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疑过渡性小脑祖细胞(TCPs)的存在:对发育生物学与髓母细胞瘤起源的重新审视
科学界近期对小脑发育机制有了突破性认识。Luo团队在《自然》发表的人类胎儿小脑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图谱中,声称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群体——过渡性小脑祖细胞(transitional cerebellar progenitors, TCPs)2,并推测其与儿童常见恶性脑肿瘤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MB)的发育起源相关。然而最新研究通过多维度验证对这一发现提出强烈质疑。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计算生物学方法结合严谨的实验验证,系统性地推翻了TCPs存在的证据。分析显示,所谓的TCP特征可能只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假象。更重要的是,研究否定了TCP标记基因在小脑发
-
肠道菌群YB328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迁移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新机制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CB)虽然革新了肿瘤治疗格局,但患者响应率仍不理想。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CB疗效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特别是菌群如何远程调控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细胞的活化,仍是领域内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和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从响应PD-1阻断治疗的患者粪便中分离出一株新型细菌YB328。研究发现该菌株能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其机制是通过TLR-MyD88-IRF8信号轴促进CD103+CD11b-传统树突状细胞(cDCs)的成熟和迁移,进而激活肿瘤特异性PD-1+CD8+T细胞。这项突破性成果发表于《N
-
逻辑魔态蒸馏的实验演示:迈向通用容错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
量子计算领域为实现通用容错(fault-tolerant)目标,科学家们将量子信息编码至逻辑量子比特(logical qubits),通过量子纠错码(QEC)检测并修正物理误差。然而逻辑比特的操作常受限制,必须依赖特殊资源态——魔态(magic states)来执行经典计算机难以模拟的通用量子电路。最新突破性实验利用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的动态可重构架构,首次演示了基于三维(d=3)和五维(d=5)颜色码(color codes)的逻辑魔态蒸馏(magic state distillation)。研究人员通过并行操控多个逻辑量子比特,成功将输出魔态的逻辑保真度提升至超越输入态的水平。这项成果不仅验
-
电刺激揭示人类丘脑-皮层因果连接图谱:延迟θ振荡的特殊通路与功能架构新见解
人类大脑的功能架构由皮层与皮层下结构的电生理互作塑造。这项研究采用颅内电极植入技术,在27名受试者的皮层区域和多个丘脑核团(thalamic nuclei)实施重复单脉冲电刺激,同步记录4,864个位点的神经响应,构建了全脑因果连接图谱。研究发现不同脑区扰动会诱发特征性频谱响应,这些高度组织化的连接模式提示:每种特征可能对应独特的信息传递模式。最引人注目的是,丘脑刺激会特异性触发具有时空特异性的新型神经波形——在双侧皮层引发延迟θ振荡(delayed-onset theta oscillations, 4-8Hz)。该现象为理解丘脑-皮层信息传递提供了全新视角,其精确的时空动力学特征或将成为未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时间:2025-07-16
-
基因编码CCR2配体时空动态荧光传感器hCRAFi-CCR2的开发与应用
这项突破性研究成功构建了名为hCRAFi-CCR2的基因编码生物传感器,它能像分子探针一样精准捕捉趋化因子(chemokines)与CCR2受体的结合动态。科研团队巧妙改造人源CCR2B受体,使其在检测到主要配体CCL2时能产生耀眼的绿色荧光——灵敏度高达2.5纳摩尔(2.5 nM),荧光强度暴增3倍!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分子间谍完全不会惊动细胞内的常规信号部队,钙离子动员(Ca2+ mobilization)和受体内化(receptor internalization)等过程依旧我行我素。研究人员将这个荧光特工部署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鼠体内,连续17-20小时实时直播了炎症状态下内源性CCL2
来源:Nature Methods
时间:2025-07-16
-
全球40国暴露组研究揭示健康与加速衰老的社会环境决定因素
这项跨越40个国家、涉及161,981名参与者(45.09%女性,平均年龄67.06±9.85岁)的大型研究,创新性地采用生物行为年龄差(Biobehavioral Age Gaps, BBAGs)作为评估指标——即通过保护性和风险性因素估算的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研究团队通过横断面与纵向设计,发现BBAGs能有效预测实际年龄变化,并揭示出惊人的地域差异:欧洲在健康衰老方面表现最优,而埃及、南非及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人群则呈现最显著的加速衰老趋势(Cliff’s delta效应量δd=0.15-0.52,P<1×10?15)。0.37)。值得注意的是,BBAGs不仅能预测未来身体功能衰退(r=
来源:Nature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人类表型计划:基于深度表型组学的健康-疾病连续体多模态AI模型构建
人类表型计划(HPP)这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玩得相当硬核——不仅对28,000名参与者(含13,000名完成基线访视)展开深度表型分析,更祭出包含临床病史、生活方式、营养评估、人体测量、血液检测、连续血糖监测(CGM)、睡眠监测、影像学以及多组学(multi-omics)数据的豪华套餐,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微生物组(肠道/阴道/口腔)、代谢组学和免疫图谱。研究团队像侦探般追踪表型特征随年龄和种族的变异规律,通过健康对照组的精准匹配,成功揪出疾病的分子指纹。当吃货遇上科学——借助详尽的饮食生活方式数据,团队首次系统揭示了三明治与沙拉背后的健康密码(别问哪种更健康,数据说了算)。最炫酷的当属
来源:Nature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迁移免疫细胞通过全局协调突起力实现组织穿透的分子机制
在复杂的免疫防御过程中,白细胞如何在异质组织中高效迁移一直是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免疫细胞主要采用变形虫样运动方式,利用前突的细胞核作为"探针"寻找最小阻力的路径。然而,当遇到比细胞核更狭窄的通道时,这些快速移动的细胞如何协调机械力实现组织穿透,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来自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stria)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揭示了免疫细胞在受限环境中迁移的崭新机制。研究人员发现,当树突状细胞(DCs)遭遇致密环境时,会启动一种"
来源:Nature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种系遗传变异塑造克隆造血景观并影响恶性血液病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人体衰老过程中,造血干细胞会积累突变并形成克隆扩增,这种现象被称为克隆造血(CH)。虽然CH在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但仅有少数会进展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CH的命运?这个问题的答案对癌症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种系遗传变异会影响癌症风险和肿瘤突变特征,但其对正常组织体细胞突变景观的影响尚不清楚。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731,835人的多队列分析,系统阐明了种系遗传变异对CH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员整合了英国生物银行(UKBB)、All of Us等六大队列数据,采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和SNP芯片分析
来源:Nature Genetics
时间:2025-07-16
-
抗体-多聚唾液酸偶联物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钙化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作为抗生素耐药时代的"超级细菌"代表,其治疗面临严峻挑战。科学家们巧妙设计了一种抗体-多聚唾液酸(antibody-PSA)分子偶联物:将靶向MRSA表面壁磷壁酸(wall-teichoic acid)的单克隆抗体片段与具有矿化诱导能力的PSA分子共价连接。这种"智能导弹"能精准定位MRSA并引发其表面发生钙化沉积,就像给细菌披上"石灰铠甲"——不仅物理性阻断能量代谢和必需代谢通路,还意外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统。研究发现,钙化的MRSA会刺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大量表达钙卫蛋白S100A8/S100A9,这些蛋白就像免疫系统的"警报器",推动巨噬细胞进入战斗状态的
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6
-
综述:肿瘤微生物组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潜力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早期依赖传统培养和PCR技术,高通量测序(NGS)革新了微生物组研究。16S rRNA测序揭示口腔链球菌与肺癌的关联,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新物种Candidatus Chibobacter quobialis。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如Micro-SPLiT能解析细菌亚群异质性,空间转录组技术则精确定位微生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肿瘤微生物组的生态位与起源微生物通过四种途径定植肿瘤:黏膜屏障入侵(如Fusobacterium nucleatum通过Gal-GalNAc黏附CRC细胞)、邻近正常组织扩散(乳腺癌组织微生物与癌旁相似)、伴随肿瘤转移(原发灶与肝转移灶共享Fusoba
来源:Molecular Cancer
时间:2025-07-16
-
人类骨髓造血干细胞代谢图谱揭示胆碱调控干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造血干细胞(HSCs)作为维持终身造血系统的核心细胞群体,其代谢调控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小鼠模型研究已揭示部分代谢特征,但人类HSCs的代谢图谱仍存在重大知识空白——这主要受限于骨髓样本稀缺性和罕见细胞数量的技术挑战。更关键的是,衰老和白血病进程中HSCs的代谢变化规律尚未系统阐明,严重制约了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开发。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MPI-IE)的Maria-Eleni Lalioti和Mari Carmen Romero-Mulero
来源:Nature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新加坡老年人群疾病负担与终身医疗成本预测:基于多民族差异的健康干预策略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速,新加坡作为亚洲预期寿命最长(83.2岁)的国家,正面临慢性病负担激增与民族健康差异的双重挑战。马来族和印度裔人群的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华裔,但马来族因更短的预期寿命反而医疗支出最低——这种"高疾病负担-低支出"的悖论背后,隐藏着民族间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复杂交互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Aging》发表研究,首次将未来老年人模型(Future Elderly Model, FEM)适配新加坡多民族特征,通过动态微观模拟揭示了2050年前的疾病演变轨迹。研究整合了新
来源:Nature Aging
时间:2025-07-16
-
人类髓系与晚幼粒细胞阶段中性粒细胞抑制肿瘤免疫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人类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髓系(myelocyte, MC)和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MM)阶段的关键致病作用。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中性粒细胞划分为三个发育阶段,意外发现人源(非鼠源)MC&MM在骨髓中异常富集,且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能力——这类细胞竟在17种癌症患者的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TINs)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精心构建的NCG(重度免疫缺陷)-Gfi1?/?人源免疫系统(HIS)小鼠模型,研究者首次实现人类TINs的高效重建。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如同"细胞显微镜",精准捕捉到骨髓和肿瘤微环境(TIME)中MC&MM的特异性标记物:CD63
来源:Cel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预后分期系统的开发与验证:基于中国多中心队列的基因组学与临床研究
在血液肿瘤领域,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堪称"最凶险的MM变种"——这种以外周血循环浆细胞(CPCs)≥5%为特征的疾病,虽然仅占MM患者的1-2%,但中位生存期往往不足2年。更棘手的是,沿用多年的MM国际分期系统(ISS)和修订版(R-ISS)对pPCL患者预后预测效果欠佳,临床亟需专属风险评估工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团队联合全国25家医疗中心,展开了这项迄今最大规模的中国pPCL研究。通过对340例训练队列和80例验证队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传统MM高危标志如1q+在pPCL中失去预后价值,而del(17p)、t(4;14)和t(14;16)这三种细胞遗传学异常(统称HRCA)与
来源: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TP53变异与种系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领域,携带TP53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往往伴随复杂核型异常,对强化疗方案表现出顽固耐药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唯一潜在治愈手段,其疗效却因TP53突变类型(种系遗传vs体细胞获得)和功能域差异存在显著波动。最新多中心研究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精准鉴别突变来源,并通过口腔黏膜检测确认种系TP53变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种系突变携带者必须接受无对应变异的亲缘供体移植。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监测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将≥0.01%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定义为MRD阳性阈值。针对长期争议的
来源:Leukemia
时间:2025-07-16
-
GATA2缺陷相关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年龄依赖性表型与分子演化研究
在血液系统疾病研究领域,GATA2缺陷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转录因子病,十余年来持续引发学界关注。这种多系统紊乱疾病最致命的并发症是早发性髓系恶性肿瘤,特别是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位诊断年龄仅16-19岁。尽管在原发性AML中罕见,但GATA2缺陷却是儿童MDS的重要驱动因素,占所有儿童MDS的7%和原始细胞增多型MDS(MDS-EB)的15%。然而,当前对GATA2-MDS的发病规律仍存在三大认知空白:不同基因型如何影响表型异质性?体细胞突变如何参与恶性转化?是否存在年龄特异的疾病演化模式?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美国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来源:Blood Cancer Journal
时间:2025-07-16
-
循环免疫肿瘤标志物HGF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来自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证据
乳腺癌长期占据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每年新增病例高达230万。尽管影像学筛查技术不断进步,但传统肿瘤标志物如CA15-3和CE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亟需发现更可靠的早期预警指标。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慢性炎症不仅会削弱免疫监视功能,还能通过调控致癌相关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发展。然而,目前对循环免疫肿瘤标志物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缺乏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在不同人种和临床亚型中的验证。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TZL中国队列(195对病例-对照)和UKB-PPP欧洲队列(881例)的双向验证,采用Olink免疫肿瘤蛋白组学检测技术,结合孟
来源:npj Precision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专业物理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专业物理治疗与帕金森病死亡率的前瞻性关联引言帕金森病(PD)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全球患病率和年龄校正死亡率持续攀升,被称为"帕金森大流行"。传统治疗以药物和脑深部电刺激(DBS)为主,而近年研究表明,专业物理治疗能显著改善PD患者的步态、平衡和双重任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和肺炎发生率——这些正是PD患者主要致死因素。荷兰ParkinsonNet体系通过标准化培训(3天基础课程+年度会议)和病例量要求(>5例/年),建立了专业康复网络,为探究非药物干预对生存期的影响提供了理想模型。研究方法研究利用荷兰全国医保数据库(Vektis),纳入2010-2019年间63,736名PD患者,其中37
来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时间:2025-07-16
-
帕金森病与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皮脂挥发组学特征:揭示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预计未来三十年患者数量将翻倍。然而当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运动症状,当患者出现典型震颤或动作迟缓时,神经元已损失超过60%。更棘手的是,PD存在长达20年的前驱期,表现为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iRBD)等非运动症状,其中iRBD患者转化为PD的风险高达90%。但现有诊断技术既无法在运动症状出现前识别高危人群,也缺乏监测疾病进展的客观指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Innsbruck)的联合团队另辟蹊
来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时间:2025-07-16
-
基于即时适应性移动健康干预的高血压管理随机对照试验:myBPmyLife应用对血压控制、运动及低钠饮食的影响研究
高血压影响着全球超过10亿人口,尤其对医疗资源匮乏人群造成沉重负担。尽管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和每日钠摄入<2400mg的生活方式干预,但患者长期依从性差始终是临床难题。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85%,移动健康(mHealth)技术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干预多局限于短期效果评估,缺乏针对血压(SBP/DBP)等硬终点的长期随机对照证据。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系统(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联合汉密尔顿社区健康网络的研究团队,在《npj Digit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开发了整合血压监测、运动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视网膜影像表型筛查与遗传解析预测重大血管相关疾病
血管健康评估领域长期面临重大挑战:虽然视网膜摄影已成为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重要窗口,但视网膜微血管特征与心、脑、肾等靶器官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MI、脑卒中和慢性肾病CKD)的遗传关联和因果证据仍存空白。传统风险评估模型如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和Pooled Cohort方程(PCE)依赖多指标检测,而心血管MRI成本高昂,亟需发展更高效的无创筛查工具。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npj Digit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该工作创新性地将表型筛查与遗传分析相结合,通过深度学习解析视网膜影像特征,首次系统揭示了视网膜微循环与三大血管疾病的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基于扩散模型的X射线至CTPA跨模态转换技术提升肺栓塞分类准确性的研究
在急诊科,胸部X光(CXR)因其快速、经济的特点成为心肺疾病筛查的首选,但其二维特性与低软组织对比度严重限制了肺栓塞(PE)的诊断能力。而作为金标准的CT肺动脉造影(CTPA)虽能提供三维血管细节,却存在辐射暴露、造影剂风险和医疗成本高等问题。据统计,仅5-15%的CTPA检查最终确诊PE,造成大量医疗资源浪费。这一临床困境催生了对新型诊断技术的迫切需求。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pj Digital Medicine》发表创新研究,开发了名为X-ray2CTPA的扩散模型。该技术突破性地将单张2D CXR转换为3D CTPA容积数据,通过生成合成影像使PE分类AUC从基线0.691提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COLA-GLM:一种支持单次通信且无损的广义线性模型联邦学习算法在分散医疗数据中的应用
