题。本研究旨在评估多粘菌素 B(PMB)早期恰当治疗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以及 PMB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0 日期间 72 例由 CR-GNB 感染引起的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基于 PMB 的治疗方案至少 3 天。研究收集了患者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结果、PMB 治疗细节、药物不良反应和死亡率数据。对比了早期恰当治疗(感染发生后 48 小时内及时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和非早期恰当治疗患者的 30 天死亡率,运用多变量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3.7

    时间:2025-04-04

  • MALDI-TOF VITEK MS技术快速鉴定携带Tn4401a转座子的肠杆菌目细菌中KPC型碳青霉烯酶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曾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防线,但碳青霉烯酶产生肠杆菌目细菌(CPE)的全球流行已构成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其中,KPC型碳青霉烯酶因其快速传播能力和广泛的地区流行性尤为引人关注。在哥伦比亚等拉丁美洲国家,携带blaKPC基因的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常导致治疗失败和高死亡率。传统检测方法如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和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虽可靠但耗时,而分子检测成本高昂且需专业技术。因此,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成为临床微生物学的迫切需求。哥伦比亚Medellin的Laboratorio Medico de Referencia联合Un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3.7

    时间:2025-04-04

  • TTF1 阳性垂体后叶肿瘤十年单中心研究:揭示罕见肿瘤特征与诊疗关键

    原发性甲状腺转录因子 1(TTF1)阳性的垂体后叶肿瘤(PPT)并不常见,术前常易误诊。研究回顾了 2013 年至 2023 年在某单一神经外科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病历,使用 AB_1158934 进行 TTF - 1 的免疫组化检测。研究纳入 9 例 PPT 患者,包括 6 例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CO)、2 例颗粒细胞瘤(GCT)和 1 例垂体细胞瘤。患者中位年龄 53 岁,男性占 66.7%。多数患者术前表现为全垂体功能减退(8 例)、视力障碍(7 例)和头痛(7 例)。肿瘤中位最大直径 2.7cm,在 T1 加权像(T1W)上呈等信号。SCO 通常表现为大的鞍内肿瘤伴鞍上延伸和明显强化;

    来源:Endocrine 3.0

    时间:2025-04-04

  • 综述:重寻甜味:非营养性和天然甜味剂的演变与影响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不断攀升,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日常饮食中糖类的摄入。在这样的背景下,非营养性和天然甜味剂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了传统糖类的热门替代品。本综述旨在梳理这些甜味剂的发展历程,评估它们的安全性,并探讨其对健康的影响。二、甜味剂的历史发展早期,人们发现了糖精(Saccharin)和甜蜜素(Cyclamate)等甜味剂。糖精作为最早被发现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之一,其甜度是蔗糖的 300 - 500 倍,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甜蜜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 30 - 50 倍,口感相对柔和,也一度在食品和饮料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阿斯巴甜(Asparta

    来源:Current Nutrition Reports 4.6

    时间:2025-04-04

  • 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核心机制:基于神经网络的几何与化学互补性特征挖掘

    在生命活动的复杂交响曲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犹如精确编排的分子舞蹈,其特异性识别机制一直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核心谜题。尽管X射线晶体学和NMR等实验技术能解析复合物结构,但高昂的成本和通量限制促使计算预测方法成为不可或缺的替代方案。当前挑战在于:如何在蛋白质表面海量潜在接触区域中,高效识别真正的结合位点?传统方法往往陷入计算复杂度与特征信息完备性难以兼顾的困境。意大利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发表创新研究,开发了名为CIRNet的神经网络架构。该研究突破性地将2D Zernike多项式表征的几何互补性、静电势分布和新型亲疏水性标度整合到统一框架,系

    来源: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 2.2

    时间:2025-04-04

  • 新发现!从多种水环境中分离出三种新型细菌:玫瑰色黄杆菌(Roseateles flavus sp. nov.)、玫瑰色湿地菌(Roseateles paludis sp. nov.)和玫瑰色嗜水菌(Roseateles hydrophilus sp. nov.)

    对分别从农业水管水、湿地、人工湖分离出的 3 株细菌菌株 2.12 T、DJS-2-20 T和 UHG3T10%)为 C16:0和总和特征 3(包含 C16:1ω6c和 / 或 C16:1ω7c),菌株 UHG3T还以 C16:0 3-OH 为主要脂肪酸。磷脂酰乙醇胺是主要极性脂质,检测到的唯一呼吸醌为泛醌 8(Q-8)。菌株 2.12 T、DJS-2-20 T和 UHG3T的基因组 G+C 含量分别为 68.5%、68% 和 69%。它们与最相近的模式菌株 16S rRNA 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为:2.12 T与 R. subflavus APW6T为 98.5%,DJS-2-20 T与 R.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聚氨酯塑料垃圾转化为微生物生物塑料的实验与计算洞察:解锁环保新路径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七因素 Hoke 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优化发酵条件,旨在利用聚氨酯塑料垃圾(PUPW)作为微生物生长和生物基聚酯生产的碳源与能源,实现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最大产量。在 pH 为 8、温度 35oC、NaCl 浓度 5%、PUPW 浓度 1%、接种量 15%、单一培养 Pseudomonas rhizophila S211 且培养 6 天的条件下,获得了最高的 PHA 产量(0.80 g/L ± 0.01)。Hoke 设计模型在各因素水平组合下预测的响应值与实验结果相符,方差分析证明了所假设模型的可预测性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芽孢杆菌属 Fo03 菌株:助力马铃薯生长与减施无机肥的新希望

    生物肥料是减少无机肥料使用的可持续生物技术替代方案。一些细菌菌株,如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能够溶解磷酸盐,使其可供作物(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cv. Citlali))利用。本文研究了磷酸盐溶解细菌菌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 菌株 Fo03 在温室条件下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发芽的影响,并与无机肥料进行了比较。试验设置了 5 种处理:100% 氮磷钾(NPK)(T1)、100% 氮钾(NK)(T2)、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 菌株 Fo03(BP)(T3)、BP + 50% NPK(T4)和 BP + 50% N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利用分形形态学解析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新日本灵芝(Ganoderma neo-japonicum)在不同营养成分上的觅食策略及其对蘑菇产业的重要意义

    灵芝(Ganoderma)属物种是主要的木材腐朽真菌,因其营养益处广泛分布。研究面临的挑战包括将菌丝体生长形态的二维(2D)成像分析与分形形态学联系起来,以及确定最佳营养成分,以在蘑菇产业中大规模提高产量。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琼脂平板法,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新日本灵芝(Ganoderma neo-japonicum)在不同营养物质,包括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半强度 PDA 和琼脂糖上的生长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宏观图像测定平均生长前沿长度、各向同性、面积和周长分形维数,以及异速生长标度指数。结果显示,与其他培养基相比,灵芝菌丝体在 PDA 上的生长速度最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从南极巨藻中提取的多糖 DAG-1:结构剖析与抗皮肤衰老新契机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时刻展现着岁月的痕迹。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出现细纹、松弛、色素沉着等现象,不仅影响美观,更反映出身体机能的衰退。在追求青春永驻的道路上,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抗皮肤衰老方法。目前,虽然天然多糖在抗皮肤衰老领域展现出一定潜力,但对于南极巨藻这种富含营养和高药用价值的藻类,其抗皮肤衰老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还十分有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云南博泰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以及上海极研生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博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来源: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5.2

    时间:2025-04-04

  • 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褪黑素调控梨果皮酚类代谢机制:提升果实品质的新视角

    在水果的世界里,梨凭借多汁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喜爱。酚类物质作为梨果实中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不仅影响着果实的外观、风味,还与果实的抗病虫能力息息相关,甚至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作用,比如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效。然而,梨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褪黑素虽对果实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采前喷施褪黑素调控梨果皮酚类化合物代谢的机制却尚不明确。为了揭开这一神秘面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西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以 “玉露香” 梨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包括生理生化分析、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全面探索褪黑素对梨果皮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5.2

    时间:2025-04-04

  • SERBP1 (Hero45)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冠状动脉闭塞、凝血功能及脂质代谢的新关联

    缺血性心脏病(IHD)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分子伴侣蛋白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期研究发现,RNA结合蛋白SERBP1(Hero45)作为新型Hero蛋白家族成员,具有类分子伴侣活性,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研究团队采用探针法PCR对2164名受试者(含836例IHD患者)进行SERBP1基因5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结果显示:rs4655707(效应等位基因[T])、rs12561767([G])等位点显著降低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OR=0.63-0.65,95%CI 0.42-0.96,p<0.05);rs1058074位点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减轻、血脂谱改

    来源: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8

    时间:2025-04-04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及其分化的肝样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 microRNAs 抗肝纤维化研究:开启肝病治疗新希望

    本研究旨在确定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中可用于治疗肝纤维化(一种对健康有重大威胁的病症)的治疗性物质。研究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及其分化的肝样细胞(hpUCMSCs)来源的 sEVs 能在小鼠模型中缓解肝纤维化,降低肝脏中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并在体外抑制肝星状细胞(HSC,肝纤维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的激活。深度测序发现,与不具备抗肝纤维化活性的 HeLa 细胞来源的 sEVs 相比,UCMSC 和 hpUCMSC 来源的 sEVs 中有差异丰富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s,高丰度 57 种,低丰度 22 种)。对高丰度 sEV miRNA 靶标的功能

    来源:Biotechnology Letters 2

    时间:2025-04-04

  • 综述:纳米技术与医学的邂逅:原子力显微镜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级探针揭开疾病奥秘:原子力显微镜的医学革命技术原理篇原子力显微镜(AFM)通过悬臂梁尖端在样本表面的纳米级扫描,结合激光检测系统,能同时实现三维形貌成像(分辨率0.1-0.2nm)和单分子力谱(SMFS)测量。其独特优势在于:1)可在生理条件下检测活细胞;2)量化pN级相互作用力;3)结合高速AFM(HS-AFM)能动态观察生物过程。关键技术突破包括:采用赫兹模型计算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表征细胞刚度,通过功能化探针(如抗体修饰)实现特异性分子识别。感染性疾病战场在COVID-19研究中,AFM首次可视化SARS-CoV-2病毒颗粒(直径80-120nm)及其刺突蛋白的

    来源:Biophysical Reviews 4.9

    时间:2025-04-04

  • 综述:从序列到生物学功能的 frataxin 蛋白

    一、引言frataxin 是一种与罕见病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iedreich’s ataxia)密切相关的小蛋白。近年来,人们对 frataxin 的折叠、结构、动力学以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真核生物中,它定位于线粒体基质,其所处的大分子环境也逐渐被揭示,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索该蛋白的奥秘奠定了基础。二、frataxin 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frataxin 在折叠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机制,不同的折叠阶段受到特定因素的调控。其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特征,这对其功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研究发现,frataxin 的动力学特征较为复杂,它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与多种生理过程相关联。从生物化学角度

    来源:Biophysical Reviews 4.9

    时间:2025-04-04

  • SirA、CsrBC 和 HilD:调控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进程的关键级联因子

    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一种广泛分布且令人头疼的食源性病原体,它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引发肠胃炎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其致病性与基因组中的沙门氏菌致病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SPIs)密切相关,其中 SPI-1 和 SPI-2 研究得最为深入 。SPI-1 有助于宿主上皮细胞的侵袭,而 SPI-2 则使细菌能在多种宿主细胞内存活。此前研究发现,在体外 LB 培养基中,BarA/SirA 系统可诱导 CsrB/C 的表达,进而解除对 HilD 的抑制,激活 SPI-1 和 SPI-2 的表达

    来源: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从高碱性泉中分离出的新型赞巴赖氨酸芽孢杆菌的基因组挖掘:探索生物合成潜力

    在神秘的微生物世界里,碱性泉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碱性泉作为独特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被视为新型细菌的潜在宝库。此前,虽然已从碱性泉中分离出不少细菌,但对于这些细菌的深入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白。许多细菌产生的生物活性化合物难以通过传统方法检测,这极大地限制了对其生物合成潜力的挖掘和应用,也阻碍了在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深入了解碱性泉微生物的奥秘,来自菲律宾大学迪利曼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研究人员从菲律宾赞巴莱斯省的 Poon Bato 高碱性泉中分离出菌株 M3T ,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最终确定菌株 M3T 属于一个

    来源: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综述:针对多重耐药和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新开发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背景与挑战??抗菌药物耐药(AMR)已成为21世纪最紧迫的全球健康威胁,若不采取干预措施,2050年耐药感染相关死亡或达1000万例。其中,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多重耐药(MDR)和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如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尤为棘手,其高病死率与孔蛋白(OmpK35/36)缺失、外排泵(AcrAB-TolC)过表达等耐药机制密切相关。??关键耐药机制解析??革兰阴性菌通过双重屏障抵御抗生素:??孔蛋白修饰??:OmpC/F等孔蛋白突变可减少β-内酰胺类药物的跨膜渗透,使亚胺培南等药物无法达到有效胞内浓度;??外排泵激活??:耐药结节化细胞分化(RND)家

    来源: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新型截短天蚕素 A - 马盖宁 2(CE-MA)杂合肽对多药耐药(MDR)结核分枝杆菌外排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潜在应用价值

    在细菌感染治疗中,多药耐药(MDR)微生物是个重大难题,药物外排泵(能减少细胞内药物积累)常与耐药相关。本研究测定了 CE-MA 截短肽衍生物对 MDR 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 6 种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情况,还用 MTT 法检测了这些肽对 A549 细胞系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CE-MA 显著上调 mmr 和 Rv0876c 基因表达(≥4 倍);CMt2 处理下,Rv0876c 和 drrA 显著过表达,但与 CE-MA 处理组相比,CMt2 处理组中 tap(P?

    来源: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新发现!新疆巴楚盐球菌新种:从柽柳根际土壤挖掘微生物宝藏

    菌株 Bachu38T分离自中国新疆巴楚县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植物根际土壤。该菌株生长适应范围广,温度 8 - 45°C(最适 28°C),pH 7.0 - 10.0(最适 8.0 - 9.0),NaCl 浓度 2 - 20%(w/v)(最适 8%)。细胞呈球形,革兰氏阳性,无运动性且无鞭毛。生化特性显示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呈阳性。16S rRNA 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 Bachu38T在盐球菌属(Salinicoccus)中形成独立分支,与 S. roseus DSM 5351T(98.43%)和 S. amylolyticu

    来源: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CRISPR-Cas9 改造酿酒酵母分泌内溶素对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开启食源性疾病防控新征程

    在食品安全的大舞台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 L. monocytogenes)可是个让人头疼的 “反派角色”。它常常隐藏在各种食物中,从即食产品到新鲜农产品,再到奶制品,无孔不入。一旦人们误食被它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像发热性肠胃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尤其是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它更是 “致命杀手”。目前,食品行业虽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比如巴氏杀菌、冷藏以及使用防腐剂等,可 L. monocytogenes 却很 “顽强”,能在低温环境下存活,还常常潜伏在加工厂里,让这些常规手段难以完全将其 “制服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3.9

    时间:2025-04-04

  • 小麦受体样激酶TaCrRLK1L16的进化特征与表达模式及其在抗条锈病中的功能解析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常遭受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其病害防控尤为关键。条锈病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引起,每年造成严重产量损失。尽管植物缺乏动物般的循环免疫系统,但其细胞表面受体样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s, RLKs)在识别病原信号和激活免疫应答中发挥核心作用。然而,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复杂,RLKs家族庞大(如拟南芥仅613个,小麦达3,424个),如何快速鉴定关键抗病基因成为重大挑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跨物种进化分析,系统研究了小麦受体样激酶(TaRLKs

    来源:Stress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综述:多草药配方的抗糖尿病活性:全面综述

    ### 引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水平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功能不佳。传统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糖尿病,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自然疗法的追求,源于植物的多草药配方因其天然来源、成本效益高和副作用少等优点,逐渐成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综述旨在深入探讨多草药配方的抗糖尿病潜力,重点关注其协同效应,为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多草药配方常用植物、提取物类型及植物部位在众多实验研究中,多种植物被用于多草药配方。例如,[具体植物 1] 含有丰富的 [活性成分 1],具有潜在的抗糖尿病作用;[具体植物 2] 的

    来源:Protoplasma 2.5

    时间:2025-04-04

  • 大豆驯化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SNP互作分析:揭示高产与抗性遗传基础

    大豆驯化历程堪称作物进化的经典范本,然而其关键性状的遗传密码仍有待破译。科研团队运用双酶切简化基因组测序(ddRAD-seq)技术,对198份具有"遗传多样性宝库"之称的大豆种质展开深度解码,获取23,574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研究聚焦九大驯化相关性状(DRTs),包括种子三维形态参数、种皮色泽、子叶颜色等关键农艺特征,在双环境条件下进行精准表型组学分析。通过创新性采用FarmCPU和BLINK双模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犹如在基因组海洋中撒下精准渔网,捕获78个显著关联信号,其中14个SNP在环境与模型间展现"稳如泰山"的特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rs.Gm16.29

    来源:Plant Molecular Biology 3.9

    时间:2025-04-04

  • 探秘蝙蝠 “选房” 偏好:空间大小如何影响 Bechstein 蝙蝠的栖息抉择

    在神秘的夜幕之下,蝙蝠们穿梭于树林间,寻找着合适的栖息之所。然而,人类活动的扩张却让它们的栖息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森林管理的影响下,适合蝙蝠栖息的老树和树洞数量锐减,这使得蝙蝠的生存面临着巨大威胁。为了给蝙蝠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人工蝙蝠盒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保护工具。但问题接踵而至,蝙蝠在选择这些人工栖息场所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栖息空间的大小是否起着关键作用,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Zoological Institute and Museum, Applied Zoolog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Greifswal

    来源:Oecologia 2.4

    时间:2025-04-04

  • 雪融下外生菌根(ECM)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不同宿主来源和光照条件下的研究意义

    外生菌根(ECM)真菌的群落结构通常呈现出时间动态变化。然而,在以 ECM 树木为主的温带至寒温带森林中,厚厚的积雪阻碍了地下研究,冬季 ECM 真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尚未完全阐明。鉴于寒温带针叶树种会在雪融后开始生根,因此需要研究 ECM 真菌群落对雪融的响应。在本研究中,为了推断雪融季节的群落动态及其对宿主树条件的敏感性,研究人员在一个共同花园实验中,对雪融开始和结束后不久的常绿针叶树Abies sachalinensis幼苗相关的 ECM 真菌进行了调查。将来自降雪条件差异显著(降雪量大与降雪量小)的两个来源的幼苗,分别种植在两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开阔地与遮荫处),并对这些组合下的 EC

    来源:Mycorrhiza 3.3

    时间:2025-04-04

  • 基于qPCR靶向基因组差异序列检测耐药性毛癣菌Trichophyton indotineae的创新方法

    近年来,一种名为Trichophyton indotineae(原T. mentagrophytes ITS基因型VIII)的耐药性皮肤癣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公共卫生危机。这种病原体不仅具有高致病性,更因对一线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terbinafine)的广泛耐药性而难以治疗。更棘手的是,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面临巨大挑战——该菌种与T. mentagrophytes、T. interdigitale在形态学特征上高度相似,且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相似度高达99%,常规分子检测难以准确区分。随着亚洲、中东、欧洲和美国等地疫情持续扩散,开发快速、特异的诊断工具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一难题

    来源:Mycopathologia 3.6

    时间:2025-04-04

  • 果蝇 Bam 和 Bgcn 序列及蛋白结构演化的比较分析:解开生殖奥秘的关键钥匙

    在神秘的生命繁衍领域,果蝇作为经典的研究模型,一直为科学家们揭示着许多生命奥秘。在果蝇的生殖过程中,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GSC)的分化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配子的产生,进而影响着物种的繁衍。而 bag of marbles(bam)基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中,bam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与 benign gonial cell neoplasm(bgcn)基因产物结合,推动 GSC 子代分化,在雌雄果蝇的生殖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然而,令人困惑的是,bam 基因在不同果蝇物种间,无论是序列还是功能,都存在着巨大差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2

    时间:2025-04-04

  • 全球动植物元素含量数据集 StoichLife:开启生态化学计量研究新视野

    在大自然的奇妙世界里,所有生物都由 28 种天然化学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在生物的遗传信息存储、新陈代谢调节等核心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生物体内这些元素的相对比例,也就是化学计量(stoichiometry),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物资源的摄取、同化、存储和释放等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生物为适应不同环境所演化出的多样生存策略。但目前,针对动植物元素含量的研究多是零散的个案分析,缺乏广泛的空间和分类尺度上的数据整合,这使得我们难以揭示不同物种和生态系统间元素化学计量的普遍规律和潜在机制。在全球环境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无法全面理解这些规律,就很难预测生物将如何应对当前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开放获取脉搏血氧仪性能数据集与通用数据模型:推动血氧监测公平性与精准性的研究突破

    脉搏血氧监测技术被誉为现代医学的"第五生命体征",但其隐藏的种族偏见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当深色皮肤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时,指尖闪烁的SpO2数值可能比实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虚高近6个百分点——这种被称为"隐形低氧"的现象,已导致新冠疫情期间非裔患者延迟获得呼吸支持的风险增加3倍。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脉搏血氧仪校准主要基于浅肤色人群,而光学信号在黑色素含量较高的皮肤中会发生散射偏差。尽管FDA在2023年更新了设备测试指南,但公共领域缺乏涵盖多样化人群的高质量数据,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小样本回顾性分析或理想化实验室环境,难以揭示复杂临床场景中的真实性能差异。针对这一挑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破解乌药基因组密码:为传统中药开发与植物进化研究筑牢根基

    在传统中医药的宝库中,乌药(Lindera aggregata)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浙江天台的乌药,凭借其卓越的药用价值闻名遐迩。它不仅能理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治疗腹痛、痛经、尿频等多种病症,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香料、油脂加工等领域也有广阔应用前景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完整的基因组信息,科研人员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无法深入到分子层面去解析乌药主要化学成分的合成路径,也难以揭示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内在机制,这极大地限制了乌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也阻碍了对樟科植物进化关系的研究。为了突破这些困境,台州学院浙江省植物进化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乌药基因组奥秘的征程。他们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揭秘白冠雀与棕领雀基因组:解锁遗传、演化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奥秘

    研究背景在鸟类研究的广阔领域中,Zonotrichia 属麻雀一直备受关注。它们广泛分布于北美和南美,独特的发声特点以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使其成为研究动物行为、遗传学和演化的绝佳对象。然而,尽管此前已有部分麻雀物种的基因组被解析,但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目前,对于 Zonotrichia 属内不同物种,尤其是具有不同迁徙策略的物种间,遗传差异如何影响其行为和生理特征,尚未完全明晰。同时,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这些麻雀的适应性演化机制也有待深入探索。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开展深入的基因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研究概况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The Roslin Institute and R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基于机器学习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土地覆盖映射:开启生态与发展新视野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拥有多样的生态环境和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精准掌握土地覆盖信息变得至关重要。此前的土地覆盖研究存在分辨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下农业政策制定、气候模型构建以及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能源、环境和气候行动部农业维多利亚研究中心(Agriculture Victoria Research, Victorian Department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Action)的研究人员 Sabah Sabaghy、Mohammad Abuzar 等人开展了一项关于维多利亚州土地覆盖映射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探秘全球树木覆盖潜力:解锁气候与森林的未来密码

    在全球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森林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际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森林实现负碳排放,以抵消难以脱碳部门的剩余排放。然而,气候变化却让森林面临成为碳净源的风险。要想制定有效的基于森林的气候政策,精准了解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森林存在的生物物理极限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高分辨率的全球潜在树木覆盖数据,涵盖当前和未来气候状况,且要与现有树木覆盖地图相匹配,同时考虑自然干扰因素。但现有的潜在树木覆盖数据集,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通过整合卫星观测的树木覆盖数据和机器学习框架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南亚研究生心理旋转任务的多模态数据集:认知策略与情感反应的跨学科研究

    在认知科学领域,心理旋转能力一直被视作STEM学科学习的关键预测指标。然而传统研究长期面临三大困境:性别差异的争议(男性优势论 vs 训练消除论)、策略测量的局限(依赖口头报告)、文化样本的单一(欧美主导)。印度理工学院团队在《Scientific Data》发表的创新研究,通过构建首个南亚研究生多模态数据库,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研究团队采用交叉学科方法,招募38名(22男/16女)印度研究生完成改良版Shepard-Metzler心理旋转任务,同步采集7类数据:1)认知层面:PsychoPy记录的反应时(RTs)/正确率/难度分级;2)生理层面:Muse头环采集EEG频段功率(De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膜蛋白动态与肌动蛋白纳米域超分辨成像:解锁细胞微观世界的奥秘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细胞膜就像一个繁忙的 “分子集市”,各种脂质和蛋白质在这里相互作用,不断产生对细胞功能至关重要的信号。膜蛋白的空间组织不仅依赖于膜本身的生物物理特性,还与膜相关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密切相关。根据 “栅栏模型”,肌动蛋白结构将细胞膜分隔成纳米级的 “围栏”,限制了膜蛋白的移动。想象一下,膜蛋白如同在一个布满微小栅栏的场地里活动的小球,它们的运动受到这些栅栏的约束。然而,想要精确观察这些纳米级的 “栅栏”—— 丝状肌动蛋白,却困难重重。它的厚度仅有 7 纳米,远低于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这就好比用普通的视力去看清极其微小的物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单分子定位显微镜虽然能够分辨这些结构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解析结缕草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挖掘耐寒候选基因新宝藏

    在草坪草的世界里,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可是一位 “明星选手”。它拥有诸多令人称赞的本领,像耐旱、耐热、耐寒,还能抗盐碱、耐践踏,在贫瘠土壤中也能顽强生长,因此广泛应用于草坪建设、水土保持和绿化项目。然而,在科研领域,结缕草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禾本科虎尾草亚科(Chloridoideae)的四大属中,结缕草属是唯一缺少公开可用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的属。虽然此前有研究尝试对结缕草基因组进行测序,但功能注释并不完整,这就好比拼图缺了关键的几块,使得人们难以全面了解结缕草优良性状背后的遗传机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深入挖掘结缕草的遗传奥秘,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高分辨率眼底图像助力眼科组学与心血管疾病早期预测研究

    心血管疾病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每年夺走约 1860 万人的生命,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病理,悄无声息地发展,一旦引发血管严重狭窄或堵塞,就会导致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因此,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风险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其数值的微小变化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比如 CIMT 每增加 0.1mm,死亡风险就会升高 1.12 倍。然而,传统测量 CIMT 的 B 超方法存在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操作、耗时久且普及性差等问题,难以在日常筛查中广泛应用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助力复杂国际多中心研究实现 FAIR 数据管理:加速药物合作精神分裂症项目的数据运营探索

    在精神健康研究领域,对于临床高风险(CHR)综合征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当前,虽然大量研究致力于描述 CHR 综合征并识别精神病发作的预测因素,但由于症状和结果的显著异质性,精准估计个体的疾病转化风险及其他不良后果仍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规模数据集以支持精准医学方法的应用。为了改善现有的风险早期界定方法,预测进展为精神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加速针对精神病风险人群的早期有效治疗的开发,由多个国际研究团队参与的 “加速药物合作精神分裂症(AMP? SCZ)项目” 应运而生。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hizophrenia》杂志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数据采

    来源:Schizophrenia

    时间:2025-04-04

  • 加速医学合作伙伴计划精神分裂症项目(AMP? SCZ)的多模态数据分析策略:预测临床高风险人群转归的新范式

    精神病早期干预领域长期面临关键挑战:约15-19%的临床高风险精神病(CHR)个体会在2年内发展为精神障碍,但传统预测模型受限于单模态数据和小样本量,预测准确率(AUC)仅0.67-0.78。更棘手的是,50%未转化者仍会持续出现亚阈值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而现有研究缺乏对这类异质性群体的精细化分型。为破解这些难题,由哈佛医学院、耶鲁大学等43个国际机构组成的加速医学合作伙伴计划(AMP? SCZ)开展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该项目创新性地整合了1977例CHR和640例社区对照的基线及纵向数据,涵盖临床访谈、认知测试、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体液生物标志物、数字表型(智

    来源:Schizophrenia

    时间:2025-04-04

  • 揭秘精神分裂症研究新进展:AMP?SCZ 项目的关键突破

    在精神健康领域,精神分裂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难题。以往研究中,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评估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研究使用的评估工具和标准差异大,导致数据难以比较和整合。而且,对于处于临床高危(CHR)状态个体的研究,终点大多仅关注是否发展为精神病,忽视了症状缓解、功能障碍等其他重要方面。为了更全面、系统地研究精神分裂症,深入了解 CHR 个体的临床转归,加速药物研发进程,来自多个国家和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加速药物合作精神分裂症(Accelerating Medicines Partnership? Schizophrenia,AMP?SCZ)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hizophrenia》杂志

    来源:Schizophrenia

    时间:2025-04-04

  • 压力对固态和液态电解质电池中锂脱合金化的影响:迈向实用高能固态电池的关键指引

    摘要:脱合金化反应是下一代电池电极运作的基础,也是制备多孔金属的一种合成途径,但机械应力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楚。在此,研究人员研究了施加的堆压如何影响使用固态和液态电解质的 Li 合金材料(Li-Al、Li-Sn、Li-In 和 Li-Si)在合金化 / 脱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和电化学可逆性。研究发现,金属脱合金化过程中孔隙形成的程度普遍受堆压控制,要达到约 80% 的相对密度,所需堆压至少为屈服强度的 20%。这一概念与固态电池中合金电极的循环相关,由于致密化,实现可逆的高锂存储容量需要一个与屈服强度相关的阈值压力。基于这一理解,研究人员设计出具有致密界面层的 Al 和 Si 阳极,能够

    来源:Nature Materials 37.2

    时间:2025-04-04

  • 生物节律模拟生长激素贴片:重塑骨骼生长新突破

    一天中不同的给药时间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因此,优化药物释放曲线,使药物浓度与自然节律同步,对于实现最佳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给药系统在模拟生物节律给药方面仍然效率低下。本文介绍了一种受生物节律启发的生长激素透皮微针贴片,它具有多阶段药物释放功能,可模拟人体生长激素(GH)在夜间的自然分泌节律。通过将 “突发释放” 模块与多个 “延迟释放” 模块相结合,实现了程序化的药物释放。与目前临床使用的皮下每日注射相比,该贴片在纵向骨骼生长和骨质量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疗效,在健康大鼠和生长激素基因敲除小鼠中,骨骼长度分别增加了约 10 毫米和 5 毫米。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生物节律的释放模式显

    来源:Nature Materials 37.2

    时间:2025-04-04

  • 精准合成先进聚芳胺助力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开辟高性能光电子材料新路径

    在有机电子领域,功能共轭聚合物(functional conjugated polymers)虽需求大,但在可扩展合成且保证批次一致性方面面临挑战。一种反应性调控的连续交叉偶联碳 - 氮缩聚(reactivity - regulated sequent cross - coupling carbon–nitrogen polycondensation)方法被开发出来,能精准合成功能聚芳胺(polyarylamines),批次间一致性极佳。研究发现,通过两个连续的钯促进碳 - 氮偶联循环逐步调控中间体反应性,是实现可控缩聚的关键,这与单环碳 - 碳偶联不同。制备了多种聚芳胺来提升材料功能,其中含

    来源:Nature Materials 37.2

    时间:2025-04-04

  • 沿海湿地转变为水产养殖带来的碳固存损失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研究意义

    沿海湿地具有强大的碳固存能力,然而将其转变为水产养殖系统可能会导致大量碳损失。研究发现,中国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转变为海水养殖池塘后,每年每公顷产生 20.3 Mg 二氧化碳(CO2)当量的温室气体(GHG)足迹。其中,约三分之二的足迹可归因于盐沼原本的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丧失,而海水养殖池塘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仅占约 10%,其余约 20% 来自饲料、肥料和能源消耗。以每千克蛋白质的二氧化碳当量计算,水产养殖的温室气体足迹可能低于其他动物蛋白来源,如陆地牛肉和小型反刍动物养殖,但在考虑景观尺度的温室气体预算变化时,尤其是蓝碳生态系统中水产养殖

    来源:Nature Food 23.6

    时间:2025-04-04

  • 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对靶向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活性的影响:解锁药物疗效新密码

    微生物群介导的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理疗效。在此,研究人员通过评估人类肠道共生菌对 127 种靶向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的影响,对药物代谢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代谢组学研究。对于筛选中代谢最广泛的药物,研究人员阐明了常规和非常规的药物转化过程,以及生成的代谢物的相应活性。对比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单个物种对药物的代谢作用,发现了影响代谢后药物针对目标 GPCR 活性的分类群固有过程和协作过程。研究人员还观察到,通过生成非常规代谢物,伊潘立酮会失活。人类肠道共生菌混合物以噻吩基序的形式结合硫,而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则利用级联反应将氨基酸衍生的三环系统结合到药物代谢物

    来源:Nature Chemistry 19.2

    时间:2025-04-04

  • 儿童重症疟疾后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流行率与风险因素: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综述

    疟疾,这个古老而又顽固的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儿童深受其害。儿童感染重症疟疾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Gross Neurologic Deficits,GND),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目前对于 GND 的流行率和风险因素,医学界尚未有清晰、统一的认知。此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例如一些曾被认为与 GND 相关的因素,如低血糖、贫血、年龄、性别等,在近期研究中却未得到证实。而且,也没有系统的综述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研究,该研究

    来源:Systematic Reviews 6.3

    时间:2025-04-04

  • 老年肌少症性肥胖运动、营养及联合干预的疗效比较:系统评价与网络 Meta 分析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就像一部逐渐老化的机器,身体成分会发生变化,脂肪悄悄在腹部堆积,肌肉量却慢慢减少。这种变化使得肥胖和肌肉减少症相伴出现,进而发展成肌少症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 。全球范围内,老年人 SO 的患病率达到 11%,75 岁及以上老人中更是高达 23%。SO 患者面临着跌倒、骨折、代谢紊乱、认知障碍和抑郁等多种不良后果,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尽管运动、营养干预被认为是应对 SO 的有效非药物策略,但以往研究在评估这些干预措施时存在不足。多数研究只关注单一干预方式,缺乏对运动、营养及联合干预效

    来源:Systematic Reviews 6.3

    时间:2025-04-04

  • 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新探:75 岁以上患者近端股骨髓内钉与骨水泥型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及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发生率不断攀升,这给医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针对 IFF 的手术治疗方式众多,但对于 75 岁及以上老年患者,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最优,仍缺乏足够的研究。尤其是不同年龄限制下,近端股骨髓内钉内固定(IF)和长柄骨水泥型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术(LCHA)的疗效对比,以及术后死亡风险因素的探究,存在空白。为填补这一空白,娄底市中心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Surgery》。研究人员通过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10 月期间 251 例 75 岁及以上 IFF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 IF 和 LCHA

    来源:BMC Surgery 1.6

    时间:2025-04-04

  • 精英女足运动员体脂追踪新突破:基于人体测量的预测方程在赛季动态监测中的验证研究

    在竞技体育科学领域,女性运动员研究长期处于"数据荒漠"状态,尤其在足球运动中,体成分监测技术存在明显的性别鸿沟。传统实验室技术如双能X线吸收法(DXA)虽能精确量化脂肪质量(Fat Mass, FM),但其高昂成本使多数俱乐部望而却步。更棘手的是,现有基于人体测量(anthropometry)的预测方程多针对男性运动员开发,导致教练团队在管理女足球员体成分时如同"盲人摸象"——既缺乏可靠工具,更无性别特异性标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训练营养方案的精准制定,特别是在赛季关键节点,体脂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影响球员的爆发力与耐力表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联合AC米兰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BMC Sports S

    来源:BMC Sports Scienc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1

    时间:2025-04-04

  • 可溶性(前)肾素受体与年轻人肾功能的关联:非洲 PREDICT 研究揭示关键线索

    在人体这个复杂的 “小宇宙” 里,肾脏如同精密的过滤器,对维持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调节人体水盐平衡的关键 “指挥官”,而可溶性(前)肾素受体(s (P) RR)作为 RAAS 的重要 “成员”,却有些神秘。以往研究发现,s (P) RR 与肾脏损伤存在关联,在高血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体内,s (P) RR 水平较高。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年轻健康人群中,s (P) RR 水平的种族和性别差异,以及它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还不为人知。为了揭开这些谜团,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参与开展了非洲前瞻性心血管疾病和高

    来源:BMC Nephrology 2.2

    时间:2025-04-04

  • 手动操作联合离体软输尿管镜碎石术挽救肾结石供肾的可行性及效果研究

    在肾脏移植领域,一直存在着供肾短缺的难题。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肾结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患有肾结石的肾脏常被视为边缘供肾,往往被排除在捐赠之外,这进一步加剧了供肾的紧张局面。传统观念认为,肾结石会给肾移植后的恢复带来诸多风险,如输尿管梗阻,影响移植效果 ,所以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带有结石的供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复旦大学浦东医疗中心血管外科以及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 。他们采用手动操作联合离体软输尿管镜碎石术(MM-FURSL),对带有肾结石的供肾进行处理,旨在评估该技术在挽救供肾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项研

    来源:BMC Nephrology 2.2

    时间:2025-04-04

  • 一种新型腹膜透析技术在成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意义重大的创新探索

    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的治疗领域,患者们长期被一个难题所困扰 —— 难以实现充足的腹膜超滤(Ultrafiltration,UF)和有效的钠清除。尽管容量管理是 PD 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担忧的是,高达 56% - 72% 的 PD 患者存在容量超负荷问题,甚至有 25% 的患者处于严重容量超负荷状态。这一状况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与死亡率、发病率的上升以及透析技术失败密切相关。现有的治疗手段,如高渗葡萄糖 PD 溶液、艾考糊精和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等,常常无法帮助患者达到正常血容

    来源:BMC Nephrology 2.2

    时间:2025-04-04

  • 预测肾动脉支架置入后肾病进展的因素: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肾动脉狭窄(RAS)是一个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健康问题,它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疾病(ARVD)引起。ARVD 不仅会增加肾病进展的风险,还与高死亡率相关。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肾动脉狭窄的处理存在诸多争议,比如对于轻度或无症状的 RAS 患者,很难确定是否进行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而且也缺乏对影响肾病进展因素的研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 Dokuz Eylül 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Nephrology》上。研究人员对 2015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在大学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 ARVD 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中排除了在其他

    来源:BMC Nephrology 2.2

    时间:2025-04-04

  • 腹部脂肪、腰大肌脂肪与腰椎骨密度的关联:定量CT成像揭示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骨质疏松已成为中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威胁,女性患病率高达29.13%。传统观点认为肥胖可能保护骨骼,但近年研究发现内脏脂肪可能通过炎症因子破坏骨代谢。更棘手的是,维持腰椎稳定的腰大肌也出现脂肪浸润现象,这种"肌肉变脂肪"现象与骨密度下降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天津医院放射科团队在《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发表的研究,通过定量CT(QCT)这种能同步测量骨密度、脂肪分布和肌肉成分的创新技术,对861名20-79岁中国人群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在60-69岁和70-79岁年龄段,女性BMD显著低于男性(P<0.001);内脏脂肪(V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2

    时间:2025-04-04

  • 伊朗肌肉骨骼物理治疗登记系统的开发与评估:迈向循证实践的重要一步

    在全球范围内,肌肉骨骼疾病(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和损伤是导致身体残疾和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给医疗系统和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据统计,2020 年 MSDs 是全球非致命性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影响着全球 17 亿人,预计到 2050 年病例数将大幅增加。物理治疗是管理 MSDs 和改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有效干预措施之一,但由于缺乏高质量、标准化的临床数据,严重限制了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德黑兰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旨在开发和评估伊朗肌肉骨骼物理治疗登记系统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Musculoskeletal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2

    时间:2025-04-04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恶化的预测因素研究:聚焦手术因素意义重大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 OVCFs 的常用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然而,术后椎体高度丢失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医生和患者。以往研究多以术后即刻椎体高度为基线定义椎体高度丢失,这可能导致对椎体高度丢失的高估,使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产生偏差。为了更准确地探究影响术后椎体高度变化的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上。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 2016 年 4 月至 2018 年 9 月期间接受 PVP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2

    时间:2025-04-04

  • 上颈椎融合手术中寰枢椎融合与枕颈融合延迟骨融合的差异研究

    上颈椎区域连接着颅骨和脊柱,是人体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十分 “脆弱” 的部位。它由枕骨、寰椎和枢椎组成,作为颅骨与可活动脊柱的连接点,承受着巨大的负荷。一旦这个区域出现问题,像是因为创伤、先天性畸形或者肿瘤导致的枕颈(O-C)不稳定,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进行脊柱融合手术来解决问题。然而,尽管手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术后骨融合情况却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目前关于上颈椎融合手术中骨融合的相关研究较少,医生们对于如何提高骨融合率、哪些因素会影响骨融合等问题,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骨科的研究人员 Masashi Uehar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2

    时间:2025-04-04

  • 胫骨骨折并发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一项元分析 —— 探寻关键风险因素,助力精准防治

    在骨科领域,胫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创伤。而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S)作为胫骨骨折严重的并发症,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一旦发生且未及时处理,会导致肌肉和神经不可逆损伤,甚至面临截肢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胫骨骨折患者发生 ACS 的具体风险因素并不完全清楚,不同研究的结论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临床医生在识别高风险患者和制定预防策略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烟台山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 Bo Cong 和 Haiguang Zhang 开展了一项关于胫骨骨折并发 ACS 风险因素的元分析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Musculoskeletal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2

    时间:2025-04-04

  • 门诊腰痛诊断的频率、组合及临床相关性:基于人群队列研究的索赔数据分析

    腰痛作为全球致残首要因素,其诊疗实践却长期面临"编码迷雾"的困扰。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医学院Elisa Kasbohm团队在《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发表的研究,犹如一把解码密钥,揭开了医疗索赔数据中腰痛诊断的"黑箱"现象。当前临床面临三重矛盾:国际指南假设85%腰痛为非特异性,但德国特异性腰痛指南却将多数ICD-10编码归类为特异性;影像检查滥用与必要诊断间的界限模糊;不同专科医生的编码偏好差异显著。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评估的准确性,亟需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团队依托波美拉尼亚健康研究(SHIP-TREND)队列,对3,837名法定医保参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2

    时间:2025-04-04

  • Leptin 与 IL-6 的关联及其对脓毒症死亡率的影响:探索潜在治疗新方向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涉及多种风险因素。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发现了许多与脓毒症死亡率相关的因素,但对于炎症细胞因子背后众多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脓毒症结局的影响仍不明确。Leptin 作为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不仅在体重和能量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炎症信号通路。然而,关于 Leptin 在脓毒症中的作用,不同研究结果存在矛盾,有的研究表明其对脓毒症结局有积极影响,有的则显示无显著作用,甚至在男女患者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且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于小鼠,缺乏人体数据。基于此,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深入探究 Leptin 水平对 ICU 脓毒症患者死亡率

    来源:BMC Infectious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4

  • 乌干达坎帕拉地区青少年 HIV 感染者线上同伴支持小组对改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可接受性研究:开启治疗新征程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和年轻 HIV 感染者(YPLHIV)群体不容小觑,他们在新增 HIV 感染病例中占比高达 45%,且 70% 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乌干达,这一群体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情况并不乐观,仅有 54.7% 的 15 - 24 岁 YPLHIV 实现了病毒载量抑制(VLS<1000) ,ART 依从性欠佳,主要源于个人、人际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挑战,尤其是心理社会障碍。传统的面对面同伴支持活动虽被推荐,但在乌干达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多数国家,其实施存在诸多不便,如需要出行、工作时间不便、缺乏安全的心理社会服务空间等,在新冠疫情封锁期间更是受限。随着移动电话在该地区

    来源:BMC Infectious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4

  • 定期家庭递送 HIV 自测试剂盒项目结束后男男性行为者的 HIV 检测行为: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

    在全球抗击艾滋病(AIDS)的征程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依旧是重大挑战。尽管近年来美国的 HIV 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距离 “结束艾滋病流行(Ending the Epidemic,EHE)” 计划中 2030 年将新感染人数减少 90% 的目标仍相差甚远。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深受 HIV 的影响,2021 年他们占新增感染人数的 70%。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建议,MSM 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 HIV 检测,有多个性伴侣时检测频率应更高。然而现实很残酷,只有 50 - 69% 的 MSM 能达到这一检测频率,这就导致许多 HIV 感染无法及时被诊断出来。为了打破

    来源:BMC Infectious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4

  • 探秘巴勒斯坦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现状、风险因素及防控关键

    在医疗领域,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工具,就像一条生命通道,为患者输送药物、补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等。然而,这条 “生命通道” 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威胁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LABSI)。在全球范围内,CLABSI 的发生率差异巨大,高收入国家如中国,ICU 中每 1000 导管日的 CLABSI 总体发生率为 1.50(0.15%),而在印度北部,这一数字

    来源:BMC Infectious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4

  • 解析痴呆患者家庭照护者信息需求未满足之谜:信息行为理论模型构建与启示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已成为老年人残疾和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英国,“就地老龄化” 政策虽旨在支持痴呆患者在社区生活,但护理人员短缺和财政紧缩使得家庭照护者的作用愈发重要,他们承担着 “健康信息管理者” 的角色。然而,现有研究表明,照护者的信息需求广泛且常未得到满足,这不仅影响照护者自身,也对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如导致服务使用延迟、影响应对策略学习等,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研究人员 Chiara De Poli 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

    来源:BMC Geriatrics

    时间:2025-04-04

  • Cardiometabolic Index(CMI):预测胆结石风险的新 “利器”

    在人体的 “健康版图” 中,胆结石是常见的 “麻烦制造者”。它是全球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美国,约 10 - 20% 的人口受其困扰,每年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高达 62 亿美元。胆结石不仅会引发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胆管炎、胰腺炎甚至胆囊癌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且,它与冠心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存在关联,因此对其进行预测和预防意义重大。传统的胆结石风险标志物,如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存在明显缺陷。BMI 无法区分瘦体重和内脏脂肪,WC 则忽视了血脂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这些都是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

    来源:BMC Gastroenterology 2.5

    时间:2025-04-04

  • "评估利福霉素SV MMX两种给药方案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随机开放标签试验:症状改善与呼气试验标准化的剂量优化探索"

    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正日益受到关注。这种因小肠细菌异常增殖导致的病症,常表现为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抗生素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可能引发多重耐药菌产生、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感染等严重问题。更棘手的是,现有治疗药物如利福昔明(rifaximin)虽有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应答不佳。在此背景下,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另一种非吸收性抗生素——采用多基质递送系统(Multi-Matrix, MMX)的利福霉素SV MMX(AEMCOLO

    来源:BMC Gastroenterology 2.5

    时间:2025-04-04

  • 免疫细胞与血细胞:揭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潜在遗传关联

    在人体这个奇妙的 “小宇宙” 里,血管如同纵横交错的河流,为各个组织器官输送着养分和氧气。然而,有一种名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 “暗流”,却在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它就像河道中的 “堵塞物”,会导致血液流动受阻,严重时可引发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目前,VTE 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些风险因素,如年龄、肥胖、手术等,但对于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和病理过程,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近年来,“免疫血栓形成” 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揭示了免疫细胞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感染或炎症发生时,免疫细胞与血

    来源:Thrombosis Journal 2.6

    时间:2025-04-04

  • 综述:禁食方案对几种主要体重调节激素血清水平的影响:一项在随机对照试验中采用 GRADE 评估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研究背景超重和肥胖是指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带来潜在健康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体重指数(BMI)在 24.9 - 29.9 之间为超重,高于 30 则为肥胖。全球预计到 2035 年,将有 33 亿成年人受高 BMI 影响,相比 2020 年增加 12%。肥胖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2 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还会降低生活质量。随着肥胖率上升,饮食干预如热量限制成为减肥的重要策略。禁食方案(FRs)作为一种替代持续热量限制的方法受到关注,它在特定时期限制热量摄入,非禁食时自由进食。FRs 有多种模式,如模拟禁食饮食(FMD)会减少能量、蛋白质和糖的摄入;隔日禁食(

    来源: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2.4

    时间:2025-04-04

  • 心脏代谢指数(CMI)与糖尿病肾病(DKD)的关联:基于NHANES 1999-2018的横断面研究

    糖尿病肾病(DKD)作为2型糖尿病(T2DM)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全球约40%的糖尿病患者受其困扰,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KD)的首要原因。传统肥胖指标如BMI和腰围(WC)难以精准评估内脏脂肪分布,而新兴代谢指标如心脏代谢指数(CMI)整合了腰围身高比(WHtR)和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在代谢性疾病预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然而,CMI与DKD的关联尚未明确,这正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青珍团队开展此项研究的关键动因。研究团队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1999-2018年数据,纳入2371名T2DM患者,通过加权多因素logistic回归、

    来源: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2.4

    时间:2025-04-04

  • 镁缺乏评分(MDS)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关联研究:为防治提供新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被频繁的尿意困扰,夜间也不得安宁,这很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在作祟。国际尿控协会定义 OAB 是一种以尿急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尿频、夜尿,可能出现急迫性尿失禁,且排除尿路感染等明显病理的症状综合征。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工作、出行,还是日常锻炼、睡眠等都深受其扰。然而,目前 OAB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现有治疗手段也存在诸多不足 ,所以探寻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朝鲜大学医学院以及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Hea

    来源: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2.4

    时间:2025-04-04

  • 构建高灵敏度切伦科夫发光内镜系统用于胃肠道癌检测:开启早期诊断新征程

    在癌症的 “战场” 上,胃肠道癌是一支不容小觑的 “劲敌”。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报告,胃肠道癌在所有癌症中占比约 21.7%,在癌症死亡病例中占比达 25.3%。而且,胃肠道癌的预后与分期紧密相关,比如早期胃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而晚期胃癌患者却不足 20%,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传统的胃肠道内镜主要依据肿瘤的形态变化来诊断,然而,一些早期癌症形态不典型,很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肿瘤细胞的分子功能变化其实先于形态变化,要是能开发出可以识别早期癌症分子功能变化的内镜系统,那无疑能大大提高内镜医生对癌症的早期诊断能力,这也是胃肠道内镜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光学成像技术中,以

    来源:EJNMMI Research 3.1

    时间:2025-04-04

  • 颅颈交界区解剖变异对 C1 侧块及 C2 椎弓根螺钉安全置入的影响:一项尸体与影像学研究 —— 探寻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的新路径

    研究旨在分析一种新的优化的 C1 侧块(C1 lateral mass)和 C2 椎弓根(C2 pedicle)螺钉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具有适合一系列解剖变异的轨迹,以降低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损伤的风险。研究人员对 17 具尸体(34 侧)的颅颈交界区(craniovertebral junction)进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后解剖,测量相关螺钉的入点、靶点、角度和轨迹长度,重点关注血管和骨骼变异尸体的形态特征及轨迹安全性。结果显示,C1 侧块理想的内侧和头侧角度分别为 13.4°±1.0° 和 14.7°±1.1°;C2 椎弓根螺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1.2

    时间:2025-04-04

  • 三维 CT 影像下寰椎完全型横突后孔(RTF)与弓状孔(AF)患病率研究:性别、侧别及年龄差异的揭示

    目的:利用三维(3D)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在大样本人群中确定寰椎完全型横突后孔(RTF)和弓状孔(AF)的患病率,并探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扫描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8 月在本院拍摄的所有颈部和颈椎 CT 影像,记录纳入研究对象的完全型 RTF 和 AF 的有无、侧别、性别及年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 2000 名患者,男女数量相等。完全型 AF 双侧、单侧和总体的患病率分别为 6.4%、10% 和 16.3%;女性患病率为 12%,男性为 20.6%,双侧 AF 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1.2

    时间:2025-04-04

  • 基于地标法的肺动脉瓣形态计量学分析:揭示瓣膜形态多样性及与大小的关系

    肺动脉瓣由三个瓣叶组成,这些瓣叶通过瓣环附着在右心室壁上。本研究旨在利用基于地标(landmark)的几何形态计量学技术描述肺动脉瓣的瓣叶附着模式,并探究形状变量与大小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从解剖供体中总共获取了 28 个肺动脉瓣,以标准化方式打开并拍摄这些瓣膜。将几何形态计量学地标协议以数字化方式应用于每张照片,通过广义普罗克汝斯忒斯叠加(Generalized Procrustes superimposition)和排序分析评估瓣膜形状,研究瓣膜形状主要成分与质心大小之间的关系。另外,由另一位研究人员重新固定并拍摄 10 个瓣膜,以评估误差对结果的影响。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肺动脉瓣瓣叶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1.2

    时间:2025-04-04

  • 双侧甲状腺上动脉咽后走行变异:一项突破性解剖学发现

    在头颈部解剖学领域,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 Artery, STA)的走行路径一直被视为教科书级的经典知识。这条血管通常起源于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沿下咽缩肌表面下行至甲状腺上极。然而,来自卡罗尔达维拉医药大学的Rodica Narcisa Calota团队在分析常规血管CT影像时,意外发现了颠覆认知的解剖变异——双侧STA竟以"地下隧道"般的路径穿行于咽后间隙,这项突破性发现发表在《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期刊。研究团队采用32层螺旋CT扫描仪(Siemens Multislice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1.2

    时间:2025-04-04

  • 儿童蝶鞍(ST)的放射学解剖:基于 CT 的回顾性研究及其意义

    本研究旨在评估儿童计算机断层扫描(CT)视图中蝶鞍(ST)的形态。研究纳入了 113 名儿童(47 名女性 / 66 名男性,平均年龄:9.24±6.07 岁)的放射学图像,测量了蝶鞍的直径(STD)、宽度(STW)、长度(STL)、前高度(STA)、中高度(STM)和后高度(STP),并记录了蝶鞍的形状。结果显示,STL、STD、STA、STM、STP 和 STW 分别为 6.81±1.57mm、8.52±2.05mm、5.30±1.57mm、6.06±1.49mm、5.71±1.64mm 和 6.38±1.91mm 。STL(p = 0.012)和 STD(p < 0.001)在童年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1.2

    时间:2025-04-04

  • 综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日间过度嗜睡的药物治疗:证据与现状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现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在睡眠过程中,患者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进而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情况。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睡眠结构被破坏,还会引发机体间歇性缺氧,对身体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像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代谢紊乱,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都与之相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目前治疗 OSA 的主要手段,它通过在患者睡眠时,经鼻或口鼻面罩向气道内输送持续的正压气流,就像给气道 “撑” 开了一个通道,维持上气道的开放状态,以此来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减少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发生频率,提升

    来源:Sleep and Vigilance

    时间:2025-04-04

  • 综述:患者种族 / 民族、健康素养、社会经济地位与用药错误发生率之间的关联:一项系统综述

    引言在医疗领域,患者的种族 / 民族、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医疗质量和结果的影响不容小觑。诸多研究表明,医疗服务中的差异长期存在,且由多种因素导致。尽管医疗专业准则要求平等对待所有患者,但医护人员对少数族裔患者的隐性负面态度仍较为常见,这会影响医患沟通,导致诊断和治疗选择出现偏差,甚至造成延迟或放弃治疗的情况。社会经济劣势,如低收入、失业和低教育水平,在少数族裔群体中更为普遍,这些因素会增加获取医疗服务和改善治疗结果的难度。语言障碍也会加剧这种差异,影响患者对信息的理解,进而导致用药错误、治疗依从性差和服务满意度降低。用药错误指在处方、转录、调配、给药或监测药物过程中可避免的错误,严重威胁患者安

    来源:Journal of Racial and 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 3.2

    时间:2025-04-04

  • 探究马拉维小农户农业商业化与粮食安全:土地权利与家庭内部议价能力的关键作用

    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马拉维小农户农业商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粮食供应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马拉维虽将农业生产力和商业化作为重要发展支柱,但小农户农业仍以自给自足为主,商业化程度仅 17.6%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小农户面临诸多生产限制,如不利的天气变化、农业技术和实践的应用有限,导致生产剩余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市场缺失,也阻碍了农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在粮食安全领域,全球范围内形势不容乐观,2021 年有多达 8.28 亿人受饥饿影响,23 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占全球人口的 11.7% ,距离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设定的消除饥饿目标仅剩几

    来源:Agriculture & Food Security

    时间:2025-04-04

  •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策略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ChTUIA试验成果与临床意义

    在中国,颅内动脉瘤如同潜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每100人中就有7人携带这种危险病变。虽然大多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可能终身相安无事,但一旦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死亡率高达50%,幸存者中半数遗留严重残疾。更棘手的是,随着影像技术进步和人口老龄化,UIA检出率逐年攀升,但中国医生却面临"治疗两难":积极干预可能带来手术并发症,保守观察又需承担破裂风险。这种决策困境源于中国缺乏本土化的大规模临床证据——国际权威的ISUIA研究主要基于西方人群数据,而亚洲人独特的脑血管解剖特征和更高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使得治疗结局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为破解这一临床难题,北京天坛医院联合上海

    来源: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时间:2025-04-04

  • 综述:选择性缄默症行为治疗的元分析:来自选择性缄默症问卷(SMQ)和学校言语问卷(SSQ)的发现

    ### 选择性缄默症行为治疗的元分析:来自 SMQ 和 SSQ 的发现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SM)是一种焦虑障碍,其特征为在某些预期会说话的社交场合中持续无法说话,例如学校。《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 - 5)对其进行了明确描述,该疾病的患病率在 0.03% - 1% 之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 5 岁。多种心理社会方法被应用于 SM 的治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尤为有效。几乎所有近期

    来源: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3.4

    时间:2025-04-04

  • 综述:增强 CT 与双对比增强超声对胃癌术前 T 分期诊断准确性的比较:一项荟萃分析

    ### 胃癌术前 T 分期诊断方法的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准确的术前 T 分期对胃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它能为疾病严重程度分层、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关键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内镜超声(EUS)、增强 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双对比增强超声(Doubl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DCEUS)是临床 T 分期的主要方法。增强 CT 因设备普及成为常用的术前分期工具,但它在软组织分辨上存在局限,对胃壁分层的准确区分有时会受到影响,且注射碘对比剂对有肾脏代谢障碍的患者有挑战,同

    来源:Cancer Imaging 3.5

    时间:2025-04-04

  • 3D打印颅骨模型在医学教育中提升脑室外引流术训练效果的创新研究

    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脑室外引流术(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EVD)是处理脑积水和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的关键技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传统徒手操作中导管正确放置率仅56%,约22%甚至误入非脑室区域,错误率高达4-40%。这种状况源于两个核心难题:一是现有训练模型无法模拟真实颅骨钻孔触感与脑室穿刺的力学反馈;二是缺乏能同时呈现解剖结构三维关系与生理特性的综合训练系统。针对这一临床痛点,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的Katharina Scheidt团队联合神经外科医师与工程师,创新性地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手术模拟领域,开发

    来源:3D Printing in Medicine 3,2 3.2

    时间:2025-04-04

  • 从雌性视角看交配:棕熊雌性在配偶搜寻中扮演积极角色吗?—— 对哺乳动物交配策略研究的新突破

    在动物世界的繁衍大戏中,交配策略一直是生物学家们热衷研究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哺乳动物交配行为时,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雄性,认为雄性的分布追随雌性,而雌性的分布则主要受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的影响。这种传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雌性在交配过程中的主动性。比如,在记录两性在交配季节的空间关联时,人们常认为是雄性主动靠近雌性,却鲜少关注雌性的行为。但实际上,雌性在交配中的作用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从性选择理论来看,雌性的选择对物种的进化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许多动物中,雌性会与多个雄性交配,这一现象背后的行为机制和进化意义亟待深入挖掘。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来自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芬兰自

    来源:Movement E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 从非潮汐到潮汐环境:中华绒螯蟹下游产卵洄游的运动行为研究 —— 解开蟹类洄游生态之谜

    中华绒螯蟹,这种在全球分布广泛的蟹类,在其原生地不仅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还面临着生存威胁;而在入侵地,它们又给当地生态带来了诸多挑战。其独特的生活史中,下游产卵洄游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它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却知之甚少。此前的研究虽然对其生活史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洄游时的具体行为,如不同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在不同水流环境下的运动变化等,都缺乏深入研究。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和比利时自然与森林研究中心(Research Institute for Nature and Forest,INBO)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

    来源:Movement E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 草果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及萜烯合酶的全面解析:解锁植物生化多样性的关键

    草果,这种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植物,它既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香料,为各种美食增添独特风味,又是传统中医里的一味良药,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草果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功效,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挥发性代谢物。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简单地对草果中的成分进行分类和探究其药理活性,对于这些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我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就好比一座宝藏就在眼前,我们却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芒,对于其内部的构造和秘密知之甚少。为了深入挖掘草果挥发性代谢物的奥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Hort

    来源:Molecular Horticulture 10

    时间:2025-04-04

  • 综述:多发性硬化症抗 CD20 治疗的演变:抗体特性和功能的优化

    1. 抗 CD20 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发展背景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疾病。抗 CD20 单克隆抗体(mAb)的出现,给 MS 的治疗带来了重大变革。早期使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研究表明,消耗 B 细胞对 MS 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可能非常有效。一项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缓解型 MS(RRMS)的 II 期试验显示,其对新病灶形成和复发有显著影响,为后续奥瑞珠单抗(ocrelizumab)等药物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奥瑞珠单抗在与干扰素 β-1a 的对比试验中,在所有结局指标上均表现更优,且安全性良好,给药方案耐受性好,推动了其在复发型 MS(RMS)中

    来源:CNS Drugs 7.4

    时间:2025-04-04

  • 印度基于Tams1基因的牛源环形泰勒虫分子流行病学与基因型多样性研究

    牛源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是印度畜牧业的重要病原体,本研究通过显微镜检和双重PCR技术(靶向SSU rRNA和Tams1基因),对哈里亚纳邦800份牛/水牛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吉姆萨染色镜检阳性率牛29.25%、水牛2.75%;SSU rRNA-PCR检出率牛39.5%、水牛6%;Tams1特异性PCR证实牛感染率高达37%。对全球389条Tams1序列(含本研究14株印度分离株)的遗传分析发现:印度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89.46-100%,全球范围降至78.42-100%;35种单倍型中Hap_1呈现地理聚集特征。种群遗传学参数显示:五大地理群体(南亚/东亚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1.2

    时间:2025-04-04

  • DNA 宏条形码技术揭示山地瞪羚(Gazella gazella)蠕虫群落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在大自然的生态舞台上,野生动物与寄生虫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野生动物作为众多传染病的源头,其携带的寄生虫可通过各种途径在动物、家畜和人类之间传播,不仅威胁健康,还影响经济。尤其是野生反刍动物,它们与家畜常共享牧场,寄生虫感染极易相互传播。然而,在寄生虫研究领域,对于像山地瞪羚(Gazella gazella)这样的物种,其寄生虫群落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此前,对山地瞪羚寄生虫的研究多依赖传统方法,难以深入揭示寄生虫的多样性和潜在风险。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包括哈杰泰佩大学(Hacettepe University)、安卡拉大学(Ankara University)等,开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1.2

    时间:2025-04-04

  • 旋毛虫抗原: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希望?