在医疗大数据时代,电子健康记录(EHR)的广泛应用为临床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数据隐私保护的严峻挑战。传统多中心研究需要共享患者个体数据,而严格的隐私法规往往限制了这种数据流动。虽然现有的联邦学习技术可以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但大多数方法需要多次迭代通信,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同步延迟等问题。更关键的是,这些方法通常无法保证分析结果与集中式分析完全一致——这一特性在医学研究中被称为"无损性"(lossless)。针对这一系列难题,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信息学系的研究团队在《npj Digital Medicine》发表了创新性解决方案。他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内侧缰核Tac1神经元神经环路调控急性应激诱发的焦虑样行为
焦虑特征表现为担忧性思维和对即时威胁的回避反应。尽管相关神经环路已有研究,其机制仍不清楚。最新研究发现,小鼠在急性应激状态下,内侧缰核(MHb)中表达速激肽(Tac1)的神经元活动减弱,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投射受到抑制。通过激活束间核(IF)谷氨酸能(GLUT)神经元向MHbTac1神经元的投射,可显著改善应激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MHbTac1神经元会向脚间核外侧部(IPL)发送兴奋性投射,通过调控IPL中接受Tac1投射的神经元活动,进而影响应激诱发的焦虑样行为。这些发现系统阐明了MHb区域Tac1神经元参与的神经环路在急性应激诱发焦虑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6
-
靶向补体C3/C3aR通路恢复年轻化因子PF4并改善老年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神经功能缺损
老年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包含术后谵妄(POD)、延迟性神经认知恢复(dNCR)等多种临床表现,严重影响10%的老年手术患者。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激活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驱动神经炎症进程。引人注目的是,长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展现出显著防治效果。机制研究表明,其通过调控补体C3/C3aR信号轴,不仅能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更意外地发现该通路与血小板数量及循环系统中年轻化因子——血小板因子4(PF4)的调控密切相关。在老年PND小鼠模型中,无论是基因敲除还是药物阻断C3/C3aR通路,均能显著减轻神经炎症并改善认知功能衰退。最令人振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6
-
APOE与TREM2基因变异对血浆GFAP和NEFL的差异性关联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独特机制
这项突破性研究解码了痴呆症关键生物标志物的遗传调控密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丝轻链蛋白(NEFL)如同疾病过程的"分子雷达",分别捕捉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元损伤信号。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超5万人的大数据揭示:明星风险基因APOE4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步"点燃"GFAP水平,且呈现剂量效应——携带两个ε4等位基因者效应最强。而TREM2基因的"危险版本"R47H和R62H则专攻NEFL升高,这种影响不受年龄调节。有趣的是,具有保护作用的APOE2对这些生物标志物毫无影响。这些发现如同基因的"行为指纹",证明APOE4主要通过持续激活神经炎症(GFAP升高)致病,而TR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6
-
儿童特发性自闭症谱系障碍与脆性X综合征的静息态功能网络特征:共享与特异性神经机制解析
在神经发育疾病研究领域,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脆性X综合征(FXS)如同"双生子"——它们共享社交障碍、重复行为等核心症状,但前者病因复杂多样,后者则由FMR1基因CGG重复扩增明确致病。这种表型重叠但机制迥异的特性,使得科学家们长期困惑:两者大脑究竟如何"同途殊归"?更棘手的是,约20-40%的ASD患儿伴随遗传综合征,而FXS作为ASD最常见的单基因病因,其神经机制研究或成为破解ASD异质性的"金钥匙"。为解开这个谜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澳门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采用多模态方法,首次系统比较了150名4岁左右儿童(FXS组37例、ASD组70例、典型发育组43例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6
-
线粒体GRK2积累:抵御缺氧诱导内皮功能障碍的新型保护机制
当机体遭遇缺氧时,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功能的"守门人"首当其冲。线粒体这个"能量工厂"在缺氧条件下会发生功能障碍,导致活性氧(ROS)爆发、能量代谢紊乱,最终引发内皮细胞死亡和血管收缩异常——这正是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传统治疗手段往往难以精准干预这一过程,而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作为细胞信号转导的"多功能调节器",其在线粒体的神秘作用一直未被充分认识。来自意大利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Discover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基于GRK2 pleckstrin homology(PH)结构域的10氨基酸肽段PH1,通过TAT穿膜肽将其递送至细胞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7-16
-
Hippo信号通路通过NLRP3/IL-1β轴调控巨噬细胞诱导的NETosis加剧病毒性肺炎损伤机制研究
病毒性肺炎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流感、SARS-CoV和MERS-CoV等病毒引发的急性肺损伤(ALI)导致高死亡率。尽管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osis)是宿主防御病毒的重要机制,但其过度激活会加剧肺部炎症和组织损伤。当前治疗手段存在疗效局限性和副作用等问题,因此深入探索NETosis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Discovery》发表论文,揭示了Hippo信号通路通过NLRP3/IL-1β轴调控巨噬细胞诱导NETosis的新机制,为病毒性肺炎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研究采用多组学技术联用策略:通过ELISA和免疫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7-16
-
脂肪-软骨轴调控IL-6/骨桥蛋白信号通路在小鼠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骨关节炎(OA)作为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能缓解症状,但缺乏真正能阻止疾病进展的疗法。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将目光从单纯的软骨修复转向关节微环境整体调控,其中髌下脂肪垫(IPFP)这个特殊的关节内脂肪组织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位于髌骨后方、与滑膜相邻的结构,因其丰富的血管网络和活跃的分泌功能,被认为是关节内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库"。汕头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Discovery》发表的重要研究,揭示了IPFP通过IL-6/OPN信号轴调控OA进展的全新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内侧半月板失稳(DMM)手术建立小鼠OA模型,通过组织学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7-16
-
DHX9通过招募HDAC5表观沉默BECN1抑制自噬促进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热点。自噬(autophagy)作为细胞重要的代谢过程,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呈现"双刃剑"特征——既可抑制早期肿瘤形成,又能促进晚期肿瘤存活。BECN1(Beclin1)作为首个被鉴定的哺乳动物自噬相关基因(ATG),在乳腺癌中呈现单等位基因缺失,但具体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此同时,DExD/H-box解旋酶家族成员DHX9(RNA helicase A)在多种癌症中异常高表达,但其是否通过调控自噬影响乳腺癌进展仍属未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乳腺外科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结合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首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7-16
-
KDM6A下调通过激活增强子促进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中促肿瘤细胞因子的表达
在肿瘤微环境的复杂生态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长期以来被视为肿瘤进展的"帮凶"。这些被激活的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弹性蛋白(ELN)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SFRP2),为癌细胞提供"营养支持"。然而,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始终悬而未决:为什么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NAFs)几乎不分泌这些因子,而CAFs却能持续大量产生?更引人深思的是,这种差异是否与结肠癌在男性中更高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关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发表的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一谜团。他们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A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7-16
-
EZH2抑制剂SHR2554通过STAT1增强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疗效
T细胞淋巴瘤(T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预后最差的亚型之一,长期以来面临治疗困境。尽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如西达本胺(Chidamide)已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治疗,但总体缓解率(ORR)仅28%-35%,多数患者最终产生耐药。这种临床瓶颈促使科学家深入探索表观遗传调控在TCL耐药中的作用机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发表的重要研究发现,TCL细胞通过上调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水平获得HDAC抑制剂耐药性。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方法揭示:EZH2抑制剂SHR2554能有效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7-16
-
基于转录组学和microRNA标志物预测贝那利珠单抗治疗重症哮喘疗效的机制研究
在哮喘治疗领域,靶向IL-5受体α亚基的贝那利珠单抗(benralizumab)通过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已成为2型炎症为主型哮喘的重要治疗选择。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对药物的响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另一些则收效甚微。这种疗效差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分子机制?能否通过生物标志物提前预测治疗效果?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精准医疗在哮喘领域的实施。为解开这个临床谜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纳入17例接受贝那利珠单抗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分别采集外周血样本。通过T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解析药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综述:人工智能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一篇叙述性综述
人工智能重塑特应性皮炎诊疗范式Abstract人工智能(AI)正推动特应性皮炎(AD)诊疗体系的全面革新。作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代表,AD显著的临床异质性长期困扰着精准诊疗。机器学习(ML)通过深度挖掘多维数据,正在突破传统诊疗模式的局限。AI驱动的诊断革命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系统可准确区分AD与其他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诊断准确率较传统临床评估提升23%。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分析皮肤镜图像微结构特征,ML模型可识别早期亚临床病变,实现AD的二级预防。生物标志物挖掘新范式随机森林算法对转录组数据的分析揭示了IL-4Rα和IL-13通路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直接促成dupilumab等生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肥大细胞生物学研究35年进展:从基础机制到过敏性疾病与肥大细胞增多症的诊疗突破
在免疫学研究领域,肥大细胞(Mast Cell)作为过敏反应的核心效应细胞,其生物学特性与功能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重点。尽管过去几十年对该细胞的认识不断深入,但关于其发育分化、活化调控以及在疾病中的作用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特别是肥大细胞紊乱相关疾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的诊断和治疗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指导未来方向。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过敏性疾病实验室(Laboratory of Allergic Diseases, LAD)的科研团队,在Dean D. Metcalfe博士领导下开展了长达35年的系统性研究。为总结这一重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IL31基因位点被确认为结节性痒疹的关键遗传风险因素
皮肤瘙痒是困扰全球数亿患者的常见症状,其中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 PN)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特征性结节为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临床观察发现PN常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共病,但其发病机制长期未明。既往研究虽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PN发生发展,但受限于样本量和研究手段,关键遗传变异始终未能明确识别。这种认知空白直接导致PN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临床管理长期依赖糖皮质激素等非特异性治疗。为系统解析PN的遗传基础,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通过整合5个独立队列共计4,239例PN患者和583,544例对照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综述:肌动蛋白病的过敏表现:一篇综述
肌动蛋白病与免疫调控的分子基础肌动蛋白病(Actinopathies)是一类影响肌动蛋白(actin)纤维成熟与形成的疾病。当病变累及免疫细胞时,会通过破坏细胞骨架动态平衡,导致免疫失调(immune dysregulation)。这种失调表现为四联征:特应性疾病(atopic disease)、自身免疫(autoimmunity)、自身炎症(autoinflammation)和感染易感性增加。典型疾病的过敏表现Wiskott Aldrich综合征(WAS)和DOCK8缺陷是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肌动蛋白病。在WAS患者中,湿疹、食物过敏和IgE水平升高构成经典三联征;而DOCK8缺陷患者则表现为顽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综述:环境风险因素与哮喘一级预防——从出生队列研究到临床试验
Abstract:自20世纪中叶以来,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始于孕期的出生队列研究(birth cohort studies)在识别影响这些疾病风险的产前及生命早期环境因素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更为设计针对性干预措施以优化免疫系统发育(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和降低过敏性疾病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的突破通过长期追踪出生队列,研究者发现孕期接触特定环境因素(如农场环境中的微生物组分、城市地区的PM2.5)与后代哮喘风险存在显著关联。例如,暴露于内毒素(endotoxin)和多样性微生物群(microb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慢性荨麻疹生物制剂与系统免疫调节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网络Meta分析:指南更新的关键证据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是一种让人"痒不欲生"的皮肤病,患者皮肤反复出现瘙痒性风团或血管性水肿,症状持续超过6周便升级为慢性。尽管抗组胺药是首选疗法,但约半数患者即使将剂量提高至4倍仍无法控制症状。面对这一临床难题,医生们常陷入选择困境:奥马珠单抗、环孢素等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究竟孰优孰劣?传统治疗方案缺乏头对头比较的高质量证据,而新兴的BTK抑制剂(如瑞布替尼)和IL-4Rα拮抗剂(如杜匹鲁单抗)又带来新的选择可能。为破解这一困局,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会(AAAAI)和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院(ACAAI)联合工作组在更新临床实践指南时,委托研究团队开展了这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6
-
12/15-脂氧合酶通过SREBP2通路介导血流扰动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并非均一,直血管区域承受着高单向壁剪切力的稳定血流,而动脉分支和弯曲处则暴露于低振荡剪切力的扰动血流中。这种特殊的力学环境深刻影响着血管稳态——大量临床证据表明,扰动血流区域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尽管计算流体动力学已能预测这些高风险区域,但血流动力学如何转化为分子信号并最终导致斑块形成的机制仍不明确,这严重制约了针对性治疗策略的开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Medicine》发表的重要成果,首次阐明了12/15-脂氧合酶(12/15-LOX)作为力学敏感分子在扰动血流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核心作用。研究人员发现
来源:Molecular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口腔扁平苔藓中BAG3-IKK-γ轴通过P.micra外膜囊泡加速TNF-α分泌的机制研究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口腔黏膜疾病,全球患病率约0.89%,以疼痛、粗糙感和癌变倾向为特征。尽管已知心理、免疫和遗传因素参与发病,但微生物组的作用机制长期不明。现有研究虽发现OLP患者口腔菌群紊乱,却未能阐明关键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更棘手的是,OLP成纤维细胞(OLPFs)异常激活与T细胞浸润的关联机制不清,且自噬障碍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从未被探索。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和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联用技术,首次锁定P.micra为OLP关键病原菌。研究人员发现该菌通过分泌含DnaK的EVs,靶向成纤维细胞触发BAG3-IKK-γ信号轴,进而抑制自噬并激活
来源:Microbiome
时间:2025-07-16
-
深海火山Fani Maoré硫富集沉积物中微生物硫循环群落的发现与机制解析
在浩瀚的印度洋深处,2018年爆发的Fani Maoré海底火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自然实验室。这座火山喷发形成的硫富集沉积物中,黄色硫晶体与黑色火山玻璃交织,释放出大量H2S和SO2,为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能量来源。然而,这类非热点区域的板内火山硫循环微生物群落此前从未被系统研究,它们如何利用多种硫化合物(S0、H2S、SO42-)维持生态系统运转仍是未解之谜。法国布雷斯特大学(Université de Brest)的Stéven Yvenou团队联合多个研究机构,通过整合地质化学、宏基因组和培养组学方法,首次揭示了这一特殊生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功能。研究发现发表在《Microbiome》的论
来源:Microbiome
时间:2025-07-16
-
间充质基质细胞外泌体介导机制在GVHD治疗中的崛起:一项文献计量学分析
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CT)领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始终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顽固堡垒"。这种免疫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60%,致死率可达15%,不仅导致皮肤炎症、顽固性腹泻等多系统损害,更与22%的5年死亡率直接相关。更棘手的是,现有激素治疗方案对约30-50%的急性GVHD患者收效甚微,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又会显著增加感染和肿瘤复发风险。面对这一临床困境,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因其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逐渐崭露头角——它们能像"智能调解员"般抑制T细胞增殖、诱导调节性T细胞生成,甚至通过分泌外泌体(EVs)远程调控免疫反应。然而,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正面临"信息爆炸"的挑战:每年超过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综述:前列腺癌研究进展:前列腺周围脂肪干细胞的探索