    糖尿病,这个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愈发猖獗的 “健康杀手”,正无情地侵蚀着无数人的生活。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更是让众多患者雪上加霜。它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急切需要有效的治疗策略来应对这一困境。在此背景下,来自埃及南谷大学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系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一种独特的寄生线虫。此前研究发现旋毛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1.2

    时间:2025-04-04

  • 阿尔及利亚养殖兔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基因分型的首次报告:揭示人兽共患风险及流行病学关键数据

    全球范围内,兔贾第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在阿尔及利亚,仅有少数针对家畜和人类的分子研究报道过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的基因分型 / 亚型情况。本研究旨在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技术,对阿尔及利亚中部布米尔达斯省和提济乌祖省 23 个养兔场的 44 份粪便样本进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基因分型和亚型分析。研究人员首先采用 ELISA 方法(RIDASCREEN?贾第虫检测)对兔粪便中的贾第虫包囊进行检测。随后,对 ELISA 检测呈阳性的样本进行三个基因位点的 PCR 扩增和测序,这三个基因位点包括磷酸丙糖异构酶(tpi)、β- 贾第素(beta-giar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1.2

    时间:2025-04-04

  • 德国下哈维尔河吉尔佩洪泛区40年生物多样性变化:适应性的水土管理如何影响草地植被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欧洲洪泛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正面临严峻挑战。德国下哈维尔河洪泛区历经数世纪排水改造和集约农业,导致90%原生洪泛区消失,剩余区域中仅8%保持频繁淹没状态。这种生态退化直接威胁到HT Cnidion dubii(濒危栖息地类型)等特有生态系统,亟需量化评估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德国波茨坦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发表的研究,通过40年跨度(1981-2020)的4次植被调查(407个样方),结合水文数据和Ellenberg指示值(EIV)分析,揭示了适应性管理对吉尔佩洪泛区生态恢复的关键作用。研究采用多维度技

    来源: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6

    时间:2025-04-04

  • 高速公路沿线路旁植被固碳能力:生理特性与土壤性质的关键影响及意义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以及气候变暖的加剧,使得降低道路交通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增强植物的光合固碳能力变得愈发紧迫。本研究聚焦于湖北省孝感高速公路沿线 19 种常见植物物种,全面分析了它们的生理特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光合固碳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植物物种的光合固碳和释氧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榉树(Zelkova serrata)、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和桂花(Osmanthus)物种相较于其他树种,展现出更优异的固碳和释氧能力。具体而言,单位土地面积的日固碳速率在 21.92 至 70.96 g?m?2·d?1之间,而释氧

    来源:Urban Ecosystems 2.5

    时间:2025-04-04

  • 城市生态交互网络研究:现状综合与未来展望 —— 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化正深刻重塑全球生物多样性。多数城市生态系统研究聚焦物种丰富度和组成,但理解生物相互作用(biotic interactions)对揭示这些环境的生态动态至关重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相互作用如何响应城市化,尤其是通过复杂网络理论(complex network theory)的视角。为整合现有知识、找出研究差距并探索未来研究机会,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综述。共找到 74 项相关研究,多数在过去五年开展,《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s)期刊发文最多,巴西发表数量居首。研究多评估昆虫和鸟类,主要关注授粉及相关相互作用。多数研究采样期短,很少有研究结合多种交互记录方法。研究

    来源:Urban Ecosystems 2.5

    时间:2025-04-04

  • 探索沿海城市环境中公众对海洋和陆地鸟类的认知及观鸟满意度:对城市生态保护的启示

    在城市不断扩张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曾经,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着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但如今,城市化进程如汹涌浪潮,超过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自然区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城市中的动植物群落也面目全非,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想去自然保护区感受大自然,却常被高昂的费用、遥远的距离和不便的交通阻挡。这种与自然接触的减少,不仅让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逐渐消失,还影响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虽然城市环境中也存在生物多样性,但公众对其中鸟类的认知和态度究竟如何,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来自智利天主教大学(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

    来源:Urban Ecosystems 2.5

    时间:2025-04-04

  • 综述:大蒜(Allium Sativum)对牛驱蝇效力的营养基因组学研究洞察

    ### 牛蝇侵扰现状及传统防治问题在畜牧养殖中,牛蝇侵扰问题愈发严重。全球已知蝇类约 160,000 种,其中部分 “污蝇” 与动物密切相关,如厩蝇(Stomoxys calcitrans)、角蝇(Haematobia irritans irritans)等。这些蝇类不仅骚扰牛只,降低其生产力,还传播疾病,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美国每年损失超 20 亿美元。传统化学杀虫剂曾有效控制蝇害,但长期使用导致昆虫产生抗药性,且化学残留污染环境。昆虫抗药性源于多种机制,包括行为改变、降低杀虫剂穿透性、靶标位点修饰及代谢解毒等。因此,探寻替代策略迫在眉睫。大蒜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利用植物源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4

  • 津巴布韦哈拉雷市本土跑山鸡(roadrunner)城市养殖特征及其产业潜力分析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本土跑山鸡(roadrunner chicken)养殖呈现多元化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潜在风险。本研究采用描述性调查方法,通过多阶段抽样对哈拉雷107名养殖户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访谈(男性52%,女性48%)。养殖目的呈现商业化(58%)与自用兼销售(42%)双模式,所有生产者均未进行官方注册(poultry producers registration)。主要品种包括抗病性强的Boschveld(占41%)、高产蛋型Koekoek(21%)和肉质型Autralorp(20%),平均养殖规模达125羽(范围25-715羽),饲养密度维持在7羽/m2。仅8%采用补饲型放养(fr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4

  • 盐渍晒干牛肉的理化成分、脂肪酸谱及感官特性:不同牛杂交品种的差异研究

    晒干肉是巴西东北部的传统干肉制品,采用温和腌制和干燥技术制成。印度牛(Bos indicus)因其耐热性和抗寄生虫能力在巴西牛肉生产中占主导地位,但与欧洲牛(Bos taurus)杂交可改善肉质。本研究评估了晒干肉过程中的生化转变,以及三个牛遗传群体对理化性质、脂肪酸谱和感官属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的 3×2 析因设计,包含三个遗传群体(内洛尔牛(Nellore,Nell)、1/2 内洛尔牛 1/2 安格斯牛(NellAn)和 1/2 塞内波尔牛 1/4 内洛尔牛 1/4 安格斯牛(SeNellAn))和两种肉类型(新鲜和晒干),共 18 个实验单位。与晒干肉相比,新鲜肉的 pH 值、L、a、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4

  • 间歇 UV-B 照射对红鲁宾罗勒的奇妙影响:次生代谢物与生长的优化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紫外线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植物的影响复杂且多样。紫外线辐射分为 UV-C(100 - 280nm)、UV-B(280 - 315nm)和 UV-A(315 - 400nm)。其中,UV-B 辐射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光元素。它既能通过自然阳光照射植物,也能来自人工光源。以往研究发现,UV-B 辐射可能导致植物遗传改变、DNA 损伤甚至细胞死亡,还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但同时,它也能诱导植物产生一些生理变化,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植物化学物质。然而,不同作物对 UV-B 辐射的反应差异很大,而且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作物、UV-B 剂量、波长和暴露时间来促进植物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积累

    来源: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Plant Physiology 2.2

    时间:2025-04-04

  • 从实验室走向生物炼制厂:定制用于二代乙醇生产的高效纤维素酶鸡尾酒制剂,开启生物炼制新篇章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利用艾默生罗萨姆菌(Rasamsonia emersonii)开发的新型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纤维素酶鸡尾酒制剂,名为Remzyme。通过补充异源表达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如裂解多糖单加氧酶(Rem_LPMO1、Rem_GH7CBHI)和木聚糖酶(Malci_GH10xyl),利用单纯形格子混合设计对该鸡尾酒制剂进行优化。这种创新的混合制剂应用于工业规模二代乙醇工厂的未洗涤酸 / 蒸汽预处理稻草浆时,糖化效率达到 98.59%。该过程在工业相关条件下进行,底物负载量为 15%,蛋白质负载量为 8mg/g 干底物。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蛋白质负载量下,Remzyme鸡尾酒

    来源:Systems Microbi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时间:2025-04-04

  • 纳米锌铁氧化物对甘蔗营养强化及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植物-宿根序列的三年田间研究

    在砂质黏壤土中开展的三年田间试验揭示了纳米技术的农业潜力:纳米级锌(ZnO)和铁(Fe2O3)氧化物相比传统硫酸盐更能显著提升甘蔗关键指标——从分蘖期茎群动态到收获期有效茎数(NMC),直至最终糖产量。有趣的是,虽然土壤理化性质未受显著影响,但叶面双次喷施纳米锌(400 ppm)和铁(1000 ppm)在植后45/90天的方案,使汁液微量元素含量达到峰值。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施用硫酸锌@50 kg ha?1与纳米叶面处理的产量表现旗鼓相当,暗示不同施用策略的互补价值。这项研究为破解甘蔗宿根系统营养强化难题提供了纳米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保留了传统施肥的实用价值。

    来源:Sugar Tech 1.8

    时间:2025-04-04

  • 海地太子港大都市区两个小型保护区对鸟类保护的价值:城市与郊区生态的独特意义

    在城市化环境中,小型保护区对鸟类保护的价值鲜少被记录,尤其是在新热带地区。研究人员对海地两个面积有限但具有特定本地价值的保护区 —— 马蒂桑城市国家公园(Urban National Park of Martissant,UNPM)和郊区温恩农场生态保护区(Wynne Farm Ecological Reserve,WFER)的鸟类群落组成进行了比较。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饱受严重的森林砍伐和环境退化之苦。研究人员沿着样带识别鸟类物种,但未进行距离估算。总体而言,共记录到 718 只鸟,分属于 38 个不同物种(UNPM 有 494 只,24 - 26 种;WFER 有 224 只,2

    来源:Ornithology Research 1.4

    时间:2025-04-04

  • 台湾软珊瑚 Caementabunda hypotentaculata 中抗血管生成萜类化合物的探索与意义

    软珊瑚属(Caementabunda,异名 Cespitularia)的软珊瑚被报道含有具有多种碳骨架的萜类化合物。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 Caementabunda hypotentaculata 在产卵前后(5 月和 8 月)的样本,以比较其次生代谢产物。借助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LC-MS/MS)分子网络技术,研究人员锁定了一系列未知的轮枝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经过反复柱色谱分离,从台湾软珊瑚 Caementabunda hypotentaculata 中鉴定出 5 种新的轮枝烷型二萜类化合物(1 - 5)、1 种新的桉叶烷内酯型倍半萜类化合物(6)以及 24 种已知化合物(7 -

    来源:Marine Biotechnology 2.6

    时间:2025-04-04

  • 深度对两种造礁珊瑚组织和骨骼中总脂肪酸组成及饱和度的影响:揭示珊瑚对环境适应的关键线索

    在神秘的海洋世界里,珊瑚礁宛如绚丽的海底花园,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得珊瑚礁面临严峻挑战,珊瑚白化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珊瑚的脂质及其脂肪酸(FA)成分在其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参与能量存储、细胞膜形成,还与细胞信号传导密切相关。但目前关于珊瑚脂肪酸组成随深度变化的研究较少,且其与珊瑚白化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也尚不明确。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以法属波利尼西亚莫雷阿岛(Mo’orea)的两种造礁珊瑚 —— 鹿角珊瑚(Ac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 短吻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胃部寄生虫感染与健康状况的深度剖析:为海洋生态健康 “把脉”

    短吻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它们在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压力源。寄生虫感染就是其中一种潜在压力源。研究短吻真海豚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以及感染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些压力源。在 2017 年至 2019 年期间,研究人员收集了爱尔兰海岸线搁浅的 69 只短吻真海豚,对它们胃部寄生虫的感染强度展开研究。从胃部分离出的寄生虫,经形态学鉴定均属于 Anisakis 属线虫,除了成虫,还观察到了亚成虫和幼虫阶段(即 L3和 L4)。从动物胃部各腔室中,估计共有 319,344 只 Anisakis 属线虫样本,它们有的游离在胃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 人为低频声对两种海洋底栖甲壳动物的影响:关乎生态平衡的关键研究

    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世界里,声音就像一把双刃剑。自然声音如海浪涌动、地震活动和动物交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和谐乐章;但近年来,人为低频声(10 - 500Hz)却如不速之客,随着船舶交通、海上风电场建设运营的增加而不断增多,在海洋中肆意蔓延。船舶航行产生的声音能传播至 10,000km 之远,海上风电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持续制造低频噪音。目前,人为低频声对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影响已被较多研究,可对于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却知之甚少。要知道,底栖无脊椎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若它们受到人为低频声的干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会失衡。所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 系留气球系统与先进成像传感器在可持续海洋能源开发中增强海洋野生动物观测的应用

    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海洋能源(ME)开发的加速发展,但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无人机(UAV)的噪音和移动阴影干扰野生动物,且受环境因素(如能见度、太阳眩光)制约;人工观测效率低下且难以实现全天候覆盖。如何实现高效、低干扰的野生动物监测,成为平衡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Alicia Amerson和Darielle Dexheimer团队在《Marine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系留气球系统(TBS)与多光谱传感器结合,于2024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花岗岩峡谷开展系统性观测。研究发现,TBS在50-200米高度配合可变俯仰扫描模式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 墨西哥 Xcalak 珊瑚礁横向分区中海洋缓步动物生态学研究:探索未知,揭示环境与物种的奥秘

    对墨西哥海洋缓步动物的了解十分有限,相关信息仅停留在分类学层面。在 2021 年 8 月、11 月以及 2022 年 6 月,研究人员沿着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Quintana Roo)Xcalak 海岸的珊瑚礁区域进行采样。采样按照珊瑚礁的横向分区(reef lagoon、back reef、reef crest 和 reef front 这四个区域,红树林中未发现缓步动物)展开,同时测量了温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水平,还测定了沉积物的粒度、渗透率和孔隙度。研究人员共收集了 45 个样本,从中发现了 1291 只缓步动物,它们分属于 29 个物种。通过 Chao1 指数

    来源:Marine Biodiversity 1.5

    时间:2025-04-04

  • DNA 条形码技术助力入侵水生杂草肾形异蕊花(Heteranthera reniformis)的精准鉴定与研究

    在生态系统的大舞台上,外来入侵物种就像一群不速之客,常常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肾形异蕊花(Heteranthera reniformis Ruiz and Pavon)便是这样一种来自美洲的水生植物,它 “闯荡” 到了日本,在稻田里肆意生长,凭借着高生物量生产和繁殖能力,不仅影响水质,还让水稻产量大幅下降,最多能减少 70%。而且它极易繁殖,茎段能生根,种子活力持久,在适宜的环境中迅速扩散。目前,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的物种鉴定方法在面对肾形异蕊花时困难重重。它和长蕊异蕊花(H. longirachilla)、沼生异蕊花(H. limosa)等植物长相相似,仅靠外观特征很难准确区分,必

    来源:Limnology 1.4

    时间:2025-04-04

  • 长期景观与风驱动的积雪条件对阿德利企鹅种群灭绝的影响:一项关键的生态研究

    在南极半岛,气候变暖正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阿德利企鹅作为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过去的研究表明,积雪的积累会为阿德利企鹅创造不理想的繁殖栖息地,进而导致种群灭绝,但一直缺乏积雪覆盖与景观特征之间联系的证据。同时,由于南极地区环境复杂,相关数据获取困难,这使得深入了解企鹅种群变化的机制变得极为迫切。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韦克福里斯特大学、杜克大学和怀俄明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Landscape Ecology》上,为阿德利企鹅种群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

    来源:Landscape Ecology 4.0

    时间:2025-04-04

  • 极度濒危的阿拉里皮娇鹟(Antilophia bokermanni)未感染血孢子虫但存在潜在易感性:巴西东北部的保护启示

    在巴西东北部塞阿拉州的阿拉里皮高地,栖息着全球极危物种——阿拉里皮娇鹟(Antilophia bokermanni),这个仅存150-700只的脆弱种群,被局限在不足50平方公里2的湿润森林孤岛中。研究人员在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避开10-11月繁殖期)展开调查,通过PCR技术对65只个体进行血孢子虫(Haemosporida)检测,包括疟原虫(Plasmodium)、血变形虫(Haemoproteus)和白细胞虫(Leucocytozoon)三大类。令人惊讶的是,所有样本均未检出寄生虫感染。这种"零感染"现象引发科学思考:究竟是栖息地隔离形成的天然屏障,还是种群数量低于寄生虫传播阈

    来源:Journal of Ornithology 1.3

    时间:2025-04-04

  • 探寻中欧两种濒危蝴蝶的产卵偏好:揭示广泛寄主植物选择的生态意义

    在奇妙的昆虫世界里,蝴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存在。Lycaena phlaeas 和 Lycaena tityrus 这两种蝴蝶在中欧原本分布广泛,但近年来却在多个地区数量下降。不同的寄主植物对蝴蝶幼虫和成虫的生长发育、生存繁衍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当地蝴蝶种群的生存能力 。然而,这两种蝴蝶对 Rumex 属寄主植物的偏好尚不明确,以往虽有观点认为 L. phlaeas 偏好 R. acetosella,L. tityrus 偏好 R. acetosa,但缺乏对比调查。为了深入了解它们的寄主植物偏好,德国波茨坦大学(University of Potsdam)和奥斯纳布吕克大学(Osnabrüc

    来源: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1.9

    时间:2025-04-04

  • 亚南极毛皮海豹成年雄性极端集群行为研究:对繁殖竞争与物种行为学的重要启示

    在广袤的南大西洋海域,有一座名为戈夫岛(Gough Island)的神秘岛屿,它是亚南极毛皮海豹(Sub - Antarctic fur seals,SAFS)的重要繁殖地。SAFS 属于一夫多妻制的群居性动物,在繁殖季,成年雄性会为争夺领地和配偶展开激烈竞争。此前对这一物种的研究虽已涉及部分行为领域,但对于成年雄性在繁殖季如何促进自身繁殖适应性,以及相关行为的具体细节和特征,仍存在诸多未知。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哺乳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M. N. Bester 和 G. J. Rossouw 开展了一项针对 SAFS 成

    来源:Journal of Ethology 0.9

    时间:2025-04-04

  • 基于VCANet-COP交叉鱼鹰算法的视觉感知增强技术:整合视觉技术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微病变识别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威胁视力的重大疾病,亟需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筛查手段。针对传统深度学习(DL)模型在细微病变识别上的不足及高计算复杂度缺陷,这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视觉核心适应网络-交叉鱼鹰算法(VCANet-COP)。该模型突破性地模拟了人类视觉系统中V1、V2、V4及颞下皮层(IT)的多级处理机制,通过稀疏自编码器(SAE)在像素级别精准捕捉血管结构和病变特征。研究团队采用创新的鱼鹰优化算法(OOA)结合交叉策略,实现了网络超参数的高效调优,显著提升计算效率并加速模型收敛。在DR-Data、STARE、IDRiD、DRIVE和RFMID五大权威数据集上的测试表明,VCANet-C

    来源:Journal of Imaging Informatics in Medicine

    时间:2025-04-04

  • Ki-67 决策支持算法助力病理住院医师精准评分:乳腺癌评估新突破

    Ki-67 评分在乳腺癌评估中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回顾性评估了 156 例连续乳腺癌患者全切片图像(WSI)的 Ki-67 评分。两名资深病理学家确定了待评估的 2.1mm2热点区域。将资深病理学家的 Ki-67 评分与算法生成的结果、10 名病理住院医师的结果以及在算法辅助下病理住院医师的结果进行比较。除了算法的数值结果,住院医师还能看到计数和排除的细胞核的可视化呈现。使用 Wilcoxon 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统计分析。资深病理学家和算法的平均 Ki-67 评分分别为 23±18 和 24±18(ICC,0.98)。住院医师在无算法辅助和有算法辅助下的 Ki-67 评分分别为 1

    来源:Journal of Imaging Informatics in Medicine

    时间:2025-04-04

  • 一种适用于性侵犯案件的四重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 - 聚合酶链反应(4-plex MSRE-PCR)系统对月经血和阴道液的鉴定及意义

    在涉嫌性侵犯的案件中,月经血(menstrual blood)和阴道液(vaginal fluid)经常与精液一起出现。目前针对这两种体液的高特异性检测方法较少。在此,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用于检测月经血和阴道液的四重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 - 聚合酶链反应(4-plex MSRE-PCR)系统。该检测方法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中使用了四种标记物:阳性对照(PC)、消化对照(DC)、月经血特异性(MB)标记物和阴道液特异性(VF)标记物。正如预期的那样,月经血和阴道液样本可通过 MB 和 VF 标记物进行识别。此外,唾液、精液和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也能正确识别,正如预期,这些样本中不存在 MB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2

    时间:2025-04-04

  • Post-mortem 尿液试纸分析对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价值:观察者一致性及诊断意义

    在法医学领域,死亡原因的判定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当涉及到代谢和生理紊乱相关的死亡时。人体需要维持内部生理和代谢的稳定,也就是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一旦这一平衡被打破,身体机能就可能迅速恶化,甚至导致意外或不明原因的死亡。对于法医病理学家来说,在死后的环境中诊断代谢和生理紊乱并不容易。通常情况下,死后生化分析的起点是玻璃体(Vitreous humor,VH)分析,在大多数尸检后无法确定死因的案例中,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分析。在某些特定案例中,还会对酮体(如 β- 羟基丁酸酯(beta-hydroxybutyrate,BHB)和丙酮)进行检测。然而,这些检测相对昂贵且劳动强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2

    时间:2025-04-04

  • 蜜蜂蜇伤致死性过敏反应的死后形态学研究:填补领域空白,助力法医学精准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蜜蜂蜇人事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会感到疼痛和不适,过段时间便会恢复。然而,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蜜蜂蜇伤却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在法医学领域,准确判断蜜蜂蜇伤导致的死亡原因并非易事。目前,虽然有不少关于蜜蜂蜇伤致死的案例报道,但高质量的蜜蜂蜇伤死后图像在尸检文献中却极为稀缺 ,而且对蜜蜂蜇伤的宏观和微观形态描述也不够全面和详细,这给相关案件的调查和死因判断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捷克共和国布尔诺圣安妮大学医院法医系、马萨里克大学医学院法医系,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健康支持法医科学服务部、格里菲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 Katerina Grus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2

    时间:2025-04-04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甲氨蝶呤(MTX)首三月遭遇的用药问题:关乎治疗成效的关键洞察

    背景:甲氨蝶呤(MTX)是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的基石。然而,使用 MTX 的患者常遭遇药物相关问题(DRPs),这对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目的:确定 RA 患者在使用 MTX 治疗的前 3 个月所经历的 DRPs 数量和类型。方法:2023 年 3 月至 8 月在荷兰的 Sint Maartenskliniek 进行了一项纵向观察研究。在 MTX 开始使用后的第 2、6 和 12 周,依据英国新药物服务访谈指南对成年 RA 患者进行访谈。运用患者报告 DRPs 分类系统对 DRPs 进行分类,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50 名参与者(年龄中位数为 62 岁(四分位距 51 - 68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2.6

    时间:2025-04-04

  • 血清淀粉酶水平:预测 1 级持续性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背景:本研究旨在确定持续性 1 级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与血清淀粉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研究人员查阅了有档案信息且在首个化疗周期治疗后记录了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状况的癌症患者档案,纳入了因各种原因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且未被排除标准排除的患者。结果:共分析了 376 例患者,44% 的患者存在持续性 1 级口腔黏膜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第二个化疗周期治疗前血清淀粉酶水平的临界值为 69.5 U/L(AUC 为 0.771,95% CI 为 0.720 - 0.821,p = 0.00011)。高于该值的血清淀粉酶水平预测化疗相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5

    时间:2025-04-04

  • 成人ICU中丧亲儿童的支持: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步

    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成人患者的离世往往对其子女造成深远的心理影响,但针对这一群体的系统性支持措施长期缺失。现有研究多聚焦成人哀伤辅导,而儿童因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差异化的干预策略。目前ICU环境对儿童的排斥性(如复杂设备带来的恐惧、缺乏适龄沟通)进一步加剧了其心理创伤。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的Annelies Rowland团队联合皇家德文大学NHS基金会信托及牛津大学精神病学系,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ICU丧亲支持框架。相关成果发表于《Intensive Care Medicine》,系统回应当前领域核

    来源: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9.6

    时间:2025-04-04

  • 探索炎症细胞因子与肝内胆管癌的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揭示潜在诊疗新方向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罕见且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治疗手段有所进步,但由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生存率依旧很低,这使得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变得极为迫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 ICC 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于 ICC 与各种炎症标记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确定特定炎症因子与 ICC 风险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更是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来探索这些因果关系,为揭示 ICC 的生

    来源:Holistic Integrative Oncology

    时间:2025-04-04

  • 通过病变清晰度和增强量化提升对比增强乳腺 X 线摄影的诊断效能:开启乳腺癌精准诊断新篇章

    在乳腺癌的诊断领域,对比增强乳腺 X 线摄影(Contrast-enhanced mammography,CEM)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成像技术,正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崭露头角。它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乳腺进行双能量重组成像,能够有效检测出具有增强特征的乳腺病变 。然而,CEM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其特异性相对较低,这一问题导致了不必要的召回和活检情况频发,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乳腺癌诊断中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它能够提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4.7

    时间:2025-04-04

  • 基于心肌瘢痕延迟钆增强的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预测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逆向重构的研究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评估延迟钆增强(LGE)瘢痕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机器学习(ML)预测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逆向重构(r-LVR)的附加价值。回顾性研究纳入 105 例 STEMI 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 7 天内和 5 个月进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扫描。运用经 Shapley 可加解释(SHAP)增强的 LightGBM 模型分析 LGE 瘢痕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和常规 CMR 标记物,患者分为训练集(80 例)和测试集(25 例),构建传统 CMR、LGE 瘢痕影像组学和联合三种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模型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4.7

    时间:2025-04-04

  • 突破医学影像困境:内侧颞叶萎缩(MTA)评分可视化研究的关键进展

    在当今医学领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痴呆相关疾病的诊断与研究成为关键课题。在疑似痴呆患者的临床检查中,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视化脑萎缩,已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其中内侧颞叶萎缩(Medial Temporal Atrophy,MTA)的评估尤为关键。1992 年 Scheltens 及其同事提出的 MTA 评分系统,可通过视觉评估磁共振(MR)图像来区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 。然而,这一评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同研究使用的 MTA 评分截断值不一致,解剖平面和冠状切片水平的应用也不统一。其次,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4.7

    时间:2025-04-04

  • 欧洲放射学》创新之举:图形摘要助力科研传播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医学领域的科研成果犹如繁星璀璨,但如何让这些成果被更广泛的受众知晓并理解,成为了一大挑战。在放射学领域,研究成果往往包含复杂的医学影像和专业知识,传统的文字摘要难以直观呈现其核心内容,使得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在传播过程中 “遇冷”。这不仅限制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也不利于医学知识在大众中的普及。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来自 Great Ormond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伦敦,英国)以及 Insight Centre for Data Analytics(都柏林,爱尔兰)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在《欧洲放射学》期刊中引入图形摘要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欧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4.7

    时间:2025-04-04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癫痫的高相关性:一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揭示手术干预群体的神经健康风险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癫痫的惊人关联。科研人员分析了以色列Clalit医疗系统55,164例1-18岁儿童数据,其中13,791例接受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中重度OSA患儿与41,373例健康对照形成1:3匹配队列。结果显示:OSA组癫痫患病率是对照组的2.22倍(0.9% vs 0.4%,p<0.001),抗癫痫药物(ASMs)使用率更是高达2.24倍,其中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使用差异最显著(OR=3.73)。更值得关注的是,OSA患儿癫痫相关医疗资源消耗剧增——急诊就诊风险暴增15.66倍,住院风险升高3.18倍,儿科神经科随访率达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3.0

    时间:2025-04-04

  • Tuznue? 与赫赛汀(Herceptin?)的临床前比较评估:一种注册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在医疗领域,乳腺癌一直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尤其是 HER2 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Herceptin?)作为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的重要药物,显著改变了这类疾病的治疗格局。然而,其高昂的价格却像一道 “高墙”,阻碍了许多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限制了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可及性。随着 Herceptin? 专利的到期,开发价格更为亲民的生物类似药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 Prestige Biopharma Limited 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 Tuznue?(HD201)与 Herceptin? 的比较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Drugs in R》。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

    来源:Drugs in R&D 2.2

    时间:2025-04-04

  • 疑似药物性肝损伤(DILI)后再挑战的最佳实践:临床试验中的关键指引与突破

    在药物研发的漫长征程中,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药物研发的进程。当疑似 DILI 发生后,是否对患者进行药物再挑战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目前,这一决策过程缺乏通用的共识和社会准则,已发表的文献也存在诸多问题,偏向于报道再挑战阳性(复发性 DILI)且常伴有不良后果的案例,导致人们对再挑战风险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得该话题在科学界颇具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关于疑似 DILI 后再挑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它关乎着药物研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药品创新与质量联

    来源:Drug Safety 4

    时间:2025-04-04

  • 综述:爱尔兰病毒性出血热实验室诊断路径:现有指南回顾与差距分析

    一、背景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aemorrhagic fevers,VHF)属于高后果传染病(High consequence infectious diseases,HCID),具有高死亡率和人传人风险,通常由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畜共患或虫媒 RNA 病毒引起。虽然爱尔兰尚未确诊过 VHF 病例,但随着全球旅行、移民增加以及气候和生态系统变化,输入性病例风险上升,疑似病例的管理面临临床、公共卫生和实验室等多方面挑战。对于疑似 VHF 病例,及时确诊或排除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患者能否及时转至国家隔离单位(National Isolation Unit,NIU),以及对其他潜在疾病的早期管理

    来源:Discover Viruses

    时间:2025-04-04

  • 综述:核受体对胆汁酸代谢和合成调控的影响:全面综述

    ### 核受体在胆汁酸代谢和合成调控中的核心地位胆汁酸(BAs)在肝脏生理功能及消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代谢与合成的精确调控依赖多种机制,核受体(NRs)则是其中关键的调节因子。法尼醇 X 受体(FXR)、肝 X 受体(LXR)、孕烷 X 受体(PX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维生素 D 受体(VDR)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等,在这一复杂的调控网络中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作用。胆汁酸合成关键酶与相关疾病胆固醇 7α - 羟化酶(CYP7A1)是胆汁酸合成的起始且关键的酶 。当胆汁流动出现障碍,影响胆管树时,胆汁淤积性肝病便可能发生。胆汁酸的正常代谢对维持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来源:Current Pharmacology Reports

    时间:2025-04-04

  • 淡水贻贝: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质改善的 “生物奇兵”—— 调控浮游生物群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滤食性淡水贻贝是生态系统的 “工程师”,它们能显著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和营养状态,进而影响水质。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为期 8 周的中宇宙实验,实验设置有淡水贻贝(Sinanodonta woodiana2.0μm)的叶绿素 a(Chl a)、减少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并增加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来改变浮游生物群落。这些变化有望增强浮游动物在富营养化浅水中控制浮游植物的能力。与无贻贝的对照组相比,有贻贝处理组的浮游植物 Chl a2.0μm),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增加,而轮虫的生物量没有变化。结果,贻贝提高了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比,这意味着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

    来源:Hydrobiologia 2.2

    时间:2025-04-04

  • 口腔微生物群与血脂异常的关联研究:发现巨球形菌的关键作用及潜在应用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影响。新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紊乱存在联系,然而口腔细菌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具体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对 2017 年和 2019 年磐城健康促进项目中 763 名参与者的舌苔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分析。血脂异常依据标准血脂水平标准诊断,口腔微生物组通过 16S rDNA 扩增子测序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包括多元回归和 β 多样性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包括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阿托波菌属(Atopobium)、口杆菌属(Stomatobaculum)、坦纳菌属(Tanneralla)和巨球形菌属(Megasphae

    来源:Folia Microbiologica 2.4

    时间:2025-04-04

  • 巴西东南部一条保护参考河流中鱼类群落同位素生态位的时间稳定性:对河流生态保护的关键意义

    全球范围内,水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强度人为压力。因此,对那些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小甚至没有影响的环境进行特征描述,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而言至关重要。圣安东尼奥河(Santo Ant?nio River)作为多西河(Rio Doce)的一条支流,因其在多西河流域内属于重要的自由流动河流,且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被提议作为重点保护区域。本研究旨在利用稳定碳(δ13C)和氮(δ15N)同位素技术,来描绘圣安东尼奥河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 2020 年和 2022 年采集的数据,评估了同位素指标的时间稳定性。在这两年间,总共采集到 24 种鱼类。尽管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随时间

    来源: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1.4

    时间:2025-04-04

  • 综述:脊髓管纤毛细胞的作用

    ### 引言在奇妙的生命科学领域,初级纤毛(Primary cilia)宛如隐藏在生物体内的神秘 “触角”,几乎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体内,在不同组织中发挥着多样且关键的作用。在神经系统发育的宏大篇章里,初级纤毛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神经管的发育紧密相连,一旦其功能出现缺陷,就可能引发神经系统异常。其中,脊髓管中的纤毛细胞 —— 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s),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虽然对它们在脊髓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这也为探索这片未知领域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初级纤毛的广泛分布与功能多样性初级纤毛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器,在脊椎动物的各个组织中广泛存在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综述:细胞外 ATP 在调节功能性细胞活动中的作用

    ### 细胞外 ATP 在细胞活动调节中的核心地位在生命科学的广阔领域中,细胞外 ATP(extracellular ATP)如同一个神秘的信号使者,在细胞间的交流与功能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 PubMed、ScienceDirect、Elsevier、eLibrary 等多个数据库 2000 - 2024 年相关科学文献的全面检索与深入分析,科学家们对细胞外 ATP 的认知逐渐清晰。细胞外 ATP 在健康与疾病组织中的浓度差异细胞外 ATP 的浓度在健康组织和病理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健康状态下,细胞外 ATP 维持着特定的浓度范围,参与细胞间正常的信号传递和生理功能调节。然而,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长链非编码 RNA01730:结直肠癌预后新指标及潜在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CRC)的诊断和治疗虽有进展,但患者长期生存率依旧不高。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在 CRC 发展中起作用,不过具体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聚焦于 lncRNA01730,探究它与 CRC 中 MYC 和 Wnt/β-catenin 通路的联系。研究人员利用 R 语言中的 clusterProfiler 包进行详细的基因本体(GO)和通路富集分析,绘制遗传图谱。通过 qRT-PCR 技术,研究人员测定了 32 例 CRC 标本及其相邻正常组织、细胞系中 lncRNA01730、MYC 及相关靶点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病历收集的患者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肿瘤分期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IL-6与gp130协同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在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在探索代谢紊乱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双重作用时,研究人员利用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构建HepG2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实验设置三组:空白对照组、IL-6单独处理组(变体1)和IL-6+糖蛋白130(gp130)联合处理组(变体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IL-6能显著提升细胞存活率并抑制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表明:IL-6单独作用时上调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蛋白1样蛋白(DNM1L)和核因子κB1(NF-kB1)基因表达,同时下调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因子1(HSF1)和Bcl-2样蛋白1(BCL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类风湿关节炎中单核细胞胞外陷阱(METs):随自身免疫炎症阶段变化的生成模式及其潜在意义

    摘要:目的:近期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及其产生的胞外陷阱(NETs)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自身免疫炎症的起始和进展。同时,作为主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巨噬细胞 / 单核细胞,在抗原加工和呈递受损导致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单核细胞及其胞外陷阱(METs)在 RA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很有前景且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 RA 患者循环单核细胞形成的胞外陷阱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随自身免疫炎症阶段变化。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 37 例 RA 患者和 35 例健康个体。通过在密度为 1068 kg/m3的碘克沙醇梯度中进行单级离心,分离循环单核细胞。采用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细胞,并通过硝基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不同年龄 Wistar 大鼠肝脏干细胞、祖细胞含量及功能活性差异研究:为老年肝脏疾病治疗新策略奠基