背景前列腺癌(PCa)作为男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创新迫在眉睫。前列腺周围脂肪组织(PPAT)作为独特的肿瘤微环境组分,在PCa进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当肿瘤突破前列腺包膜形成前列腺外扩展(EPE)时,PPAT与癌细胞直接接触,这一现象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脂肪干细胞(ASCs)因其迁移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成为再生医学和癌症研究的重要靶点。脂肪干细胞特性ASCs源自脂肪基质血管成分,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能力。其分泌组中的外泌体携带蛋白质、miRNA等生物活性分子,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等过程影响肿瘤发展。值得注意的是,PPAT来源的ASCs在肥胖患者中更易向肿瘤迁移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单细胞与空间转录组整合分析揭示胃癌中RRM2+高增殖细胞的铁死亡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新策略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高发癌症,尽管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足30%。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成为制约疗效的关键瓶颈——HER2靶向药仅对15-20%患者有效,PD-1抑制剂在PD-L1低表达群体中响应率低下。更棘手的是,60%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腹膜和肝转移灶对传统化疗几乎无应答。这些临床困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物学机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田亚男团队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答案。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策略,通过对40例单细胞转录组和6例空间转录组数据的深度挖掘,首次绘制了胃癌进展过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ALR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促进再生和保护线粒体介导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肝保护作用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在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和部分切除手术后,常面临再生能力不足、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临床难题。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同时解决组织修复与细胞能量代谢失衡的双重挑战,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衍生的外泌体(Exosomes)因其天然的信息传递能力和低免疫原性,成为再生医学的新希望。然而,普通外泌体的治疗效果有限,如何通过基因工程增强其靶向修复能力,是当前研究的突破口。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自体细胞疗法对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保肢效果的16年单中心经验: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因素与疗效分析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约25%患者因血管条件限制无法接受标准血运重建手术,被称为"无选择"(no-option)患者,其一年内截肢风险高达20-25%,五年死亡率接近60%。面对这一临床困境,自体细胞疗法(ACT)作为替代治疗方案备受关注,但长期疗效预测指标尚不明确。捷克糖尿病中心(Diabetes Centre, Institut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的Dominika Sojakova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了一项历时16年的前瞻性研究,纳入107例糖尿病伴CL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miR-125b-5p富集的FAP来源外泌体通过诱导促再生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肌肉再生
骨骼肌损伤修复是一个高度协调的生物学过程,涉及肌肉干细胞(MuSCs)激活与微环境重塑的动态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巨噬细胞从促炎型(M1)向抗炎型(M2)的极化转变尤为关键,而纤维脂肪祖细胞(FAPs)作为间质前体细胞,其命运变化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虽提示外泌体可能参与这一调控,但FAPs在不同修复阶段的外泌体功能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为解答这一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General Hospital of Western Theater Command)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建立小鼠急性肌肉损伤模型,研究人员分离了损伤后3天(炎症期)、7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综述:miRNA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新挑战与机遇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F)作为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威胁,其治疗策略正经历从传统激素替代向精准分子疗法的范式转变。最新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通过多靶点调控网络,为恢复卵巢功能提供了全新干预思路。卵巢功能衰竭的病理机制25 IU/L)升高和抗苗勒管激素(AMH)降低。遗传因素(如FOXL2突变)占病例的20-25%,而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CTX)可通过诱导颗粒细胞凋亡加速卵泡闭锁。病理特征显示,颗粒细胞异常死亡导致卵泡微环境失衡,继而引发雌激素(E2)分泌缺陷和血管生成障碍。miRNA的调控革命人类基因组编码2588个miRNA,通过结合mRNA 3'UTR调控60%蛋白质编码基因。在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人源脂肪干细胞外泌体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少mtDNA常见缺失改善皮肤光老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皮肤老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紫外线(UV)辐射是导致皮肤光老化的主要外因,其通过产生活性氧(ROS)加速胶原蛋白降解,引发皱纹、干燥、弹性丧失等典型症状。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其DNA(mtDNA)在氧化应激下易发生4977bp的"常见缺失",这种突变会进一步破坏线粒体功能,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临床缺乏针对线粒体损伤的有效干预手段,而传统干细胞疗法存在免疫排斥风险。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人源脂肪干细胞外泌体(hADSC-Exos)作为治疗载体。这些直径30-200nm的囊泡富含生物活性物质,既能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综述:糖尿病与牙周炎:高糖微环境对牙周组织细胞的作用机制及相应治疗策略
背景糖尿病(DM)与牙周炎作为两种全球高发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两者存在显著的双向关联。高糖微环境会驱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和活性氧(ROS)的病理积累,通过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加剧细菌引发的炎症级联反应。这种自我放大的炎症循环会诱导过度免疫反应,同时抑制组织修复过程。糖尿病与牙周炎的相互作用机制高糖环境通过多重途径加剧牙周病变:代谢紊乱:AGEs与受体(RAGE)结合后激活炎症小体NLRP3,上调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同时促进ROS生成。ROS通过p38 MAPK通路介导破骨细胞分化,加重牙槽骨吸收。免疫失调:Th17细胞分泌IL-17促进中性粒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综述:可工程化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作为肺纤维化治疗策略
背景肺纤维化(PF)作为进行性致命性间质性肺疾病,以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和肺实质不可逆损伤为特征。现有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和肺移植存在疗效局限性与副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MSC-EVs)因其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生物活性物质递送能力,成为突破性治疗选择。MSC-EVs的特性1000nm)。这些纳米级载体携带母源细胞的miRNA、蛋白质和脂质,通过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靶细胞。关键作用机制TGF-β通路调控:MSC-EVs通过递送miR-338-3p上调PTEN,抑制Smad2/3磷酸化,阻断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例如携带miR-17-5p的EVs可下调Thb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综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铁死亡潜在治疗策略
背景铁死亡(Ferroptosis)作为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与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Exos)因其天然生物相容性和多样的细胞保护效应,成为调控铁死亡的新型治疗工具。这些纳米级细胞外囊泡(30-150nm)携带蛋白质、脂质和microRNA等生物活性物质,能靶向调节铁死亡相关通路,包括活性氧(ROS)生成、谷胱甘肽(GSH)代谢和脂质过氧化等关键环节。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从骨髓、脂肪组织、脐带等多种组织中分离获得。其表面标志物CD44、CD73、CD90和CD105阳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ARM-X:基于间充质基质细胞的可适应实体瘤疫苗接种平台的开发与机制研究
癌症免疫治疗领域长期面临疫苗效力不足的挑战,传统树突状细胞疫苗如Sipuleucel-T因抗原呈递效率低下导致临床效果有限。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因其易获取性和可塑性成为新兴疫苗载体,但如何将其转化为高效抗原呈递细胞(APCs)仍是难题。Université de Montreal的Jean Pierre Bikorimana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通过AccuTOX?(一种胆汁酸衍生物)重编程MSCs,成功开发出抗原需求更低、疗效更强的第二代ARM-X疫苗平台。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肽组学分析和活体成像等关键技术,通过B3Z T细胞杂交瘤实验评估抗原交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TLR3过表达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调节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手段,但在高危患者中,移植排斥率高达70%,传统免疫抑制剂存在严重副作用。如何安全有效地抑制排斥反应成为眼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联合基因编辑技术的新突破。研究采用接触镜递送系统(MSCohi-O)实现UC-MSCs的局部长效释放,通过TLR3基因过表达增强其免疫调节能力。关键技术包括:1)建立兔高危角膜移植模型(预置缝线诱导新生血管);2)RNA-seq和CIBERSORT分析免疫细胞亚群;3)TLR3基因编辑(过表达/敲除)验证功能机制;4)AS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小鼠滋养层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母胎交换表面细胞类型的路线图研究
胎盘作为母胎交换的关键器官,其功能单位——迷路层的形成依赖于滋养层干细胞(TSCs)分化为多种特化细胞类型。然而长期以来,小鼠TSCs研究面临两大技术瓶颈:标准培养条件下干细胞群体存在显著异质性,且常规分化方案只能产生混合细胞类型,难以获得特定亚群的富集。这种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对胎盘发育机制的精细解析,特别是迷路层中血窦滋养层巨细胞(sTGCs)、合体滋养层I型(SynT-I)和II型(SynT-II)细胞的功能研究。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药物筛选,建立了增强TSCs干细胞特性及定向分化的创新方案。研究采用表观遗传药物组合处理结合细胞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钙信号-MYC-SOX5/SOX6轴调控软骨细胞早期去分化及促进软骨再生的机制研究
软骨缺损修复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先天性小耳畸形到骨关节炎,软骨组织的再生能力有限使得治疗困难重重。虽然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CI)和组织工程技术展现出前景,但体外扩增过程中软骨细胞会逐渐失去特异性表型——这种现象被称为"去分化"。更令人困扰的是,早期去分化的P3代细胞尚能恢复软骨形成能力,而晚期P6代细胞却不可逆地转向肥大化,这种差异背后的机制始终成谜。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的重要研究中,首次绘制了人耳软骨细胞去分化过程的高分辨率单细胞图谱。通过整合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染色质可及性测序(ATAC-seq)和功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基因工程改造的人iPSC来源NK细胞通过CCL19/CCR2B/CD16/NKG2D复合体增强抗实体瘤活性
实体瘤免疫治疗的破局者:基因武装的"超级NK细胞"当前,CAR-T和CAR-NK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中取得突破,但实体瘤治疗仍面临三大"路障":免疫细胞难以浸润致密的肿瘤组织、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压制,以及肿瘤抗原逃逸现象。更棘手的是,传统NK细胞存在供体依赖性、异质性等问题。如何打造能突破这些屏障的"通用型"免疫细胞武器,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命题。日本HEALIOS K.K.研究所的Yuma Fukutani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创新成果,通过多基因协同改造策略,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打造成对抗实体瘤的"细胞武器库"。研究人员采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CTLA4Ig过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给全球约1%人口带来持续性关节损伤和生活质量下降。当前临床主要依靠甲氨蝶呤和TNF-α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症状,但存在30-50%患者治疗无效、20-40%应答不足等困境,更棘手的是这些药物无法修复已损伤的软骨组织。面对这一临床挑战,韩国江原国立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s),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CTLA4I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过表达的永生化MSCs(iMSCs),并系统评估其外泌体(CT-EV)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脂肪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SPRY4通过PTPRB/TIE2/PI3K轴抑制血管新生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在确诊后2年内发生不可逆的股骨头塌陷,最终需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这一疾病的核心病理特征表现为骨髓脂肪组织异常增生与微血管网络破坏的恶性循环,但两者间的分子关联始终是未解之谜。更棘手的是,现有疗法如髓芯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对改善血供效果有限,超过85%的年轻患者最终仍需面临关节置换带来的二次手术风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的研究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肪分化BMSCs通过外泌体"分子快递"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的精确机制。研究人员通过临床样本测序、体外共培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TGF-β1预处理的间充质基质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减轻角膜碱烧伤损伤
角膜化学烧伤是致盲性眼病的重要病因,传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存在穿透性差、长期使用引发青光眼等局限。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分校(University of Galway)再生医学研究所的Ellen Donohoe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发表研究,揭示了细胞因子预处理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来源小细胞外囊泡(sEV)的治疗潜力。研究采用超滤结合尺寸排阻色谱法分离sEV,通过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和透射电镜(TEM)表征囊泡特性。体外实验使用BALB/c小鼠骨髓来源MSC,经TGF-β1或IFN-γ预处理后提取sEV,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巨噬细胞表型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长链非编码RNA STEAP3-AS1通过组蛋白乳酸化修饰调控染色质重塑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
在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CRC)的肝转移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约21-26%的初诊患者已出现同步转移。尽管现有研究聚焦于肿瘤干细胞异质性和上皮间质转化(EMT),但表观遗传调控在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组蛋白乳酸化(histone lactylation)作为新发现的表观遗传修饰,其与染色质重塑因子SWI/SNF复合物的协同作用在肿瘤转移中仍属空白领域。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发表的重要成果,首次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 STEAP3-AS1通过调控组蛋白H3K18乳酸化(H3K18la)和染色质可及性,激
来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CCNY介导的磷酸化与TET2-BACH1驱动的DNA去甲基化协同激活PRC1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进展
肺癌作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5%。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进展,但多数患者仍面临耐药和复发困境。近年来,细胞周期调控异常被确认为NSCLC的关键特征,而蛋白调节因子PRC1(Protein Regulator of Cytokinesis 1)作为有丝分裂纺锤体的重要组成蛋白,其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进展相关。然而,PRC1在NSCLC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及其治疗潜力尚未明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胸外科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重要成果,通过多组学分析结合
来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肿瘤内源性ENO1抑制通过SPP1-ITGA4/ITGB1通路增强膀胱癌抗PD-L1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
膀胱癌是全球第九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病例超过61万例,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应用改变了治疗格局,但耐药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临床疗效。肿瘤微环境(TME)中复杂的免疫细胞互作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特别是CD8+T细胞功能抑制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浸润与免疫治疗耐药密切相关。然而,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的研究设计,发现糖酵解关键酶ENO1是膀胱癌免疫逃逸的重要调控因子。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
来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莲心碱通过AMPK-HIF-1α轴重塑肝癌免疫微环境并增强免疫治疗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因之一,晚期治疗选择有限且易产生耐药性。肿瘤代谢重编程(Warburg效应)和免疫抑制微环境(TME)是治疗突破的关键瓶颈。传统疗法难以同时解决代谢异常与免疫逃逸的双重难题,而天然产物的多靶点调控特性为此带来新希望。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的研究团队聚焦莲科植物提取物莲心碱(Liensinine),通过多组学方法系统解析其对HCC代谢-免疫双重调控机制。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通过内质网应激(ER stress)-AMPK通路促进HIF-1α泛素化降解,逆转糖酵解优势并增加活性氧(ROS)产生;同时通过降低乳酸分泌重塑免疫微环境,增强PD-L1抑制剂疗效。该
来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评估预训练DNA语言模型在调控基因组学中的表征能力:现状与挑战
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非编码区域占人类基因组的98%,却仍是理解基因调控机制的"暗物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因组语言模型(gLM)通过自监督学习方式预训练DNA序列,被认为可能破解这些调控密码。然而,这些模型是否真正掌握了细胞类型特异性的调控规则?来自冷泉港实验室(Simons Center for Quantitative Biology,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研究团队在《Genome Bi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对当前主流gLM的表征能力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评估。研究人员采用6个关键实验技术:(1)基于lentiMPRA的细胞类型特异性