    肝脏具有巨大的自我再生潜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其再生过程的活性会降低。在众多变化中,各种肝细胞群的功能活性发生改变,对这些变化的研究能够为老年肝脏疾病新治疗方法的开发奠定基础。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大鼠肝脏干细胞和祖细胞含量以及肝脏功能活性的差异。实验使用 6 个月和 12 个月大的 Wistar 大鼠,通过超声和肝脏组织学检查评估形态学变化,采用生化方法测定血清脂质谱,利用细胞计量法研究从大鼠骨髓、动脉血和肝脏中分离出的干细胞和祖细胞的表面及细胞内抗原。结果显示,12 个月大的雄性 Wistar 大鼠与 6 个月大的相比,存在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形成、组织结构破坏、门静脉高压发展,以及胆固醇、甘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利用毛细管穿刺技术显微注射小鼠卵母细胞以提高存活率:一项突破传统的关键研究

    摘要:卵母细胞注射后的存活率是影响成本效益、实验时间及其可重复性的关键参数。卵母细胞显微注射技术各不相同,且常依赖额外设备简化操作人员的流程。提高卵母细胞存活率的实验方案需求推动着显微注射方法的不断优化。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小鼠卵母细胞注射方案,与常规方案相比,该方案显著提高了卵子的活力,且无需特殊设备。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移动固定注射针的持卵管将卵母细胞穿刺到固定注射针的针尖上。所提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操作简单,适用于在向生发泡(GV)或中期 II(MII)小鼠卵母细胞显微注射过程中实时测量体积。结果与讨论:在我们的实践中,移动毛细管的操作方式能提高卵母细胞的存活率。测量注射体积的方法无需对显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基于腺病毒 E1A 可诱导表达的肿瘤细胞模型系构建:探索其体内外抗增殖与细胞毒性特性的意义

    摘要:在过去几十年里,基于腺病毒 E1A(Adenoviral E1A)的基因疗法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都已证明对多种肿瘤疾病有效。研究表明,E1A 除了具有抗增殖活性外,还能增强某些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在联合治疗中使用 E1A,有助于解决临床肿瘤学中的一些难题,其中最紧迫的就是肿瘤细胞的耐药性问题。方法:本研究描述了基于人结直肠癌细胞 HCT116 和耐顺铂的 HCT116/C 细胞,构建具有多西环素诱导表达腺病毒 E1A 的细胞模型。结果与讨论:研究展示了多西环素处理后 E1A 表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变化,通过 MTT 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在体外证实了腺病毒 E1A 对 HCT116-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人卵母细胞生发泡(GV)期胞质颗粒化对体外受精刺激周期中自发成熟能力的预测意义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在体外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成熟能力不同时的胞质颗粒化模式。方法:尽管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项目通常使用成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etaphase II,MII)卵母细胞,但也可以在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后使用处于生发泡(GV)期的双线期卵母细胞。结果与讨论:天然 GV 期卵母细胞的形态特征有望预测其在刺激周期中的自发成熟能力。结论:已表明中央颗粒化模式与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体外自发成熟能力呈负相关。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利用 CRISPR/Cas 介导的 DYSF 基因转录激活构建肌营养不良蛋白病体外模型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科学家需要人类组织的细胞模型,以开发针对单基因疾病的基因治疗和基因组编辑方法。最好使用微创方法获取样本,这些组织可用于进一步筛选,以选择恢复靶蛋白合成的最有效方法。方法:研究人员使用 CRISPR/Cas9-SAM 转录激活系统,该系统可确保 DYSF 基因在 HEK293T 细胞以及患有肌营养不良蛋白病(c.2779delG (Ala927LeufsX21))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结果与讨论:在对 DYSF 基因进行靶向激活后,能够检测到主要的基因产物:mRNA 和蛋白(HEK293T_TA)以及 mRNA(成纤维细胞)。结论:转录激活的肌营养不良蛋白缺陷型成纤维细胞和 HEK293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六价铬长期暴露诱导ROS-自噬通路失衡导致瑞士白化小鼠多器官细胞命运改变的机制研究

    六价铬[Cr(VI)]凭借其高溶解性和穿透性,在细胞内还原过程中产生活性氧(ROS),毒性远高于三价铬[Cr(III)]。最新动物实验显示,瑞士白化小鼠通过饮水持续暴露5 ppm Cr(VI)4-8个月后,肝脏/脑/肾脏组织出现显著ROS累积。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s)数量激增,伴随自噬关键基因(Atg5/Beclin1/Lc3)表达紊乱和mTOR信号异常。免疫组化证实LC3B蛋白在4个月时已显著上调。研究表明:初期ROS爆发通过mTOR通路激活保护性自噬维持细胞稳态;但长期暴露会导致自噬-凋亡转换,尤其在肝脏和脑组织中呈现"双刃剑"效应——自噬初期充当

    来源: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3.4

    时间:2025-04-04

  • 纳米铂颗粒形貌尺寸的肺毒性评估及柚皮苷的调节作用:关乎健康与环境的关键研究

    汽车催化转化器多年来用于减少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数量。尽管它们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物,但已知催化转化器会增加铂族元素(PGEs)的环境负荷,这些元素在废气中以微米和纳米级颗粒的形式被检测到。PGEs 通常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无害,然而,它们在不同应用中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催化转化器中,随之排放到环境中,增加了环境中 Pt 和 Pt NPs 的浓度,也增加了人类接触 Pt 和 Pt NPs 的机会,揭示了一个新的风险因素。基于上述概念,本研究调查了尺寸和形貌依赖的 Pt NPs 的肺毒性,以及柚皮苷(Naringin)对 Pt NPs 暴露所造成的肺毒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微乳液法合成了高度单分散的不同尺寸和形

    来源: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3.4

    时间:2025-04-04

  • 保护草原带宽度:西班牙中部农业景观蚂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举

    在欧洲,农业集约化如同一场来势汹汹的浪潮,席卷了传统的农业景观。过去几十年间,大量自然和半自然草地被转化为农田,生态栖息地支离破碎,昆虫数量锐减。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昆虫在授粉和生物防治方面的作用减弱。因此,保护那些残留的小面积自然栖息地,并通过生态走廊将它们连接起来,成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班牙的季节性游牧道路(drove roads)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西班牙的季节性游牧道路,是传统的牲畜迁徙路线,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就像一条生态纽带,增强了孤立自然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促进了植物的迁移,还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然而,这

    来源: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3.0

    时间:2025-04-04

  • 美洲特有对叶柳科植物Abatia的分布、特有性及保护研究

    美洲对叶柳科(Salicaceae)中独具特色的对叶属植物Abatia,以其11个已知物种的分布谱写了一部热带高山植物的生存史诗。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再到巴西东南部,这些海拔480-3900米的“高空舞者”在安第斯山脉和巴西大西洋森林的“空中草原”(Campos de altitude)建立起两大多样性堡垒。研究人员运用DIVA-GIS 7.5.0进行香农多样性(Shannon’s diversity)和物种丰富度分析,结合WinClada/Nona开展特有性简约分析,揭开了六大陆生物地理区的神秘面纱。秘鲁Huánuco地区闪耀着最高的观测多样性,而秘鲁北部安第斯交界地带则隐藏着最大的潜在物

    来源: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3.0

    时间:2025-04-04

  • 揭开底栖硅藻群落中稀有物种的神秘面纱:格局、过程与网络的深度探索

    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奇妙拼图中,淡水生态系统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位置。然而,如今淡水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丧失速度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五倍之多,其中稀有物种更是首当其冲,成为这场生物多样性危机的 “重灾区”。在水生藻类生态学领域,关于稀有物种的基础认知近乎空白,这无疑给相关保护策略的制定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携手合作,以多瑙河河网系统的底栖硅藻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上,为我们深入了解稀有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研究人员在此次研究

    来源: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3.0

    时间:2025-04-04

  • 淡水保护区对加拿大安大略湖白斑狗鱼(Esox lucius)生存意义的探究:基于声学遥测技术的深度剖析

    全球范围内,由于众多直接和间接的人为因素,淡水鱼类种群,尤其是洄游物种以及活动范围较大的物种数量正在减少。淡水保护区(FPAs)是一种新兴的保护工具,它可以在淡水生态系统内提供区域,为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关键栖息地提供全面保护,有助于减轻淡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2019 年至 2021 年,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大型温带湖泊系统中,利用声学遥测技术,评估了 29 条白斑狗鱼(Esox lucius)对一个浅且植被茂密的淡水保护区的利用情况。在淡水保护区内、保护区相邻但外部的水域(“边界区域”)以及远离淡水保护区的开阔湖区部署了接收器。遥测数据显示,在淡水保护区捕获并放归的鱼中,46%(N

    来源:Aquatic Sciences 2.0

    时间:2025-04-04

  • 野生与养殖花斑刺鳅(Macrognathus pancalus)健康状况对比评估:为高价值鱼类养殖与保护提供关键依据

    花斑刺鳅(Macrognathus pancalus)是一种市场需求大但因缺乏明确养殖规范而养殖受限的高价值食用鱼。健康监测对于早期疾病检测、风险评估、优化养殖条件和疾病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评估了西孟加拉邦自然水域的野生花斑刺鳅和来自 ICAR-CIFA(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 - 中央淡水水产研究所)及 RRC(区域研究中心)拉哈拉的养殖花斑刺鳅的健康状况,以促进其融入水产养殖。评估内容包括对两种环境下刺鳅的健康指数、血液学指标、组织学、应激生物标志物和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野生鱼的健康评估指数(HAI)更高、变异系数(CV)更大,器官存在明显异常,同时应激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相比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2

    时间:2025-04-04

  • 综述:生物膜在水产养殖系统水质管理中的重要性

    ### 生物膜在水产养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在水产养殖领域,生物膜可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生物膜是微生物群落附着在各种表面形成的集合体,别看它 “貌不惊人”,却在水产养殖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 “隐形卫士”,时刻维护着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健康。生物膜对水质的改善作用减少溶解固体:微生物,尤其是与生物膜紧密相关的细菌,在减少水中溶解固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溶解固体如果积累过多,会对养殖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压力,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健康。而生物膜中的细菌就像一个个小小的 “清洁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将这些溶解固体转化为无害或者更易于被水体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从而降低水中溶解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2

    时间:2025-04-04

  • 肌醇(MI)对淡水小龙虾抗氧化能力与免疫的影响:解锁其在甲壳动物中的重要价值

    肌醇(Myo-inositol,MI)在甲壳动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大多数研究人员聚焦于 MI 在鱼类中的关键作用,但它在甲壳动物方面的应用研究却十分匮乏。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为期 6 周的试验,比较评估了 6 种不同水平(0、500、1000、2000、3000 和 4000mg/kg 饲料)的膳食 MI 对体重为(6.39±0.05)g 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的影响。该研究旨在探究膳食 MI 对淡水小龙虾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潜在分子机制的影响。研究显示,膳食 MI 能够提高小龙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P<0.05)。MI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2

    时间:2025-04-04

  • 菠萝蛋白酶添加到植物性饲料对印度鲮幼鱼生长、身体成分、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探寻鱼类养殖新突破

    本研究探究了在植物性饲料中添加菠萝蛋白酶(bromelain)对印度鲮(Labeo rohita)幼鱼生长、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的影响。300 尾幼鱼(初始体重 12.27±0.11 克)经驯化后随机分到 15 个水族箱(每个水族箱 20 尾鱼),投喂添加 0、10、20、30 和 40 克 / 千克菠萝蛋白酶(分别为 D0、D1、D2、D3和 D4)的 30% 粗蛋白(CP)饲料,为期 90 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3%。添加量达 20 克 / 千克时,显著(p<0.05)增加体重增加量和特定生长率,更高添加量则降低生长性能。同样,20 克 / 千克添加组饲料转化率(FCR)显著(p<0.05)更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2

    时间:2025-04-04

  • 林牧复合系统对牧草质量、牛群性能及环境效益的协同提升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林牧复合系统(Silvopastoral System, SPS)的"三赢"效应:当将桉树克隆AEC 144(尾叶桉)和AEC 2034(杂交桉)以2×25 m行距(155株/公顷)与Piat?牧草搭配时,系统化身成为"生态空调"——微气候监测显示日均高温累积时间缩短40%,热负荷指数(HLI)优化26%。更令人振奋的是,牧草产量像被施了"生长魔法",干物质产量提升22%且季节性波动降低,粗蛋白含量稳定在14-16%区间,使得内洛尔牛(Nellore cattle)日均增重达到惊人的890克/头。系统还暗藏"碳捕捉"绝技:桉树茎干碳储量达到4.2 t C ha?1 yr?1

    来源:Agroforestry Systems 2.0

    时间:2025-04-04

  • 综述:农林业剩余生物质增值的驱动因素和障碍:系统文献回顾

    农林业剩余生物质增值研究背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林业剩余生物质的增值利用备受关注。农林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剩余生物质,如农作物秸秆、林业采伐剩余物等。对这些剩余生物质进行合理增值利用,不仅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农村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范围本次系统综述旨在全面探索农林业剩余生物质增值的驱动因素和障碍,深入分析与之相关的技术、经济和政策因素。研究涵盖了 2000 年至 2024 年期间的众多研究,所选文献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评审文章和技术报告,涉及农林业剩余生物质技术、政策、市场趋势以及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内容。农林

    来源:Agroforestry Systems 2.0

    时间:2025-04-04

  • 静电作用新发现:调控生物材料 - 病原体界面电荷可提升抗生素疗效

    在医学领域,植入相关感染(IAI)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想象一下,当人们满心期待植入的医疗设备能帮助恢复健康,却没想到感染问题接踵而至,不仅会导致慢性疼痛、延迟愈合,严重时甚至可能面临植入物被排斥、截肢,乃至失去生命。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各种抗感染技术和生物材料也在持续研发,比如用防污聚合物涂层、银纳米颗粒处理生物材料,或是对其进行表面形貌改造等,但这些新技术大多因监管问题和制造挑战难以广泛应用。目前,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仍是缓解 IAI 的关键手段。不过,以往对细菌抗生素耐受性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生物材料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等

    来源:Advance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4-04

  • 综述:种群动态理论在海洋保护区设计与评估中的作用

    ### 种群动态理论在海洋保护区研究中的发展历程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种群动态理论便成为海洋保护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海洋保护区内种群的模型多借鉴渔业科学中的经典方法,像无结构剩余产量模型(unstructured surplus production models)。2003 年,该领域对这些早期模型进行了全面回顾。此后,种群动态理论有了诸多新发展。在空间人口替代与种群持久性的关系方面,人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年龄结构对于预测瞬态种群动态(transient population dynamics)十分关键,这极大地影响着实证检测保护区效果的能力。例如,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其繁殖

    来源:Theoretical Ecology 1.2

    时间:2025-04-04

  • 解析猎物庇护所在高维食物网模型中的复杂作用:稳定与失衡的双重影响

    在食物网模型中,展示猎物的庇护所(prey refuges)或躲避捕食的情况很常见,且这被认为不利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避免更高程度的捕食往往会导致猎物种群显著增加。因此,猎物庇护所在食物网模型中通常被视为防止物种灭绝和抑制振荡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理论结果是基于极其简单的食物网模型分析得出的。所以,有必要了解猎物庇护所在高维食物网系统中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猎物庇护所对一个四物种食物网模型动态的影响,该模型由一种底部猎物、两种中级捕食者和一种顶级捕食者组成,顶级捕食者捕食所有三个物种,而中级捕食者仅捕食底部猎物。一般来说,研究表明庇护所对猎物 - 捕食者动态有稳定作用,并对猎物有利。但

    来源:Theoretical Ecology 1.2

    时间:2025-04-04

  • 综述:揭开植物共生的神秘面纱:菌根(Mycorrhizas)、地衣(Lichen)与植物伙伴关系的综述

    植物共生的奇妙世界:菌根与地衣的探秘之旅在神奇的植物世界中,植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其他生物形成了各种各样奇妙的共生关系,其中菌根(Mycorrhizas)和地衣(Lichen)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这两种共生形式不仅对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还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入了解它们,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植物微观共生世界的大门,能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地下和附着于各种表面的微妙而强大的生命协作。一、菌根:植物根系的亲密伙伴菌根是植物和真菌建立的一种互惠互利的联盟,真菌在这个联盟中会 “定居” 在植物的根部。根据真菌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构差异,菌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来源:The Botanical Review 2.8

    时间:2025-04-04

  • 桉树衰退引发的生态系统级联效应: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被组成的协同变化

    桉树(Eucalyptus viminalis)作为澳大利亚东南部温带林地的重要树种,近年来因不明原因的大规模衰退引发生态担忧。树木衰退不仅威胁生物多样性,还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养分循环和植被结构触发连锁反应。然而,目前对衰退相关的生态系统级联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联合多所高校的团队,在Monaro地区46个不同衰退程度的样地展开调查,结合植被普查、土壤化学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衰退驱动的生态变化网络。研究采用标准化采样流程:在25 m×25 m样方内记录植被覆盖度及树种健康状况(基于冠层评分系统),采集0-10 cm和20-30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4

  • 氮添加对亚热带人工林凋落物近腐殖质分解阶段微食物网的影响:助力预测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凋落物分解是调节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极易受到大气氮(N)沉降增加的影响,且受微食物网的促进和调节。然而,凋落物生境中的微食物网对氮沉降的响应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凋落物接近腐殖质分解阶段。在这项研究中,对亚热带人工林的凋落物分解进行了实验性氮添加,评估了凋落物生境中的生物群落(微生物和线虫)以及随后的微食物网。经过 6 年的氮添加,凋落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不大,但凋落物微生物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G+/G?)显著增加。氮添加增加了抗性较低的凋落物食草动物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植食性线虫与杂食 / 捕食性线虫比例(OP/H) 。凋落物群落对氮添加的响应受凋落物 pH、锰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4

  • 紫花苜蓿结瘤自调控突变体在低氮环境下的增产潜力与氮分配机制

    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是其获取氮素的重要途径。然而,共生固氮需要消耗能量,当土壤中存在充足的固定氮(如硝酸盐或铵盐)时,植物会抑制结瘤,以减少能量消耗。这种调控机制是通过结瘤自调控(Autoregulation of nodulation,AON)实现的,AON 突变体即使在氮充足的情况下也会超结瘤。此前研究发现,AON 突变体通常比野生型植株小,但其生长和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因此,探究 AON 突变体在不同氮供应条件下的生长和产量表现,以及其氮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共生固氮的调控机制和提高豆科植物的氮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4

  • 解析镉和铜在草本花卉超富集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中的形态及解毒机制:探寻植物应对重金属的奥秘

    目的:旨在阐明镉(Cd)和铜(Cu)在草本花卉超富集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中的形态及其解毒机制。方法:在温室中,将三叶鬼针草幼苗种植在水培溶液里。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不同浓度 Cd 和 Cu 处理下,不同组织细胞中分子化合物的官能团(包括 - OH、-CH2、-CH(CH3)2、-CO2H 和 - NH2)差异。通过差速离心和连续萃取法测定 Cd 和 Cu 的亚细胞分布及化学形态。结果:FTIR 显示,随着 Cd 浓度增加,-OH、-CH2基团、酰胺和脂质的丰度上升,表明三叶鬼针草茎 / 根细胞中的醇、酚、蛋白质和脂质等大分子减轻了 Cd 胁迫。-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4

  • 从植物源真菌灰绿青霉 L1 中发现结构多样的聚酮类和生物碱:拓展天然产物结构与生物活性边界

    在生命科学和健康医学领域,天然产物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真菌作为一类神奇的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多样、功能各异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药用潜力。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广泛分布,是发现新型代谢物的 “富矿”。灰绿青霉(Penicillium canescens)作为青霉属的常见成员,此前研究已揭示其能产生多种具有独特结构和多样活性的分子,然而其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的全貌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为了更深入地探索内生真菌的化学奥秘,寻找潜在的新型药物先导化合物,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对灰绿青霉 L1 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

    来源: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4.8

    时间:2025-04-04

  • 小麦 4BS 染色体上新型矮化基因 Rhtm097的鉴定:为矮化小麦育种开拓新路径

    株高是小麦的关键农艺性状,受多基因调控,显著影响植株形态和小麦产量。本研究通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普通小麦品种晋麦 47 的种子,培育并鉴定出一种新型矮化突变体 m097。显微镜分析显示,矮化表型是由于茎的纵向细胞大小减小所致。与野生型相似,m097 对外源赤霉素(GA)表现出敏感性。遗传分析表明,m097 中降低的株高受一个半显性矮化基因 Rhtm097调控。利用小麦 660K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进行群体分离分析(BSA),将 Rhtm097定位到 4BS 染色体臂上约 2.58 Mb 的区域,该区域包含 16 个高可信度注释基因。此外,在拔节期对 JM47 和 m097

    来源:Molecular Breeding 2.6

    时间:2025-04-04

  • 利用硫氧化芽孢杆菌协同农用化学品:开启甘蓝型油菜土壤健康与养分摄取新征程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一种高价值作物,其生长和油脂生产严重依赖硫(S)。然而,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土壤硫含量下降成为一个紧迫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综合方法,将无机肥料、生物肥料和农药以优化水平结合使用,确保作物产量稳定且可持续,同时减轻土壤退化。连续两个冬季作物季进行实验,研究用异养硫氧化细菌(Bacillus sp. 5BM21Y12)对种子进行生物引发、不同硫剂量以及推荐农药组合,对甘蓝型油菜的协同效应。定期采集土壤和植物样本,分析一系列生物学和理化性质,以了解这些处理对土壤健康的影响。综合处理(100% 无机硫、硫氧化细菌(SOB)和推荐农药)显著改善了土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3.4

    时间:2025-04-04

  • 哥斯达黎加咖啡农林复合系统中凋落物动态与土壤碳储量的关联研究

    在哥斯达黎加咖啡生产系统中,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揭示碳循环奥秘的研究。通过对比全日照单作咖啡系统(Full-sun system, FSS)和初期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 system, AFS),重点监测了阿拉伯咖啡(Coffea arabica)与岛生樟树(Ocotea insularis)的凋落物产量及分解速率。研究跨越两个呈现显著ENSO气候差异的年份,发现FSS的土壤碳库储量意外超越AFS,这一现象与土地利用沿革、系统发育年限、土壤特性、遮荫树种选择以及有机质输入(包括凋落物的质与量)密切相关。有趣的是,雨季的有机质分解速率明显快于旱季,凸显降雨季节性波动从亚季节到年际尺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3.4

    时间:2025-04-04

  • 磷溶解度对桉树八年轮作期土壤磷库、养分及生长的影响:揭示肥力与适应性的奥秘

    磷肥在林分生长早期对桉树(Eucalyptus)生长和土壤磷(P)库有着不同影响。鉴于该阶段观察到的影响可能在整个轮作期发生变化,研究旨在评估磷肥在八年轮作期内对土壤有机磷(Po)和无机磷(Pi)库、桉树生长及养分储量的影响。研究评估了高溶解性的过磷酸钙(SSP)、低溶解性的磷矿粉(RP),以及二者的混合物(PM)。在轮作期间,采集多个样本测定土壤磷组分,并通过清查评估树木生长情况。轮作结束时(约 8 年树龄),测量地上生物量和各部分养分含量,以确定树木中的养分储量。RP 处理因磷钙溶解,中度活性磷库下降约 90%。SSP 和对照组在整个轮作期内活性和中度活性磷库增加,其中 Po平均贡献 65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3.4

    时间:2025-04-04

  • 结合可见 - 近红外 - 短波红外光谱技术与机器学习预测巴西南部葡萄园土壤有效铜锌含量:探索最佳组合,提升预测精度

    土壤中的铜(Cu)和锌(Zn)含量可以通过可见 - 近红外 - 短波红外光谱(Vis-NIR-SWIR)进行间接预测,这是因为这些金属与具有光谱活性的土壤有机矿物化合物(黏土、氧化铁和有机物)存在相关性。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机器学习和光谱处理技术的组合能最有效地提高土壤 Cu 和 Zn 含量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i)识别与土壤有效 Cu 和 Zn 含量相关性最强的吸收光谱;(ii)评估不同光谱预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对预测土壤有效 Cu 和 Zn 含量模型准确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包含巴西南部葡萄园亚热带土壤(n = 1,482)的广泛数据库,采用 Mehlich-1 法提取土壤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3.4

    时间:2025-04-04

  • 小麦籽粒受产毒真菌及霉菌毒素污染的研究:地中海环境下土壤耕作与施肥管理的影响

    麦粒黑点的出现与产毒链格孢属(Alternaria)物种有关,这与早已为人熟知的镰刀菌(Fusarium)赤霉病一起,正成为小麦病害管理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包括施肥和耕作在内的农艺措施,会影响产毒真菌种群内物种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通过 2020 - 2022 年为期三年的田间试验,评估了土壤耕作技术(翻耕、深耕和铲耕)和施肥方法(矿物肥、堆肥)对意大利中部硬粒小麦籽粒受产毒真菌定殖和霉菌毒素污染的影响。2020 年和 2021 年收获的麦粒有黑点症状,2022 年未观察到。三年中主要的真菌物种是链格孢(A. alternata)和侵染链格孢(A. infectoria),偶尔出现镰刀菌属物种。检测

    来源: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2

    时间:2025-04-04

  • 优化沸石包衣水稻种子,助力水直播萌发与初期生长

    韩国的水稻种植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挑战,急需更高效的种植方法。水直播(water direct seeding)本是一种颇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但种子漂浮和幼苗成活率低等问题却阻碍了它的广泛应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用了 “Shindongjin” 水稻品种,评估了多种填充材料和粘结剂浓度对在淹水条件下种子包衣质量、发芽情况以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沸石(Zeolite)脱颖而出,成为效果最佳的填充材料,它在粘附性、发芽表现以及幼苗稳定性方面都十分出色,这得益于其缓慢的分解速度和较低的种子漂浮率。硅藻土(Diatomite)和二氧化硅(SiO2)也展现出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促

    来源:Journal of Crop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4-04

  • 探秘中国鹅掌楸 CBL 基因家族:进化、功能与抗逆育种新契机

    钙调神经磷酸酶 B 类似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CBLs)是植物特有的钙传感器,它能与 CBL 相互作用蛋白激酶(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CIPKs)协同工作,调控植物在各种非生物胁迫下的代谢和应激信号传导。确定植物基因组中的 CBL 基因家族并探究其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对培育抗逆树种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中鉴定出 6 个 CBL 基因,它们分布在 6 条染色体上。结构分析显示,LcCBL 基因及其对应的蛋白质具有保守特征。对来自 23 个物种的 1

    来源: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1.6

    时间:2025-04-04

  • 论农业革命的可行性:2021 年斯里兰卡化肥禁令的深度剖析

    2021 年,斯里兰卡政府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策,全面禁止合成农用化学品,包括化肥和农药,立志向 “有机农业” 转型。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长久以来,化肥的过度使用引发了诸多问题,像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还可能威胁人类健康,比如斯里兰卡部分地区出现的慢性肾脏病(CKDu),就被怀疑与化肥使用有关。同时,斯里兰卡经济陷入危机,外汇储备减少,进口化肥变得愈发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IWMI)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斯里兰卡 2021 年化肥禁令的研究

    来源:Food Security 5.6

    时间:2025-04-04

  • 工业用木本植物坎迪树(Eremanthus erythropappus)早期选育策略:基于长期遗传评估的优化方案

    在化妆品和制药界备受追捧的坎迪树(Eremanthus erythropappus),其富含α-双萜醇(α-bisabolol)的精油长期依赖野生采集。为破解这一不可持续发展困局,科学家们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布下"基因棋局"——采用116个半同胞家系、7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像追踪树木成长日记般连续11年记录树高(H)和胸径(DBH)数据。通过Selegen软件的REML/BLUP魔法分析,发现有趣的反向遗传轨迹:树高的遗传力(h2)随时间递减,而胸径的遗传力却像爬坡般增长。那些4岁"少年树"的身高和4.5岁"青少年树"的腰围,竟能准确预言它们11岁时的"成年体型"(遗传相关系数>0.7)

    来源:Euphytica 1.6

    时间:2025-04-04

  • γ射线诱变创制甘蓝型油菜优异突变体:产量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及高产株系筛选

    遗传变异是作物育种的关键基础。本研究通过物理诱变剂γ射线轰击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成功构建包含多世代(M2-M6)的突变体库。经过连续两季田间表型筛选,鉴定出32个在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thousand seed weight, TSW)等产量相关性状显著优于亲本的明星突变体,其中RG16、RG14等株系更展现出稳定的高产特性。双标图分析揭示这些突变体在产量构成要素和株高性状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株角果数与千粒重被确定为高产突变体筛选的黄金指标,这为油菜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靶点。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油菜种质资源库,更为解析产量性状的

    来源:Euphytica 1.6

    时间:2025-04-04

  • 埃塞俄比亚西北部格韦查天然森林木本物种多样性、再生状况及人为威胁研究:守护森林生态,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广袤的地球生态系统中,热带地区宛如一座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承载着全球三分之二的生物种类 。这里的自然森林,历经千百年的生态演变,宛如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命舞台,各种树木与植物相互交织,为众多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的触角不断延伸,给这片生机勃勃的森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度的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让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有一片名为格韦查(Gewecha)的天然森林,它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不仅提供了食物、传统药材、水源,还为动物和蜜蜂提供了栖息地与食物来源,森林中的木材、野果等产品也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但令人担忧的是,这

    来源:Discover Plants

    时间:2025-04-04

  • 探秘长春花:天然抗真菌宝藏的深度挖掘 —— 针对印度北部小麦病原菌的研究

    在农业生产的大舞台上,合成杀菌剂曾是对抗农作物病原菌的 “主力军”。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大量使用合成杀菌剂,不仅对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在农产品中残留,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寻找安全、可持续的替代物成为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来自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Punjab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启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长春花(Vinca rosea),这种广泛分布且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长春花的深入探究,挖掘其在抗真菌领域的潜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研究最终发现,长春花提取物对小麦

    来源:Discover Plants

    时间:2025-04-04

  • 评估非本土物种的生态影响:单物种操纵无法揭示入侵虾类的影响 —— 多物种操纵研究揭示生态奥秘

    在广袤的生态世界里,人类活动如同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肆意改变着生态系统的面貌。物种之间的互动原本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如今却被人类搅得混乱不堪。其中,非本土物种入侵更是成为生态领域的一大难题。这些外来 “不速之客” 究竟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怎样的冲击?目前,我们对这一过程背后的机制知之甚少,这使得我们在预防和减轻其负面影响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以往研究在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时,经常忽略物种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间接影响,可实际上,这种间接影响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可能比直接影响更为深远。在非本土物种入侵问题上,它们能否成功入侵以及对生态系统造成何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本土物种的相互作用。但目前,我们对

    来源:Biological Invasions 2.8

    时间:2025-04-04

  • 印度Aulacocentrum属(膜翅目:茧蜂科:大痣茧蜂亚科)修订及新种描述:拓展生物多样性认知的关键进展

    对印度的Aulacocentrum属(膜翅目:茧蜂科:大痣茧蜂亚科)昆虫进行了修订。描述并展示了两个新物种,分别是来自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恰尔邦的Aulacocentrum hunliensis Gupta 新种,以及来自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A. parotisae Gupta 新种。其中,A. parotisae新种是一种单寄生的内寄生蜂,是从取食茜草科植物Psydrax dicoccos Gaertn. 的螟蛾科(Lepidoptera: Crambidae)Parotis属幼虫中培育出来的。此外,首次报道了A. seticella van Achterberg 和 He 在 1994 年发现

    来源:Biologia 1.4

    时间:2025-04-04

  • 印度芥菜种子中芸薹链格孢从角果到种子的感染、在种子中的存活及基于 PCR 的检测阈值研究:为病害防控筑牢关键防线

    芸薹链格孢(A. brassicae )(伯克)萨卡是一种重要的坏死营养型真菌病原体,会在十字花科植物上引发黑斑病。种子可能成为芥菜中芸薹链格孢传播的潜在接种源。然而,病原体从角果到种子的传播、有利的环境条件以及种子的检测阈值尚未经实证研究确定。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如下:(i)确定田间环境变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以及对产量的影响,为此,从 10 月 1 日至 11 月 19 日,每周间隔播种芥菜种子;(ii)评估自然角果感染对芸薹链格孢从角果到种子传播的影响,为此,分析从自然感染角果收集的种子,以回收病原体;(iii)研究不同温度下芸薹链格孢在储存种子中的存活情况,为此,将收集的芥菜种子储存在不同温

    来源: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 0.9

    时间:2025-04-04

  • 评估吉列替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染色质重塑:一项具有关键意义的研究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就像血液系统中的 “恶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它是一种由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基因突变导致的血液恶性肿瘤,其中 FMS 样酪氨酸激酶 3(FLT3)基因突变在大约 30% 的 AML 病例中出现,会让下游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促使病情恶化,患者预后很差。吉列替尼作为 FLT3 的第二代 I 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给 FLT3 突变的 AML 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它的完全缓解率仅 21%,很多患者即便初期有效,最终还是会复发,耐药问题成了治疗路上的 “拦路虎”,而且其耐药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日本研究机构(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0.9