来源:Genome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综述:T细胞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
T细胞发育与分化T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的核心,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经历双阴性(DN)、双阳性(DP)到单阳性(SP)的成熟过程。胸腺上皮细胞通过MHC分子呈递自身肽进行阳性选择,而高亲和力自身反应性T细胞则通过阴性选择被清除。这一精密调控过程依赖IL-7等细胞因子和T-bet、GATA3等转录因子,确保产生功能完备且自身耐受的T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在癌症中的双重角色CD8+ CTLs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其活化需要树突状细胞(DCs)提供的抗原信号和CD4+ T细胞分泌的IL-2支持。但TME中的缺氧、营养匮乏及PD-1/LAG-3等抑制性检查点分子可诱导T细胞耗竭。
来源:Biomarker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机械拉伸通过非单调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皮肤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时刻承受着各种机械力的作用。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局部微环境的力学特性会发生显著改变,这些机械信号如何影响修复过程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巨噬细胞作为伤口愈合的关键调控者,其表型可塑性直接影响修复结局,但机械力如何精确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仍存在大量未知。特别是在静态拉伸条件下,不同强度机械刺激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分泌功能的剂量效应关系尚不明确,这限制了基于力学调控的创伤治疗策略开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揭示了机械拉伸对巨噬细胞功能的非单调调控规律及其在皮肤伤口愈合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ular & Mo
来源: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
时间:2025-07-16
-
综述:电压门控钙通道的降解机制及其在神经和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电压门控钙通道的降解机制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是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肌肉收缩的关键蛋白,其降解过程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和溶酶体途径精密调控。VGCC包含10种亚型,分为高电压激活的L型(Cav1.1-Cav1.4)、P/Q型(Cav2.1)、N型(Cav2.2)、R型(Cav2.3)和低电压激活的T型(Cav3.1-Cav3.3)。这些通道由孔道形成的α1亚基和辅助β、α2δ亚基组成,其功能异常与癫痫、疼痛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Cav1.2通道的降解调控Cav1.2通道的稳定性高度依赖β亚基的保护作用。缺乏β亚基时,RING型E3连接酶Rfp2通过泛素化I-II环的赖氨酸残基,引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时间:2025-07-16
-
靶向NMDARs与5-HT4Rs联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协同效应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10年来仅有少数对症药物获批,且针对单一靶点的临床试验屡屡受挫。这种"单打独斗"的治疗策略为何难以奏效?答案或许藏在疾病的复杂性中——AD不仅存在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缠结,还伴随神经炎症、神经递质紊乱等多重病理机制。更棘手的是,超过90%的AD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NPS),这些症状往往早于认知衰退出现,却仅有3项临床试验关注这一关键问题。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rving Medical Center)的Briana K. Chen和Christine A. Denny团队独辟蹊径,将目光
来源: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磁共振弛豫定量技术揭示蓝斑头侧微结构年龄差异及其在认知衰退中的关键作用
在探索大脑衰老奥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逐渐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仅有米粒大小的脑区——蓝斑(locus coeruleus, LC)。这个位于脑干的神经核团虽然体积微小,却是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司令部",掌管着记忆、注意力和觉醒状态等重要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蓝斑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早的"受害者"之一,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几十年就可能发生病变。然而,这个关键脑区的微小尺寸给活体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影像技术难以精确捕捉其微妙的年龄相关变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ational Institutes
来源: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抗胆碱能药物负担与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双重风险对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影响研究
随着年龄增长,抗胆碱能药物在老年人群中的广泛使用已成为公共卫生焦点。这类常用于治疗抑郁、尿失禁等常见病的药物,却可能带来认知下降甚至死亡风险升高的"双刃剑"效应。与此同时,阿尔茨海默病(AD)的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磷酸化tau蛋白(P-tau)和总tau蛋白(T-tau),已被证实能预测认知衰退轨迹。但令人困惑的是,当药物暴露与脑病理改变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巴黎北区记忆诊所(Cognitive Neurological Center, Assistance Publique-H?pitaux de Paris)的Théodore Decaix团队在《
来源: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DTX1通过NF-κB/IRF5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M1极化加剧创伤性脑损伤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
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领域,创伤性脑损伤(TBI)犹如一记重拳,不仅造成即刻的机械性损伤,更会引发持续恶化的"二次伤害"——其中神经炎症反应扮演着关键角色。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哨兵,其M1/M2表型平衡直接决定炎症反应的走向,但调控这一平衡的分子开关始终迷雾重重。传统观点认为Notch信号通路是神经炎症的主要调节者,然而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配角":Deltex E3泛素连接酶1(DTX1),这项发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研究,揭开了DTX1通过非经典途径调控神经炎症的神秘面纱。研究人员采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时间:2025-07-16
-
IL-6 rs1800795 G>C多态性与EBV相关多发性硬化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关联研究:遗传变异如何加剧神经炎症与神经退行性进程
C)多态性可调控IL-6表达水平,但该变异如何通过EBV感染微环境加剧MS认知损伤,仍是未解之谜。为解答这一问题,Ain Shams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150例EBV阳性MS患者与150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设计,采用TaqMan SNP分型技术检测rs1800795基因型,结合EDSS残疾评分、疾病进展指数(PI)和BICAMS认知评估工具,首次系统揭示了该多态性在EBV相关MS中的临床意义。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2017 McDonald标准确诊的EBV血清阳性MS队列;2)TaqMan实时荧光PCR进行IL6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时间:2025-07-16
-
发酵豆渣通过激活Akt/GSK3β/Nrf2通路缓解5xFAD小鼠阿尔茨海默病进程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患者已超5000万,其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目前临床药物虽能延缓病程,但长期疗效有限且存在副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在这一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干预策略成为研究热点。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一种常被废弃的农产品副产品——豆渣。这种富含异黄酮和膳食纤维的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后,其生物活性显著提升。发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发酵豆渣(FS)通过多重机制缓解AD病理进程的作用。研究采用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时间:2025-07-16
-
单细胞多组学整合解析人类胎儿大脑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染色质可塑性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大脑精密调控着各项生理和心理功能。当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出现异常时,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神经发育障碍。这项突破性研究采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与单细胞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测序(scATAC-seq)双管齐下的策略,对8-17孕周的人类流产胎儿脑组织展开系统性探究。研究人员成功绘制了神经发育过程的单细胞多组学整合图谱,不仅揭示了神经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成熟的关键信号通路,更通过拟时序分析(pseudotime analysis)重构了神经元分化的动态轨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精准识别了神经发生过程中细胞类型特异的染色质开放区域,并通过整合分析预测了潜在的调控元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时间:2025-07-16
-
血浆蛋白质组学液体活检预测NSCLC患者PD-1/PD-L1抑制剂疗效与毒性的前瞻性探索研究
免疫治疗革命性地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但PD-1/PD-L1抑制剂仅能使部分患者获益,且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不可预测性始终困扰临床决策。传统生物标志物如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存在侵入性取样局限和时空异质性挑战,亟需开发动态监测的非侵入性预测工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Biomedicine》发表创新性研究,采用Olink免疫肿瘤学面板技术对34例晚期NSCLC患者进行前瞻性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合30例验证队列,系统描绘了免疫治疗过程中的蛋白质动态变化图谱。研究通过LASSO-Cox回归构建的I-SCOR
来源:Molecular Bio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靶向uPAR的衰老细胞清除纳米递送系统增强癌症治疗效果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聚焦癌症治疗中棘手的衰老细胞清除问题。科学家们巧妙利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作为衰老细胞标志物,开发出精准递送衰老清除剂达沙替尼(dasatinib)的纳米颗粒系统L-DAS@AE-105。实验团队首先在HCT-116结直肠癌细胞和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分别采用低剂量伊立替康(irinotecan)和帕博西尼(palbociclib)诱导衰老表型。通过实验设计(DoE)方法优化的纳米颗粒展现出完美特性:117.9±0.9 nm的球形结构、-14.0±1.6 mV的Zeta电位,在血清环境中稳定存在72小时。体外实验证实,这些"智能导弹"能精准识别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Investigation
时间:2025-07-16
-
基于卡拉胶(CRG)的左氧氟沙星(LFX)缓释递送系统:制剂策略与双重评价方法揭示天然多糖的控释优势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秘了红色海藻提取物——卡拉胶(Carrageenan, CRG)作为药物缓释"智能管家"的非凡潜力。科研团队巧妙利用CRG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FX)的分子"共舞"现象,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构建稳定复合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分子显微镜"技术证实,LFX成功分散在CRG三维网络中形成无定形态。当CRG与常见缓释材料羟丙甲纤维素(HPMC)同台竞技时,海藻多糖展现出惊艳的"慢动作"释放本领:在Wistar大鼠体内,CRG基质使药物峰值浓度(Cmax)温和降至1.73±0.15 μg/mL,而"药物暴露量"AUC0–2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时间:2025-07-16
-
清醒开颅术中单药与双药抗癫痫方案对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癫痫控制的对比研究
在神经外科领域,清醒开颅术(awake craniotomy, AC)已成为功能区胶质瘤切除的金标准术式。然而,术中和术后早期癫痫发作(intraoperative seizure, IOS; postoperative seizure, POS)仍是导致中转全麻或手术终止的主要风险。尽管抗癫痫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 ASMs)被广泛使用,但联合用药的临床价值始终存在争议。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55例接受AC的胶质瘤患者(中位年龄39.0岁,IQR 33.0-51.0),按ASM方案分为单药组(Group S, N=29)和双药组(Group D, N=26)。数据
来源: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年轻成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模式与生存分析:基于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的当代研究
胶质母细胞瘤(GBM)这种极具侵袭性的脑肿瘤虽然多见于老年群体,但年轻成人患者(YA)却展现出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的最新分析揭示了令人振奋的发现:在179,854例GBM患者中,占4.2%的YA群体(6,941例)不仅更可能接受根治性手术(全切率30.0%)和标准Stupp放化疗方案(58.8%),其生存获益更是显著优于老年组——中位生存期突破25.8个月,5年生存概率高达30.6%,远超老年组的11.4个月和5.0%(p<0.001)。深入分析显示,YA患者具有三大特征:更高比例的非白人群体(19.9%)、更多无医保者(5.9%)、更倾向选择学术医疗中心就诊
来源: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自噬抑制增强舒尼替尼在肾癌细胞中的抗癌活性及其p53/p21通路机制研究
肾细胞癌(RCC)作为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所有癌症的3%,其中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治疗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应用改善了患者生存,但耐药性问题严重制约了长期疗效。自噬(autophagy)作为细胞自我降解的保守过程,在癌症中扮演着"双面角色"——早期抑制肿瘤发生,晚期却促进转移和耐药。这种矛盾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自噬究竟如何影响肾癌进展?能否通过靶向自噬克服治疗耐药?意大利费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Ferrara)的研究团队在《Biology Direct》发表的重要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人员首先通过West
来源:Biology Direct
时间:2025-07-16
-
"揭示特发性肺纤维化微环境中胞葬作用失衡的分子机制:从基因筛查到动态调控分析"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被称为"肺部的不治之症",患者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仅3-5年。尽管抗纤维化药物如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的应用部分延缓了疾病进展,但无法逆转肺功能损伤。更棘手的是,IPF的临床诊断高度依赖影像学和活检,缺乏可靠的分子标志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功能障碍(即胞葬作用失衡)可能是驱动IPF进展的关键环节,但具体分子机制仍如"黑箱"般未被揭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的研究团队在《Biology Direct》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结合实验验证,首次系统描绘了IPF中胞葬作用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研究团队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IP
来源:Biology Direct
时间:2025-07-16
-
肠道菌群与宿主协同促进白藜芦醇代谢并诱导酒精性肝病小鼠产生药物耐受性的机制研究
酒精性肝病(ALD)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重大挑战,占肝硬化相关死亡的48%,新冠疫情更使其死亡率激增20%。面对临床治疗中"戒酒难、用药少、疗效差"的困境,天然多酚化合物白藜芦醇(RSV)因其抗氧化、抗炎和代谢调节特性被视为潜力药物。然而临床观察发现,RSV在长期治疗ALD过程中会出现疗效递减甚至耐受现象,这种"药物失灵"背后的机制一直成谜。中南大学研究人员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酶"双轮驱动"的RSV耐受机制。通过建立Lieber-DeCarli酒精饮食诱导的ALD小鼠模型,采用5周150 mg/kg/day的RSV给
来源: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时间:2025-07-16
-
二甲双胍通过KLF2介导的miR-181a-5p激活促进炎症环境下人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缺损修复是临床重大挑战,而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因其多向分化潜能被视为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然而炎症微环境会显著损害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如何提升其在病理条件下的功能成为研究热点。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药,近年被发现具有抗炎和促组织再生作用,但其对炎症环境下PDLSCs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长沙市口腔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首次揭示二甲双胍通过KLF2/miR-181a-5p轴保护PDLSCs免受LPS诱导的成骨分化障碍。研究团队从正畸拔除的前磨牙中分离hPDLSCs,通过多向分化实验和流式表型分析验证其干细胞特性。为模拟牙周炎环境,采用1μg/mL LP
来源:Human Cell
时间:2025-07-16
-
开花植物基因调控的保守与适应性进化:转录因子结合图谱与单细胞转录组的多物种解析
在植物王国1.5亿年的进化长卷中,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如同精准的分子开关,通过识别特定的DNA结合位点(TF Binding Sites, TFBSs)调控基因表达。这项突破性研究采用可扩展的高通量技术,绘制了涵盖10个开花植物物种、360个TFs的近3,000份全基因组结合图谱,犹如构建了一套跨越演化时空的"调控密码本"。研究发现令人惊叹的进化悖论:尽管不同物种的TF直系同源物保持着高度保守的结合偏好,但TFBS的获得与丢失却如同繁星般频繁更迭。这些保守的TFBS往往富集在具有功能调控元件特征的基因组区域,如同古老而稳定的"调控基石"。更引人入胜的
来源:Nature Plants
时间:2025-07-16
-
夜间人工光源暴露与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关联性研究:来自意大利摩德纳的流行病学证据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夜间人工光源(LAN)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健康问题。已有研究表明,LAN会通过干扰褪黑素分泌、破坏昼夜节律等机制影响心理健康,但这一环境因素对特殊人群——痴呆患者的影响尚未明确。这类患者本就脆弱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可能使其对光环境异常敏感,而神经精神症状(BPSD)作为痴呆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加速认知衰退,更显著降低患者及照护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BPSD的药物干预效果有限且副作用明显,探索可调控的环境风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意大利摩德纳和雷焦艾米利亚大学生物医学、代谢和神经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在《GeroScience》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首次系统评估了户外LAN
来源:GeroScience
时间:2025-07-16
-
白质老化与发育轨迹及生理状态的关联:髓鞘形成顺序、纤维口径与血管化的多维度解析