    时间:2025-04-04

  • 十二指肠憩室炎的治疗抉择:保守与手术的精准平衡——基于病例报告的经验总结

    十二指肠憩室(DD)作为消化道第二常见的憩室类型,其临床处理始终充满挑战。尽管90%患者无症状,但一旦发生炎症或穿孔,常因非特异性腹痛、影像学表现模糊而误诊为胰腺炎或胆囊炎,导致高达30%的穿孔死亡率。更棘手的是,传统观念倾向于手术干预,但十二指肠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手术并发症风险极高。这种诊断与治疗的双重困境,促使意大利研究团队通过典型病例探索更优化的临床决策路径。Stefano Mattacchione与Giuseppe Mezzetti报道的这例68岁女性患者,通过多模态影像评估与阶梯式保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研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初筛发现5.5cm腹膜后气液平面,结合无造影剂外渗排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0.9

    时间:2025-04-04

  • 以口臭为首发症状的成年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病例研究: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在医学的神秘领域中,有一种名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罕见疾病,如同隐匿的 “杀手”,常常在人们毫无察觉时悄然出现。它是由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的肿瘤性增殖引发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扑朔迷离。LCH 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单一器官,也可多器官同时受损,其中皮肤和骨骼是最常 “中招” 的部位。在口腔中,LCH 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疼痛、黏膜溃疡、牙关紧闭、牙周疾病等,但也有像本文中以口臭为首发症状的特殊情况。由于 LCH 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病情延误,给患者带来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0.9

    时间:2025-04-04

  • 笑气吸入后并发纵隔气肿: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 一则病例报告

    在现代社会,娱乐性药物使用现象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笑气(一氧化二氮,N2O)因其具有令人愉悦的效果,自 19 世纪起就被广泛用于娱乐消遣。它无色且带有淡淡的甜味,在英国,2019 年它是年轻成年人中第二大常见的娱乐性毒品。然而,笑气的使用并非毫无风险。此前,虽有研究表明笑气在一些罕见情况下会引发健康问题,但具体机制和应对策略尚不明确。在这种背景下,来自英国 Medway Maritime Hospital 的研究人员 Mariya George、Keshav Jindal 和 Athanasios Michailidis 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0.9

    时间:2025-04-04

  • 心脏手术后多模式镇痛中联用氯胺酮可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一项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心脏手术后的剧烈疼痛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阿片类药物虽然镇痛效果显著,却伴随着呼吸抑制、谵妄、胃肠功能紊乱等一系列"阿片之痛",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成瘾风险。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推广,如何通过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低剂量氯胺酮(Ketamine)因其独特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机制备受关注——它不仅能阻断疼痛信号传导,还可能逆转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IH)。然而,现有关于心脏手术中氯胺酮镇痛效果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且最佳给药时机和剂量尚未明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纽约大学朗格尼医院长岛分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C

    来源: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1.5

    时间:2025-04-04

  • 综述:不同受众的转化、传播和实施能力建设举措相关文献的映射综述与评论

    一、引言在传播、实施和转化科学(D&I)蓬勃发展的当下,能力建设成为推动研究与实践进步的关键力量。这些科学旨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速循证干预措施在临床和社区的推广,同时探究影响知识传播与应用的因素。能力建设基于胜任力展开,然而,目前对于不同角色所需的胜任力、其具体内容以及适宜的信息和技能水平,学界尚未达成清晰共识。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对当前 D&I 能力建设举措中的胜任力进行梳理。旨在明确能力建设举措中理论或框架的应用情况、培训对象、健康公平关注程度、所涉及的胜任力及其定义,以及这些胜任力能否依据参与者的不同角色进行分类。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映射综述的方法。这种方法

    来源:Implementation Scienc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SMOC2 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关键作用:为 ECM 重塑与 EMT 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带来新突破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就像子宫里的 “捣蛋鬼”,给众多女性带来了痛苦。患有子宫腺肌病的女性,常常被严重的痛经和月经过多所困扰,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而且,对于那些还没有完成生育的女性来说,它更是 “雪上加霜”。子宫腺肌病会导致子宫的功能受到影响,胚胎难以在子宫内着床,即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获得胚胎,成功着床和顺利分娩的概率也很低,流产的风险却大大增加。目前,针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手段存在诸多问题。药物治疗方面,长期使用 GnRH 激动剂(GnRH-a)虽然能缓解症状,但会抑制卵巢功能,引发低雌激素状态,比如导致骨质流失,而且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效果不佳。手术治疗也不尽人意,保守手术切除腺肌

    来源:BMC Women's Health 2.4

    时间:2025-04-04

  • 经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肾周脂肪内外入路的对比研究及临床意义

    在医学领域,肾上腺肿瘤的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关注的重点。传统的肾上腺切除术包括开放手术以及腹腔镜经腹腔或腹膜后途径手术。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腹腔镜经腹腔途径虽适用于较大肿瘤,但对腹腔干扰大,受胃肠道手术史和腹腔感染影响;腹膜后途径虽有减少腹腔干扰等优势,却因空间有限,处理大肿瘤困难,且术中若腹膜穿孔会影响手术操作。近年来,机器人辅助手术虽崭露头角,但在肾上腺切除领域,其成本高昂、普及度有限,且手术效果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无明显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选择更优的手术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到答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经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不同手术入路的对比

    来源:BMC Urology 1.7

    时间:2025-04-04

  • 前列腺 3D 经直肠超声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病理配准框架的开发与验证:为精准诊断助力

    在前列腺癌的诊断领域,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前列腺活检前的检查中,已成为临床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标准诊疗手段。然而,MRI 并非完美无缺。其在诊断准确性方面存在波动,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判断差异较大,而且检查成本高昂,在一些地区的可及性也受到限制。这些问题给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前列腺癌筛查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寻找更有效的诊断方法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荷兰多家机构(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等)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3D 经直肠超声(Transre

    来源:BMC Urology 1.7

    时间:2025-04-04

  • 韩国HCV流行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国民健康保险数据的18年纵向研究揭示区域差异与管理策略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病毒性肝炎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800万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于肝硬化或肝癌。尽管各国都在推进消除计划,但一个关键问题长期被忽视——HCV的流行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这种"地域特异性"使得一刀切的防控政策效果有限。韩国作为HCV中低流行国家(0.6-0.78%),其南部地区的患病率却高达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这种"国境线内的流行病学鸿沟"呼唤更精细化的管理策略。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在《BMC Public Health》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利用覆盖全国97.1%人口的国民健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全球 55 岁及以上人群因固体燃料造成的家庭空气污染导致气管、支气管和肺癌负担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家庭空气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很多生活在农村和贫困城市地区的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固体燃料进行烹饪和取暖。这些固体燃料在不完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弥漫在室内空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固体燃料造成的家庭空气污染(HAPSF)列为致癌物。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气管、支气管和肺癌(TBL)。然而,目前针对 HAPSF 导致 TBL 的研究,特别是聚焦老年人群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温州医科大学衢州附属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肺科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ublic Heal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新冠疫情下巴西阿奇霉素、氯喹 / 羟氯喹和伊维菌素门诊用药分析:政治与疫情如何影响药物使用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给各国的医疗体系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疫情初期,一些未经充分验证的药物被推上了抗疫 “舞台”,像伊维菌素(IVM)、氯喹 / 羟氯喹(CQ/HCQ)以及阿奇霉素(AZI)等,它们被尝试用于治疗新冠患者。这一现象背后,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情况变得复杂。在巴西,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一些领导人大力推广这些未经证实有效的药物,将其作为应对疫情的 “良方” ,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一方面,这些药物的使用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可能无法真正起到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大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耐药性风险上升等。为了深入了解这些药物在巴西的使用情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非医疗系统干预措施对 COVID-19 日新增病例影响的深度剖析:基于多层次时间序列的关键洞察

    研究背景2020 年,新冠疫情(COVID-19)如风暴般席卷全球,给人类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类防疫政策,像城市封锁、旅行限制、聚集限制等,试图遏制病毒的传播。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却参差不齐。从政策本身来看,其实施的时机、类型对防疫效果影响巨大。在疫情初期,很多国家由于对病毒认识不足,政策实施仓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同类型的政策,如限制人员流动和经济支持政策,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效果也大相径庭。经济因素也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先进的医疗设施、更多的检测和治疗资源,能够更高效地应对疫情。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能因资源匮乏,在疫情防控上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家庭功能与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照顾者抑郁的关联:为干预提供新视角

    在现代社会,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等领域,然而,急性农药中毒事件频发,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球约有 385 万例无意农药中毒,更有大量的有意中毒案例,1960 年代以来,竟有 1400 万人因农药自杀死亡。患者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照顾者承担着沉重的护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常被忽视。研究发现,照顾者易出现抑郁情绪,这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还会降低护理质量。但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与照顾者抑郁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为填补这一空白,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Public Health》,对改善照顾者心理健康、提高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越南宫颈癌筛查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基于Erreygers集中指数的分解分析

    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在越南呈现持续增长的发病趋势(年增长率1.01%),却面临筛查覆盖率低(28.2%)、服务碎片化的严峻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筛查机会明显向高收入人群倾斜——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不平等?越南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全国代表性数据,揭开了这一公共卫生难题的深层机制。研究团队利用越南2020-2021年多指标类集调查(MICS6)数据,纳入6,668名30-49岁女性样本。采用Erreygers校正的集中指数(ECI)量化不平等程度,通过Wagstaff分解法解析贡献因素,并运用带稳健标准误的泊松回归计算患病率比(PR)。主要发现包括:1)筛查服务呈现"富者愈富"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综述:欧洲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结构和组织因素对免疫接种覆盖率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

    引言宫颈癌在全球 15 - 44 岁女性中是常见癌症之一,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v)的出现为宫颈癌的防治带来希望。自 2006 - 2007 年起,HPVv 在欧洲各国的引入情况因各国医疗体系和国家免疫规划(NIP)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Cervarix 疫苗可预防高危致癌基因型 HPV 16 和 18,Gardasil 疫苗除了预防这两种高危型别,还能预防与多数尖锐湿相关的低危致癌基因型 HPV 6 和 11,而最新的 Gardasil9 则能预防 9 种 HPV 毒株。尽管近年来欧盟和欧洲经济区(EU/EEA)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不同种族、国家和民族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截至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孕期压力知多少?意大利研究揭示家庭压力与孕产妇健康的紧密关联

    在现代社会,家庭生活压力如影随形,像工作变动、经济困难等问题时刻困扰着人们。这不仅影响个人,对孕产妇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是有着深远影响。准确衡量家庭生活压力,对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能精准测量家庭生活压力的工具少之又少,尤其是在意大利语环境下,相关研究受到极大限制。而且意大利南北部在社会经济、医疗和文化等方面差异显著,现有测量工具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也亟待验证。为了填补这些研究空白,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Department of Medicine, Hospit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University o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全球 1990-2021 年 65 岁及以上成人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负担与社会人口指数相关的健康不平等分析

    研究背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痴呆症已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痴呆症是一组影响认知功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等)的统称,患者不仅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影响记忆、沟通及日常生活能力,还常伴有行为和心理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面临吞咽、排尿困难等问题,最终可能因肺部疾病、癫痫等并发症离世。这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情感负担,也对社会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据预测,到 2050 年全球痴呆症患者数量将大幅增加,不同地区的增长趋势差异明显,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已跻身全球导致年龄标准化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最高的十大疾病之列。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大学生睡眠健康素养量表的开发及信效度检验:为高校睡眠健康管理提供关键支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学生群体的睡眠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数据显示,60% 的大学生受睡眠相关问题困扰,而中国大学生睡眠障碍患病率(25.7%)更是显著高于全球同龄人(18.5%)和一般人群(7.4%) 。睡眠问题不仅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认知功能,进而对社会生产力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然而,现有的健康素养测量工具在评估睡眠健康的多维度方面存在不足,无法精准识别睡眠健康素养薄弱的个体,严重阻碍了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制定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开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广西医科大学武鸣医院护理部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大学生睡眠健康素养量表的开发与信效度测试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杂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个性化分级运动方案对中年人群肌肉厚度与体脂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中年人群肌肉质量流失和体脂增加的"肌肉-脂肪失衡"现象日益突出。少肌症(sarcopenia)作为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和功能进行性下降综合征,已成为威胁健康老龄化的重大挑战。尽管运动被公认为改善肌肉质量和减少体脂的有效手段,但现有研究多聚焦疾病特定人群,针对普通中年人群的个性化运动方案证据有限,特别是缺乏结合客观评估工具的分级干预研究。韩国庆熙大学康复医学系Seung Don Yoo团队在《BMC Public Health》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开发了基于全球体力活动问卷(GPAQ)的分级个性化运动方案(GPEP),通过8周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估其对40-69岁中年人群肌肉厚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社会资本、健康状况与社会人口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区与养老院的对比研究

    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成为经济、健康和社会政策的关键焦点。社会资本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居住环境(如社区和养老院)中,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健康状况、社会人口特征与 SWB 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此前多数研究聚焦社区居民,对养老院环境下的相关研究存在空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他们旨在探究社会资本、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状况与 SWB 在社区和养老院老年人中的关系,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控制关键变量,分析不同居住环境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全球 1990 - 2021 年肺癌负担与空气细颗粒物、烟草烟雾暴露的深度剖析:时空模式、社会人口特征及跨国不平等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杀伤力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得惊人。在 2022 年,肺癌就 “荣登” 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榜首,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 “头号劲敌” 。空气污染物和烟草烟雾,是导致肺癌的两大 “元凶”。全球几乎所有人都在遭受空气污染的威胁,超 30 亿人还面临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烟草使用也极为普遍,每年因烟草死亡的人数多达 800 万以上。然而,之前对于空气细颗粒物(PM2.5)和烟草烟雾暴露对肺癌负担的综合研究存在不足,研究时间跨度较短,且未全面考虑各种暴露情况和跨国差异,这就使得我们对肺癌负担的了解存在诸多 “盲区” 。为了填补这些空白,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探索马来西亚跨性别女性口腔健康护理及安全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定性研究意义重大

    在马来西亚,跨性别女性面临诸多困境。从社会层面看,她们遭受歧视、边缘化,被媒体错误报道,甚至可能因法律问题面临刑事起诉,这使得她们难以自由表达身份,部分人被迫从事性工作。在健康领域,她们是艾滋病病毒(HIV)和性传播感染(STIs)的高危人群,可相关预防项目却较少关注 STIs 的口腔传播途径。同时,尽管马来西亚实现了全民医疗保健(UHC),但跨性别女性的多元医疗需求仍未得到满足,其口腔健康护理利用普遍较低,相关研究也极为匮乏。在此背景下,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马来西亚跨性别女性的口腔健康护理需求、护理利用的障碍与促进因素,以及与 STIs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多病共存模式对过早死亡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调节作用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提升,多病共存(multimorbidity)现象日益普遍,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美国成人中,多病共存患病率从1988年的45.7%攀升至2013年的59.6%,导致医疗资源消耗激增和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尽管既往研究证实多病共存与死亡率相关,但多数仅关注疾病数量,忽视了特定疾病组合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影响健康结局。此外,社会经济地位(SES)差异和生活方式因素如何调节这种关联尚不明确。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由成都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1999-2018年数据,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构建 nomogram 模型预测骨质疏松风险:为公共健康筑牢防线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骼疾病,以骨脆性增加为特征,当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测量的骨矿物质密度 T 评分≤ -2.5 时可被诊断。它显著增加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给患者带来疼痛、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还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风险预测模型虽有应用,但存在诸多问题。如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模型,其风险因素与骨质疏松风险的复杂关系不利于临床干预;传统回归方法构建的工具,像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Qfracture 和 Garvan 骨折风险计算器(Garvan)等,主要用于长期(如 10 年)骨折风险的预测,且大多基于同质女性群体开发,风险因素缺乏多样性。骨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妊娠期糖尿病普遍筛查女性中糖尿病和前驱糖尿病的多民族前瞻性研究:11 年随访成果揭示关键风险因素

    在孕期,血糖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不仅影响孕期母婴健康,还与女性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密切相关。以往研究中,关于 GDM 女性长期患糖尿病或前驱糖尿病的风险数据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诊断标准、筛查程序不同,研究人群的种族、遗传背景以及随访时长各异,而且很少有研究仅通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来评估糖尿病和前驱糖尿病。目前临床迫切需要明确 GDM 女性产后长期的患病风险,以及哪些因素会增加这种风险,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和干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挪威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在奥斯陆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体育活动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解析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认知功能衰退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从主观认知障碍到轻度认知损伤(MCI),最终发展为痴呆的自然进程,不仅损害记忆、执行功能等核心认知领域,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尽管已知低体力活动、抑郁症状等都是风险因素,但"运动如何护脑"的机制仍如黑箱。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在《BMC Public Health》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大样本纵向数据,揭开了抑郁症状在运动与认知间的中介桥梁作用。研究团队采用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7-9期数据,纳入5,499名50岁以上参与者。通过标准化代谢当量(MET)量化体育活动,CES-D-8量表筛查抑郁症状,并测试情景记忆、计算力和定向力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内脏脂肪指数与长期全因死亡率的关联:年龄差异显著,关乎健康未来

    在全球范围内,肥胖问题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如同一场无形的 “健康危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在西方国家,超重或肥胖现象已达到流行病的程度,成为可预防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美国,约 70% 的成年人被归类为超重或肥胖,65 岁及以上人群中肥胖者比例在不断上升,预计到 2050 年相关人数将大幅增加。世界肥胖地图集 2023 显示,到 2035 年,全球 5 岁以上人群中肥胖患病率预计将升至 24%,近 20 亿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将受影响。肥胖不仅是身材走样的问题,更是多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CVD)、癌症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评估肥胖程度,人们常用身体质量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自然环境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风险的关联研究:揭示生命早期环境的关键影响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估计,遗传因素约占 RA 风险的 60%,而环境因素则占剩余的 40% 左右。以往研究多关注人为环境因素,对自然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关于出生季节、早期生活环境等自然因素与 RA 风险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 RA 风险的影响,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上。研究人员使用中国嘉道理生物库(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的数据进行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基于多层感知器模型的PUBG游戏行为与偏头痛、睡眠障碍及生活质量关联性研究

    在数字娱乐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手机游戏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PUBG)已成为青少年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然而,这种沉浸式体验背后潜藏着健康隐忧——既往研究表明,电子设备过度使用与头痛、睡眠紊乱存在关联,但针对特定游戏类型与偏头痛症状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更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游戏时长激增使得这一议题更具现实紧迫性。为此,由Ali Hassan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揭示PUBG游戏行为与健康结局的复杂关系,成果发表于《BMC Public Health》。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在巴基斯坦Sargodha地区纳入500名PUBG玩家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4-04

  • 社会隔离与青年抑郁症状的关联: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探究

    在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其中社会隔离和退缩现象日益凸显,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隐蔽青年” 现象自日本兴起后在全球引发关注,韩国也出现了类似的 “隐居者” 情况。在韩国,年轻人面临着激烈的学术竞争、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压力,再加上像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因素,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影响,孤独和隔离感愈发强烈。然而,对于社会隔离和退缩的定义,社会上尚未达成明确共识,且针对韩国年轻人社会隔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这使得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变得极为迫切。为了填补这些研究空白,来自韩国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首尔年轻人的研

    来源:BMC Psychiatry 3.4

    时间:2025-04-04

  • 非自杀性自伤(NSSI)治疗新探:儿童青少年疗法的系统评估与优选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这种行为指的是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组织造成破坏或损伤,但没有自杀意图,比如常见的自我割伤、自我殴打等。它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当普遍。据统计,青少年中的 NSSI 发生率在 17 - 27% 之间,年轻成年人中也有 13 - 18%,而在精神科住院患者里,这个比例更是高达 12 - 80%。而且,NSSI 与自杀想法和行为密切相关,有 NSSI 历史的人,55 - 85% 都报告有过自杀行为,频繁的 NSSI 还会增加自杀企图的风险。然而,目前针对 NSSI 的治疗却充满了争议。虽然

    来源:BMC Psychiatry 3.4

    时间:2025-04-04

  • 童年创伤对初诊未用药抑郁症患者的影响:认知、脂肪酸水平与疾病关联新探

    在现代社会,抑郁症如同隐匿的 “心灵杀手”,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 5% 的成年人受其困扰,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探寻抑郁症的病因成为医学领域的关键课题,其中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的关联备受关注。过往研究虽已揭示二者存在联系,但仍有诸多未解之谜。比如,不同类型童年创伤对抑郁症风险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童年创伤如何影响认知功能以及增加共病风险,在抑郁症临床表现中的具体体现也不清楚;童年创伤与 n - 3 PUFAs 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样有待探索。为解开这些谜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sychiatr

    来源:BMC Psychiatry 3.4

    时间:2025-04-04

  • 老年非 ICU 住院患者躁动谵妄的风险因素与预后研究:探寻关键因素,助力健康管理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老年住院患者的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谵妄作为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其中,躁动谵妄更是会增加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同时还可能因使用抗精神病药和镇静剂引发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然而,目前对于老年非 ICU 住院患者躁动谵妄及其不良临床结局的了解十分有限。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泰国玛希隆大学拉玛蒂波迪医院(Ramathibodi Hospital, Mahido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对 2022 年 9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在拉玛蒂波迪医院非 ICU

    来源:BMC Psychiatry 3.4

    时间:2025-04-04

  • 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地区第三波COVID-19疫情期间初级保健机构中流行病学排除病例的 morbidity profiles(疾病谱)研究:揭示非新冠患者的医疗需求转变与系统应对策略

    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医疗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一个被忽视的关键问题是:当医疗资源集中应对新冠时,其他患者的健康需求如何被满足?在斯里兰卡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阿努拉德普勒地区作为该国最大的农村区域,其初级保健系统在第三波疫情期间(2021年4-12月)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防控疫情又要维持常规医疗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Rajarata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研究团队采用横断面设计,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国际初级保健分类系统(ICPC)的"患者疾病谱收集表"(PMPC),在6所公立和5所私立初级保健机构中系统记录了1630例流行病学排除新冠病例的就诊数

    来源:BMC Primary Care 3.2

    时间:2025-04-04

  • 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地区武装冲突对孕产妇健康的影响:一项战前战后的对比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孕产妇健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2020 年全球共有 28.7 万名妇女因可预防的妊娠和分娩相关原因死亡,2017 年全球孕产妇死亡人数约为 29.5 万,其中约三分之二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不同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存在巨大差异,高收入国家孕产妇死亡率约为每 10 万活产 11 例,而低收入国家则高达每 10 万活产 462 例。在人道主义和冲突环境下,这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孕产妇死亡率估计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1.9 倍。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被列为 “高警戒” 的国家,在减少孕产妇死亡率方面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 2017 年其孕产妇死亡率(MMR)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时间:2025-04-04

  • 胎盘生长因子联合多指标预测子痫前期:早期诊断与干预新希望

    在孕育新生命的奇妙旅程中,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却如同一颗 “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健康。它是导致围产期和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球范围内,有 5%-10% 的孕妇会受到它的困扰。肥胖、体外受精、高龄产妇等因素使得子痫前期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目前,子痫前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困难,现有的预测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让医生和孕妇们都忧心忡忡。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预测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杂志上。研究人员为了评估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时间:2025-04-04

  •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预测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聚焦最佳子宫内膜周边区的分析

    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尽管医生和胚胎学家一直努力提高妊娠率,但现状却不尽人意。目前,子宫内膜容受性(ER)和胚胎质量是影响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超声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虽被广泛应用于生殖医学,但其评估 ER 的有效性有限。例如,子宫内膜厚度(EMT)、体积、血供和蠕动波等指标,有的研究认为它们影响 ER,但也有研究表明这些指标与着床率并无直接关联。此外,通过子宫内膜活检和宫腔镜评估 ER 不仅有创,而且 “能力欠佳”。而磁共振成像(MRI)虽能观察子宫内膜与肌层之间的交界区(JZ),但价格昂贵、耗时,且 JZ 在超声图像中显示不清,影响相关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所以,开发一种无创的评估 ER 的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时间:2025-04-04

  • 孕期抑郁症状与产前护理利用及关键指标的关联: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孕妇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围产期抑郁这一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却如阴霾般笼罩着众多孕妇及其家庭。据估计,全球围产期抑郁的合并患病率达 11.9% ,它不仅会影响母亲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尽管产后抑郁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产前抑郁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尤其是其与产前护理利用及完成关键产前护理指标(如常规筛查和疫苗接种)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探究。这些信息对于保障母婴健康、优化产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促使了此次研究的开展。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针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时间:2025-04-04

  • 母婴皮肤接触在第三产程中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的有效性研究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一直是威胁孕产妇生命的"隐形杀手",全球每年约27.1%的孕产妇死亡归因于此。在发展中国家,PPH发生率高达14%,即便在医疗资源丰富的高收入国家,其发病率也呈现令人担忧的上升趋势。更棘手的是,作为PPH主要诱因的子宫收缩乏力,竟占所有病例的60-80%。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虽然主动管理第三产程(Third Stage of Labor, TSL)和使用催产素已成为标准方案,但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这些措施的可及性仍面临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班牙Ciudad Real总医院儿科部的Sandra Martinez-Rodrigue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时间:2025-04-04

  • 侧卧位与跪俯卧位联合无保护会阴分娩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为临床护理提供关键依据

    在女性的生育旅程中,分娩方式的选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剖宫产虽然能解决部分分娩难题,但它并非毫无风险,像肠道粘连、产后疼痛加剧等并发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还可能对其心理造成负担。相比之下,自然分娩的产妇并发症较少,新生儿结局也更理想,因此,倡导自然分娩成为产科领域的重要趋势。在自然分娩过程中,产妇的体位选择和会阴保护方法至关重要。不同的分娩体位和会阴保护方式,会对分娩过程和母婴健康产生不同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自然分娩中最佳体位和会阴保护方式的选择,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为了给临床提供更科学的指导,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BMC Pregnancy an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时间:2025-04-04

  • 揭开儿科谜团:新生儿食管后右锁骨下动脉与先天性结肠狭窄并存的罕见病例研究及其意义

    在医学领域,新生儿的健康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一些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却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比如,双消化道梗阻因先天性异常导致的情况极为罕见,在医学文献中报道的案例有限,这使得医生在面对这类疾病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依据,容易造成误诊,进而影响患儿的治疗和预后。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泰国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对一名泰国男性新生儿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该新生儿在出生前就被诊断出存在宫内窒息和特发性双侧脑出血,出生后经历了多次干预措施,如脑室腹腔分流术和外部脑室引流,但脑出血仍反复发作。同时,新生儿还出现了喂养后呕吐、间歇性腹胀等症状,医生

    来源:BMC Pediatrics 2

    时间:2025-04-04

  • 炎症对儿童贫血的影响:一项跨领域深度探究

    在全球范围内,贫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据统计,全球约 24.3% 的人受贫血影响,其中 5 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更是高达 40% ,这意味着有大量儿童正面临着贫血带来的健康风险。在巴西,虽然近年来儿童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儿童受其困扰,如 6 - 59 个月儿童贫血患病率为 10.1%,6 - 23 个月儿童则为 19.0% 。贫血和铁缺乏(ID)不仅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发育造成损害,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此外,炎症与铁代谢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炎症可通过多种机制干扰铁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贫血或铁缺乏,全球约

    来源:BMC Pediatrics 2

    时间:2025-04-04

  • 非药物联合干预对早产儿静脉采血疼痛的影响: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里,早产儿每天要经历多次痛苦的医疗操作。令人震惊的是,约70%的NICU操作都会引起疼痛,而传统观念曾错误认为婴儿不会感知疼痛。事实上,早产儿的疼痛阈值比足月儿更低,反复疼痛刺激可能导致神经行为发育异常。虽然蔗糖等药物镇痛常用,但存在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这促使研究者寻找更安全的替代方案。伊朗Babol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 Pediatrics》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设计四组随机对照试验:单纯蔗糖组(S)、蔗糖+非营养性吸吮组(NS)、蔗?+襁褓组(SS)以及三联干预组(NSS)。研究纳入88名32-36周早产儿,采用国际通用的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评

    来源:BMC Pediatrics 2

    时间:2025-04-04

  • 综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基于小梁网 - 施莱姆管(TM-SC)的微创青光眼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新探索:联合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永久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作为青光眼的主要亚型,在东亚国家尤为普遍。据估计,到 2024 年,全球 PACG 患者将超过 3200 万,其中 500 多万人会失明。传统青光眼滤过手术存在一定局限性,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在 PACG 治疗中崭露头角,不过对于中晚期 PACG,单独使用 PEI 控制眼压(IOP)的效果并不理想,常需额外干预措施。近年来,PEI 联合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成为治疗 PACG 的新方向。基于小梁网 - 施莱姆管(TM

    来源:BMC Ophthalmology 1.7

    时间:2025-04-04

  • 直视下手术灯照明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透析的有效性研究:一项开拓性的眼科学成果

    在眼科疾病的世界里,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透析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伴视网膜透析,是指视网膜沿着锯齿缘发生弧形断裂,可由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因素引起。非创伤性视网膜透析属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殊类型,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常见。目前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手段各有利弊,传统的巩膜扣带术一般在间接视野下借助眼底镜操作,而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虽因技术进步受到青睐,但也存在医源性视网膜破裂、白内障等并发症。所以,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河北省眼科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他们对 202

    来源:BMC Ophthalmology 1.7

    时间:2025-04-04

  • GATT 手术治疗青少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三年随访揭示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眼部疾病,青少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JOAG)作为其中特殊亚型,发病年龄通常在 4 至 35 岁。JOAG 患者的房角存在发育异常,胎儿内皮膜异常持续覆盖小梁网,阻碍房水外流,导致眼压升高,进而损害视神经,造成视野缺失。目前,药物治疗和激光手术难以实现长期有效控制眼压,传统小梁切除术虽常用,但易出现滤过泡失败、炎症、瘢痕形成等问题,还会引发前房变浅、白内障、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 GATT 手术治疗 JOAG 的三年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来源:BMC Ophthalmology 1.7

    时间:2025-04-04

  •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不同阶段隔离病房护士的经历、挑战与培训反思:对未来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重要启示

    新冠疫情的爆发,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迅速在全球蔓延,成为了一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政策,从最初的全国性限制措施,到精准防控与监测,再到最后的全面放开,每一个阶段都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身处抗疫一线的护士群体。在疫情初期,中国果断实施了严格的防控策略,如武汉封城和全国性的管控措施,成功遏制了病毒的快速传播,大幅降低了死亡率。然而,随着疫情的发展,其态势呈现出非线性变化,各地出现了散发性疫情和间歇性反弹,防控策略也随之调整为精准防控与监测,包括局部封锁、接触者追踪和大规模核酸检测等。到 2023 年,防控政策全面放开,大量患者涌入医院,给医

    来源:BMC Nursing 1.9

    时间:2025-04-04

  • 基于Johnson行为系统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行为系统的改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作为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关键手段,每年挽救无数生命。然而,这个看似救命的手术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困境——尽管手术技术日益精湛,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许多患者在经历"开胸"大手术后,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创伤,还要应对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表明15-30%的患者会出现术后并发症,从伤口感染到肺栓塞,这些并发症往往与患者的行为模式密切相关。传统护理模式在应对这些复杂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医护人员发现,即使反复叮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仍然难以改变。这就像要求一个人突然改

    来源:BMC Nursing 1.9

    时间:2025-04-04

  • NPTMS 量表的开发与验证:为护理人才管理精准 “把脉”

    在全球医疗体系中,护理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护理人才短缺却成了困扰各国医疗机构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吸引、调配和留住护士对提升医疗效率至关重要,国际护士理事会(ICN)也指出投资护理能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新冠疫情更是凸显了优秀护士在应对复杂医疗环境变化时的关键作用,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士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但目前对于 “人才” 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护理人才管理(TM)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诸多不足。现有研究对护理人才管理的探讨相对有限,且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TM 实践常被分割对待,其完整内涵和应用范围未得到充分挖掘。同时,针对护士对 TM 感知的有效测量工具更是匮乏,通

    来源:BMC Nursing 1.9

    时间:2025-04-04

  • 虚拟现实模拟在高危新生儿急救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提升护士能力与改善患者结局的混合方法研究

    新生儿急救护理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每年约 240 万新生儿死亡,许多死因可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避免。然而,传统护理教育方式,如课堂教学、观察学习和静态人体模型训练,难以让护士应对真实临床场景的复杂性和高压环境。在此背景下,虚拟现实(VR)模拟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来自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员,在《BMC Nursing》发表了一项关于 VR 模拟在高危新生儿急救护理培训中应用的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基于 VR 模拟的培训项目在提升护士能力和改善新生儿结局方面的有效性,以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为理论框架,探讨 VR 模拟培训

    来源:BMC Nursing 1.9

    时间:2025-04-04

  • 机器学习驱动下的护士抑郁风险预测:关键因素识别与模型构建

    2019 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其高传染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随着 2022 年中国全面放宽疫情防控政策,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面临着更高的感染风险。在照顾新冠患者的过程中,护士不仅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时刻面临感染风险,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抑郁症状尤为明显。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医护人员整体的心理情绪及影响因素,针对护士这一特定群体在疫情全面放开后的抑郁风险研究却相对匮乏。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识别护士抑郁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Nursing》杂志上,为深入