这项开创性研究揭示了白质(White Matter, WM)老化的双重驱动机制。就像解密神经系统的生物钟一般,科学家们通过人类连接组老化计划(Human Connectome Project in Aging, HCP-A)的精密数据,配合纤维口径(fiber calibre)和宏观血管体积(macrovascular volume)的荟萃分析图谱,解开了WM退化的时空密码。研究发现,决定WM衰老轨迹的关键在于髓鞘形成(myelination)的发育顺序——这个"神经发育时间戳"比出生前区域出现顺序(prenatal emergence order)更具预测力。那些"早熟"的神经纤维束展现出令
来源:GeroScience
时间:2025-07-16
-
早衰蛋白progerin表达增强tau蛋白种子效应揭示衰老相关tau病变新机制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阿尔茨海默病等tau蛋白病变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但现有研究模型难以模拟衰老的细胞微环境。tau蛋白异常聚集是这类疾病的核心病理特征,其构象变化产生的"种子"能诱导正常tau蛋白错误折叠并扩散。然而,衰老如何影响tau种子的致病性仍是未解之谜。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生物化学系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早衰综合征关键蛋白progerin引入tau播种报告系统,发现这种加速衰老的分子能显著增强tau种子的传播效率。相关成果发表在《GeroScience》上,为揭示衰老与神经退行性变的关联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采用四种关键技术:1)构建稳定表达pro
来源:GeroScience
时间:2025-07-16
-
跨越四国的大规模复制研究揭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社会阶层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心理学领域持续十余年的理论争议。以Kraus和Piff为代表的学者提出,高社会阶层者更关注自我独立性和内部状态,而低阶层者更关注环境约束和他人需求,这种"自我vs他人"的二元框架被广泛引用并影响政策制定。然而,随着心理学界"可重复性危机"的爆发,这些建立在小型便利样本上的结论开始受到质疑——86%的原始研究使用美国大学生样本,中位样本量仅215人,统计功效不足且测量方法灵活多变。瑞士洛桑大学(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Anatolia Batruch、Nicolas Sommet和Frédé
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时间:2025-07-16
-
FCN-437c(新型CDK4/6抑制剂)在中国肝损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
这项探索性研究揭示了肝功能障碍对新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FCN-437c代谢的影响机制。在精心设计的开放标签试验中,25名中国受试者(包括8例轻度肝损、8例中度肝损及8例匹配健康志愿者)接受单次200mg FCN-437c给药。令人振奋的是,这个潜在乳腺癌治疗药物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谱,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数据呈现有趣规律:轻度肝损患者体内总药物峰浓度(Cmax)微升9.5%,但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AUC0-∞)反而降低4.8%;更具临床意义的是,其游离药物暴露量全面攀升24.7%-8.4%。中度肝损组则出现总药物参数(Cmax/AUC)15.7
来源: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
时间:2025-07-16
-
基因编码技术筛选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高效结合配体的突破性研究
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myloid-β oligomers, AβOs)被认为是关键的神经毒性物质。能够特异性识别这些寡聚体的结合蛋白,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然而由于AβOs存在时间短、浓度低且处于动态聚集过程中,传统方法难以直接检测其结合活性。最新研究突破性地采用基因编码生物传感器技术,建立了一套高效检测体系。该技术能实时监测Aβ42蛋白聚集过程中形成的寡聚体结合情况,其检测过程快速且重复性优异。利用这一平台,研究人员不仅实现了对现有AβOs结合剂的活性评估,更成功筛选出抑制效能显著提升的新型结合蛋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发现的结合蛋白
来源: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ABHD11调控线粒体和T细胞代谢的新机制:脂酰脱戊二酰化修饰在TCA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在细胞代谢的精密调控网络中,线粒体作为能量工厂扮演着核心角色。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底物的翻译后修饰(如乙酰化、琥珀酰化)对代谢调控具有深远影响。其中,戊二酰化(glutarylation)作为一种新兴的修饰方式,既可以直接抑制代谢酶活性,也能通过底物共轭发挥作用。然而,关于这种修饰的动态调控机制,特别是对非蛋白质底物的修饰,科学界仍知之甚少。剑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前沿领域,他们发现脂酰(lipoate)这种带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必需脂肪酸修饰,竟然也会被戊二酰化,而这种修饰可能深刻影响着三羧酸循环(TCA cycle)的运转和T细胞免疫功能。研究人员
来源: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硼簇介导的电催化氘代标记:自由基H/D交换新策略
在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氘代标记技术正掀起一场分子改造革命。科学家们巧妙利用含硼魔方(TBA)2B10H10作为电子搬运工,构建了精妙的电催化循环:阳极产生的[B10H10]??自由基像分子剪刀般精准剪断C(sp3)-H键,形成稳定的[B10H10H/D]?复合物;阴极则化身分子缝纫机,将氘原子精准缝合到碳自由基上。这种硼簇介导的氢原子转移(HAT)过程,如同分子级别的接力赛,既保持了自由基的活性又避免了副反应,使得复杂药物分子也能在10分钟内穿上氘原子外衣。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氘代需要强酸强碱的限制,为开发新一代同位素标记药物开辟了绿色通道。
来源:Nature Catalysis
时间:2025-07-16
-
自由基S-腺苷甲硫氨酸(radical SAM)酶AbmM催化硫代呋喃糖合成机制解析——揭示抗生素albomycin δ2生物合成新途径
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碳硫键形成反应多涉及路易斯酸碱化学,而自由基S-腺苷甲硫氨酸(radical SAM)酶催化的案例较为罕见。最新研究发现,抗生素albo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编码的AbmM酶展现出独特催化能力——将胞苷5'-二磷酸的呋喃糖环转化为硫代呋喃糖结构,该修饰对albomycin δ2的抗菌活性至关重要。与传统认知不同,AbmM不仅通过其radical SAM催化簇介导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还原裂解,更令人惊讶的是,该铁硫簇(FeS cluster)还直接充当了硫原子供体,实现了糖环上的硫氧置换。这种双功能机制突破了radical SAM酶仅能催化碳氢键硫插入反应的局限
来源:Nature Catalysis
时间:2025-07-16
-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动态变化与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风险的关联: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着约32%的人口,其与2型糖尿病(T2DM)和心血管疾病(CVD)的复杂关联一直是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肥胖率攀升,MASLD发病率持续上升,但关于其动态变化如何影响T2DM发生及后续心血管结局的大规模证据仍然缺乏。韩国启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全国健康保险数据库,首次系统揭示了MASLD状态变化与代谢风险的量化关联,相关成果发表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研究采用韩国国民健康保险(NHIS)数据库2009-2019年数据,通过脂肪肝指数(FLI≥60)定义MASLD,将440万无糖尿
来源: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时间:2025-07-16
-
RUNX1A亚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过表达及其与FLT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的关联研究
作为RUNX1转录因子家族中最短的亚型,RUNX1A虽然在三种主要亚型(A/B/C)中表达量最低,但其过表达与白血病发生密切相关。最新研究发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队列中,RUNX1A和RUNX1B亚型呈现显著过表达现象,尤其在血小板减少病例中表达水平更高。值得注意的是,RUNX1A过表达与AML的未成熟表型高度相关。分子层面分析显示,携带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的病例表现出最高水平的RUNX1A表达,且FLT3-ITD是唯一能显著影响RUNX1A表达模式的分子变异。这种异常表达具有疾病特异性,伴随特征性转录谱改变,并在疾病复发时重现——不过在FLT3-ITD病例中呈现
来源:Cancer Gene Therapy
时间:2025-07-16
-
综述:CD8 T细胞在ZIKV感染中的动态变化及免疫细胞迁移:对神经炎症和治疗的启示
CD8 T细胞:抗病毒防御的核心战士作为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效应细胞,CD8+ T细胞(又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通过MHC I类分子识别病毒抗原后,分化为具有杀伤能力的效应细胞。其清除感染细胞的机制主要包括:穿孔素-颗粒酶(perforin-granzyme)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FasL-Fas死亡受体通路,以及分泌IFN-γ和TNF-α等抗病毒细胞因子。在ZIKV感染模型中,特异性CD8+ T细胞能显著降低脑组织病毒载量,而CD8+ T细胞缺失则导致病毒复制失控和死亡率升高。神经侵袭:免疫细胞的"特洛伊木马"策略传统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具有免疫特权,但神经嗜性病毒如ZIKV、西尼罗
来源:Virology Journal
时间:2025-07-16
-
苏州地区2024年流感样病例暴发中人类腺病毒的分子特征及重组演化研究
近年来,人类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 HAdV)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封闭场所如学校、托幼机构中频繁暴发。作为非包膜双链DNA病毒,HAdV具有惊人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已知116种基因型,分为A-G七个种。其中B种的HAdV-3、HAdV-7和HAdV-55型尤为引人关注,它们不仅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主要病原体,更与重症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COVID-19大流行期间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的实施打乱了常规流行规律,导致人群免疫力下降,为后疫情时代的HAdV暴发埋下隐患。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团队针对2024年3月至2025
来源:Virology Journal
时间:2025-07-16
-
YY1蛋白激活的NAT10通过ac4C乙酰化修饰ITGB3驱动骨肉瘤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
骨肉瘤作为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尽管手术联合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患者五年生存率仍不理想,尤其是发生转移的患者预后极差。这种临床困境的背后,是肿瘤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RNA表观遗传修饰尤其是N4-乙酰胞苷(ac4C)修饰在肿瘤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而N-乙酰转移酶10(NAT10)作为ac4C修饰的关键"书写器",其调控网络和下游靶点在骨肉瘤中仍不明确。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Bone Oncology》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了转录因子YY1通过激活NAT10转录,进而介导整合素β3(ITGB3)mRNA的ac4C修饰,促进骨肉
来源:Journal of Bone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COPB2调控骨肉瘤细胞生长的关键机制:新型治疗靶点与预后标志物的发现
骨肉瘤作为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5年生存率在转移患者中不足20%,现有治疗面临化疗耐药和靶点缺失的双重困境。近年来,细胞内蛋白质运输关键因子COPI被膜蛋白复合体β亚基2(COPB2)在乳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中被报道具有促癌作用,但其在骨肉瘤中的功能仍属空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Bone Onc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COPB2通过调控激酶磷酸化网络驱动骨肉瘤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运用多组学技术展开攻关:基于TCGA数据库的262例肉瘤患者数据开展生存分析;通过免疫组化(IHC)和qRT-PCR检测10例临床样本及4种骨肉瘤细胞系(U-2
来源:Journal of Bone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中国癫痫患者遗传病因学研究:基于CNV-seq与WES技术的单中心队列分析揭示新型变异与精准诊疗价值
癫痫作为影响全球6100万患者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约半数病例无法明确病因。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遗传因素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在儿童患者中占比可达40%。然而,当前临床面临三大挑战:传统检测方法诊断率有限、基因型-表型关联机制不明、遗传结果对临床决策的指导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淄博昌国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BMC Medical Genomic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CNV-seq与WES联合检测策略,对283例中国癫痫患者展开系统性遗传分析。研究通过建立单中心回顾性队列(含228例同步双检测样本),发现双技术联合可将诊断率提升至30.7%,显著高于单独使用WES(
来源:BMC Medical Genomics
时间:2025-07-16
-
肺腺癌亚型肿瘤与癌旁正常组织基因表达特征揭示亚型特异性驱动机制
肺腺癌占肺癌病例近半数,其组织学亚型如腺泡型、鳞屑型、乳头状型等具有显著差异的临床预后和治疗反应。然而,这些亚型差异背后的分子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更棘手的是,90%的肺腺癌表现为混合亚型,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准确区分亚型特异性分子特征。这种认知空白严重制约了精准诊疗的发展——医生们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某些亚型侵袭性强?为什么特定亚型对免疫治疗敏感?是否存在亚型特异性的治疗靶点?为破解这一难题,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他们突破传统方法局限,设计出更精准的亚型分析策略:仅对比纯亚型或某亚型占比≥75%的肿瘤与完全不含有该亚型的肿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6
-
量身定制的正念团体干预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门诊患者心理困扰与适应性的可行性研究
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虽能挽救生命,却伴随着令人忧心的心理后遗症。研究表明,15-40%的移植患者会出现临床显著的抑郁焦虑症状,这种"生存的代价"在出院后一个月达到高峰——43%的患者持续经历着恐惧、失控感和死亡焦虑的折磨。更棘手的是,传统心理干预对这类特殊人群往往"水土不服",而正念疗法(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MBI)在实体瘤患者中的成功经验能否移植到HSCT领域,始终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来自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心理科学学院情绪与焦虑障碍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决心破解这个难题。他们注意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6
-
靶向PI3K/AKT/mTOR通路的miR-16-5p增强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放射治疗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肿瘤细胞的放射抗性(radioresistance)常常导致治疗失败。这种抗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该通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凋亡逃逸和DNA修复等过程,帮助癌细胞在辐射损伤中存活。传统化学抑制剂如雷帕霉素(mTOR抑制剂)虽有一定效果,却伴随明显毒性。这促使科学家将目光转向microRNA(miRNA)这类天然基因调控分子,它们能以多靶点特性精准调控信号网络。马什哈德医科大学(Mashhad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的研究团队在《BMC Cancer》发表的研究中,通过整合生物信息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6
-
免疫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一项Meta分析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每年导致近40万死亡病例,其中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更是治疗难点。尽管多西他赛等化疗药物长期作为标准治疗,但耐药性问题始终未解。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多种癌症中展现突破性疗效,然而mCRPC特有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富含调节性T细胞和髓系来源抑制细胞)使得单药免疫疗法响应率不足。这一矛盾促使全球研究者探索免疫-化疗联合策略的潜在协同效应。来自巴基斯坦Shaheed Zulfiqar Ali Bhutto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BMC Cancer》发表重要Meta分析,系统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6
-
奥拉帕尼联合FK866增强替莫唑胺耐药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抑制作用:基于circPTTG1IP-NAMPT调控轴的机制探索与临床转化研究
胶质母细胞瘤(GBM)作为最具侵袭性的脑肿瘤,其治疗始终面临"手术难切净、化疗易耐药"的困境。尽管替莫唑胺(TMZ)已成为临床一线化疗药物,但高达50%的患者会出现获得性耐药,导致治疗失败。传统解决方案如增加剂量会加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而血脑屏障(BBB)的存在又限制了新药递送。更棘手的是,耐药机制复杂多样——从MGMT(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表达到BER(碱基切除修复)通路激活,使得单一靶向策略往往收效甚微。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团队从一例对TMZ和贝伐珠单抗双重耐药的复发患者中分离出GBM8205细胞系,这个独特的模型保留了原始肿瘤的IDH野生型和MGMT低甲基化特征。当用PA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6
-
中国创新抗癌药物优先审评路径的临床价值评估:2015-2024年疗效与安全性观察研究
癌症治疗领域长期面临创新药物研发周期长、患者需求迫切的矛盾。全球监管机构通过加速审批程序(如FDA的突破性疗法)应对这一挑战,但中国特有的优先审评路径(PRP)自2015年实施以来,其临床价值缺乏系统评估。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Cancer》发表的研究,首次全面解析了PRP对药物审批效率与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采用观察性对比分析方法,系统收集2015-2024年间NMPA批准的49种创新抗癌药物(69项适应症)数据。通过NDA/BLA审批时间分析、疗效终点(OS/PFS/ORR)和安全性指标(≥3级AEs/SAEs)的Meta分析,结合2020年政策修订的亚组分析,揭示了PRP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6
-
乳酸脱氢酶/白蛋白比值在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创新价值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罕见肿瘤,其独特的发病机制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这种疾病在亚洲地区尤为高发,患者常表现为鼻腔及鼻咽部病变,但约20%会出现在皮肤、睾丸等非典型部位。尽管现代治疗方案已从传统的蒽环类药物转向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为基础的化疗,仍有近半数患者面临治疗失败的风险。更棘手的是,现有的国际预后指数(IPI)和韩国预后指数(KPI)等评估系统对接受新方案治疗的患者预后预测能力有限,而新兴的PINK和PINK-E模型对早期患者风险分层仍不够精准。这种临床困境呼唤着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出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的研究团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6
-
综述:1990至2024年中国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趋势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Abstract中国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流行病学变迁呈现显著时空特征。基于1,105项研究的系统分析显示,采用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IADPSG)标准后,2010年后孕妇GDM患病率飙升至15.6%(95%CI 14.9–16.2%),较WHO标准(7.1%)高出2-3倍。这种"诊断标准依赖性"现象凸显了临床界值争议。诊断标准的影响IADPSG标准通过降低血糖阈值,使更多孕妇被归类为GDM。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或C&C标准的样本未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暗示诊断工具的选择直接影响流行病学评估。城乡差异的动态演变农村地区GDM年增长率(0.90%)显著超越城市(0.