    来源:BMC Nursing 1.9

    时间:2025-04-04

  • 基于标准化病人的临终关怀模拟授课项目有效性:一项准实验研究 —— 提升护理学生知识与态度的新探索

    ### 背景临终关怀对于绝症患者意义重大,能帮助他们应对身心和精神困难,减轻家属负担。韩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相关项目。然而,新毕业护士在照顾临终患者家庭时会感到压力,这凸显了护理学生需要直接体验临终场景和临终关怀实习。受新冠疫情影响,临床实习被校内或线上实践取代。模拟训练成为让护理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学习临床案例的重要工具,而教员的复盘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不同复盘技术效果各异。此前有研究证实讲座与模拟教育结合对护理学生有积极影响,但因缺乏对照组难以区分两者效果。本研究旨在对比 “基于标准化病人的临终关怀模拟授课项目(SIwithLE)” 和 “基于标准化病人的临终关怀纯模拟项目(SIMUL)” 对护理

    来源:BMC Nursing 1.9

    时间:2025-04-04

  • 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肺动脉耦合的价值:与TAPSE/sPAP比值的对比研究

    肺动脉高压(PH)被称为"心血管领域的癌症",其核心病理环节是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耦合失调。传统评估RV-PA耦合的金标准——基于压力-容积(P-V)环的导管检查虽精准却具有创伤性,而临床广泛使用的三尖瓣环位移/肺动脉收缩压比值(TAPSE/sPAP)存在明显短板:当患者缺乏完整三尖瓣反流(TR)频谱或经历心脏手术后,这一指标的可靠性大打折扣。这种评估困境在慢性血栓栓塞性PH(CTEPH)患者接受肺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后尤为突出——手术既会降低TAPSE值,又可能改变三尖瓣结构影响TR检测,使得术后RV-PA耦合状态成为临床监测的盲区。针对这一临床痛点,中国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团队开展了一项

    来源:BMC Medical Imaging 2.9

    时间:2025-04-04

  • 探秘移动应用 T?t?:女性尿失禁治疗中的用户特征变迁与健康公平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女性被尿失禁问题所困扰。据研究,25 - 45% 的女性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尿失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最为常见。尿失禁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女性并未寻求帮助。同时,社会经济地位与对尿失禁的认知相关,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 —— 盆底肌训练(PFMT)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虽有效,但传统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应用为尿失禁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T?t? 就是一款通过 PFMT 和生活方式建议治疗 SUI 的智能手机应用,已被证实有效且成本效益高。不过,此前研究发现该应用用户多为高学历人群,这引发了人们对数字医疗使用差异和

    来源: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7

    时间:2025-04-04

  • 新膳食肥胖预防评分与肥胖人群代谢健康及血压的关联研究:为肥胖防治带来新曙光

    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如同一场 “健康风暴”,席卷全球。据统计,全球超 19 亿成年人超重,6.5 亿人肥胖 。肥胖不仅是体重超标这么简单,它还是众多慢性疾病的 “导火索”,像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某些癌症,都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肥胖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增加医疗系统的经济压力。在众多影响肥胖的因素中,饮食起着关键作用。健康的饮食,比如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等,有助于调节新陈代谢,降低肥胖风险;而不健康的饮食,像大量摄入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等,则会导致体重增加。为了更好地评估饮食与肥胖预防的关系,膳食肥胖预防评分(Dietary Obesity Prevention S

    来源:BMC Endocrine Disorders 2.8

    时间:2025-04-04

  • 赋能:助力患糖尿病、肥胖或高血压的弱势移民女性改变饮食行为的关键机制 —— 一项现实评估

    在全球健康领域,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已成为沉重的疾病负担。在法国,这些疾病的流行与社会经济地位呈负相关,弱势人群面临着改变健康行为的重重障碍,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他们的食物质量较差,难以遵循饮食建议,并且由于经济等因素,获取健康食物的途径有限。尽管已有旨在改善这些患者饮食习惯的干预措施,且证实有效,但人们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理解这些干预措施如何发挥作用,对于专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推广此类方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大巴黎地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给患糖尿病、肥胖或高血压的弱势女性的饮食支持项目,探索影响饮食习惯改变的机制和背景因素,为项目的推广提供参考 。该研究成

    来源:Archives of Public Health 3.2

    时间:2025-04-04

  • 利用韧性理论解析南非移民在疫情下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及对公共健康的意义

    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国际移民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常常遭遇暴力、剥削、虐待,还面临着社会经济困境和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弱势群体。疫情更是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移民疫情不稳定” 这一现象逐渐受到关注。这一概念指的是移民在新冠疫情期间所经历的独特后果和脆弱性,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政策,以及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比如在南非,本就存在着对移民不太友好的政策环境,疫情期间,这些政策使得移民的不稳定状况加剧,他们在获取 COVID-19 预防措施、就业、居住条件、法律地位以及住房等方面都面临重重困难,健康不平等问题也更为突出。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

    来源:Archives of Public Health 3.2

    时间:2025-04-04

  • 冥想助力医学生:缓解倦怠,提升心理韧性的新探索

    在医疗行业,医护人员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让这一状况雪上加霜。据相关报告显示,大量医护人员出现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医生群体的倦怠率也在不断攀升。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医学学习过程的高强度和高压力,使得医学生的抑郁率比同龄人高出 15 - 30% ,且进入医学院后,他们的倦怠率明显上升。此外,医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的 stigma(污名化观念),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往往选择回避治疗,长此以往,不仅威胁医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整个医疗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为了探寻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

    来源:BMC Medical Education 2.7

    时间:2025-04-04

  • 从沟通到行动:基于有序网络分析(ONA)的临床模拟团队绩效建模研究

    在医疗急救领域,团队沟通效率直接决定患者生死。恶性高热(MH)这类罕见但致命的麻醉并发症尤其考验团队协作——每延迟1分钟使用丹曲洛林(dantrolene),患者死亡率就上升10%。然而当前模拟训练存在致命缺陷:传统评估工具如全球评定量表只能捕捉静态行为,无法揭示沟通序列的动态本质。这导致反馈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模拟训练效果。更棘手的是,23%的麻醉团队在模拟中未能及时给药,但无人知晓他们究竟"卡"在哪个沟通环节。为破解这个黑箱,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学习健康科学系的Vitaliy Popov团队与麻醉科专家Lauryn R.Rochlen展开跨界合作。他们创新性地将语言学领域的"言语行为理论

    来源:BMC Medical Education 2.7

    时间:2025-04-04

  • 探索牙冠预备教学方法:教学视频、现场演示与混合模式的疗效比较

    在牙科教育领域,牙冠预备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口腔修复治疗的关键环节,对保障患者口腔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在牙冠预备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现场演示教学与新兴的教学视频教学各执一词,究竟哪种方法更能帮助临床前牙科学生有效掌握这一复杂技能,尚无定论。传统现场演示教学,能让学生与教师实时互动,获得及时反馈,但受时间、场地限制;教学视频教学虽具有灵活性、可重复性等优势,却缺乏现场互动指导。因此,为探寻更优教学方法,提升牙科教育质量,来自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 。这项研究由 Altamash Institute of Dental Medicine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研究成

    来源:BMC Medical Education 2.7

    时间:2025-04-04

  • 探秘牙科本科期末考试:评估标准与固定及格分数的深度剖析

    在牙科教育的舞台上,学生的考核评估至关重要,它关乎着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走向牙科专业岗位,也影响着未来牙医的专业素养。然而,当前在马来西亚的牙科教育领域,却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牙科机构在本科期末考试中,依旧采用任意设定的 50% 作为及格分数。这种做法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专业要求,可能导致对学生能力的误判,让一些本不该通过的学生侥幸过关,而一些优秀的学生却可能因这一不合理标准受到影响。并且,目前也缺少关于教师如何衡量和确定与这一及格分数相符的评估标准的相关研究。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探寻更合理的评估标准,来自马来西亚一所牙科学校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

    来源:BMC Medical Education 2.7

    时间:2025-04-04

  • 臭氧疗法在牙科领域的疗效探秘:从愈合、止痛到治疗效果的系统性评估

    在口腔健康领域,牙科疾病的防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牙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传统的抗菌剂,如氯己定(Chlorhexidine)、过氧化氢(H2O2)和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作用,但它们存在诸如作用谱有限、有潜在副作用等问题 。例如,氯己定可能导致牙齿染色、味觉改变,高浓度时还具有细胞毒性;过氧化氢虽常用,但在某些方面不如臭氧;次氯酸钠作为根管冲洗剂,会刺激周围组织,在特定生物膜场景下效果也有限。而臭氧(O3)作为一种具有强氧化性和有效抗菌作用的物质,逐渐在牙科领域崭露头角。它不仅能有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Rsk2 对 TNFα 介导的颞下颌关节及颅面骨骼骨丢失的影响:开启口腔健康研究新视野

    在人体的骨骼系统中,骨重塑是一个持续终身且精细平衡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密的 “舞蹈”,成骨细胞负责建造新的骨组织,破骨细胞则清理老旧或受损的部分,二者相互配合维持骨骼健康。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各种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比如骨质疏松症和炎症性骨丢失。类风湿关节炎(RA)就是其中一种常见且麻烦的病症,它不仅会引发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还会导致颞下颌关节(TMJ)出现问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像吃饭、说话都变得困难。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在 RA 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会干扰骨代谢平衡,促进破骨细胞增殖,抑制成骨细胞生成,甚至诱导成骨细胞凋亡。此前研究发现,核糖体 S6 激酶 2(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成人严重牙列拥挤不对称拔牙矫治:固定矫治器与微种植体支抗联合应用的成效与意义

    在口腔正畸领域,牙列拥挤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许多患者因牙列拥挤影响美观和口腔功能,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于严重牙列拥挤和前突的情况,传统上常采用对称拔牙进行矫正。然而,当患者存在个别牙齿预后不良的情况时,对称拔牙可能并非最佳选择。不对称拔牙虽具有挑战性,但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但目前对于不对称拔牙的可行性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其潜在风险如美学效果不佳、中线不齐、两侧牙齿视觉不平衡以及治疗后复发风险增加等,也让医生和患者有所顾虑。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探讨不对称拔牙在成人严重牙列拥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通过锥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手动淋巴引流技术对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术后水肿、疼痛及张口受限的疗效评估: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是口腔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但术后并发症如面部水肿、剧烈疼痛和张口受限(trismus)常困扰患者。这些症状通常在麻醉消退后4-5小时出现,水肿在7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5-7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现有方法如皮质类固醇、NSAIDs和冰敷能缓解症状,但存在胃肠道刺激、过敏等副作用风险。尤其对于药物不耐受患者,亟需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土耳其伊兹密尔卡蒂普·切莱比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手动淋巴引流(Manual Lymphatic Drainage, MLD)——一种起源于癌症术后淋巴水肿治疗的技术——引入口腔外科领域。他们设计了一项单盲、分口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机器人辅助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手术的精度与膜穿孔评估:为口腔种植带来新突破

    在口腔种植领域,精准植入种植体对于手术的美学效果以及骨和软组织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传统的徒手种植方式严重依赖医生的经验,在复杂手术中容易出现误差,尤其是在上颌后牙区,由于靠近上颌窦,骨量不足,常常需要进行额外的骨增量手术,比如上颌窦提升术。其中,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TSFE)是针对轻度至中度牙槽嵴萎缩的常用方法,但该手术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较多,像膜穿孔的发生率在 0 - 21% 不等,还可能出现头痛、肿胀、良性阵发性眩晕等情况。同时,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如静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s - CAIS)和动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d - CAIS)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前者使用手术导板会影响冷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关节穿刺后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在人体的面部,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 —— 颞下颌关节(TMJ),它连接着下颌骨和颅骨,对人们的面部运动、咀嚼、说话等功能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颞下颌关节紊乱是第二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其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尤为棘手。TMJOA 患者常常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弹响和张口困难等症状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针对 TMJOA 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关节穿刺和手术干预等,但这些传统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关节穿刺虽能去除关节液、清除炎症介质和注射药物,却难以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恢复效果也不尽人意。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各类关节炎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脾虚湿热型牙周炎患者唾液脂质代谢组学研究:揭示氧化应激与炎症的新靶点

    牙周炎作为全球患病率高达20-50%的口腔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与全身健康的关联性日益受到关注。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脾虚湿热"是牙周炎常见证型,表现为牙龈红肿、口臭便秘等症状,但缺乏客观化诊断指标。同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脂质代谢紊乱与牙周炎进展密切相关,如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生的促炎介质可加剧牙槽骨吸收,然而关于中医证型特异的脂质代谢特征仍属空白。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团队在《BMC Oral Health》发表创新性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首次系统比较了健康人群(H组)、单纯牙周炎患者(CP组)和脾虚湿热型牙周炎患者(SP组)的唾液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评估上颌后牙牙周骨丧失与施奈德膜厚度的关系:对口腔临床决策的重要意义

    在口腔医学领域,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关系紧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上颌窦作为最大的鼻窦,其底部与上颌后牙牙根距离极近。在健康状态下,上颌窦被一层约 1mm 厚的施奈德膜(Schneiderian membrane)覆盖,这层膜在健康时很难在影像学检查中清晰分辨,但在病理状态下会增厚,从而变得可见。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慢性牙科疾病的患病时间也相应增加,这使得与牙周疾病相关的鼻窦病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口腔种植手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精确评估骨和鼻窦状况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于牙周健康与鼻窦状况之间的动态关系,仍缺乏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埃斯基谢希尔奥斯曼加齐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基于个性化牙模的数字化间接粘结技术在定制正畸托槽中的准确性研究 —— 开启正畸精准治疗新篇章

    在正畸治疗领域,过去几十年间,数字技术的进步给正畸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变革。定制正畸托槽和数字化间接粘结(IDB)等技术应运而生。定制正畸系统基于患者个体的牙齿结构、牙弓特征和面部美学,通过虚拟牙移动确定目标牙齿位置,再据此设计托槽和弓丝并 3D 打印,具有可预测性高、托槽数据精确等优势。IDB 技术则根据托槽虚拟位置和牙冠形态 3D 打印托盘,能提高托槽定位精度、减少椅旁操作时间和提升患者舒适度。然而,目前定制正畸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定制正畸治疗有较高的预期与实际牙弓实现比率,但仍缺乏足够临床数据验证目标位置与临床结果的匹配精度。以往对 IDB 技术准确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托槽口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视频教育干预对医护人员口腔健康知识信念的影响:提升口腔健康的新契机

    在人们的印象里,口腔健康似乎只是 “小问题”,但实际上它与全身健康紧密相连。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不仅会影响咀嚼、发音,还可能加重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在沙特阿拉伯,口腔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龋齿患病率在 59%-80%,牙周病患病率更是高达 100%,口腔癌也是常见癌症之一。然而,医护人员作为守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力量,却存在口腔健康知识不足、参与口腔护理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使得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面临挑战。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来自 Imam Abdulrahman Bin Faisal University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评估教育视频干预对医生和护士口腔健康知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唾液代谢组学分析揭示牙周炎不同阶段的动态代谢标志物

    牙周炎作为影响全球近半数成年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口腔微生态失衡、宿主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传统诊断依赖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检查,难以反映疾病早期的分子变化。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为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针对牙周炎不同进展阶段的系统性代谢特征研究仍属空白。上海徐汇区牙病防治中心联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Oral Health》发表创新成果,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揭示了牙周炎分期特异的唾液代谢标志物。研究团队采用横断面设计,严格遵循2018年牙周炎分类标准,将106例患者分为T1(CAL 1-2mm)至T4(CAL≥5mm伴多牙缺失)四组,并设立10例健康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评估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复杂性:基于尼日利亚的研究及其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固定义齿(Fixed dental prostheses)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牙齿修复方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都借助它来修复受损牙冠、治疗根管后的牙齿以及替代缺失牙齿。固定义齿相比可摘义齿,具有更好的固位性、稳定性和舒适性 。然而,其修复治疗的复杂程度差异很大,从简单到高度复杂的情况都有。而且,复杂性评估的主观性较强,缺乏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这使得准确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和实施治疗变得困难。因此,为了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找到一种可靠的评估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复杂性的方法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尼日利亚贝宁大学(University of Benin)的研究人员 J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动态导航系统联合牙科手术显微镜在纤维桩取出中的应用:精准与效率的探索

    在牙科治疗领域,根管治疗失败后若怀疑存在根内感染,当冠部可进入时,常选择正向根管再治疗。而在根管进入过程中,纤维桩取出是个难题,因其颜色和硬度与牙本质相似,难以区分,且取出时易出现严重偏离牙根轴线或穿孔的情况 。目前,超声技术虽常被用于纤维桩取出,但如何更精准高效地完成这一操作仍有待探索。动态导航系统(DNS)可优化多种牙科手术的准确性,却缺乏其与 DOM 联合应用于纤维桩取出的临床研究。为填补这一空白,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体外研究 。研究人员首先从朱拉隆功大学口腔外科收集了 30 颗人下颌牙齿,经过根管预备、充填、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探究可流动与可雕刻树脂复合材料附件磨损量及其与隐形矫治器固位力关系的意义

    在现代口腔正畸领域,隐形矫治器凭借美观、舒适等优势,逐渐成为传统牙套的热门替代选择。它能在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的情况下,悄然实现牙齿矫正。然而,随着隐形矫治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其中,矫治器附件的磨损以及由此引发的固位力变化,成为了影响矫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附件磨损严重,可能导致矫治器无法紧密贴合牙齿,进而影响牙齿移动的精准度,延长治疗周期,甚至可能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深入了解隐形矫治器附件的磨损情况及其与固位力的关系,对于优化矫治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牙科学院正畸学系的研究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对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伤口愈合、MMP-9及TGF-β1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当患者拔除智齿后,医生常面临镇痛药物选择的难题: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布洛芬虽能有效缓解疼痛,但动物实验提示其可能干扰骨愈合;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替代方案,其实际疗效缺乏临床证据。这个矛盾在口腔外科领域持续多年,尤其对于需要精确调控炎症反应的拔牙创愈合过程。泰国清迈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团队注意到,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为伤口愈合(WH)关键调控因子,可能是解开这个谜题的钥匙。为解答这个临床困境,Sumatee Yuthavong领衔的研究小组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20例需拔除完全萌出上颌第三磨牙的健康受试者,随机分配接受400mg布洛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时间:2025-04-04

  • 创建并验证用于训练院前医疗团队的路边救援技能量表 ——RoadRes-Q 量表:提升急救质量的关键一步

    在当今社会,道路交通事故就像一个可怕的 “杀手”,每年都无情地夺走约 120 万人的生命,成为 5 - 29 岁儿童和年轻人的首要死因 。而且,还有 2000 万到 5000 万人在事故中受伤,很多人落下了终身残疾,这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痛苦,还让社会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车辆安全和道路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但院前急救的速度和质量依旧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在法国,紧急医疗呼叫中心(SAMU)和移动急救复苏单元(SMUR)承担着重要使命,他们采用 “现场救治” 模式,和英美的 “快速转运” 模式截然不同 。同时,法国消防员也是救援的重要力量,他们常常第一时间抵达事故现场,负责复杂的救援工作

    来源: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Medicine 3

    时间:2025-04-04

  • 厚朴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一种潜在的抗生素替代方案

    在现代养猪业中,早期断奶是提高养殖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对于 21 天断奶的仔猪来说,它们的消化和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容易受到饮食、环境和营养变化的影响,产生应激反应,出现肠道结构和功能改变、营养消化吸收减少、免疫能力下降以及易患腹泻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动物养殖以促进生长和提高性能,但长期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带来了药物残留、抗生素耐药性等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因此,欧盟和中国分别在 2006 年 1 月和 2020 年 7 月全面禁止在牲畜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寻找猪饲料中抗生素的替代品,探索安全有效的营养策略来增强仔猪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健

    来源: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 3

    时间:2025-04-04

  • 综述:养猪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防控干预策略的全面综述

    背景全球抗菌药物耐药菌的增加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每年近 500 万人因抗菌药物耐药性(AMR)导致治疗选择有限而死亡,预计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将升至每年 1000 万,AMR 还带来超 100 万亿欧元的经济负担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全球行动计划》应对 AMR 威胁,2024 年 WHO 细菌重点病原体清单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列为高优先级病原体。MRSA 通常分为医院相关(HA-MRSA)、社区相关(CA-MRSA)和家畜相关(LA-MRSA)三类,其中 LA-MRSA 主要影响动物,猪是 LA-MRSA 的重要宿主。全球范围内,猪群中 LA-

    来源: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 3

    时间:2025-04-04

  • 膝关节屈曲间隙对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修复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开放式MRI的预测研究

    半月板后根撕裂就像轮胎爆胎——当内侧半月板后根(MMPR)这个"固定锚"断裂时,膝关节的力学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类被称为"膝关节静默杀手"的损伤正以惊人速度增长,约76%患者会经历特征性的"弹响疼痛"。虽然经胫骨拉出修复术(transitibal pullout repair)已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40-50%患者出现缝合线切割,导致半月板再次"脱轨"。更棘手的是,临床始终缺乏可靠的术前预测指标——常规伸直位MRI无法捕捉屈曲状态下的真实损伤动态,而超声又难以评估组织退化程度。针对这一临床困境,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开放式MRI技术,对54例接

    来源:Knee Surgery & Related Research 4.1

    时间:2025-04-04

  • 巴西半干旱地区民间兽医草药的利用与冗余性研究:守护传统知识,探寻动物健康新径

    在巴西那片广袤的半干旱大地上,农牧业就像两座并驾齐驱的马车,是当地经济与生活的重要支柱。长久以来,当地居民与家畜相伴为生,在面对家畜疾病时,由于过去药品和兽医资源匮乏,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繁茂生长的植物,用这些天然的 “药材” 为家畜治病。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的民间兽医知识逐渐被遗忘,同时对于这些药用植物的使用情况也缺乏系统研究,这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挑战,也限制了可持续兽医学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西 Paraíba 州立大学(Universidade Estadual da Paraíba)和维索萨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e Vi?osa)的研究人员开启了一项

    来源: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9

    时间:2025-04-04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突破:胎盘 - 肺免疫细胞互作新机制

    在生命的长河中,新生儿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这是一种常见于早产儿的慢性肺部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到胎盘与肺部之间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然而,由于在人类婴儿中研究这些机制困难重重,长期以来,人们对其了解十分有限。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虽然知道前方有目标,但却看不清道路。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迫切希望弄清楚胎盘功能障碍是如何影响肺巨噬细胞的反应性与耐受性,以及这些极化模式与人类婴儿 BPD 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整

    来源:Pediatric Research 3.1

    时间:2025-04-04

  • 缺氧复氧新生仔猪中去甲肾上腺素(NE)剂量相关的全身及脑血流动力学效应研究:探寻新生儿低血压治疗新方向

    背景:关于缺氧复氧(H-R)后低血压新生儿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对全身及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目前了解甚少。研究人员假设,与肾上腺素(EPI)相比,NE 在 H-R 期间能改善心脏功能、全身及脑血流动力学,且不会加重高乳酸血症。方法:在已建立的新生儿 H-R 模型中,仔猪在复氧期间被随机、盲法给予 NE(0.05、0.1 和 0.2 μg/kg/min)、EPI(0.1 μg/kg/min)或生理盐水,持续 2 小时(每组 n = 8)。持续测量全身血流动力学、颈动脉血流量、脑氧合和心脏收缩功能。分析心肌、脑、肾和肠组织的乳酸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NE(0.1 和 0.2 μg/kg/min

    来源:Pediatric Research 3.1

    时间:2025-04-04

  • 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与身材矮小的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为矮小症肠道 - 骨骼轴理论带来新视角

    背景:先前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身材矮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进行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以探究肠道微生物群、血液代谢物与身材矮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确定血液代谢物作为中介的潜在作用。方法:从已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中提取 119 种属肠道微生物群、309 种血液代谢物和身材矮小的汇总数据。应用两样本 MR 推断因果关系,并采用两步 MR 量化血液代谢物介导的肠道微生物群对身材矮小影响的比例。结果:普雷沃氏菌 9(Prevotella9)、别样普雷沃氏菌(Alloprevotella)、XIIIAD3011 科菌群(FamilyXIIIAD3011gr

    来源:Pediatric Research 3.1

    时间:2025-04-04

  • 屈光手术后年轻患者干眼治疗需求研究:为临床干预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旨在评估年轻患者屈光手术(refractive surgery)后干眼(dry eye disease,DED)润滑滴眼液的治疗需求。研究涉及 2011 年至 2019 年接受系统医学评估的 16 - 20 岁以色列青少年和年轻人,根据医疗记录确定屈光手术状态,通过计算机配药数据监测三年润滑滴眼液使用情况,并使用按性别分层且调整社会人口变量的回归模型。在 591919 名个体(男性占 57.4%,平均年龄 17.2 岁)中,4571 人(0.8%)接受了屈光手术。男性中 1.4%、女性中 2.3% 使用润滑滴眼液,屈光手术组比例更高(男性 4.0% 对比 1.4%,女性 9.5% 对比 2

    来源:Eye 2.8

    时间:2025-04-04

  • 综述:理解与治疗月经相关镰状细胞疼痛

    背景:镰状细胞病与月经的病理交互镰状细胞病(SCD)是一种由血红蛋白S(HbS)聚合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性血管闭塞、内皮功能障碍及多器官损伤构成病理基础。月经周期通过双重机制加剧SCD症状:??血液动力学应激??:月经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加剧微循环淤滞;??炎症级联反应??:子宫内膜脱落释放的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与SCD固有的慢性炎症状态协同作用,促进白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缩。临床数据显示,39%的SCD女性患者经历月经相关性疼痛危象,其住院率较非月经期患者显著升高(1.70 vs 0.67次,p=0.0005)。值得注意的是,61.5%的患者疼痛仅发生于月经期,而34.5%在经

    来源:Contraception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2.2

    时间:2025-04-04

  • 综述:脓毒症中的儿茶酚胺:药理学见解与临床应用 —— 一项叙述性综述

    ### 脓毒症与儿茶酚胺的关联脓毒症(Sepsis)和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的难题,死亡率颇高,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这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治疗脓毒性休克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其中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多巴胺(Dopamine)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起着关键作用。它们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在调节心血管和免疫应激反应中至关重要,能够增加心输出量、恢复血管张力并调节炎症通路,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其机制和临床应用十分必要。本叙述性综述旨在

    来源:Journal of Anesthesia, Analgesia and Critical Care

    时间:2025-04-04

  • 奥美拉唑与沃克(沃克为 vonoprazan 商品名)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真的是困境吗?—— 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双抗血小板治疗(DAPT),即低剂量阿司匹林与 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联合使用,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等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段。然而,临床医生在为接受 DAPT 治疗的 CAD 患者开具胃保护药物时却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美国心脏病学会 / 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指南存在冲突。2016 年 ACC/AHA 建议有胃肠道出血(GIB)病史或高风险的 DAPT 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2018 年 ESC 则推荐所有接受 DAPT

    来源:The Egypti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1.0

    时间:2025-04-04

  • 探秘冠心病:copeptin 与 obestatin 或成心血管疾病新 “风向标”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首要死因,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占比近半,埃及冠心病患病率达 8.3% 且死亡率高。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寻找能有效区分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其他胸痛原因的标记物至关重要。传统标记物如肌酸激酶 - MB(CK-MB)和心脏肌钙蛋白虽常用,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如 CK-MB 在心肌损伤后 10 - 12 小时才升高,心脏肌钙蛋白早期可能不升高。copeptin 和 obestatin 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多种病理过程,然而其在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变化时的表达差异尚不明确。为探究这一问题,来自 Ain Shams University 和 Zagazig University

    来源:The Egypti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1.0

    时间:2025-04-04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检测新策略:抗原特异性免疫分析助力小血管炎精准诊断

    在医学的神秘领域中,小血管炎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常常让医生们头疼不已。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检测,作为诊断小血管炎的重要手段,却存在诸多难题。以往,ANCA 检测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但它并非小血管炎的专属检测方法,在其他炎症性疾病中也可能出现(非典型)ANCA 模式,导致检测结果不够精准,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这就好比在迷雾中寻找真相,困难重重。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来自埃及 Sohag 大学风湿病学与康复系、临床病理学系以及日本香川大学医院风湿病学系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估基于抗原特异性免疫分析筛查 ANCA 的方法有效性。研究人

    来源:Egyptian Rheumat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0.8

    时间:2025-04-04

  • 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西罗莫司治疗的潜在价值

    儿童血液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Autoimmune cytopenias,AC)更是其中棘手的难题。AC 是指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一种或多种造血细胞系,患者可能出现单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在儿童群体中,多系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往往病情慢性且治疗棘手,常规一线治疗,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 / 或皮质类固醇,对一些患儿效果不佳,且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还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同时,二线治疗药物如环孢素或霉酚酸酯(MMF)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开罗大学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旨在分析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

    来源:Egyptian Pediatric Association Gazette 0.5

    时间:2025-04-04

  • 肝泡型包虫病继发下腔静脉梗阻的介入治疗创新:一例罕见病例的多学科诊疗启示

    在广袤的牧区,一种被称为"虫癌"的疾病——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正悄然威胁着牧民健康。这种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引起的寄生虫病,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袭特性,可导致肝脏广泛破坏和远处转移。更棘手的是,当病变压迫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时,会引发致命的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IVCS)和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传统根治手术对晚期患者往往束手无策,而现有文献中尚未见介入治疗方案的系统报道。针对这一临床困境,某医院的研究团队在

    来源:Egyptian Liver Journal 0.8

    时间:2025-04-04

  • 揭秘产后发热:病毒、细菌与遗传因素的协同影响及对母婴健康的意义

    在生育的旅程中,产后发热这一 “恶魔” 始终威胁着产妇的健康,尤其在低中收入国家,它更是导致产妇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传统观念里,人们一直认为产后发热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像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病毒感染和宿主遗传易感性可能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在低中收入国家,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尼日利亚多所院校(如埃多州立大学、夸拉州立大学等)的研究人员 Mathew Folaranmi Olaniyan、Odekunle Bola Odegbemi 等开展

    来源:Egypt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 Genetics 1.2

    时间:2025-04-04

  • 德国普通人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问卷(HPQ28)常模值研究:为临床评估提供关键依据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Hypoparathyroidism,HypoPT)是一种内分泌失调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PTH)不足,血清中校正总钙或离子钙浓度偏低。多数患者术后发病,也有因自身免疫或遗传因素患病。常规治疗虽能控制部分指标,但患者仍有诸多不适,如神经认知和心理障碍等,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此前评估 HypoPT 的工具都不够精准,无法针对其典型症状进行有效评估。为解决这一难题,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ttingen)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旨在探寻 HPQ28 在德国普通人群中的常模值,以便与患者

    来源:Journal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2.4

    时间:2025-04-04

  •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诱导血链球菌在钛植入物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口腔微生物与植入物表面的奥秘探索

    在口腔医学领域,种植体周围炎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一大难题。它指的是骨整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会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丧失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也是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微生物学角度来看,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种与生物膜相关的疾病,微生物谱复杂多样。为了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减少微生物在植入材料上的粘附至关重要。影响微生物粘附的因素众多,除了植入材料的成分,表面电荷、表面自由能(SFE)和表面粗糙度等也起着关键作用。Ti-6Al-4V 是牙科种植中常用的钛合金材料,具有长期可靠性 。不同粗糙度的钛表面对生物膜粘附的影响已有研究,但在多物种生物膜中,不同微生物的粘附行为随表面粗糙度的变化情况仍不明确。而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lant Dentistry 3.1

    时间:2025-04-04

  • 双相情感障碍数字化管理新探索:MinDag症状监测App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在精神健康领域,双相情感障碍(BD)因其高复发率和症状异质性成为临床管理的重大挑战。传统纸质情绪日记存在回忆偏差,而现有数字工具又面临技术稳定性与临床整合的双重考验。挪威奥斯陆大学医院团队开发的MinDag("我的日子")App,试图通过六维度症状监测破解这一困境——它能否真正架起患者自我管理与临床决策的数字化桥梁?研究团队采用混合方法设计,在BIP-DPS研究框架下纳入20名新诊断BD患者(平均年龄32岁,55%女性),通过匿名问卷(n=20)和深度访谈(患者n=7,临床医生n=2)评估App使用体验。技术层面,App包含情绪、睡眠、功能活动等6个模块(3个每日记录,3个每周记录),数据经P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polar Disorders 2.8

    时间:2025-04-04

  • 血浆内皮抑素:新冠危重症患者重症监护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新冠危重症患者的高死亡率一直是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其中,急性肾损伤(AKI)在这类患者中十分常见,约 10% 的住院新冠患者会发展为 AKI,而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飙升至 26%。同时,肾替代治疗(RRT)在危重症新冠患者中的需求也居高不下,约 20% 的患者需要接受 RRT,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出院后仍依赖该治疗。传统的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和尿量,在检测 AKI 时存在明显缺陷,往往在肾脏滤过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的晚期才能发现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救治效果。因此,寻找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早期检测 AKI、预测 RRT 需求和患者死亡率,成为