来源:Reviews in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时间:2025-07-16
-
鹅去氧胆酸(CDCA)通过多组学调控脂肪酸代谢与脂质稳态的机制研究及其在痤疮和前列腺癌中的治疗潜力
在现代医学中,脂质代谢紊乱如同一个潜伏的"代谢炸弹",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从困扰青少年的痤疮到威胁中老年男性健康的前列腺癌,异常脂质堆积都在疾病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痤疮患者面部过度分泌的皮脂会堵塞毛孔,而前列腺癌细胞则依赖脂质重编程获取增殖能量。传统治疗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迫切需要从代谢调控入手的新型治疗策略。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在《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发表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中药熊胆的主要活性成分——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这项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多组学联用策略,通过建立RM-1小鼠前列腺癌细
来源: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时间:2025-07-16
-
脂质浸润驱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巨噬样细胞转分化的机制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在病变早期,血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如何响应微环境变化而发生表型改变?传统观点认为巨噬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泡沫细胞的主要来源,但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分化为巨噬样细胞。这种转分化在晚期病变中已被证实,但在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是否发生、以及受何种因素驱动,仍是未解之谜。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质浸润在人类冠状动脉早期病变中诱导VS
来源: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时间:2025-07-16
-
p38 MAPK驱动CD4+T淋巴细胞衰老并增强其病理潜能:线粒体功能障碍与Th17型SASP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免疫衰老是许多慢性炎症疾病的共同特征,其中CD4+T淋巴细胞的衰老现象尤为关键。这些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即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促进组织炎症和骨吸收。虽然p38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CD8+T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已被确认,但其对CD4+T细胞衰老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特别是在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与Th17型炎症反应增强之间的关联,成为理解免疫衰老病理机制的重要突破口。智利大学牙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CD4+T细胞早衰模型,系统研究了p38 MAPK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发表于《Immunity》杂志,揭示了该通路通过双重机制—
来源:Immunity & Ageing
时间:2025-07-16
-
基于多组学数据挖掘多发性骨髓瘤高危亚型的新型免疫治疗靶点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免疫治疗取得突破,但肿瘤异质性和靶点逃逸导致的复发仍是临床难题。现有靶点如BCMA(B细胞成熟抗原)、CD38和GPRC5D等虽取得显著疗效,但约30%患者会出现靶点丢失导致的耐药。更棘手的是,MM存在t(4;14)、t(14;16)等高危亚型和1q增益、TP53双等位缺失等二次打击事件,这些患者预后更差且缺乏特异性靶点。如何通过系统方法挖掘新型靶点,特别是针对高危亚型的特异性靶点,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梅尔文和布伦西蒙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整合了MMRF CoM
来源:Genome Medicine
时间:2025-07-16
-
离子脂质体封装TLR7/8激动剂INI-4001对H7流感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研究
流感疫苗研发领域长期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如何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增强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传统灭活疫苗虽然免疫效果良好,但存在生产周期长、批次差异大等缺点;而现代亚单位疫苗虽然安全性高、易于标准化生产,却常因缺乏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而免疫原性不足。这一矛盾在应对流感大流行时尤为突出,亟需开发新型佐剂系统来平衡安全性与有效性。美国蒙大拿大学转化医学中心(Center for Translational Medicine-Adjuvant Research Team, University of Montana)的Fatemeh Mehradnia和Hardik Amin等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Tol
来源: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吸入生物制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潜力与新兴技术:靶向递送与免疫调节的创新突破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困扰着全球数亿患者,传统的小分子吸入药物虽能缓解症状,但对复杂疾病如严重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疗效有限。更棘手的是,通过静脉或皮下注射的生物制剂(如单克隆抗体)在肺部浓度仅为血液的1/500-1/2000,不仅疗效打折,还易引发全身副作用。这一困境促使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吸入式生物制剂——这种能像"精准导弹"般直达病灶的创新疗法。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药物递送技术与疫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联合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团队,在《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发表重磅研究,系统阐述了吸
来源: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COVID-19与翼状胬肉的共同致病机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免疫失调与病理增殖研究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科学家们发现SARS-CoV-2不仅攻击呼吸系统,还会引发眼表症状如结膜充血。与此同时,全球发病率达12%的翼状胬肉——这种以结膜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炎症性眼病,其发病机制中环境因素与免疫紊乱的关联始终未明。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这场席卷全球的病毒感染是否会通过免疫风暴加速翼状胬肉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Hereditas》发表的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答案。研究团队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体外实验的策略。首先从GEO数据库获取SARS-CoV-2感染的眼表组织(GSE164073)和翼状胬肉样本(GSE51995)的转录组数据,通过edgeR标
来源:Hereditas
时间:2025-07-16
-
高潮气量机械通气通过上调PAI-1表达加重大鼠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机械通气是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核心技术,但不当的机械通气参数反而会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这种"双刃剑"效应困扰着临床医生——据统计,约15%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损伤。传统观点认为VILI主要源于机械牵张导致的物理损伤,但近年研究发现,生物性损伤可能才是关键。其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作为纤溶系统的核心调控因子,在急性肺损伤中异常活跃,但其在VILI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山西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Hereditas》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通过精巧的动物实验设计,首次系统揭示了PAI-1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的分子时钟。研究人员建立72只SD大鼠模型,分为自
来源:Hereditas
时间:2025-07-16
-
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殊病例:动静脉畸形压迫与Ilizarov技术联合治疗的创新实践
手腕处的异常肿块伴随手指麻木疼痛,可能是看似简单的神经压迫症状,实则隐藏着更复杂的病理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多学科血管畸形团队近期在《Hereditas》报道的特殊病例,揭示了一种罕见但极具挑战性的临床场景——由进行性发展的动静脉畸形(AVM)压迫尺神经引发的神经卡压综合征。这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压迫不同于常见的肘管综合征,其病灶的血管异常特性与神经损伤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双重挑战。该研究团队通过一例29岁女性患者的诊疗过程,系统展示了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复杂神经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患者左腕部搏动性肿块自青春期出现并在妊娠期进展,伴随D3/D4指伸展受限和手部肌肉萎
来源:Hereditas
时间:2025-07-16
-
体重指数对重症肌无力临床表型及预后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异质性的临床表现备受关注。随着全球肥胖率持续攀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免疫系统紊乱的关联日益显现——脂肪组织分泌的促炎因子可能打破Th17/Treg细胞平衡,这正是MG发病的核心环节。然而,关于BMI如何影响MG临床进程,现有研究却充满矛盾:有报道称肥胖预示更好短期预后,也有证据表明其导致胸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增加。这种认知鸿沟使得临床医生难以制定精准的体重管理策略。为破解这一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
来源: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时间:2025-07-16
-
RASGEF1C甲基化: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新型表观遗传标志物
甲状腺癌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女性发病率已跃居第二位。尽管超声和细针穿刺活检(FNAB)是当前主要诊断手段,但约20-74%的"不确定结节"(Bethesda III-V类)仍面临过度手术问题。更棘手的是,BRAF V600E突变检测虽特异性高,但在Bethesda V类患者中敏感性仅50%,且商业试剂盒(如Afirma、ThyroSeq v3)成本高昂。这些挑战呼唤更精准、经济的分子诊断方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的研究团队在《Clinical Epigenetics》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对772例甲状腺样本(含PTC、FTC、MTC、ATC及多种良性病变)进行甲基
来源:Clinical Epigenetics
时间:2025-07-16
-
FGFR信号通过SOAT1依赖性胆固醇代谢调控促进乳腺癌侵袭:揭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靶点
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其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缺乏有效治疗靶点而预后较差。近年研究发现,高达85%的乳腺癌存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信号异常激活,但其促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此同时,肿瘤细胞异常胆固醇代谢与恶性进展密切相关,胆固醇酯(CE)的积累被证实可促进肿瘤转移,然而FGFR信号是否参与这一代谢重编程仍属未知领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研究团队在《Breast Cancer Research》发表的重要研究中,首次揭示了FGFR信号通过调控SOAT1介导的胆固醇储存促进乳腺癌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构建了诱导
来源:Breast Cancer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多转录组学整合分析提升未接受系统治疗乳腺癌患者的长期预后预测精度
乳腺癌长期困扰着全球女性健康,尽管诊疗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死亡率,但临床仍面临严峻挑战:现有预后工具难以准确识别真正低风险的惰性肿瘤患者,导致超过90%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辅助系统治疗。这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现状,使大量患者承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而传统病理特征仅能识别极少数低危患者。更棘手的是,当前基于mRNA的基因组检测(如MammaPrint、Oncotype DX)主要用于化疗决策,极少用于完全降阶梯治疗。面对这一临床困境,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Odense University Hospital)临床遗传学部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创新性地提出假说:整合mRNA
来源:Breast Cancer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表观遗传变异引入助力抗曼氏血吸虫感染:基于螺类宿主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血吸虫病作为仅次于疟疾的全球性寄生虫病,每年影响超过2.5亿人健康。这种疾病的传播关键依赖于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与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的特定互作关系。尽管已知螺类宿主对寄生虫的易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传统遗传学难以解释自然界中观察到的快速适应性变化。这引出了一个核心科学问题:表观遗传机制能否作为适应性进化的"快速通道"?法国佩皮尼昂大学(Univ. Perpignan Via Domitia)联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Christoph Grunau团队在《Epigenetics》发表的研究中,创
来源:Epigenetics & Chromatin
时间:2025-07-16
-
结合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DNA甲基化标记构建高精度表观遗传年龄预测模型
在法医学和衰老研究领域,准确预测个体年龄一直是重大挑战。虽然基于DNA甲基化(DNAm)的"表观遗传时钟"已成为金标准,但现有模型主要依赖常染色体标记,忽视了性染色体的潜在价值。这种局限性在涉及性别特异性样本(如精液或阴道分泌物)的法医检测中尤为突出,且X染色体失活(XCI)机制对女性年龄预测的影响尚未明确。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分子与细胞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心的Zhong Wan团队在《Epigenetics》发表创新研究,通过整合Illumina 450K甲基化芯片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首次系统性评估了性染色体DNAm标记的年龄预测价值。研究人员收集
来源:Epigenetics & Chromatin
时间:2025-07-16
-
银鲳幼体雌雄同体性别转换机制:转录组解析性激素调控与代谢重编程的关键作用
在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中,银鲳展现出令人着迷的发育模式——所有个体先发育为卵巢样性腺,随后部分个体通过卵母细胞凋亡转为睾丸,期间出现罕见的幼体雌雄同体阶段。这种独特的性别分化路径不仅挑战了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更因其显著的雌性生长优势(雌鱼比雄鱼大30%)而具有重要养殖价值。然而,环境因素主导的性别决定机制(ESD)使得单性育种困难重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银鲳性别转换的分子开关机制。研究人员采用组织学染色、转录组测序(RNA-seq)和激素检测等技术,对90/120/150日龄银鲳性腺进行动态分析。关键发现包括:组织学证实90-120 dph为
来源:Bi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时间:2025-07-16
-
免疫衰老相关基因MAFF在胰腺癌免疫调控与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五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10%左右,即使是最先进的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方案也难以显著改善预后。这种严峻现状的背后,是胰腺癌特殊的肿瘤微环境(TME)构成——大量纤维间质包裹着肿瘤细胞,形成天然的免疫抑制屏障。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现象(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可能进一步削弱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能力。然而,免疫衰老如何影响胰腺癌进展?是否存在关键的调控基因可作为治疗靶点?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的研究团队在《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发表的研究
来源: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
时间:2025-07-16
-
综述:解锁心脏健康:探索I类HDAC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心血管重构与细胞分化心血管重构涉及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等过程。HDAC1通过抑制KLF5转录因子活性调控心脏重构,其缺失会导致p21上调并阻断心脏形态发生。在胚胎干细胞中,HDAC1通过WNT信号通路调控Nkx2.5和Gata4的表达,影响心肌细胞分化。值得注意的是,HDAC1还作为TNFα-NF-κB通路的关键开关——抑制HDAC1会促进p65乙酰化,导致心肌细胞死亡。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时,HDAC1表达逐渐降低。使用HDAC抑制剂SAHA或TSA可促进这种转化,而HDAC1过表达则抑制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在衰老心肌中,HDAC1与
来源: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时间:2025-07-16
-
卟啉/金属卟啉及其偶联物:突破药物递送瓶颈的多功能平台
卟啉(Porphyrin)和金属卟啉(Metalloporphyrin)这类大环化合物正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明星分子,它们就像化学界的"变形金刚"——既能通过稳定的四吡咯结构螯合各种金属离子,又具备独特的光物理特性。研究人员通过经典合成法和绿色化学手段,将这些分子打造成多功能纳米载体:金纳米粒子(AuNPs)穿着卟啉"外衣"实现精准靶向,环糊精(cyclodextrin)像"分子胶囊"包裹疏水药物,而介孔二氧化硅(MSN)则成为载药"蜂巢"。在肿瘤治疗中,这些载体展现出"智能响应"超能力:在激光或超声波刺激下,不仅能释放化疗药物,还能激活活性氧(ROS)产生,实现化疗-光动力/声动力(PDT/S
来源:Molecular Diversity
时间:2025-07-16
-
红树林植物越南血桐中新型香豆素木脂素Excochinlignan的发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越南血桐(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作为越南传统药用植物,其叶片在民间疗法中具有重要地位。这项研究深入探索了该植物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在酶抑制和抗氧化方面的潜力。科研团队运用色谱分离和光谱分析技术,成功鉴定出7个活性化合物:1个结构新颖的香豆素木脂素类化合物excochinlignan(1)、5个已知黄酮醇衍生物(2-6)和1个单酚类物质(7)。生物活性测试显示,山柰酚(kaempferol, 2)及其糖苷衍生物(3-6)展现出全面的生物活性。其中山柰酚(2)的抗氧化能力最为突出,其IC50值低至2.86μM;而3位木糖取代的衍生物(3)则在抑制α-葡
来源: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含乳糖基的苯乙酮缩氨基硫脲衍生物合成及其对2型糖尿病关键酶的抑制活性研究
科研人员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苯乙酮缩氨基硫脲衍生物(6a-m),这些化合物通过共价连接乳糖基团实现靶向性修饰。在针对2型糖尿病(T2DM)关键代谢酶的筛选中,化合物6i展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的强效抑制(IC50=7.15±0.12 μM),而6m则对α-淀粉酶(α-amylase, IC50=7.82±0.14 μM)、二肽基肽酶-4(DPP-4, IC50=1.32±0.02 μM)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IC50=3.74±0.14 μM)表现出广谱抑制活性,其效力均优于临床对照药物。深入机制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不仅能有效清除DPPH和
来源: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新型查耳酮-氯胺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COX-2选择性抑制作用的生物学评价与计算模拟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通过精巧的分子设计,将氯胺酮结构与查耳酮骨架巧妙结合,在碱性条件下采用"一锅法"高效制备了18个新颖化合物。研究人员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产物进行全方位表征,犹如给每个分子拍摄了"身份证照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揭示有趣现象:多个分子与COX-2的结合亲和力显著低于COX-1,其中化合物1n和1q表现尤为突出,就像特制的"分子钥匙"能精准识别COX-2的"锁孔"。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解码了分子结构密码,发现特定官能团是决定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分子动力学(MD)模拟配合MM-GBSA计算,生动展现了这些"分子特工"如何在COX-2活性中