    来源: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xperimental 2.8

    时间:2025-04-04

  • 术前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术后膈肌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常见癌症,食管切除术虽对食管癌治疗意义重大,但它属于胸腹联合手术中创伤较大的一种,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较高。此前研究发现,吸气肌训练(IMT)对预防上腹部手术 PPCs 有积极作用,其主要作用于膈肌,通过施加一定吸气阻力来锻炼膈肌。而激励性肺量测定法(IS)也常用于预防上腹部手术 PPCs ,它借助设备提供视觉反馈,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术前 IMT 有降低 PPCs 发生率和增强膈肌活动度(DE)的趋势。不过,术后 IMT 对 DE 的影响尚未明确,且此前也没有研究长期跟踪食管癌患者术前 IMT 干预后膈肌功能和呼吸肌力量的变化。为了深入探究这些

    来源:Esophagus 2.2

    时间:2025-04-04

  • 营养干预: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新希望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困扰众多育龄女性的疾病,全球约 6 - 10% 的育龄女性受其影响,仅瑞士就有近 20 万女性患病。这种疾病的特点是子宫内膜样组织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由此引发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如慢性盆腔疼痛、痛经(Dysmenorrh?)、肠胃不适等一系列症状。而且,由于症状多样,诊断往往面临困难,治疗也常常被延误。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像使用镇痛药、激素疗法或者进行手术,不仅无法完全消除疼痛,还可能带来许多令人烦恼的副作用。正因如此,寻找替代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营养干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伯尔尼应用科学大学(Berner Fachhochschul

    来源:Journal für Gyn?kologische Endokrinologie/Schweiz

    时间:2025-04-04

  • 基于简易筛查测试区分 ME/CFS 患者与类似症状患者的意义研究

    肌痛性脑脊髓炎 / 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是一种严重的多系统疾病,症状多样,许多症状也会在其他疾病中出现。ME/CFS 的特征是运动后不适(PEM)和严重的乏力及精力不足(疲劳)。本研究旨在确定,在坚信自己患有 ME/CFS 的患者中,能否区分真正的 ME/CFS 患者和有 ME/CFS 类似症状的患者。作为 APAV-ME/CFS 调查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将 749 名经医学诊断患有 ME/CFS 的成年人(DS1)的数据,与 191 名未经医学诊断但坚信自己患有 ME/CFS 的成年患者(DS2)的数据进行了比较。DS2 组患者通过基于 DSQ-SF(德保罗症状问卷简表)和 DSQ-

    来源:Pr?vention und Gesundheitsf?rderung 0.9

    时间:2025-04-04

  • 提升患者健康素养的关键:急性住院护理组织中的结构与流程优化研究

    在当今医疗体系中,患者健康素养(Gesundheitskompetenz,GK)对其健康决策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研究发现德国近 60% 的人口 GK 水平较低,这与治疗依从性降低、发病率升高等问题相关。为了提升患者 GK,不仅依赖个人能力,医疗系统尤其是护理组织和专业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Medizinische Hochschule Hannover)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r?vention und Gesundheitsf?rderung》杂志上。研究人员为探究护理组织的结构和流程对患者 GK 的影响,采用了人种志定性研究方法,

    来源:Pr?vention und Gesundheitsf?rderung 0.9

    时间:2025-04-04

  • 听力系统供应与质量保障:改善听障人群生活质量的关键探索

    在德国,听力健康问题犹如一座隐藏的冰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约 17.1% 的德国人口,也就是大约 1210 万人存在听力损失,但其中仅有约 370 万人佩戴了助听器。未得到充分治疗的听力损失,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带来了高昂的社会成本,据估算,欧洲每年因未治疗的听力损失产生的费用高达 2160 亿欧元。而且,未治疗的听力损失还可能导致社交隔离、抑郁和过早的认知衰退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来自德国奥阿伦应用技术大学(Studiengang Audiologie und H?rakustik, Hochschule Aalen)和海尔布隆 SLK 诊所(Klinik für Hals

    来源:HNO 0.8

    时间:2025-04-04

  • 人工智能在外科进阶培训中的应用与前景

    外科领域的进阶培训正在被人工智能(AI)技术重新定义。本文探讨了AI如何通过交互式聊天机器人(Chatbot)、数字化辅助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和机器学习(ML)的手术技能自动化评估,赋能外科医师的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从实时反馈到虚拟模拟,AI不仅加速了技能掌握,还通过数据驱动分析优化培训路径。然而,技术落地的挑战如伦理规范、算法透明度仍需突破。这项研究为下一代智能外科教育提供了关键技术路线与前瞻思考。

    来源:Die Unfallchirurgie 0.6

    时间:2025-04-04

  •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学:当前与新兴生物标志物,开启精准医疗新时代

    肺癌在德国属于常见恶性疾病,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肺癌组织学上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其中 NSCLC 又包含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多种类型。在过去十年,NSCLC 的治疗因肿瘤特异性靶向药物和免疫调节方法的出现变得更为复杂和个性化,分子病理学诊断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需要检测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但当前生物标志物检测和治疗仍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小细胞肺癌尚无靶向治疗方案,NSCLC 不同基因突变对应治疗方案差异大且存在耐药问题等。德国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大学医院(Universit?tsklinikum Schleswig - Holstein)的 Helen

    来源:Die Pathologie 0.9

    时间:2025-04-04

  • 罕见肿瘤分子诊断的挑战与整合策略:从基因融合异质性到AI辅助形态学分析

    分子诊断技术虽革新了罕见肿瘤(如胸腺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唾液腺癌及软组织肉瘤)的检测手段,却也暴露了基因融合(gene fusion)的"滥交"特性——这些原本被视为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竟在生物学特性迥异的上皮性和间叶性肿瘤中交叉出现。这凸显了整合传统形态学与分子检测(如FISH/NGS)的必要性。有趣的是,某些共享相似肿瘤生物学特征的罕见亚型(尽管验证难度高于常见肿瘤),支持"基因融合定义疾病实体"假说,即使它们形态学表现各异。然而,约15-20%的罕见肿瘤仍缺乏诊断/预后相关分子标签,其低发病率与真实肿瘤模型缺失,严重阻碍了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人工智能(AI)驱动的病理

    来源:Die Pathologie 0.9

    时间:2025-04-04

  • 2 型糖尿病(T2D)相关癌症的预防与早期检测:关乎生命健康的重要研究

    癌症是 2 型糖尿病(T2D)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T2D 相关癌症可在肝脏、胆管、胰腺、胃、肠、肾脏、膀胱、(女性)乳房、子宫及其他组织中形成。若存在吸烟、缺乏运动、肥胖、饮食不均衡、饮酒或肿瘤相关慢性感染等其他风险因素,患癌风险会进一步升高甚至大幅增加。因此,2 型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参与已有的癌症筛查项目。

    来源:Die Diabetologie 0.3

    时间:2025-04-04

  • 综述:针灸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 针灸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在中医和现代医学领域,治疗妇科疾病和用药时都会考虑女性的生理周期性变化。在针灸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治疗中,“时间” 和 “周期” 也紧密相连。临床研究是探索针灸在 IVF-ET 中作用的关键途径。众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展开,试图揭示针灸辅助治疗对 IVF-ET 成功率的影响。有的研究聚焦于针灸介入的时机,观察在 IVF-ET 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针灸,对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特定的生理周期阶段进行针灸,可能会更有利于胚胎的着床和发育。穴位的选择在针灸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供选择的穴位繁多,但总体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补肾填精

    来源: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Akupunktur 0.2

    时间:2025-04-04

  • 从数据收集到精准治疗:DMKG头痛问卷在改善偏头痛管理中的创新价值

    头痛作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诊疗面临巨大挑战。尽管90%的原发性头痛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三大痛点:发作记录的碎片化导致诊断延迟,镇痛药物滥用引发药物过量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 MOH),以及从发作性向慢性头痛(≥15天/月)转化的预警机制缺失。更棘手的是,传统诊疗模式往往忽视环境压力、睡眠紊乱等生物心理社会(biopsychosocial)因素,使得30%患者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病例。针对这一临床困境,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所Peter Kropp教授团队在《Der Schmerz》发表里程碑式研究,系统阐述了德国

    来源:Der Schmerz 1.1

    时间:2025-04-04

  • 德国 COVID-19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状况:脆弱群体、恢复力因素及启示

    在 21 世纪,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2019 冠状病毒病)疫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健康危机。在疫情期间,人们长期暴露在会对心理产生影响的压力源之下,同时应对压力的能力却受到限制。起初,公众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疫情对身体的影响上,后来才逐渐关注到疫情带来的心理后果。早期由于使用高敏感性筛查工具且缺乏进一步诊断确认,导致对心理疾病发病率存在高估。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疫情对心理健康的真实影响,明确哪些群体受影响较大,以及能从此次疫情中为未来危机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这便是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原因。来自德国莱布尼茨复原力研究所(Leibniz-Ins

    来源:Der Nervenarzt 0.9

    时间:2025-04-04

  • ANCA 相关性血管炎诊疗新进展:精准策略引领临床变革

    在医学领域,ANCA 相关性血管炎(AAV)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这是一类罕见却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极易引发严重的不可逆器官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过去,针对 AAV 的治疗手段有限,且缺乏统一、权威的诊疗标准,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改善患者的预后,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此次研究成果发表在《Zeitschrift für Rheumatologie》杂志上。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证据评估以及结构化的共识达成过程开展研究。他们全面收集了相关的研究资料,涵盖众多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涉及大量 AAV 患者的数据。

    来源:Zeitschrift für Rheumatologie 0.9

    时间:2025-04-04

  • 德国 2020-2024 年 COVID-19 感染人数建模:揭示被低估的疫情真相

    新冠疫情自 2019 年爆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德国,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情况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想要准确掌握其感染人数和传播趋势却困难重重。起初,德国主要依靠基于症状或特定情况的检测来统计感染人数,随着人群免疫力的变化,检测策略和报告义务不断调整,导致目前无法发布有效的 SARS-CoV-2 感染病例数。同时,不同变异毒株的致病性差异较大,使得感染者的流行率与住院患者的流行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评估感染后果的难度。而且,新冠病毒感染除了会引发急性症状外,还会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如长新冠(Long

    来源:Notfall + Rettungsmedizin 1.2

    时间:2025-04-04

  • WHIM综合征患者浅表真菌感染风险:一项揭示免疫缺陷新标志的原创研究

    WHIM综合征是一种以疣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感染和骨髓粒细胞滞留(WHIM)为特征的罕见免疫缺陷病,由CXCR4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引起。尽管该病已知易发生细菌和HPV感染,但真菌感染风险始终未被系统研究。这一认知空白使得临床医生可能忽略早期诊断线索,尤其当患者表现为顽固性皮肤癣菌感染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皮肤科分支联合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的Jennifer Strong团队在《Dermatology and Therapy》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浅表真菌感染与WHIM综合征的显著关联。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纳入2007-2024年间45例基因确诊的WHIM综合征患者(中位诊断年龄17岁)。

    来源:Dermatology and Therapy 3.5

    时间:2025-04-04

  • TP53和KRAS突变:预测淋巴结阴性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关键基因

    近期研究揭示了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基因改变的预后价值,但个体突变对术后复发的影响,尤其是对淋巴结阴性病例的影响尚未得到全面评估。研究纳入了来自 3 个独立队列的 589 例临床或病理淋巴结阴性(cN0M0或 pN0M0)的局限性 ICC 病例。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临床病理和突变参数对无复发生存期(RFS)和复发后生存期(PRS)的影响,通过 Kaplan–Meier 分析评估预后突变对 RFS 和 PRS 的作用,利用生存极值分析揭示极早期复发(VER)和长期无复发(LNR)病例之间不同的基因组特征。在反复出现的突变中,只有TP53和KRAS在两个筛查队列中均与 RFS 显著相关

    来源:Updates in Surgery 2.4

    时间:2025-04-04

  • 食管切除术后食管重建新策略:带蒂胃管联合远端部分胃切除术(PGT-DPG)的疗效探索

    在食管切除术(esophagectomy)后,胃通常被用作食管替代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并非可行选择。一种食管重建的替代方法是带蒂胃管联合远端部分胃切除术(pedunculated gastric tube with distal partial gastrectomy,PGT-DPG)。然而,此前并无研究全面分析其疗效。研究人员回顾性评估了 2011 年至 2023 年间接受 PGT-DPG 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结果,并回顾了先前发表的关于 PGT-DPG 手术结果的研究。在本研究的 9 名患者中,7 名因胃癌接受了 PGT-DPG,其中 5 名与食管切除术同时进行,2 名在先前食管切除术后

    来源:Updates in Surgery 2.4

    时间:2025-04-04

  • 磁共振成像弹性成像肝脏硬度值对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复发预测的关键意义

    摘要:本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弹性成像(MRE)可作为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目的:准确评估 HCC 手术切除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对围手术期管理至关重要。MRE 是一种评估肝纤维化的无创工具。本研究旨在评估 MRE 是否比包括病理结果在内的已知肿瘤学因素更有效地独立预测 HCC 复发。方法:本回顾性观察研究的对象为 2013 年至 2023 年间接受术前 MRE 和肝切除术的 HCC 患者。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病理学结果、手术细节和预后。患者在肝切除术后至少随访 1 年或直至复发。结果:100 例患者中有 46 例出现复发。多变量 Cox 回

    来源:Surgery Today 1.7

    时间:2025-04-04

  • 基于阻抗检测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一项人体模型研究 —— 新型电淋巴结扫描(ELS)系统助力精准医疗

    目前,用于区分甲状腺癌患者颈部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的诊断方法不够精确且耗时。术中实时检测可疑病变的恶性程度有助于改善对这些患者的医疗管理。本项人体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开发的精确电淋巴结扫描(Electrical Lymph-Node Scanning,ELS)系统,以便为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LNs)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人员利用 ELS 系统,在解剖后对 36 名患者的 109 个经影像学检查怀疑的淋巴结进行了检测,并将 ELS 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ELS 正确诊断出 27 个受累淋巴结,同时正确识别出 75 个反应性或未受累淋巴结,但存在 3 例假阴性和 4 例

    来源:Surgery Today 1.7

    时间:2025-04-04

  • 男性盆腔内筋膜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体外功能与力学评估:揭示其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背景:描述男性盆腔内筋膜收缩功能及其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继发下尿路症状(LUTS)病理生理中作用的研究有限。研究人员开展了体外功能研究并描述了盆腔内筋膜的组织学特征。方法:从接受机器人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n = 10)收集盆腔内筋膜标本。从骨盆两侧各切取两条筋膜条(2×1 cm)立即用于功能研究,每条切成 1 厘米片段。一条置于器官浴中,评估对氯化钾(100 mM)和卡巴胆碱(0.01 μM、1 μM、10 μM、20 μM)的收缩反应;另一条用于苏木精 - 伊红(H&E)和 Masson 三色染色,以观察弹性纤维、胶原蛋白、平滑肌,或进行应力应变测试。结果:分析了 10 例患者

    来源: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2.8

    时间:2025-04-04

  • 瑜伽训练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健康体适能及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研究

    背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普遍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导致体力活动参与度降低和体适能下降。瑜伽特有的呼吸控制(pranayama)和结构化体位法可能通过优化神经肌肉协调和本体感觉改善症状,负重体位更能同步增强肌肉力量、耐力与柔韧性。方法:研究纳入25名ASD儿童(平均年龄10±0.8岁),随机分组后进行8周改良瑜伽干预(每周3次,每次45-60分钟),方案包含热身、放松练习、哈他体位、呼吸训练及整理活动。结果:干预组在多项指标呈现显著改善:上肢肌力耐力(P<0.01,效应量d=0.81)、下肢肌力耐力(P<0.001,d=0.90)、核心肌群功能(P<0.001,d=0.9

    来源: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1.2

    时间:2025-04-04

  • 儿童 L5 椎弓峡部裂患者腰骶部解剖特征:探寻潜在风险因素

    在儿童群体中,椎弓峡部裂并不罕见,它是指椎弓峡部发生骨折,常见于 L5 椎体 。据统计,约 6% 的儿童在 6 岁时就可能出现椎弓峡部裂,而参与频繁脊柱伸展运动的年轻运动员,如体操运动员、足球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其患病风险更是高达 47% 。多数椎弓峡部裂患者无症状,但部分可能发展为脊柱滑脱(Spondylolisthesis),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根病,尤其在骨骼快速生长时期 。目前,对于小儿患者椎弓峡部裂的发生,是否存在固有解剖或几何风险因素尚不明确。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 Ryan A. Finkel、Na

    来源:Spine Deformity 1.6

    时间:2025-04-04

  • 挪威移民与本土居民心理健康与躯体共病差异的全国性注册研究:揭示健康不平等的新证据

    在当代全球移民潮背景下,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交互影响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既往研究表明,精神障碍患者往往面临更高的躯体疾病风险,这种双重负担会显著缩短预期寿命达7-24年。然而,关于移民群体与本土居民在心理健康障碍(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与躯体疾病共病模式上的差异,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研究。这种知识空白直接影响了公共卫生政策的精准制定,特别是在挪威这样移民占比达13.4%的发达国家。挪威多机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全国健康登记系统数据,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分析2008-2016年间3,142,925名18岁以上居民(含374,240名移民)的医疗记录,

    来源: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6

    时间:2025-04-04

  • 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中,难民、移民与瑞典本土成年人抗精神病药物起始使用差异及意义探究

    在精神健康领域,非情感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且会使人衰弱的精神疾病,极大地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一直以来,有确凿证据表明,难民群体患非情感性精神病的风险比其所在东道国的同龄人更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流离失所前、中、后,常常面临诸如创伤、虐待、社会隔离等极端压力源,同时在新的东道国,还会遭遇缺乏社会支持、受到歧视、生活质量低下、家庭环境紧张以及获取难民身份时繁琐痛苦的法律程序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患病风险。更为严峻的是,患病后的难民可能难以获得理想的医疗护理。有证据显示,他们利用精神科医疗服务和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可能性较低。而早期开始抗精神病治疗,对患者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来源: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6

    时间:2025-04-04

  • 阿联酋治疗抵抗性心境障碍患者的特征剖析:填补中东心理健康研究的关键空白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中东地区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极为匮乏。这一现状犹如一片迷雾,让人们难以清晰地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使得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缺乏坚实的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中东地区心理健康的研究迫在眉睫。为了驱散这片迷雾,阿联酋大学(United Arab Emirate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勇敢地踏上了探索之路。他们聚焦于治疗抵抗性心境障碍患者,旨在揭开这一群体的临床特征面纱,为后续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宝贵的参考。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

    来源: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6

    时间:2025-04-04

  • 机器学习模型助力预测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透析中低血压,为临床诊疗带来新希望

    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与接受间歇性血液透析的成年人的死亡率相关,但在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Kidney Replacement Therapy,CKRT)的重症儿童中,这种关系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在 2019 年 12 月至 2022 年 7 月期间,于一家三级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 23 名患者,38 次住院(中位年龄 10 岁)。研究发现,IDH 比例与死亡率显著相关(风险比 [RR]:4.40,95% 置信区间 [CI]:1.22 - 15.90,p = 0.02)。采

    来源:Pediatric Nephrology 2.6

    时间:2025-04-04

  • 警惕游泳后急性肾损伤:McArdle 病的儿童病例启示与研究意义

    McArdle 病是一种罕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在体力活动后可能会导致肌肉分解和急性肾损伤(AKI)。这里报告了一名 12 岁女孩在游泳数小时后出现了 AKI。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尿素氮、肌酐和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升高,这表明存在肌红蛋白尿。基因检测证实了PYGM?T 突变,从而确诊为 McArdle 病。经过四次血液透析后,她的肾功能完全恢复。该病例强调了在 AKI 的鉴别诊断中,即使是适度运动后,也需要考虑代谢紊乱,同时也突出了基因检测在诊断罕见疾病方面的作用。

    来源:Pediatric Nephrology 2.6

    时间:2025-04-04

  • “声” 援肾病患儿:音乐融合心理支持对慢性肾脏病(CKD)患儿生活质量的创新探索

    在医疗领域,儿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难题。CKD 患儿不仅要承受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其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也受到极大影响。随着病情发展,尤其是进入透析阶段,患儿的 QoL 分数明显降低。在过往研究中,虽然已经认识到定期评估 QoL 的重要性,但如何有效提升 CKD 患儿的 QoL,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香港儿童医院儿科肾脏病中心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ediatric Nephrology》杂志上。为改善 CKD 患儿的 QoL

    来源:Pediatric Nephrology 2.6

    时间:2025-04-04

  • 关于小儿尿路感染后使用皮质类固醇预防肾瘢痕形成的深度探究:真的有效吗?

    在儿童的健康问题里,小儿尿路感染(UTI)是较为常见的细菌感染病症。大约 60% 的发热型尿路感染病例被归类为急性肾盂肾炎(APN) ,而这会带来肾脏瘢痕形成以及长期并发症的风险。为了降低 APN 引发的炎症,有人提出使用皮质类固醇作为一种潜在策略。但目前对于皮质类固醇在预防小儿尿路感染后肾瘢痕形成方面的效果,还存在诸多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西班牙的研究人员 Neus Rius?Gordillo、Natàlia Ferré、Joaquín Escribano 等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聚焦于皮质类固醇在小儿肾脏瘢痕预防方面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发表在《Pediatric Nephrology》杂志

    来源:Pediatric Nephrology 2.6

    时间:2025-04-04

  • COVID-19大流行对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的二次影响:社会经济剥夺指数的调节作用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威胁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需要婴儿期手术干预的临床显著型CHD发生率约4‰。尽管产前诊断(PND)能显著改善如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等复杂CHD的预后,但美国整体PND率长期徘徊在42%左右。COVID-19大流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医疗资源重组、就诊延迟等问题,而社会经济地位(SES)差异本就造成医疗获取不平等——这些因素是否进一步加剧CHD诊断缺口?美国田纳西大学团队Cassandra Campbell等学者在《Pediatric Cardiology》发表的研究给出了关键答案。研究团队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纳入2017-2023年间512例接受心脏手术的CH

    来源:Pediatric Cardiology 1.5

    时间:2025-04-04

  • 外阴痛和慢性外阴疼痛:治疗性局部麻醉(TLA)的影响因素及长期疗效探究

    在女性健康领域,外阴痛(Vulvodynia)如同一个难缠的 “幽灵”,困扰着众多女性。它被定义为 “持续至少 3 个月的慢性外阴疼痛,病因不明,但可能存在潜在相关因素”,常见类型有局限性激发性外阴痛(LPV)和全身性外阴痛(GVD) 。目前,外阴痛的治疗手段五花八门,像类固醇、激素疗法、抗惊厥药、抗抑郁药、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针灸,甚至还有外阴切除术等。然而,在多模式治疗下,仍有 63% 的患者在 6 年后病情未见改善。而且,外阴痛的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遗传、心理、肌肉筋膜因素、盆底功能障碍(PFD)等都被认为可能与它有关,但这些因素究竟是原发性病因还是疾病的继发结果,依旧是未解之谜。正因如

    来源:Pain and Therapy 4.1

    时间:2025-04-04

  • 综述:成人使用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与骨折风险的关联: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 研究背景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beta-receptor antagonist)作为一种常用的降压药,有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成年使用者的骨折风险存在关联。然而,这一结论目前仍颇具争议。为了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对 Embase、Medline、PubMed 以及 Web of Science 等多个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最终筛选出 16 篇符合要求的文章。从这些文献中提取比值比(odds ratio,OR)、风险比(hazard ratio,HR)以及 95% 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

    来源: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4.2

    时间:2025-04-04

  • 综述:根尖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传统手术与引导手术的对比 —— 一项系统综述

    引言在牙科专业临床实践中,根尖切除术(Apicoectomy)意义重大。3D 打印引导根尖显微手术凭借高成功率和高精准度,有望显著超越传统根尖显微手术。本研究旨在评估两种技术在根尖切除术中的中、长期成功率(即愈合率),并以毫米为单位测量纵向偏差率,进而对比二者差异。材料和方法本系统综述遵循 PRISMA 指南,运用特定搜索算法,对 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Scopus 这三个科学数据库进行检索,搜索范围聚焦于 3D 打印引导根尖显微手术和传统显微手术相关研究。筛选 2013 年起发表的文章,涵盖随机临床试验、病例系列研究、观察性研究以及涉及人类受试者的队列研究。结果初始

    来源: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1.7

    时间:2025-04-04

  • 综述:头颈部多形性腺瘤的骨改变

    引言在医学领域,涎腺肿瘤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对象。以往,涎腺肿瘤邻近部位的骨破坏常被视作恶性肿瘤的间接标志。然而,头颈部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作为涎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其与骨改变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十分明确。PA 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良性肿瘤,但它对周围骨组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探索欲望,本次研究就旨在全面探究头颈部 PA 可能引发的骨改变,并找出导致骨破坏的风险因素。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头颈部 PA 与骨改变的关系,研究人员依据 PRISMA-ScR 指南,在 PubMed、Scopus 和 Scholar 等线上数据库展开全面

    来源:Oral Radiology 1.6

    时间:2025-04-04

  • 角膜色素沉着术:改善眼部外观与功能的创新疗法

    在眼科领域,眼睛的美观与功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角膜瘢痕和虹膜异常,就像隐藏在眼睛里的 “小恶魔”,不仅影响眼部外观,还会导致视觉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以往的治疗方法,有的效果不理想,有的还存在较高风险。为了找到更安全、有效的解决办法,伊朗医科大学眼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角膜色素沉着术(Keratopigmentation,KTP)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Ophthalmology and Therapy》杂志上。研究人员运用了两种关键技术方法:飞秒激光辅助基质内角膜色素沉着(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trastromal keratopi

    来源:Ophthalmology and Therapy 2.6

    时间:2025-04-04

  • “胃袖状切除术术后饮食行为问卷(EBBS)”:预测袖状胃切除术后长期体重反弹风险的有力工具

    减肥手术(Bariatric Surgery,BS)是治疗重度肥胖的有效方法,但长期来看,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体重反弹(Weight Regain,WR)。由于缺乏实用且标准化的工具,对这些患者的随访变得更加困难。胃袖状切除术术后饮食行为问卷(Eating Behavior after Bariatric Surgery,EBBS)旨在评估患者对术后生活方式建议的依从性,这或许能预测体重维持是否成功。本研究对 EBBS 问卷进行调整,使其适用于讲西班牙语的患者,并评估其在评估长期生活方式改变依从性方面的效用,以及与体重结果的关联。研究共纳入 100 名接受袖状胃切除术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 90

    来源:Obesity Surgery 2.9

    时间:2025-04-04

  • 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管理中化学髓核溶解术与椎间盘切除术的比较:一项全面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研究背景与意义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作为脊柱外科常见病,常导致神经根压迫和慢性疼痛,全球年发病率达5%。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虽疗效明确,但存在创伤大、费用高等问题。化学髓核溶解术(CN)自1963年引入后,因其微创特性成为争议性替代方案。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两种疗法在21项研究、2436例患者中的综合表现。方法学设计团队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三大数据库,筛选391篇文献后纳入21项符合PRISMA标准的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主要终点包括:临床改善率(疼痛VAS评分下降≥50%)并发症发生率(硬膜撕裂、感染等)经济指标(直接医疗成本换算为2023年美元)手术时

    来源:Neurosurgical Review 2.5

    时间:2025-04-04

  • 探秘大脑 “定时炸弹”:胼周动脉动脉瘤的全面剖析与诊疗新解

    大脑中隐藏着一些神秘的 “定时炸弹”,它们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脑血管中,随时可能引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健康危机,这就是颅内动脉瘤。而胼周动脉动脉瘤(Pericallosal artery aneurysms,PCAA)作为其中相对罕见的一种,因其复杂的解剖位置和较高的破裂风险,在诊断和治疗上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过去,对于 PCAA 的了解有限,医生们在面对这类患者时常常面临诸多困惑:哪些人群更容易患病?最佳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治疗后会有哪些并发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界,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为了揭开 PCAA 的神秘面纱,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一项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们对 23 项相

    来源:Neurosurgical Review 2.5

    时间:2025-04-04

  •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机的关键作用:多中心研究新发现

    在神经外科领域,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一种常见病症,每年每 10 万人中就有 1.72 - 20.6 人发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高发。然而,目前对于 CSDH 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种理论众说纷纭。而且,对于轻度症状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相关数据十分有限。这就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医生们急需明确手术时机对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以便做出更精准的治疗决策。为了揭开这层迷雾,来自意大利都灵大学(University of Turin)、罗马 “托雷?韦尔加塔” 大学(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等多所机构的研究人员携手开展

    来源:Neurosurgical Review 2.5

    时间:2025-04-04

  • 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探秘:多因素关联与临床意义

    背景:有报道称,脑膜中动脉栓塞术(MMAE)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后会出现癫痫发作。然而,文献中关于其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在此,我们评估 MMAE 术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 2017 年至 2021 年在美国两所学术机构接受单纯 MMAE 治疗的 cSDH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国际抗癫痫联盟的定义记录癫痫发作情况。通过评估病历和影像学资料,确定与术后癫痫发作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分析共纳入 113 例患者,大多为男性(57.5%),共 132 例 cSDH。血肿中位厚度为 13.1mm,中线移位 3mm。5 例患者(4.4%)出现癫痫发作,导致住院时间延长(9

    来源:Neurosurgical Review 2.5

    时间:2025-04-04

  • 颅内出血神经重症患者镇静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深度探究镇静策略的临床意义

    在神经重症监护中,镇静对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镇静常用于缓解应激反应、提升患者舒适度,但镇静实践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期间,入住某三级护理神经外科中心的颅内出血患者的电子病历。排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 分、早期死亡或在其他地方接受过前期治疗的患者。采用里士满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评估镇静深度。研究结局包括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长、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 个月时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以及感染率。在筛查的 56

    来源:Neurosurgical Review 2.5

    时间:2025-04-04

  • 630nm 红光疗法新突破:调控关键因子,高效促进伤口愈合

    本研究探究了 630 纳米红光激光疗法对伤口愈合的影响,重点关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和胶原蛋白生成。红光疗法的效果受治疗时长、距离等关键参数影响,而这些参数在不同方案中常缺乏标准化。为此,研究人员在体外利用 NIH/3T3 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和划痕伤口实验,以确定最佳治疗条件,评估了 10 秒、30 秒、60 秒和 5 分钟的治疗时长,以及 3 厘米和 5 厘米的距离。参数优化后,在体内利用裸鼠评估红光疗法的伤口愈合效果。用活检打孔器制造 4 毫米的标准化伤口,并在干预后 7 天和 21 天评估愈合情况。进行了组织学分析,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免疫

    来源: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2.1

    时间:2025-04-04

  • 脉冲染料激光光斑尺寸优化:10 mm光斑在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优势与低痛感特性

    光斑尺寸的选择在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玫瑰痤疮中常被忽视。这项前瞻性研究对比了595 nm波长PDL采用7 mm和10 mm两种圆形光斑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差异。20名受试者接受间隔4周的三次治疗,左、右面部随机分配不同光斑尺寸(7 mm vs 10 mm),脉冲持续时间固定为10毫秒,能量根据治疗反应动态调整5-10%。通过基线期和每月随访的标准化评估,包括临床红斑评分(CEA)、毛细血管扩张严重度评分、VISIA?皮肤分析系统数据及临床照片,结合患者整体评估(PGA)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双盲医师进行疗效判定。三个月随访数据显示,虽然两组在CEA、毛细血管扩张改善

    来源: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2.1

    时间:2025-04-04

  • 导航聚焦激光光凝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与意义

    本研究为一项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了患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且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患者,CNV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 angiography)的特征性表现来界定。所有患者均使用导航激光系统对 CNV 区域进行聚焦激光光凝术(FLP)治疗,并进行至少 6 个月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随访结束时视网膜下液(SRF)是否完全消退。研究共纳入 16 例患者的 16 只眼(男性 6 例,女性 10 例,平均年龄 59.3±7.9 岁),基线时 CNV 平均面积为 0.44±0.23mm2 。所有患眼在 FLP 术后 1.1±0.4 个月时 SRF 均完全消退

    来源: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2.1

    时间:2025-04-04

  • 烧伤瘢痕治疗新探索:己酮可可碱联合二氧化碳(CO2)点阵激光的疗效与优势研究

    烧伤瘢痕是热烧伤的严重后果,会引发美观问题,还可能导致不适或功能受限,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来改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单独使用二氧化碳(CO2)点阵激光与联合口服己酮可可碱(每天两次,每次 400 毫克,持续 4 个月)治疗肥厚性 / 瘢痕疙瘩性烧伤瘢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在一项评估者和分析者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患有肥厚性 / 瘢痕疙瘩性热烧伤瘢痕的患者被分为两个干预组。两组均接受二氧化碳(CO2)点阵激光治疗,其中一组还额外口服己酮可可碱。在基线和后续随访时,使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mVSS)评估瘢痕改善情况。两组均有显著改善,二氧化碳(CO2)激光组 mVSS 评分从

    来源: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2.1

    时间:2025-04-04

  • 经动脉栓塞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安全性与疗效:探索预防性应用价值

    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出血,就像是胃肠道里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尽管现代内镜一线联合治疗能使 80 - 95% 的患者实现初次止血,但仍有 20% 的患者会再次出血。成功内镜止血后的住院死亡率虽已降至约 2%,可一旦内镜止血失败,死亡率就会飙升 4 - 10 倍。经动脉栓塞术(TAE)自 1972 年作为挽救性治疗手段问世以来,在胃镜止血失败时,成为了替代挽救性手术的微创选择。不过,预防性 TAE(pTAE)在成功内镜止血后的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其选择标准也尚无定论。为了弄清楚 TAE 在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