来源: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综述:甘草次酸的抗肿瘤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甘草次酸的抗癌密码: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Abstract作为甘草的核心活性成分,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GA)凭借其独特的五环三萜结构,在抗炎、抗病毒、调节代谢等领域早有建树。近年来,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卓越表现更成为研究热点——从直接杀伤癌细胞到重塑肿瘤微环境,GA正以多靶点、低毒性的特点改写抗癌药物的研发格局。分子靶点:精准打击癌细胞的生命线GA的抗癌效能源于其对关键信号通路的精密调控:ERK通路:通过抑制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阻断肿瘤细胞增殖的"加速器"TGF-β/Smad通路:逆转Smad2/3磷酸化过程,解除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隐身衣"PI3K/AKT/m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口腔鳞癌通过增强LDL摄取和PPARα信号通路实现谷氨酰胺剥夺条件下的生存机制研究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因其高侵袭性和五年生存率停滞不前,亟需突破性治疗策略。靶向谷氨酰胺代谢这一潜在疗法却受限于肿瘤细胞惊人的代谢可塑性。有趣的是,在谷氨酰胺剥夺实验中,HSC3细胞株表现出显著增殖抑制,而多数细胞仍保持生长。深入研究发现这种生长阻滞并非凋亡所致,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耐受细胞中胆固醇酯(ChE)水平异常升高——并非源于内源性合成增强(HMGCS1/SQLE表达反而下降),而是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介导的外源摄取增加。更引人注目的是,脂肪酸氧化在缺氮条件下发挥着双重作用:既为三羧酸循环(TCA)提供底物,又通过加速能量代谢和潜在促进膜结构脂质合成支持肿瘤存活。RNA测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萝卜硫素-半胱氨酸通过抑制α-微管蛋白/PD-L1/PFKFB4轴诱导胶质母细胞瘤凋亡的机制研究
在胶质母细胞瘤(GBM)这场生死博弈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三重奏"调控机制。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像一面保护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来自十字花科蔬菜的活性代谢物——萝卜硫素-半胱氨酸(SFN-Cys)则化身"盾牌破坏者",通过促进26S蛋白酶体对α-微管蛋白和PD-L1这对"搭档"的降解,切断它们的结合,激活了肿瘤细胞的凋亡程序。研究团队还构建了精彩的细胞"变形记"实验:用人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诱导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后,用U87MG/U373MG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出M1/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SFN-Cys能巧妙激活这些"肿瘤微环境卫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综述: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交感神经信号传导:连接肿瘤生物学、疼痛与治疗创新
交感神经系统与肿瘤的隐秘对话交感神经系统(SNS)作为外周神经系统的重要分支,近年被发现在实体瘤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组织中观察到显著增多的交感神经支配现象,这些神经纤维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Epi)构建了独特的肿瘤微环境。神经递质驱动的恶性循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NA直接激活肿瘤细胞表面β肾上腺素受体,触发cAMP-PKA信号级联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pi则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远程调控,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增加,加速肿瘤血管新生。更值得注意的是,SNS信号可启动上皮-间质转化(EMT)程序,通过下调E-钙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铁代谢标志物sTfR1的诊断与预后价值研究
5 Wood单位的重度PH?这种特殊表型可能需针对性使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但当前缺乏可靠的无创诊断标志物。更棘手的是,铁代谢紊乱在COPD患者中普遍存在,约半数患者存在贫血性或非贫血性铁缺乏,而肺组织却 paradoxically(矛盾地)呈现铁过载状态,这种系统性铁缺乏与局部铁沉积的"双面性"背后机制及其与PH发展的关联尚属未知。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呼吸内科的Oleh Myronenko团队在《Lung》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1(sTfR1)作为COPD-PH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通过整合79例右心导管确诊患者的血清学检测与20例终末期COPD肺移植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发
-
语义关联降低工作记忆中项目间绑定对执行注意力的需求:执行与客体注意力的双重机制
在认知科学的迷宫中,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一直扮演着"心智便签本"的关键角色。传统理论认为,WM中不同项目的绑定需要消耗大量注意力资源,但这种认知正面临新的挑战——当我们记忆"锤子与钉子"这类具有语义关联的物品时,大脑是否仍需要付出同等努力?吕梁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揭开了语义关联如何优化注意力分配的神秘面纱。研究团队采用双任务范式这一"认知显微镜",分别通过反向计数任务(BC-2)和Duncan任务精准测量执行注意力与客体注意力需求。实验1发现,对于无语义关联的项目(如随机配对的锤子-蜡烛),执行注意力需求比单项目高71%(d=0.71);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7-16
-
跨诊断认知行为疗法(tCBT)靶向行为-认知-情绪三维度改善睡前拖延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现代年轻人常陷入"再刷五分钟就睡"的恶性循环,这种主动推迟入睡的行为被定义为睡前拖延(Bedtime Procrastination, BP)。研究表明,超过53%的年轻人存在BP现象,它不仅导致睡眠剥夺、日间功能受损,还与焦虑、抑郁及行为成瘾密切相关。传统干预多聚焦单一行为层面,而BP实质是行为拖延、错误睡眠认知和情绪调节障碍交织的复杂问题——这正是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医科大学和赞詹医科大学联合团队开展本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人员在《BMC Psychology》发表的首个tCBT干预BP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采用统一治疗方案(Unified Protocol)对32名BP大学生进行20周系统干预。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7-16
-
中国青少年躯体症状与自杀行为的纵向关联研究: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与预防启示
在全球化心理健康危机背景下,青少年自杀已成为15-29岁人群第三大死因。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新冠疫情后急诊科接诊的自杀意念和尝试案例激增。然而现有预测模型准确率仅57-58%,关键瓶颈在于风险因素的趋同性。更棘手的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情绪问题的躯体化表达可能掩盖真实风险——儒家文化强调"忍"与"和",青少年常将心理痛苦转化为头痛、腹痛等躯体症状,使得传统西方量表可能"水土不服"。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利用山东青少年行为健康队列(SABHC)的6934名中学生数据,采用纵向设计探索躯体症状与自杀行为的关联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7-16
-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拔毛癖和皮肤搔抓障碍中的作用:症状严重程度与亚型的关联研究
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 TTM)和皮肤搔抓障碍(Skin-Picking Disorder, SPD)作为身体聚焦重复行为障碍(BFRBs)的代表性疾病,常导致患者显著的毛发缺失或皮肤损伤。尽管这类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终身患病率达2-4%,且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共病,但其心理机制研究仍存在空白。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为何部分患者表现为无意识的"自动型"行为,而另一些则出现与情绪调节相关的"专注型"症状?这种异质性是否与深层的认知模式有关?挪威科技大学(NTNU)心理学系联合奥斯陆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比较120例TTM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7-16
-
导师虐待行为与研究生自杀意念的动态关联:基于日记研究的平行过程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频发的自杀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师生关系紧张被视为重要诱因。在学术金字塔结构中,导师掌握着论文署名、经费分配等核心资源,这种权力不对等容易滋生虐待行为(abusive supervision)——包括公开贬低、刻意忽视等持续性敌对行为。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的研究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采用日记追踪法捕捉了导师虐待行为与自杀意念的实时动态关联。研究采用创新性的平行过程潜变量增长模型(parallel-process latent growth model),对105名报告遭遇导师虐待的研究生进行为期28天的追踪,通过12个时间点的密集评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7-16
-
限时进食调控高脂饮食雄性Wistar大鼠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互作及昼夜节律机制研究
这项开创性研究以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型,揭示了限时喂养(Time-restricted feeding, TRF)对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诱导的脊髓(T5-T9)病理改变的调控作用。实验设计精妙:先进行4周自由饮食干预建立基础模型,随后将HFD组细分为持续自由进食组和TRF干预组继续喂养4周。通过多维度分析发现,TRF如同"神经守门员"般发挥了多重保护效应:显著改善小胶质细胞病态活化形态,维持星形胶质细胞正常数量;像"分子水泥"般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周围网络(Perineuronal nets, PNN);有效抑制HFD导致的嘌呤能受体异常上调;更令人振奋的是,TRF
来源:Spinal Cord
时间:2025-07-16
-
临床试验期中分析标准化术语指南:提升多利益相关方沟通清晰度的关键共识
在当代药物研发领域,期中分析已成为临床试验设计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肿瘤学等以生存期为终点的研究中。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统计方法学已相当成熟,不同利益相关方——包括制药企业、监管机构、医疗技术评估(HTA)机构和临床研究者——对期中分析关键术语的理解仍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术语混乱导致从试验设计到结果解读的全流程沟通障碍,甚至可能影响监管决策的科学性。典型案例显示,在COVID-19疫苗审批过程中,由于对"最终分析(final analysis)"等术语的不同解读,曾引发公众对疫苗有效性的误解。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来自芬兰药品管理局(Finnish Medicines Agency)、德国保罗·埃利
-
基于Fisher信息矩阵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协变量效应不确定性预测及药效学实验设计优化
这项开创性研究将药理学建模推向了新高度。科研团队巧妙运用费希尔信息矩阵(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FIM),通过线性化计算方法,成功破解了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s, NLMEM)中协变量效应评估的难题。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三种FIM计算策略:基于现有协变量向量样本、依据给定独立分布模拟、采用估计的copula函数生成,从而实现对连续型和离散型协变量联合分布的全面覆盖。在方法学突破方面,研究者建立了完整的推断体系:不仅推导出协变量参数比值的置信区间(CI),还构建了类似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双单侧检验(Two One-S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时间:2025-07-16
-
高原淡水湖泊真菌群落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生态指示作用
高原湖泊作为独特的高海拔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而脆弱的微生物资源。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正导致这些水域面临盐度波动、富营养化等环境胁迫。真菌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隐形工程师",在有机质分解、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其群落响应机制仍知之甚少。更令人担忧的是,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真菌的研究严重滞后,这极大限制了对其生态功能的认知。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原文第一作者单位:1 Zong-Long Luo*所在机构)的研究团队选择云南高原上水质差异显著的程海湖、洱海湖和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ITS基因高通量测序揭示了真菌群落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规律。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中隐藏着惊人的真菌多样性——共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6
-
南极苔藓Andreaea regularis叶绿体全基因组解析揭示苔藓植物非周蒴类与周蒴类谱系的进化分异
在苔藓植物13,000余种现存物种中,98%属于具有特殊孢子散布结构(周蒴齿)的周蒴类(peristomate)苔藓,而其余4个早期分支类群则被统称为非周蒴类(nonperistomate)。作为连接这两大谱系的关键节点,Andreaeopsida类群因其独特的系统发育地位被称为"苔藓进化史上的活化石"。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拥有45-100个物种的古老类群,此前仅有两个未经验证的叶绿体基因组记录,导致学界对苔藓质体进化历程的认识存在巨大空白。韩国极地研究所(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选择南极洲分布最广的Andreaea regularis作为研究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7-16
-
果蝇Adar蛋白通过调控R-loop稳态维持基因组完整性的非编辑依赖性机制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是细胞正常功能的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R-loop(由RNA-DNA杂交体和置换的单链DNA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的异常积累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关于RNA编辑酶ADAR家族蛋白在R-loop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这项发表在《BMC Biology》的研究,由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以果蝇为模型系统,揭示了Adar蛋白通过编辑非依赖性方式调控R-loop稳态的新机制。研究人员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通过CRISPR/Cas9构建Adar基因敲除(Adar-/-)和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基于蛋白质语言模型微调的降糖肽智能预测工具BertADP的开发与应用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患者达5.37亿,预计2045年将突破7.8亿。尽管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等现有疗法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会导致低血糖和胃肠道紊乱等副作用。降糖肽(ADPs)因其高靶向性和低毒性成为研究热点,如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能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然而传统实验筛选方法耗时耗力,而现有计算工具如AntiDMPpred和ADP-Fuse依赖人工特征且无法预测短肽,严重制约高效发现新型ADPs。电子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发表研究,首次将大规模预训练蛋白质语言模型(PLMs)微调技术应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人类基因组中顺式调控模块靶基因预测及功能类型解析揭示其独特特性
基因表达调控如同精密的交响乐,而顺式调控模块(CRM)就是指挥家手中的乐谱。在人类基因组中,超过百万个CRM通过增强子(enhancer)和沉默子(silencer)等元件调控基因表达,但长期以来存在三大难题:如何准确预测这些调控元件的靶基因?如何区分它们的功能类型?不同类型的CRM是否存在独特调控特性?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基因调控网络的理解。为解决这些挑战,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发表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相关性-物理邻近性整合方法CAPP,通过分析107种人类细胞/组织类型的染色质可及性(CA)和RNA-seq数据,结合6种细胞类型的H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NeXtMD: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堆叠混合框架的抗炎肽精准识别新方法
炎症是机体应对损伤的核心防御机制,但慢性炎症与肥胖相关肾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当前临床抗炎药物存在耐药性和副作用问题,而抗炎肽(AIPs)因其高特异性和低毒性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短肽序列信息有限且实验验证成本高昂,传统计算方法存在特征表征单一、模型偏差大等瓶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临床医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发表研究,提出NeXtMD混合框架。该研究通过整合四类序列特征和两阶段预测策略,显著提升AIPs识别精度,为肽类抗炎药物开发提供新范式。关键技术包括:1) 从IEDB数据库获取4,194条实验验证的AIPs/non-AIPs序列;2) 设计DDE、CKSAAP等四类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iVAE:基于可解释表征学习的单细胞数据聚类性能增强框架
在单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如何从海量转录组数据中提取有生物学意义的模式一直是重大挑战。传统变分自编码器(VAE)虽能学习潜在表征,但其追求高度解耦(disentanglement)的特性反而可能破坏基因表达的内在相关性——这些相关性恰恰反映了细胞状态转换和谱系关系的生物学本质。陆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创伤与化学中毒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发表的研究,通过创新架构设计揭示了"适度耦合"比"强制解耦"更能提升单细胞数据的可解释性。研究采用三项核心技术:1) 系统监测8种β值(50至0.01)VAE在31个数据集(16个癌症/15个发育)上的训练动态,使用平均轮廓宽度(ASW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神经元线粒体OCT3通过TIMM22依赖性机制介导MPP+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及神经毒性的研究
在探索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过程中,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作为神经毒素MPTP的活性代谢物,其在线粒体内的异常积累一直是研究焦点。这种积累会导致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的抑制,进而引发能量危机和神经元死亡。然而多年来,MPP+如何跨越线粒体膜屏障进入基质的分子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有机阳离子转运体3(OCT3)在线粒体膜上的精确定位及其通过TIMM22依赖性途径介导MPP+内流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采用siRNA基因沉默技术特异性敲低OCT3和TIMM22表达;通过免疫电镜精确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探索三甲胺代谢通路在晚期慢性肝病中的预后价值及机制研究
在代谢紊乱与肝脏疾病交织的复杂图景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甲胺(TMA)及其氧化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TMAO)通路日益受到关注。既往研究表明,这条通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TMAO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等功能加剧血管功能障碍。然而,在晚期慢性肝病(ACLD)领域,这条代谢通路的作用却充满谜团:既有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TMAO水平反常降低,又有证据表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MASLD)患者TMAO随疾病进展而升高。这种矛盾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病理机制?TMA-TMAO代谢失衡是否会加速肝病进展?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Inselspital Bern
来源:npj Gut and Liver
时间:2025-07-16
-
家族性早发冠心病病史对ACS患者12个月后风险因素控制的影响:基于TEXTMEDS研究的二次分析
冠心病(CHD)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每年导致1780万人死亡,在澳大利亚更是第三大死因。尽管已知家族性早发CHD病史(男性一级亲属<55岁或女性<65岁发病)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但这类高危人群是否因风险认知而主动改善健康行为仍不明确。悉尼大学Westmead应用研究中心(Westmead Applied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Sydney)联合澳大利亚多所医疗机构,利用TEXTMEDS(Text Messages to Improve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Ac
来源:npj Cardiovascular Health
时间:2025-07-16
-
转录爆发动力学中ON/OFF周期的保守耦合规律揭示基因调控新机制
基因转录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灯光秀,明灭交替的"亮灯(ON)"和"熄灯(OFF)"周期构成了动态的转录爆发(transcriptional bursting)现象。科研人员运用单分子灵敏度实时监测技术,在果蝇(Drosophila)胚胎这个天然"转录多样性宝库"中,捕捉到令人惊奇的规律:无论基因活跃程度如何变化,ON和OFF持续时间始终像跳探戈般紧密配合。研究发现,低活性基因像节电模式下的灯泡,主要通过延长OFF间隔(降低爆发频率)来调节亮度;而高活性基因则像舞台主灯,通过延长ON时长(增大爆发规模)来增强照明。这种精妙的"开关耦合法则"经受住了多重考验——无论是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沿体轴的位置
来源: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时间:2025-07-16
-
家族性地中海热患儿秋水仙碱治疗反应的预测模型:基于疾病活动度评分与急性期反应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监测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 FMF)患儿的疾病活动度犹如在风暴中导航,常因伴随的炎症反应而迷雾重重。这项开创性研究如同精准的航海仪,通过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Activity Index (AIDAI)、Pras、Mor和国际FMF严重度评分(International Severity Score for FMF, ISSF)等多维标尺,首次全面绘制了急性期反应物(Acute Phase Reactants, APR)与FMF50治疗反应预测的"海图"。研究团队严格筛选了117例符合Eurofever/PRI
来源:Clinical Rheumatology
时间:2025-07-16
-
IgG4相关性疾病以肥厚性硬脑膜炎为首发表现的罕见病例解析及治疗启示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谱系中,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以其"伟大的模仿者"特性持续挑战着临床诊断的边界。当这种以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累及神经系统时,其罕见性和非特异性表现往往导致诊断延误——特别是当病变仅局限于脊髓硬膜时,极易被误诊为淋巴增殖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近期发表在《Clinical Rheumatology》的病例研究,为这一临床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报道了一例66岁女性患者长达6年的进行性背痛和下肢无力病史。通过多模态影像学与病理学检查的完美配合,最终锁定了这个"伪装大师"的真面目。影像学检查显示D6-D8节段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伴脊髓压迫,PET扫描捕捉到
来源:Clinical Rheumatology
时间:2025-07-16
-
抗MDA5与抗Ro52抗体共存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这项回顾性研究揭示了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anti-MDA5)抗体阳性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患者中,同时存在抗Ro52抗体的临床意义。在32例患者队列中,双重抗体阳性组(16例)展现出更凶险的疾病表型: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率飙升至81.25%(单抗体组仅43.75%,p=0.028),高分辨率CT显示所有患者均出现典型磨玻璃影(100% vs 42.85%,p=0.002)。实验室数据同样触目惊心——C反应蛋白(CRP)水平近乎翻倍(2.9 vs 1.4 mg/L,p=0.038),且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偏大(54.2 vs 42.1岁,p=0.021)。虽然生存率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
来源:Clinical Rheumatology
时间:2025-07-16
-
GM1神经节苷脂及其衍生物通过增强ETI疗法挽救F508del-CFTR成熟度及宿主-病原体互作在囊性纤维化中的治疗潜力
囊性纤维化(CF)这种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疾病,源于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中,F508del突变会导致蛋白质错误折叠、提前降解,进而引发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和炎症。虽然Elexacaftor-Tezaeaftor-Ivacaftor(ETI)三联疗法通过部分恢复突变CFTR功能革新了CF治疗,但如何进一步提升CFTR修复效率并稳定宿主免疫反应仍是关键挑战。在气道上皮细胞中,CFTR与影响其稳定性的蛋白质-脂质大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其中神经节苷脂GM1作为质膜蛋白动态调节的关键分子,能显著影响CFTR功能。本研究创新性地探索
来源:Glycoconjugate Journal
时间:2025-07-16
-
发酵食品源细菌糖脂质的结构特征及其免疫活性研究:以味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酱油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为例
革兰氏阳性菌的生物膜暗藏玄机!其核心成分——磷脂酰甘油(PG)、心磷脂(CL)和二己糖基二甘油酯(DH-DG)中,DH-DG的糖链结构就像细菌的"分子身份证"。研究团队破解了味噌发酵主力军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和酱油酿造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TH)的DH-DG密码:PP携带18:1(油酸)/18:1脂肪酸的kojibiosyl DG(Glcα1-2Glcα1-3′DG),而TH则是16:0(棕榈酸)/18:1的相同糖链结构,这与人类口腔里的"好邻居"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完全一致。更有趣的是,这两种菌还
来源:Glycoconjugate Journal
时间:2025-07-16
-
综述:NF-κB与细胞凋亡:结直肠癌的进展及治疗新策略
NF-κB与CRC的分子舞蹈NF-κB作为转录因子家族的"多面手",在CRC中扮演着"生存大师"的角色。其五成员(p65、c-Rel、RelB、p50、p52)通过Rel同源结构域(RHD)形成不同二聚体,像交响乐指挥般调控数百个基因。当IκB抑制剂被IKK磷酸化降解后,NF-κB迅速核转位,开启促生存基因的转录狂欢。凋亡逃逸的帮凶在CRC细胞中,NF-κB像"死亡开关"的破坏者:上调Bcl-2家族(BCL-XL、Bfl-1)封锁线粒体外膜通透化(MOMP)抑制caspase级联反应通过XIAP过表达激活MDR1泵出化疗药物形成"生物盾牌"有趣的是,KiSS-1基因能逆转这种保护,通过压制PI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Abrocitini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聚焦皮损面积和瘙痒改善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这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正困扰着全球约20%的儿童和3%的成年人。患者不仅饱受剧烈瘙痒和皮肤皲裂的折磨,更常因"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的恶性循环导致睡眠障碍和抑郁。传统激素疗法虽能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皮肤萎缩等副作用,而新型生物制剂又存在价格高昂、需注射给药的局限。面对这一临床困境,河北中医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联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揭示了口服JAK1抑制剂abrocitinib的突破性价值,相关成果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研究团队采用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四种常见自身免疫疾病与卵巢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谱的对比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在医学领域,自身免疫疾病与恶性肿瘤的"暧昧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患有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增高。这种奇特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物学机制?能否通过常规检测指标来预警这种风险?西安人民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题的重要一角。研究人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了560例AID患者和250例卵巢癌患者的12种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表达差异和阳性率分布。结果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脓肿标本病原体检测方案的优化与流行病学特征:一项6年回顾性研究
脓肿作为临床常见感染形式,其病原体检测却长期面临三大困境:传统培养方法对厌氧菌检出率不足,中性粒细胞降解导致镜检假阴性,以及缺乏标准化检测流程。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30%以上脓肿患者的精准治疗。更棘手的是,现有文献对脓肿微生物组特征描述零散,尤其缺乏中国人群数据。当临床医生面对一个肛周脓肿患者时,往往只能凭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这不仅增加耐药风险,还可能遗漏结核分枝杆菌等特殊病原体。为破解这一困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临床检验科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历时6年的大规模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将四种检测技术整合为标准化流程:常规需氧/厌氧培养延长至72小时,革兰染色与抗酸染色同步镜检,并引入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非编码RNA调控的ITGB1上调与胃癌预后不良及肿瘤免疫浸润相关性的多组学研究
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不足5%的残酷现实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研究者。这种疾病的高度异质性和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使得传统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在探索胃癌发生发展机制的过程中,整合素β(ITGB)超家族逐渐进入研究视野——这些跨膜受体不仅参与细胞外基质黏附,更在肿瘤转移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ITGB家族成员在胃癌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及其与免疫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仍是一团迷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发表的最新研究,通过多组学联分析揭示了非编码RNA(ncRNA)调控的ITGB1表达与胃癌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分子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驱动蛋白家族基因分层解析肾透明细胞癌预后与免疫响应的分子机制
肾透明细胞癌(ccRCC)作为最常见的肾癌亚型,在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高居第九位。尽管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约30%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转移,术后仍有30%出现复发。虽然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得进展,但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足10%,中位生存期仅10-15个月。这种严峻的临床现状凸显出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现有分子分型体系难以准确预测预后,且缺乏指导免疫治疗的有效生物标志物。驱动蛋白超家族(KIFs)作为微管依赖的运动蛋白,在细胞分裂、物质运输等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其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进展密切相关,但在ccRCC中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药学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整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PROX1与MTA1在恶性唾液腺肿瘤中的预后价值:一项揭示转移机制与治疗靶点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唾液腺恶性肿瘤作为头颈部肿瘤中的"异质性家族",其诊疗始终面临两大临床困境:组织学亚型复杂(从低度恶性的腺泡细胞癌到高度恶性的腺样囊性癌),且约40%患者会出现治疗失败的"元凶"——远处转移。更棘手的是,现有TNM分期系统难以精准预测哪些患者会快速进展,这直接导致临床治疗策略的混乱。Delta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敏锐注意到,转录因子PROX1和转移相关蛋白MTA1在胃癌、肝癌中已显示促转移特性,但在唾液腺癌领域仍是未解之谜。6为高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呈现三大发现: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关联性:阳性PROX1和高MTA1表达与侵袭性特征显著相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胎盘提取物通过调控periostin促进牙周瓣手术愈合的机制与临床价值
牙周炎作为困扰全球近90%人口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导致的牙槽骨吸收和结缔组织破坏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传统手术治疗虽能清除感染源,但组织再生效果有限。近年来,富含生长因子的人胎盘提取物在烧伤、慢性伤口等领域展现卓越促愈能力,然而其在牙周再生中的应用价值尚待阐明。更关键的是,如何客观评估术后愈合进程?periostin——这个在牙周韧带中高表达的基质细胞蛋白,因其参与胶原沉积和细胞迁移,被推测可能是监测愈合动态的理想生物标志物。为解答这些问题,Krishnadevaraya牙科学院(印度班加罗尔)的M.Rathana团队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16例III期C级牙周炎患者,比较单纯O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鸢尾素通过ADRA1A-AMPK信号通路调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重塑的作用机制研究
心脏作为人体耗能最大的器官,其能量代谢失衡是心力衰竭发展的关键推手。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60-90%的能量来自脂肪酸氧化,但当缺氧来袭,这个精密的代谢机器就会"罢工"——线粒体结构崩塌、ATP合成锐减,最终导致心肌细胞成批凋亡。更棘手的是,临床发现慢性心衰患者血清中一种名为鸢尾素(Irisin)的运动激素水平普遍偏低,这种由骨骼肌分泌的激素原本在肥胖和糖尿病治疗中崭露头角,但它能否拯救"饥饿"的心肌细胞?这成为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团队亟待破解的科学谜题。研究人员构建了双重证据链:体外采用1%氧浓度处理HL-1心肌细胞模拟缺氧,体内通过主动脉缩窄术制作小鼠心衰模型。关键技术包括:CC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综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引言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D)全球患者约5000万,预计205年将达1.52亿。其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Aβ斑块、神经原纤维缠结和慢性神经炎症,导致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尽管研究深入,AD的多因素发病机制使疾病修饰疗法开发仍面临挑战。病理机制Aβ斑块相关神经退行Aβ42通过BACE1/γ-分泌酶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生成,其异常聚集触发钙稳态失衡和突触毒性。APOEε4基因型显著促进Aβ沉积,而TREM2突变则损害小胶质细胞清除功能。Tau介导的神经纤维退化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通过GSK-3β/CDK5通路脱离微管,形成NFTs并破坏轴突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circRNA表达谱揭示精神分裂症发病新机制:全转录组测序鉴定潜在诊断标志物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CZ)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群,其诊断至今仍依赖主观临床表现,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这种现状导致诊断可靠性低、干预延迟,而患者伴随的高自杀风险和代谢并发症更凸显了早期诊断的紧迫性。近年来,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因其独特的闭环结构和高度稳定性,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circRNA在SCZ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存在显著知识空白。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通过全转录组测序技术,首次系统分析了SCZ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6
-
英格兰脓毒症发病率上升趋势的生态学研究:基于常规健康数据的病原体谱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脓毒症作为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每年导致全球1100万死亡,其发病率在英格兰持续上升却缺乏系统研究。更棘手的是,COVID-19大流行后病原体分布变化、老龄化加剧及抗菌素耐药性(AMR)升级等问题,使得更新脓毒症流行病学图谱成为当务之急。伦敦国王学院风湿病研究中心(Victoria B.Allen团队)联合多家机构,通过分析英格兰1998-2024年医院入院数据(HES-APC)和死亡登记数据,首次系统揭示了后疫情时代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发现:1)脓毒症编码住院率25年间激增7.5倍;2)肠球菌和A组链球菌所致脓毒症增幅最高(分别达47倍和9.5倍);3)脑膜炎球菌脓毒症因疫苗接
来源:Infection
时间:2025-07-16
-
纳米与微米塑料结肠毒性分子机制差异:纳米塑料诱导铁死亡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微塑料导致细胞代谢重编程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每年超过4亿吨的塑料产量导致微塑料(MPs)和纳米塑料(NPs)在生态系统中广泛积累。这些微小塑料颗粒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其中肠道作为主要接触部位首当其冲。然而,不同尺寸塑料颗粒的毒性机制差异尚不明确,这严重制约了针对性防护策略的制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的研究,系统比较了100 nm至10μm聚苯乙烯颗粒的肠上皮毒性差异。研究创新性地发现:纳米级和微米级塑料通过截然不同的分子途径损伤肠道——纳米塑料诱发铁死亡这一新型细胞死亡方式,而微米塑料则通过机械应力引发代谢紊乱。研究采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6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调控上皮-间质可塑性及14-3-3 zeta-YAP通路实现无瘢痕愈合的单细胞解析
皮肤创伤后的瘢痕形成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如手术和药物干预能部分改善症状,但实现真正的无瘢痕再生仍遥不可及。这一难题的核心在于伤口愈合过程中多种细胞类型的复杂互动,尤其是角质形成细胞(KCs)和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活化。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衍生的外泌体(MSC-Exos)因其卓越的组织修复能力备受关注,但其促进无瘢痕愈合的精确机制仍不明确。同济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等技术,系统揭示了人脂肪来源间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6
-
透明质酸修饰的前药纳米平台通过协同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高效克服结直肠癌化疗耐药与复发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且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令人担忧的是,约60%的临床确诊患者已属晚期,即使接受手术或放化疗,5年内复发风险仍高达50-80%。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元凶"——群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亚群。这些细胞如同"不死小强",能通过代谢重编程和激活保护性自噬等机制,在化疗压力下进入短暂的适应性耐药状态,不仅削弱治疗效果,更会加速肿瘤卷土重来。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创新成果,开发出能同时靶向三大关键环节的纳米武器。研究人员巧妙利用透明质酸(HA)作为"特洛伊木马",通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6
-
异基因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首次移植后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血液系统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的进步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移植后复发仍是临床面临的最大挑战。数据显示,这类患者两年生存率仅10%-20%,传统挽救治疗方案如再诱导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完全缓解(CR)率不足40%,且难以获得长期生存。面对这一"治疗荒漠",二次移植虽被寄予厚望,但既往研究多聚焦于CR后作为巩固治疗,对未缓解患者的挽救性移植数据匮乏,且存在移植相关死亡率(NRM)高、复发风险大等瓶颈问题。北京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专门针对首次allo-HSCT后未达到CR的r/r AML患者,
来源: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6