    来源: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1

    时间:2025-04-04

  • 牛心包用于门静脉重建:胰腺癌手术术后结局的对比分析 —— 为胰腺癌手术带来新希望

    在胰腺癌的治疗领域,手术切除一直是可切除胰腺癌的金标准治疗方式,后续还会配合辅助化疗。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仅有 12% 的胰腺癌患者在癌症还局限于胰腺、处于可切除的局部阶段时被确诊。一旦发生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会大幅下降,分别降至 16% 和 3.1%。而且,胰腺癌的局部可切除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管的受累情况,其中门静脉等血管的状况是关键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静脉甚至动脉的切除和重建手术逐渐开展,且有可接受的发病率,但目前在门静脉重建技术方面,还没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金标准方法。所以,探究一种安全有效的门静脉重建技术迫在眉

    来源: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1

    时间:2025-04-04

  • 老年远端胆管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复发方面的有效性评估: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在医学领域,胆管癌(BTC)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它在亚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呈上升趋势。胆管癌根据起源部位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远端胆管癌(DC)的标准手术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并区域淋巴结清扫(LND)。然而,PD 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对于老年患者,是否该进行这样的手术一直存在争议。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数量增多,给医疗决策带来了挑战。在 DC 治疗方面,老年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不同观点,且术后治疗和复发后的处理也面临诸多困难,此前也没有研究对比老年和年轻患者的这些情况。因此,为了明确老年 DC 患者行 PD 手术的意义,来自日本山梨大学医院

    来源: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1

    时间:2025-04-04

  • 2000-2018 年华盛顿州 “红线” 政策对可筛查癌症生存率的持久影响:探寻健康不平等背后的隐秘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究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房主贷款公司(HOLC)的 “红线” 分级与华盛顿州三大城市居民当代可筛查癌症生存率的关联程度。“红线” 分级是为社区分配的一种抵押贷款安全指标。研究人员使用 2000-2018 年华盛顿州癌症登记处的数据,对乳腺癌(n = 14725)、宫颈癌(n = 656)、结直肠癌(n = 7089)和肺癌(n = 8365)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生存差异进行研究。通过卡普兰 - 迈耶(Kaplan–Meier)和考克斯比例风险回归(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技术,对 HOLC 分级为 A(最佳)、B

    来源:Journal of Urban Health 4.3

    时间:2025-04-04

  • 青少年妊娠研究趋势与热点: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这项文献计量研究通过VOSviewer和R语言工具,系统梳理了1980至2024年间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包含青少年(adolescent)、青春期(puberty)等关键词的文献。研究发现青少年妊娠研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2年达到学术产出高峰。核心研究方向聚焦三大领域:性生殖健康(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SRH)、避孕措施(contraception)及心理健康问题(depression)。有趣的是,Lotka定律在此领域得到验证——84.7%的研究者仅发表过1篇相关论文。近期研究热点转向新生儿体重(birth weight

    来源:Journal of Prevention 1.8

    时间:2025-04-04

  • 预防科学新进展:〈预防杂志〉三年成果揭示关键突破与未来挑战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预防科学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然而,预防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实验研究方法存在缺陷,许多研究在设计、抽样和统计分析上不够严谨,难以得出可靠结论;另一方面,实施科学领域的研究匮乏,导致预防策略难以从研究走向实际应用,无法真正惠及大众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来自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e S?o Paulo)的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研究。他们以《预防杂志(Journal of Prevention)》为平台,汇聚各方研究成果,在预防科学的多个领域进行探索。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系统综述、案例研

    来源:Journal of Prevention 1.8

    时间:2025-04-04

  • 颈部和下腰痛患者门诊物理治疗的医师转诊模式:以色列的横断面研究及其启示

    在生活中,肌肉骨骼疾病带来的疼痛常常困扰着人们,尤其是颈部和下腰痛,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据显著比例。然而,目前对于这类疾病患者的物理治疗转诊模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我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在许多国家,像以色列,物理治疗服务通常需要医生转诊,可关于转诊的具体情况,比如与各类临床和社会人口因素的关联等,都缺乏足够的实证数据。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其成果发表在《Israel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Research》上,这一研究对于优化医疗规划和资源分配意义重大。研究人员来自以色列的多所机构,包括海法大学(Unive

    来源:Israel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Research 3.5

    时间:2025-04-04

  • 急诊科低中度饮酒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基于AUDIT-C评分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在全球2型糖尿病(DM2)患者突破4.62亿的背景下,急诊科(ED)糖尿病就诊量激增54%,而62%成年人存在饮酒史。既往研究对低中度饮酒与血糖控制的关系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适度饮酒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也有证据表明酒精会加剧糖尿病并发症。这种认知鸿沟使得临床指导陷入困境——是否该建议DM2患者彻底戒酒?还是允许"安全饮酒量"?纽约Northwell Health医疗集团的Dominick DeMasi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分析长岛犹太医疗中心ED 2022-2023年间的7,487例DM2患者数据(纳入标准:HbA1c≥6.5%或次要诊断为DM2),研究人员采用AUDIT-C酒精筛查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

    时间:2025-04-04

  • 收集实时婴儿喂养与支持体验:移动健康方法的共同参与式试点研究 —— 为改善母婴健康提供新视角

    在全球范围内,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母乳喂养的时长,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在英国,母乳喂养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仅有不到 1% 的婴儿能纯母乳喂养至 6 个月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不仅反映出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也暗示着母乳喂养率的差异可能进一步加剧婴儿健康结果的社会经济梯度。而且,母乳喂养与母亲心理健康紧密相连,母亲在面对母乳喂养的压力时,其心理状态会受到负面影响。从理论上讲,社会支持在产后这一脆弱时期对母乳喂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母乳喂养的过程。例如,他人提供的实际支持可以增加母亲的精力资源,而建议(信息支持)和共情(

    来源: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2.9

    时间:2025-04-04

  • 德国某三级产科中心母乳喂养起始情况的发展、影响因素及意义探究

    在当今社会,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六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之后继续母乳喂养并添加适当的辅食直至两岁或更久。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全球范围内,虽然约 80% 的母亲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周内进行母乳喂养,但这一比例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六个月后仅有约 50% 的母亲仍在进行纯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在德国,尽管近 90% 的母亲打算在产后进行母乳喂养,且 97% 的母亲尝试这样做,但实际的母乳喂养情况仍存在诸多问题。三级产科中心作为产妇和新生儿接触的首个医疗场所,在支持母乳喂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关于三级产科中心母乳喂养起始情况的发展和

    来源: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2.9

    时间:2025-04-04

  • 创新工具:产后妈妈母乳喂养自我评估的新利器

    在育儿的舞台上,母乳喂养是一场关乎母婴健康的重要 “演出”,它不仅是宝宝获取营养的天然渠道,还为妈妈和孩子带来诸多健康益处,如增强婴儿免疫力、促进母婴情感联结等。然而,现实却给这场 “演出” 泼了冷水,国际上母乳喂养率普遍偏低,新加坡也不例外。在新加坡,虽然新生儿出生时母乳喂养率高达 96% ,但 6 个月时仅 42% 的母亲仍部分或完全进行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率更是从出生时的 50% 降至 2 个月时的 28%。导致母乳喂养率低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医学、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妈妈们缺乏母乳喂养技巧知识、自我感觉母乳供应不足以及哺乳问题是主要的个人障碍。现有的母乳喂养评估工具存在诸多缺陷,例

    来源: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2.9

    时间:2025-04-04

  • 《政治与宗教归属对县级新冠疫苗接种犹豫的影响:一项关键研究》

    **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接种疫苗被视为控制疫情的关键手段之一。然而,在疫苗推广过程中,疫苗犹豫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阻碍了疫苗的接种工作,影响了群体免疫的实现。为了深入了解疫苗犹豫的影响因素,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利兹商学院营销部(Marketing Division, Leed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 Declan R. Carroll、圣地亚哥大学克瑙斯商学院经济系(Department of Economics, Knaus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

    来源:Health Economics Review 3.7

    时间:2025-04-04

  • 全球健康领域的语言霸权:英语垄断对医学研究与医疗公平的挑战及多语言化解决方案

    在当今全球化医疗体系中,一个鲜被讨论却影响深远的现象正悄然加剧着健康不平等——医学知识的语言垄断。当一位塞内加尔研究者需要将沃洛夫语(Wolof)的社区健康数据转化为符合英语期刊要求的论文时,当叙利亚医学生被迫用法语理解解剖学概念时,当印度农村患者面对英语医学术语茫然无措时,语言已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决定谁能获得健康权利的权力杠杆。来自爱尔兰健康服务管理署(HSE)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LSHTM)的跨国研究团队在《Globalization and Health》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语言霸权如何通过科研发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三个维度,在全球化卫生体系中复制殖民时代的不平等结构

    来源: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5.9

    时间:2025-04-04

  • 综述:储备抗生素:克服监管审批试验所产生证据的局限性

    ### 抗生素耐药现状与储备抗生素的重要性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峻,2019 年全球约 127 万人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为应对耐药菌感染,一方面要加快新型抗生素研发与审批,另一方面需明确其疗效、安全性及合理临床使用方法。但由于新型抗生素商业前景有限,相关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 2017 年将抗生素分为 “可及(Access)”“观察(Watch)”“储备(Reserve,AWaRe)” 三类。储备抗生素作为 “最后手段”,用于特定适应症和无替代方案的患者,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然而,目前对于储备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支持。研究方法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 2010

    来源: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5.9

    时间:2025-04-04

  • 孕晚期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反流:自体心包修复术成功挽救母婴生命

    在孕期,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罕见却极为凶险的疾病,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安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虽然在 IE 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孕期 IE 患者的处理,依旧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手术干预的最佳时机难以抉择,太早手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太晚又可能危及孕妇生命;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使用何种瓣膜材料,不仅关系到孕妇当下的治疗效果,还会对未来的生育产生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大分大学(Oit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对一名 34 岁、孕 25 周的女性患者进行了救治研究。该患者因严重二尖瓣反流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引发严重

    来源:Gener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Cases

    时间:2025-04-04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关节置换术中的进展:探索创新,迎接挑战

    在当今医疗领域,关节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患者对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期望不断提高,关节置换手术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据国际上大多数当代估计,在未来二十年,关节置换手术的需求将迅速增长,这一需求很可能远远超过现有的手术能力。与此同时,在成本控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证手术长期、高功能标准等方面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新的手术方式和技术迫在眉睫。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来自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法国里昂大学医院骨科、意大利摩德纳大学和雷焦艾米利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围绕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关节置换术” 这

    来源:Arthroplasty 2.3

    时间:2025-04-04

  • 解析细颗粒物(PM2.5)与遗传易感性对老年人认知影响的独立作用:台湾生物银行研究新发现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认知能力下降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在一些精神疾病发病前,往往已经出现认知功能的衰退。所以,明确影响认知的因素,对制定公共卫生预防策略、减轻认知能力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此前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和遗传因素都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细颗粒物(PM2.5)被发现会对 40 岁以上成年人的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而遗传因素对认知能力的贡献高达 50 - 70%。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作为一种综合评估遗传风险的指标,在认知相

    来源: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3.6

    时间:2025-04-04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究枸杞治疗牙周炎的机制:挖掘天然药物新潜能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究枸杞(Lycium barbarum)的活性成分及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从多个药学数据库检索枸杞的活性成分和靶点以及牙周炎的靶点,用 Cytoscape 软件构建枸杞 - 活性成分 - 靶点网络图,利用 STRING 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核心靶点,运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分析关键牙周炎靶点。用脂多糖(LPS)刺激 Raw264.7 细胞,并分别用 1、5 和 10 μg/mL 的枸杞提取物处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IL-1β、IL-6 和 TNF-α 水平

    来源: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3.1

    时间:2025-04-04

  • 综述:5 - 氨基乙酰丙酸(5-ALA)在儿童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 系统评价及荧光团替代品的探索

    ### 5 - 氨基乙酰丙酸(5-ALA)在儿童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 系统评价及荧光团替代品的探索在儿童群体中,脑肿瘤是最为常见的实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的程度对患儿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预后因素。在成人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中,利用 5 - 氨基乙酰丙酸(5-ALA)进行荧光引导手术已经较为成熟,不过在儿科患者中,其疗效和安全性仍然存在疑问。本次系统综述旨在评估 5-ALA 荧光引导手术在儿童脑肿瘤治疗中的实际效用,同时探索其他可替代的荧光团。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严格遵循 PRISMA 指南展开系统综述。研究人员对截至 2024 年 10 月 MEDLINE 和 EMBASE 数据

    来源:Child's Nervous System 1.3

    时间:2025-04-04

  • 蒽环类药物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癌症患者和幸存者中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基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评估

    在肿瘤治疗领域,蒽环类药物如同"双刃剑"——它们能有效对抗乳腺癌、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却暗藏致命风险:每增加一毫克剂量都可能加剧心脏毒性。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癌症生存率提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幸存者非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8倍。这种威胁在儿童癌症幸存者中尤为隐蔽,往往潜伏数十年才显现临床症状。传统的心脏监测手段难以捕捉早期损伤,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哨兵事件"。那么,能否通过检测血管功能来预警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来自卡塔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给出了肯定答案。研究人员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Scopu

    来源:Cardiovascular Toxi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 近红外光谱 - 血管内超声检测脂质核心斑块:回撤速度对评估结果的关键影响

    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至关重要。近红外光谱 - 血管内超声(NIRS-IVUS)技术能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含量,定量评估脂质核心斑块,其相关指标如脂质核心负担指数(LCBI)和 4mm 节段内最高 LCBI(maxLCBI4mm)对预测心血管事件有重要价值。早期 NIRS-IVUS 导管回撤速度固定为 0.5mm/s,多数基础数据基于此速度获得。然而,新一代导管(Makoto 系统)可实现 0.5mm/s、1.0mm/s 和 2.0mm/s 三种回撤速度,在临床实践中,为节省时间常采用更快的回撤速度,但不同回撤速度下测量的可重复性尚未在新一代系统中得到验证。为解

    来源: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Therapeutics 3.1

    时间:2025-04-04

  •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对左心室血流特征的影响:关乎患者健康的关键探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对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患者健康的潜在意义。方法: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体外实验平台,用于模拟左心室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征。该平台将天然猪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与根据患者特定情况 3D 打印的硅胶左心室相结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评估 TEER 术后左心室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重点关注诸如涡度、雷诺剪应力(Reynolds Shear Stress,RSS)、粘性剪应力(Viscous Shear Stress,VSS)和能

    来源:Cardiovascula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1.6

    时间:2025-04-04

  • 综述:外泌体在子痫前期中的免疫调节动态

    外泌体的起源与功能外泌体是直径40-160纳米的细胞外囊泡(EVs),由多泡体(MVBs)通过内体膜向内出芽形成。其生物发生依赖ESCRT(内体分选复合体)和四跨膜蛋白(CD9/CD63/CD81)两种途径。这些纳米级"信息包"携带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活性物质,通过表面膜蛋白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在免疫调节、血管生成和细胞通讯中发挥核心作用。胎盘来源的外泌体(PdE)含有独特的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和Syncytin蛋白,可作为胎盘功能的特异性标记。外泌体分离技术比较目前主要采用超速离心(高产量但易污染)、尺寸排阻色谱(高纯度保留活性)和亲和捕获(靶向特定亚群)三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PE研究

    来源: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1

    时间:2025-04-04

  • 人工智能驱动的细胞死亡指数(CDI)精准预测肺腺癌预后及关键基因 BCL2L14 的功能解析

    背景:肺腺癌(LUAD)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明显的异质性。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在肿瘤的进展、侵袭行为、治疗耐药和疾病复发中起着关键作用。患者和方法:研究人员使用来自 4 个多中心队列中 878 名患者的表达数据,从 1481 个与 PCD 相关的基因中识别出 13 个一致性预后基因。运用 10 种机器学习算法生成 101 种组合,基于平均 C 指数选择最优算法,开发出人工智能衍生的细胞死亡指数(CDI)。结果:训练队列和 3 个外部验证队列一致表明,CDI 能够准确预测 LUAD 的预后。而且,CDI 的准确性显著高于传统临床变量、分子特征和之前发表的 22 种特征。低 CDI 组的患者预后

    来源: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 诱导消融放疗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探索

    背景:消融剂量放疗(A-RT)可能对局部晚期胰腺癌(LAPC)患者实现持久的局部控制并带来可观的生存率。部分 LAPC 患者在完成诱导化疗和 A-RT 后有资格进行手术探查,但其治疗结果尚未有相关描述。方法:这是一项单机构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接受诱导化疗和 A-RT(生物有效剂量≥98 Gy,采用 15 至 25 次分割,每次 3 至 4.5 Gy),随后接受手术探查的 LAPC 患者。结果:在 6 年期间,34 例 LAPC 患者在诱导化疗和 A-RT 后接受了手术探查。所有患者在 A-RT 前均接受化疗,大多数(94%)接受 FOLFIRINOX 方案。A-RT 完成后至手术探查的中位时

    来源: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 综述:皮肤癌治疗中的远隔效应(AbE)与免疫调节

    放疗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与远隔效应的发现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是癌症治疗的关键手段,它能通过直接损伤癌细胞 DNA,让癌细胞无法正常增殖,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同时,放疗还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但放疗的作用范围并不局限于照射的肿瘤部位。它还存在两种特殊效应,即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ByE)和远隔效应(abscopal effect,AbE)。ByE 指的是放疗时,受照射细胞周围未直接接受辐射的细胞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一系列生物学变化 。而 AbE 则更神奇,它是指在远离放疗照射野的部位,机体也会产

    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8.6

    时间:2025-04-04

  • 从专家视角看化脓性汗腺炎(HS)管理的全面更新算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指引

    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的管理颇具挑战,往往需要采用多模式方法,并使用已获批和未获批的药物。自 2019 年北美 HS(NAHS)临床管理指南发布以来,HS 的可用治疗手段迅速增加。在此,基于 2019 年 NAHS 指南中提出的诊断和管理策略,并结合新的文献,研究人员给出了一个最新的实用管理算法。对 HS 疾病的评估和诊断,涵盖了疾病严重程度、范围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初步诊断 HS 后,应尽快进行共病筛查。HS 的多模式治疗通常包括联合使用局部疗法、全身和局部抗生素、维甲酸类药物、激素和代谢疗法、生物制剂和小分子抑制剂、全身免疫抑制剂、手

    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8.6

    时间:2025-04-04

  • 美国商业保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治疗的地域与种族差异研究:现状、意义与启示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房颤(AF)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就像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非瓣膜性房颤(NVAF)作为房颤的主要亚型,在众多患者中悄然存在。在美国,房颤患者数量庞大,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 1200 万。而 NVAF 会使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 5 倍,因此预防卒中成为 NVAF 治疗的关键。目前,口服抗凝药(OAC)是降低 NVAF 患者卒中风险的重要手段,包括华法林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等。虽然 OAC 疗效显著,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OAC 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其未充分使用的原因也尚不明确。另一方面,过往研究发现 OA

    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2.8

    时间:2025-04-04

  • 双平面 V-Y 推进皮瓣重建内眦赘皮:解决内眦成形术后并发症,优化美学与功能效果

    背景:内眦成形术是亚洲人矫正内眦赘皮的常用方法,但会引发诸多并发症。目前用于纠正这些并发症的技术,常导致矫正不完全或使问题加剧。目的:介绍一种双平面 V-Y 推进皮瓣方法用于内眦赘皮重建,该方法兼顾肌肉重建和软组织重铺,操作简便、学习曲线短且美学效果良好。方法:研究纳入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 66 例内眦成形术后出现并发症并采用该方法矫正的患者。通过调查评估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并比较矫正手术前后内眦间距延长率和睑裂宽度对称性。结果:双平面方法使术后内眦间距显著增加,泪阜暴露和内眼睑瘢痕外观得到改善,患者总体对结果满意。平均随访 10.8 个月期间,3 例因不对称需

    来源: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

    时间:2025-04-04

  • 深度平面面部及颈部提升联合眶周年轻化手术的综合评估:434例连续病例的临床意义与创新实践

    岁月这把雕刻刀终将在每个人脸上留下痕迹——从组织内在特性改变到体积位移,面部结构无可避免地经历着时序性衰老(chrono-aging)。这项突破性研究追踪了434例接受深度平面(deep plane)面部颈部提升联合眶周年轻化手术的患者,通过患者自评与外科医生评估的双重问卷体系,借助Prism9统计工具揭示:尽管12个月至18个月间的满意度增幅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但组合手术方案获得了令人振奋的高满意度评价。研究者特别强调,传统面部提升术常忽视的中面部颅侧区域软组织老化体征与眶周(periorbital)区域的协同矫正,正是实现面部和谐年轻化的关键所在。最终结论指出,根据个体化衰老特征,将经典延

    来源: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

    时间:2025-04-04

  • 脂肪移植后脂肪干细胞(ADSCs)与去分化脂肪细胞(DFATs)干性变化差异对比:体内外证据揭示脂肪留存率提升新方向

    背景:在脂肪移植技术中,有效提高脂肪留存率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脂肪干细胞(ADSCs)和去分化脂肪细胞(DFATs)都具有强大的多向分化潜能,且能提高脂肪移植物的留存率。本研究旨在从体外和体内两个角度比较脂肪移植后 ADSCs 和 DFATs 干性变化的差异。方法:采用 I 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 ADSCs 和 DFATs,并从形态、细胞表面抗原和多向分化潜能等方面进行鉴定。接着,利用氧糖剥夺(OGD)法在体外模拟缺血缺氧环境,观察 OGD 对 ADSCs 和 DFATs 存活、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此外,将脂肪与 ADSCs 或 DFATs 的混合物注射到裸鼠皮下,通过称重、苏木精 - 伊红(

    来源: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

    时间:2025-04-04

  • 综述:不同类型颌面硅橡胶材料撕裂强度的比较分析: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引言颌面材料的出现为因创伤、手术或先天性疾病导致面部畸形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能提供自然且持久的修复方案。在颌面修复康复中,颌面硅橡胶材料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是关键考量因素。而撕裂强度作为材料的一项关键特性,直接关乎其长期抵抗磨损、撕裂和变形的能力。对不同类型颌面硅橡胶材料撕裂强度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精准筛选出最适宜的材料,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展开。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广泛,从 Web of Science、Cochrane、Scopus、Embase 和 PubMed 这五个数据库中获取相关资料。研究人员依据研究目的和主题确定了相关术语,并巧妙运用布尔运算符 “OR” 和 “AND” 将这些术语

    来源: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

    时间:2025-04-04

  • 巨乳症:推进偏好评分系统以提升护理质量和生活标准

    在医疗领域,巨乳症(Gigantomastia)患者面临着诸多困扰。巨乳症是一种以乳房过度生长为特征的病症,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妊娠状态或遗传易感性有关,会导致激素过多和乳腺超敏。它虽属于良性疾病,却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身体上,患者会因乳房重量承受颈部和背部疼痛、颈椎和腰椎前凸、胸椎后凸、肩部沟槽、慢性头痛以及乳晕敏感性降低等问题,皮肤还容易出现慢性湿疹、间擦疹和感染等状况。心理层面,焦虑、抑郁、易怒、性焦虑和自卑等情绪也常常困扰着患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当前,手术是治疗巨乳症的金标准,其中倒 T 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然而,许多公共卫生系统中,患者面临着漫长的手术等待时间,如在加拿

    来源: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

    时间:2025-04-04

  • 偏头痛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联:系统性回顾 —— 揭示肠道微生物在偏头痛病理中的关键作用

    偏头痛,这种让无数人深受折磨的疾病,常常伴随着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约 14% 的成年人口饱受偏头痛之苦,且女性发病率更高。长期以来,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已知其与遗传、环境和神经血管因素有关,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多种疾病存在密切联系,这也让研究者们开始思考,肠道微生物群是否在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呢?此前,虽然有研究暗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但偏头痛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具体变化却鲜有人深入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阿兹列里医学院

    来源:Acta Neurologica Belgica 2.0

    时间:2025-04-04

  • 利用动力学视角建模澳大利亚东部多日极端降水:新技术与重要意义

    在澳大利亚东部,近年来多日极端降雨引发了多次严重洪灾,如 1974 年布里斯班的历史性洪水、2010 - 2011 年昆士兰和维多利亚的洪水以及 2022 年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的洪水。这些洪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22 年洪水的保险损失估计达 33.5 亿美元。准确估计多日极端降雨的重现期和强度,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极值理论在应用于多日极端降水建模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天气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给使用标准极值统计建模带来了困难。尽管许多研究通过将非平稳依赖直接纳入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但针对连续多日极端降水的研究仍然有限。另一方面,常用的监测极端降水指标(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 3

    时间:2025-04-04

  • 综述:侵袭性噬菌体的 “两难困境”:噬菌体药代动力学及细菌防御系统的全面综述

    ### 噬菌体疗法面临的挑战与研究意义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给临床和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威胁。噬菌体疗法作为潜在的治疗手段,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然而,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噬菌体药代动力学和细菌防御系统对优化噬菌体疗法至关重要。噬菌体概述噬菌体是一类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无完整细胞结构。因其高度的宿主特异性,能精准靶向特定细菌甚至同一菌种内的不同菌株。而且,噬菌体广泛存在且适应恶劣环境。尽管在治疗应用方面有所进展,但每种生产方法都有其难题。例如,包封噬菌体口服时在消化系统中留存时间更长、在酸性环境(pH 2.8)更稳定,不过制备过程复杂。噬菌体疗法的给药方式与生

    来源:Discover Life

    时间:2025-04-04

  • 我国学者在MgAgSb基热电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a, b)高热稳定性热电器件的原子级界面设计,(c)全镁基器件在不同温差下的转换效率与现有器件的对比,(d)全镁基热电模块的热循环可靠性评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3A20685、52174343、51902333)等资助下,东华大学江莞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热电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原子级界面增强提升镁基热电器件的效率与耐久性(Atomic-scale interface strengthening unlocks efficient and durable Mg-bas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为题,于2025年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成果

    时间:2025-04-04

  • 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2025年首支子基金设立!...

    ??3月31日,邯郸市先进制造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完成设立审批流程。该基金由河北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联合邯郸市、北京基石创业投资管理中心等共同设立,基金规模3亿元,其中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认缴出资6000万元,占比20%。 ??围绕各市主导产业及县域重点特色产业集群设立子基金是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的重要方向。邯郸市先进制造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依托邯郸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基础,重点支持天使期、早中期科技企业技术研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同时,根据产业链需求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先进制造企业,助力邯郸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

    来源:河北省科技厅

    时间:2025-04-04

  • 李家堂团队首次破译钩盲蛇基因组,揭秘三倍体孤雌生殖进化之谜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全球唯一专性孤雌生殖蛇类——钩盲蛇的基因组奥秘。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破解了该物种三倍体基因组构成、孤雌生殖的分子机制及其进化意义,为理解脊椎动物多倍体形成和孤雌生殖适应性提供新的见解。钩盲蛇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蛇类之一。这种蛇类营穴居生活,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由于钩盲蛇体型微小,且常通过植物贸易中的花盆土壤被无意中传播,因此也称为“花盆蛇”。这种特有的传播方式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分布格局,尤其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钩盲蛇的广泛分布不仅得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5-04-04

  • 武汉病毒所在蛋白纳米笼嵌套组装及通透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李峰团队与深圳理工大学张先恩团队、南京邮电大学范曲立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发表了一项题为“Assembly of Matryoshka-Type Protein Nanocages for Compartmentalized Oxygen Sensing”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实现了双层蛋白纳米笼(Protein nanocage,PNC)结构的嵌套组装,发展了PNC内腔氧传感新方法,并揭示了不同天然PNC的氧通透性特征。PNC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由蛋白亚基通过精确有序自组装形成的笼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5-04-04

  • 武汉病毒所李峰团队在mRNA递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高致病性病毒与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李峰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发表了一项题为“The RNA Landscape of In Vivo-Assembled MS2 Virus-Like Particles as mRNA Carriers Reveals RNA Contamination from Host Viruses”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在活细胞中实现了病毒样颗粒(VLP)对目标mRNA的特异性封装,并绘制了VLP内部RNA的全景图谱,为mRNA药物递送系统的精准设计提供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5-04-04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高尚邦团队发现伊维菌素抗药性新分子机制

    广谱抗寄生虫大环内酯类(MLs, 包括伊维菌素IVM、阿维菌素AVM和多拉菌素DOM)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寄生虫防控的重大挑战,严重影响畜牧生产和人类健康[1-3]。为应对这一难题,解析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 2025年4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高尚邦教授课题组在eLife上发表了题为“UBR-1 deficiency leads to ivermectin resistanc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研究成果(图1)。该研究利用秀丽线虫为模型,首次阐明泛素连接酶UBR-1缺陷通过谷氨酸代谢异常下调谷氨酸门控氯通道(GluCls)表达,进而导致IVM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04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刘笔锋教授/陈鹏副教授联合东北大学田野特聘研究员提出手驱微流控检测系...

    研究背景介绍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相关疾病可治疗,但患者预后高度依赖于早期诊疗。便捷筛查技术的缺乏是全球HPV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宫颈癌中,每年新增病例超过60万,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s)。HR-HPV持续感染导致宫颈癌,并可能引发肛门癌和头颈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HPV-16和HPV-18基因型在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中占70%,早期诊断与干预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当前PCR相关筛查方法设备复杂、耗时长,在资源有限地区难以普及,导致宫颈癌及相关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开发经济高效、快速准确且便于携带的HR-HPV分型检测方法,对于提升LM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04

  • J Hepatol |冼勋德团队鉴定出抗肝脏纤维化的新靶点和治疗性药物

    肝纤维化及其终末期表现肝硬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数百万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尚无批准的针对肝纤维化的疗法。2025年3月25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冼勋德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Revisiting the Role of CBL in Liver Fibrosis: Unveiling the Antifibrotic Potential of CBLB Inhibitor NX-1607”的研究成果揭示了CBL的促纤维化作用,并发现CBLB抑制剂NX-1607可通过稳定SMAD7抑制TGF-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5-04-04

  • 丁玉强课题组发现Med23参与小鼠海马齿状回发育并影响ADHD样行为的相关机制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5%,其主要特征是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及冲动行为。ADHD的病因多样,其中遗传因素导致的脑结构和功能缺陷扮演着重要角色,众多研究发现ADHD病人中海马脑区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2025年3月20日,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丁玉强教授课题组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发表“Central Med23 deficiency leads to malformation of den

    来源: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

    时间:2025-04-04

  • 环境学院要茂盛课题组揭示内毒素被大气臭氧氧化后的致贫血能力提升近两倍

    内毒素(LPS)来源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广泛存在于大气中。灰霾污染过程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导致大气LPS浓度较清洁日升高2—8倍。LPS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在进入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体内后可以被存在于各种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与TLR4-MD-2受体复合物特异性结合,触发级联炎症反应,释放包括IL-6、TNF-α等多种炎性因子。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证据表明,大气中的内毒素通过呼吸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包括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然而,大气中的内毒素是否受到其它污染物的影响以及其毒性是否发生了变化仍是未知数。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教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5-04-04

  • 张永清研究组发现孤独症风险基因调控面孔加工????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简称孤独症)是一类常见的神经发育疾病,其核心特征包括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人类的社交离不开对面孔信息的准确加工,面孔加工异常被认为是孤独症社交障碍的神经认知基础。然而,由于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我们对孤独症的面孔加工障碍理解甚少。尽管已鉴定出近百个孤独症高风险基因,但目前尚不清楚某个特定基因突变是否会导致类似孤独症患者的面孔加工异常。????近日,在前期成功构建孤独症家犬模型的基础上(Tian et al., Molecular Psychiat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5-04-04

  • 孟文翔研究组发现调控细胞定向迁移过程中高尔基体重定向的新机制

    ????细胞迁移是胚胎形态建成、组织修复更新以及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的基础。在细胞极性所需要的运输中,高尔基体充当新合成的膜和蛋白质的分选中心,将它们引导到迁移细胞的前沿等特定区域,源自高尔基体的胞吐货物含有维持前缘所需的额外膜、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尽管高尔基体重新定向是细胞迁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但是在细胞迁移过程中调控这一事件的极性信号通路目前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孟文翔课题组2025年3月26日在eLife在线发表了题为“MARK2 regulates Golgi apparatus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5-04-04

  • 微生物所合作在人感染H10N5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特征、演化及公共卫生风险方面取得进展

    自2004年首例H10N4禽流感病毒(AIV)感染人病例被报道以来,陆续有H10N8和H10N3 AIV感染人事件发生。2023年11月底,我国出现一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毕玉海、高福院士和浙江大学姚航平、李兰娟院士团队开展联合攻关,确定该病例系H10N5 AIV与H3N2季节性流感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揭示了首例人感染H10N5 AIV的发病特征、H10N5的进化起源和传播路径,预警了H10 AIV跨种传播和暴发流行的风险。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4日在Journal of Infection在线发表。??? 研究团队从病原学和血清特异性抗体层面,确定新型H10N5和H3N2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5-04-04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